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施工方案(修改后)(1)
- 格式:docx
- 大小:12.69 MB
- 文档页数:64
新材料·新装饰2021年4月第3卷第8期DOI:10.12203/j.xclxzs.1671-9344.202108001作者简介:刘要辉(1986—),男,汉族,河南禹州人,工程师,学士。
研究方向:建筑结构设计。
摘要:文章以某项目为例对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项目概况,其次分析了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拆分方案,再次对多遇地震下与设防地震下预制剪力墙水平接缝的受剪承载力和受剪不屈服计算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剪力墙拆分方案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现浇预制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9344(2021)08-0001-03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刘要辉(上海远东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92)在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中,预制剪力墙墙体之间的接缝较多且构造复杂,接缝的处理措施及施工质量对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大。
1项目概况新建平型关路民和路征收安置房项目位于上海市静安区,东至西宝兴路,南至项目一期公共通道,西至平型关路,北至民和路。
项目包括4栋保障性住房(1~4号楼)、三层地下车库、2栋配套商业、变电所和门卫。
基地用地面积为15001.3m 2,总建筑面积为78672.04m 2。
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50年重现期的基本风压为0.55kN /m 2,地面粗糙度类别为C 类,50年重现期的基本雪压为0.20kN /m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Ⅳ类,多遇地震时特征周期T g =0.90s 。
本次以2号楼为案例进行分析。
2号楼地上总建筑面积为15096.67m 2,地下四层(含地下一层夹层),地上26层,高度为73.25m ,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基础形式为桩基础,按照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装配式建筑实施范围和相关工作要求的通知》(沪建建材〔2019〕97号)的要求,针对2号楼采用装配式结构,结构类型为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嵌固端为地下室顶板,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为地上1层到3层,在1层到4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在5层及以上设置构造边缘构件,地下一层夹层以下抗震等级为三级,地下一层夹层及地上抗震等级为二级[1-3]。
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构造1、概述混凝土构造的部分或全部采用承重预制墙板,通过节点部位的后浇混凝土形成的具有可靠传力机制,并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的剪力墙构造;简称装配整体式剪力墙构造。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构造包括:内外墙均为预制、连接节点部分现浇的剪力墙构造,简称全预制剪力墙构造;以及内墙现浇、外墙全部或部分预制、连接节点部分现浇的剪力墙构造,简称部分预制剪力墙构造。
该构造体系特点是构造连接技术采用竖向和程度两种连接方式,竖向连接方式采用预留孔插入式浆锚连接方式,程度连接方式采用钢筋插销方式和叠合楼板、梁节点现浇点方式。
详细表现形式为:首先在设计阶段将住宅的各种构件拆分成标准部件,做到模具定型化,然后在工厂里用专用模具预制加工消费,形成带装饰面及保温层的预制混凝土外墙板和阳台、带管线应用功能的内墙板、叠合梁板、柱、楼梯等构件部品,通过蒸汽养护成型后运到现场,采用大型吊装机械将各种构件现场装配,就位后再将构件之间的节点现浇连接成整体,形成完好的主体建筑构造。
该构造体系以构配件标准化设计,将大量的湿作业施工转移到工厂内,运用现代管理手段进展标准化消费,并将保温、装饰整合在预制构件消费环节中完成,到达构件部质量量好,现场装配式施工速度快,原材料和施工水电消耗大幅下降,劳动强度降低的目的,实现了住宅建立“四节—环保〞的要求。
2、根本规定2.1、建筑设计原那么2.1.1、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装配式建筑设计应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设计方法,满足体系化设计的要求,充分考虑构配件的标准化、模数化、多样化,并编制设计、制作和施工安装成套设计档。
2.1.2、在前期规划与方案设计阶段,各专业即应充分配合,结合建筑功能与造型,规划好建筑各部位采用的工业化、标准化预制混凝土构配件,并因地制宜地积极采用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技术。
在总体规划中应考虑构配件的制作和堆放以及起重运输设备效劳半径所需空间。
2.1.3、装配式混凝土构造中的预制构件的划分,应遵循受力合理、连接简单、施工方便、少规格、多组合,并能组装成形式多样的构造系列的原那么。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施工关键技术发布时间:2021-07-16T08:01:46.525Z 来源:《建筑工人》2021年第3期作者:滕振伟[导读] 为此结合北京市通州区某住宅小区工程,围绕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
北京住总第三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37摘要:与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装配式建筑在施工方式上具有缩短工期、节约材料等优点,既能节省预算,又能适应现代建筑业对大空间结构和绿色环保的需求,所以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结合北京市通州区某住宅小区工程实例,介绍了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特点,并对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施工的技术方案和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研究。
关键词:住宅楼;组合式;剪力墙结构;施工工艺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根据建筑产业绿色发展和大空间结构的发展要求,我国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并采取了节能、环保的发展策略。
与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装配式建筑不仅具有环保、节能等优点,而且可以大大缩短施工周期,降低经济成本。
当前,德国、法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都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装配式结构体系,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预制构件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各种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组合式建筑在结构体系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住宅中常用的剪力墙结构体系,另一种是公共建筑常用的框架结构体系。
剪力结构体系能使设计人员进行模块化设计,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标准化管理,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更符合现代建筑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为此结合北京市通州区某住宅小区工程,围绕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
1.项目简介背景工程为北京通州区某共有产权房住宅项目,总建筑面积141087m2,占地面积46760m2,采用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单体预制率约44%,装配率为55%;主要预制构件包括预制叠合板、预制阳台、预制空调板、预制楼梯、预制外墙,预制内墙、PCF板等,其中预制外墙为预制夹心保温墙体。
高层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设计及施工摘要:剪力墙结构是装配式建筑物的主要支撑点,具备结构灵活、绿色节能环保的双重特性以高层建筑为例子,以脚注建筑专业设计原理为指导,在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制下,框架部分选用浇筑工艺设计,给出剪力墙结构布局及装配式等建筑专业设计和施工方案。
同时,为提升工程施工控制,从施工计划方法,在起吊顺序方面,改善和创新工程施工方式,完成剪力墙结构设计的规范化。
低消耗设计方案,提升工程施工流程的效率。
关键词:剪力墙结构;套筒规格注浆连接;接缝处连接;施工技术引言剪力墙结构是混凝土预制构造,是剪力墙的具体受力梁、板等整体或部分选用预制墙板。
重合梁、重叠板根据节点卡扣结构方式和后浇混凝土产生具备很强的承载能力。
稳定的建筑构造是在过去剪力墙的前提上设定剪力墙装配式,以提升装配式建筑构造的侧向弯曲刚度,提升空间操作灵活性,填补高层建筑剪力墙的不足。
一、设计案例简述本文以某产业园区高层建筑为研究对象,楼高18层。
地底有双层地下室和停车库。
工程建筑长度、总宽、高宽比分别为61.58m.14.65m.52.50m。
全部工程建筑展现大底盘较长结构类型,路面分裂、地底无缝拼接,多塔结构类型。
装配式分布范畴为2-18F,主要装配式包含现浇箱梁板。
选定高层建筑的设计方案使用期限为50年。
抗震设防选用规范C类,地震烈度预置为6°,基本地震瞬时速度预置为0.05g,场地类别属于II类。
二、剪力墙结构设计方案(一)结构管理体系决定选定多层建筑选用预制构件框架-剪力墙结构管理体系。
设计方案时,应依据《预制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的标准规定,融合预制构件整体工程建筑的结构特点,选用结构管理体系,遵循少规格型号、多组合的标准。
HPB300.HRB400型结构建筑钢筋,1-2F底部结构加固区选用预制混凝土,地下室底板.现浇板.柱.桩承台.墙体混凝土的强度等为C35,垫层混凝土的强度级别为C15,采用Q235B.Q345B钢;构造木地板选用预制构件+浇筑,薄厚60~80mm;墙体选用预制构件夹心保温墙板,墙面总薄厚为300mm,各自选用60mm.400厚混凝土防护层复合型XPS板保温隔热板,与200mm厚浇筑剪力墙墙体重合,搭建夹心隔热保温重合墙体。
探究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住宅施工技术摘要: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形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体系,它将竖向构件剪力墙或柱利用预制的形式进行生产,在组装中将水平梁、板利用叠合的形式进行连接。
竖向构件使用浆锚进行连接,水平构件和竖向构件使用预留钢筋叠合加现浇的形式进行连接,使其形成了完整的建筑体系。
本文结合汉源县九襄镇社会事业综合大楼工程的实际案例对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住宅施工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吊装;竖向;浆锚;施工技术本工程为汉源县九襄镇社会事业综合大楼,地上为10层,地下室一层,建筑高度为33米,建筑面积7980平方米,建筑墙体为剪力墙结构,本建筑除了基础和地下室使用混凝土现浇外,其余部分均采用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下面我就对这种建筑结构的施工工艺和原理进行介绍。
1、工艺原理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在国际上称为npc体系,它的电梯井、剪力墙等一系列竖向结构都采用预制的形式,而水平构件(梁、板)则利用叠合形式。
竖向构件的连接点采用浆锚进行连接,水平构件和竖向构件的连接点间使用预留钢筋叠合现浇的形式进行连接。
2、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测量放线→预留筋校正→吊装竖向构件→竖向构件校正→临时支撑安装→浆灌浆→水平构件吊装→绑扎水平构件及节点钢筋→绑扎叠合板钢筋→绑扎坚向构件节点钢筋→安装节点模板→浇筑节点及叠合板混凝土。
3、定位测量主要轴线在经过复核后,使用经纬仪将控制点引至每层构筑物中;同时根据竖向布置图,利用钢卷尺和经纬仪测量出柱轴线、剪力墙轴线、以及构件边线等位置,并设置控制线,用墨线弹出。
在竖向结构下0.5米处设置标高线,同时将标高线引至竖向预留钢筋上,并做出标记。
4、预留钢筋校正叠合板在混凝土浇筑前要对纤维钢筋、预留插筋等进行位置确定。
在混凝土浇筑后。
对在混凝土初凝前对预留钢筋位置进行复核。
如果中心位置的偏差超过10毫米的插筋,要根据图纸采用冷弯进行矫正,绝不允许使用利用水焊进行烘烤弯曲。
装配式建筑剪力墙施工技术摘要: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应用,我国装配式建筑进入高速发展期,装配式建筑结构形势都得到广泛应用,其中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发展相对其他结构应用较多。
对项目的施工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通过中海华山东片区3#、5#楼装配式住宅施工论述了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施工流程及技术要点。
关键词:装配式;剪力墙;施工技术前言:我国的装配式建筑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多以大板拼装结构为主,主要用于厂房建设,然后经历了长时间的休眠期,技术停滞不前,仅空心板等简单的结构形式用于民间小型建筑。
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技术比较落后。
直到2000年以来,国内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人口红利的不断下降等因素,装配式建筑的优点才再次显现,从而才得到再次发展。
2013年以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得到国家大力推广和支持,装配式建筑结构形势都得到广泛应用,其中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发展相对其他结构应用较多。
对项目的施工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通过中海华山东片区3#、5#楼装配式住宅施工论述了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施工流程及技术要点。
一、工程概况中海华山东片区A05地块安置房项目,工程地点位于华山一路以南,该项目以南、以东、以西均为在规划道路。
该工程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均为地下一层、地上34层,建筑高度为99.65m,其中3#、5#楼使用装配式建筑,采用的预制构件有:预制夹心保温外墙板、预制内墙板、预制叠合板和预制楼梯。
图1 标准层平面布置图二、剪力墙运输及现场存放1、构件运输为了确保预制构件在运输过程中安全以及构件不被损坏,同时确保施工现场的构件存量能够保证现场有序、连续施工需编制详细的构配件运输方案。
为了更好的对墙板进行成品保护,墙板竖向运输,采用专用运输车,运输过程中必须固定牢靠。
2、现场存放构件堆放根据构件的刚度、受力情况及外形尺寸采取平放或立放。
预制内墙及外墙采用立放,存放在专用的固定架上。
装配整体式纵肋叠合剪力墙结构,是按照北京市地方标准DB 11/1003《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新设计的新型装配式结构,该结构是采用工业化生产的夹心保温纵肋叠合外墙板,通过现场装配、与现浇混凝土的有效结合和可靠连接形成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是由预制纵肋叠合剪力墙体、预制叠合楼板,以及现浇墙体、暗梁、暗柱通过加大的现浇节点(边缘构件)连接成整体,使整个体系形成统一的受力体系。
在纵肋叠合式剪力墙结构体系中,纵肋叠合剪力墙、叠合楼板的吊装施工是最为重要组成部分。
由北京市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施工的承德金隅示范小区一期工程,15#楼4-11层外墙(纵肋叠合剪力墙结构)采用装配式构件,该施工项目的工艺技术及各项措施的应用,充分体现了设计意图,并获得了业主单位的高度评价,具有推广价值。
通过对装配整体式纵肋叠合剪力墙结构施工过程的研究应用,我们确定了该类型装配式构件的施工技术及安装方法,为装配式建筑施工提供了新的施工方法。
1 纵肋叠合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特点本施工法适用于装配整体式纵肋叠合剪力墙结构中纵肋外墙板、叠合板、阳台板、空调板、楼梯等预制构件的施工,其施工技术特点如下。
(1)夹心保温纵肋外墙板通过现浇混凝土连接构成建筑的内、外承重墙体,墙板水平连接、竖向连接处及空腔内预留受力钢筋,通过现浇混凝土和钢筋搭接连接形成整体受力结构,墙板内部空腔最小尺寸大于10cm,易于浇筑混凝土。
(2)外墙仍然采用结构保温装饰一体化生产技术(三明治保温结构)。
可利用现有平模自动化流水线,实现结构保温装饰一体化空心墙板的自动化生产,钢筋、混凝土浇筑、脱模自动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可通过瓷砖或石材反打技术、清水混凝土或者艺术混凝土造型技术,实现外墙装饰、保温、结构的一体化。
有效的解决目前北方地区外墙外保温技术中各种质量通病,如耐久性、防火性能等。
(3)采用免套筒钢筋搭接连接技术,避免套筒灌浆质量隐患。
通过墙板空腔内搭接钢筋和后浇混凝土形成整体结构,钢筋配置方式与国内现行规范要求基本一致;通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实验研究证明,该体系的抗震性能与现浇结构基本一致,完全可以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要求。
PKPM-PC设计项⽬-剪⼒墙结构PKPM-PC设计应⽤流程----剪⼒墙结构本项⽬结构体系采⽤装配整体式剪⼒墙结构,预制构件类型包括预制墙板、叠合梁、叠合板、预制楼梯、预制阳台等;装配范围是4~16层。
本专业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第⼀章⽅案设计1装配式基本模型本节主要介绍装配式剪⼒墙住宅项⽬中模型的创建过程以及为后期拆分深化准备需要对模型进⾏的相关调整以及补充⼯作。
1.1基于结构模型⽣成在PKPM-PC程序中,建⽴模型有三种⽅式。
第⼀种⽅式,由PKPM-BIM建筑模块模型转化⽣成结构模型,进⽽对模型进⾏补充及调整;第⼆种⽅式,在PKPM-PC程序中利⽤已有的建模界⾯菜单项完成整个模型的创建;第三种⽅式,由于设计院结构专业⼯程师对PKPM结构设计软件应⽤程度相对熟练,可采⽤将PM 建⽴好的模型导⼊到PKPM-PC程序中来。
第三种⽅式可以在很⼤程度上减少结构专业⼯程师对于模型创建及转化过程的处理,⾼质、⾼效的完成结构模型的⽣成。
本项⽬采⽤以上介绍的第三种⽅式,即PM模型导⼊⽣成PKPM-PC装配式设计分析以及拆分深化结构模型(图1、图2)。
启动程序后,点击“基本”选项卡“导⼊导出”⾯板中的“导⼊PM”⼯具,找到PM模型⽂件“剪⼒墙0.jws”导⼊到程序中来。
图 1 PM中显⽰的结构模型图 2 导⼊PKPM-PC中的结构模型导⼊到PKPM-PC程序中的模型,保留了原有PKPM软件中PM模块内的标准层及楼层映射关系,同时原有模型中施加的恒、活荷载也全部接⼒进来(图3)。
图 3 带有荷载信息的PKPM-PC楼层模型1.2模型调整及补充为⽅便模型拆分⽅案的有效确定,在指定预制构件前需要对现浇结构模型进⾏局部调整以及完善。
模型调整主要关注在两⼤类问题上:第⼀,设计模型的各构件之间连接节点是否唯⼀,这⼀点⾮常重要,决定着后续模型计算分析能否进⾏以及分析的准确性(图4);第⼆,由于PKPM-PC程序对于构件拆分判断的需要,在指定预制构件前应对墙体和梁构件进⾏合并⼯作,被次梁打断的主梁以及⼀⽚墙上存在多个洞⼝的中间节点将被合并(图5)。
简述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施工流程英文回答:As a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I am often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assembling shear wall structure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assembling a whole shear wall structure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1. Preparation: Before starting the construction, the site needs to be prepared. This includes clearing the area, setting up temporary utilities, and ensuring safety measures are in place.2. Foundation: The first step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to lay the foundation. This involves excavating the ground, pouring concrete, and installing reinforcement bars. The foundation needs to be strong and stable to support the entire structure.3. Formwork: Once the foundation is in place, formworkis constructed. Formwork is used to create the shape of the walls and provide support during the pouring of concrete.It is usually made of wood or metal and needs to beproperly aligned and secured.4. Reinforcement: After the formwork is complete, reinforcement bars are installed. These bars are placed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al design and are used to provide strength and stability to the walls. They are tied together using wire or metal connectors.5. Concrete pouring: Once the reinforcement is in place, concrete is poured into the formwork. This process needs to be carefully controlled to ensure proper compaction and eliminate any air pockets. Vibrators may be used to remove any trapped air and ensure a smooth finish.6. Curing: After the concrete is poured, it needs to be cured to gain strength. Curing involves keeping theconcrete moist and at the right temperature fo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his can be done by covering the walls with plastic sheets or using a curing compound.7. Finishing: Once the concrete has gained sufficient strength, the formwork is removed. Any imperfections or rough surfaces are then addressed through surface finishing techniques such as sanding or plastering. This is done to achieve the desired appearance and ensure the walls are ready for further construction.8. Integration: Finally, the shear wall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overall structure. This may involve connecting them to other structural components such as beams, columns, or slabs. Proper connections and reinforcements are essential to ensure the overall stability and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中文回答:作为一名建筑专业人士,我经常参与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施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