高一地理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 格式:pdf
- 大小:262.05 KB
- 文档页数:9
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的根源,以及监测防治的措施。
2.了解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涵,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以及如何处理好相邻国家间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问题。
教学建议1.关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问题包括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两个方面。
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读《海洋污染物质来源》示意图,分析各经济生产部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的种类,污染物泄漏和排放到海洋的途径,给海洋生态带来的危害,给人类带来的威胁等。
在分析了海洋污染问题之后,可自然过渡到海洋生态破坏的问题上。
针对海洋生态破坏问题,可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特别着重在人为因素的的分析上。
关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也可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有关的录像资料,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生动的印象。
2.关于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在教学中,教师将此部分内容合并到海洋环境保护标题下,在讲海洋石油污染时,以阿拉斯加的油轮泄漏为例,说明造成的危害和监测防治措施。
关于海洋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可以用有关的科教片进行展示,比用语言描述效果要好。
3.关于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这部分教材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课堂阅读讨论的方式,通过阅读课文内容和读《专属经济区》示意图,了解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涵,专属经济区的划分,讨论如何处理好相邻国家间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问题。
关于海洋环境问题的教学分析海洋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而产生的。
海洋形成已有几十亿年了,人类利用海洋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并未发生严重污染问题,就是因为海洋对有害物质具有自净能力。
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以后,经过物理过程(扩散、稀释)、化学过程(氧化、还原)、生物过程(降解等)的作用,一部分或全部被海水吸收、沉降、稀释或转化,海洋环境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况。
海水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数量超出了环境的自净和容纳能力,便会使海洋环境遭到污染。
地理教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的丰富性和重要性。
2.使学生认识到海洋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海洋权益,树立海洋强国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洋资源的种类、海洋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海洋权益。
2.教学难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海洋权益的维护。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相关视频资料3.教学道具(如海洋资源模型、环保宣传册等)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海洋资源的丰富性和重要性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美丽的海洋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洋。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海洋为什么这么美丽吗?它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2.海洋资源的种类(1)讲解海洋资源的种类,包括生物资源、非生物资源、可再生能源等。
(2)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海洋资源的丰富性。
3.海洋资源的重要性(1)讲解海洋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二课时:海洋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1.海洋环境问题(1)讲解我国海洋环境问题的现状,如海洋污染、过度捕捞等。
(2)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海洋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海洋环境保护措施(1)讲解国家采取的海洋环境保护措施,如海洋功能区划、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为海洋环境保护做些什么?第三课时:海洋权益1.海洋权益的概念(1)讲解海洋权益的定义和内容。
(2)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海洋权益的现状。
2.海洋权益的维护(1)讲解我国在海洋权益维护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2)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海洋权益,树立海洋强国的观念。
3.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部分内容讲解过于详细,导致课堂时间紧张。
2.在课后作业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抄袭现象,需要加强监管。
1.精简课堂讲解内容,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2.加强课后作业的监管,确保学生独立完成。
1、典型的海洋环境问题及其应对措施(1)赤潮:一般认为赤潮是指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忽然异常繁殖造成海水颜色变化的现象。
赤潮被称为海洋灾难,给沿海渔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赤潮产生的原因:①(自然原因)中低纬度海区温度高,藻类易生长;封闭的海湾,海水流动慢,海水净化速度慢。
②(人为原因)工业、农业生产的废水中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这些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
因此,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中低纬度海湾更易发生赤潮。
赤潮的危害:①大面积的赤潮挡住阳光,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破坏食物链。
②赤潮生物大量消耗溶解氧,造成水体中溶解氧减少,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
③有些赤潮生物能分泌一种黏液,妨碍海洋生物的滤食和呼吸。
④赤潮生物产生的毒素使鱼类中毒死亡。
防治措施:①进一步调查研究赤潮生成的主要原因。
②加强赤潮的监测和研究。
③加强赤潮的防治工作,而防治赤潮污染最根本的是要从减少藻类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入手,即加大氮、磷污染的防治力度。
(2)海洋油污造成海洋沙漠化效应成因:排放到大海中的大量石油,漂浮在表层,隔断了海洋与大气之间正常的水汽和热量交换。
油层可吸收强烈的太阳辐射,使自己增温,抑制氧气的溶解和海水的蒸发,阻止上下层海水之间的热量交换,导致油层像沙漠一样炎热干燥。
危害:使海洋生物因得不到氧气而大量死亡,使沿海地区变得炎热干燥,干旱面积扩大。
另外,油污还会直接导致海鸟等动物大批死亡。
应对措施:①试验新的原油运载方法;配备除污船;②海上石油清污的方法——有喷洒强效洗涤剂、播洒粉状石灰,利用麦秆、泥炭等物质吸收,采用围栏回收、燃烧等多种方法,但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并要考虑对环境的最小危害和成本问题。
(3)“咸潮”成因:咸潮主要是由旱情引起的,一般发生在冬至到次年清明节的枯水期之间。
降水量少,江河水位下降,由此导致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到内陆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