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对比

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对比

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对比
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对比

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对比

发表时间:2017-10-27T14:38:54.7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9期作者:李慧

[导读] 心源性休克是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心脏邻近脏器出现低灌注状态。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云南普洱 665000)

【摘要】目的:对比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去甲肾上腺素)和对照组(多巴胺)各20例。对比两组MAP、心率、乳酸和尿量;治疗28d后的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MAP、心率、乳酸和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MAP、心率、乳酸和尿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MAP和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率和乳酸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心源性休克效果优于多巴胺,临床可优先选用。

【关键词】心源性休克;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中图分类号】R36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9-0139-02

心源性休克是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心脏邻近脏器出现低灌注状态,出现严重急性周围圈衰竭,其病死率高达50%,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多巴胺是目前治疗心源性休克的常用药物,小剂量具有改善肾血流量,扩张血管的作用,但不良反应较多[2]。去甲肾上腺素不仅可改善外周器官缺血,还有良好的升血压作用。但临床上对该两组药物的优劣尚无定论,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上述两种药物在心源性休克中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就诊的4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去甲肾上腺素)和对照组(多巴胺)各2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63.42±1.26)岁;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41~85岁,平均年龄(63.11±1.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静脉注射10~20μg/(kg·min)多巴胺。

观察组:静脉注射0.05~0.19μg/(kg·min)去甲肾上腺素。

1.3 观察指标

MAP、心率、乳酸和尿量;治疗28d后的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表示方法为:(x-±s),例(%),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MAP、心率、乳酸和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AP、心率、乳酸和尿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MAP和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率和乳酸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心源性休克是心脏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严重的心肌炎、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均可引发。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均是儿茶酚胺类药物,是纠正低血压休克的一线用药。多巴胺对心血管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小剂量有肾血管扩张作用,兴奋心脏β1受体,但血压和心率不变;中等剂量主要是正性肌力作用,及改善心脏功能,又可维持血压水平;大剂量可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甚至引起心律失常[3]。去甲肾上腺素具有肾上腺素α受体和β激动作用,可引起血压升高,心肌收缩量加强,增加心排血量[4]。常规剂量的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可以改善肾功能,并可使尿量增加[5]。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MAP和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率和乳酸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佳。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去甲肾上腺素应用于心源性休克不良反应更少,更由于于患者预后。综上所述,去甲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