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36
重点1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往往围绕一个话题,将文字、图表、图画等组合在一起,考查学生的阅读、概括、分析、交流等综合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注重个性的阅读体验,是一种集综合性阅读、比较性阅读和研究型阅读于一体的阅读方式。
考生阅读材料时,要具有一定的转换认知能力,即必须联系积累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解释文本的意义,注重提高个性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提出自己对文本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反思与评价。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最近几年被重视和考查的一种新的题型,它和以前语文综合运用考查中的“图文分析题”“材料分析题”等题型一脉相承,也可以说是由这种题型演变扩大而来的。
可以预测,以后的中考这种考查形式会成为常态。
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须多加强这种题型的训练。
(含重点溯源和模拟预测)重点溯源一、(2022·四川资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揭秘太空授课背后天地通信测控网邱晨辉①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
“天宫课堂”第二课的内容要从400公里外的近地轨道传回地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背后离不开一条高效、稳定的通信传输“天路”。
②要想完成这场天地通话,需要空间站、天链中继卫星和地面站的通信系统共同参与。
为实现天地互联互通、即时通话,中国电科专门研制了天地卫星通信系统,保证天地通信畅通无阻。
③具体来看,为了完成地面人员与航天员之间的语音、图像等信息传输任务,中国电科在陆海空天、国内外各测控站点布设了多型号统一测控系统、遥测系统,这些地面测控系统与中继卫星,共同织就了立体通信测控网。
④为实现高速率、大数据的传输,中国电科对卫星通信设备硬件及软件进行了升级改造,采用自主研制生产的大功率功放和高速调制解调器,大大提升了卫星通信传输能力,可满足载人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数据传输的要求。
⑤在搭建通信高速传输通道的同时,保障天地话音图像高质量传输也是重中之重。
第三单元非连+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二)进阶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2020年7月10日,教育部关工委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推出“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活动。
此次活动的目的是精准有效地帮助家长了解科学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
本次活动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给孩子提供有形的物质能量,还要给孩子提供无形的精神能量,如父母榜样的力量、家庭的氛围、家风家训、家族精神的传承等;明确了教育不能只注重增进孩子的知识与技能,还要积极影响孩子的思想观念。
教育也不应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需与家庭教育携手。
只有家校合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材料二)(材料三)2005年,9岁的李婧磁被父亲李铁军从学校接回家“自己教”。
李铁军曾对媒体表示,要将女儿李婧磁培养成一名生物磁场方面的科学家。
11年后,有媒体到李铁军家中采访时发现,因为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资源,以及课程安排随心随机,20岁的李婧磁的美术、音乐水平均一般,且其坦诚无法答出初中试卷。
1.下列对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校共育,立德树人一一家庭教育公开课”活动的目的是让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
B.提供父母榜样的力量、家庭的氛围、家风家训、家族精神的传承等精神能量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C.李婧磁被父亲从学校接回家“自己教”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是课程安排的随心随机。
D.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具有系统教学理论和教学资源的学校教育携手,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答案】C【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根据【材料三】“因为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资源,以及课程安排随心随机”可知,选项原因概括不全面;故选C。
2.请用简洁的语言从材料二的两个图表中归纳出两条主要信息。
【答案】示例:①家庭氛围越好,学生的学业成绩优良率和行为习惯优秀北越高;②家长的陪伴是很有必要的,每天30分钟以上的陪伴会对孩子的语文成绩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18TeachersJToda,IJ 椎陈出新%创'无限张祖庆老师阅读与写作教学扫描◎陶继新祖庆自称是患有“多动症”者。
不过$这里所说的“多动症”并非医学上的病症$而是指兴趣极其广泛$能在一般人不太“动”的地方动起来。
他不满足于旧有的模式$喜欢探索新事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被他演绎得生动形象而又淋漓尽致。
在有限的篇幅内$笔者不可能将其万千的“动"的风景全部写来$只从他近年来所做的四个板块的研究与探索略作叙说。
创意写作关于创意写作$张祖庆进行过深入而又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儿童套路化写作的:与思考张祖庆发现$儿童套写作非常严重,结构雷同,$有的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模式。
比如,写高兴总是一蹦三尺高,比喝了蜜还要甜—$是写像蚂蚁在锅里烤一样。
据张祖庆讲,上过一次主题为“我家的”的征文赛,在收到的20000余份征文中,竟然就有约2500份文章写的是外婆给妈妈留下一满补丁的衬衫。
看来$这种套路化写作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寻常之事。
—次$张祖庆在学生上指$从学生所写的作文中,他意外地发现了这个班里有“十胞胎”。
何以如此?因为这十个学生全被写成了一模一样——水汪汪的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
张祖庆让这十个学生站台上来$果发现$有的眼睛小小的$有的鼻梁是“塔里木盆地",有的嘴巴特别大。
张祖庆毫不客气地对他们说:“你们所写的这十个同学的祖先是不是都曾经生活在一个叫水汪汪县高鼻梁镇小樱桃村的地方?"学生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
张祖庆对他们说:“这套路化写作,没有一点儿创意,还有抄袭的嫌疑。
做文其实也是做人,不真实的写作不可能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来,而且还让你们在无意识中培养了作假的不良品行。
大家以后再写作文,一要真实,二要有创意,三要说自己的话。
只有这,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才能打上自己的个性化烙印。
”正是基于这种教师教写作与学生写作文的现M犬,张祖庆才提出了创意写作的想,并在教学实践:拢了丰硕的成果。
《故宫博物院》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及作业设计)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主题《故宫博物院》第一课时(共2课时)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学习目标】1.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筛选阅读材料。
2.能从各种相关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完成故宫博物院参观路线图的设计。
【评价任务】1.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正确筛选阅读材料。
(目标1)2.能从各种相关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完成故宫博物院参观路线图的设计。
(目标2)【学习内容】《故宫博物院》是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的略读课文。
本课属于“非连续性文本”,分别由4份文字或图片材料组合而成。
材料一是篇说明文。
文章沿着故宫的中轴线,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对故宫主体建筑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材料二讲述了有关太和门的故事。
材料三是一张图片,截取了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的部分内容。
这部分内容首先表达了对游客的欢迎,接着简要介绍了故宫的地位和价值,最后温馨提示广大游客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参观游览。
材料四是一张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
第1课时的学习主要是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有针对性地展开“有目的地阅读”活动,完成阅读任务:如果让你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并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你会怎么读课文?怎么设计这张参观路线图?【学情分析】从生活体验的角度来看,大多孩子都对“故宫"这一著名的名胜古迹有所耳闻,甚至有一定的了解,总的来说孩子们对“故宫博物院”还是抱有很大的好奇心。
从阅读策略角度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可以运用自己学习到的阅读方法,展开“有目的地阅读”,首先浏览全部材料,根据任务筛选出合适的阅读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阅读,细读与阅读目的相关的内容(关联性不强的跳过或简略地快速阅读),并根据阅读目的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如找中心句抓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等);最后提取并整合信息,完成任务。
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推进说明文阅读说明文没有散文情感饱满、引人入胜,没有小说情节生动、扣人心弦,没有一般记叙文活泼有趣、深得人心,所以说明文教学单调、乏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在公开课教学中,难得看见选择说明文教学的,学生也不爱阅读。
往往看到学生手捧名著读得津津有味,就是不见学生对说明文情投意合的。
其实说明文知识性、科学性、生活适用性都比较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更应该教好这类文章。
笔者经过实践,发现运用非连续性文本,可以有效推进说明文阅读。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等组成,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目标与内容指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要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所渗透,有所训练,有所运用。
接下来,说说如何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推进说明文的阅读。
一、拟提纲,把握说明要点新课标指出:阅读说明文,要求能抓住要点。
抓住要点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在课本里画下关键语句,可以让学生自由述说,还可以让学生记录下来。
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还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写下,形成提纲。
提纲,就是概括地叙述纲目、要点的公文。
让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拟写提纲,就是要让他们把文章中说明了哪些内容用简单的词语、短语、短句编写出来。
对于说明要点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文章,例如:《呼风唤雨的世纪》《飞向蓝天的恐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松鼠》等,学生要准确把握要点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拟提纲进行梳理。
比如《松鼠》一课,要让学生找到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一些学生一开始就会列出一堆内容: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储存食物,过冬搭窝,在高处活动,生育等等(如图1)。
图1由于学生的发现能力不会那么全面,他们罗列的还是会有遗漏。
这时候教师别急着给正确答案让学生对照修改,可以鼓励学生再次阅读,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做补充。
中学生作文指导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也能建模?因陈燕玉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一个重要部分。
在语文实践中积极探索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建模,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阅读思维“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建模一、建模缘由何捷老师微信公众号《语文榕》有这样一段评课的文字:……干老师的“教”是一种居于写作上游的“教”。
教在构思,教在建模,教在原型。
“教”得正宗,“教”在上位,“教”完成了有效的“写作建模”,给予了儿童创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模型。
文中几次出现的“建模”一词引起了我的兴趣。
其实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通俗来说,就是简洁地刻画课题的本质,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手段。
受何捷老师的影响,我常常在想,既然作文可以建模,而且行之有效,那么让学生头疼的阅读呢?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是否也能“建模”?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研究的课题,每周都会在班级上一节非连续性文本的课,也尝试开过两节公开课,那么我就自己在摸索中得到一些方法跟大家进行分享和探讨。
二、现状分析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这究竟要考察学生的何种阅读能力呢?我想这种能力应该是提取信息、综合比较、整合归纳多种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成了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但遗憾的是,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在平时是个盲区。
我们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几乎都出现在复习阶段,且进行题海战术。
当考试不如意时,老师们则不断抱怨。
一次又一次的惨痛经历,让我不得不坐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的复习为什么没有成效?首先,传统的阅读复习中,我们往往直接给一篇阅读让学生做,之前并没有教授有效的方法,这无异于将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扔进河里,他不沉溺都违背规律;第二,没有梳理方法,学生的旧知识呈碎片化存在于脑海中,并且只注重答案,没有关注方法,更没有形成方法链,每一次面对新的非连续性文本仍然手足无措。
Book1 Unit 2 Travelling AroundExplore Peru人与自我---生活与学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百科全书节选和旅游手册(国外旅行)课型话题阅读一、教学文本分析本语篇是非连续性文本,提供了两种不同类别的文本,第一个文本是一则百科全书节选,介绍秘鲁的地理位置和地貌及简要历史,语言客观,结构清晰。
第二个文本是一个旅游手册,包含四个介绍秘鲁旅游路线的小语篇,都由小标题、图片和正文构成,分别介绍秘鲁的四个著名景点--亚马孙丛林之旅、马丘比丘之旅、库斯科之旅、的的喀喀湖之旅旅游的时间、主要活动、交通方式等细节信息。
精美的图片及生动的语言把秘鲁之旅的风土人情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单元的话题是旅游,本语篇的最大特色就是可以帮助学生们获取国外旅游的相关经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行越来越普遍,自助游也越来越受青少年的推崇,那么如何从海量的旅游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尤其是国外游的时候,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获取相关旅游知识和信息就显得尤其重要。
所以,本语篇的学习非常实用,在围绕主题语境旅游展开的时候,除了介绍旅游的目的地、交通方式、住宿、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之外,同时让学生通过该语篇的学习能够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理解、应用实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最终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地生根。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中学高一年级中上等学生。
他们的英语有一定的基础,部分同学已具备从高中相应阶段一般难度的文本中提取主要信息,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但对于文中所提到的秘鲁和人文了解甚少。
通过文章篇章结构分析和主要信息梳理,将有利于学生的有效语言输出。
三、教学目标1.通过解读标题及观看视频,引导学生预测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2.通过快速阅读,引导学生要重视文本主题与语篇;培养他们的主题意识和阅读能力以及鉴别信息的意识和能力;3.通过仔细阅读,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线索及相关主要信息,获取文化知识,培养他们信息处理及整合的能力和文化意识;4.通过个人展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某些信息进行深度思考,优化他们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5.通过课后仿照文本为家乡重庆四个景点设计brochure,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发展他们的学习策略,培养文化输出的意识和能力。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本篇课文由四篇阅读材料组成,属于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选自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是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
课文按照游览路线由南到北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第二篇材料是一个关于太和门的故事,赞美了扎彩棚的能工巧匠;第三篇材料截取了一张图片,是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出示的对故宫博物院的简单介绍和参观路线引导;第四则材料是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区分了故宫开放与未开放地区。
学习这篇课文不但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本单元为阅读策略单元,前面通过《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这两篇课文,学生已经初步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的策略。
本课给了四则形式多样的材料,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提出了两个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
在根据阅读任务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阅读策略进行有效阅读,完成阅读任务。
二、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说明文、阅读非连续文本的能力,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内容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通过多篇文本,进行筛选,自主选择阅读方法,进而完成任务,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尤其是组合资料,进行讲解这个任务,完成起来尤为困难。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学生应该久闻其名,并对其有所了解。
但从没到过故宫博物院的学生,对这个六百年的建筑还是存在陌生感,因此要结合书上图片并补充一些图片来引导学生体会故宫是宏伟的建筑群,拥有和谐统一的布局,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1.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筛选阅读材料。
2.从各种相关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完成故宫参观路线图设计。
3.对材料中重要信息进行组合,并搜集相关资料。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各种相关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完成故宫参观路线图设计。
难点:从各种相关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并对材料中重要信息进行组合。
作者: 何惠真
作者机构: 福建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361008
出版物刊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页码: 6-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0期
主题词: 说明文阅读 非连续性 文本 公开课教学 教师选择 记叙文 知识性 科学性
摘要:说明文不像散文那样饱含睛感、引入人胜,也没有小说那样惰节曲折、扣人心弦,也没有记叙文那样活泼有趣、形象感人,因此,说明文的教学单调、乏味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
在公开课教学中,很少有教师选择说明文进行教学。
平时,学生也不爱阅读说明文。
他们常常手捧名著读得津津有味,就是不对说明文产生兴趣。
其实说明文的知识性、科学性、生活适用性都较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教师更应该教好这类文章。
经过实践,笔者发现运用非连续性文本,可以有效推进说明文的阅读。
非连续性与连续性文本教学大PK 王玲丽2021年PISA国际阅读测评,中国上海学生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成绩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成绩却低于一些国家,而且非连续性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性文本分量表成绩差异高达25分。
这充分说明非连续性文本所需要的阅读能力与连续性文本所需要的阅读能力是不完全一样的,它们的阅读教学取向是有区别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指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笔者认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应该紧扣这一目标,着重提升学生“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近两年来,笔者在各级公开课、家常课上听了近二十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课例,发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受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定性思维的影响,还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忽视了“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一核心目标。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如何与连续性文本的定性思维大PK,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朗读指导VS读懂信息当学生拿到非连续性文本时,我们应该立即为他们指明方向,即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应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然后给足时间,让学生静静地阅读,激励他们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而不是像阅读连续性文本一样,一开始就是练习朗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一位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读书》的阅读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分发材料一:2021年我国18~70周岁公民每日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师:当你拿到一份资料时,首先要会读。
你会读吗?生:会。
师:会读的请举手!(生举手。
师指名读,纠正读错的地方)师:你们自己练习一下,来,抓紧时间。
(生自由读)师:会读了吗?(指名学生读)师:读得完全正确。
其他人会读吗?生:会。
师:好。
当我们拿到一份资料时,一定要记住首先要会读,只有会读了,才能了解其中的内容。
(师板书:会读)这是典型的练习朗读的教学片段。
北师⼤版六年级语⽂下册《⾮连续性⽂本》公开课教案_11⾮连续性⽂本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在2011版的《语⽂课程标准》对⾮连续性⽂本阅读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简单的⾮连续性⽂本,能从图⽂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13页⽬标5)。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连续性⽂本,能领会⽂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第15页⽬标8)。
今年⼩考,将增加此类阅读题的考察。
因此,⽆论从应考的⾓度还是实⽤的⾓度来说,⾮连续性⽂本的阅读指导很重要。
基于此,我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
【教学⽬标】1.了解⾮连续性⽂本相关知识。
2.掌握重要题型解题思路和⽅法。
【教学重点】1、学⽣能较熟练地把握⾮连续性⽂本的思路和⽅法,提⾼阅读能⼒。
2、学⽣熟练把握⼏种重要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法。
【教学难点】教会学⽣熟练把握⼏种重要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法。
【教学⽅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练习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具教学过程:⼀、导⼊:1、请同学们检查桌上材料,数数共有⼏份。
2、仔细观察材料,你有什么发现?3、师总结引题:对,它和我们平时学习的课程不⼀样。
我们平时学习的课⽂都由连续的⾃然段组合⽽成。
这样的⽂本,我们把它叫做连续性⽂本。
今天,我们学习的⽂本叫做⾮连续性⽂本。
(板书)(出⽰课件)⼆、分类:1、请同学们齐读它的概念。
2、根据它的概念试着分⼀下类。
3、这样分类,⾮常杂乱。
我们得按照⼀定的标准来分。
(出⽰课件)4、按照⽂本样式,我们把它分为3类。
分别是:⽂字类——就是你们的材料(1);图表类——就是你们的材料(2);图⽂类——就是你们的材料(3)5、你们想先学哪类?三、图⽂类(漫画类):1、(出⽰漫画)像这样的⽂本就叫做图⽂类⽂本。
2、讲解它的构成及作⽤:标题、主体、注释3、出⽰题型⼀(课件)4、概括漫画的主要内容,你打算从画⾯的哪⾥⼊⼿?5、得出注意事项:先看画⾯主体,再抓主要细节,最后展开合理想象。
6、再得出解题技巧:看画⾯,抓细节,合理想象(板书)7、学⽣边说技巧,便归纳画⾯内容8、让⼀学⽣完整叙述,师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