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数学中的“新定义”
- 格式:doc
- 大小:285.00 KB
- 文档页数:5
中考数学复习考点题型专题讲解 专题13 数轴动点问题中的新定义问题例1.(2023·山东沂南期末)有如下定义 数轴上有三个点,若其中一个点与其它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3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其它两个点的“关键点”.若点A 表示数﹣4,点B 表示数8,M 为数轴一个动点.若点M 在线段AB 上,且点M 是点A 、点B 的“关键点”,则此时点M 表示的数是________. 【答案】5或﹣1.【解析】解 设点M 表示的数是x , ∴MA =x ﹣(﹣4)=x +4;BM =8﹣x ,∵若其中一个点与其它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3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其它两个点的“关键点”, ∴MA =3BM 或BM =3MA ,∴x +4=3(8﹣x )或8﹣x =3(x +4), 解得 x =5或x =﹣1. 故答案为 5或﹣1.例2.(2023·北京期中)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 、B 、C ,若满足点C 到另两个点A 、B 的距离之比是2,则称点C 是其余两点的亮点(或暗点),具体地,当点C 在线段AB 上时,若2CACB=,则称点C 是[A ,B ]的亮点;若点C 在线段AB 延长线上,2CBCA=,则称点C 是[,]B A 的暗点,例如,如图1,在数轴上A B C D 、、、分别表示数,-1,2,1,0,则的点C 是[,]A B 的亮点,又是[,]A D 的暗点;点D 是[,]B A 的亮点,又是[,]B C 的暗点.(1)如图2,M 、N 为数轴上的两点,点M 表示的数为-2,点N 表示的数为4,则[,]M N 的亮点表示的数是,[,]N M 的暗点表示的数是 ;(2)如图3,数轴上的点A 所表示的数为点所表示的数为-20,点B 表示的数为40,一只电子蚂蚁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①求当t 为何值时,P 是[,]B A 的暗点;②求当t 为何值时,P 、A 和B 三个点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亮点.【答案】(1)2,-8;(2)①t =60;②当点P 为[,]A B 亮点时,t =10;当点P 为[,]B A 亮点时,t =20;当点A 为[,]P B 亮点时,t =90;当点A 为[,]B P 亮点时,t =45.【解析】解 (1)根据题意,[,]M N 的亮点表示的数在线段MN 上, 设亮点表示的数为x , 则x +2=2(4-x ), 解得 x =2∴[,]M N 的亮点表示的数是 2;根据题意,[,]N M 的暗点表示的数在线段NM 延长线上, 设暗点为y , 则4-y =2(-2-y ) 解得,y =-8故答案为 2,-8;(2)①根据题意,点P 是[,]B A 的暗点,即点P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 ∴PB =2t ,P A =2t -60 ∵PB =2P A ∴2t =2(2t -60)解得 t =60;②当点P 为[,]A B 亮点时,即P 在线段AB 上 ∴PB =2t ,P A =60-2t ∴60-2t =2×2t ∴t =10当点P 为[,]B A 亮点时,即P 在线段AB 上 ∴2(60-2t )=2t ∴t =20;当点A 为[,]P B 亮点时,即A 在线段PB 上 同理,2t -60=2×60 ∴t =90当点A 为[,]B P 亮点时,即A 在线段BP 上 2(2t -60)=60 ∴t =45B 点不可能在线段AP 上,故B 不可能是[A ,P ]、[P ,A ]的亮点综上所述,当点P 为[,]A B 亮点时,t =10;当点P 为[,]B A 亮点时,t =20;当点A 为[,]P B 亮点时,t =90;当点A 为[,]B P 亮点时,t =45.例3.(2023·北京市期中)对于数轴上的两点P ,Q 给出如下定义 P ,Q 两点到原点О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称为P ,Q 两点的“绝对距离”,记为POQ .例如,P ,Q 两点表示的数如图(1)所示,则312POQ PO QO =−=−=.(1)A ,B 两点表示的数如图(2)所示. ①求A ,B 两点的“绝对距离”;②若点C 为数轴上一点(不与点О重合),且2AOB AOC =,求点C 表示的数.(2)点M ,N 为数轴上的两点(点M 在点N 左侧)且2MN =,1MON =,请直接写出点M 表示的数为________.【答案】(1)①2;②2或-2;(2)12−或32−【解析】解 (1)①求A ,B 两点的绝对距离=2, ②∵AOB AO BO =−=2,又2AOB AOC =, ∴1AOC =,即1AO CO −= ∴OC =0或OC =2 ∵C 不与O 重合∴点C 表示的数为2或-2.(2)由题可知MON =1MO NO −= 得 MO -NO =1或MO -NO =-1 ∵点M 在点N 左侧∴①当M 、N 都在原点的左侧时,∵MN =2, ∴MO -ON =1≠2,该情况不存在,②当M 、N 都在原点的右侧时, 同理知,此情况不存在,③当M 点在原点的左侧,N 点在原点的右侧时, ∵MN =2,即MO +NO =2又MO -NO =1或MO -NO =-1 ∴点M 表示的数为12−或32−.例4.(2023·江苏省锡山期中)如图,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3,点B 表示的数为4,阅读并解决相应问题.(1)问题发现 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P ,使得点P 到点A 的距离与点P 到点B 的距离之和等于n ,则称点P 为点A 、B 的“n 节点”.如图1,若点P 表示的数为1,点P 到点A 的距离与点P 到点B 的距离之和为4+3=7,则称点P 为点A 、B 的“7节点”.填空 ①若点P 表示的数为2−,则n 的值为;②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若整点P 为A 、B 的“7节点”,则这样的整点P 共有个.(2)类比探究 如图2,若点P 为数轴上一点,且点P 到点A 的距离为1,请你求出点P 表示的数及n 的值.(3)拓展延伸 若点P 在数轴上运动(不与点A 、B 重合),满足点P 到点B 的距离等于点P 到点A 的距离的34,且此时点P 为点A 、B 的“n 的节点”,请写出点P 表示的数及n 的值.【答案】(1)7①;8②;(2)点P 表示的数为 -4,n =9,或点P 表示的数为 -2,n =7;(3)P 表示的数为25,n =49,或P 表示的数为1,n =7.【解析】解 (1)①∵点P 表示的数为-2,∴点P 到点A 的距离与点P 到点B 的距离之和为1+6=7 ∴点P 为点A 、B 的“7节点” ∴n =7故答案为 7;②设出点P 表示的数为x∴点P 到点A 的距离为 ()33x x −−=+,点P 到点B 的距离为 4x −当x >4时,3+47x x +−>,不符合题意;当34x −≤≤时,34=347x x x x ++−++−=,符合题意 当3x <−时,3+47x x +−>,不符合题意; ∵P 为整点∴P 表示的数为 -3或-2或-1或0或1或2或3或4 ∴整点P 共有8个故答案为 8;(2)∵点P 到点A 的距离为1,点A 表示的数为-3, ∴点P 表示的数为 -4或-2当点P 表示的数为 -4时,n =9; 当点P 表示的数为 -2时,n =7; (3)设点P 表示的数为x由题意,得3344x x ×+=−解得 x =1或x =25 即P 表示的数为25或1 当P 表示的数为25时,n =49 当P 表示的数为1时,n =7.例5.(2023·北京八中期中)数轴上点A 表示10−,点B 表示10,点C 表示18,如图,将数轴在原点O 和点B 处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在“折线数轴”上,点M 、N 表示的数分别是m 、n ,我们把m 、n 之差的绝对值叫做点M ,N 之间友好距离,即||MN m n =−,那么我们称点A 和点C 在折线数轴上友好距离为28个长度单位.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2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从点O 运动到点B 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点P 从点A 出发的同时,点Q 从点C 出发,以1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当点P 到达B 点时,点P 、Q 均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1)当14t =秒时,P 、Q 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友好距离为______个单位长度. (2)当P 、Q 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相遇时,求运动的时间t 的值.(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P 、O 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友好距离与Q 、B 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友好距离相等?若存在,请直接写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5;(2)11.5;(3)存在,t =2或6.5【解析】解 (1)当t =14秒时,点P 和点O 在数轴上相距9个长度单位, 点Q 和点O 在数轴上相距18-1×14=4个长度单位,P 、Q 友好距离9-4=5 故答案为 5;(2)由题意可得 10+(t -5)+t =28, 解得 t =11.5.故运动的时间t的值为11.5;(3)①当点P在AO,点Q在BC上运动时,由题意得10-2t=8-t,解得t=2,②当点P、Q两点都在OB上运动时,t-5=t-8,无解,不存在③当P在OB上,Q在BC上运动时,8-t=t-5,解得t=6.5;即PO=QB时,运动的时间为2秒或6.5秒.综上所述,存在,t的值为2或6.5.例6.(2023·陕西富县月考)对于数轴上的A,B,C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与其他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3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其它两个点的“倍分点”.如图,数轴上点A,B,C表示的数分别是1,4,5,此时点B是点A,C的“倍分点”.(1)当点A表示数2−,点B表示数2时,下列各数52−,1,4是点A,B的“倍分点”的是____;(2)当点A表示数10−,点B表示数30时,D为数轴上一个动点.若点D是点A,B的“倍分点”,求此时点D表示的数.【答案】(1)1,4;(2)①20,0,50,-30;②20,0,50,-30,103,-130,703−,110,503,-90,150.【解析】解(1)∵点A表示数-2,点B表示数2∴AB=2-(-2)=4当C表示的数是52−时,此时点C不是点A,B的“倍分点”.如图,当点C 表示的数是1时,此时点C 是点A ,B 的“倍分点”.如图,当点C 表示的数是4时,此时点C 是点A ,B 的“倍分点”.故答案为 1,4.(2)设点D 对应的数为x .当点D 在AB 之间时,AB =40,所以BD =10, 即x =20; 当34BD AB =时,BD =30,即x =0. 当点D 在点B 右侧,AD =3BD ,即x +10=3(x -30),解得x =50; 当点D 在点A 左侧,BD =3AD ,即30-x =3(-x -10),解得x =-30. 综上所述,点D 表示的数可为20,0,50,-30.例7.(2023·辽宁沈阳月考)在数轴上,若点C 到点A 的距离恰好是3,则称点C 为点A 的“幸福点”;若点C 到点A ,B 的距离之和为6,则称点C 为点A ,B 的“幸福中心”.(1)如图1,点A 表示的数是﹣1,则点A 的“幸福点”C 表示的数是.(2)如图2,点M 表示的数是﹣2,点N 表示的数是4,若点C 为点M ,N 的“幸福中心”,则点C 表示的数可以是(填一个即可);(3)如图3,点A 表示的数是﹣1,点B 表示的数是4,点P 表示的数是8,点Q 从点P 出发,以2单位/s 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经过秒后点Q 是点A ,B 的“幸福中心”?【答案】(1)-4或2;(2)-2(答案不唯一);(3)1.75或4.75.【解析】解(1)由题意得点A的“幸福点”C表示的数为-1-3=-4或-1+3=2,故答案为-4或2;(2)由题意得点M、N的距离为4-(-2)=6,∵点C为点M,N的“幸福中心”,∴点C在点M、N之间,∴点C表示的数可以为-2、-1、0、1、2、3、4,故答案为-2(答案不唯一);(3)由题意可得A、B之间的距离为5,故有两种可能设经过x秒点Q是A、B的“幸福中心”,①点Q在点B和点P之间,则有8-2x-4+8-2x-(-1)=6,解得x=1.75;②点Q在点A的左侧,4-(8-2x)+(-1)-(8-2x)=6,解得x=4.75,综上所述当经过1.75秒或4.75秒时,点Q是A、B的“幸福中心”.例8.(2023·江苏高港月考)阅读理解点A、B、C为数轴上三点,如果点C在A、B之间到A的距离是点C到B的距离3倍,那么我们就称点C 是{A,B}的奇点.例如如图1,点A表示的数为﹣3,点B表80÷(3+1)=20,30−20=10,−50+20=−30,−50−80÷3=−7623(舍去),−50−80×3=−290.故P点运动到数轴上的−290,−30或10位置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奇点.故答案为−290,−30或10.例9.(2023·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8−和4,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若规定点P到A的距离是点P到B的距离的3倍时,我们就称点P是关于A B→的“好点”.(1)若点P到点A的距离等于点P到点B的距离时,求点P表示的数是多少;(2)①若点P运动到原点O时,此时点P关于A B→的“好点”(填是或者不是);②若点P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从原点O开始向右运动,当点P是关于A B→的“好点”时,求点P的运动时间;(3)若点P在原点的左边(即点P对应的数为负数),且点P,A,B中,其中有一个点是关于其它任意两个点的“好点”,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表示的数.【答案】(1)-2;(2)①不是;1②秒或10秒;(3)-4,-5,-12,-14,-32,-44.【解析】解(1)∵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8和4,∴AB=4-(-8)=12,∵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P为AB的中点,∴BP=P A=12AB=6,∴点P表示的数是-2;(2)①当点P运动到原点O时,P A=8,PB=4,∵P A≠3PB,∴点P不是关于A→B的“好点”;故答案为不是;②根据题意可知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P A=t+8,PB=|4-t|,∴t+8=3|4-t|,解得t=1或t=10,所以点P的运动时间为1秒或10秒;(3)根据题意可知设点P表示的数为n,P A=n+8或-n-8,PB=4-n,AB=12,①当点A是关于P→B的“好点”时,|P A|=3|AB|,即-n-8=36,解得n=-44;②当点A是关于B→P的“好点”时,|AB|=3|AP|,即3(-n-8)=12,解得n=-12;或3(n+8)=12,解得n=-4;③当点P是关于A→B的“好点”时,|P A|=3|PB|,即-n-8=3(4-n)或n+8=3(4-n),解得n=10或1(不符合题意,舍去);④当点P是关于B→A的“好点”时,|PB|=3|AP|,即4-n=3(n+8),解得n=-5;或4-n=3(-n-8),解得n=-14;⑤当点B是关于P→A的“好点”时,|PB|=3|AB|,即4-n=36,解得n=-32.综上所述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表示的数是-4,-5,-12,-14,-32,-44.。
中考数学中的新定义题型赏析.近年来的中考,竞赛中,屡屡涌现出一种新型试题──新概念问题,它们立意考查学生阅读、阐发、仿练、归纳、内化等综合能力,在解决它们过程中又可发生了许多新方法、新不雅念,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试题新颖别致,颇具魅力,成为中考、竞赛试题中的一朵朵奇葩,现采撷几束予以赏析.一、定义一种新数【例1】日常生活中,“白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有人想用“白叟系数〞来暗示一个人的老年化程度,此中一个人的“白叟系数〞计算方法如下表:人的春秋x〔岁〕x≤6060<x<80 x≥800 1该人的“白叟系数〞按照这样的规定,一个春秋为70岁的白叟的“白叟系数〞为.赏析:一个春秋为70岁的白叟,因春秋在60~80岁之间,按照白叟系数的规定,这位白叟的“白叟系数〞为=.【例2】〔“但愿杯〞邀请赛试题〕对于不小于3的自然数n,规定如下一种操作:暗示不是n的约数的最小自然数,如<7>=2,<12>=5,等等,那么<19>×<98>= (式子中“×〞暗示乘法).赏析:按照的定义,<19>=2,<98>=3,故<19>×<98>=2×3=6.此题要求考生弄懂“新数〞的定义,抓住“新数〞的定义推理,斗胆演练,不难得到答案.二、定义一种新的运算【例3】用“〞定义新运算:对于任意实数a,b都有a b=b2+1,例如74=42+1=17,那么53=,m〔m2〕=.赏析:依据新运算的定义,53=32+1=10,〔m2〕=22+1=5,故m〔m2〕=〔m5〕=52+1=26.【例4】在有理数范围内规定一种新运算“*〞,其规那么为a*b=a2-b2,按照这个规那么,求2*5的成果为.赏析:按照新运算的定义,2*5=22-52=4-25=-21.【例5】用“←〞与“→〞定义:对于任意实数a,b,都有a←b=a,a→b=b,例如:3←2=3,3→2=2,那么〔2006→2005〕←〔2004→2003〕=.赏析:按照新运算“←〞与“→〞的意义:对于任意实数a,b,都有a←b=a,a→b =b,故〔2006→2005〕=2005;〔2004→2003〕=2003,〔2006→2005〕←〔2004→2003〕=2005←2003=2005.【例6】现定义两种运算:“〞,“〞,对于任意两个整数a,b,a b=a+b-1,a b=a×b-1,求4【〔68〕〔35〕】的值.赏析:按照新运算的定义,〔68〕=6+8-1=13,〔35〕=3×5-1=14,那么〔68〕〔3 5〕=1314=13+14-1=26那么4【〔68〕〔35〕】=4 26=4×26-1=103.以上试题要求考生趁热打铁,现学现卖,抓住“新运算〞的定义,积极推理,模仿演练,可一举成功!三、给定一种新的规那么或要求,要求按规那么或要求解题【例7】同学们玩过“24点〞游戏吗?现给你一个无理数,你再找3个有理数,使它们颠末3次运算后得到的成果为24,请你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等式.赏析:此题集趣味性,开放型,娱乐性,挑战性于一身,试题的答案很多,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斗胆想象,就可找出最简单,最可行的方案.现举两例:×0+1+23=24;,〔提示:〕此题值得回味的是,如何使无理数最终变成有理数.。
初中数学论文:中考数学“新定义”试题浅析中考数学“新定义”试题浅析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中考试题中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创新型试题不断地涌现。
而“新定义”试题是创新型试题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2022年中考数学试题中的一个热点。
“新定义”试题具有新颖公平的问题背景,且与已学数学知识密切关联的知识基础,能有效考查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和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中考试题中有较好地效度。
现举例说明如下:考点一:利用“新定义”构建数、式模型例1、(2022年绍兴市)李老师从油条的制作受到启发,设计了一个数学问题:如图,在数轴上截取从原点到1的对应点的线段AB,对折后(点A 与B重合)再均匀地拉成1个单位长度的线段,这一过程称为一次操作(如在第一次操作后,原线段AB上的1,4311均变成,变成1,等).那么在线段AB上(除A,B)的点中,在第二次操作422后,恰好被拉到与1重合的点所对应的数之和是____________.AB0 1 21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例3图)1311,均变成,变成1,∴在第二次操作后,44221313原线段AB上的,均变成1,∴点所对应的数之和是??1。
4444解:∵在第一次操作后,原线段AB上的【剖析】本题是一道PISA型试题,以学生已学的数轴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某种操作进行了新的定义。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读懂新定义中“一次操作”的真正含义:先对折再拉长到与原线段长度相等的线段即为1个单位长度。
第一次操作后,在拉长后1处为对折点,均匀21131变成1,原线段AB上的,均变成,这在题目中已有提示。
第二次操作后,2442113在线段处有两个数和为对折点,均匀拉长后这两个数都江堰市变为1,根据题意,24413在第二次操作后,恰好被拉到与1重合的点对应的数为和,这样马上可以得出结论。
4413解:??1。
中考数学中“新定义”问题的类型及教学策略摘要:近几年嘉兴中考对于“新定义”类型的问题要求较高,而学生往往对于这类问题感到畏惧。
本文以“新定义”问题的概念以及特征为出发点,把这类题型分为四种类型。
教学时从概念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转化迁移→建立模型→解决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现学现用的能力,以及类比和转化思想。
关键词:“新定义”;策略;迁移;阅读理解“新定义”问题是近几年嘉兴中考试题中的热点题型,它是基于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及应该具备的能力,通过新定义的方式隐藏问题本源,要求学生在理解新定义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从而灵活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现学现用的能力。
“新定义”问题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改变了学生解题的思维方式,而且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由于突出了理解定义的内在含义、问题迁移转化等重要环节,所以学生往往遇到“新定义”问题感到畏惧,故教师在教学“新定义”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教学策略。
一、“新定义”问题阐释1.“新定义”问题的概念“新定义”问题是指命题者按照一定的规则,呈现给学生没有见过的新运算、新符号、新图形、新变换、新函数等,或将一些能与初中知识相衔接的高中“新知识”,通过阅读材料呈现给初中学生,让他们将这些“新知识”与已学知识联系起来,正确理解其内容、思想和方法,把握其本质,通过类比、猜想、迁移来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现学现用,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2.“新定义”问题的特征“新定义”题型特点突出、取材广泛,材料源于课本又有创新,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辨别判断能力以及生活经验是否丰富等,而且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此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思维过程,达到从预设到生成的跨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实现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考查的结合,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还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专题01 数与式中的新定义问题一、考情分析"新定义"型问题是指在问题中定义了初中数学中没有学过的一些概念、新运算、新符号,要求学生读懂题意并结合已有知识进行理解,而后根据新定义进行运算、推理、迁移的一种题型。
它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1)定义新运算;(2)定义初、高中知识衔接"新知识"; (3)定义新概念。
这类试题考查考生对"新定义"的理解和认识,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将"新定义"的知识与已学知识联系起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利用的数学思想:(1)转化的思想,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学过的知识解决。
(2)对全新的概念,需要灵活的迁移运用。
二、精选考题1.定义新运算:对于任意实数a 、b ,都有13a b a b =-⊗,则12x x -⊗⊗的值为 1 . 【解答】解:13a b a b =-⊗, 12131(132)x x x x ∴-=---⊗⊗131132x x =--+1=.故答案为:1.2.定义新运算:对于任意实数a ,b ,都有a ⊕(1)b a b b =+-,等式右边是通常的加法、减法及乘法运算,比如:3⊕23(21)2927=⨯+-=-=. (1)2⊕(3)-= 1- .(2)若2-⊕x 等于5-,则x = . 【解答】解:(1)原式2(31)(3)=⨯-+-- 2(2)3=⨯-+ 43=-+1=-.故答案为:1-.(2)由题意可知:2(1)5x x -+-=-, 225x x ∴---=-, 33x ∴-=-, 1x ∴=,故答案为:1.3.对于任意实数a ,b ,定义关于“⊗”的一种运算如下:2a b a b =+⊗.例如3523511=⨯+=⊗;4(3)24(3)5-=⨯+-=⊗.若()2x y -=⊗,且21y x =-⊗,则20202020x y +=20203. 【解答】解:()2x y -=⊗,2()2x y ∴+-=①. 21y x =-⊗,41y x ∴+=-②.①+②得:331x y +=. 13x y ∴+=. 2020202020202020()3x y x y ∴+=+=. 故答案为:20203. 4.对于非零的两个实数m ,n ,定义一种新运算“&”,规定2&m n m n =-,若2&(3)7-=,则(3)&(2)--的值为 11 . 【解答】解:(3)&(2)--2(3)(2)=--- 92=+11=,故答案为:11.5.有一种用“☆”定义的新运算,对于任意实数a ,b ,都有a ☆221b b a =++.例如7☆24427131=+⨯+=.(1)已知m -☆3的结果是4-,则m = 7 .(2)将两个实数2n 和2n -用这种新定义“☆”加以运算,结果为9,则n 的值是多少? 【解答】解:(1)根据题意可得:m -☆233214m =-+=-, 解得:7m =; 故答案为:7;(2)根据题意可得:2n ☆(2)9n -=, 即2(2)419n n -++=, 解得:2n =或2-,(2)n -☆2242(2)19n n n =+-+=,解得:2n =-或32, 则2n =-或32或2. 6.规定:符号[]x 叫做取整符号,它表示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例如:[5]5=,[2.6]2=,[0.2]0=.现在有一列非负数1a ,2a ,3a ,⋯,已知110a =,当2n 时,11215([][])55n n n n a a ---=+--,则2022a 的值为 11 . 【解答】解:110a =, 21115([]0)115a a ∴=+--=,322115([][])1255a a =+--=,433215([][])1355a a =+--=,544315([][])1455a a =+--=,65415([1][])105a a =+--=,⋯1a ∴,2a ,3a ,⋯,每5个结果循环一次,202254042÷=⋯,2022211a a ∴==,故答案为:11.7.有一种用“☆”定义的新运算:对于任意实数a ,b 都有a ☆2b b a =+.例如7☆244723=+=.(1)已知m ☆2的结果是6,则m 的值是多少?(2)将两个实数n 和2n +用这种新定义“☆”加以运算,结果为4,则n 的值是多少? 【解答】解:(1)根据题中的新定义得:m ☆246m =+=, 解得:2m =;(2)根据题意得:n ☆(2)4n +=,即2(2)4n n ++=, 解得:0n =或5n =-; (2)n +☆224n n n =++=,解得:2n =-或1n =, 则0n =或5-或2-或1.8.请你阅读如图框内老师的新定义运算规定,然后解答下列各小题. (1)若x ⊕1y =,x ⊕22y =-,分别求出x 和y 的值; (2)若x 满足x ⊕20,且3x ⊕(8)0->,求x 的取值范围.【解答】解:(1)根据题意得4314322x y x y -=⎧⎨-⨯=-⎩,解得11x y =⎧⎨=⎩;(2)根据题意得4320433(8)0x x -⨯⎧⎨⨯-⨯->⎩,解得322x-<. 故x 的取值范围是322x-<. 9.用※定义一种新运算:对于任意实数m 和n ,规定m ※23n m n mn n =--,如:1※221212326=⨯-⨯-⨯=-.则(2)-( )A .B .-C .D .【解答】解:原式2(2)(2)=--==故选:A .10.定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记为21i =-,这个数i 叫做虚数单位,把形如(a bi a +,b 为实数)的数叫做复数,其中a 叫这个复数的实部,b 叫做这个复数的虚部,它的加,减,乘法运算与整式的加,减,乘法运算类似.例如计算:(3)(53)(35)(13)82i i i i -++=++-+=+;2(1)(3)1333(13)142i i i i i i i +⨯-=⨯-+⨯-=+-++=+. 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填空:3i = i - ,4i = ; (2)计算:(2)(34)i i +⨯-; (3)计算:2342022i i i i i ++++⋯+.【解答】解:(1)321i i i i i =⋅=-⋅=-,4221(1)1i i i =⋅=-⋅-=, 故答案为:i -,1; (2)(2)(34)i i +⨯-; 6834i i =-++105i =-;(3)2342022i i i i i ++++⋯+ 111i i i =--++⋯+-1i =-.11.阅读理解:定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记为21i =-,这个数i 叫做虚数单位.那么和我们所学的实数对应起来就叫做复数,表示为(a bi a +,b 为实数),a 叫这个复数的实部,b 叫做这个复数的虚部,它的加、减、乘法运算与整式的加、减、乘法运算类似. 例如计算:2(1)(23)13234i i i i i i +⨯-=-+-=-. (1)填空:3i = i - ,4i = ; (2)(7)(7)i i +-; (3)计算:2(2)i +;(4化简成a bi +的形式. 【解答】解:(1)21i =-,32(1)i i i i i ∴=⋅=-⋅=-, 4222()(1)1i i ==-=, 3i i ∴=-,41i =,故答案为:i -,1; (2)(7)(7)i i +- 249i =- 49(1)=-- 50=;(3)2(2)i + 244i i =++ 34i =+;(4=====∴= 12.先阅读下列材料,再解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般地,若(0n a b a =>且1a ≠,0)b >,则n 叫做以a 为底b 的对数,记为log a b (即log )a b n =.如4381=,则4叫做以3为底81的对数,记为3log 81(即3log 814)=.问题:(1)计算:2log 16= 4 ,2331(log 9)813log += .(2)5log 5、5log 25、5log 125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式,请说明理由. (3)由(2)的结果,你能归纳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吗? log log a a M N += (0a >,且1a ≠,0M >,0)N >.根据幂的运算法则:n m n m a a a +⋅=以及对数的含义证明上述结论. 【解答】解:(1)4216=, 2log 164∴=,239=,4381=, 3log 92∴=,8143log =,2331(log 9)813log ∴+21243=+⨯443=+ 163=, 故答案为:4;163; (2)555log 5log 25log 125+=,理由如下: 根据题意,5log 51=,5log 252=,5log 1253=, 555log 5log 25log 125∴+=;(3)log log log ()a a a M N MN +=,证明如下:设1log a M b =,2log a N b = 则1b a M =,2b a N =,∴1212b b b b MN a a a +=⋅=,又n m n m a a a +⋅=,∴1212b b b b a a a +⋅=,即log log log ()a a a M N MN +=, 故答案为:log ()a MN .13.定义:如果4(0,1)a N a a =>≠,那么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log a x N =.例如:因为2749=,所以7log 492=;因为3125s =,所以log 1253S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个.①6log 636=;②3log 814=;③若4log (14)4a +=,则50a =;④222log 128log 16log 8=+; A .4B .3C .2D .1【解答】解:166=, 6log 61∴=,故①不符合题意;4381=,3log 814∴=,故②符合题意;44256=, 14256a ∴+=,242a ∴=,故③不符合题意;72128=, 2log 1287∴=,4216=, 2log 164∴=,328=, 2log 83∴=,743=+,222log 128log 16log 8∴=+,故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有2个, 故选:C .14.对a ,b ,c ,d 定义一种新运算:a c ad bcb d =-,如232413514=⨯-⨯=,计算2x yx x y=+ 22x xy + .【解答】解:原式2()x x y xy =+-222x xy xy =+- 22x xy =+,故答案为:22x xy +.15.阅读材料:对于任何有理数,我们规定符号a b c d 的意义是:a bad bc c d=-.例如:14232=⨯-⨯=-.按照这个规定,解决下列问题: (1)请你计算3574-的值. (2)求当3x =,1y =-时,2222332x xy yx xy y+--+的值.(3)如果2157353x x -=--,求x 的值.【解答】解:(1)原式345(7)=⨯-⨯- 1235=+47=;(2)原式222(32)3(2)x xy y x xy y =-+-+-22642633x xy y x xy y =-+--+ 75xy y =-+;当3x =,1y =-时, 原式73(1)5(1)=-⨯⨯-+⨯- 216=-16=;(3)(3)(21)5(35)7x x ----=, 6315257x x -+-+=, 6257153x x -+=+-, 1919x =, 1x =.16.材料1:对于一个四位自然数M ,如果M 满足各数位上的数字均不为0,它的百位上的数字比千位上的数字大1,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1,则称M 为“满天星数”.对于一个“满天星数” M ,同时将M 的个位数字交换到十位、十位数字交换到百位、百位数字交换到个位,得到一个新的四位数N ,规定:()9M NF M -=. 例如:2378M =,因为321-=,871-=,所以2378是“满天星数”;将M 的个位数字8交换到十位,将十位数字7交换到百位,将百位数字3交换到个位,得到2783N =,23782783(2378)459F -==-.材料2:对于任意四位自然数100010010(abcd a b c d a =+++、b 、c 、d 是整数且19a ,0b ,c ,9)d ,规定:()G abcd c d a b =⋅-⋅.根据以上材料,解决下列问题:(1)请判断2467、3489是不是“满天星数”,请说明理由;如果是,请求出对应的()F M 的值;(2)已知P 、Q 是“满天星数”,其中P 的千位数字为(m m 是整数且17)m ,个位数字为7;Q 的百位数字为5,十位数字为(s s 是整数且28)s .若()()G P G Q +能被11整除且s m >,求()F P 的值.【解答】解:(1)2467不是“满天星数”,3489是“满天星数”,理由如下: 2467的百位数字为4,千位数字为2,4221∴-=≠,2467∴不是“满天星数”.3489的千位数字为3,百位数字为4,十位数字为8,个位数字为9,431∴-=,981-=,3489M ∴=是“满天星数”, 3894N ∴=,34893894(3489)459F -∴==-. (2)由题意可得:(1)67P m m =+,45(1)Q s s =+,则1000100(1)6071100167P m m m =++++=+,4000500101450111Q s s s =++++=+. 2()67(1)42G P m m m m ∴=⨯-+=--,2()(1)2020G Q s s s s =+-=+-,2222()()422022G P G Q m m s s s s m m ∴+=--++-=+--+.()()G P G Q +能被11整除且s m >,∴只要22()()()(1)s s m m s m s m s m s m s m +--=+-+-=-++能被11整除.28s ,17m ,s 、m 均为整数,s m >,4116s m ∴++,111s m ∴++=即10s m +=.∴876234s s s m m m ===⎧⎧⎧⎨⎨⎨===⎩⎩⎩或或. 2367P ∴=或3467或4567.23672673(2367)349F -∴==-,34673674(3467)239F -==-,45674675(4567)129F -==-. 17.在数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总会对其中一些具有某种特性的数充满好奇,如学习自然数时,我们发现一种特殊的自然数-- “好数”.定义:对于三位自然数n ,各位数字都不为0,且百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之和恰好能被个位数字整除,则称这个自然数n 为“好数”.例如:426是“好数”,因为4,2,6都不为0,且426+=,6能被6整除;643不是“好数”,因为6410+=,10不能被3整除.问百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大5的所有“好数”有 7 个.【解答】解:611,617,721,723,729,831,941共7个,理由:设十位数数字为a ,则百位数字为5(04a a +<的整数),525a a a ∴++=+,当1a =时,257a +=,7∴能被1,7整除,∴满足条件的三位数有611,617,当2a =时,259a +=,9∴能被1,3,9整除,∴满足条件的三位数有721,723,729,当3a =时,2511a +=,11∴能被1整除,∴满足条件的三位数有831,当4a =时,2513a +=,13∴能被1整除,∴满足条件的三位数有941,即满足条件的三位自然数为611,617,721,723,729,831,941共7个.故答案为:7.18.阅读下列材料,解决问题.【材料1】对于任意一个多位数,如果它的各位数字之和除以一个正整数n 所得的余数与它自身除以这个正整数n 所得的余数相同,我们就称这个多位数是n 的“余同数”.例如:对于多位数2714,271439042÷=⋯,且(2714)342+++÷=⋯,则2714是3的“余同数”.【材料2】对于任意两个多位数A ,B ,若A 除以正整数n 所得的余数与B 除以正整数n 所得的余数相同,则A 与B 的差一定能被n 整除.(1)判断3142是否是5的“余同数”,并说明理由;(2)若一个三位数是7的“余同数”,它的百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之和小于9,个位数字比百位数字大1,求所有符合条件的三位数.【解答】解:(1)不是,理由如下:31425628......2÷=,(3142)52+++÷=,3142∴不是5的同余数;(2)设这个三位数为10010a b c ++,则9a b +<,1c a =+,这个三位数是7的“余同数”,10010()a b c a b c ∴++-++能被7整除,10010()7a b c a b c ++-++ 100107a b c a b c ++---= 9997a b += 2147a b a b +=++, ∴27a b +是整数, 又18a ,09b ,9a b +<,1218a b ∴+<,27a b ∴+=或214a b +=,∴708a b c =⎧⎪=⎨⎪=⎩或516a b c =⎧⎪=⎨⎪=⎩或324a b c =⎧⎪=⎨⎪=⎩或132a b c =⎧⎪=⎨⎪=⎩或263a b c =⎧⎪=⎨⎪=⎩,综上,这个三位数为708或516或324或132或263.19.新定义题:小明在课外阅读中对有关“自定义型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也尝试着自定义了“颠倒数”的概念:从左到右写下一个自然数,再把它按从右到左的顺序写一遍,如果两数位数相同,这样就得到了这个数的“颠倒数”,如286的颠倒数是682.请你探究,解决下列问题:(1)请直接写出2022的“颠倒数”为 2202 .(2)能否找到一个数字填入空格,使由“颠倒数”构成的等式126⨯□=□621⨯成立? 请你用下列步骤探究“□”所表示的数字.①设这个数字为x ,将自然数“6□”和“□6”转化为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分别为 和 ;②列出关于x 的满足条件的方程,并求出x 的值;③经检验,所求x 的值符合题意吗? (填“符合”或“不符合” )【解答】解:(1)由“颠倒数”的定义可得:2022的“颠倒数”为2202,故答案为:2202,;(2)①设这个数字为x ,自然数“6□”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为:61060x x ⨯+=+,自然数“□6”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为:106x +,故答案为:60x +,106x +;②由题意得:12(60)21(106)x x +=+,解得:3x =,x ∴的值为3;③检验:1263756⨯=,3621756⨯=,12633621∴⨯=⨯,3x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符合.20.我们规定用(,)a b 表示一对数对,给出如下定义:记m=0,0)n a b =>>,将(,)m n 与(,)n m 称为数对(,)a b 的一对“对称数对”.例如:(4,1)的一对“对称数对”为1(2,1)与1(1,)2. (1)数对(25,4)的一对“对称数对”是 1(,2)5 和 ; (2)若数对(3,)y 的一对“对称数对”的两个数对相同,求y 的值;(3)若数对(,2)x 的一对“对称数对”的一个数对是1),求x 的值;(4)若数对(,)a b 的一对“对称数对”的一个数对是,求ab 的值.【解答】解:(1)由题意知:1,25m n ====, ∴数对(25,4)的一对“对称数对”是1(,2)5和1(2,)5, 故答案为:1(,2)5;1(2,)5.(2)数对(3,)y 的一对“对称数对”的两个数对相同,∴=,∴= ∴13y =.(3)数对(,2)x的一对“对称数对”是和,∴=,∴1=,1x∴=.(4)数对(,)a b的一对“对称数对”是和,∴====或,∴11327273a ab b⎧⎧==⎪⎪⎨⎨⎪⎪==⎩⎩或,∴199ab=或.21.若一个三位正整数m abc=(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均不为0)满足9a b c++=,则称这个三位正整数为“长久数”.对于一个“长久数”m,将它的百位数字和个位数字交换以后得到新数n,记()9m nF m+=.如:216m=满足2169++=,则216为“长久数”,那么612n=,所以216612(216)929F+==.(1)求(234)F、(522)F的值;(2)对于任意一个“长久数”m,若()F m能被5整除,求所有满足条件的“长久数”.【解答】解:(1)当234m=时,2349++=,m是长久数,432n∴=,234432(234)749F+∴==.当522m=时,5229++=,m是长久数,225n∴=,522225(522)839F+∴==.(2)由题意得:10010m a b c=++,10010n c b a=++.1001010010()9a b c c b aF m+++++∴=101101209a c b ++= 101()209a cb ++=. 9a bc ++=,101(9)20()9b b F m -+∴= 901819b -= 1019b =-.又a 、b 、c 均为不为0的正整数,1b ∴=,2,3,⋯⋯,7. ∴当1b =时,()1019192F m =-⨯=,不能被5整除,舍去;当2b =时,()1019283F m =-⨯=,不能被5整除,舍去;当3b =时,()1019374F m =-⨯=,不能被5整除,舍去;当4b =时,()1019465F m =-⨯=,能被5整除,此时5a c +=,∴12344321a a a a c c c c ====⎧⎧⎧⎧⎨⎨⎨⎨====⎩⎩⎩⎩或或或. 144m ∴=或243或342或441.当5b =时,()1019556F m =-⨯=,不能被5整除,舍去;当6b =时,()1019647F m =-⨯=,不能被5整除,舍去;当7b =时,()1019738F m =-⨯=,不能被5整除,舍去.综上所述,所有满足条件的“长久数”有144或243或342或441.22.对于一个四位自然数N ,如果N 满足各数位上的数字不全相同且均不为0,它的千位数字减去个位数字之差等于百位数字减去十位数字之差,那么称这个数N 为“差同数”.对于一个“差同数” N ,将它的千位和个位构成的两位数减去百位和十位构成的两位数所得差记为s ,将它的千位和十位构成的两位数减去百位和个位构成的两位数所得差记为t ,规定:2()29s t F N +=.例如:7513N =,因为7351-=-,故:7513是一个“差同数”.所以:735122715318s t =-==-=,则:2236(7513)229F +==. (1)请判断2586、8734是否是“差同数”.如果是,请求出()F N 的值;(2)若自然数P ,Q 都是“差同数”,其中100010616P x y =++,1003042(19Q m n x =++,08y ,19m ,07n ,x ,y ,m ,n 都是整数),规定:()()F P k F Q =,当3()()F P F Q -能被11整除时,求k 的最小值.【解答】解:(1)对于2586,其各数位上的数字不全相同且均不为0,2658-≠-, 2586∴不是“差同数”, 对于8734,其各数位上的数字不全相同且均不为0,8473-=-,8734∴是“差同数”, 847311s ∴=-=,83749t =-=,1129(8734)129F +⨯∴==, 2586∴不是“差同数”,8734是“差同数”, (8734)1F =; (2)100010616100060010(1)6P x y x y =++=++++,P ∴的千位数字为x ,百位数字为6,十位数字为(1)y +,个位数字为6, 又自然数P 是差同数,66(1)x y ∴-=-+即11x y +=,(106)(61)1055p S x y x y ∴=+-+=--,(101)661065p t x y x y =++-=+-,10552(1065)()629y x y F P x --++-∴==-, 10030423000100402Q m n m n =++=++++,Q ∴的千位数字为3,百位数字为m ,十位数字为4,个位数字为(2)n +, 又自然数Q 是差同数,3(2)4n m ∴-+=-,即5m n +=,302(104)1028Q s n m n m ∴=++-+=-+,34(102)3210Q t m n m n =-++=--,10282(3210)()329n m m n F Q m -++--∴==-, 3()()3(6)(3)321F P F Q x m x m ∴-=---=+-,19x ,08y ,且11x y +=,39x ∴,19m ,07n ,且5m n +=,15m ∴,1132111x m ∴-+-,又321x m +-能被11整除,32111x m ∴+-=±或0,①当32111x m +-=-时,3x =,1m =,8y =,4n =, 此时,()363()312F P k F Q -===--; ②当32111x m +-=时,9x =,5m =,2y =,0n =, 此时,()963()352F P k F Q -===--; ③当3210x m +-=时,6x =,3m =,此时,()0F Q =,k ∴值不存在,综上,k 的最小值为32-.23.对于实数P ,我们规定:用的最小整数.2=,2=,现在对72进行如下操作: {}{}{}727299332===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即对72只需进行3次操作后变为2.类比上述操作:对36只需进行 3 次操作后变为2;如果只需进行3次操作后变为2的所有正整数中最大的数为 .【解答】解:由题意得:现在对36进行如下操作: {}{}{}363666332===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对36只需进行3次操作后变为2;现在对256进行如下操作: {}{}{}2562561616442===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如果只需进行3次操作后变为2的所有正整数中最大的数为:256;故答案为:3,256.24.如果一个三位数满足各数位上的数字都不为0,且百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大1,则称这个数为“阶梯数”.若s ,t 都是“阶梯数”,将组成s 的各数位上的数字中最大数字作为十位数字,组成t 的各数位上的数字中最小数字作为个位数字,得到一个新两位数m 叫做s ,t 的“萌数”,将组成s 的各数位上的数字中最小数字作为十位数字,组成t 的各数位上的数字中最大数字作为个位数字,得到一个新两位数n 叫做s ,t 的“曲数”,记(,)2F s t m n =+.例如:因为211-=,615-=,所以211和654都是“阶梯数”;211和654的“萌数” 24m =,“曲数” 16n =,(211,654)2241664F =⨯+=.(1)判断435 是 (填“是”或“否” )为“阶梯数”;(2)若(1)6s a a =-,(1)5t b b =+(其中25a <,69b <,且a ,b 都是整数),且(,)167F s t =,求满足条件的s 、t 的值;(3)若p 、q 都是“阶梯数”,其中100103p x y =++,20010q a b =++(其中23x ,18y ,28b 且a ,b ,x ,y 都是整数),当(F p ,132)(F q +,824)157=时,求(,)F p q 的值. 【解答】解:(1)435中,百位4比十位3大1,符号阶梯数定义.故答案为:是.(2)s 和t 的萌数为65,曲数为(1)(1)a b -+,(F s ∴,)265(1)(1)167t a b =⨯+-+=,解得4a =,6b =.436s ∴=,765b =.(3)p 、q 都是阶梯数,1y x ∴=-,1a =,又23x ,28b ,10010(1)3213p x x ∴=+-+=或323,212q =、213、214、215、216、217、218. (F p ∴、132)31210(1)3x =⨯+-+,(F q ,824)(102)218b =+⨯+,由(F p 、132)(F q +,824)157=,得102080x b +=,其中x 为偶数,2x ∴=,3b =,即213p =,213q =.(F p 、)2311375q =⨯+=.25.一个多位自然数分解为末三位与末三位以前的数,让末三位数减去末三位以前的数,所得的差能被13整除,则原多位数一定能被13整除.(1)判断266357 能 (选填“能”或“不能” )被13整除;(2)证明:任意一个多位自然数都满足上述规律;(3)将一个多位自然数分解为个位与个位之前的数,若让个位之前的数加上个位数的k 倍(k 为正整数),所得之和能被13整除,且原多位自然数也能被13整除,求当150k 时,所有满足条件的k 的值.【解答】(1)解:266357能被13整除;理由如下:266357的末三位数为357,末三位以前的数为266,35726691∴-=,91137÷=,266357∴能被13整除,故答案为:能;(2)证明:设这个多位数的末三位数为a ,末三位以前的数为b ,则这个多位数可表示为1000b a +,根据题意得:13(a b n n -=为整数),13a n b ∴=+,则1000100013100113b a b n b b n +=++=+,100113b n +可以被13整除,1000b a ∴+可以被13整除,∴任意一个三位以上的自然数都满足这个规律,即任意一个多位自然数都满足上述规律;(3)解:设个位之前及个位数分别为m 、n (出现的字母均为自然数),依题意不妨设13m kn t +=,则原多位数为10m n +,依题意不妨设1013m n s +=, 联立可得:3110(101)101313n k s t k t kn +=--=-+, 则31k +为13倍数,分别将1k =、2、3、4、550⋯代入可知,4k ∴=或17k =或30k =或43k =.26.一个三位自然数a ,满足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不超过10,并且个位数字与百位数字不同,我们称这个数为“完美数”.将a 的个位数字与百位数字交换得到一个新数a ',记G (a )11a a '-=.例如,当125a =时,521a '=,125521(125)3611G -==-;当370a =时,73a '=,37073(370)2711G -==. (1)判断236 不是 (选填“是”或“不是” )完美数,计算(321)G = ;(2)已知两个“完美数” m ,n ,满足10010m a b =++,100(09n c d b a =+<,09c ,09d ,a ,b ,c ,d 为整数),若()G m 能被7整除,且()()9(2)G m G n d +=+,求m n -的最小值.【解答】解:(1)2361110++=>,236∴不是完美数, 根据题意,321123(321)1811G -==; 故答案为:不是;18.(2)10010m a b =++,10010m b a '∴=++,100n c d =+,100n d c '∴=+,()()9(2)112m m n n G m G n d -'-'∴+=+=+, 22a b c d ∴-+=+,设()7G m x =,x 为整数, ∴9999711a b x -=,即9()7a b x -=, 09b a <,∴满足条件的a 只有7或8或9,当9a =时,m 不是完美数,故舍去,当8a =时,1b =,这个数是811,是完美数,此时,8122c d -+=+,即25c d =-,09c ,09d ,3d ∴=,1c =时,301n =,则510m n -=;4d =,3c =时,403n =,则811403408m n -=-=;5d =,5c =时,505n =,则811505306m n -=-=;6d =,7c =(舍去), ∴共有三种情况,最小的为306;当7a =时,0b =,这个数是710,是完美数,此时,7022c d -+=+,即25c d =-,09c ,09d ,3d ∴=,1c =时,301n =,则710301409m n -=-=;4d =,3c =时,403n =,则710403302m n -=-=;5d =,5c =时,505n =,则710505205m n -=-=;6d =,7c =(舍去), ∴共有三种情况,最小的为205;综上,m n -的最小值为205.27.阅读材料:我们知道,任意一个正整数k 都可以进行这样的分解:(k m n m =⨯,n 是正整数,且)m n ,在k 的所有这种分解中,如果m ,n 两因数之差的绝对值最小,我们就称m n⨯是k 的最佳分解,并规定:()m f k n=.例如:18可以分解成118⨯,29⨯或36⨯,因为1819263->->-,所以36⨯是18的最佳分解,所以31(18)62f ==. (1)计算:f (6)=23 ,f (4)= ,2()f x = .(其中x 为正整数) (2)若21010(2)1011f x x +=,其中x 是正整数,求x 的值. (3)若2(9)1f x -=,其中x 是正整数,求x 的值.【解答】解:(1)6的最佳分解为23⨯,所以f (6)23=;4的最佳分解为22⨯,所以f (4)1=;2x 的最佳分解为x x ⋅,所以2()1f x =. 故答案为:23;1;1. (2)22x x +的最佳分解为:(2)x x +, ∴2(2)2x f x x x +=+, 又21010(2)1011f x x +=, 所以101021011x x =+, 解得2020x =,经检验,2020x =符合题意.(3)由2(9)1f x -=,可设229(x t t -=为正整数),即2(3)(3)x x t +-=,33x t x ∴-<<+,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当2t x =-时,229(2)x x -=-,解得134x =(舍去); ②当1t x =-时,229(1)x x -=-,解得5x =;③当t x =时,229x x -=,无解;④当1t x =+时,229(1)x x -=+,解得5x =-;⑤当2t x =+时,229(2)x x -=+,解得134x =-; 综上所述,5x =.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一个百位数字不为0的四位自然数M ,以它的百位数字作为十位,十位数字作为个位,得到一个两位数m ,若m 等于M 的千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平方差,则称数M 为“平方差数”.例如:7136是“平方差数”,因为227613-=,所以7136是“平方差数”;又如:4251不是“平方差数”,因为22411525-=≠,所以4251不是“平方差数”.材料二:我们有时可以利用分解因数的方法解决求整数解的问题,例如:若p ,q 为两个正整数()18p q pq >=,则p ,q 为18的正因数,又因为18可以分解为181⨯或92⨯或63⨯,所以方程18pq =的正整数解为181p q =⎧⎨=⎩或92p q =⎧⎨=⎩或63p q =⎧⎨=⎩. 根据上述材料解决问题:(1)判断9810,6361是否是“平方差数”?并说明理由;(2)若一个四位“平方差数” M ,将它的千位数字、个位数字及m 相加,其和为30,求所有满足条件的“平方差数” M .【解答】解:(1)9810是“平方差数”,229081-=,9810∴是“平方差数”; 6361不是“平方差数”,22613536-=≠,6361∴不是“平方差数”. (2)设M 的千位数字为a ,个位数字为b ,则22m a b =-,由题意得2230a b a b ++-=,即()(1)30a b a b +-+=.a b +>,11a b -+>且均为30的正因数,∴将30分解为215⨯或310⨯或56⨯.①()(1)215a b a b +-+=⨯,解得87a b =⎧⎨=⎩,即8157M =; ②()(1)310a b a b +-+=⨯,解得64a b =⎧⎨=⎩,即6204M =; ③()(1)56a b a b +-+=⨯,解得50a b =⎧⎨=⎩,即5250M =; 解得51a b =⎧⎨=⎩,即5241M =.8157∴=或6204或5250或5241.M29.【阅读】在数轴上,若点A表示数a,点B表示数b,则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为AB a b=-.||例如:两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3,1AB=--=.-,那么|3(1)|4(1)若|3|2x-=,则x的值为1或5.(2)当x=(x是整数)时,式子|1||2|3-++=成立.x x(3)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a,点P表示数p.我们定义:当||1-=时,点P叫点A的1倍伴随点,p a当||2-=时,点P叫点A的2倍伴随点,p a⋯当||-=时,点P叫点A的n倍伴随点.p a n试探究下列问题:若点M是点A的1倍伴随点,点N是点B的2倍伴随点,是否存在这样的点A和点B,使得点M恰与点N重合,若存在,求出线段AB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答】解:(1)|3|2x-=,表示到表示数x的点到表示数3的点的距离为2,当表示数x的点在表示数3的点的左侧时,321x=-=;当表示数x的点在表示数3的点的右侧时,325x=+=;故答案为:1或5;(2)|1||2|3-++=表示的是表示数x的点到表示数1的点的距离和表示数2x x-的点的距离之和,分下列三种情况:①当表示数x的点在2-到1之间时,如图1,此时|1||2|3-++=成立;x x满足条件的x的整数为2-,1-,0,1;②当表示数x的点在2-左侧时,如图2,此时|1||2|3-++>,不存在这样的点;x x③表示数x的点在1右侧时,如图3,此时|1||2|3-++>,不存在这样的点;x x故答案为:2-或1-或0或1;(3)存在,理由如下:设点M 所表示的数位m ,点A 所表示的数为a ,点B 所表示的数为b ,点M 和N 重合,∴点N 所表示的数为n ,点M 是点A 的1倍伴随点,点N 是点B 的2倍伴随点,||1m a ∴-=,||2m b -=,12m a b ∴=±=±,当12a b +=+时,1a b -=,此时1AB =;当12a b +=-时,3a b -=-,此时3AB =;当12a b -=+时,3a b -=,此时3AB =;当12a b -=-时,1a b -=-,此时1AB =;综上,存在,此时AB 的长为1或3.30.如果一个自然数M 能分解成A B ⨯,其中A 和B 都是两位数,且A 与B 的十位数字之和为10,个位数字之和为9,则称M 为“十全九美数”,把M 分解成A B ⨯的过程称为“全美分解”,例如:28384366=⨯,4610+=,369+=,2838∴是“十全九美数“;3912317=⨯,2110+≠,391∴不是“十全九美数”. (1)判断2100和168是否是“十全九美数”?并说明理由;(2)若自然数M 是“十全九美数“,“全美分解”为A B ⨯,将A 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差,与B 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和求和记为()S M ;将A 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和,与B 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差求差记为()T M .当()()S M T M 能被5整除时,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自然数M . 【解答】解:(1)2100是“十全九美数”,168不是“十全九美数”,理由如下: 21002584=⨯,2810+=,549+=,2100∴是“十全九美数”;1681412=⨯,10l l +≠,168∴不是“十全九美数“;(2)设A 的十位数字为m ,个位数字为n ,则10A m n =+, M 是“十全九美数”, M A B =⨯, B ∴的十位数字为10m -,个位数字为9n -,则10(10)910910B m n m n =-+-=--, 由题知:()109192S M m n m n n =-+-+-=-,()[10(9)]21T M m n m n m =+----=-, 根据题意,令()1925(()21S M n k k T M m -==-为整数), 由题意知:19m ,09n ,且都为整数,119219n ∴-,12117m -,当k l =时,192521n m -=-, ∴1925211n m -=⎧⎨-=⎩或19210212n m -=⎧⎨-=⎩或19215213n m -=⎧⎨-=⎩, 解得17m n =⎧⎨=⎩或3292m n ⎧=⎪⎪⎨⎪=⎪⎩(舍去)或22m n =⎧⎨=⎩; 17921564M A B ∴=⨯=⨯=或22871914M A B =⨯=⨯=;当2k =时,1921021n m -=-, ∴19210211n m -=⎧⎨-=⎩, 解得192m n =⎧⎪⎨=⎪⎩(舍去); 当3k =时,1921521n m -=-, ∴19215211n m -=⎧⎨-=⎩, 解得12m n =⎧⎨=⎩; 12971164M A B ∴=⨯=⨯=,综上,满足“十全九美数”条件的M 有:1564或1914或1164.31.一个自然数能分解成A B ⨯,其中A ,B 均为两位数,A 的十位数字比B 的十位数字大1,且A ,B 的个位数字之和为10,则称这个自然数为“分解数”.例如:48197961=⨯,7比6大1,1910+=,4819∴是“分解数”;又如:14964434=⨯,4比3大1,4410+≠,1496∴不是“分解数”.(1)判断325,851是否是“分解数”,并说明理由;(2)自然数M A B =⨯为“分解数”,若A 的十位数字与B 的个位数字的和为()P M ,A 的个位数字与B 的十位数字的和()F M ,令()()()P M G M F M =,当()G M 为整数时,则称M 为“整分解数”.若B 的十位数字能被2整除,求所有满足条件的“整分解数” M .【解答】解:(1)3252513=⨯,2比1大1,5310+≠,325∴不是“分解数”; 68513723=⨯,3比2大l ,7310+=,851∴是“分解数”. (2)令10B x y =+,10(1)10A x y =++-,(8l x <<,19y ,且x ,y 为整数), ()1P M x y =++,()10F m x y =-+,1()10x y G M x y ++∴=-+,2x 为整数, 2x ∴=,4,6,8,当2x =时,315()11212y G M y y +==-+-+-+,为整数, 12y ∴-+的值为3或5,解得9y =或7,13129899M ∴=⨯=,23327891M =⨯=;当4x =或6x =时,不存在()G M 为整数,∴舍去;当8x =时,927()11818y G M y y +==-+-+-+为整数, 189y ∴-+=,解得9y =,391898099M ∴=⨯=.综上所述,M 的值为899,891,8099.32.对于任意一个四位数N ,如果N 满足各个位上的数字互不相同,且个位数字不为0,N的百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之差是千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之差的2倍,则称这个四位数N 为“双减数”.对于一个“双减数” N abcd =,将它的千位和百位构成的两位数为ab ,个位和十位构成的两位数为dc ,规定;()12ab dc F N -=. 例如:7028N =.因为2(78)02⨯-=-,故7028是一个“双减数”,则7082(7028)112F -==-. (1)判断9527,6713是否是“双减数”,并说明理由,如果是,并求出()F N 的值;(2)若自然数A 为“双减数”, F (A )是3的倍数,且A 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13整除,求A 的值.【解答】解:(1)9527:523-=,972-=,不满足“双减数”的定义,故9527不是双减数;6713:716-=,633-=,满足623=⨯,且满足各个位上的数字互不相同,且个位数字不为0,故6713是双减数;6731(6713)312F -==. 9527∴不是双减数,6713是双减数,(6713)3F =.(2)设A abcd =,由题意可知,F (A )是3的倍数,且A 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13整除且百位数与十位数之差是千位数与个位数之差的两倍.()312ab dc F A k -∴==. 13a b c d n +++=②(n 为正整数,能被13整除说明是13的倍数), 2()b c a d -=-③,由③式可得知,ab dc -的结果中,个位数是十位数的两倍,而且()312ab dc F A k -==①. ∴36ab dc k -=,(说明ab dc -是36的倍数), 根据“双减数“各位数不重复与0d ≠的性质,ab 最大为98,dc 最小为10,ab dc ∴-最大为88, ∴36ab dc -=或36-或72(舍去)或72-(舍去),(根据“双减数“百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之差是千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之差的2倍排除),3a d ∴-=,6b c -=或3a d -=-,6b c -=-,即3a d =+④,6b c =+⑤或3a d =-⑥,6b c =-⑦,将④⑤代入②可得,(3)(6)13d c c d n ++-++=, 将⑥⑦代入②可得,(3)(6)13d c c d n -+-++=, 同理,根据“双减数“的性质可得a b c d +++的最大值为987630+++=,最小值为01236+++=,630a b c d ∴+++,a b c d ∴+++是13的倍数,a b c d ∴+++只能取13或26.Ⅰ、当13a b c d +++=时,可得2d c +=或11d c +=;当2d c +=时,d 与c 的值可能为20d c =⎧⎨=⎩,02d c =⎧⎨=⎩(舍去),11d c =⎧⎨=⎩(舍去),(根据双减数个位数不能为0,且每位数不相等排除), 即20d c =⎧⎨=⎩; 当11d c +=时,2a b +=,则20a b =⎧⎨=⎩,02a b =⎧⎨=⎩(舍去),11a b =⎧⎨=⎩(舍去), 即20a b =⎧⎨=⎩,此时,6c =,5d =. Ⅱ、当26a b c d +++=时,可得2()17d c +=,2()35d c +=. 172d c +=(舍去)或352d c +=(由于d ,c 不为整数,与题意不符,故舍去), 3235a d ∴=+=+=,66b c =+=5602A ∴=或2065.33.对于一个四位自然数(R abcd a =,b ,c ,d 不全相同且均不为0),如果a d b c -=-,那么称这个数R 为“天平数”,对于一个“天平数” R ,将它的千位和个位构成的两位数减去百位和十位构成的两位数所得差记为s ,将它的千位和十位构成的两位数减去百位和个位构成的两位数所得差记为t ,规定:()10s t f R +=;例如:8734R =,因为8473-=-,故:8734是一个“天平数”.所以:847311s =-=,83749t =-=,则:119()210f R +==. (1)请判断7513是否是“天平数”,如果是,请求出()f R 的值;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2)若自然数M ,N 都是“天平数”,其中1007051M x y =++,100010512(19N m n x =++,08y ,19m ,08n ,x ,y ,m ,n 都是整数),规定:()()f M k f N =,当()()4f N f M -=时,求k 的值. 【解答】解:(1)是,且(7513)4f =,理由如下:7351-=-,7513∴是一个“天平数”. 735122s ∴=-=,715318t =-=,2218(7513)410f +∴==; (2)1007051700010050(1)M x y x y =++=++++,M ∴的前位数字是7,百位数字是x ,十位数字是5,个位数字是1y +, M 是“天平数”, 7(1)5y x ∴-+=-,即11x y +=,(701)(105)6610Ms y x x y ∴=++-+=-+,75(101)7410Mt x y x y =-++=--,66107410()1421010s t x y x y f M x +-++--∴===-, 100010512100050010(1)2N m n m n =++=++++,N ∴的前位数字是m ,百位数字是5,十位数字是(1)n +,个位数字是2, N 是“天平数”, 25(1)m n ∴-=+,即6m n +=,(102)(501)1049Ns m n m n ∴=+-++=--,(101)521051Nt m n m n =++-=+-,10491051()2101010s t m n m n f N m +--++-∴===-, 19x ,08y 且11x y +=,39x ∴,19m ,08n ,且6m n +=,16m ∴,()()(210)(142)22244f N f M m x x m -=---=+-=,14x m ∴+=,14x m ∴=-,56m ∴, 此时,()142721()21055f M x m k f N m m m --====----, 当5m =时,k 值不存在;当6m =时,1k =-,综上,k 的值为1-.34.如果一个自然数M 的个位数字不为0,且能分解成A B ⨯,其中A 与B 都是两位数,A 与B 的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之和为8,则称数M 为“团圆数”,并把数M 分解成M A B =⨯的过程,称为“欢乐分解”.例如:5722226=⨯,22和26的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之和为8,572∴是“团圆数”. 又如:2341813=⨯,18和13的十位数字相同,但个位数字之和不等于8,234∴不是“团圆数”.(1)最小的“团圆数”是 187 ;(2)判断195,621是否是“团圆数”?并说明理由;(3)把一个“团圆数” M 进行“欢乐分解”,即M A B =⨯,A 与B 之和记为()P M ,A 与B 差的绝对值记为()Q M ,令()()()P M G M Q M =,当()G M 能被8整除时,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M 的值.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最小的“团圆数”十位数字是1,个位数字分别为1和7, ∴最小的“团圆数”是1117187⨯=,故答案为:187;(2)1951315=⨯,且358+=,195∴是“团圆数”, 6212327=⨯,378+≠,621∴不是“团圆数”; (3)设10A a b =+,则108B a b =+-,208A B a ∴+=+,|||28|A B b -=-,()()()||P M A B G M Q M A B +==-能被8整除, ∴2088|28|a kb +=-,k 为整数, 52(|4|)4a b k ∴+=-,52a ∴+是4的倍数,∴满足条件的a 有2,6,若2a =,则488|28|k b =-,k 为整数, ∴3|4|k b =-, |4|b ∴-是3的因数,43b ∴-=-,1-,1,3,∴满足条件的b 有1,3,5,7,21A ∴=,27B =或23A =,25B =或25A =,23B =或27A =,21B =,567A B ∴⨯=或575,若6a =,则1288|28|k b =-,k 为整数, ∴8|4|k b =-, |4|b ∴-是8的因数,48b ∴-=-,4-,2-,1-,1,2,4,8,∴满足条件的b 有2,3,5,6,62A ∴=,66B =或63A =,65B =或65A =,63B =或66A =,62B =,62664092A B ∴⨯=⨯=或4095,综上,M 的值为567或575或4092或4095.35.对于任意一个四位数m ,若m 满足各数位上的数字都不为0,且千位与百位上的数字不相等,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字不相等,那么称这个数为“智慧数”.将一个“智慧数” m 的任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去掉后可以得到四个新三位数,把这四个新三位数的和与3的商记为()F m .例如“智慧数” 1234m =,去掉千位上的数字得到234,去掉百位上的数字得到134,去掉十位上的数字得到124,去掉个位上的数字得到123.这四个新三位数的和为234134124123615+++=,6153205÷=,所以(1234)205F =.(1)计算:(2131)F = 262 ;(5876)F = ;(2)若“智想数” 780010(15n x y x =++,19y ,x ,y 都是正整数),()F n 也是“智慧数”,且()F n 能被12整除,求满足条件的n 的值.【解答】解:(1)(2131)(213211231131)3262F =+++÷=;(5876)(587586576876)3875F =+++÷=;故答案为:262;875;(2) “智慧树” 78001071000810010n x y x y =++=⨯+⨯++, ∴数n 的千位上的数为7,百位上的数为8,十位上的数为x ,个位上的数为y , ()(7807807001080010)310207F n x y x y x y x y ∴=+++++++++÷=++, 15x ,19y ,()F n 也是“智慧数”,且()F n 能被12整除, ∴可设()1020712F n x y k =++=,即()F n 是3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 ()743403402333F n x y x y k x ++∴==+=++,且()3F n 是4的倍数, 当1x =时,y 可取2,5,8,此时()3433F n =(舍)或344或345(舍),此时()1032F n =,符合定义,7815n =;当2x =时,y 可取1,4,7,此时()3453F n =(舍)或346(舍)或347(舍),无符合题意的n ;当3x =时,()340733F n y =++,y 可取3,6,9,此时()3483F n =或349(舍)或350(舍),此时()7833F n =,不符合题意;当4x =时,y 可取2,5,8,此时()3503F n =(舍)或351(舍)或352,此时()1056F n =,7848n =, 当5x =时,y 可取1,4,7,此时()3523F n =或353(舍)或354(舍),此时()1056F n =,7851n =, 综上,符合题意的点n 值为7815或7848或7851.。
新定义型专题(一)专题诠释所谓“新定义”型问题,主要是指在问题中定义了中学数学中没有学过的一些概念、新运算、新符号,要求学生读懂题意并结合已有知识、能力进行理解,根据新定义进行运算、推理、迁移的一种题型.“新定义”型问题成为近年来中考数学压轴题的新亮点.在复习中应重视学生应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新定义型专题”关键要把握两点:一是掌握问题原型的特点及其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二是根据问题情景的变化,通过认真思考,合理进行思想方法的迁移.(三)考点精讲考点一:规律题型中的新定义 例1.定义:a 是不为1的有理数,我们把11a-称为a 的差倒数.如:2的差倒数是1112=--,-1的差倒数是111(1)2=--.已知a 1=-13,a 2是a 1的差倒数,a 3是a 2的差倒数,a 4是a 3的差倒数,…,依此类推,a 2009= .考点二:运算题型中的新定义例2.对于两个不相等的实数a 、b ,定义一种新的运算如下,*0a ba b a b a b+=+(>)﹣,如:323*2532+==﹣,那么6*(5*4)= .例3.我们定义ab ad bc cd=-,例如2345=2×5﹣3×4=10﹣12=﹣2,若x ,y 均为整数,且满足1<14x y <3,则x+y 的值是 .考点三:探索题型中的新定义例4.定义:到凸四边形一组对边距离相等,到另一组对边距离也相等的点叫凸四边形的准内点.如图1,PH=PJ,PI=PG,则点P就是四边形ABCD的准内点.(1)如图2,∠AFD与∠DEC的角平分线FP,EP相交于点P.求证:点P是四边形ABCD 的准内点.(2)分别画出图3平行四边形和图4梯形的准内点.(作图工具不限,不写作法,但要有必要的说明)(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在括号内填“真”或“假”.①任意凸四边形一定存在准内点.()②任意凸四边形一定只有一个准内点.()③若P是任意凸四边形ABCD的准内点,则PA+PB=PC+PD或PA+PC=PB+PD.()考点四:阅读材料题型中的新定义阅读材料我们经常通过认识一个事物的局部或其特殊类型,来逐步认识这个事物;比如我们通过学习两类特殊的四边形,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继续学习它们的特殊类型如矩形、等腰梯形等)来逐步认识四边形;我们对课本里特殊四边形的学习,一般先学习图形的定义,再探索发现其性质和判定方法,然后通过解决简单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请解决以下问题:如图,我们把满足AB=AD、CB=CD且AB≠BC的四边形ABCD叫做“筝形”;(1)写出筝形的两个性质(定义除外);(2)写出筝形的两个判定方法(定义除外),并选出一个进行证明.真题演练1.定义运算a⊗b=a(1﹣b),下列给出了关于这种运算的几点结论:①2⊗(﹣2)=6;②a⊗b=b⊗a;③若a+b=0,则(a⊗b)+(b⊗a)=2ab;④若a⊗b=0,则a=0.其中正确结论序号是.(把在横线上填上你认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2.如果一条直线把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我们把这条直线称为这个平面图形的一条面积等分线,例如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面积等分线.(1)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分别所在的直线一定是三角形的面积等分线的有;(2)如图,梯形ABCD中,AB∥DC,如果延长DC到E,使CE=AB,连接AE,那么有S =S△ADE.请你给出这个结论成立的理由,并过点A作出梯形ABCD的面积等分线(不梯形ABCD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3)如图,四边形ABCD中,AB与CD不平行,S△ADC>S△ABC,过点A能否作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分线?若能,请画出面积等分线,并给出证明;若不能,说明理由.3. 如图,六边形ABCDEF 是正六边形,曲线FK 1K 2K 3K 4K 5K 6K 7……叫做“正六边形的渐开线”,其中1FK ,12K K ,23K K ,34K K ,45K K ,56K K ,……的圆心依次按点A ,B ,C ,D ,E ,F 循环,其弧长分别记为l 1,l 2,l 3,l 4,l 5,l 6,…….当AB =1时,l 2 011等于( )A.20112π B.20113π C.20114π D.20116π一、选择题1、定义一种运算☆,其规则为a ☆b =1a +1b,根据这个规则,计算2☆3的值是( )A. 56B. 15C.5D.62.在快速计算法中,法国的“小九九”从“一一得一”到“五五二十五”和我国的“小九九”算法是完全一样的,而后面“六到九”的运算就改用手势了.如计算8×9时,左手伸出3根手指,右手伸出4根手指,两只手伸出手指数的和为7,未伸出手指数的积为2,则8×9=10×7+2=72.那么在计算6×7时,左、右手伸出的手指数应该分别为( )A 、1,2B 、1,3C 、4,2D 、4,33.(2010浙江杭州,10,3分)定义[a ,b ,c ]为函数y =a x 2+bx c +的特征数,下面给出特征数为[2m ,1﹣m ,﹣1﹣m]的函数的一些结论:①当m =﹣3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18,33);②当m >0时,函数图象截x 轴所得的线段长度大于32; ③当m <0时,函数在x >14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④当m ≠0时,函数图象经过同一个点.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第12题图)A B CD EF K 1 K 2K 3K 4K 5K 6K 74.通过学习三角函数,我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大小与两条边长的比值相互唯一确定,因此边长与角的大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中考数学高频考点--新定义一、新定义解题技巧题目可为选择题、填空题,当是解答题时,一般和函数、几何综合等结合,难度就变大,需要综合考虑的点比较多。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读懂“新定义”中蕴含的意义,以及可能具有的性质等。
新定义常考的题型有:定义新运算,定义新概念等,常与函数、几何图形、综合问题等相结合。
对于这类题求解的步骤是“阅读→分析→理解→创新应用”,其中最关键的是理解材料的作用和用意,那是启发你解决问题而提供的工具及素材,这种试题是考查大家随机应变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当新定义的问题比较综合时,可能不是简单的读懂题目就可以完成解答的,需要同步应用分类讨论、整体思想、转化思想、类比思想等来分析问题。
二、新定义典例剖析例1:我们定义:有两组邻边相等的凸四边形叫做“等邻边四边形”,如菱形、筝形都是特殊的“等邻边四边形”。
(1)如图1,四边形ABCD中,若∠ABC=∠BCD,BC//AD,对角线BD恰平分∠ABC,则四边形ABCD _______等邻边四边形(填“是”或“不是”)。
(2)在探究“等邻边四边形”性质时:①小红画了一个“等邻边四边形”ABCD(如图2),其中AB=AD,BC=CD,若∠A=80°,∠C=60°,写出∠B、∠D的度数。
②小红猜想:对于任意四边形,若有一组邻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则这个四边形为“等邻边四边形”,你认为他的猜想正确吗?若正确,请证明;若不正确,请举出反例。
(3)在锐角△ABC中,AB=AC,在平面内存在一点P,使PB=BA,PA=PC,四边形PABC可能是“等邻边四边形”吗?若可能,请画出示意图,并直接写出∠BAC的度数;若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例2:定义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边,较长的一条底边叫下底,较短的一条底边叫上底,另外两边叫腰。
定义2:如果梯形的一条对角线等于上、下底之和,那么这个梯形叫和等梯形,这条对角线叫和等线.(1)如图1,在梯形ABCD中。
中考数学新定义题型归纳总结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考试中的题型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
其中,新定义题型在中考数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对中考数学新定义题型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战中考。
一、新定义题型的概念新定义题型是指在题目中给出一个新的概念或定义,要求学生根据该概念或定义进行推理、计算或论证的题型。
这种题型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新定义题型的分类根据出题人的意图和难度程度,新定义题型可分为以下几种:1. 基本概念运用型: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如“用余角公式求三角函数值”。
2. 推理证明型: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概念或定义进行推理证明,如“证明正弦函数是奇函数”。
3. 综合应用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个概念或定义,进行推理和计算,如“已知函数f(x)=2x+1,g(x)=x^2+3x+1,求g[f(-2)]”。
三、新定义题型的解题技巧1. 掌握基本概念:新定义题型中会涉及到各种数学概念和定义,学生要先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理解其含义和特点,才能更好地应用到解题中。
2. 善于推理思维:新定义题型需要学生进行推理、计算和论证,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思考,从而得到正确答案。
3. 熟练掌握定理和公式:新定义题型中常涉及到各种定理和公式,学生要熟练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能够灵活运用。
4. 注意思维上的转化:有些新定义题型需要学生进行思维上的转化,例如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进行求解。
四、新定义题型的应试策略1. 先读清题目中的定义和条件,理解题目的意思,把握核心思想。
2. 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求解,不要死板地套公式或定理。
3. 计算过程要清晰,逻辑要严密,注意符号和单位的使用。
4. 若遇到困难或不会做的题目,可放弃暂时跳过,等做完其他题目之后再来解决。
总之,新定义题型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中考数学中的“新定义”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新定义”的题目频频出现.此类题目的解决,可以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现结合具体题目加以分析.一、定义新符号例l.规定用符号[ ]表示一个实数的整数部分,例如[3.69]=3,按此规定1]=分析及解答本题涉及到无理数的估算,∵9<13<16,∴,∴1<3,∴1]=2.故应填2.二、定义新数例2定义[,,a b c ]为函数2y ax bx c =++的特征数.下面给出特征数为[2m ,1一m ,一1一m]的函数的一些结论:①当m= 一3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18,33); ②当m>0时,函数图象截x 轴所得线段的长度大于32; ③当m<0时,函数在x> 14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④当m ≠O 时,函数图象经过同一个点.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④分析及解答不妨把m= 一3代入知道,a = 一6,b =4,C=2,22186426()33y x x x =-++=--+ ,所以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18,33).①正确排除选项D ;由于当m<0时,对称轴124b m x a m -=-=-大于14,所以③错误,排除A 、C .综上可知,故选B .三、定义新图形(1)定义新点例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对于点P (,)x y ,我们把点P (1,1)y x -++叫做点P 的伴随点.已知点1A 的伴随点为2A ,点2A 的伴随点为3A ,点3A 的伴随点为4A ,…这样依次得到点123,,,n A A A A ⋅⋅⋅⋅⋅⋅.若点1A 的坐标为(3,1),则点3A 的坐标为 ,点2014A 的坐标为 ;若点1A 的坐标为(,a b ),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 ,点n A 均在x 轴上方,则,a b 应满足的条件为 ,分析及解答 本题涉及到不等式的解法,规律探索依题意知点1A 的坐标为(3,1),不难求出2A (O ,4),3A (一3,1),4A (0,一2),5A (3,1),…可知周期是4.因为2014= 503×4+2,故知点2014A 的坐标为(0,4).若点1A 的坐标为(,a b ),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 ,点n A 均在x 轴上方,则2A (1,1)b a -++,3A (,2)a b --+,4A (1,1)b a --+.因为点n A 的纵坐标都大于零,即列不等式组:b >0,a +1>0,一b +2>0,一a+1>0,解得一1<a <l ,0<b <2,故答案依次填:3A (一3,1);2014A (0,4);一1<a <l ,0<b <2.(2)定义新四边形——“等对角四边形”和“勾股四边形”例4 类比梯形的定义,我们定义:有一组对角相等而另一组对角不相等的凸四边形叫做“等对角四边形”.(1)已知:如图1,四边形ABCD 是“等对角四边形”,∠A ≠∠C ,∠A=70°∠B=80°.求∠C ,∠D 的度数.(2)在探究“等对角四边形”性质时:①小红画了一个“等对角四边形ABCD ”(如图2),其中∠ABC=∠ADC ,AB=AD ,此时她发现CB=CD 成立.请你证明此结论;②由此小红猜想:“对于任意‘等对角四边形’,当一组邻边相等时,另一组邻边也相等”.你认为她的猜想正确吗?若正确,请证明;若不正确,请举出反例.(3)已知:在“等对角四边形”ABCD 中,∠DAB=60°,∠ABC=90°,AB=5,AD=4.求对角线AC 的长.分析及解答(1)利用“等对角四边形”的定义加以解决;(2)①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证明;②利用画图找反例,一目了然;(3)应分类讨论:①如图4若∠ABC=∠ADC=90°;②如图5,若∠BCD=∠BAD=60°.两种情况加以讨论.具体解答如下:答:(1)如图1,在等对角四边形ABCD中,由于∠A≠∠C,故∠D=∠B=80°,∴∠C=360°-∠A-∠B-∠D=360°-70°-80°-80°=130°.(2)①如图2,连接BD.∵AB=AD.∴∠ABD=∠ADB.∵∠ABC=∠ADC ∴∠ABC一∠ABD=∠ADC—∠ADB,即∠CBD=∠CDB.∴CB=CD.②不正确.反例:如图3,∠A=∠C=90°,AB=AD,而此时BC≠CD.(3)(I)如图4,当∠ABC=∠ADC=90°时,不妨延长BC,AD相交于点E.∵∠ABC=90°∠DAB=60°.∴∠E=30°.∵AB=5 ∴AE=10 ∴DE=AE一AD=10—4=6在R t△CDE中,∠EDC=90°,∠E=30°,故CE=2CD.根据勾股定理,得222CD DE CE +=,即2226(2)CD CD +=,解得CD=在R t △ACD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222AD CD AC +=,即2224AC +=,解得AC =(II)如图5,当∠BAD=∠BCD=60°时,过点D 作D E ⊥AB ,DF ⊥BC ,垂足分别为点E ,F∵D E ⊥AB ,∠BAD=60°,AD=4,知∠EDA=30°,∴AE=2.DE =∴BE=AB —AE=5—2=3.∵四边形DFBE 是矩形.∴DF=BE=3,BF=DE=∵∠BCD=60°,ta n ∠BCD=tan60°=3DF CF CF=,∴BC=BF+CF==在R t △ABC 中.∴222AB BC AC +=,即2225AC +=,故AC=例5 给出定义,若一个四边形中存在相邻两边的平方和等于一条对角线的平方,则称该四边形为勾股四边形.(1)在你学过的特殊四边形中,写出两种勾股四边形的名称;(2)如图6,将△ABC 绕顶点B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DBE ,连接AD ,DC ,CE ,已知∠DCB=30°.①求证:ABCE 是等边三角形;②求证:222DC BC AC +=,即四边形ABCD 是勾股四边形.分析 (1)依据定义和所学过的特殊四边形,不难找到,有矩形、正方形、直角梯形,从中选出两个即可;(2)①需要依据旋转的性质得出△ABC ≌△BDC ,进而得到BC=BE ,AC=DE ,再得出△BCE 为等边三角形;②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进一步求得∠DCE=90°,从而得出△DCE 是直角三角形,问题迎刃而解.具体过程略.(3)定义新函数图象例 6 已知:如图7,直线1:3l y x =b +经过点M(o ,14),一组抛物线的顶点123,,,,n B B B B ⋅⋅⋅ (n 为正整数)依次是直线l 上的点,这组抛物线与x 轴正半轴的交点依次是:11223311(,0),(,0),(,0),,(,0)n n A x A x A x A x ++⋅⋅⋅(n 为正整数),设1(01)x d d =<<.(1)求b 的值;(2)求经过点112A B A 、、的抛物线的解析式(用含d 的代数式表示);(3)定义:若抛物线的顶点与x 轴的两个交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这种抛物线就称为:“美丽抛物线”.探究:当(01)d d <<的大小变化时,这组抛物线中是否存在美丽抛物线?若存在,请你求出相应的d 的值.分析及解答 (1)直接代人即可.14b =. (2)由(1)得1134y x =+,又∵11(1,)B y 在直线l 上 ∴当1x =时.111713412y =⨯+= ∴17(1,)12B∵1x d =∴12(,0),(2,0)A d A d -.设()(2)(0)y a x d x d a =--+≠把17(1,)12B 代入7(1)(12)12a d d =--+ ,得2712(1)a d =--, ∴抛物线的解析式是27()(2)12(1)y x d x d d =---+- (3)存在.由抛物线的对称性知,所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必是以抛物线顶点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由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等于斜边的一半.又∵01d <<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小于2,∴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一定小于1,即抛物线的顶点的纵坐标必小于1.∵当1x =时,1117113412y =⨯+=<, 当2x =时,21111213412y =⨯+=< 当3x =时,3111311344y =⨯+=> ∴美丽抛物线的顶点只有1B 、2B .①若1B 为顶点,由17(1,)12B ,则7511212d =-=; ②若2B 为顶点,由211(2,)12B ,则11111(2)11212d ⎡⎤=---=⎢⎥⎣⎦. 由上知,d 的值为512或1112时,存在美丽抛物线.。
中考数学中的“新定义”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新定义”的题目频频出现.此类题目的解决,可以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现结合具体题目加以分析.一、定义新符号例l (20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规定用符号[ ]表示一个实数的整数部分,例如[3.69]=3,]=l ,按此规定1]=分析及解答本题涉及到无理数的估算,∵9<13<16,∴3<<4,∴1<3,∴1]=2.故应填2.二、定义新数例2 (2010·杭州市)定义[,,a b c ]为函数2y ax bx c =++的特征数.下面给出特征数为[2m ,1一m ,一1一m ]的函数的一些结论:①当m = 一3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18,33); ②当m >0时,函数图象截x 轴所得线段的长度大于32; ③当m <0时,函数在x > 14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④当m ≠O 时,函数图象经过同一个点.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④分析及解答不妨把m = 一3代入知道,a = 一6,b =4,C =2,22186426()33y x x x =-++=--+ ,所以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18,33).①正确排除选项D ;由于当m <0时,对称轴124b m x a m -=-=-大于14,所以③错误,排除A 、C .综上可知,故选B .三、定义新图形(1)定义新点例3 (2014·北京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对于点P (,)x y ,我们把点P (1,1)y x -++叫做点P 的伴随点.已知点1A 的伴随点为2A ,点2A 的伴随点为3A ,点3A 的伴随点为4A ,…这样依次得到点123,,,n A A A A ⋅⋅⋅⋅⋅⋅.若点1A 的坐标为(3,1),则点3A 的坐标为 ,点 2014A 的坐标为 ;若点1A 的坐标为(,a b ),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 ,点n A 均在x 轴上方,则,a b 应满足的条件为 ,分析及解答 本题涉及到不等式的解法,规律探索依题意知点1A 的坐标为(3,1),不难求出2A (O ,4),3A (一3,1),4A (0,一2),5A (3,1),…可知周期是4.因为2014= 503×4+2,故知点2014A 的坐标为(0,4).若点1A 的坐标为(,a b ),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 ,点n A 均在x 轴上方,则2A (1,1)b a -++,3A (,2)a b --+,4A (1,1)b a --+.因为点n A 的纵坐标都大于零,即列不等式组:b >0,a +1>0,一b +2>0,一a+1>0,解得一1<a <l ,0<b <2,故答案依次填:3A (一3,1);2014A (0,4);一1<a <l ,0<b <2.(2)定义新四边形——“等对角四边形”和“勾股四边形”例4 (2014·嘉兴市)类比梯形的定义,我们定义:有一组对角相等而另一组对角不相等的凸四边形叫做“等对角四边形”.(1)已知:如图1,四边形ABCD 是“等对角四边形”,∠A ≠∠C ,∠A =70°∠B =80°.求∠C ,∠D 的度数.(2)在探究“等对角四边形”性质时:①小红画了一个“等对角四边形ABCD ”(如图2),其中∠ABC =∠ADC ,AB =AD ,此时她发现CB =CD 成立.请你证明此结论;②由此小红猜想:“对于任意‘等对角四边形’,当一组邻边相等时,另一组邻边也相等”.你认为她的猜想正确吗?若正确,请证明;若不正确,请举出反例.(3)已知:在“等对角四边形”ABCD 中,∠DAB =60°,∠ABC =90°,AB =5,AD =4.求对角线AC 的长.分析及解答 (1)利用“等对角四边形”的定义加以解决;(2)①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证明;②利用画图找反例,一目了然;(3)应分类讨论:①如图4若∠ABC =∠ADC =90°;②如图5,若∠BCD =∠BAD =60°.两种情况加以讨论.具体解答如下:答:(1)如图1,在等对角四边形ABCD 中,由于∠A ≠∠C ,故∠D =∠B =80°,∴∠C =360°-∠A -∠B -∠D =360°-70°-80°-80°=130°. (2)①如图2,连接BD .∵AB =AD .∴∠ABD =∠ADB .∵∠ABC =∠ADC ∴∠ABC 一∠ABD =∠ADC —∠ADB ,即∠CBD =∠CDB .∴CB =CD .②不正确.反例:如图3,∠A =∠C =90°,AB =AD ,而此时BC ≠CD .(3)(I )如图4,当∠ABC =∠ADC =90°时,不妨延长BC ,AD 相交于点E .∵∠ABC =90° ∠DAB =60°.∴∠E =30°.∵AB =5 ∴AE =10 ∴DE =AE 一AD =10—4=6在Rt △CDE 中,∠EDC =90°,∠E =30°,故CE =2CD .根据勾股定理,得222CD DE CE +=,即2226(2)CD CD +=,解得CD =23 在Rt △ACD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222AD CD AC +=,即2224(23)AC +=,解得27AC =(II )如图5,当∠BAD =∠BCD =60°时,过点D 作DE ⊥AB ,DF ⊥BC ,垂足分别为点E ,F∵DE ⊥AB ,∠BAD =60°,AD =4,知∠EDA =30°,∴AE =2.DE =∴BE =AB —AE =5—2=3.∵四边形DFBE 是矩形.∴DF =BE =3,BF =DE =23.∵∠BCD =60°,tan ∠BCD =tan 60°=3DF CF CF=, ∴CF =3.∴BC =BF +CF =23333+=在Rt △ABC 中.∴222AB BC AC +=,即2225(33)AC +=,故AC =213例 5 (2014·兰州)给出定义,若一个四边形中存在相邻两边的平方和等于一条对角线的平方,则称该四边形为勾股四边形.(1)在你学过的特殊四边形中,写出两种勾股四边形的名称;(2)如图6,将△ABC 绕顶点B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DBE ,连接AD ,DC ,CE ,已知∠DCB =30°.①求证:ABCE 是等边三角形;②求证:222DC BC AC +=,即四边形ABCD 是勾股四边形.分析 (1)依据定义和所学过的特殊四边形,不难找到,有矩形、正方形、直角梯形,从中选出两个即可;(2)①需要依据旋转的性质得出△ABC ≌△BDC ,进而得到BC =BE ,AC =DE ,再得出 △BCE 为等边三角形;②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进一步求得∠DCE =90°,从而得出△DCE 是直角三角形,问题迎刃而解.具体过程略.(3)定义新函数图象例6 (2009·茂名市)已知:如图7,直线1:3l y x =b +经过点M (o ,14),一组抛物线的顶点123,,,,n B B B B ⋅⋅⋅ (n 为正整数)依次是直线l 上的点,这组抛物线与x 轴正半轴的交点依次是:11223311(,0),(,0),(,0),,(,0)n n A x A x A x A x ++⋅⋅⋅(n 为正整数),设1(01)x d d =<<.(1)求b 的值;(2)求经过点112A B A 、、的抛物线的解析式(用含d 的代数式表示);(3)定义:若抛物线的顶点与x 轴的两个交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这种抛物线就称为:“美丽抛物线”.探究:当(01)d d <<的大小变化时,这组抛物线中是否存在美丽抛物线?若存在,请你求出相应的d 的值.分析及解答 (1)直接代人即可.14b =.(2)由(1)得1134y x =+,又∵11(1,)B y 在直线l 上 ∴当1x =时.111713412y =⨯+= ∴17(1,)12B ∵1x d =∴12(,0),(2,0)A d A d -.设()(2)(0)y a x d x d a =--+≠ 把17(1,)12B 代入7(1)(12)12a d d =--+,得2712(1)a d =--, ∴抛物线的解析式是27()(2)12(1)y x d x d d =---+- (3)存在.由抛物线的对称性知,所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必是以抛物线顶点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由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等于斜边的一半.又∵01d <<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小于2,∴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一定小于1,即抛物线的顶点的纵坐标必小于1.∵当1x =时,1117113412y =⨯+=<, 当2x =时,21111213412y =⨯+=< 当3x =时,3111311344y =⨯+=> ∴美丽抛物线的顶点只有1B 、2B . ①若1B 为顶点,由17(1,)12B ,则7511212d =-=; ②若2B 为顶点,由211(2,)12B ,则11111(2)11212d ⎡⎤=---=⎢⎥⎣⎦. 由上知,d 的值为512或1112时,存在美丽抛物线.。
中考数学新定义及探究题专题《二次函数及新定义》(学生版)【类型1 二次函数问题中的新定义问题】1.(2023春·山东济南·九年级统考期末)新定义:若一个点的纵坐标是横坐标的2倍,则称这个点为二倍点.若二次函数(c为常数)在的图象上存在两个二倍点,则c的取值范围是()A.B.C.D.2.(2023春·湖北咸宁·九年级统考期中)定义:我们将顶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的二次函数称为“互异二次函数”.若互异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直线x=1且图象经过点(﹣1,0),则这个互异二次函数的二次项系数是()A.B.C.1D.﹣13.(2023春·广西南宁·九年级统考期中)新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点P(m,n)和点P′(m,n′),若满足m≥0时,n′=n-4;m<0时,n′=-n,则称点P′(m,n′)是点P (m,n)的限变点.例如:点P1(2,5)的限变点是P1′(2,1),点P2(-2,3)的限变点是P2′(-2,-3).若点P(m,n)在二次函数y=-x2+4x+2的图象上,则当-1≤m≤3时,其限变点P′的纵坐标n'的取值范围是()A.B.C.D.4.(2023春·湖南长沙·九年级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校考期末)定义:我们不妨把纵坐标是横坐标2倍的点称为“青竹点”.例如:点、……都是“青竹点”.显然,函数的图象上有两个“青竹点”:和.(1)下列函数中,函数图象上存在“青竹点”的,请在横线上打“√”,不存在“青竹点”的,请打“×”.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2)若抛物线(m为常数)上存在两个不同的“青竹点”,求m的取值范围;(3)若函数的图象上存在唯一的一个“青竹点”,且当时,a的最小值为c,求c的值.5.(2023春·江苏泰州·九年级统考期中)定义:两个二次项系数之和为,对称轴相同,且图像与轴交点也相同的二次函数互为友好同轴二次函数.例如:的友好同轴二次函数为.(1)函数的友好同轴二次函数为.(2)当时,函数的友好同轴二次函数有最大值为,求的值.(3)已知点分别在二次函数及其友好同轴二次函数的图像上,比较的大小,并说明理由.6.(2023春·浙江金华·九年级校考期中)定义:若抛物线y=ax2+bx+c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4,称此抛物线为定弦抛物线.(1)判断抛物线y=x2+2x﹣3是否是定弦抛物线,请说明理由;(2)当一定弦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1,且它的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间的连线所围成的图形是直角三角形,求该抛物线的表达式;(3)若定弦抛物线y=x2+bx+c(b<0)与x轴交于A、B两点(A在B左边),当2≤x≤4时,该抛物线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等于OB之间的距离,求b的值.7.(2023春·浙江·九年级期末)定义:若抛物线与抛物线.同时满足且,则称这两条抛物线是一对“共轭抛物线”.(1)已知抛物线与是一对共轭抛物线,求的解析式;(2)如图1,将一副边长为的正方形七巧板拼成图2的形式,若以BC中点为原点,直线BC 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经过点A,E,D的抛物线为,经过A、B、C的抛物线为,请立接写出、的解析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一对共轭抛物线.8.(2023春·湖南长沙·九年级校联考期末)定义:如果抛物线与轴交于点,,那么我们把线段叫做雅礼弦,两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抛物线的雅礼弦长.(1)求抛物线的雅礼弦长;(2)求抛物线的雅礼弦长的取值范围;(3)设,为正整数,且,抛物线的雅礼弦长为,抛物线的雅礼弦长为,,试求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若不论为何值,恒成立,求,的值.9.(2023春·河南濮阳·九年级统考期中)小明在课外学习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定义:如果二次函数y=a1x2+b1x+c1(a1≠0)与y=a2x2+b2x+c2(a2≠0)满足a1+a2=0,b1=b2,c1+c2=0,则称这两个函数互为“旋转函数”.求函数y=x2-3x-2的“旋转函数”.小明是这样思考的:由函数y=x2-3x-2可知,a1=1,b1=-3,c1=-2,根据a1+a2=0,b1=b2,c1+c2=0,求出a2,b2,c2,就能确定这个函数的“旋转函数”.请参考小明的方法解决下面问题:(1)直接写出函数y=x2-3x-2的“旋转函数” ;(2)若函数与y=x2-2nx+n互为“旋转函数”,求(m+n)2020的值;(3)已知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B两点(A在B的左边),与y轴交于点C,点A、B、C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分别是A1,B1,C1,试证明经过点A1,B1,C1的二次函数与函数互为“旋转函数”10.(2023春·山西大同·九年级统考期中)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定义:我们把自变量为的二次函数与(,)称为一对“亲密函数”,如的“亲密函数”是.任务:(1)写出二次函数的“亲密函数”:______;(2)二次函数的图像与轴交点的横坐标为1和,它的“亲密函数”的图像与轴交点的横坐标为______,猜想二次函数()的图像与轴交点的横坐标与其“亲密函数”的图像与轴交点的横坐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3)二次函数的图像与轴交点的横坐标为1和,请利用(2)中的结论直接写出二次函数的图像与轴交点的横坐标.【类型2 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综合问题中的新定义问题】1.(2023春·九年级课时练习)定义:由a,b构造的二次函数叫做一次函数y=ax+b的“滋生函数”,一次函数y=ax+b叫做二次函数的“本源函数”(a,b为常数,且).若一次函数y=ax+b的“滋生函数”是,那么二次函数的“本源函数”是.2.(2023春·浙江湖州·九年级统考期中)定义:如果函数图象上存在横、纵坐标相等的点,则称该点为函数的不动点.例如,点是函数的不动点.已知二次函数(是实数).(1)若点是该二次函数的一个不动点,求的值;(2)若该二次函数始终存在不动点,求的取值范围.3.(2023·安徽·模拟预测)已知函数与函数,定义“和函数”.(1)若,则“和函数”;(2)若“和函数”为,则,;(3)若该“和函数”的顶点在直线上,求.4.(2023·北京·模拟预测)城市的许多街道是相互垂直或平行的,因此,往往不能沿直线行走到达目的地,只能按直角拐弯的方式行走.可以按照街道的垂直和平行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对两点和,用以下方式定义两点间距离:.(1)①已知点,则______.②函数的图象如图①所示,是图象上一点,,求点的坐标.(2)函数的图象如图②所示,是图象上一点,求的最小值及对应的点的坐标.5.(2023春·上海·九年级上海市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校考期中)我们定义【,,】为函数的“特征数”,如:函数的“特征数”是【2,,5】,函数的“特征数”是【0,1,2】(1)若一个函数的“特征数”是【1,,1】,将此函数图像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一个图像对应的函数“特征数”是______;(2)将“特征数”是【0,,】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一个新函数,这个函数的解析式是______;(3)在(2)中,平移前后的两个函数图像分别与轴交于A、两点,与直线分别交于、两点,在给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图形,并求出以A、、、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4)若(3)中的四边形与“特征数”是【1,,】的函数图像有交点,求满足条件的实数的取值范围.6.(2023春·福建龙岩·九年级校考期末)定义:对于给定的两个函数,任取自变量x的一个值,当x<0时,它们对应的函数值互为相反数;当x≥0时,它们对应的函数值相等.我们称这样的两个函数互为相关函数.例如:一次函数,它的相关函数为(1)已知点A(-2,1)在一次函数的相关函数的图象上时,求a的值.(2)已知二次函数.当点B(m,)在这个函数的相关函数的图象上时,求m的值.7.(2023春·江苏南通·九年级统考期末)定义:若图形与图形有且只有两个公共点,则称图形与图形互为“双联图形”,即图形是图形的“双联图形”,图形是图形的“双联图形”.(1)若直线与抛物线互为“双联图形”,且直线不是双曲线的“双联图形”,求实数的取值范围;(2)如图2,已知,,三点.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互为“双联图形”,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8.(2023春·北京·九年级北京市第三中学校考期中)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G 上点P(x,y)的纵坐标y与其横坐标x的差y﹣x称为P点的“坐标差”,而图形G上所有点的“坐标差”中的最大值称为图形G的“特征值”.(1)①点A(1,3)的“坐标差”为 ;②抛物线y=﹣x2+3x+3的“特征值”为 ;(2)某二次函数y=﹣x2+bx+c(c≠0)的“特征值”为1,点B(m,0)与点C分别是此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和y轴的交点,且点B与点C的“坐标差”相等.①直接写出m= ;(用含c的式子表示)②求b的值.9.(2023春·北京·九年级人大附中校考期中)对某一个函数给出如下定义:若存在实数,对于任意的函数值,都满足,则称这个函数是有界函数,在所有满足条件的中,其最小值称为这个函数的边界值.例如,如图中的函数是有界函数,其边界值是.(1)直接写出有界函数的边界值;(2)已知函数是有界函数,且边界值为3,直接写出的最大值;(3)将函数的图象向下平移个单位,得到的函数的边界值是,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使得.10.(2023春·湖南长沙·九年级校考期中)若定义:若一个函数图像上存在纵坐标是横坐标2倍的点,则把该函数称为“明德函数”,该点称为“明德点”,例如:“明德函数”,其“明德点”为(1,2).(1)①判断:函数__________ “明德函数”(填“是”或“不是”);②函数的图像上的明德点是___________;(2)若抛物线上有两个“明德点”,求m的取值范围;(3)若函数的图像上存在唯一的一个“明德点”,且当时,的最小值为,求的值.【类型3 二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问题中的新定义问题】1.(2023春·四川绵阳·九年级统考期末)定义:我们将顶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的二次函数称为“互异二次函数”.如图,在正方形中,点,点,则互异二次函数与正方形有交点时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A.4,-1B.,-1C.4,0D.,-1 2.(2023春·山东济南·九年级统考期末)定义:关于x轴对称且对称轴相同的两条抛物线叫作“同轴对称抛物线”.例如:y1=(x﹣1)2﹣2的“同轴对称抛物线”为y2=﹣(x﹣1)2+2.(1)请写出抛物线y1=(x﹣1)2﹣2的顶点坐标;及其“同轴对称抛物线”y2=﹣(x﹣1)2+2的顶点坐标;(2)求抛物线y=﹣2x2+4x+3的“同轴对称抛物线”的解析式.(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B是抛物线L:y=ax2﹣4ax+1上一点,点B的横坐标为1,过点B作x轴的垂线,交抛物线L的“同轴对称抛物线”于点C,分别作点B、C关于抛物线对称轴对称的点、,连接BC、、、.①当四边形为正方形时,求a的值.②当抛物线L与其“同轴对称抛物线”围成的封闭区域内(不包括边界)共有11个横、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时,直接写出a的取值范围.3.(2023春·北京门头沟·九年级大峪中学校考期中)定义: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点和抛物线,我们称是抛物线的相伴点,抛物线是点的相伴抛物线.如图,已知点,,.(1)点的相伴抛物线的解析式为______;过,两点的抛物线的相伴点坐标为______;(2)设点在直线上运动:①点的相伴抛物线的顶点都在同一条抛物线上,求抛物线的解析式.②当点的相伴抛物线的顶点落在内部时,请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4.(2023春·浙江绍兴·九年级校联考期中)定义:如图1,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点P在该抛物线上(P点与A.B两点不重合),如果△ABP中PA 与PB两条边的三边满足其中一边是另一边倍,则称点P为抛物线的“好”点.(1)命题:P(0,3)是抛物线的“好”点.该命题是_____(真或假)命题.(2)如图2,已知抛物线C:与轴交于A,B两点,点P(1,2)是抛物线C的“好”点,求抛物线C的函数表达式.(3)在(2)的条件下,点Q在抛物线C上,求满足条件S△ABQ=S△AB P的Q点(异于点P)的坐标.5.(2023·安徽安庆·九年级统考期末)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定义直线y=ax-a为抛物线y=ax2+bx+c(a、b、c为常数,a≠0)的“梦想直线”;有一个顶点在抛物线上,另有一个顶点在y轴上的三角形为其“梦想三角形”.已知抛物线y=-与其“梦想直线”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x轴负半轴交于点C.(1)填空:该抛物线的“梦想直线”的解析式为______,点A的坐标为______,点B的坐标为______.(2)如图,点M为线段CB上一动点,将△ACM以AM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翻折,点C的对称点为N,若△AMN为该抛物线的“梦想三角形”,求点M的坐标.6.(2023春·湖南长沙·九年级统考期中)定义:在线段MN上存在点P、Q将线段MN分为相等的三部分,则称P、Q为线段MN的三等分点.已知一次函数y=﹣x+3的图象与x、y轴分别交于点M、N,且A、C为线段MN的三等分点(点A在点C的左边).(1)直接写出点A、C的坐标;(2)①二次函数的图象恰好经过点O、A、C,试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②过点A、C分别作AB、CD垂直x轴于B、D两点,在此抛物线O、C之间取一点P(点P不与O、C重合)作PF⊥x轴于点F,PF交OC于点E,是否存在点P使得AP=BE?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将△OAB沿AC方向移动到△O'A'B'(点A'在线段AC上,且不与C重合),△O'A'B'与△OCD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试求当S=时点A'的坐标.7.(2023春·安徽合肥·九年级统考期中)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G上点P(x,y)的纵坐标y与其横坐标x的差y﹣x称为点P的“坐标差”,而图形G上所有点的“坐标差”中的最大值称为图形G的“特征值”.(1)求点A(2,1)的“坐标差”和抛物线y=﹣x2+3x+4的“特征值”.(2)某二次函数=﹣x2+bx+c(c≠0)的“特征值”为﹣1,点B与点C分别是此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和y轴的交点,且点B与点C的“坐标差”相等,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3)如图所示,二次函数y=﹣x2+px+q的图象顶点在“坐标差”为2的一次函数的图象上,四边形DEFO是矩形,点E的坐标为(7,3),点O为坐标原点,点D在x轴上,当二次函数y=﹣x2+px+q的图象与矩形的边有四个交点时,求p的取值范围.8.(2023·浙江杭州·九年级统考期中)新定义:我们把两个面积相等但不全等的三角形叫做偏等积三角形.(1)初步尝试如图1,已知等腰直角△ABC,∠ACB=90°,请将它分成两个三角形,使它们成为偏等积三角形.(2)理解运用如图2,已知△ACD为直角三角形,∠ADC=90°,以AC,AD为边向外作正方向ACFB和正方形ADGE,连接BE,求证:△ACD与△ABE为偏等积三角形.(3)综合探究如图3,二次函数y=x2–x–5的图象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上是否存在一点D,使△ABC与△ABD是偏等积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9.(2023春·江西赣州·九年级统考期末)我们给出如下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如果一条抛物线平移后得到的抛物线经过原抛物线的顶点,那么这条抛物线叫做原抛物线的过顶抛物线.如下图,抛物线F2都是抛物线F1的过顶抛物线,设F1的顶点为A,F2的对称轴分别交F1、F2于点D、B,点C是点A关于直线BD的对称点.(1)如图1,如果抛物线y=x2的过顶抛物线为y=ax2+bx,C(2,0),那么①a= ,b= .②如果顺次连接A、B、C、D四点,那么四边形ABCD为()A.平行四边形B.矩形C.菱形D.正方形(2)如图2,抛物线y=ax2+c的过顶抛物线为F2,B(2,c-1).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3)如果抛物线的过顶抛物线是F2,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请直接写出点B的坐标.10.(2023春·江西赣州·九年级校考期末)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bx+c (a≠0)与直线y=m交于点A、C(点C在点A右边)将抛物线y=a+bx+c沿直线y=m 翻折,翻折前后两抛物线的顶点分别为点B、D.我们将两抛物线之间形成的封闭图形称为惊喜线,四边形ABCD称为惊喜四边形,对角线BD与AC之比称为惊喜度(Degreeofsurprise),记作|D|=.(1)图①是抛物线y=﹣2x﹣3沿直线y=0翻折后得到惊喜线.则点A坐标 ,点B 坐标 ,惊喜四边形ABCD属于所学过的哪种特殊平行四边形 ,|D|为 .(2)如果抛物线y=m﹣6m(m>0)沿直线y=m翻折后所得惊喜线的惊喜度为1,求m的值.(3)如果抛物线y=﹣6m沿直线y=m翻折后所得的惊喜线在m﹣1≤x≤m+3时,其最高点的纵坐标为16,求m的值并直接写出惊喜度|D|中考数学新定义及探究题专题《二次函数及新定义》(解析版)【类型1 二次函数问题中的新定义问题】1.(2023春·山东济南·九年级统考期末)新定义:若一个点的纵坐标是横坐标的2倍,则称这个点为二倍点.若二次函数(c为常数)在的图象上存在两个二倍点,则c的取值范围是()A.B.C.D.【答案】D【分析】由点的纵坐标是横坐标的2倍可得二倍点在直线上,由可得二倍点所在线段的端点坐标,结合图象,通过求抛物线与线段的交点求解.【详解】解:由题意可得二倍点所在直线为,将代入得,将代入得,设,,如图,联立与,得方程,即抛物线与直线有两个交点,,解得,当直线和直线与抛物线交点在点A,上方时,抛物线与线段有两个交点,把代入,得,把代入得,,解得,.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二次函数图象与正比例函数图象的交点问题,解题关键掌握函数与方程及不等式的关系,将代数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求解.2.(2023春·湖北咸宁·九年级统考期中)定义:我们将顶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的二次函数称为“互异二次函数”.若互异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直线x=1且图象经过点(﹣1,0),则这个互异二次函数的二次项系数是()A.B.C.1D.﹣1【答案】B【分析】根据函数的对称轴和互异二次函数的特点计算即可;【详解】由题可知:此函数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且对称轴为直线x=1且图象经过点(﹣1,0),设此函数为,∴,解得:,∴此函数的二次项系数为;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的性质,准确计算是解题的关键.3.(2023春·广西南宁·九年级统考期中)新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点P(m,n)和点P′(m,n′),若满足m≥0时,n′=n-4;m<0时,n′=-n,则称点P′(m,n′)是点P (m,n)的限变点.例如:点P1(2,5)的限变点是P1′(2,1),点P2(-2,3)的限变点是P2′(-2,-3).若点P(m,n)在二次函数y=-x2+4x+2的图象上,则当-1≤m≤3时,其限变点P′的纵坐标n'的取值范围是()A.B.C.D.【答案】D【分析】根据新定义得到当m≥0时,n′=-m2+4m+2-4=-(m-2)2+2,在0≤m≤3时,得到-2≤n′≤2;当m<0时,n′=m2-4m-2=(m-2)2-6,在-1≤m<0时,得到-2≤n′≤3,即可得到限变点P′的纵坐标n'的取值范围是-2≤n′≤3.【详解】解:由题意可知,当m≥0时,n′=-m2+4m+2-4=-(m-2)2+2,∴当0≤m≤3时,-2≤n′≤2,当m<0时,n′=m2-4m-2=(m-2)2-6,∴当-1≤m<0时,-2<n′≤3,综上,当-1≤m≤3时,其限变点P′的纵坐标n'的取值范围是-2≤n′≤3,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限变点的定义得到n′关于m的函数.4.(2023春·湖南长沙·九年级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校考期末)定义:我们不妨把纵坐标是横坐标2倍的点称为“青竹点”.例如:点、……都是“青竹点”.显然,函数的图象上有两个“青竹点”:和.(1)下列函数中,函数图象上存在“青竹点”的,请在横线上打“√”,不存在“青竹点”的,请打“×”.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2)若抛物线(m为常数)上存在两个不同的“青竹点”,求m的取值范围;(3)若函数的图象上存在唯一的一个“青竹点”,且当时,a的最小值为c,求c的值.【答案】(1)×;√;×(2)(3)【分析】(1)根据“青一函数”的定义直接判断即可;(2)根据题意得出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再根据根的判别式得出关于m的不等式,即可求解;(3)根据题意得出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再根据根的判别式得出关于a的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最值求解即可.【详解】(1)解:①令,方程无解,∴函数图像上不存在“青竹点”,故答案为:×;②令,解得:,,∴函数图像上存在“青竹点”和,故答案为:√;③令,方程无解,∴函数图像上不存在“青竹点”,故答案为:×;(2)解:由题意得,整理,得,∵抛物线(m为常数)上存在两个不同的“青竹点”,∴,解得;(3)解:由题意得整理,得∵函数的图像上存在唯一的一个“青竹点”,∴整理,得∴当时,a的最小值为,∵当时,a的最小值为c,∴∴,【点睛】本题属于函数背景下新定义问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解题关键是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掌握二次函数与方程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5.(2023春·江苏泰州·九年级统考期中)定义:两个二次项系数之和为,对称轴相同,且图像与轴交点也相同的二次函数互为友好同轴二次函数.例如:的友好同轴二次函数为.(1)函数的友好同轴二次函数为.(2)当时,函数的友好同轴二次函数有最大值为,求的值.(3)已知点分别在二次函数及其友好同轴二次函数的图像上,比较的大小,并说明理由.【答案】(1);(2);(3)当时,;当时,;当时,【分析】(1)根据友好同轴二次函数的定义,找出的友好同轴二次函数即可;(2)根据友好同轴二次函数的定义,找出的友好同轴二次函数,判断函数图像开口方向,利用函数的对称轴和自变量范围进行最大值讨论;(3)先根据友好同轴二次函数的定义,找出的友好同轴二次函数,再把两点代入,作差后比较大小,为含参数的二次不等式,求解的范围即可.【详解】(1)设友好同轴二次函数为,由函数可知,对称轴为直线,与轴交点为,,,对称轴为直线,,友好同轴二次函数为;(2)由函数可求得,该函数的友好同轴二次函数为;①当时,时,,解得:;②当时,时,,解得:;综上所述,;(3)由函数可求得,该函数的友好同轴二次函数为,把分别代入可得,,,则,,,①当时,,即,,解得:;②当时,,即,,解得:;③当时,,即,,解得:;综上所述,当时,;当时,;当时,.【点睛】本题考查二次函数的性质以及新定义问题,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以及研究手段,准确根据题意求出符合要求的友好同轴二次函数是解题关键.6.(2023春·浙江金华·九年级校考期中)定义:若抛物线y=ax2+bx+c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4,称此抛物线为定弦抛物线.(1)判断抛物线y=x2+2x﹣3是否是定弦抛物线,请说明理由;(2)当一定弦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1,且它的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间的连线所围成的图形是直角三角形,求该抛物线的表达式;(3)若定弦抛物线y=x2+bx+c(b<0)与x轴交于A、B两点(A在B左边),当2≤x≤4时,该抛物线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等于OB之间的距离,求b的值.【答案】(1)是定弦抛物线,理由见解析(2)或(3)b=﹣4或【分析】(1)令y=0,求出与x轴的交点坐标,可判断;(2)分开口向上向下讨论,利用定弦抛物线的定义和对称轴可求出与x轴交点坐标,用相似求出与y轴交点坐标,代入可得答案;(3)根据对称轴和所给范围分情况讨论即可.【详解】(1)解:当y=0时,x2+2x﹣3=0,解得:x1=1,x2=﹣3,则|x1 -x2|=4,即该抛物线是定弦抛物线;(2):当该抛物线开口向下时,如图所示.∵该定弦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1,设则解得:∴C(﹣1,0),D(3,0),∵△CED为直角三角形∴由题意可得∠CED=90°,∵EO⊥CD,∴△CEO∽△EDO,∴OE2=OC·OD=3,∴E(0,)设该定弦抛物线表达式为,把E(0,)代入求得∴该定弦抛物线表达式为,当该抛物线开口向上时,同理可得该定弦抛物线表达式为,∴综上所述,该定弦抛物线表达式为或;(3)解:若≤ 2,则在2≤x ≤4中,当x=4时该定弦抛物线取最大值,当x=2时该定弦抛物线取最小值.∴l6+4b+c-(4+2b+c)=+2,解得:b=﹣4,∵≤ 2,∴b≥﹣4,即b=﹣4,若≤ 3,则在2≤x≤4中,当x=4时该定弦抛物线取最大值,当x=时该定弦抛物线取最小值.∴16+4b+c﹣=+2,解得:b1=﹣4,b2=﹣14,∵2≤≤3,∴﹣6≤b≤﹣4,∴b1=﹣4,b2=﹣14(舍去),若≤ 4,则在2≤x ≤4中,当x=2时该定弦抛物线取最大值,当x=时该定弦抛物线取最小值.∴4+2b+c﹣=+2,解得:b=﹣5,∵≤4,∴﹣8≤b<﹣6,∴b=﹣5不合题意,舍去,若>4,则在2≤x≤ 4中,当x=2时该定弦抛物线取最大值,当x=4时该定弦抛物线取最小值.∴4+2b+c-(16+4b+c)=+2,解得:b=-,∵>4,∴b<﹣8,∴b=﹣,∴综上所述b=﹣4或.【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综合性质,包括与x轴交点问题,最值问题,以及和相似的结合,准确地理解定弦抛物线的定义以及分类讨论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2023春·浙江·九年级期末)定义:若抛物线与抛物线.同时满足且,则称这两条抛物线是一对“共轭抛物线”.(1)已知抛物线与是一对共轭抛物线,求的解析式;(2)如图1,将一副边长为的正方形七巧板拼成图2的形式,若以BC中点为原点,直线BC 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经过点A,E,D的抛物线为,经过A、B、C的抛物线为,请立接写出、的解析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一对共轭抛物线.【答案】(1)(2),,、是一对共轭抛物线【分析】(1)将化作顶点式,可求出,和的值,根据“共轭抛物线”的定义可求出,和的值,进而求出的解析式;(2)根据七巧板各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求出各个图形的边长,进而可表示点,,,,的坐标,分别求出和的解析式,再根据“共轭抛物线”的定义可求解.【详解】(1)解:,∴,,,∵抛物线与是一对共轭抛物线,∴,且,.(2)解:如图,由题意得,,则,,,,,∵点为的中点,∴,∴,,,,,∴可设抛物线,与抛物线,∴,,解得:,,∴抛物线,抛物线,∴,,,,,,∵,,∴满足且,∴、是一对共轭抛物线.【点睛】本题属于二次函数的新定义类问题,主要考查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表达式,二次函数的顶点式,一般式及交点式三种方式的变换,熟知相关运算是解题关键.8.(2023春·湖南长沙·九年级校联考期末)定义:如果抛物线与轴。
考点1 一次函数新定义问题【例1】.定义:我们把一次函数y =kx +b (k ≠0)与正比例函数y =x 的交点称为一次函数y =kx +b (k ≠0)的“不动点”.例如求y =2x ﹣1的“不动点”:联立方程,解得,则y =2x ﹣1的“不动点”为(1,1).(1)由定义可知,一次函数y =3x +2的“不动点”为 (﹣1,﹣1) ;(2)若一次函数y =mx +n 的“不动点”为(2,n ﹣1),求m 、n 的值;(3)若直线y =kx ﹣3(k ≠0)与x 轴交于点A ,与y 轴交于点B ,且直线y =kx ﹣3上没有“不动点”,若P 点为x 轴上一个动点,使得S △ABP =3S △ABO ,求满足条件的P 点坐标.解:(1)联立,解得,∴一次函数y =3x +2的“不动点”为(﹣1,﹣1),故答案为:(﹣1,﹣1);(2)∵一次函数y =mx +n 的“不动点”为(2,n ﹣1),∴n ﹣1=2,∴n =3,∴“不动点”为(2,2),∴2=2m +3,解得m =﹣;(3)∵直线y =kx ﹣3上没有“不动点”,∴直线y =kx ﹣3与直线y =x 平行,∴k =1,例题精讲∴y=x﹣3,∴A(3,0),B(0,﹣3),设P(t,0),∴AP=|3﹣t|,∴S△ABP=×|t﹣3|×3,S△ABO=×3×3,∵S△ABP=3S△ABO,∴|t﹣3|=9,∴t=12或t=﹣6,∴P(﹣6,0)或P(12,0).变式训练【变1-1】.在初中阶段的函数学习中,我们经历了“确定函数的表达式一一利用函数图象研究其性质一一运用函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在画函数图象时,我们通过描点或平移的方法画出了所学的函数图象.同时,我们也学习了绝对值的意义.结合上面经历的学习过程,现在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在函数y=|kx﹣3|+b中,当x=2时,y=﹣4;当x=0时,y=﹣1.(1)求这个函数的表达式;(2)在给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请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并写出这个函数的一条性质;(3)已知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结合你所画的函数图象,直接写出不等式的解集.(4)若方程|x2﹣6x|﹣a=0有四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0<a<9 .解:(1)∵在函数y=|kx﹣3|+b中,当x=2时,y=﹣4;当x=0时,y=﹣1,∴,解得,∴这个函数的表达式是y=|﹣3|﹣4;(2)∵y=|﹣3|﹣4,∴,∴函数y=x﹣7过点(2,﹣4)和点(4,﹣1);函数y=﹣x﹣1过点(0,﹣1)和点(﹣2,2),该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性质:当x>2时,y的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3)由函数的图象可得,不等式的解集是:1≤x≤4;(4)由|x2﹣6x|﹣a=0得a=|x2﹣6x|,作出y=|x2﹣6x|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要使方程|x2﹣6x|﹣a=0有四个不相等实数根,则0<a<9,故答案为:0<a<9.考点2 反比例函数新定义问题【例2】.探究函数性质时,我们经历了列表、描点、连线画函数图象,观察分析图象特征,概括函数性质的过程,以下是我们研究函数y=x+|﹣2x+6|+m性质及其应用的部分过程,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x…﹣2﹣1012345…y…654a21b7…(1)写出函数关系式中m及表格中a,b的值;m= ﹣2 ,a= 3 ,b= 4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所给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该函数的图象;(3)已知函数y=﹣(x﹣2)2+8的图象如图所示,结合你所画的函数图象,不等式x+|﹣2x+6|+m>﹣(x﹣2)2+8的解集为 x<0或x>4. .解:(1)由表格可知,点(3,1)在该函数图象上,∴将点(3,1)代入函数解析式可得:1=3+|﹣2×3+6|+m,解得:m=﹣2,∴原函数的解析式为:y=x+|﹣2x+6|﹣2;当x=1时,y=3;当x=4时,y=4;∴m=﹣2,a=3,b=4,故答案为:﹣2,3,4;(2)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作图,如图所示;(3)要求不等式x+|﹣2x+6|+m>﹣(x﹣2)2+8的解集,实际上求出函数y=x+|﹣2x+6|+m的图象位于函数y=﹣(x﹣2)2+8图象上方的自变量的范围,∴由图象可知,当x<0或x>4时,满足条件,故答案为:x<0或x>4.变式训练【定义】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上任意一点与另一个图形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称为这两个图形之间的距离,即A,B分别是图形M和图形N上任意一点,当AB的长最小时,称这个最小值为图形M与图形N之间的距离.例如,如图1,AB⊥l1,线段AB的长度称为点A与直线l1之间的距离,当l2∥l1时,线段AB 的长度也是l1与l2之间的距离.【应用】(1)如图2,在等腰Rt△BAC中,∠A=90°,AB=AC,点D为AB边上一点,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若AB=6,AD=4,则DE与BC之间的距离是 ;(2)如图3,已知直线l3:y=﹣x+4与双曲线C1:y=(x>0)交于A(1,m)与B两点,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是 2 ,点O与双曲线C1之间的距离是 ;【拓展】(3)按规定,住宅小区的外延到高速路的距离不超过80m时,需要在高速路旁修建与高速路相同走向的隔音屏障(如图4).有一条“东南﹣西北”走向的笔直高速路,路旁某住宅小区建筑外延呈双曲线的形状,它们之间的距离小于80m.现以高速路上某一合适位置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5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此时高速路所在直线l4的函数表达式为y=﹣x,小区外延所在双曲线C2的函数表达式为y=(x>0),那么需要在高速路旁修建隔音屏障的长度是多少?解:(1)如图,过点D作DH⊥BC于点H,∵∠A=90°,AB=AC,∴∠B=45°,∵DH⊥BC,∴△BD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H=BD,∵AB=6,AD=4,∴BD=AB﹣AD=6﹣4=2,∴DH=×2=;故答案为:;(2)把A(1,m)代入y=﹣x+4中,得:m=﹣1+4=3,∴A(1,3),把A(1,3)代入y=,得:3=,∴k=3,∴双曲线C1的解析式为y=,联立,得:﹣x+4=,即x2﹣4x+3=0,解得:x1=1,x2=3,∴B(3,1),∴AB==2;如图,作FG∥AB,且FG与双曲线y=只有一个交点,设直线FG的解析式为y=﹣x+b,则﹣x+b=,整理得:x2﹣bx+3=0,∴Δ=(﹣b)2﹣4×1×3=b2﹣12=0,∴b=2或b=﹣2(不符合题意,舍去),∴直线FG的解析式为y=﹣x+2,由﹣x+2=,解得:x1=x2=,∴K(,),∴OK==;故答案为:2,;(3)如图,设点S(a,b)是双曲线y=(x>0)上任意一点,且a<b,以点S 为圆心,80为半径作⊙S交l4于E,过点S作SF⊥直线l4于F,交y轴于W,SH⊥x轴于H,SG⊥y轴于G,则SG=a,SH=b,ab=2400,∵直线y=﹣x平分第二、四象限角,∴∠FOW=45°,∵∠OFW=∠SGW=90°,∴∠OWF=90°﹣45°=45°,∴∠SWG=∠OWF=45°,∴△WOF 和△SW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SW =SG ,WF =OW ,∴SF =SW +WF =SG +OW =a +(b ﹣a )=(a +b ),∵EF====,∵OF =OW =(b ﹣a ),∴OE =(b ﹣a )+,设b ﹣a =m (m >0),则OE =m +≤=40,∴需要在高速路旁修建隔音屏障的长度=2OE =2×40=80,答:需要在高速路旁修建隔音屏障的长度是80米.考点3 二次函数新定义问题【例3】.小爱同学学习二次函数后,对函数y =﹣(|x |﹣1)2进行了探究.在经历列表、描点、连线步骤后,得到如图的函数图象.请根据函数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探究:①写出该函数的一条性质: 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 ;②方程﹣(|x|﹣1)2=﹣1的解为: x=﹣2或x=0或x=2 ;③若方程﹣(|x|﹣1)2=m有四个实数根,则m的取值范围是 ﹣1<m<0 .(2)延伸思考:将函数y=﹣(|x|﹣1)2的图象经过怎样的平移可得到函数y1=﹣(|x﹣1|﹣1)2+2的图象?写出平移过程,并直接写出当1<y1≤2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解:(1)观察探究:①该函数的一条性质为: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②方程﹣(|x|﹣1)2=﹣1的解为:x=﹣2或x=0或x=2;③若方程﹣(|x|﹣1)2=m有四个实数根,则a的取值范围是﹣1<m<0.故答案为: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x=﹣2或x=0或x=2;﹣1<m<0.(2)将函数y=﹣(|x|﹣1)2的图象向右平移1个单位,向上平移2个单位可得到函数y1=﹣(|x﹣1|﹣1)2+2的图象,当1<y1≤2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1<x<3且x≠1,变式训练【变3-1】.我们定义一种新函数:形如y=|ax2+bx+c|(a≠0,b2﹣4ac>0)的函数叫做“鹊桥”函数.小丽同学画出了“鹊桥”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图象具有对称性,对称轴是直线x=1.5B.有且只有﹣1≤x≤1时,函数值y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C.若a<0,则8a+c>0D.若a<0,则a+b≥m(am+b)(m为任意实数)解:由图象可得,图象具有对称性,对称轴是直线x==1,故选项A错误,不符合题意;当﹣1≤x≤1或x>3时,函数值y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故选项B错误,不符合题意;∵﹣=1,∴b=﹣2a,当x=﹣2时,y=4a﹣2b+c<0,∴4a﹣2b+c=4a﹣2×(﹣2a)+c=4a+4a+c=8a+c<0,故选项C错误,不符合题意;∵y=ax2+bx+c开口向下,对称轴为直线x=1,∴a+b+c≥am2+bm+c(m为任意实数),∴a+b≥m(am+b)+c,故选项D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变3-2】.已知抛物线y=ax2+c过点A(﹣2,0)和D(﹣1,3)两点,交x轴于另一点B.(1)求抛物线解析式;(2)如图1,点P是BD上方抛物线上一点,连接AD,BD,PD,当BD平分∠ADP时,求P点坐标;(3)将抛物线图象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90°形成如图2的“心形”图案,其中点M,N 分别是旋转前后抛物线的顶点,点E、F是旋转前后抛物线的交点.①直线EF的解析式是 y=x ;②点G、H是“心形”图案上两点且关于EF对称,则线段GH的最大值是 .解:(1)∵抛物线y=ax2+c过点A(﹣2,0)和D(﹣1,3)两点,∴,解得,∴抛物线解析式为y=﹣x2+4;(2)过点B作BE⊥x轴交DP延长线于点E,过D作DF⊥x于点F,由y=﹣x2+4,令y=0,则﹣x2+4=0,解得:x1=﹣2,x2=2,则B(2,0),∵DF=3,BF=2﹣(﹣1)=3,∴DF=BF,∴∠DBF=45°,∴∠DBE=45°,又∵DB=DB,BD平分∠ADP,∴△DAB≌△DEB(ASA),∴BA=BE,∵B(2,0),∴E(2,4),设直线DE的解析式为y=kx+b,则,解得,∴直线DE的解析式为y=x+,联立,解得或,则P(,);(3)①∵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所以旋转后图形关于x轴对称,∴对于抛物线上任意一点P(a,b)关于原点旋转90°后对应点为P1(b,﹣a)在旋转后图形上,P1(b,﹣a)关于x轴对称的点P2(b,a)在旋转后图形上,∵P(a,b)与P2(b,a)关于y=x对称,∴图形2关于y=x对称,∴直线EF的解析式为y=x,故答案为:y=x;②如图,连接GH,交EF与点K,则GH=2GK,过点G作x轴的垂线,交EF于点I,∴当GK最大时,△GFE面积最大,又∵S△GFE=GI•(x E﹣x F),设G(m,﹣m2+4),则I(m,m),∴GI=y G﹣y I=﹣m2+4﹣m=﹣(m+)2+,∴当m=﹣时,△GFE面积最大,∴G(﹣,),由①可知G(﹣,)关于y=x的对称点H(,﹣),∴K(,),∴GK==,∴GH=2GK=,∴GH的最大值为,故答案为:.1.对于实数a,b,定义符号max|a,b|,其意义为:当a≥b时,max|a,b|=a,当a<b时,max|a,b|=b.例如max|2,﹣1|=2,若关于x的函数y=max|2x﹣1,﹣x+5|,则该函数的最小值为( )A.B.1C.D.3解:当2x﹣1≥﹣x+5时,即x≥2,y=max|2x﹣1,﹣x+5|=2x﹣1,此时x=2时,y有最小值,最小值为2×2﹣1=3;当2x﹣1≤﹣x+5时,即x≤2,y=max|2x﹣1,﹣x+5|=﹣x+5,此时x=2时,y有最小值,最小值为﹣2+5=3;综上所述,该函数的最小值为3.故选:D.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对于点P(a,b),若点P′的坐标为(ka+b,a+)(其中k为常数且k≠0),则称点P′为点P的“k关联点”.已知点A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运动,且点A是点B的“关联点”,当线段OB最短时,点B的坐标为 (,)或(﹣,﹣) .解:设B(x,y),∵点A是点B的“关联点”,∴A(x+y,x+)∵点A在函数y=(x>0)的图象上,∴(x+y)(x+)=,即:x+y=或x+y=﹣,当点B在直线y=﹣x+上时,设直线y=﹣x+与x轴、y轴相交于点M、N,则M(1,0)、N(0,),当OB⊥MN时,线段OB最短,此时OB==,由∠NMO=60°,可得点B(,);设直线y=﹣x﹣时,同理可得点B(﹣,﹣);故答案为:(,)或(﹣,﹣).3.定义:由a,b构造的二次函数y=ax2+(a+b)x+b叫做一次函数y=ax+b的“滋生函数”,一次函数y=ax+b叫做二次函数y=ax2+(a+b)x+b的“本源函数”(a,b为常数,且a≠0).若一次函数y=ax+b的“滋生函数”是y=ax2﹣3x+a+1,那么二次函数y=ax2﹣3x+a+1的“本源函数”是 y=﹣2x﹣1 .解:∵y=ax+b的“滋生函数”是y=ax2﹣3x+a+1,∴ax2﹣3x+a+1=ax2+(a+b)x+b,即,解得,∴y=ax2﹣3x+a+1的“本源函数”是y=﹣2x﹣1,故答案为:y=﹣2x﹣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一个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则称该点为“不动点”.例如(﹣3,﹣3)、(1,1)、(2023,2023)都是“不动点”.已知双曲线.(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直线y=x的图象上有无数个“不动点”B.函数的图象上没有“不动点”C.直线y=x+1的图象上有无数个“不动点”D.函数y=x2的图象上有两个“不动点”(2)求双曲线上的“不动点”;。
例3、图1,已知四边形ABCD ,点P 为平面内一动点. 如果∠PAD =∠PBC ,则我们称点P 为四边形ABCD 关于A 、B 的等角点. 如图2,以点B 为坐标原点,BC 所在直线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C 的横坐标为6.(1)若A 、D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 (0,4)、D (6,4),当四边形ABCD 关于A 、B 的等角点P 在DC 边上时,则点P 的坐标为______;(2)若A 、D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 (2,4)、D (6,4),当四边形ABCD 关于A 、B 的等角点P 在DC 边上时,求点P 的坐标;(3)若A 、D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 (2,4)、D (10,4),点P (x ,y )为四边形ABCD 关于A 、B 的等角点,其中x >2,y >0,求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练习3:定义:平面内的直线1l 与2l 相较于点O ,对于该平面内任意一点M ,点M 到直线1l ,2l 的距离分别为a 、b ,则称有序非负实数对(a,b )是点M 的“距离坐标”。
根据上述定义,距离坐标为(2,3)的点的个数是_______。
例4.如果三角形有一边上的中线长恰好等于这边的长,则称这个三角形为“好玩三角形”.(1)请用直尺和圆规画一个“好玩三角形”;(2)如图在Rt△ABC中,∠C=90°,tanA=32,求证:△ABC是“好玩三角形”;(3)如图2,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a,∠ABC=2β,点P,Q从点A同时出发,以相同速度分别沿折线AB-BC 和AD-DC向终点C运动,记点P经过的路程为s.①当β=45°时,若△APQ是“好玩三角形”,试求as的值;②当tanβ的取值在什么范围内,点P,Q在运动过程中,有且只有一个△APQ能成为“好玩三角形”.请直接写出tanβ的取值范围.练习4:若一个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我们把这条对角线叫这个四边形的和谐线,这个四边形叫做和谐四边形.如菱形就是和谐四边形.(1)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BAD=120°,∠C=75°,BD平分∠ABC.求证:BD是梯形ABCD的和谐线;(2)如图2,在12×16的网格图上(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有一个扇形BAC,点A.B.C 均在格点上,请在答题卷给出的两个网格图上各找一个点D ,使得以A 、B 、C 、D 为顶点的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都是和谐线,并画出相应的和谐四边形;(3)四边形ABCD 中,AB=AD=BC ,∠BAD=90°,AC 是四边形ABCD 的和谐线,求∠BCD 的度数例5、如图,A 、B 是⊙O 上的两个定点,P 是⊙O 上的动点(P 不与A,B 重合),我们称∠APB 是⊙O 上关于A 、B 的滑动角.(1)已知∠APB 是⊙O 上关于A 、B 的滑动角.①若AB 是⊙O 的直径,则∠APB =____; ②若⊙O 的半径是1,AB=2,求∠APB 的度数.(2)已知O 2是⊙O 1外一点,以O 2为圆心做一个圆与⊙O 1相交于A 、B 两点,∠APB 是⊙O 1上关于A 、B 的滑动角,直线PA 、PB 分别交⊙O 2于点M 、N (点M 与点A 、点N 与点B 均不重合),连接AN ,试探索∠APB 与∠MAN 、∠ANB 之间的数量关系.BA0P几何新定义练习5:阅读下面的情景对话,然后解答问题:(1)根据“奇异三角形”的定义,请你判断小华提出的命题:“等边三角形一定是奇异三角形”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2)在Rt△ABC中,∠ACB=90°,AB=c,AC=b,BC=a,且b>a,若Rt△ABC是奇异三角形,求a:b:c.(3)如图,AB是⊙O的直径,C是⊙O上一点(不与点A、B重合),D是半圆的中点,C、D在直径AB的两侧,若在⊙O内存在点E,使得AE=AD,CB=CE.①求证:△ACE是奇异三角形.②当△ACE是直角三角形时,求∠AOC的度数.课堂练习1.若圆锥的轴截图为等边三角形,则称此圆锥为正圆锥,则正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是()A.90°B.120°C.150°D.180°2.对于实数x,我们规定[x]表示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例如[1.2]=1,[3]=3,[-2.5]=-3,若[410x+]=5,则x的取值可以是()A.40 B.45 C.51 D.563.对平面上任意一点(a,b),定义f,g两种变换:f(a,b)=(a,-b).如f(1,2)=(1,-2);g(a,b)=(b,a).如g(1,2)=(2,1).据此得g(f(5,-9))=()A.(5,-9)B.(-9,-5)C.(5,9)D.(9,5)4.当三角形中一个内角α是另一个内角β的两倍时,我们称此三角形为“特征三角形”,其中α称为“特征角”.如果一个“特征三角形”的“特征角”为100°,则这个“特征三角形”的最小内角的度数为.5.如图,△ABC是正三角形,曲线CDEF叫做正三角形的渐开线,其中弧CD、弧DE、弧EF的圆心依次是A、B、C,如果AB=1,则曲线CDEF的长是.6.我们把由不平行于底的直线截等腰三角形的两腰所得的四边形称为“准等腰梯形”.如图1,四边形ABCD即为“准等腰梯形”.其中∠B=∠C.(1)在图1所示的“准等腰梯形”ABCD中,选择合适的一个顶点引一条直线将四边形ABCD分割成一个等腰梯形和一个三角形或分割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梯形(画出一种示意图即可);(2)如图2,在“准等腰梯形”ABCD中∠B=∠C.E为边BC上一点,若AB∥DE,AE∥DC,求证:AB BEDC EC=;(3)在由不平行于BC的直线AD截△PBC所得的四边形ABCD中,∠BAD与∠ADC的平分线交于点E.若EB=EC,请问当点E在四边形ABCD内部时(即图3所示情形),四边形ABCD是不是“准等腰梯形”,为什么?若点E不在四边形ABCD内部时,情况又将如何?写出你的结论.(不必说明理由)。
北京中考数学新定义
北京中考数学的新定义并没有官方的发布和具体的说法。
然而,根据一般的教育改革趋势,中考数学可能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新定义:
1. 强调实践应用:中考数学可能会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例如在几何学习中增加与日常生活和科技应用相关的实例,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科技化教学:借助科技手段,中考数学可能会采用更多的虚拟实验、数字化教具等方式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技素养的同时,提高学习效果和趣味性。
3. 数学思维的培养:中考数学可能会更加强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思考习惯,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 考试形式的改变:中考数学可能会在考试形式上进行改变,例如增加开放性题目、综合性试题,注重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而不只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对可能的改变进行的猜测,并不能代表北京中考数学新定义的具体内容。
具体的新定义还需根据相关教育政策和教材的修订来确定。
中考数学最全“新定义”汇总新定义【⽅法说明】1、点①在矩形ABCD的内部(不含边界),把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称为“好点”.②对于平⾯直⾓坐标系xOy中的点P和⊙C,给出如下的定义:若⊙C上存在两个点A、B,使得∠APB=60°,则称P为⊙C的关联点.③在平⾯直⾓坐标系中,我们不妨把横坐标和纵坐标相等的点叫“梦之点”,例如点(1,1),(-2,-2),…都是“梦之点”.④如图①,在四边形ABCD的边AB上任取⼀点E(点E不与A、B重合),分别连接ED、EC,可以把四边形ABCD分成三个三⾓形,如果其中有两个三⾓形相似,我们就把E叫做四边形ABCD的边AB上的“相似点”;如果这三个三⾓形都相似,我们就把E叫做四边形ABCD的边AB上的“强相似点”.图①图②2、线①如果⼀条直线把⼀个平⾯的图形的⾯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我们把这条直线称为这个平⾯图形的⼀条⾯积等分线.②如果两条线段将⼀个三⾓形分成3个等腰三⾓形,我们把这两条线段叫做这个三⾓形的三分线.③我们常见的炒菜锅和锅盖都是抛物线⾯,经过锅⼼和盖⼼的纵断⾯是两端抛物线组合⽽成的封闭图形,不妨简称为“锅线”④如图,在平⾯直⾓坐标系中,A、B为轴上两点,C、D为轴上的两点,经过点A、C、B的抛物线的⼀部分C1与经过点A、D、B的抛物线的⼀部分C2组合成⼀条封闭曲线,我们把这条封闭曲线称为“蛋线”.⑤若两个⼆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向都相同,则称这两个⼆次函数为“同簇⼆次函数”.⑥如图,抛物线y=ax2+2ax(a<0)位于x轴上⽅的图象记为F1,它与x轴交于P1、O两点,图象F2与F1关于原点O对称,F2与x轴的另⼀个交点为P2,将F1与F2同时沿x轴向右平移P1P2的长度即可得到F3与F4;再将F3与F4同时沿x轴向右平移P1P2的长度即可得到F5与F6;…;按这样的⽅式⼀直平移下去即可得到⼀系列图象F1,F2,…,F n.我们把这组图象称为“波浪抛物线”.⑦如图,抛物线y=ax2+bx+c(a>0)的顶点为M,直线y=m与x轴平⾏,且与抛物线交于点A,B,若△AMB为等腰直⾓三⾓形,我们把抛物线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与线段AB围成的图形称为该抛物线对应的准蝶形,线段AB称为碟宽,顶点M称为碟顶,点M到线段AB的距离称为碟⾼.准蝶形AMB3、三⾓形①如果⼀条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那么以该抛物线的顶点和这两个交点为顶点的三⾓形称为这条抛物线的“抛物线三⾓形”.②新定义⼀种三⾓形,两边平⽅和等于第三边平⽅的2倍的三⾓形叫做奇异三⾓形.③如果三⾓形有⼀边上的中线长恰好等于这边的长,那么称这个三⾓形为“好玩三⾓形”.④若△HNK满⾜HN=2HK,则称△HNK为以H为顶点的倍边三⾓形.⑤我们把三⾓形被⼀边中线分成的两个三⾓形叫做“友好三⾓形”.4、多边形①若⼀个四边形的⼀条对⾓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等腰三⾓形,我们把这条对⾓线叫做这个四边形的和谐线,这个四边形叫做和谐四边形.②类⽐梯形的定义,我们定义:有⼀组对⾓相等⽽另⼀组对⾓不相等的凸四边形叫做“等对⾓四边形”.③若⼀个四边形中存在相邻两边的平⽅和等于⼀条对⾓线的平⽅,则称该四边形为勾股四边形.④如图,我们把满⾜AB=AD、CB=CD且AB≠BC的四边形ABCD叫做“筝形”.⑤邻边不相等的平⾏四边形纸⽚,剪去⼀个菱形,余下⼀个四边形,称为第⼀次操作;在余下的四边形纸⽚中再剪去⼀个菱形,⼜剩下⼀个四边形,称为第⼆次操作;…依此类推,若第n次操作余下的四边形是菱形,则称原平⾏四边形为n阶准菱形.如图1,□ABCD中,若AB=1,BC=2,则□ABCD为1阶准菱形.⑥我们把由不平⾏于底的直线截等腰三⾓形的两腰所得的四边形称为“准等腰梯形”.如图1,四边形ABCD即为“准等腰梯形”.其中∠B=∠C.⑦六个内⾓相等的六边形叫等⾓六边形.7、其他①对于两个相似三⾓形,如果沿周界按对应点顺序环绕的⽅向相同,那么称这两个三⾓形互为顺相似;如果沿周界按对应点顺序环绕的⽅向相反,那么称这两个三⾓形互为逆相似.①②②在平⾯直⾓坐标系xOy中,对于任意两点P1(x1,y1)与P2(x2,y2)的“⾮常距离”,给出如下定义:若|x1-x2|≥|y1-y2|,则点P1与点P2的“⾮常距离”为|x1-x2|;若|x1-x2|<|y1-y2|,则点与点的“⾮常距离”为|y1-y2|.【典型例题】1.(13宁波)若⼀个四边形的⼀条对⾓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等腰三⾓形,我们把这条对⾓线叫做这个四边形的和谐线,这个四边形叫做和谐四边形。
代数新定义(一)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一个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则称该点为“实验点”.例如(1,1),(2021,2021)…都是“实验点”.(1)求函数y=﹣2x+1图象上的“实验点”坐标;(2)函数y=kx﹣2(k是常数)的图象上存在“实验点”吗?若存在,请求出“实验点”的坐标;2.已知y是x的函数,若函数图象上存在一点P(a,b),满足b﹣a=2,则称点P为函数图象上“梦幻点”.例如:直线y=2x+1上存在的“梦幻点”P(1,3).(1)求直线上的“梦幻点”的坐标;(2)若二次函数的图象上存在唯一的梦幻点,且﹣2≤m≤3时,n的最小值为t,求t的值.3.定义:若一个函数图象上存在横、纵坐标相等的点,称该点为这个函数图象的“等值点”,该函数称为“等值函数”.例如:“等值函数”y=x+,其图象上的“等值点”为(1,1).(1)在下列关于x的函数中,是“等值函数”的,请在相应题目后面的横线上打“√”.①y=x﹣2 ;②y=x2﹣2x.(2)若点A,点B是“等值函数”y=x2﹣(2m+1)x+(m﹣1)2(其中m>0)上的“等值点”,且8≤AB≤10,求m的取值范围;(3)若“等值函数”y=x2+(m﹣k+2)x+n+k﹣1的图象上存在唯一的一个“等值点”,且当﹣1≤m≤3时,n的最小值为k,求k的值.4.定义:若实数x,y满足x2=y+t,y2=x+t,且x≠y,t为常数,则称点(x,y)为“轮换点”.例如,点(1,﹣2)满足:12=﹣2+3,(﹣2)2=1+3,则点(1,﹣2)是“轮换点”.已知: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m,n).(1)A1(3,﹣2)和A2(2,﹣3)两点中,点是“轮换点”;(2)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m,n).是“轮换点”求出m与n之间的关系(3)若二次函数上有且仅有一个“轮换点”,且满足:①当x=1时,y=8,②b2﹣4ac=1,求二次函数解析式;(4)若点A是“轮换点”,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m•n,并求t的取值范围.5.若实数m、n满足m+n=mn且n≠0时,就称点P(m,)为“完美点”(1)判断点A(2,1),B(1,2)是不是“完美点”;(2)一次函数y=2px+q(p,q为常数)的图象上存在“完美点”吗?若存在,请求出“完美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直线l:y=﹣x+b的图象经过“完美点”(﹣,t),且直线l与二次函数y=x2﹣kx+k2+3k 有交点C,D(C,D可以重合),设C,D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1,x2,求x12+x22的最大值.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P的纵坐标比横坐标多3,则称点P为“梅花点”,例如点(﹣3,0),(2,5),(,+3),…都是“梅花点”(1)函数y=kx+1(k为常数,且k≠0)的图象上存在“梅花点”吗?若存在,请求出“梅花点”的坐标(用含k的代数式表示);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若二次函数y=ax2+bx+4(a,b是常数,a>0)的图象上有且只有一个“梅花点”,令s=(2﹣t)b+4a,当0≤b≤2时,试求s的最小值(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不妨把纵坐标的值与横坐标的值的平方相等的点称为“雅心点”,例如点(﹣1,1),(0,0),(,2),…都是“雅心点”,显然,这样的“雅心点”有无数个.(1)求一次函数y=x+2上的所有“雅心点”的坐标为;(2)若过点(1,﹣3)的直线上恰好只有一个“雅心点”,请求出符合要求的直线解析式;8.若二次函数y=ax2+bx+c(a≠0)图象的顶点在一次函数y=kx+t(k≠0)的图象上,则称y=ax2+bx+c(a≠0)为y=kx+t(k≠0)的立信抛物线,y=kx+t(k≠0)为y=ax2+bx+c(a ≠0)的立信直线,如:y=x2是y=x的立信抛物线,y=x是y=x2的立信直线.(1)若y=x2﹣4是y=﹣x+p的立信抛物线,求直线y=﹣x+p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2)若直线y=mx﹣3(m≠0)与其立信抛物线y=x2+2x+n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为,求m,n的值.代数新定义(二)1.我们不妨约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某函数图象上至少存在不同的两点关于直线x=n(n为常数)对称,则把该函数称之为“X(n)函数”.(1)在下列关于x的函数中,是“X(n)函数”的是(填序号);①y=|4x|;②y=x2﹣2x﹣5.(2)若关于x的“X(n)函数”y=ax2+bx+4(a,b为常数)经过点(﹣1,1),且n=1,当t﹣1≤x≤t时,函数的最大值为y1,最小值为y2,且y1﹣y2=,求t的值.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把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点(a,a)叫做“至善点”,显然,这样的“至善点”有无数个,两个“至善点”(x1,x1),(x2,x2)之间的距离d=,叫做“至美距离”.(1)求函数y=x2﹣2x+2的图象的“至善点”,并求出“至美距离”;(2)求函数y=x2+mx﹣m上两个“至善点”之间的“至美距离”的最小值;(3)若二次函数y=ax2+bx+1(a,b是常数,a>0)的图象上存在两个不同的“至善点”A (x1,x1)、B(x2,x2),且满足﹣2≤x1≤2,且A、B两点之间的“至美距离”为2,求代数式b2﹣2b+5的取值范围.3.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G上的点P(x,y)的横坐标x和纵坐标y的和x+y称为点P的“横纵和”,而图形G上所有点的“横纵和”中最小的值称为图形的“极小和”.(1)抛物线y=x2﹣2x﹣2的图象上点P(1,﹣3)的“横纵和”是;该抛物线的“极小和”是.(2)记抛物线y=x2﹣(2m+1)x﹣2的“极小和”为s,若﹣2021≤s≤﹣2020,求m 的取值范围.(3)已知二次函数y=x2+bx+c(c≠0)的图象上的点A(,2c)和点C(0,c)的“横纵和”相等,求该二次函数的“极小和”.这个“极小和”是否有最大值?如果有,请求出这个最大值;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4.定义:若x0=ax02+bx0+c成立,则称点(x0,x0)为抛物线y=ax2+bx+c(a≠0)上的不动点,设抛物线C的解析式为:y=ax2+(b+1)x+b﹣1(a≠0)(1)当a=1,b=4时,判断M(﹣1,﹣1),N(﹣2,﹣2),P(﹣3,﹣3)是否是C 上的不动点.(2)若抛物线C过点(0,﹣3),且抛物线C上有一个不动点(1,1),求抛物线上的另一个不动点.(3)对于任意实数b,抛物线C上总有两个不同的不动点,令S=,求S的取值范围.5.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3x+4有交点,则称该函数为“三高四新函数”,交点为该函数的“新高点”.(1)判断下列函数是不是“三高四新函数”,是“三高四新函数”的请在相应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打“√”,不是“三高四新函数”的打“×”.①y=3x﹣4 ;②y=﹣x2+x+3 .(2)若关于x的二次函数y=ax2+(2b+3)x+(c+4)有两个不同的“新高点”,不妨将这两个点设为A(x1,y1),B(x2,y2),且二次函数还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开口向上;②a+b+c=0;③a>2b>3c.求|y1﹣y2|的取值范围?6.我们不妨约定:若某一函数图象经过点P(x0,x0),则点P(x0,x0)称为该函数的“不动点”,两个“不动点”之间的距离称为“不动长度”L.特别地,若函数只有一个“不动点”,则规定“不动长度”L=0.例如:函数y=x2图象上存在两个“不动点”A(0,0)、B(1,1),则其“不动长度”L=|AB|=.(1)一次函数y=3x﹣1的“不动点”是;(2)若二次函数y=x2﹣mx+m的“不动长度”L=6,求m的值;(3)若关于x的函数y=ax2+(2b+1)x+c存在两个“不动点”并且同时满足:①a+b+c =0,②a>b>c,求“不动长度”L的取值范围.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任意两点的坐标A(x1,y1),B(x2,y2),我们把|x1﹣x2|称为A、B两点的“云距离”,记作=|x1﹣x2|.例如:A(3,4),B(0,1),则=|3﹣0|=3.(1)①若A(1,2),B(3,4),则=.②若点A(x1,2),B(x2,﹣6),当A、B都在函数y=2x的函数图象上时,=(2)若抛物线y=ax2+bx+c(a≠0)与直线y=﹣2bx﹣3c(b≠0)在同一坐标平面内交于A (x1,y1),B(x2,y2),且满足下列两个条件:①a>2b>3c,②抛物线过(1,0),试求的取值范围8.我们不妨约定:若某函数图象上至少存在不同的两点关于原点对称,则把该函数称之为“D函数”,其图象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叫做一对“D点”根据该约定,完成下列各题.(1)在下列关于x的函数中,是“D函数”的,请在相应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打“√”,不是“D函数”的打“x,y=3x﹣1();y=2x();(2)若点A(1,m)与点B(n,﹣4)是关于x的“D函数”y=ax2+bx+c(a≠0)的一对“D点”,且该函数的对称轴始终位于直线x=1的右侧,求a,b,c的值或取值范围;(3)若关于x的“D函数”y=ax2+2bx+3c(a,b,c是常数)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①a+b+c=0;②(2c+b﹣a)(2c+b+3a)<0.求该“D函数”截x轴得到的线段长度的取值范围.代数新定义(三)1.定义:与坐标轴不重合的直线交坐标轴于A、B两点(A、B不重合),若抛物线L过点A,点B,则称此抛物线为直线的“友谊线”(1)若抛物线L为直线y=﹣x+3的“友谊线”,且过点(﹣1,0),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有直线y=mx+n,且m+n=1,对任意的实数a,一定存在其“友谊线”为抛物线L:y=ax2+bx+c,求b的取值范围.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一点(横坐标与纵坐标不相等)横坐标与纵坐标互换后得到的点叫这一点的“H点”,如(2,﹣3)与(﹣3,2)是一对“H点”.(1)点(m,n)和它的“H点“均在直线y=kx+a上,求k的值;(2)已知A(m,n)(m<n),B为抛物线y=ax2+bx+c上的一对“H点”,且满足:m+n =2,mn=﹣3,点P为抛物线上一动点,若该抛物线上有且仅存在3个点P满足△P AB 的面积为16,求a+b+c的值.3.规定:我们把直线l:y=ax+b叫做抛物线L:y=ax2+bx的“温暖直线”.若该直线与该抛物线的图象还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则两个交点叫做“幸福点”,并且称直线l与抛物线L 具备“温暖而幸福关系”,否则称直线l与抛物线L不具备“温暖而幸福关系”.(1)已知直线l:y=ax﹣4是抛物线L:y=2x2+bx的“温暖直线”,请判断直线l与抛物线L是否具备“温暖而幸福关系”,若具备,请求出“幸福点”的坐标,若不具备,请说明理由;(2)已知直线l:y=ax+b与抛物线L:y=ax2+bx不具备“温暖而幸福关系”,当0≤x ≤2时,抛物线L:y=ax2+bx的最小值是﹣6,求直线l的解析式;4.若将函数F的图象沿直线l对折,与函数G的图象重合,则称函数F与G互为“轴对称函数”,直线l叫作函数F与函数G的“轴直线”.如函数y=2x关于直线y轴的轴对称函数是y=﹣2x.(1)若轴直线为x轴,求函数y=x+1的关于x轴的轴对称函数的解析式;(2)若函数F:y=﹣x2+9,轴直线为x=1,函数F的轴对称函数是G,求函数G的解析式5.如果一个函数y=f(x)图象上存在点A(a,b)(a≠0),且3a=4b,那么我们称该函数y =f(x)为“三高四新”函数,把点A(a,b)叫做该函数的“三高四新”焦点.(1)判断函数y=2x﹣1是否为“三高四新”函数,如果是,请求出“三高四新”焦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2)已知函数y=x2+(k﹣1)x+1是“三高四新”函数,且有唯一的“三高四新”焦点,求函数y=x2+(k﹣1)x+1的“三高四新”焦点;(3)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的两个“三高四新”焦点M、N(M点在N点左侧),一次函数y=bx+(b≠0)的“三高四新”焦点P,且满足①a+b+c=0;②4a﹣4b+3≠0;③MN=;④焦点M、N关于P点对称,求“三高四新”函数y=ax2+bx+c(a≠0)的焦点.6.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意两点A(x1,y1),B(x2,y2),如果点C(x,y)满足x=x1﹣x2,y=y1﹣y2,那么称点C是点A,B的“双减点”.例如:A(3,2),B(﹣1,5),当点C(x,y)满足x=3﹣(﹣1)=4,y=2﹣5=﹣3,则称点C(4,﹣3)是点A,B的“双减点”.(1)写出点A(﹣1,2),B(2,﹣4)的“双减点”C的坐标,并且判断点C是否在直线AB上;(2)点E(t,y1),F(t+1,y2),点G(x,y)是点E,F的“双减点”,是否存在非零实数k,使得点E,F,G均在函数y=的图象上,若存在,求实数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已知二次函数y=ax2+2bx﹣2(a>b>0)的图象经过点(2,6),且与x轴交于点M(x1,0),N(x2,0),若点P为M,N的“双减点”,求点P与原点O的距离OP的取值范围.7.若一次函数y=kx+m的图象经过二次函数y=ax2+bx+c的顶点,我们则称这两个函数为“丘比特函数组”(1)请判断一次函数y=﹣3x+5和二次函数y=x2﹣4x+5是否为“丘比特函数组”,并说明理由.(2)若一次函数y=x+2和二次函数y=ax2+bx+c为“丘比特函数组”,已知二次函数y =ax2+bx+c顶点在二次函数y=2x2﹣3x﹣4图象上并且二次函数y=ax2+bx+c经过一次函数y=x+2与y轴的交点,求二次函数y=ax2+bx+c的解析式;(3)当﹣3≤x≤﹣1时,二次函数y=x2﹣2x﹣4的最小值为a,若“丘比特函数组”中的一次函数y=2x+3和二次函数y=ax2+bx+c(b、c为参数)相交于PQ两点请问PQ的长度为定值吗?若是,请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代数新定义(四)1.已知两个函数,如果对于任意的自变量x,这两个函数对应的函数值记为y1,y2,都有点(x,y1)、(x,y2)关于点(x,x)对称,则称这两个函数为关于y=x的对称函数,例如,y1=x和y2=x为关于y=x的对称函数.(1)判断:①y1=3x和y2=﹣x;②y1=x+1和y2=x﹣1;③y1=x2+1和y2=x2﹣1,其中为关于y=x的对称函数的是(填序号)(2)若y1=3x+2和y2=kx+b(k≠0)为关于y=x的对称函数.①求k、b的值.②对于任意的实数x,满足x>m时,y1>y2恒成立,则m满足的条件为.(3)若y1=ax2+bx+c(a≠0)和y2=x2+n为关于y=x的对称函数,且对于任意的实数x,都有y1<y2,请结合函数的图象,求n的取值范围.2.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称两个不同的点P(m,n)和点Q(﹣n,﹣m)为“云对称点”.如:点(﹣3,1)和(﹣1,3)是一对“云对称点”.(1)下列函数中,其图象上至少存在一对“云对称点”的,请在相应题目后面的横线上打“√”,不存在的打“×”.①y=2x;②y=﹣x+4 ;(2)抛物线y=x2+9x上是否存在一对“云对称点”?如果存在,请求出这一对“云对称点”所连线段的中点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y关于x的函数中,对于实数a,b(b>a),当a≤x≤b时,函数y有最大值y max,满足y max=2(b﹣a),则称函数为“倍增函数”.(1)当a=1,b=3时,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倍增函数”?如果是,请在对应_____内画“√”,如果不是,请在对应_____内画“×”;①y=2x;②y=﹣2x+2 ;③.(2)已知二次函数y=x2﹣bx+a2+2a﹣1是“倍增函数”,且y有最大值4,求实数a的值.4.设a、b是任意两个不等实数,我们规定:①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所有取值的全体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②对于一个函数,它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函数y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值域.函数y=2x定义域为[1,2]时,其值域为[2,4].(1)若一次函数y=﹣x+3,定义域为[﹣6,2]时,求这个函数的值域.(2)若一次函数y=kx+b(k≠0),定义域为[2,3]时,它的值域为[3,5],求这个一次函数解析式.(3)若二次函数y=x2﹣2mx+n,其定义域为[2,6]时,其值域为[﹣2,7],求m,n的值.5.设a、b是任意两个不等实数,我们规定: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所有取值的全体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对于一个函数,如果它的自变量x与函数值y满足:当m ≤x≤n时,有m≤y≤n,我们就称此函数是闭区间[m,n]上的“闭函数”.(1)正比例函数y=x是闭区间[1,2021]上的“闭函数”吗?请判断并说明理由;(2)若一次函数y=kx+3(k≠0)是闭区间[m,n]上的“闭函数”,求此函数的解析式;(3)若二次函数y=(x﹣h)2+k是闭区间[2,3]上的“闭函数”,求实数h,k的值.6.我们把函数图象上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的点定义为这个函数图象上的“互反点”.例如在二次函数y=x2的图象上,存在一点P(﹣1,1),则点P为二次函数y=x2图象上的“互反点”.(1)求一次函数y=﹣2x﹣3的“互反点”.(2)若二次函数y=x2﹣(2a+1)x+a只有一个“互反点”,且与y轴交于正半轴,求当1≤x≤3时,y的取值范围.(3)若对于任意的实数n,在二次函数y=(m+1)x2+nx+n﹣1的图象上,恒有两个相异的“互反点”,求m的取值范围.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对于点P(a,b)和Q(a,b'),给出如下定义:若b'=,则称点Q为点P关于m的值变点.例如:点(2,3)关于1的值变点的坐标是(2,3),点(﹣2,5)关于1的值变点的坐标是(﹣2,﹣5).(1)点(﹣3,1)关于﹣1的值变点坐标是;(2)若点P在函数y=﹣2x+3的图象上,其关于0的值变点Q的纵坐标b'=﹣4,求值变点Q的横坐标;(3)已知点M(﹣3,1),N(1,﹣3),若点P在关于x的二次函数y=x2+2x+t2﹣t的图象上,当且仅当存在两个点P使其关于﹣2的值变点Q在线段MN上,求t的取值范围.8.若三个非零实数x,y,z满足:只要其中一个数的倒数等于另外两个数的倒数的和,则称这三个实数x,y,z构成“和谐三组数”.(1)实数1,2,3可以构成“和谐三组数”吗?请说明理由;(2)若M(t,y1),N(t+1,y2),R(t+3,y3)三点均在函数y=(k为常数,k≠0)的图象上,且这三点的纵坐标y1,y2,y3构成“和谐三组数”,求实数t的值;(3)若直线y=2bx+2c(bc≠0)与x轴交于点A(x1,0),与抛物线y=ax2+3bx+3c(a ≠0)交于B(x2,y2),C(x3,y3)两点.①求证:A,B,C三点的横坐标x1,x2,x3构成“和谐三组数”;②若a>2b>3c,x2=1,求点P(,)与原点O的距离OP的取值范围.9.定义:用函数的最值来判定参数的取值范围,这种方法称为“最值判定法”.例如:当﹣1≤x≤2时,x+a≤0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可令y=x+a,因为y随x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当x取最大值2时,对应的y取最大值2+a,由2+a≤0,得a≤﹣2.(1)若当﹣1≤x≤1时,不等式﹣x2+ax﹣3≤x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2)若当﹣1≤x≤1时,二次函数y=﹣x2+(a﹣1)x﹣3有最大值a,求实数a的值.10.设a为任意的一个实数,我们规定,满足不等式a≤x≤a+2的实数x的所有取值的全体叫做和谐区间,表示为[a,a+2],对于一个函数,如果它的自变量x与函数值y满足:当a≤x≤a+2时,有y≥a+2,我们就称此函数是和谐区间[a,a+2]上的“和谐函数”(1)当a=1时,反比例函数y=是和谐区间[a,a+2]上的“和谐函数”吗?请判断并说明理由;(2)当a=k时,若关于x的一次函数y=kx+2(k≠0)是和谐区间[a,a+2]上的“和谐函数”,求k的取值范围.(3)若关于x的二次函数y=x2+mx+3﹣m是和谐区间[0,2]上的“和谐函数”,求m的取值范围.11.若“子函数”y1、y2满足y=y1+y2,则称函数y是“子函数”y1、y2的“母函数”.例如,“子函数”分别为一次函数y1=x+1和二次函数y2=x2+2x﹣3,则“子函数”y1、y2的“母函数”为y=y1+y2=x2+3x﹣2.(1)“子函数”分别为反比例函数y1=和一次函数y2=kx﹣1,它们的“母函数”过点(1,5),求k的值;(2)若“子函数”y1=ax2+bx+c为二次函数,且a+b+c=3,在x=t时取得最值,“子函数”y2是一次函数,且“母函数”为y=x2+2x﹣3,当﹣2≤x≤3时,求“子函数”y1的最小值(用含t的式子表示);(3)“子函数”分别为二次函数y1=ax2+bx+c与一次函数y2=﹣ax﹣b,其中a+b+c=0且a>b>c,若它们的“母函数”与x轴交点为A(x1,0)、B(x2,0),求|x1﹣x2|的取值范围.。
中考数学中的“新定义”
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新定义”的题目频频出现.此类题目的解决,可以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现结合具体题目加以分析.
一、定义新符号
例l (20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规定用符号[ ]表示一个实数的整数部分,例如[3.69]=3,
]=l ,按此规定1]=
分析及解答本题涉及到无理数的估算,∵9<13<16,∴3<<4,∴1<3,
∴1]=2.故应填2.
二、定义新数
例2 (2010·杭州市)定义[,,a b c ]为函数2y ax bx c =++的特征数.下面给出特征数为
[2m ,1一m ,一1一m ]的函数的一些结论:
①当m = 一3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18,33
); ②当m >0时,函数图象截x 轴所得线段的长度大于
32; ③当m <0时,函数在x > 14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④当m ≠O 时,函数图象经过同一个点.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④
分析及解答不妨把m = 一3代入知道,a = 一6,b =4,C =2,
22186426()33y x x x =-++=--+ ,所以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18,33
).①正确排除选项D ;由于当m <0时,对称轴124b m x a m -=-=-大于14
,所以③错误,排除A 、C .综上可知,故选B .
三、定义新图形
(1)定义新点
例3 (2014·北京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对于点P (,)x y ,我们把点P (1,1)y x -++叫做点P 的伴随点.已知点1A 的伴随点为2A ,点2A 的伴随点为3A ,点3A 的伴随点为4A ,…
这样依次得到点123,,,n A A A A ⋅⋅⋅⋅⋅⋅.若点1A 的坐标为(3,1),则点3A 的坐标为 ,点 2014A 的坐标为 ;若点1A 的坐标为(,a b ),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 ,点n A 均在x 轴上方,则,a b 应满足的条件为 ,
分析及解答 本题涉及到不等式的解法,规律探索依题意知点1A 的坐标为(3,1),不难求出2A (O ,4),3A (一3,1),4A (0,一2),5A (3,1),…可知周期是4.因为2014= 503×4+2,故知点2014A 的坐标为(0,4).若点1A 的坐标为(,a b ),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 ,点n A 均在x 轴上方,则2A (1,1)b a -++,3A (,2)a b --+,4A (1,1)b a --+.因为点n A 的纵坐标都大于零,即列不等式组:b >0,a +1>0,
一b +2>0,一a
+1>0,解得一1<a <l ,0<b <2,故答案依次填:3A (一3,1);2014A (0,4);一1<a <l ,0<b <2.
(2)定义新四边形——“等对角四边形”和“勾股四边形”
例4 (2014·嘉兴市)类比梯形的定义,我们定义:有一组对角相等而另一组对角不相等的凸四边形叫做“等对角四边形”.
(1)已知:如图1,四边形ABCD 是“等对角四边形”,∠A ≠∠C ,∠A =70°∠B =80°.求∠C ,∠D 的度数.
(2)在探究“等对角四边形”性质时:
①小红画了一个“等对角四边形ABCD ”(如图2),其中∠ABC =∠ADC ,AB =AD ,此时她发现CB =CD 成立.请你证明此结论;
②由此小红猜想:“对于任意‘等对角四边形’,当一组邻边相等时,另一组邻边也相等”.你认为她的猜想正确吗?若正确,请证明;若不正确,请举出反例.
(3)已知:在“等对角四边形”ABCD 中,∠DAB =60°,∠ABC =90°,AB =5,AD =4.求对角线AC 的长.
分析及解答 (1)利用“等对角四边形”的定义加以解决;
(2)①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证明;②利用画图找反例,一目了然;
(3)应分类讨论:①如图4若∠ABC =∠ADC =90°;②如图5,若∠BCD =∠BAD =60°.两种情况加以讨论.具体解答如下:
答:(1)如图1,在等对角四边形ABCD 中,由于∠A ≠∠C ,故∠D =∠B =80°,
∴∠C =360°-∠A -∠B -∠D =360°-70°-80°-80°
=130°. (2)①如图2,连接BD .
∵AB =AD .∴∠ABD =∠ADB .
∵∠ABC =∠ADC ∴∠ABC 一∠ABD =∠ADC —∠ADB ,
即∠CBD =∠CDB .∴CB =CD .
②不正确.
反例:如图3,∠A =∠C =90°,AB =AD ,而此时BC ≠CD .
(3)(I )如图4,当∠ABC =∠ADC =90°时,不妨延长BC ,AD 相交于点E .
∵∠ABC =90° ∠DAB =60°.
∴∠E =30°.
∵AB =5 ∴AE =10 ∴DE =AE 一AD =10—4=6
在Rt △CDE 中,∠EDC =90°,∠E =30°,故CE =2CD .
根据勾股定理,得222
CD DE CE +=,
即2226(2)CD CD +=,解得CD =
在Rt △ACD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222AD CD AC +=,即2224(2AC +=,解得
AC =(II )如图5,当∠BAD =∠BCD =60°时,过点D 作DE ⊥AB ,DF ⊥BC ,垂
足分别为点E ,F
∵DE ⊥AB ,∠BAD =60°,AD =4,知∠EDA =30°,
∴AE =2.DE =∴BE =AB —AE =5—2=3.
∵四边形DFBE 是矩形.∴DF =BE =3,BF =DE =
∵∠BCD =60°,tan ∠BCD =tan 60°=3DF CF CF
=,
∴CF BC =BF +CF ==
在Rt △ABC 中.∴222AB BC AC +=,即2225AC +=,故AC =例 5 (2014·兰州)给出定义,若一个四边形中存在相邻两边的平方和等于一条对角线的平方,则称该四边形为勾股四边形.
(1)在你学过的特殊四边形中,写出两种勾股四边形的名称;
(2)如图6,将△ABC 绕顶点B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
△DBE ,连接AD ,DC ,CE ,已知∠DCB =30°.
①求证:ABCE 是等边三角形;
②求证:222DC BC AC +=,即四边形ABCD 是勾股四边形.
分析 (1)依据定义和所学过的特殊四边形,不难找到,有矩形、正方形、直角梯形,从中选出两个即可;
(2)①需要依据旋转的性质得出△ABC ≌△BDC ,进而得到BC =BE ,AC =DE ,再得出 △BCE 为等边三角形;
②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进一步求得∠DCE =90°,从而得出△DCE 是直角三角形,问题迎刃而解.具体过程略.
(3)定义新函数图象
例6 (2009·茂名市)已知:如图7,直线1:3l y x =b +经过点M (o ,14
),一组抛物线的顶点123,,,,n B B B B ⋅⋅⋅ (n 为正整数)依次是直线l 上的点,这组抛物线与x 轴正半轴的交点依次是:11223311(,0),(,0),(,0),,(,0)n n A x A x A x A x ++⋅⋅⋅(n 为正整数),设1(01)x d d =<<.
(1)求b 的值;
(2)求经过点112A B A 、、的抛物线的解析式(用含d 的代数式表示);
(3)定义:若抛物线的顶点与x 轴的两个交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这种抛物线就称为:“美丽抛物线”.
探究:当(01)d d <<的大小变化时,这组抛物线中是否存在美丽抛物线?若存在,请你求出相应的d 的值.
分析及解答 (1)直接代人即可.14
b =.
(2)由(1)得1134
y x =
+,又∵11(1,)B y 在直线l 上 ∴当1x =时.111713412y =⨯+= ∴17(1,)12B ∵1x d =∴12(,0),(2,0)A d A d -.设()(2)(0)y a x d x d a =--+≠ 把17(1,)12B 代入7(1)(12)12
a d d =--+,得2712(1)a d =--, ∴抛物线的解析式是27()(2)12(1)y x d x d d =-
--+- (3)存在.
由抛物线的对称性知,所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必是以抛物线顶点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由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等于斜边的一半.又∵01d <<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小于2,∴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一定小于1,即抛物线的顶点的纵坐标必小于1.
∵当1x =时,1117113412
y =
⨯+=<, 当2x =时,21111213412
y =⨯+=< 当3x =时,3111311344y =⨯+=> ∴美丽抛物线的顶点只有1B 、
2B . ①若1B 为顶点,由17(1,)12B ,则7511212
d =-=; ②若2B 为顶点,由211(2,
)12B ,则11111(2)11212d ⎡⎤=---=⎢⎥⎣⎦. 由上知,d 的值为
512或1112
时,存在美丽抛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