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课戊戌变法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29
- 格式:doc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7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18 戊戌变法(一)学案 岳麓版选修1[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一、变法的背景1.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思潮的兴起。
材料一图一 甲午战争图 图二 时局图材料二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三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作了重要准备。
——《中国全史》思考(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推动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三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出现的原因。
答案(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前所未有。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兴起与传播。
[历史认识]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运动。
救亡图存是其首要的历史使命。
[重点精讲]康有为装扮孔子,让他当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这是为什么?(1)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
(2)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保守性,使其在当时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
(3)康有为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为减少变革的阻力,这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
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二、变法的兴起1.开始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9课时戊戌变法(I)同步检测岳麓版选修1一、选择题1. 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A.兴中会B.保国会C.强学会D.同盟会2.促使清朝统治集团分化和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 ) A.民族危机加深B.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争夺统治权D.康有为的宣传3. 1898年6月,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
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上折奏事足矣。
”这段话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 ) 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拉拢B.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斗争策略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4.“(7月9日)……命各部院堂官督司员将该衙门则例删改……(8月2日)……命各省督府整饬吏治,考核属员。
……(8月30日)……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湖北、广东、云南三巡抚,河南总督,及京外大小冗员。
”上述所引是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的片段,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戊戌政变D.辛亥革命5.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解释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哪项最符合这种解释 ( ) A.沉重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有力地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6.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学案19 戊戌变法(二)[课标要求] 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戊戌变法的高潮和失败1.百日维新——高潮(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内容评价:新政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但是变法措施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和定宪法等内容。
2.戊戌政变——失败新政危机四伏,遭到旧势力强烈反对。
慈禧太后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
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深化探究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分析: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思考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例史实论证三则材料的观点。
答案(1)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
材料三:整体的社会环境。
(2)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
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
材料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材料四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思考(1)材料四是从哪个角度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主要是什么?(2)据材料,思考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答案(1)①角度: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
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表现为(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C.暴露清政府的腐败,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解析:甲午战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呼声。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领导维新变法运动。
答案:A2.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顽固派解析:材料体现号召商战,争夺利权。
主张商战,挽回利权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答案:B3.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A.兴中会B.保国会C.强学会D.同盟会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
答案:B4.戊戌变法法令中哪一措施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本,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
”()A.裁撤冗员B.裁汰绿营C.废除八股取士D.裁撤闲散衙门解析:八股取士制度是旧时守旧迂谬的文人可以加官晋爵、光宗耀祖的根本,废除了这个制度,就造成一大批守旧势力看不到前途,故起来反对新政。
答案:C5.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活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完整、准确地理解维新变法的爱国启蒙作用。
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表现为(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C.暴露清政府的腐败,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解析:甲午战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呼声。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领导维新变法运动。
答案:A2.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顽固派解析:材料体现号召商战,争夺利权。
主张商战,挽回利权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答案:B3.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A.兴中会B.保国会C.强学会D.同盟会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
答案:B4.戊戌变法法令中哪一措施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本,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
”()A.裁撤冗员B.裁汰绿营C.废除八股取士D.裁撤闲散衙门解析:八股取士制度是旧时守旧迂谬的文人可以加官晋爵、光宗耀祖的根本,废除了这个制度,就造成一大批守旧势力看不到前途,故起来反对新政。
答案:C5.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活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完整、准确地理解维新变法的爱国启蒙作用。
然后,结合相关知识点,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B6.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图1 《马关条约》的签订图2 “公车上书”题名记图3 瓜分中国漫画请回答:(1)图2反映的事件与图1是什么关系?(2)图3反映了什么问题?此后,康、梁维新派是怎样推动维新运动发展的?(3)上述信息说明维新运动首先是一场怎样的运动?解析:本题为图片材料题,要结合时代背景从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根据问题要求组织答案。
第(1)问考查民族危机与维新思潮演变为政治运动的关系。
第(2)问围绕瓜分狂潮和维新运动的开展来组织答案。
第(3)问结合时代背景和材料分析维新运动的性质。
答案:(1)《马关条约》的签订,在国内引起反响,康梁发动各省举人“公车上书”。
(2)问题: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推动: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推行维新变法,康有为三次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施政纲领,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
(3)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1.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维新派(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些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解析:这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反映了他们不敢彻底与封建制度决裂,以此来减少变法的阻力。
答案:D2.在维新运动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
”这反映了光绪帝( ) A.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心B.向西方学习的思想C.变更国体的主张D.主张大兴民权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光绪帝的目的是向西方学习,所以B项正确。
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因此不会变更国体和大兴民权,所以C、D两项说法错误。
A 项从题干中无法得出。
答案:B3.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 )A.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C.明确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方针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体制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比较能力。
关键是注意题干“突破”二字。
维新派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局限,要求改革封建政治体制,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
答案:A能力提升4.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 )A.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C.明确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方针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体制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比较能力。
关键是注意题干“突破”二字。
维新派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局限,要求改革封建政治体制,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
答案:A5.面临瓜分大祸的严重民族危机,康有为的活动有( )①《应诏统筹全局折》②成立保国会③帮助光绪帝推行变法④写了著名的《变法通议》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的主要活动。
①②③都是其活动;④中的《变法通议》是梁启超的作品,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D6.“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
”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解析:百日维新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鼓舞欢蹈”是他们备受鼓舞的体现。
答案:B7.维新运动在19世纪末能够取代洋务运动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主革命思想还没有广泛传播B.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C.帝国主义国家支持光绪帝进行变法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解析: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为新的政治力量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答案:D8.“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这场“现代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B.把思想宣传转化成了爱国实践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起了重要思想启蒙作用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讲的是一千三百多名举人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公车上书的情形,它留下的“现代化”运动指的是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功绩在于思想启蒙。
答案:D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
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
今天下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
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1898年康有为《请开学校折》材料二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则其教法亦当不同……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
除学堂学生每人给一份外,仍请旨颁行各省学堂,悉遵教授,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
——1898年5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代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材料三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康有为的观点。
结合所学,分析提出此观点的国内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梁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的“教法”及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除办京师大学堂以外的教育措施。
(4)上述材料体现了维新派一种怎样的追求?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可知其主要观点是日本战胜中国主要因为教育先进;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背景根据材料所述的时间概括。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可知是将中学与西学相结合。
根据材料二中的“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等信息可知其目的是培养人才和开启民智。
第(3)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第(4)问综合上述三个材料可以看出,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就是要大力兴办教育,让教育为富国强国服务,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也就是说教育救国(强国),振兴教育是其共同的追求。
答案:(1)观点:日本战胜中国主要因为教育先进;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重;维新变法运动。
(2)教法:中学与西学相结合。
目的:培养人才;开启民智。
(3)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各地设中小学堂;选派留学生;鼓励私人办学;鼓励官员及其子弟入学堂学习。
(4)教育救国(强国),振兴教育。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戊戌变法一开始,康有为就把改革的通盘计划公开于世,并把矛头公开地明确地直指他所认为的政敌与传统的官僚体制。
当军机处诸大臣问及应如何变法时,康有为首先主张“宜变法律、官制为先”的基本原则……光绪皇帝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涉及选拔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废除科举、财政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军事国防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康有为力图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办法,来强调孔子的进化性、平等性、兼爱性与世界大同精神,以现代性的价值观的要求,从实际政治来进行变法的动员。
——萧功秦《戊戌变法的再反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中“把矛头公开地明确地直指他所认为的政敌与传统的官僚体制”“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上谕”“强调孔子的进化性、平等性、兼爱性与世界大同精神,以现代性的价值观的要求……”等进行分析。
答案:先声夺人的改革声势引起反对派的忌恨;改革措施没有章法,不顾实施条件,使变法停留在形式上;对孔子的重新解读,引起当时绝大多数士绅精英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