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焦机理

成焦机理

成焦机理
成焦机理

成焦机理主要有

1、胶质层叠加原理

2、中间相成焦机理

3、塑性成焦机理

机理一一中间相理论

液晶是指界于固相和液相之间的一种特殊相,也叫中间相。它既部分保留了晶体的远程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某种性质如流动性。液晶有三种,即向列相、近晶相和胆街相,其中向列相与煤的碳化物十分相似.碳化过程的液晶结构首先由Br。。ks和Tayl。:发现,后来由电子衍射技术加以证明,是层状向列型的.

? 煤在碳化时,在约400℃开始形成热可塑相或液相(中间相),在进行分解、脱水、缩合反应的同时,挥发分逸出,粘度增加,在约550℃时则开始固化,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细气孔和龟裂,最后形成多孔固体物质.碳化系统的流动性是决定焦炭最终光学结构的形状和尺寸的最主要因素。中间相连续地在一个宽广升温带中形成随着温度升高发生两种相对抗的过程.一种是连续在中间相内部的跨接,其结果降低了中间相的流动性。另一种是随着温度的提高,其流动性增加。如果流动性足够高,中间相小球体互相接触时,以极快的速度互相结合,变成了一个较大的单体,使这个过程继续进行,各向异性得以发展.如果流动性不够高,则中间相在互相接触时就不能互相结合,而各保持其原状.因此焦炭的光学结构决定于碳化过程中间相的结合程度,只有聚合的中间相保持高流动度(低粘度)才能使各向异性充分发展生成条型各向异性炭。如中间相没有能力融并而生成细粒镶嵌,很小的中间相单元仅仅压缩成镶嵌结构。

中间相的生成条件是严格的,其过程很复杂,并且影响因素也很多.首先进行热解物料的组成分子的化学活性不能太高,否则在碳化早期温度很低时分子就会相互作用而聚合,使系统粘度增加而不利于中间相的生成。中间相生成阶段的温度和时间对中间相生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在较低温度下停留较长时间和在较高温度下停留较短时间的效果是相似的。反分子中有杂原子和官能团时,减少了中间相的形成和长大。这是因为在中间相发展早期分间的交联使流动度过低而阻碍了分子的聚合.如果在形成中间相以前已发生了跨接,此过最终将生成各向同性炭。在碳化初期,大分子的存在是中间相生长的决定因素,给中间相形态带来不良影响,其可动度受到限制,必然生成中、小域结构。在碳化系统中高温分解粒阻碍中间相的发展,在原来所形成的中间相小球体周围的裂解炭将抑制甚至阻碍小球体融并。

?2焦炭的显微性质

焦炭的光学显微结构是将焦炭在树脂中成型。并经磨光、抛光后,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焦炭的结构,特别是基本结构单元的尺寸和有序度,决定了焦炭的性质.

焦炭是由各向同性炭和各向异性炭的显微结构组成的。各向同性炭是光学非旋光的,当旋转载物台时,其镜下状态是不变的,结构均匀,无一定形状。各向异性炭是光学旋光的,

当旋转载物台时,其镜下状态由亮到暗地变化,当插入半波板(补色板)时,可以看到干涉色,旋转物台时,会转换颜色。按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北方炭素研究所(NCRL)的光学组织命名法的显微结构的分类如表l所示。焦炭的本质和结构与原来煤的本质和结构截然不同.不同变质程度的煤生成的焦炭,其光学结构不同,焦炭光学结构的尺寸随其光学结构不同,焦炭光学结构的尺寸随着煤变质程度的降低而减小,各向异性组分降低。低阶高挥发分煤生成的焦炭以各向同性为主,略带小尺寸的细粒镶嵌各向异性结构。中等变质程度的主焦煤得到的焦炭光学结构从细粒镶嵌到流动状.高阶低挥发分煤生成的焦炭的光学结构尺寸最大,以片状(广域)为主.

焦炭是一种多孔材料。气孔分布、龟裂和光学各向异性体等是影响焦炭强度的主要因素.焦炭中的裂纹主要是由于广域结构中的收缩裂纹所引起的.在各向同性炭中,脆性裂纹能引起贝壳状断面。焦炭的镶嵌结构易于阻止裂纹的发展,使焦炭强度提高,而焦炭中的气孔却能推进裂纹发展.焦炭中的界面粘结不强易产生裂纹或裂纹伸向界面时沿着界面延伸使强度降低。焦炭中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组分的连接处裂纹也易发展。分散在气孔壁户的含碳惰性颗粒,加厚了气孔壁,提高了焦炭强度,孔壁的多孔质化,使得焦炭的强度下降.

反应性是高炉用焦的重要性质之一焦炭的光学组织是影响反应性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光学组织对CO2的反应性影响是不同的。各向同性炭对C02的反应性比各向异性炭大得多,反应性随着各向异性组织的发达而明显降低.而从深入焦炭内部的选择气化来看,镶嵌组织与CO2反应时,均匀地在表面形成疵点,故其对显微强度影响小。尺寸大的广域、流线广域等与CO:反应时,裂纹扩展并延伸形成深沟或空洞,显微强度下降。焦炭气孔率大,孔数多反应性就强。焦炭灰分中的碱性成分(如FeZo:、乓0等)对C。:反应性具有催化作用。?3添加剔对煤的改质一一共碳化

由于主焦煤量愈来愈少,因此不用或少用主焦煤的配煤方法得以发展.大量采用非粘结煤与弱粘结煤,通过添加剂从化学、物理性能上对这些煤进行改质,在共碳化过程中达到类似优质炼焦煤的水平,以改善焦炭的质量。在这方面,国际上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添加粘结剂能够改善低阶煤焦炭的质量,其改质的效果在于粘结剂与煤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新的具有镶嵌结构的中间焦的能力。这种中间焦既不同于煤也不同于粘结剂得到的焦炭,而是具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光学结构的焦炭。这种中间焦的生成加强了焦炭界面的粘结,遏制了裂纹的发展,改善了焦炭的显微结构。各向异性发展的程度既取决于煤的种类,或更确切地说取决于煤的熔融性,又取决于添加剂。

hida等认为添加剂的芳香性和脂环成分对低阶煤的改质效果是有利的。至于添加剂的用量对改质程度的影响,他们指出在共碳化过程中用于改质的实际用量,应作为改质活性更为定量的尺度,而添加剂单独碳化时的焦炭产率可以作为这一因素的适宜参数。一般地说,焦炭产率高点好。另外,添加剂经过适当的提质处理如酸化催化等也可以提高其芳香度和脂环数,使改质效能提高。

Marsh系统地研究了石油沥青与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相互作用,并且对焦炭微观组织进行了综合研究。他用一种强的改质沥青A:。。石油沥青与不同变质程度煤作用,发现对无烟煤无改质作用,对于低阶非粘结煤,在共碳化过程中,其各向同性炭可全部或大部分转化成各向异性结构。碳化时加热速度增加,改质作用随之增加,这是由于加热速度增加使得液相的流动度提高,挥发分的析出速度低于液相的产生速度而使液相增加的缘故。

日本神户钢铁公司在中心实验室进行了添加剂改善焦炭质量的小型炼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焦炭的质量不仅取决于煤的种类和添加剂的性质,还取决于添加剂的添加方式。Mochida 等的研究表明,石油沥青,特别是经过加氢处理以后,尽管采用的煤为非易熔性的煤,也显示了优良的改质活性。与此相对照的煤焦油沥青(CTP)对这种煤的改质活性是非常有限的.添加剂中的环烷烃,在共碳化过程中导致这种煤的熔融及各向异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CTP

虽有较高的芳香性,然而它的改质能力非常有限,说明高芳香性对煤的碳化性能的改善是不力的。不易熔的煤通过酸洗处理后,发现其改质敏感性得到加强(即焦炭光学结构改善),说明某些溶于酸中的矿物质对煤的热解和熔融有重要的影响。低阶煤经由熔化或溶解阶段及中间相的生成,可产生焦炭的各向异性结构。熔融煤自己能够产生液相,但非易熔煤需要通过某些方法使其溶解.因此,非易熔性煤液化需要具有高液化活性的添加剂.低阶煤通常是非易熔性煤,所以较难改质产生各向同性炭,对添加剂的活性要求较高.

4共碳化化学一一传氢理论

由于煤与沥青等添加剂的化学组分十分复杂,因此用共碳化制造合格焦炭的化学原理不能用炭化过程的热裂解化学来确切地解释。曾经有人提出环烷烃基团和芳烃环系促进生成较大尺寸的光学结构;而当有杂原子和官能团存在时,则生成较小尺寸的光学结构.近几年,“传氢”理论已被用于讨论共碳化时中间相的发育过程。根据这种理论,添加剂作为传递介质把氢从一个煤分子传递到另一个煤分子,而氢稳定了煤中的自由基团,使它获得较低粘度并能使流动相延续一个较长的温度区间,有可能形成各向异性炭.

并不是所有的添加剂都是好的改质剂,新固相也即焦炭就是由这些基团组合而成的.如这些自由基可以得到抑制不致于过早碳化,则焦炭的光学结构就可以改善,并且抑制作用又将导致更多的中间相和各向异性炭的形成。氢对热解产生的某些基团有稳定作用。这与通过添加供氢添加剂转移到碳化过程产生的基团有关。由于其它活性基团受氢的稳定作用的影响,阻止了煤过早生成焦炭,而使添加剂能充分地与煤发生化学作用,通过中间相的形成,终形成一个新的有益的光学结构。Marsh等人对供氢添加剂用于碳化系统进行了研究,观察到给系统加二氢葱后,焦炭的光学结构尺寸增大了。

添加剂可改善碳化

河流黑臭的原因及机理

河流黑臭的原因及机理 所谓黑臭是水体有机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是由于水体缺氧,有机物腐败而造成的。水体黑臭的直接原因是由于DO 不足造成的,而污染物的排放是造成水体黑臭的根源。 有关河流黑臭的原因,LAZARO指出河流黑臭现象其实是一种生物化学现象,水体中有机物质的厌气分解。认为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在分解过程中耗氧大于复氧,造成缺氧环境,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大量的臭味气体逸出水面进入大气,致使水体黑臭。ROMMANO在1963年指出表征水体黑臭的指示物质是由放线菌在有机污染物存在下所产生的乔司脒、萘烷醇类和2-MIB,而乔司脒的浓度可以定量描述水体黑臭的程度。 1黑臭的原因 水体有机污染 城市河流不仅供水,同时也已成为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场所。随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河流中有机碳污染物(COD、BOD)、有机氮污染物(NH3-N)以及含磷化合物负荷不断加大。有机污染物在分解过程中耗氧大于复氧,造成水体缺氧,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并分解有机物产生大量有臭气体如甲烷(CH4)、硫化氢(H2S)、氨(NH3)

等逸出水面进入大气使水体发臭。有机物主要是指糖类、蛋白质、油脂、氨基酸、酯类等。 这些物质以悬浮态或溶解态存在于污废水中。排入水体后能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CO2和水等简单无机物,同时消耗大量的氧。除此之外,当水体中受到有机碳与有机氮以及有机磷污染物污染时,无论其中是否有充分的DO,在适合的水温下都将受到好氧放线菌或厌氧微生物的降解,排放出不同种类发臭物质,引起水体不同程度的黑臭。 在《黄浦江水体黑臭的由来》一文中,认为造成水体黑臭的根本原因是有机污染日益严重,黄浦江水体稀释自净能力的差距越来越大。 氨氮、总磷污染 生活污水中各种有机还原氮磷物质在水体中缓慢的好氧降解,导致水体DO降低。含氮有机物降解的耗氧远大于碳有机物降解的耗氧,氮磷物质与一般的碳水化合物一起参与耗氧过程,使水体中DO降低,导致水质恶化,发黑发臭。 《影响珠江广州河段局部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剖析》一文中,从污染物耗氧、污染物降解能力、水体氧平衡和水文条件等方面剖析这种水质污染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广州河段水污染控制的有效途径。指出珠江广州河段DO低,局部水体发黑发臭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H3-N太多,大量消耗水中的DO所致。据NH3-N耗氧实验结果,广州河段研究断面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摘要:甘草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具有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多种活性。现代药研究表明,甘草酸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上的应用表明了确实的疗效。本文对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甘草酸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lensis的根及根茎,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为我国著名的大宗常用中药材和原料,国内、国际需求量都很大,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中草药之一。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止血祛痰润肺的功效,广泛地被用丁保肝、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方面。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丁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如甘草酸_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1 抗肿瘤作用 体内外抗肿瘤药理模型的研究中,GA对不同肿瘤细胞株均显示了较强的细胞毒作用,通过致细胞变异及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发挥细胞毒作用。利用细胞胞质溶胶混悬培养液以及完整的结肠细胞培养物两种模型体系研究后发现,GA通过抑制人体结肠肿瘤细胞中N-乙酰基转移酶活性和DNA-2氨基芴的内敛可产生抗该肿瘤株增值的药理作用,显著降低乙酰转移酶类在人体结肠肿瘤细胞清除系统的Km和Vmax的有效值[1],在亚细胞毒性浓度时,显著性抑制芳香胺N-乙基酰转移酶在人体结肠肿瘤细胞瘤株(colo205)的活性,且这一抑制作用呈现出剂量依赖性。同时,DNA-2-氨基芴内敛结构也受到了有效的抑制。该研究首次阐明GA通过抑制乙酰转移酶活性和DNA加合物生成来抑制肿瘤的恶化,为临床上GA的应用提供厂新的思路。另外,GA可通过刺激黑色素瘤细胞B16所含的黑色素生成,加速肿瘤细胞的“老化”。GA可剂量依赖性增加酪氨酸酶的表达信使RNA(mRNA)在细胞间质中的水平,进而提高蛋白质、酶活性、黑色素含量。研究过程中还发现,GA能增加络氨酸酶依赖性蛋白质-2(tyrosinasc-rclatcd protcin-2,TRP-2)的mRNA的表达,对TRP-1却无显著影响,说明GA在有效浓度范围内无细胞毒性,因此在无毒性浓度内等量使用GA对正常黑色素生成无影响,以上结论表明GA通过转录激活机制进而诱导刺激黑素产生,发挥抗黑色素瘤的作用[2]。 GA的抗肿瘤药理作用是多样的,CHUNG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后,得出的构效关系结论为进一步以GA前体结构开发新药物提供丁思路:①GA能减灭细胞癌变刺激物(如乙醇、丙酮、醋氨酚、CCl4等)活化:酶学测定,通过抑制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PlA,)活性减少前致癌物的活化,GA具有化学性防癌的作用,可对抗四氯化碳、半乳糖胺及丙烯基甲酸盐等化学物质所致肝细胞癌变性损伤。α构型既抑制“增毒”的细胞素P450同工酶活性,减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总言: 慢性呼吸衰竭同急性呼吸衰竭不同的是,多在原有肺疾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最常见原因是COPD早期可表现为I型呼衰,随着病情加重、肺功能减退,表现为II型呼衰;慢性呼吸衰竭稳定期,虽然PaO2降低、PaCO2升高,但机体通过代偿,(代偿阶段,PH正常)患者仍可以从事一般的日常工作和活动;一旦呼吸道感染加重或其他诱因,可表现为PO2明显降低、PCO2 明显升高,此时称为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这是我国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衰竭的类型。 呼吸衰竭的病因 1、支气管气道病变:如异物、炎症、肿瘤使中央气道狭窄或阻塞,更为多见的是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COP等引起外周气道的阻塞; 2、肺部病变:各种类及肺泡和间质的病变,如肺炎、肺气肿、严重肺结核、弥漫性肺纤维化, 肺水肿、矽肺等,导致肺泡减少,有效弥散面积减少、肺顺应性减低,通气/血流比值失调, 产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3、肺血管病变:肺栓塞、肺血管炎等可引起通气/血流比值失调,或动静脉分流,导致呼吸衰竭; 4、胸廓及胸膜病变:胸部外伤造成连枷胸、气胸、脊柱畸形、胸腔积液、胸膜粘连、强直性脊柱炎,影响胸廓和肺的扩张,造成通气减少,导致呼吸衰竭; 5、神经及呼吸肌病变: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有机磷农药中毒、严重钾代谢紊乱,均可累及呼吸肌,造成呼吸肌无力、疲劳、麻痹,导致呼吸动力不足而引起肺通气不足。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气体交换:分三个步骤完成: 1、机体通过肺组织从外界摄取氧气、排出机体代谢产生的CO2 ---外呼吸:包括肺通气、肺换气(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2、气体在体内的运输主要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 3、组织细胞则从血液及组织液内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CO2 ---内呼吸:血液、组织液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衰竭主要涉及的机制主要是外呼吸(即肺通气和肺换气)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肺通气是指通过呼吸运动使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其功能正常与呼吸动力、阻力有 关,所以凡能影响肺通气动力和阻力的因素都会影响肺的通气功能; 在静息状态下,总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才能维持正常的氧分压和CO2分压,否则(通气不足)就会出现PO2降低,同时PCO2升高,即II型呼吸衰竭。——肺通气功能障碍时;肺通气功能障碍可为二种:阻塞性、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一、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气道阻力增高引起的 凡是由于气道狭窄和阻塞引起的因素都会导致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如支气管水肿、增生、 痉挛、分泌物、异物阻塞;肺泡壁破坏、肺泡间隔缺如所致肺组织弹性下降,对气管的牵拉减弱使气管内径变窄等; 肺功能表现为:RV/TLC明显增加,FEV1和FEV1/FVC下降; 解释:阻塞性限制性

全球价值链驱动型产业结构演进机理研究

全球价值链驱动型产业结构演进机理研究 2013年03月27日16:20 来源:《经济学家》2012年10期作者:崔焕金刘传庚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4 【内容提要】结构演进一直是产业发展研究的重心,但经典理论以国家间整 体产业分工为前提,解析结构梯度渐次演进的发生机理。全球价值链驱动型经济演进机理不同于经典理论的描述,它通过生产一体化机制实现产业全球化同时运作,促进各国产业联动和结构分化,并由其内生的资源供给增加和需求整合机制扩展全球的供求,带动世界新一轮增长。当然,全球价值链驱动对各国影响是不均衡的,它引致中国产业结构明显偏离标准形式。因此追求外向和内向战略平衡就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考量。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驱动产业结构产业联动结构分化演进机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价值链分工模式已然成为国际分工中最引人瞩目的新现象,它是将产品价值链纵向分解后在不同比较优势国家或地区水平布局的一种跨国界工序型分工方式。在通过价值链诸多环节的专业化生产和功能性服务的提供中,主导企业摆脱单一和分散的一国资源与市场的限制,转而建立起面向世界、高效利用并整合全球优势要素的分工体系,把生产分工日益扩展到各国产业分工体系内部,促进开放国家以全球价值链①分工网络为载体的产业联动发展和结构分化演进过程,我们不妨称这一新形态为全球价值链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它在扩展国际分工参与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引发世界各国产业呈现联动发展与结构分化的特征,而且明显不同于经典理论描述的国家间产业结构梯度演进形态。由此,本文在对结构研究简要梳理后,着重阐述全球价值链驱动型经济体间的产业联动发展及结构分化演进机理及发展效应。 一、产业结构研究演进的简要述评 经典理论在考察产业规模量变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研究。代表性研究观点把结构演化升级归纳为四种类型:一是关于产业部类间的升级;二是产业部类内的升级;三是行业内部产品升级;四是产业结构的加工程度的提升[1]。结构研究的另一条进路是关于演进动力源的考察,学者们把结构升级分为内生推进型和外生拉动型两种基本模式。就内生推进型而言,研究主要集中在一国国民收入变动、需求结构转换和技术进步等经济体的内在因素引发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方面,始于克拉克的开创性研究,到西蒙·库兹涅茨(1966、1971)和赛尔奎因、霍里斯·钱纳里等(1975、1986)等重点考察产业结构演化的内在动力机制[2];外生拉动型研究注重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拉动的结构变迁机理,赤松要的“雁阵结构”理论、弗农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等从不同视角诠释一国产业结构外向拉动的升级变迁机理。 20世纪90年代后,格瑞菲、史密茨和汉弗莱等开始的GVC驱动型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化研究最具代表性:他们将产业升级分为相互关联、递进上升的四个层级,即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价值链升级。格瑞菲、史密茨等学者对典型行业(服装、家具、电子等)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在GVC驱动中一般局限在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层面,而高级的功能升级和产业链升级则难以发生。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专利和标准体系等产生技术势力和国际需求市场终端通路与品牌控制的市场势力的融合,构筑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结构封锁”[3]。然而,这些研究偏重于GVC驱动的微观运作考察,对GVC驱动型经济体的中宏观产业结构重构内在机理的分析还相对缺乏,本文着力弥补现有关于GVC驱动型产业结构演进机理研究的不足。当然,对于GVC驱动机理阐释离不开对由其引致形成的产业发展效应的准确把握和概括。

数模转换原理及应用

数模(D/A)转换器及模数(A/D)转换器 一、实验目的 1.熟悉D / A转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掌握D / A转换集成芯片DAC0832的性能及其使用方法。 3.熟悉A / D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4.掌握A / D转换集成芯片ADC0809的性能及其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数模(D / A)转换 所谓数模(D / A)转换,就是把数字量信号转换成模拟量信号,且输出电压与输入的数字量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图47为D / A 转换器的原理图,它是由恒流源(或恒压源)、模拟开关、以及数字量代码所控制的电阻网络、运放等组成的四位D/ A转换器。 四个开关S0 ~ S3由各位代码控制,若―S‖代码为1,则意味着接VREF ,代码―S‖= 0,则意味着接地。 由于运放的输出值为V0= -I∑?Rf ,而I∑为I0、I1、I2、I3的和,而I0 ~ I3的值分别为(―S‖代码全为1): I0 =,I1 =,I2 =,I3 = 若选 R0 =,R1 =,R2 =,R3 = 则I0 ==?20 ,I1 =?21 ,I2 =?22 ,I3 =?23 若开关S0 ~ S3不全合上,则―S‖代码有些为0,有些为1(设4位―S‖代码为D3D2DlD0),则I∑ =D3I3 + D2I2 + DlIl + D0I0 =(D3?23 + D2?22 + D1?21 + D0?20)= B? 所以,V0 = -Rf ? B,B为二进制数,即模拟电压输出正比于输入数字量B ,从而实现了数字量的转换。 随着集成技术的发展,中大规模的D / A转换集成块相继出现,它们将转换的电阻网络和受数码控制的电子开关都集成在同一芯片上,所以用起来很方便。目前,常用的芯片型号很多,有8位的、12位的转换器等,这里我们选用8位的D / A转换器DAC0832进行实验研究。 DAC0832是CMOS工艺,共20管引脚,其管脚排列如图48所示。

河流黑臭的原因及机理

河流黑臭的原因及机理

河流黑臭的原因及机理 所谓黑臭是水体有机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是由于水体缺氧,有机物腐败而造成的。水体黑臭的直接原因是由于DO不足造成的,而污染物的排放是造成水体黑臭的根源。 有关河流黑臭的原因,LAZARO指出河流黑臭现象其实是一种生物化学现象,水体中有机物质的厌气分解。认为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在分解过程中耗氧大于复氧,造成缺氧环境,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大量的臭味气体逸出水面进入大气,致使水体黑臭。ROMMANO在1963年指出表征水体黑臭的指示物质是由放线菌在有机污染物存在下所产生的乔司脒、萘烷醇类和2-MIB,而乔司脒的浓度可以定量描述水体黑臭的程度。 1黑臭的原因 1.1水体有机污染 城市河流不仅供水,同时也已成为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场所。随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河流中有机碳污染物(COD、BOD)、有机氮污染物(NH3-N)以及含磷化合物负荷不断加大。有机污染物在分解过程中耗氧大于复氧,造成水体缺氧,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并分解有机物产生大量有臭气体如甲烷(CH4)、硫化氢

(H2S)、氨(NH3)等逸出水面进入大气使水体发臭。有机物主要是指糖类、蛋白质、油脂、氨基酸、酯类等。 这些物质以悬浮态或溶解态存在于污废水中。排入水体后能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CO2和水等简单无机物,同时消耗大量的氧。除此之外,当水体中受到有机碳与有机氮以及有机磷污染物污染时,无论其中是否有充分的DO,在适合的水温下都将受到好氧放线菌或厌氧微生物的降解,排放出不同种类发臭物质,引起水体不同程度的黑臭。 在《黄浦江水体黑臭的由来》一文中,认为造成水体黑臭的根本原因是有机污染日益严重,黄浦江水体稀释自净能力的差距越来越大。 1.2氨氮、总磷污染 生活污水中各种有机还原氮磷物质在水体中缓慢的好氧降解,导致水体DO降低。含氮有机物降解的耗氧远大于碳有机物降解的耗氧,氮磷物质与一般的碳水化合物一起参与耗氧过程,使水体中DO降低,导致水质恶化,发黑发臭。 《影响珠江广州河段局部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剖析》一文中,从污染物耗氧、污染物降解能力、水体氧平衡和水文条件等方面剖析这种水质污染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广州河段水污染控制的有效途径。指出珠江广州河段DO低,局部水体发黑发臭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H3-N太多,大量消耗水中的DO所致。据NH3-N耗氧实验结果,广州河段研究断面

吸附剂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与探讨

吸附剂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与探讨 王丁明 (河北理工大学市政工程系) 摘要:本文全面叙述与探讨了吸附剂的作用机理和物理性质,并对几种常见 的吸附剂给予了介绍。 关键词:吸附剂作用机理活性炭 1前言 任何一对原子(或分子)间均有相互吸引的作用。如果一对原子有一方是固体表面原子,另一方是气体分子,那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将气体束缚于固体表面或使被束缚分子与气体体相内的分子成某种动态平衡。这种气体分子在固体表 面上发生的滞留现象称为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换言之,气体在固体上的 的吸附作用是发生在两相界面上的行为,使气相中的某种组分在此界面上浓集。吸附作用使固体表面能降低,因而吸附过程是自发过程。 在工农业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吸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为了研究方便,通常将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能有效地吸附吸附质的物质称为吸附剂。吸附质可以是气体、蒸气和液体,吸附剂大多为多孔性大比表面积的固体。 本文将全面叙述与探讨吸附剂的作用机理和物理性质,并对几种常见的吸附剂予以介绍。 2吸附剂的作用机理 吸附是一种建立在分子扩散基础上的物质表面现象。以固体表面和吸附分子 间作用力的性质区分,吸附作用大致可分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 2.1物理吸附 有关物理吸附的许多实验结果表明,物理吸附具有吸附热较小、吸附速度快、吸附无选择性、吸附可以是多层的等特点。因此人们认为引起物理吸附的力是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和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范德华力来源于原子与分子间的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三种作用。 极性分子可视作偶极子,其极性用偶极矩卩=qd来衡量,即正或负电荷电量(q)与电荷中心间距d的乘积。卩=0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卩越大,分子极性越大。测定分子偶极矩是确定分子结构的一种实验方法。德拜因创立此方法而荣获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因分子的固有偶极之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使分子在空间按一定取向排列,使体系处于更稳定状态。这种极性分子之间靠永久偶极与永久偶极作用称为取向力,其实质是静电力。

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摘要:食品抗氧化剂的作用比较复杂。BHA和BHT等酚型抗氧化剂可能与油脂氧化所产生的过氧化物结合,中断自动氧化反应链,阻止氧化。抗坏血酸、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因其本身易被氧化,因而可保护食品免受氧化。另一些抗氧化剂可能抑制或破坏氧化酶的活性,借以防止氧化反应进行。研究食品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并合理使用抗氧化剂不仅可延长食品的贮存期,给生产者、经销者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也给消费者提供可靠的商品。 关键词:抗氧化剂作用机理自由基现状前景展望 食品的变质,除了受微生物的作用而发生腐败变质外,还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食品氧化不仅会使油脂或含油脂食品氧化酸败(哈败),还会引起食品发生退色、褐变、维生素破坏,从而使食品腐败变质,降低食品的质量和营养价值,氧化酸败严重时甚至产生有毒物质,危及人体健康。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在食品的加工和储运环节中,除采取低温、避光、隔绝氧气以及充氮密封包装等物理的方法还可以配合使用一些安全性高、效果大的食品抗氧化剂以防止食品发生氧化变质。 1 食品抗氧化剂的定义 食品抗氧化剂是指防止或延缓食品氧化,提高食品稳定性和延长食品储藏期的食品添加剂。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物质有很多,但可用于食品的抗氧化剂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效果; ②本身及分解产物都无毒无害;③稳定性好,与食品可以共存,对食品的感官性质(包括色、香、味等)没有影响;④使用方便,价格便宜。[1] 2 食品抗氧化剂的分类 目前,对食品抗氧化剂的分类,按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和天然抗氧化剂(如茶多酚、植酸等)。按溶解性可分为油溶性、水活性和兼溶性三类。油溶性抗氧化剂有BHA、BHT等;水溶性抗氧化剂有维生素C、茶多酚等;兼溶性抗氧化剂有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等。按作用方式可分为自由基吸收剂、金属离子螯合剂、氧清除剂、过氧化物分解剂、酶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或单线态氧淬灭剂等。[2] 3 食品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 由于抗氧化剂种类较多,抗氧化的作用机理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抗氧化剂可以提供氢原子来阻断食品油脂自动氧化的连锁反应,从而防止食品氧化变质; 二是抗氧化剂自身被氧化,消耗食品内部和环境中的氧气从而使食品不被氧化; 三是抗氧化剂通过抑制氧化酶的活性来防止食品氧化变质。 四是将能催化及引起氧化反应的物质封闭,如络合能催化氧化反应的金属离子等。[3]

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最新资料推荐------------------------------------------------------ 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一) 发病原因慢性呼吸衰竭常为支气管-肺疾患所引起,如 COPD、重症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尘肺等,其中COPD 最常见。 胸廓病变如胸部手术、外伤、广泛胸膜增厚、胸廓畸形亦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 (二) 发病机制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此交换主要涉及机体通过肺组织从体外摄取氧和机体代谢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肺组织排出体外。 气体在机体内的运输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组织细胞则从血液或组织液内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 3个相互联系着的环节: ①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 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和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两个过程。 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③内呼吸,指血液或组织液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衰竭所涉及机制主要是外呼吸,它包括肺换气和肺通气,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 肺换气功能障碍肺的气体交换系指肺泡内气体与肺泡毛 1/ 18

细血管血液中气体的交换,主要是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 肺气体交换主要决定于通气/血流灌注比值(V/Q) 与弥散功能。 Ⅰ 型呼吸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换气功能障碍,主要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弥散功能障碍两种。 (1)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肺有效的气体交换不仅要求有足够的通气量与血流量,而且要求二者的比例适当。 在静息状态下,健康人肺泡通气量约为 4L/min,肺血流量约为5L/min,全肺平均 V/Q 大约为 0. 8。 当通气量大于肺血流量, V/Q0. 8,此时进入肺泡的气体不能完全充分与肺泡毛细血管内血液接触,从而得不到充分气体交换,即为肺泡内过多的气体交换没有足够的血流交换,造成无效腔通气。 例如临床上常见的肺气肿、肺大疱和肺栓塞。 当肺血流量较肺通气量增加时, V/Q0. 8,此时静脉血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毛细血管未经充分氧合返回左心,形成了动脉血内静脉血掺杂,称之为功能性动-静脉血分流,例如严重 COPD 病人存在功能性分流。 肺不张时,肺内气体减少或无气体,而血流继续, V/Q=0。 此时流经肺脏的血液完全未进行气体交换而掺入动脉血,类似解剖分流,也称为真性分流,或称为病理性动-静脉血分流。 V/Q 比例失调主要引起低氧血症,也是引起低氧血症最常见的机制,对 PaCO2 影响甚微。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现状及分析

第38卷 第1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38 No.1 2010年2月 COAL GEOLOGY & EXPLORA TION Feb. 2010 收稿日期: 2009-06-0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53409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项目(2005CB221506); 贵州省科技 厅工业攻关项目(黔科合GY 字(2006)3029); 贵州省科技厅科技基金项目(黔科合J 字(2006)2109); 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Z2007-1-52010) 作者简介: 李希建(1967—), 男, 湖南张家界人, 博士, 教授, 从事矿井瓦斯防治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 1001-1986(2010)01-0007-07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现状及分析 李希建1, 2,林柏泉1 (1.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2.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 贵州 贵阳550003) 摘要: 对现有的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阐述了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分析了这些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已经从单因素向多因素发展,综合作用假说得到了普遍认可,这为防突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认为,煤与瓦斯突出准备机理、失稳与平衡机理、发展机理、传播机理和煤与瓦斯突出带分布规律研究是煤与瓦斯突出机理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关 键 词: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现状;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TD713.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0.01.002 Status of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coal and gas outburst mechanism LI Xijian 1, 2, LIN Baiquan 1 (1. School of Safety Engineering ,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 Xuzhou 221008, China ; 2. School of Mining , Guizhou University , Guiyang 550003, 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orientation of research on coal and gas outburst mechanism, research findings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 mechanism we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Different thought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on coal and gas outburst mechanism were expounded, so were the processes of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coal and gas outburst mechanism.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research findings on coal and gas outburst mechanism were analyzed. Orientation of research on coal and gas outburst mechanism was proposed as well. Currently, research on coal and gas outburst mechanism has developed from single-factor level to multiple-factor level and hypothesis of comprehensive function of multiple-factor has received wide acceptance, which has built theoretical basis for outburst prevention measures in coal mine. Domestic researchers have made abundant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 which has advanced and developed the mechanism.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mechanisms of outburst preparation, outburst instability and balancing, out-burst development, outburst transmission of coal and gas, as well as the regularity of distribution of regions where coal and gas outburst tend to take place are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for deepened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 Key words: coal and gas outburst ;mechanism ;research actuality ;orientation of research 煤与瓦斯突出是一种复杂的矿井瓦斯动力现象,也是一种非常严重而又比较普遍的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自然灾害。自从1834年3月22日,在法国的鲁阿雷煤田伊萨克矿井发生了世界上第一次煤与瓦斯突出开始,据报道,目前大约有18个国家有煤与瓦斯突出发生,分别是中国、法国、俄罗斯、波兰、日本、匈牙利、比利时、英国、捷克、保加利亚、澳大利亚、荷兰、德国、加拿大、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印度和南非。其中前5个国家的突出情况最为严重[1-9]。我国是世界上煤与瓦斯突出最严重的国家,自1950年发生有记载的第一次煤与瓦斯突出现象以来,在安徽、四川、重庆、贵州、江西、湖南、河南、山西、辽宁、黑龙江等省区都发生了煤与瓦斯突出。随着采掘深度不断增加,地应力与瓦斯压力不断加大,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数目会不断增多,突出次数也将日益频繁。因此,解决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问题是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 之急。

溶菌酶作用机理研究

裂解酶PlySs2裂解细菌的作用机理研究 1.实验目的 PlySs2是从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噬菌体中分离到的一种裂解酶,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reptococcus aureus,MRSA)、万古霉素中介耐药 金黄色葡萄球菌(V ancomycin-intermediate streptococcus aureus,VISA)、猪链球菌、李斯特 菌(Listeria)、模仿葡萄球菌(Streptococcus simulans)等细菌具有抑制活性,活性高,抗菌谱广[1, 2]。研究发现,PlySs2由两个功能结构域构成,即催化结构域(Catalytic domain,CD,PlySc)和细胞壁结合结构域(Cell wall binding domain,CBD,PlySb)[1, 2]。CBD结构域负责与细胞壁上相应基质结合,CD结构域侧催化相应的化学反应促使细胞壁上特定物质分解,从而破坏细胞壁结构并裂解细胞。PlySs2的N端为半胱氨酸-组氨酸氨基水解酶(Cysteine-histidine amidohydrolase/peptidase,CHAP)催化结构域,C端为SH3 5型结合结构域。CHAP结构域即具有丙氨酸酰胺酶活性,也具有肽桥内切酶活性[2]。研究发现,只有完整的PlySs2才能 保持其较高的溶菌活性,PlySs2属于结合结构域PlySb依赖型,单独的催化结构域PlySc的溶解活性很小或者基本无活性[1],说明PlySb对底物的识别十分重要。PlySs2能识别多种菌的细胞壁并产生裂解活性,但是不同菌之间存在活性差异,这即体现了其广谱性,又体现了活性差异性。相关报道表明,多数裂解酶与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的特定位点结合并破坏其结构,从而裂解细菌。不同菌株之间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具有差异,导致裂解酶存在活性差异[3]。目前推测,PlySs2的结合位点在细胞壁肽聚糖上,并破坏其结构以裂解细菌。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到PlySs2与肽聚糖相互作用的结合位点,分析PlySs2裂解细菌的作用机理。 2.实验思路 根据实验室已有的方法诱导表达和纯化PlySs2,备用。选择PlySs2裂解活性最高的金 黄色葡萄球菌作为实验菌,在最适条件下培养并获得菌体。 实验思路一:PlySs2直接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相互作用。 在最适条件下孵育PlySs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混合物,离心并收集上清液。由于PlySs2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上某种物质相互结合并反应,可能存在PlySs2与底物结合在一起 的复合物,离心后收集上清液,其中可能存在少量该复合物,再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

组织间关系_界面规则的演进与内在机理研究_罗珉

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的演进与内在机理研究 罗珉,任丽丽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摘要]组织间关系的界面规则是动态演进的,组织间学习是界面规则演进的背后机 理。本文考虑外界环境的变动对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的影响,指出组织间关系网络成员长期重复性的互动是界面规则形成的基础,并重点探讨了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的自组织演进过程,揭示出界面规则的演进是组织间关系成员之间的互动与组织间关系界面之间相互转换的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并对界面规则演进的内在机理———双元模式和组织间学习做出了解释。 [关键词]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规则演进;双元模式;组织间学习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 (2010)01-0084-10 【工商管理】 界面规则(Interface Rules )是组织间关系研究中的重点课题,它关系组织间关系网络中每个成员企业的绩效和命运。传统组织间关系理论对于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的探讨,大多数集中于探讨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的性质、因应组织间关系所需功能而发展形成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的前因,以及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所造成负面作用的后果。我们认为,传统组织间关系理论对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的探讨,多是基于静态分析的视角(罗珉,何长见,2006),而缺乏对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动态性的探讨。本文将讨论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的形成过程,重点探讨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的自组织动态演进过程,并试图对界面规则演进的内在机理做出解释。 一、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的形成 组织间关系的界面规则,简单地说,就是处理组织间关系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关系,解决界面各方在专业分工与协作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组织间关系整体控制、协作与沟通,提高组织间关系效能的制度性、标准化的规则(罗珉,何长见,2006)。 界面一词可以较好地反映两种物体之间或系统的组分之间的结合状态,能够用于说明要素与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严格地说,管理学界对界面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Wren (1967)提出,对于组织理论而言,界面是一个新的概念,他将其定义为“在一个系统内,当相互依赖的、相互影响的自主组织必须与其他组织合作以实现更大的系统目标时,界面就产生了,它是相对自主的组织间的接触点”(The contact point )。但严格地说,界面这个词来自于工程技术学,它描述了各种仪器、设备,尤其是计算机设备各部分之间的接口关系。当各类组件结合在一起时,它们之间的结合部分就称为界面。这在产品界面(Product Interface )中被称为内部界面,即由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互动产生的界 [收稿日期]2009-12-15 [作者简介]罗珉(1954—),男,四川成都人,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任丽丽(1982—),女,河北邢台人,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0年1月 第1期(总262期)Jan.,2010No.1 China Industrial Econom ics

缓蚀剂作用机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缓蚀剂地作用机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缓蚀剂地作用机理 缓蚀剂地作用机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种,即电化学机理和物理化学机理[1].电化学机理是以金属表面发生地电化学过程为基础,解释缓蚀剂地作用.而物理化学机理是以金属表面发生地物理化学变化为依据,说明缓蚀剂地作用.这两种机理处理问题地方式不同,但它们并不矛盾,而且还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 1.1缓蚀剂地电化学机理 金属地腐蚀大多是金属表面发生原电池反应地结果,这也是造成浸蚀腐蚀最主要地因素,原电池反应包括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1].如果缓蚀剂可以抑制阳极、阴极反应中地任何一个或两个,原电池反应将减缓,金属地腐蚀速度就会减慢.把能够抑制阳极反应地缓蚀剂称为阳极抑制型缓蚀剂;能够抑制阴极反应地缓蚀剂称为阴极抑制型缓蚀剂;而既能抑制阳极反应又能抑制阴极反应地缓蚀剂称为混合型缓蚀剂. 重铬酸钾、铬酸钾、亚硝酸钠、硝酸钠、高锰酸钾、磷酸盐、硅酸盐、硼酸盐、碳酸盐、苯甲酸盐、肉桂酸盐等都属于阳极型缓蚀剂.阳极型缓蚀剂对阳极过程地影响是:(1)在金属表面生成薄地氧化膜,把金属和腐蚀介质隔离开来;(2)因特性吸附抑制金属离子化过程;(3)使金属电极电位达到钝化电位[2]. 阴极型缓蚀剂主要通过以下作用实现缓蚀:(1)提高阴极反应地过电位.有时阴离子缓蚀剂通过提高氢离子放电地过电位抑制氢离子放电反应,例如,Na2C03、三乙醇胺等碱性缓蚀剂都可以中和水中地酸性物质,降低氢离子浓度,提高析氢过电位,使氢离子在金属表面地还原受阻,减缓腐蚀;(2)在金属表面形成化合物膜,如有机缓蚀剂中地低分子有机胺及其衍生物,都可以在金属表面阴极区形成多分子层,使去极化剂难以达到金属表面而减缓腐蚀;(3)吸收水中地溶解氧,降低腐蚀反应中阴极反应物地浓度,从而减缓金属地腐蚀. 混合型缓蚀剂对腐蚀电化学过程地影响主要表现在:(1)与阳极反应产物反应生成不溶物,这些不溶物紧密地沉积在金属表面起到缓蚀地作用,磷酸盐如Na3P04、Na2HP04对铁、镁、铝等地缓蚀就属于这一类型;(2)形成胶体物质,能够形成复杂胶体体系地化合物可作为有效地缓蚀剂,例如Na2Si03等;(3)在金属表面吸附,形成吸附膜达到缓蚀地目地,明胶、阿拉伯树胶等可以在铝表面吸附,吡啶及有机胺类可以在镁及镁合金表面吸附,故都可以起到缓蚀地作用[2].

能量转移机理

光诱导能量从激发态给体( D* ) 转移给受体(A)可以通过辐射机制和非辐射机制两种途径进行。辐射机制能量转移是激发态给体分子的辐射光子被非激发态受体分子吸收成为激发态的过程,然而该机制由于过程简单通常被认为是无价值的。在给体分子激发态寿命内,给体和受体发生相互作用时即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可分为Forster 和Dexter 两种机制。 前者又称为诱导偶极、库仑机制、共振机制、空间机制,是通过库仑引力作用而形成共轭力矩转移能量,且给体与受体之间的距离为10—100纳米,是“远距离”能量转移,通常用于解释单重态与单重态之间的能量转移。 Dexter 机制又称碰撞机制、电子交换机制,通过相互交换作用转移能量,可看作是两个电子转移过程或者一个电子和一个空穴转移过程;给体与受体之间的距离通常小于10纳米,是“短距离”能量转移,即给体和受体之间有很好的轨道重叠区域,主要用于解释三重态与三重态之间的光诱导能量转移。 你说的就是这里的Dexter转移机制。简单点说就是光子将电子给体的电子激发至高能态,这时附近有另一个供体,轨道能量相比于高能态低一点,于是电子就跑过去了。这样一来在光的作用下就发生了电子转移。

你们彼此有等价交换的利用价值,有合作共赢的机会,这才是人脉。 人脉不是你和多少人打过交道、和多少人参加过饭局、和多少人进出过高档场合、和多少人合过影,而是有多少人愿意和你打交道、主动和你打交道、长期和你打交道、持续和你打交道。 千万要切记,人脉并不是说你利用了多少人、有多少人被你呼来唤去、有多少人为你鞠躬尽瘁,而是你帮了多少人。 人脉不是有多少人在你面前吹捧你,奉承你,而是有多少人在你背后称颂和点赞。 人脉不是在你辉煌的时候,有多少人簇拥着你,捧着你,而是在你困境时、在你落魄时,有多少人愿意站出来慷慨援手,帮助你。 真正拥能够有人脉的人,都具备以下素养: 1. 换位思考。 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避免独断专行、刚愎自用、自私自利。

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比较研究及其作用机理

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比较研究及其作用机理 0 引言 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企业的长久生存和持久的竞争优势提出了挑战。而自从Teece等首次提出动态能力,并认为其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来源以来,动态能力理论已成为战略和组织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随着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学者们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分别从演化经济学角度、战略管理角度或是实证角度等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界定,但至今对其内涵和维度构成没有形成一致的公论,其科学性受到了质疑,大大削弱了动态能力理论对企业经营实际的解释性与指导性。而从知识管理视角来解释动态能力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但理论尚未成熟且面临着诸多置疑。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的作用机理,以正确界定动态能力的概念,为实践操作中提升动态能力提供启迪。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对动态能力“知识观”进行界定及述评;其次对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引入组织学习概念,构建了知识管理、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的相互作用机理模型,剖析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及其对持续组织绩效的影响关系。 1 基于知识观的动态能力理论的逻辑演进 Teeee等首次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构建、整合和重构企业内外部竞争力的能力。然而有些学者指出这个概念存在同义反复的嫌疑,因此以惯例、流程、集体行为等为切入点,试图定义企业的动态能力,其中知识角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Subba和Narasimha将动态能力定义为组织知识的一种特殊属性,这种属性体现为一种为应对动荡环境而产生的变革能力,帮助企业具有先动优势并及时适应环境变化。Zollo和Winter从学习和组织知识演化的角度将企业的动态能力定义为一种稳定的集体学习(活动)模式。Nielsen直接将动态能力视为一组具体的、典型的知识管理活动,包括知识发展、知识再整合、知识运用。国内学者董俊武等。也从知识载体的角度提出,能力可以被看作为企业知识的集合,而改变能力的能力也就是动态能力的背后也是知识。 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就是企业追寻新知识的过程,改变能力的结果是企业建立了一套新的知识结构。总的来看,从知识视角来解释动态能力的这一类观点,大多是基于Teece等学者的观点,并有所延伸。强调知识获取、整合、运用及创新等活动,并指出知识是动态能力的核心。因此我们将其总称为动态能力“知识观”,进而本研究将动态能力“知识观”的内容整合归纳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系统,知识管理是一种集体的学习方式,通过识别市场机会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从企业外部获取知识,并在内部整合与配置现有知识以创造新知识,进而创造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与新的组织能力。 在对动态能力“知识观”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动态能力“知识观”具有明显的优点: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都是静态因素与动态因素的组合,从知识角度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