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和曲线
- 格式:docx
- 大小:167.19 KB
- 文档页数:9
11.2.1 带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的测设为了保障车辆行驶安全,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加入一段半径由∞逐渐变化到R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缓和曲线。
目前常用的缓和曲线多为螺旋线,它有一个特性,曲率半径ρ与曲线长度l成反比。
数学表达为:ρ∝1/l 或ρ·l = k ( k为常数)若缓和曲线长度为l0,与它相连的圆曲线半径为R,则有:ρ·l = R·l0 = k目前我国公路采用k = 0.035V3(V为车速,单位为km/h),铁路采用k = 0.09808V3,则公路缓和曲线的长度为l0 = 0.035V3/R ,铁路缓和曲线的长度为:l0 = 0.09808V3/R 。
11.2.2 带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的主点及主元素的计算带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的主点有直缓点ZH、缓圆点HY、曲中点QZ、圆缓点YH、缓直点HZ 。
带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的主元素及计算公式:切线长 T h = q+(R+p)·tan(α/2)曲线长 L h = 2l0+R·(α-2β0)·π/180°外矢距 E h = (R+p)·sec(α/2)-R切线加长 q = l0/2-l03/(240R2)圆曲线相对切线内移量 p = l02/(24R)切曲差 D h = 2T h -L h式中:α 为线路转向角;β0为缓和曲线角;其中q、p、β0缓和曲线参数。
11.2.3 缓和曲线参数推导dβ = dl/ρ = l/k·dl两边分别积分,得:β= l2/(2k) = l/(2ρ)当ρ = R时,则β =β0β0 = l0/(2R)若选用点为ZH原点,切线方向为X轴,垂直切线的方向为Y轴,建立坐标系,则:dx = dl·cosβ = cos[l2/(2k)]·dldy = dl·sinβ = si n[l2/(2k)]·dl考虑β很小,sinβ和cosβ即sin(l2/(2k))和cos(l2/(2k))可以用级数展开,等式两边分别积分,并把k = R·l0代入,得以曲线长度l为参数的缓和曲线方程式:X = l-l5/(40R2l02)+……Y = l3/(6Rl0)+……通常应用上式时,只取前一、二项,即:X = l-l5/(40R2l02)Y = l3/(6Rl0)另外,由图可知,q = X HY-R·sinβ0p = Y HY-R(1-cosβ0)以β0= l0/(2R)代入,并对sin[l0/(2R)]、cos[l0/(2R)]进行级数展开,取前一、二项整理可得:q = l0/2-l03/(240R2)p = l02/(24R)若仍用上述坐标系,对于圆曲线上任意一点i,则i点的坐标X i、Y i可以表示为:Xi = R·sinψi+qYi = R·(1-cosψi)+p11.2.4 带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的主点桩号计算及检核ZH桩号 = JD桩号-T hHY桩号 = ZH桩号+l0QZ桩号 = HY桩号+L/2YH桩号 = QZ桩号+L/2 = HY桩号+L = ZH桩号+l0+LHZ桩号 = YH桩号+l0 = ZH桩号+L hJD桩号 = ZY桩号-T h+D h(检核)11.2.5 带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的主点的测设过程:(1)在JD点安置经纬仪(对中、整平),用盘左瞄准直圆方向,将水平度盘的读数配到0°00′00″,在此方向量取T h,定出ZH点;(2)从JD沿切线方向量取T h-X HY,然后再从此点沿切线垂直方向量取Y HY , 定出HY点;(3)倒转望远镜,转动照准部到度盘读数为α,量取T h,定出HZ点;(4)从JD沿切线方向量取T h-X HY,然后再从此点沿切线垂直方向量取Y HY , 定出YH点;(5)继续转动照准部到度盘读数为(α+180°)/2,量取E h,定出QZ点。
缓和曲线名词解释
缓和曲线是一种描述折线图形状的术语,它有一条弯曲的曲线,会慢慢增加直到达到一个峰值,然后再缓缓的下降,最终到达一个低谷。
它经常用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某一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地球的温度的联系。
缓和曲线的存在可以解释很多复杂的现实状况,例如经济学中的曲线可以用来描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医学研究中也可以用来描述药物的剂量和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它也可以用来描述人口老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
缓和曲线的发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越来越慢”的说法,即一切变化都是以逐渐地,缓慢地发展而出,而不是突然而来。
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在20世纪早期也提出了与之类似
的曲线理论,即表示经济活动随着投资数量增加而增加,但随之而来的投资效果会逐渐减少。
缓和曲线的讨论在社会学、生态学以及其他学科领域也都能找到,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某种现象的发展过程。
例如,在社会学领域,缓和曲线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阶层的变化和收入的分配模型;在生态学领域,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缓和曲线也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解决棘手的问题。
例如,在政治和外交上,缓和曲线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出一条比较合理的外交策略;在经济领域,它也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出更有效率的投资方案;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缓和曲线也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有效的环境政策。
总的来说,缓和曲线的发现和应用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各方面的变化,并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的问题,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公路缓和曲线段原理及缓和曲线计算公式一、缓和曲线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大圆曲线与小圆曲线之间,由较大圆曲线向较小圆曲线过渡的线形,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
1.缓和曲线的作用1)便于驾驶员操纵方向盘2)乘客的舒适与稳定,减小离心力变化3)满足超高、加宽缓和段的过渡,利于平稳行车4)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2.缓和曲线的性质为简便可作两个假定:一是汽车作匀速行驶;二是驾驶员操作方向盘作匀角速转动,即汽车的前轮转向角从直线上的0°均匀地增加到圆曲线上。
S=A2/ρ(A:与汽车有关的参数)ρ=C/sC=A2由上式可以看出,汽车行驶轨迹半径随其行驶距离递减,即轨迹线上任一点的半径与其离开轨迹线起点的距离成反比,此方程即回旋线方程。
3.回旋线基本方程即用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的数学模型。
令:ρ=R,l h=s 则 l h=A2/R4.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缓和曲线越长,其缓和效果就越好;但太长的缓和曲线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这会给测设和施工带来不便。
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应按发挥其作用的要求来确定:1)根据离心加速度变化率求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了保证乘客的舒适性,就需控制离心力的变化率。
a1=0,a2=v2/ρ,a s=Δa/t≤0.62)依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所需时间求缓和曲线长度(t=3s)3)根据超高附加纵坡不宜过陡来确定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超高附加纵坡(即超高渐变率)是指在缓和曲线上设置超高缓和段后,因路基外侧由双向横坡逐渐变成单向超高横坡,所产生的附加纵坡。
4)从视觉上应有平顺感的要求计算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缓和曲线的起点和终点的切线角β最好在3°——29°之间,视觉效果好。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按行车速度来求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同时考虑行车时间和附加纵坡的要求。
5.直角坐标及要素计算1)回旋线切线角(1)缓和曲线上任意点的切线角缓和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与该缓和曲线起点的切线所成夹角。
缓和曲线的概念一、引言缓和曲线是道路工程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其作用是使道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曲率变化平滑,从而提高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定义、分类、设计原则、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定义缓和曲线是指在两条直线或两条曲线相接处,为了使车辆行驶方便、安全而设计的一段过渡曲线。
其作用是通过逐渐增加或减少曲率的方式,将两段不同半径或不同方向的道路连接起来。
缓和曲线可以分为水平缓和曲线和垂直缓和曲线两种类型。
三、分类1. 水平缓和曲线:指在水平方向上连接两条不同半径的圆弧或直线段之间的过渡段。
2. 垂直缓和曲线:指在垂直方向上连接两条不同坡度的道路之间的过渡段。
根据坡度变化形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圆形垂直缓和曲线、抛物线垂直缓和曲线以及倒梯形垂直缓和曲线。
四、设计原则缓和曲线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平滑性原则:缓和曲线应该是平滑的,不应有急转弯或急变坡,以确保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
2. 安全性原则:缓和曲线的半径应根据车速、车型、路况等因素确定,以确保行车安全。
3. 经济性原则:缓和曲线的设计应当考虑工程成本,尽可能节约材料和人力资源。
4. 美观性原则:缓和曲线的设计应当符合美学要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营造出美观的道路景观。
五、计算方法1. 水平缓和曲线计算方法:(1)根据道路设计速度确定水平曲率半径;(2)计算过渡长度L=K*R,其中K为过渡曲率系数,一般取0.06~0.08;(3)计算过渡段两端点处的切线方向角,并将其与前后道路段的方向角相比较,确定过渡段两端点处的转角;(4)根据转角大小确定过渡段内部各点处的切线方向角。
2. 垂直缓和曲线计算方法:(1)根据前后道路的坡度及设计速度确定过渡段长度L;(2)根据过渡段长度L和坡度变化形式,确定垂直曲率半径R;(3)计算出过渡段两端点处的高程值,并将其与前后道路段的高程值相比较,确定过渡段两端点处的转角;(4)根据转角大小确定过渡段内部各点处的高程值。
第三节 缓和段一、缓和曲线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大圆曲线与小圆曲线之间,由较大圆曲线向较小圆曲线过渡的线形,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
1.缓和曲线的作用 1)便于驾驶员操纵方向盘2)乘客的舒适与稳定,减小离心力变化3)满足超高、加宽缓和段的过渡,利于平稳行车 4)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 2.缓和曲线的性质为简便可作两个假定:一是汽车作匀速行驶;二是驾驶员操作方向盘作匀角速转动,即汽车的前轮转向角从直线上的0°均匀地增加到圆曲线上。
S=A 2/ρ(A :与汽车有关的参数)ρ=C/s C=A 2由上式可以看出,汽车行驶轨迹半径随其行驶距离递减,即轨迹线上任一点的半径与其离开轨迹线起点的距离成反比,此方程即回旋线方程。
3.回旋线基本方程即用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的数学模型。
令:ρ=R ,l h =s 则 l h =A 2/R4.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缓和曲线越长,其缓和效果就越好;但太长的缓和曲线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这会给测设和施工带来不便。
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应按发挥其作用的要求来确定:1)根据离心加速度变化率求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了保证乘客的舒适性,就需控制离心力的变化率。
a 1=0,a 2=v 2/ρ,a s =Δa/t ≤0.6 RVl h 3035.0≥2)依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所需时间求缓和曲线长度(t=3s) 2.16.3V t V vt l h ===3)根据超高附加纵坡不宜过陡来确定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超高附加纵坡(即超高渐变率)是指在缓和曲线上设置超高缓和段后,因路基外侧由双向横坡逐渐变成单向超高横坡,所产生的附加纵坡。
ph l c h ≥4)从视觉上应有平顺感的要求计算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缓和曲线的起点和终点的切线角β最好在3°——29°之间,视觉效果好。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按行车速度来求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同时考虑行车时间和附加纵坡的要求。
5.直角坐标及要素计算 1)回旋线切线角(1)缓和曲线上任意点的切线角缓和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与该缓和曲线起点的切线所成夹角。
[名词解释] 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是一种在工程设计和规划中常用的概念,用于描述道路、铁路、河道等线性基础设施中的曲线段。
它是一种平滑过渡的曲线,用于连接两个直线段或者连接两个曲线段,以实现交通运输的安全和舒适。
缓和曲线的主要作用是减少交通运输中的急转弯或急变速的情况,使车辆或船只在转弯或变速时能够平稳过渡,减少惯性冲击和不适感,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在道路设计中,缓和曲线通常用于连接两个直线段或两个曲线段之间的过渡段,以消除转弯时的急剧变化。
它可以分为水平缓和曲线和垂直缓和曲线两种。
水平缓和曲线是用于水平方向上的过渡段,使车辆能够平稳转向。
常见的水平缓和曲线有圆曲线、布洛兹曲线和三次曲线等。
圆曲线是最常用的一种水平缓和曲线,它由一系列以相同半径的圆弧组成,用于连接两个直线段或者两个曲线段。
垂直缓和曲线是用于垂直方向上的过渡段,主要用于道路中的
坡度过渡和铁路中的坡度和曲线过渡。
常见的垂直缓和曲线有贝塞尔曲线和抛物线等。
贝塞尔曲线是一种光滑的曲线,可以用于连接两个不同坡度的道路或铁路段,使坡度变化平缓。
在工程设计中,缓和曲线的选择和设计需要考虑交通流量、车辆类型、速度限制、地形条件等因素。
合理设计的缓和曲线可以提高道路或铁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因此,缓和曲线在交通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缓和曲线缓和曲线【transition curve】指的是平面线形中,在直线与圆曲线,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设置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它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除四级路可不设缓和曲线外,其余各级公路都应设置缓和曲线。
在现代高速公路上,有时缓和曲线所占的比例超过了直线和圆曲线,成为平面线形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道路上,缓和曲线也被广泛地使用。
缓和曲线设置的目的:通过曲率的逐渐变化,适应汽车转向操作的行驶轨迹及路线的顺畅,缓和行车方向的突变和离心力的突然产生;使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不致产生侧向冲击;并缓和超高,作为超高变化的过渡段,来减少行车震荡。
回旋线型(放射螺旋型)用回旋线(放射螺旋型)作为缓和曲线。
回旋线是一种曲率随曲线长度成比例变化的曲线,不仅可以使线形更加美观,而且与驾驶员匀速转动方向盘有圆曲线驶入直线或者有直线驶入圆曲线的轨迹线相符合。
其基本公式为:r×l=A^2;其中:r—回旋线上某点曲率半径(m);l—回旋线上其点到原点的曲线长(m);A—回旋线参数;由于rl是长度的二次方,故令C=A^2,A表征曲率变化的缓急程度,因此在缓和曲线上,r随l的变化而变化,在缓和曲线的终点处,l=L s,r=R,R×Ls=A ^2,即A=√(RLs);其中:R—回旋线所连接的圆曲线半径;Ls—回旋线形的缓和曲线长度。
如图是缓和曲线敷设的基本图示,其几何元素的计算公式如下:q =Ls/2-Ls^3/(240×R^2) (m);p=Ls^2/(24R)-Ls^4/(2384×R^3) (m);β=28.6479Ls/R (。
);T=(R+p)tan(α/2)+q (m);L=(α-2β)πR/180+2Ls(m);E=(R+p)/cos(α/2) -R (m);J=2T-L (m);其中:α—路线转角(。
缓和曲线的作⽤及其⼏何特征1.什么是缓和曲线?它有什么样的作⽤?在直线与圆曲线轨道之间设置⼀段曲率半径和外轨超⾼均逐渐变化的曲线,称为缓和曲线。
⾏驶于曲线轨道的机车车辆,出现⼀些与直线运⾏显著不同的受⼒特征。
如曲线运⾏的离⼼⼒,外轨超⾼不连续形成的冲击⼒等。
为使上述诸⼒不致突然产⽣和消失,以保持列车曲线运⾏的平稳性。
2.曲线轨距加宽的确定原则机车车辆通过曲线的内接形式,随着轮轨游间⼤⼩⽽定。
根据运营经验,以⾃由内接最为有利,但机车车辆的固定轴距长短不⼀,不能全部满⾜⾃由内接通过。
为此,确定轨距加宽必须满⾜如下原则:保证占列车⼤多数的车辆能以⾃由内接形式通过曲线;保证固定轴距较长的机车通过曲线时,不出现楔形内接,但允许以正常强制内接形式通过;保证车轮不掉道,即最⼤轨距不超过容许限度。
3道床厚度是指直线上钢轨或曲线上内轨中轴线下轨枕底⾯⾄路基顶⾯距离。
岩⽯路基,渗⽔⼟质路基及级配碎⽯路基基床,均铺设单层碎⽯道床。
⾮渗⽔路基应设置双层道床,其中上层为碎⽯道碴,⼜称为⾯碴;下为垫层,⼜称为底碴。
4道床顶⾯宽度b道床顶⾯宽度与轨枕长度及道床肩宽有关,主要决定于道床肩宽。
道床肩宽指道床宽出轨枕两端的部分。
道床肩宽应保证⾜够的道床横向阻⼒,以保持道床的稳定。
双线轨道顶⾯宽度应分别按单线设计。
⽆缝线路轨道R<800m、有缝线路轨道R<600m的曲线地段,曲线外侧道床顶⾯宽度应增加0.10m。
5.⾯碴(1)⾯碴应采⽤碎⽯道碴,由开采⼭⽯破碎、筛选⽽成。
碎⽯道碴其⼒学性能分为⼀级和⼆级道碴碎⽯道碴属于散粒体,道碴粒径的级配对道床的物理⼒学性能、养护维修⼯作量有重要影响。
根据我国有关国际咨询及国外试验研究结果,认为⾼速铁路有碴轨道应采⽤“窄级配”标准道碴。
6底碴底碴可由开⼭块⽯或天然卵⽯、砾⽯、砂⽯经破碎筛选⽽成。
7. 计算:已知某线路半径为1000m,平均⾏车速度为80km/h,未被平衡的⽋超⾼容许值为70mm,计算该曲线应设置的外轨超⾼及其允许的最⾼⾏车速度。
一、缓和曲线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大圆曲线与小圆曲线之间,由较大圆曲线向较小圆曲线过渡的线形,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
1.缓和曲线的作用1)便于驾驶员操纵方向盘2)乘客的舒适与稳定,减小离心力变化3)满足超高、加宽缓和段的过渡,利于平稳行车4)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2.缓和曲线的性质为简便可作两个假定:一是汽车作匀速行驶;二是驾驶员操作方向盘作匀角速转动,即汽车的前轮转向角从直线上的0°均匀地增加到圆曲线上。
S=A2/ρ(A:与汽车有关的参数)ρ=C/sC=A2由上式可以看出,汽车行驶轨迹半径随其行驶距离递减,即轨迹线上任一点的半径与其离开轨迹线起点的距离成反比,此方程即回旋线方程。
3.回旋线基本方程即用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的数学模型。
令:ρ=R,l h=s 则 l h=A2/R4.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缓和曲线越长,其缓和效果就越好;但太长的缓和曲线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这会给测设和施工带来不便。
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应按发挥其作用的要求来确定:1)根据离心加速度变化率求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了保证乘客的舒适性,就需控制离心力的变化率。
a1=0,a2=v2/ρ,a s=Δa/t≤0.62)依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所需时间求缓和曲线长度(t=3s)3)根据超高附加纵坡不宜过陡来确定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超高附加纵坡(即超高渐变率)是指在缓和曲线上设置超高缓和段后,因路基外侧由双向横坡逐渐变成单向超高横坡,所产生的附加纵坡。
4)从视觉上应有平顺感的要求计算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缓和曲线的起点和终点的切线角β最好在3°——29°之间,视觉效果好。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按行车速度来求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同时考虑行车时间和附加纵坡的要求。
5.直角坐标及要素计算1)回旋线切线角(1)缓和曲线上任意点的切线角缓和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与该缓和曲线起点的切线所成夹角。
βx=s2/2Rl h(2)缓和曲线的总切线角β=l h/2R.180/л2)缓和曲线直角坐标任意一点P处取一微分弧段ds,其所对应的中心角为dβx dx=dscosβxdy=dssinβx3)缓和曲线常数(1)主曲线的内移值p及切线增长值q内移值:p=Y h-R(1-cosβh)=l h2/24R切线增长值:q=X h-Rsinβh=l h/2-lh3/240R2(2)缓和曲线的总偏角及总弦长总偏角:βh=l h/2R总弦长:C h=l h-l h3/90R2O为圆曲线的圆心,圆曲线所对圆心角(等于公路偏角)。
緩和曲綫
缓和曲线【transition curve 】指的是平面线形中,在直线与圆曲线,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设置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它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一、缓和曲线的作用及其几何特征
行驶于曲线轨道的机车车辆,出现一些与直线运行显著不同的受力特征。
如曲线运行的离
心力,外轨超高不连续形成的冲击力等。
为使上述诸力不致突然产生和消失,以保持列车曲线运行的平稳性,需要在直线与圆曲线轨道之间设置一段曲率半径和外轨超高度均逐渐变化的曲线,称为缓和曲线。
当缓和曲线连接设有轨距加宽的圆曲线时,缓和曲线的轨距是呈线性变化的。
概括起来,缓和曲线具有以下几何特征:
1. 缓和曲线连接直线和半径为R 的圆曲线,其曲率由零至1/R 逐渐变化。
2. 缓和曲线的外轨超高,由直线上的零值逐渐增至圆曲线的超高度,与圆曲线超高相连接。
3. 缓和曲线连接半径小于350m 的圆曲线时,在整个缓和曲线长度内,轨距加宽呈线性递增,由零至圆曲线加宽值。
因此,缓和曲线是一条曲率和超高均逐渐变化的空间曲线。
二、缓和曲线的几何形位条件
图2-9所示为一段缓和曲线。
其始点与终点用ZH 与HY 表示。
要达到设置缓和曲线的目的,
根据如图所取直角坐标系,缓和曲线的线形应满足以下条件:
1.为了保持连续点的几何连续性,缓和曲线在平面上的形状应当是:在始点处,横坐标x = 0,纵坐标y
= 0,倾角φ = 0;在终点处,横坐标 x =x 0,纵坐标y =y 0 ,倾角φ =φ0 。
2.列车进入缓和曲线,车体受到离心力 J 的作用,为保持
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应使离心力不突然产生和消失,即在缓和曲线始点处,J =0,在缓和曲线终点处 Ρ=R 。
3.缓和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曲率盈余外轨超高相吻合。
在纵断面上,外轨超高顺坡的形式有两种形式。
一种形式是,如图2-10(a )所示;另一
种形式是曲线形,如图2-10(b )所示。
图 2-9缓和曲线坐标图
列车经过直线顺坡的缓和曲线始
点和终点时,对外轨都会产生冲击。
在行车速度不高,超高顺破相对平缓时,
列车对外轨的冲击不大,
可以采用直线
形顺坡,即可满足曲率与超高相配合的
要求。
当行车速度较高,为了消除列车对
外轨的冲击,应采用曲线形超高顺坡。
其几何特征是缓和曲线始点及终点处
的超高顺坡倾角r=0 ,即在始点和终点处应有:
式中h--外轨超高度,其值为:
l--曲线上任何一点至缓和曲线起点的距离。
对某一特定曲线,平均速度vp可视为常数。
令
则
可见缓和曲线上各点超高为曲率K的线性函数。
因此,在缓和曲线始、终点处应有:
4.列车在缓和曲线上运动时,其车轴与水平面倾斜角φ不断变化,亦即车体发生测滚。
要使钢轨对车体傾转的作用力不突然产生和消失,在缓和曲线始、终点处应使傾转的角加速度为零。
可见:
图2-10 超高顺坡
式中 h = EK 由此
因为
所以
综上所述,缓和曲线的线形条件,可归纳如表2-5。
表 2-5 缓和曲线线形条件表
0 0 可以看出,表中前两项是基本的几何形位要求,而后三项则是由行车平稳性形成的力学条件推导出的几何形位要求。
在行车速度不高的线路上,满足前三项要求的缓和曲线尚能适应列车运行的需要,而在速度较高的线路上,缓和曲线的几何形位就必须考虑后两项的要求。
三、常用缓和曲线
满足表2-6中前三项要求的缓和曲线,是目前铁路上最常用的缓和曲线,所以也称为常用
缓和曲线。
常用缓和曲线的外轨超高顺坡,其基本方程必须满足的条件为: 当l =0 时,K =0 ;当l =l 0 时,K =1/R 。
由超高与曲率的线性关系可知,满足这些条件的基本方程应为:
(2-23)
式中K--缓和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曲率;
l--缓和曲线上某一点离ZH点(或HZ点)的距离;
K0--缓和曲线终点HY点(或YH点)的曲率;
l0--缓和曲线长度。
由式(2-12)可见,缓和曲线长度l与其曲率K成正比。
符合这一条件的曲线称为放射螺旋线。
缓和曲线的偏角为:
(2-24)在缓和曲线终点处,l=l0,缓和曲线偏角为:
(2-25)
由式(2-24)可见,在缓和曲线长度范围内,偏角数值较小,可取近似值:
于是可得
积分上两式得
(2-26)
(2-26)
这就是放射螺旋线得近似参变数方程式,是我国铁路常用得缓和曲线方程式。
如消去上两式得参变数l,则得
(2-28)
这是放射螺旋线得近似直角坐标方程式。
在曲线半径较小得铁路上,采用第一项作为近似式。
四、高次缓和曲线
满足表2-6中前两项或全部五项要求得缓和曲线称为高次缓和曲线。
高次缓和曲线外轨超高顺坡为曲线顺坡。
这种曲线在列车经过时,各种力得作用不突然产生和消失,适应高速行车的需要。
求缓和曲线方程的方法,可先确定一个符合条件的基本方程,在逐步推导,最后得出所需求的缓和曲线方程式。
表2-6列出可用于高速铁路的三种高次缓和曲线。
表2-6 高次缓和曲线
五、缓和曲线的长度
缓和曲线长度的确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保证行车安全和行车平稳两个条件。
1.缓和曲线要保证行车安全,使车轮不致脱轨。
机车车辆行驶在缓和曲线上,若不计轨道弹性和车辆弹簧作用,则车架一端的两轮贴着钢轨顶面;另一端的两轮,在外轨上的车轮贴着钢轨顶面,而在内轨上的车轮是悬空的。
为保证安全,应使车轮轮缘不爬越内轨顶面。
设外轨超高顺坡坡度为i,最大固定轴距为L max,则车轮离开内轨顶面的高度为。
当悬空高度大于轮缘最小高度iL max时,车轮就有脱轨的危险。
因此必须保证:
(2-29)
式中i0-- 外轨超高顺坡坡度。
缓和曲线长度l0应为:
(2-30) 式中h0--圆曲线超高度。
对外轨超高顺坡为曲线性的缓和曲线,外轨超高顺坡的最大坡度也要满足式(2-29)对i0的要求。
曲线形顺坡的坡度由下式计算:
(2-31)
《铁路线路维修规则》规定:曲线超高应在整个缓和曲线内完成,顺坡坡度一般不应大于1/(9v max);困难条件下不得大于1/(7v max) 。
当1/(7v max)大于2‰时,按2‰设置。
2.缓和曲线长度要保证外轮的升高(或降低)速度不得超过限值,以满足旅客舒适度要求。
车轮在外轨上的升高速度μ由下式计算:
式中h--圆曲线外轨超高,以mm计;
v max--通过曲线的最高行车速度,以m/s计;
l0--缓和曲线长度,相当于直线形顺坡缓和曲线长度,以m计。
为保证旅客舒适度的要求,则缓和曲线长度为:
(2-32)
式中V max--通过曲线的最高行车速度,以km/h计;
1/3.6--换算系数。
我国根据长期运营实践,μ0在一般情况下采用32mm/s;困难地段用40mm/s 。
运营铁路以实际最高行车速度及实设超高为计算标准。
一般地段μ0=28mm/s,特别困难地段μ0=40mm/s。
则在一般地段应取:
(2-33)
计算结果取两项要求中的最大值,并取为10m的整倍数。
《铁路线路设备大修规则》规定:缓和曲线长度一般地段:
(2-34)
特别困难地段
(2-35)
式中l0--缓和曲线长,以m计;
h--超高,以m计;
V max--容许最高行车速度。
计算结果取10m的整倍数,长度不短于20m。
两缓和曲线间的圆曲线长度不短于20m。
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曲线半径,路段旅客列车设计速度和地形条件按表2-7选用。
有条件时应采用较表2-7规定的更大值。
表2-7 缓和曲线长度(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