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案例(硅)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化学硅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掌握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制备方法;3. 了解硅的主要用途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制备方法;3. 硅的主要用途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硅的化学性质;2. 硅的制备方法;3. 硅的主要用途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2.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导管、酒精灯等;3. 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非金属元素,如氧、碳、氮等,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2. 提问:同学们知道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殊性质和用途?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硅的发现历程和命名;2. 讲解硅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硬度、熔点、导电性等;3. 讲解硅的化学性质:与氧气、酸、碱、盐等物质的反应。
三、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制备方法(10分钟)1. 讲解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硅石、石英、云母等矿物;2. 介绍硅的制备方法:焦炭还原法、SiO2电解法等。
四、硅的主要用途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0分钟)1. 讲解硅在电子、光电子、能源等领域的应用;2. 介绍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信息技术、新能源、环保等。
五、实验环节(15分钟)1. 硅的导电性实验:用硅片和导线制作简单的电路,观察硅的导电性;2. 硅与碱的反应实验:将硅片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反应现象。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2. 提问:同学们掌握了硅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吗?3.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硅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硅与二氧化硅教学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硅及其氧化物二氧化硅的研究,深入了解硅的性质、结构与应用。
通过实验,学生将能够掌握硅与二氧化硅的基本性质,了解其在工业生产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二、实验原理1. 硅的性质硅是一种化学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其化学符号为Si。
硅具有类似于碳的属性,是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之一。
硅的原子结构稳定,具有四个价电子,可以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2. 二氧化硅的产生与性质二氧化硅是硅的氧化物,化学式为SiO2。
二氧化硅可以通过将硅与氧气反应而生成,也可以从硅矿石中提取。
二氧化硅具有高熔点、低热导率和化学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具有广泛的应用。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保护用具,包括试管、试剂瓶、燃烧器、安全眼镜、手套等。
2. 将一定量的硅片加入试管中,用燃烧器对硅片进行加热。
3. 观察硅片的变化,记录其颜色、形状、质地等性质变化。
4. 将加热后的试管中产生的气体通入蒸馏水中,观察气泡并收集生成的气体。
5. 将得到的气体与酸性溶液反应,观察化学反应现象并记录。
6.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观察气泡并记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硅片经过加热后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颜色由淡红色逐渐转变为灰白色,形状由片状变成颗粒状。
2. 管中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硅(SiO2),通过通入酸性溶液的反应可进一步证明其为二氧化硅。
五、实验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硅在高温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硅。
这一实验结果可以进一步验证硅的性质和化学反应。
二氧化硅是一种重要的无机材料,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玻璃制造过程中,二氧化硅是不可或缺的原料。
此外,二氧化硅还可用于制备高纯度硅材料、光学材料和电子器件等。
因此,通过对硅与二氧化硅的实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性质及应用。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硅与二氧化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硅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具有类似于碳的属性。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一课时)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韦丽仪一、本节教材分析《硅》既是第三章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又是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开始,通过本节的学习也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奠定了基础。
“硅”放在本章开篇如此重要的位置,关键就在“主角”这个词上。
在教学参考书上指明了“主角”的含义:硅及其化合物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质,硅及其化合物在非金属材料、信息技术、建筑、光电及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广阔,地位非常重要。
由于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故教材承认了它在非金属家族中的“老大”地位。
通过硅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将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既开阔眼界,又更加密切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联系。
硅是地壳中基本骨干元素,自然界岩石、土壤、沙子都主要以二氧化硅或硅酸盐形式存在,玻璃、水泥、水晶等硅的化合物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质。
硅及其化合物放在第一节,也体现了硅元素存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本节内容编排也颇具特点,在顺序上打破常规,先由大家熟悉的SiO2学起,认识了对应的硅酸,再学习对应的硅酸盐,最后才介绍单质硅。
先学习比较熟悉的硅的化合物,再学习单质硅的顺序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
本节课通过对物质的“存在和用途”的详细介绍,从而让学生理解了物质的性质。
编排上新颖、实用,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章与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明显不同,第三章都是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来分类,横向地介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而这里则是按照“物质的性质与用途间的关系”这样一条主线,以元素为线索,突出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硅是一种亲氧元素,知道硅在自然界总是以与氧结合的形式存在。
2.知道二氧化硅晶体的物理性质,了解二氧化硅晶体的结构对其物理性质的影响。
硅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硅》教学设计和反思高一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硅》教学设计和反思汉寿县第五中学熊坤华1、设计思想:高中化学新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倡导“生活化教学”、“探究性教学”、“互动对话教学”理念;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课时二氧化硅的学习既能体现元素存在的普遍性,又能体现应用的广泛性和时代性,既有亲近感又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师辅以引导、归纳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自学的,兴趣实验、课题探究等形式,更多地参与教学,使本节教学从准备到实施直至课后延续,都尽最大程度的关注学生的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教材分析:本课时位于教材的第四章第一节,重点介绍二氧化硅和硅酸。
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突破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
充分体现元素化合物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贯彻STS教育的观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总体来看,本课时在初高中化学学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能温故初中已学过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必修2》的元素周期律、《选修化学与技术》中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和应用、以及《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中化学键与物质性质的学习创造条件。
3、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具备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又都乐于展示自我。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与乏味感。
另外,从教材内容与初中的衔接上看,初中《科学》中已学过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生能知道二氧化碳属于酸性氧化物,并能熟练书写特征化学反应方程式,所以,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温故而知新。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课题〗第一课时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复习目标〗(1〕掌握碳、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转化关系以及应用。
(2〕了解硅酸盐工业、常见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质和用途,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性及其应用。
(3〕以新材料、新技术为背景考查C、 Si 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4〕了解 C、Si 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碳、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转化关系以及应用、常见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质和用途〖教学难点〗以新材料、新技术为背景考查C、 Si 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教学过程〗【知识精讲】1、碳、硅元素及单质〔1〕存在形态自然界中碳元素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而硅元素仅有化合态。
碳单质主要有金刚石、石墨、C60 等同素异形体,硅单质主要有晶体硅和无定形硅两大类。
〔2〕单质的结构、物理性质与用途比拟碳硅金刚石:空间网状结构晶体硅:与金刚石类似的空间结构石墨:层状结构网状结构金刚石熔点高、硬度大晶体硅为灰黑色固体,有金属物理性质金刚石用作切割刀具,石墨用作电极、晶体硅用作半导体材料、硅芯用途铅笔芯片和硅太阳能电池( 3〕碳、硅单质的化学性质碳、硅在参与化学反响时,一般表现复原性。
① C② Si点燃与 O 2反响O 2〔足量〕: C + O 2=====CO 2 点燃O 2〔缺乏〕: 2C + O 2=====2CO 高温Fe 2O 3: 3C + Fe 2O 3=====3CO ↑+ 2Fe与氧化 高温SiO 2: 2C + SiO 2=====Si + 2CO ↑ 物反响高温CO 2: C + CO 2=====2CO高温H 2O :C + H 2O 〔 g 〕 =====CO +H 2△浓H 2SO 4: C +2H 2SO 4〔浓〕 =====CO 2↑+ 2SO 2↑+ 与强氧 2H 2O化性酸△浓 HNO 3 :C + 4HNO 3〔浓〕 =====CO 2↑+ 4NO 2↑+ 2H 2O△O 2: Si + O 2=====SiO 2与非金属单质224F : Si + 2F ===SiF△Cl 2:Si +2Cl 2=====SiCl 4与氢氟酸反响: Si + 4HF===SiF 4↑+ 2H 2↑〔特性〕与 NaOH 溶液反响: Si + 2NaOH +H 2O===Na 2SiO 3+2H 2↑〔特性〕( 4〕硅的工业制法①制取粗硅工业上,用焦炭在电炉中复原二氧化硅得到含有少量杂质的粗硅。
高中化学硅教案板书
主题:硅及其化合物
目标:
1. 了解硅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
2. 掌握硅酸盐的结构和性质
3. 了解硅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
一、硅元素的性质
1. 硅元素的物理性质
- 符号:Si
- 原子序数:14
- 原子量:28.085
- 密度:2.33g/cm³
- 熔点:1410°C
- 沸点:2355°C
2. 硅元素的化学性质
- 硅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与大多数非金属元素一样,具有负电性较高的特点
- 反应活性较低,不易与氧气反应
- 与氧气直接结合形成氧化硅(SiO2)
二、硅的化合物
1. 硅的氧化物
- 氧化硅:SiO2(石英)
- 二氧化硅是最常见的硅的化合物,具有多种晶体形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2. 硅酸盐
- 硅酸盐是硅元素与氢氧化物或金属氧化物形成的化合物
- 由于硅原子的轨道结构,硅酸盐形成多种结构,比如正硅酸盐、偏硅酸盐和过硅酸盐等
三、硅的应用
1. 工业应用
- 硅是半导体材料的主要组成之一,具有很大的电子活性和导电性- 硅的玻璃、陶瓷和水泥等材料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2. 生活应用
- 硅胶、硅树脂、硅橡胶等硅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硅在医疗、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中都有重要应用
活动与讨论:
1. 请同学们列举硅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劣势
2. 请同学们讨论硅化合物在工业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结束 -。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知道二氧化硅的性质;3.了解硅酸的性质及制法,了解硅酸钠的性质;4.知道硅、二氧化硅的在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帮助学生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认识物质的共性和个性,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归纳比较能力的发展。
2.通过硅及其化合物等内容体现从物质的结构猜测物质的性质,推出物质的用途的思维过程,建构“结构——性质——用途”学习的共同模式,。
3.本节多数内容属于了解层次,部分段落阅读自学,提高的阅读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用硅给现代人类文明进程所带来的重大影响(从传统材料到信息材料),为学生构架一座从书本知识到现代科技知识和生活实际的桥梁。
开阔学生眼界,提高科技文化素养,理解更多的现代相关科学理论与技术;2.促进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社会观,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心环境,资源再生及研究、探索、发现新材料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二氧化硅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硅晶体结构【教学过程】[导课]问题:[问题]:请简要阅读课文后回答课文标题中“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主角”两个字在这里的涵义是什么?(学生回答:硅含量仅次于氧,硅的氧化物和硅酸盐构成地壳的主要部分)[板书] 第四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板书] §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讲述]硅的氧化物及硅酸盐构成了地壳中的大部分岩石、沙子和土壤,约占地壳质量90%以上。
各种各样的硅酸盐和水、空气和阳光构成了人类及生物生存的根基。
自古至今,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硅一直扮演着主角的角色。
[问题]碳和硅元素结构上又和碳有什么不同?推测硅单质的性质有哪些?[学生阅读]P74中间自然段。
[回答]硅位于元素周期表ⅣA,与碳元素同族。
硅酸的实验室制备教案篇一:人教版硅酸盐教学设计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中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一节。
人教版教科书将“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安排在《化学1(必修)》的最后一章,学生在学习完“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关内容之后,将在这一章继续学习高中阶段无机化学部分的知识。
非金属的相关知识是高中无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相关知识的深化。
通过这一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掌握元素化学的学习、探究方法。
同时,学生也将通过对元素化学相关知识的积累,为在《化学2(必修)》中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做好铺垫。
同样作为学习元素化学的一章,本章的体系设置与前一章有所不同。
“金属及其化合物”一章,教科书按照金属单质、金属化合物分类对相关知识进行介绍,而本章中,教科书则既有按元素进行分类教学,也有按照化合物类型分类。
可见,教科书这两章内容中的不同知识体系的安排,其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两种学习元素化学的思路,即横向按照单质、化合物分类进行学习,和纵向以某一元素为线索进行学习两种方式。
2、内容分析:在本节内容的编排上,课本选择了以硅元素为线索的方式,依次介绍了硅的氧化物、硅酸、硅酸盐以及单质硅。
在编排次序上,从学生最熟悉的二氧化硅入手,由易及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编排知识点的同时,注重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融入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相关知识,体现了新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
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3、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二氧化硅和硅酸第2课时:硅酸盐、单质硅二、学情分析硅是地壳中含量最为丰富的元素之一,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非金属元素。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硅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1、教材给学生形成的已有知识基础:(1)学生在初中普遍接触过有关碳的基础知识。
对非金属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2)在高中继续学习了碳,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3)学生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的分类等基础理论。
(4)学生对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程序有了一定的认识。
具有比较强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能力。
2、学生从生产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基础:(1)学生接触过许多无机非金属材料,如水泥,玻璃,陶瓷等。
(2)学生对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认识很少。
(3)学生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认识局限于具体器物的外观,用途等直接认识,还不会把它归类分析组成与结构。
3、学生在本节内容学习上可能存在的困难分析:(1)不能正确的掌握二氧化硅的性质,仅仅看到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作为酸性氧化物的共性,没有充分认识二氧化硅的特性。
(2)部分学生可能会对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产生兴趣,要合理引导,防止内容过于深奥。
(3)不能充分理解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基本观点,对个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用途局限于死记硬背,增加学习难度,效果也差。
4、学情分析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来分析,学生在必修一第2章和第3章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碳的多样性这些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到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第1章学习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基本的实验研究技能、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从心理特点来分析,高一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对未知世界有着较强的探索欲望。
但是由于高一学生接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时间较短,又没有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理论为依据,因此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化学思想,不太会运用对比的思想学习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等。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突破旧的思维约束,重新确立认识硅和二氧化硅的视角,使学生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条完整、清晰的主线,从而建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贵阳市白云二中黄飞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二氧化硅是硅的重要化合物以及两种天然形态的二氧化硅,了解二氧化硅的重要用途;2、知道二氧化硅能与氢氟酸、碱性氧化物、碱的反应;3、知道硅酸的性质(水溶性、弱酸性、硅胶的吸水性)和制备方法,了解硅胶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对二氧化硅在生活中的存在分析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及化学稳定性;2、能利用物质分类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分析二氧化硅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及在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二氧化硅的存在形态和用途;2、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与碱、与碱性氧化物、与氢氟酸的反应);3、硅酸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教学难点】1、使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硅作为酸性氧化物,其性质与二氧化碳具有相似性,也有其特点;2、在学习中渗透同族元素具有相似性质的思想。
3、使学生认识到能用强酸制弱酸。
【教学方法】1、借助图片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归纳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稳定性;2、应用物质分类的思想学习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同时强调其特性——与水不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条件为高温、能与氢氟酸反应。
3、讨论硅酸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实验制备硅酸。
【实验仪器和药品】试管、胶头滴管、酚酞、稀盐酸、硅酸钠溶液。
【板书设计】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一、二氧化硅和硅酸1、二氧化硅(SiO2)①(1)二氧化硅的存在形态水晶结晶形(石英晶体)硅石玛瑙无定形(2)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难溶于水、熔点高、硬度大(3)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①酸性氧化物高温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SiO2+ CaO == CaSiO3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SiO2 + 2NaOH = Na2SiO3 +H2O②特性: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2H2O2、硅酸(H2SiO3)(1)硅酸:白色固体,不溶于水,是一种弱酸(比碳酸还弱),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高中化学硅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硅的基本性质;2. 掌握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 了解硅的应用领域;4.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硅的基本性质;2. 硅的化学性质;3. 硅的应用领域。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硅的基本性质(15分钟)- 硅的性质介绍;- 硅的存在形态;- 硅的结构特点。
2. 硅的物理性质(20分钟)- 硅的外观和质地;- 硅的熔点和密度;- 硅的导电性。
3. 实验操作:硅的物理性质实验(30分钟)-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硅的外观和质地;- 实验步骤:准备硅样品,观察硅的外观和质地;- 实验结果分析:总结硅的物理性质。
4. 硅的化学性质(15分钟)- 硅的化学性质简介;- 硅的化合价和化合物。
5. 实验操作:硅的化学性质实验(30分钟)-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硅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步骤:在实验室条件下将硅与氧气反应;- 实验结果分析:总结硅的化学性质。
6. 硅的应用领域(10分钟)- 硅的应用领域介绍;- 硅在电子工业、建筑行业和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四、课堂互动及评价:1. 学生可提前阅读教材,并准备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2. 老师可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重点内容;3. 实验操作环节可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和实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硅的基本性质和应用。
同时,要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硅及二氧化硅教学设计硅及其二氧化硅在自然界及地壳中存在广泛,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物质组成材料,从传统的瓷器到现代的芯片,从珍贵的水晶到普通的玻璃水泥,都含有硅元素。
人教版必修一的章节中,重点介绍了单质硅、二氧化硅及常见的硅酸盐等物质。
根据新课程标准,特设计以下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金属元素的基础上(钠、铝、铁),开始接触并学习非金属元素。
对于硅这种元素,学生相对比较陌生。
为了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全面系统的认识桂硅元素及其化合物,笔者采用实例教学法。
二、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硅晶体及二氧化硅的结构、用途及理化性质【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硅及二氧化硅结构的认识,能够对物质从宏观上进行辨识和微观上进行探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硅及其二氧化硅的性质,能从硅及其二氧化硅的组成和结构来解释一定的宏观现象及反应类型。
2.评价目标(1)通过对硅及其二氧化硅性质的描述,诊断并发展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硅及其二氧化硅性质的认识。
(2)通过对硅及其二氧化硅结构用途的描述,诊断并发展学生认识硅及其二氧化硅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与评价思路四、教学流程Ⅰ宏观现象 准备手机芯片、电脑芯片、水晶、玻璃、沙子、光缆,让学生认识这些物质并探究组成。
Ⅱ微观本质 化学思维 总结上述物质的组成元素,引出硅单质及二氧化硅,并让学生阅读课本,思考硅及其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及用途Ⅲ问题解决 化学科学价值观 1.硅及二氧化硅的结构。
2.硅及二氧化硅的性质。
3.硅及二氧化硅的用途。
【学习任务1】通过沙子、芯片、玻璃、水晶、光缆等物质,总结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化学知识的探究水平(定性水平);学习任务1教学流程图【学习任务2】学习并探究二氧化硅的结构【评价任务2】诊断并发展学生对二氧化硅结构的认识,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分子式与化学式概念的理解。
学习任务2教学流程图【学习任务3】硅及其二氧化硅的理化性质【评价任务3】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硅及其二氧化硅性质的掌握真实情景素材引发探究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提问:这些物质的组成元素有哪些?展示实物提问:硅及其二氧化硅的用途?学生及教师总结:硅及其二氧化硅的分布及用途二氧化硅的结构模型 水的结构模型、二氧化碳的结构模型 总结上述物质结构模型的异同,并思考化学式与分子式的区别 总结化学式与分子式的区别,并熟练掌握二氧化硅的结构发现问题 找出核心 解决问题宏观辨识微观探析学习任务3教学流程图【学习任务4】总结硅及其二氧化硅的理化性质、用途及结构。
高中化学硅的应用教案
主题:硅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硅的性质和结构;
2. 掌握硅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能够分析硅在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硅的性质和结构;
2. 硅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硅在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或其他教学辅助材料;
2. 实验材料:硅的样本、盐酸、碳酸氢钠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问答或展示素材,引入硅的性质和结构,激发学生对硅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介绍硅的性质和结构;
2. 分析硅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玻璃、陶瓷等。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演示硅的性质实验;
2. 让学生自行进行硅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验。
四、讨论(10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和讨论,总结硅在生活中的应用,思考硅在工业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硅的应用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硅的性质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在生活和工业中更好
地应用硅材料。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高中化学新课程着眼于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强调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注重化学发展的前沿,注重化学与生活、社会、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高度重视实验与探究,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所以,本节课在内容安排上突破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存有、组成、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的完整,而是注重STS教育,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相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
这样的学习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分析(1)主要内容本课时位于化学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主要内容是二氧化硅和硅酸。
本节课的主线是:本节课重点介绍了硅酸凝胶的制取方法、硅胶的用途以及二氧化硅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2)地位与作用硅及其化合物作为非金属元素知识的开端,是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本节教学采用主线为“硅酸盐──硅酸──二氧化硅(硅的亲氧性)──硅单质(应用)”的纵向学习方法,有别于第三章的横向对比学习法,丰富了元素族概念及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的形成,为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也为以后学习选修模块2 “化学与技术”中的第三单元“化学与材料的发展”奠定了知识基础。
本节内容与生产生活、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联系较为密切,知识面广,趣味性强,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化学在促动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全面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利于贯彻STS教育的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3)教材处理本节课从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入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而主动接受学习任务;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硅酸的制取,进一步了解硅胶和变色硅胶;通过对比碳和硅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二氧化硅的结构,采用比较的方法学习SiO2的化学性质,并把硅及其化合物在信息技术、材料化学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融合在性质的介绍中,从而让生活在信息技术时代的学生体会到常见硅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价值,深刻理解硅成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的原因,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全面体现化学课程的科学教育功能。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一课时)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化学教学的新理念:1、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 2、化学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意跟其他学科相联系; 4、转变学习方式放在重要位置; 5、学生乐于学习、增长发展潜能; 6、教学评价要帮助学生增强发展的信心。
(精细设计新知识的引入方式;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创设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积极组织和参与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学生运用自学、观察、推理、演绎等方法来理解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与整理;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一、学习内容分析
(要点:教学内容前后知识点关系、地位、作用)
作为构成地壳的骨干元素,硅及其化合物在材料科学、航空航天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硅酸盐工业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含硅材料大都以二氧化硅为原料。
介绍以二氧化硅为核心的硅及其化合物,突出了它们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在科学现代化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掌握元素化合物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要点:围绕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个体差异、学习的障碍点三方面论述)
学生通过必修1前面章节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和无机反应规律,能通过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对于含硅材料,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缺乏从化学的角度系统、理性地了解和认识它们。
通过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学生已了解元素化合物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认识实验、分类、比较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创设情景、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兴趣,加强对学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程序和方法的认识,加深对硅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要点:正确使用行为动词,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要能达成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了解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质。
(3)了解以二氧化硅为主的含硅材料在多领域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目标主要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探究与实践、合作与交流等。
相关行为动词有经历、尝试、体验、感受、讨论、表达、归纳、概括、分析、推出、认同、表达和解释等)
(1)尝试对玻璃制造原理的分析,初步建立从化学角度认识材料,从材料角度学习化学的研究主线。
(2)经历对硅胶、水玻璃、太阳能电池板等材料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形成从材料的角度学习物质的性质
的一般思路。
(3)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分类、实验、比较、归纳等方法和手段对学习化学物质性质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从材料的角度学习物质的性质,丰富认识物质性质的途径;
(2)增强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意识,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以材料为载体学习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2)教学难点:从材料的角度建立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
五、教学方法
(要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恰当,其表述要正确。
常用教学方法:综合讲授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边讲边实验、对比迁移法、讲练结合法、指导阅读法、组织参观法、实验-讨论法等)
综合讲授法、实验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两种形式供参考)
第一环节:引入新课(硅的明天)
通过讲述传说中的玻璃的形成,提出问题:玻璃的制造原理是什么?(从故事中提取原料、反应条件等信息加以分析:制造玻璃的反应、玻璃的主要成分、SiO2的性质)
明确课题:走进以硅为核心元素的材料世界
第二环节:展开新课(硅的今天)
创设情景:当代生活中的含硅材料有哪些?(学生:1、寻找生活中的含硅材料,体会它们在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2、明确化学组成)
提出问题:如何由二氧化硅制备硅酸凝胶?(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实验验证)
引发问题:
1、敞口存放的水玻璃为什么会变浑浊?
2、保存水玻璃为什么用橡皮塞?
3、为什么碱性溶液保存也要用橡皮塞?
方法渗透:硅酸钠溶液的粘性带给我们的启示。
拓展应用:硅酸钠溶液还可能有哪些用途呢?(学生和教师合作完成耐火性对比实验,体会硅酸钠溶液的阻燃性。
)
追根溯源:硅酸钠用途如此广泛,它是如何制备的?(学生通过回顾前面涉及的制备硅酸钠的反应,了解二氧化硅在地壳中的存在形式和含量。
)
第三环节:归纳小结
知识落实:完成硅的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和相关方程式。
(学生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落实以硅为核心元素的含硅物质的转化。
)
思路整理:从材料的角度学化学,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材料的学习方法。
研究拓展:如果我想研究电脑芯片这种材料,我想研究什么?想怎么开展研究?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硅的明天)
展望以二氧化硅为核心的含硅材料在未来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