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二年级的成语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12
二年级成语故事简短
成语是汉语的瑰宝,它言简意赅,富含哲理。
以下为二年级学生量身定做的简短成语故事,旨在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来源和意义。
一、守株待兔
从前,有个农夫在田里干活,突然发现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
农夫很高兴,捡起兔子回家美餐了一顿。
从此,他放弃耕作,每天守在树根旁等待兔子自己撞死。
然而,兔子再也没有出现,农夫最终饿死了。
二、亡羊补牢
有个牧羊人,一天发现羊圈破了个洞,但他没有及时修补。
结果,晚上狼钻进羊圈,叼走了一只羊。
牧羊人后悔不已,立即修补了羊圈。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失。
三、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有个人坐船过江,不慎将剑掉入江中。
他在船上刻了个记号,打算船到岸后按照记号去找剑。
然而,船到岸后,他发现剑早已沉入水底,而记号还在船上。
四、掩耳盗铃
古时候,有个人想偷邻居家的铃铛。
他认为只要用手掩住自己的耳朵,就不会发出声音。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去偷铃铛,结果铃铛还是响了起来。
五、杯弓蛇影
有个官员请客人喝酒,客人发现酒杯里映出了弓箭的影子,以为是有毒,便不敢喝。
官员知道后,解释说是墙上挂着的弓箭映在酒杯里。
客人恍然大
悟,原来是自己杯弓蛇影,虚惊一场。
适合二年级成语故事故事的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丰富的知识和道理,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适合二年级成语故事。
适合二年级成语故事1:断章取义春秋后期,齐国的大夫崔杼和庆封合伙杀死了齐庄公,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国君,史称齐景公。
崔杼和庆封功分右相和左相。
庄公有两个忠诚的卫士,一个叫卢蒲癸,一个叫王何。
他们在庄公遇害后逃到国外去。
卢蒲癸在出逃前恳切地嘱托弟弟卢蒲敝:“你要千方百计取得崔杼和庆封的,在适当时候使我回国,为庄公报仇。
”卢蒲敝不忘哥哥的嘱托,后来当了庆封的家臣。
他很快发现,庆封虽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权全被右相崔杼揽住,庆封只是名义上的相国而已。
于是他帮庆封施出一条计谋,利用崔杼几个儿子争夺继承权的矛盾,杀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杀身亡。
此后,齐国的朝政大权全落入了庆封手里。
后来,庆封迷恋上了卢蒲敝的妻子,不再关心朝政大事,便让儿子庆舍来掌管。
卢蒲敝在逼死崔杼的过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红人。
他根据哥哥卢蒲癸的嘱托,设法让哥哥回到齐国,当了庆舍的侍卫。
卢蒲癸本来是卫士,勇力过人,庆舍很欣赏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儿庆姜嫁给了他。
在受到庆舍宠信后,他又设法让同时逃到国外去的卫士王何回到齐国,与自己一起当庆舍的侍卫。
从此,两人私下联络了一些不满庆氏父子的人,准备杀灭庆氏,为庄公报仇。
卢蒲癸的妻子庆姜发现丈夫的行为很神秘,便问他究竟在干什么,能否与自己一起商量商量。
卢蒲癸心想,我在干杀灭你们庆氏的事,怎么能与你商量呢?但经不起她一再询问,便对她说:“如果我告诉了你,恐怕自己难逃一死。
这样的话,就会坏了大事。
”庆姜听完后,说:“相公的事也就是我的事。
你告诉了我,我能出力就与你一起策划,不能出力也决不泄露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卢蒲癸把准备杀灭庆氏的事告诉了庆姜。
庆姜表示要大义灭亲,帮助丈夫完成这一义举,并严守秘密。
预定举事的日子,选在庆封外出打猎的那天,庆姜又说服父亲庆舍随同齐景公去太庙举行祭礼。
二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五篇【篇一】二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墨守成规的典故:故事战国时期,木匠出身的墨翟主张兼爱与非攻,到处推广他的学说。
楚国要去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军设计攻城的云梯。
墨子急忙去劝阻这场战争,楚王让墨子与鲁班比试比试攻防演习,墨子善于防守,鲁班败北。
楚王只好放弃攻打宋国。
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
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起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
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
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
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
”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实行表演。
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
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
鲁班不肯认输,说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
”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
”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
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
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
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
”楚王眼看没有把握取胜,便说:“好了,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因为墨子善守,后来就把牢守称为“墨守”。
墨守成规的启示: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
【篇二】二年级小学生读的成语故事拾人牙慧的典故:殷浩有个外甥,姓韩,名康伯,聪颖健谈,颇受殷浩喜爱。
殷浩被流放时,康伯一直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殷浩见康伯正在向别人发表言论,便仔细旁听,结果发现他所讲的,完全是套用抄袭自己的只言片语,没有融入个人的见解,却露出自鸣得意的样子,便对旁人说:“康伯连我的牙慧都没有捡到,就自以为了不起了,这真不应该啊!”拾人牙慧的启示: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而不假思索,不但无法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更不能融会贯通。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素材。
以下是整理的《⼆年级⼩学⽣成语故事精选10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年级⼩学⽣成语故事精选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个商⼈,专门卖珠宝的,有⼀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名贵的⽊料,造成许多⼩盒⼦,把盒⼦雕刻装饰得⾮常精致美观,使盒⼦会发出⼀种⾹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
有⼀个郑国⼈,看见装宝珠的盒⼦既精致⼜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个,打开盒⼦,把⾥⾯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2.⼆年级⼩学⽣成语故事精选 仙⼈指路 仙⼈指路位于云⾕寺⾄⽪篷路⼝。
⼀怪⽯屹⽴峰巅,其状似⾝着道袍的仙⼈,他⼀⼿举起,似为游客指引进⼈⽪篷之路,故名“仙⼈指路⽯”,⼜名“仙⼈指路峰”。
它之所以颇负盛名,不仅仅在于外形酷似,⽽且因为有⼀段对世⼈颇有启发作⽤的。
相传很早以前,有⼀位两岁能⽂、四岁会武的神童,只因后来科场失意,擂台负伤,改⾏经商后⼜把⽼本蚀光,在⾛投⽆路时就奔赴黄⼭来寻师访仙。
哪知跑遍了千峰万壑,连⼀个药农、樵夫的踪影也没见到。
⼲粮吃光了就吞野果,⾐服穿烂了就披树⽪、树叶。
渐渐地变得⾻瘦如柴,⼀天终于昏倒路旁,奄奄⼀息。
不知过了多久,来了⼀位⾝背蔑篓,脚着⼭袜芒鞋的⽼⼈,把神童救醒过来,问明情况后,⽼⼈哈哈⼀笑说:“你怎么聪明反被聪明误呢?哪⾥有什么神仙,你快回家去找个⼒⽓活⼲⼲,免得把⼀条命丢在这荒⼭野岭⽩⽩喂了豺狼虎豹。
”说完还送些野果给神童路上吃。
神童⼼想⽼⼈的话是对的,就千恩万谢地辞别了⽼⼈。
没⾛多远,猛⼀下醒悟过来:“我跑遍全⼭连个⼈影也没见过,那⽼汉分明就是仙⼈。
”他回头就追,追上⽼⼈后就双膝跪地,苦苦哀求⽼⼈给指引⼀条成仙得道之路。
二年级的50个成语故事及道理1.亡羊补牢故事:小明养了一只羊,不小心没关好羊圈的门,结果羊跑出去了。
第二天,小明找到了羊,但是羊被狼吃了一只腿。
小明感到非常后悔,他找来了兽医给羊治疗并让它养好。
从此以后,小明再也不敢懈怠了,时刻维护好羊圈,确保羊的安全。
道理:对于自己的错误要及时改正和补救,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无法挽回的后果才后悔。
2.守株待兔故事:农夫李四看到田地里有只兔子经常跑过,于是他就守在田地旁边的一株树旁边等兔子撞树自残,直到有一天,愚蠢的李四仍然守在树旁边等兔子,然而兔子并没有撞树,最终李四只得到了一个无所作为的结果。
道理:只靠侥幸心理或者等待他人的失败来取得成功是愚蠢的,应该积极主动出击,努力奋斗。
3.杯弓蛇影故事:小明晚上经常听到屋外的声音,把自己吓得不敢睡觉。
于是,他决定换一间房间住,结果还是听到了一样的声音。
原来,这只是因为屋外的树在风中发出的摩擦声,小明误以为是蛇的声音。
道理:不要过多猜测和想象,以免陷入自己无法解脱的虚幻中。
4.鸡飞蛋打故事:小红去摘采农田里成熟的蔬菜。
摘菜的过程中,她不慎踩断了一颗鸡蛋,这让她心痛不已,因为她知道这颗蛋是一家人晚饭的食材。
从此以后,她学会了更加小心翼翼地处理事物,不让自己的大意影响他人。
道理: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注意周围的环境,不仅要保护好自己,还要考虑到他人的利益。
5.画饼充饥故事:小杰一天没吃东西,肚子非常饿。
他把一张白纸当成饼干,画上了美味的食物,然后把它吃了。
尽管肚子里没有真正填饱,但小杰通过这种方式暂时让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得到了慰藉。
道理:该努力的时候一定要努力,画饼充饥只是一种短暂的安慰,不能维持生活的需要。
6.心有余而力不足故事:小明在网球队参加比赛,左右太长时间没有进行剧烈运动,导致他的体力并不足以支撑住整场比赛。
最终,他败下阵来。
小明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决心加强锻炼,提高自己的体力和技能。
道理:光有意愿是不够的,还需要付诸实际行动,并做好充分准备。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简意赅。
以下是整理的《⼆年级⼩学⽣成语故事⼗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年级⼩学⽣成语故事 胸有成⽵ 北宋画家⽂同,字与可。
他画的⽵⼦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登门求画。
⽂同画⽵的妙诀在哪⾥呢?原来,⽂同在⾃⼰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论春夏秋冬,阴睛风⾬,他经常去⽵林观察⽵⼦的⽣长变化情况,琢磨⽵枝的长短粗细,叶⼦的形态、颜⾊,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积⽉累,⽵⼦在不同季节、不同天⽓、不同时⾠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站,平⽇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刻浮现在眼前。
所以每次画⽵,他都显得⾮常从容⾃信,画出的⽵⼦,⽆不逼真传神。
当⼈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中琢磨成熟的⽵⼦画下来罢了。
” 有位青年想学画⽵,得知诗⼈晁补之对⽂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
晃补之写了⼀⾸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胸中有成⽵。
” 2.⼆年级⼩学⽣成语故事 千载难逢 唐代的⽂学家韩愈,⼩时候就成为孤⼉由他的嫂⼦抚养。
他刻苦⾃学。
年轻时代就博览群书,在学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矗35岁到京城,担任国⼦监博⼠,后来⼜被提升为刑部侍郎。
当时佛教盛⾏,连唐宪宗也很祟尚佛教。
他听说有所寺院⾥安放着⼀块佛祖释迎牟尼的遗⾻,便准备兴师动众,把它迎进宫⾥礼拜。
韩愈对此很反感,写了⼀篇《谏迎佛⾻表》加以反对。
其中提到,佛教传⼈中国后,帝王在位时间都不长;想拜佛求保佑的,结局必然是悲惨的。
唐宪宗看了这表。
⼗分恼怒,认为韩愈不只是故意与⾃⼰作对,⽽且⽤历史来影射⾃⼰活不长。
为此,要将韩愈处死,亏得宰相为他说情,才改为贬职,到潮州任刺史。
唐朝中期,中央统治权⼒⽇益削弱。
宪宗执政后,改⾰了前朝的⼀些弊政,因此中央政权的统治有所加强。
小学二年级成语故事五篇【篇一】小学二年级成语故事三令五申:孙武是齐国人。
因为他通晓兵法,被人介绍给吴王阖庐。
阖庐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能小规模地试试你的练兵方法吗?”孙武说:“可以。
”阖庐说:“能用女人试试吗?”孙武说:“可以。
”于是,吴王从后宫叫来180名美女。
众美女一到校军场上,只见旌旗招展,战鼓排列,煞是好看。
她们嘻嘻哈哈,东瞅西瞧,漫不经心。
孙武下令180名美女编成两队,并命令吴王的两个爱姬作为队长。
两个爱姬哪里作过带兵的官儿,只是觉得好笑好玩。
好不容易,才把稀稀拉拉、叫叫嚷嚷的美女们排成两列。
孙武十分耐心地、认真细致地对这些美女们讲解操练要领。
交待完毕,命令在校军场上摆下刑具。
然后威严地说:“练兵可不是儿戏!你们一定要听从命令,不得马马虎虎,嘻笑打闹,如果谁违犯军令,一律按军法处理!”美女们以为大家是来做做游戏的,不想碰见这么个一脸正经的人!这时,孙武命令擂起战鼓,开始操练。
孙武发令:“全体向右转!”美女们一个也没有动,反而轰然大笑。
孙武并不生气,说道:“将军没有把动作要领交待清楚,这是我的错!”于是他又一次详细讲述了动作要领,并问道:“大家听明白了没有?”众美女齐声回答:“听明白了!”鼓声再起,孙武发令:“全体向左转!”美女们还是一个未动,笑得比上次更加厉害了。
吴王见此情景,也觉得有趣,心想:你孙武再大的本领,也无法让这些美女们听你的调动。
孙武沉下脸来,说道:“动作要领没有交待清楚,是将军的过错,交待清楚了,而士兵不服从命令,就是士兵的过错了。
按军法,违犯军令者斩,队长带队不力,应先受罚。
来人,将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一听,慌了手脚,急忙派人对孙武说:“将军确实善于用兵,军令严明,吴王十分佩服。
这次,请放过寡人的两个爱姬。
”孙武回答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吴王既然要我演习兵阵,我一定要按军法规定操练。
”于是,将两名爱姬斩首示众,吓得众美女魂飞魄散。
孙武命令继续操练。
小学二年级成语故事6篇1.小学二年级成语故事篇一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2.小学二年级成语故事篇二铁杵磨针: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3.小学二年级成语故事篇三见猎心喜:北宋时著名的学者程颢,世称明道先生。
他从小聪明青年时代在西京洛阳讲学,非常有名气。
他的弟弟程颐也是的学者,经常讲学,人们称他们为“二程”。
后来,他们的学说被朱熹继承和发展,人们称他们为“程朱学派”。
程颐十六七岁的时候,非常喜爱打猎。
后来他集中心思研究学问,便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打猎了。
有一次,他惋惜地对友人说:“打猎的爱好我今后没有啦!”有个名叫周茂叔的朋友听到了这话,特地去对程颢说:“你说的话不一定就是如此。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简意赅。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成语故事(五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抱负的⼈。
可他⼩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孩⼦。
进⼊青年时代,他意识到⾃⼰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有长进。
他曾⼏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卧,同被⽽眠,⽽且还有着共同的远⼤理想:建功⽴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次,半夜⾥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好⽂章,⼜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才武略。
【篇⼆】⼩学⼆年级成语故事 井底之蛙: 有⼀只⼩青蛙,他⼀直都呆在⼀个井⾥,从来都没有出去过。
有⼀天,它抬头看着天,这时候⼀个⼩乌龟路过井边。
这只⼩青蛙就得意地对⼩乌龟说:“朋友你好啊,你看我⽣活在这⾥多快乐呀!出去玩的时候,我可以在井上跳来跳去,进来休息的时候我有这么⼤⼀个坑的⽔,我⽣活得太开⼼啦!您为什么不进来看看呢?” 乌龟想进去看看,可是井太⼩,它左脚还没进去,右脚就被卡住了,只好慢慢地出来了。
【导语】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成语故事【6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学⼆年级成语故事 ⼀打尽: 晋公⼦夷吾和公⼦重⽿是两兄弟。
夷吾得秦国和齐国的帮忙,登上国位,就是晋惠公。
可是惠公的⼤⾂分作两派,拥护惠公的⼀派以却茅和吕省为⾸。
暗⾥拥重⽿的⼀派以⾥克和丕郑为⾸。
可是这班⼈对晋惠公个⼈来说都是有功的。
当丕郑到秦国去公⼲的时候,惠公藉故杀了⾥克。
丕郑回来后,⼼⾥很恐惧,深怕⾃⼰也给惠公杀掉。
可是事情倒没什么对他不利的,他就安⼼下来。
当然,他⼼⾥很恨惠公,便暗地召集同党,商量赶⾛夷吾,迎公⼦重⽿登位。
有⼀天,屠岸夷要来见丕郑。
他从午间等到深夜,才见着丕郑。
丕郑问他有什么事情,屠岸夷告诉他,惠公要杀他,所以请丕郑相救。
丕郑说:“你去叫吕省救你吧!”屠岸夷说:“吕省不是好⼈,我正要喝他们的⾎,吃他们的⾁呢!”丕郑不⼤相信。
屠岸夷还献议了怎样怎样*惠公的办法。
丕郑听了,⼤声喝道:“是谁教你来说的!”屠岸夷见他不信,只好咬破了指头,鲜⾎之流,对天发誓说:“天⽼爷在上,我如有三⼼两意,叫我全家都死光。
”这么⼀来,丕郑就相信了,跟着丕郑这⼀伙⼈密谋了。
他们写了⼀封信给重⽿,请他准备回来。
丕郑、共华、屠岸夷等⼗位⼤⾂都签了字。
屠岸夷把信贴胸的带⾛了。
第⼆天,他们上朝,惠公问丕郑说:“你们为什么要迎公⼦重⽿?”丕郑这⼀班⼈都吃了⼀惊,⼼知不妙,都给缚去软了头。
这九位反对夷吾的⼤⾂全都⼀打尽了。
2.⼩学⼆年级成语故事 ⼼旷神怡: 岳阳楼位于现在湖南省岳阳市,此楼建于唐朝初年,到了北宋时期,⼜由当地州官滕⼦京加以重修。
滕⼦京和范仲淹相处甚好,他们在同⼀年考取进⼠。
公元1044(宋仁宗庆历四年)滕⼦京担任了岳州(今湖南岳阳)知州,第⼆年就重新修建了岳阳楼。
当时为了记述这件事,滕⼦京便请求好友范仲淹为此写篇⽂章。
范仲淹欣然接受好友的请求,写成了传诵千古的佳作《岳阳楼记》。
其中有⼀段这样写道:"⾄若春和景明,……登斯楼也,则有⼼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适合二年级的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那么平日的我们总数喜欢用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做事,那么相对成语的真正含义及内容是什么?本文是精心编辑的适合二年级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篇一适合二年级的成语故事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篇二适合二年级的成语故事寿比南山弘治十二年(1499年)皇帝朱见深的第五子就藩青州,称衡王。
当年,衡王过寿,发出告示:寿礼最珍者,请首席首座。
届时,青州的文武百官,豪绅贵族为了讨好衡王,抬猪羊,携厚礼,蜂拥而至,好不热闹。
献礼必,百官们各怀鬼胎,但无一人敢去首席就座,全在偏席吃茶。
时近正午,从大门外进来一个人,他衣衫褴褛,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且两手空空,却旁落无人的径直到首席坐定。
众官见了即惊又妒,挤眉弄眼,咳嗽扬声:何许人也,献有何礼?其貌不扬者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对大家说:“鄙人礼品最珍,诸位请随我来!”至午朝门外,挥手向南,口称:愿衡王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众人抬眼看去,只见云门山峭壁上有一巨大“寿”字闪闪发光,光芒直射王府。
众人惊叹不已,目瞪口呆。
过了多时,衡王细看那字,只见那“寿”字下面的“寸“部少了一点。
衡王忙问那人这是怎么回事,衣衫褴褛者笑曰:“众官以貌取人,不辨贤能,那一点就随她去吧!”衡王整衣上前,纳头便拜,口称:“知错知错,先生有何补救之术?”那人说道:“好说,我自有办法。
”他命文武百官一起动手,撩水磨墨,众官虽有不快,但又不敢不从,个个累得汗流浃背,精疲力竭,一天一夜之后,那人吩咐取来绸缎两匹,卷作一团,向墨盘中一抹,信手向南抛去,绸团凌空飞起,直朝大“寿“而去,正好补上了那一点,众人拍手叫绝。
随着那一点的形成,又是一阵强烈的金光闪耀,耀得众人眼睛都睁不开。
据说这光向北一直照射到渤海之滨,于是老百姓都说在青州城的北边便出现了寿光县。
这神奇的现象让大家惊叹不已。
那衣衫褴褛之人就是雪蓑,在宴席上出尽了风头,让文武百官羡慕极了。
酒足饭饱后,衡王带领大家浩浩荡荡地来到了云门山上,一路上还暗自盘算雪蓑用了多少金子才铸成了这个寿字。
可到了寿字前一看,衡王才发现自己上了当,原来这个寿字是用红泥巴糊在山崖上,外面贴了一层麦秸皮,阳光照在上面一反射,便金光闪闪。
衡王恼怒之余,却又舍不得这个寿字,于是找来青州最好的石匠,把寿字刻在了山崖上,寿字留住了,金光却永远消失了。
云门洞旁的悬崖上镌刻着巨大的“寿”字,它通高7.5米,宽3.7米,为天下第一寿。
寿字座南朝北,端庄大方,“寿比南山”亦来源于此。
篇三适合二年级的成语故事大器晚成出处:《三国志·魏书》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释义:形容成名较晚。
故事: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
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
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
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
”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篇四适合二年级的成语故事不屈不挠出处《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能不离。
遭闲既多,是用废黜。
释义“挠”,弯曲,屈服。
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
故事王商,字子威,继承父亲的封号为乐吕侯,是汉成帝的丞相,他为人耿直,作风正派。
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
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
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
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
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
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复了。
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
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
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
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
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
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
《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对王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侥。
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正的篇五适合二年级的成语故事暗箭伤人那年夏天,五月里,郑庄公在宫前检阅部队,发派兵车。
一位老将军颍[yǐng]叔考和一位青年将军公孙子都,为了争夺兵车吵了起来。
颍叔考是一员勇将,他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向来瞧不起人,当然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去。
等他追上大路,颍叔考早已不见人影了。
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间,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
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叔考奋勇当先,爬上了城头。
公孙子都眼看颍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忌妒起来,便抽出箭来对准颍叔考就是一箭,只见这位勇敢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了下来。
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叔考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
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许庄公逃亡到了卫国。
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象公孙子都那样趁人不备暗放冷箭的,就叫做“暗箭伤人”。
不过,作为成语却并不限指以暗箭为凶器,凡是采取任何不光明的手段暗地里伺机伤害别人的,都可叫做“暗箭伤人”。
这里不妨讲一讲关于宋朝人刘攽[bīn]的故事。
刘攽,字贡父,据说颇有文才,尤其精于历史的研究,曾参加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的编写工作。
宋朝邵博的《闻见后录》中有他的一段故事,看来此人还相当幽默。
故事说:有一次,有一位“中司”(官名,即“御史中丞”,专负弹劾监察之责)想发动同僚攻击某人。
有人问刘攽,某人是否真有什么劣迹,中司竟要鸣鼓攻之。
刘攽很冷淡的回答道:“中司自可鸣鼓儿,老夫难为暗箭子!”成语出处:这件事情在《左传·隐公十一年》里有记载。
成语解释:比喻暗中进行伤人的行为或诡计。
春秋时,郑国的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计划讨伐许国。
(许国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许昌市。
郑国在许国的北边,今河南的新郑就是它当时的都城。
)这里所谓的“暗箭子”,也就是暗害他人的冷箭。
刘攽不愿意参与暗害他人的阴谋勾当,所以他说不充当暗箭子。
(关于“鸣鼓”的典故,可以参看“鸣鼓而攻”)篇六适合二年级的成语故事伯乐相马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
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
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
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篇七适合二年级的成语故事指鹿为马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