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音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生学曲艺音乐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主题:学习曲艺音乐内容:通过学习曲艺音乐,让小学生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髓,同时从小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表演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曲艺音乐的意义和价值。
2、能够体验、欣赏和感受民间曲艺音乐。
3、能够学会基本的曲艺音乐技能。
4、能够自信地表演曲艺音乐。
5、能够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重点:1、曲艺音乐的历史、文化和意义。
2、曲艺音乐的基本要素和表现形式。
3、曲艺音乐的唱腔和演唱技巧。
4、曲艺音乐的舞蹈和表演动作。
四、教学难点:1、如何让小学生理解曲艺音乐的意义和价值?2、如何让小学生更好地体验、欣赏和感受民间曲艺音乐?3、如何让小学生掌握曲艺音乐的唱腔和演唱技巧?五、教学方法:1、桥梁式教学法。
通过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曲艺音乐。
2、多元化教学法。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如听、说、唱、演等,让学生深度地了解并体验曲艺音乐。
3、趣味化教学法。
通过化繁为简、轻松玩乐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曲艺音乐。
六、教学步骤:第一步:兴趣导入通过展示曲艺音乐的照片、视频等,引发学生对曲艺音乐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内容讲解简单介绍曲艺音乐的历史、文化和作用等,让学生了解曲艺音乐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三步:体验活动1、学习唱腔:让学生学习和模仿曲艺音乐的唱腔和节奏,组织学生进行小合唱。
2、学习表演动作:让学生学习曲艺音乐的表演动作和舞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表演。
3、学习演唱技巧:让学生学习曲艺音乐的演唱技巧,如喉音、颤音等。
第四步:展示表演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表演,通过欣赏、点评和评比等方式,让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第五步:总结反思通过总结反思,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及时进行改正和提高。
七、教学资源:1、音乐教学PPT。
2、曲艺音乐的录音和视频。
3、曲艺音乐和表演的教材。
4、乐器和其他相关器材。
职高音乐欣赏教案第五单元曲艺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曲艺的发展历程和地位。
2.了解中国传统曲艺的主要类型和表演形式。
3.了解中国传统曲艺的特点和魅力。
4.欣赏和理解粤剧、京剧、河南坠子和评弹等曲艺。
5.发展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富有音乐情趣。
二、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曲艺发展历程和地位。
2.中国传统曲艺的主要类型和表演形式。
3.粤剧、京剧、河南坠子和评弹等曲艺的欣赏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中国传统曲艺的相关知识。
2.欣赏法:通过欣赏传统曲艺的音乐和舞蹈,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四、教学流程第一节:中国传统曲艺的发展历程和地位1.教师简单介绍中国传统曲艺的发展历程和地位。
2.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自由发言,参与讨论。
第二节:中国传统曲艺的主要类型和表演形式1.教师以讲解的方式,介绍中国传统曲艺的主要类型和表演形式。
2.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3.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分组,讲解自己所分的曲艺类别,并进行表演。
第三节:粤剧的欣赏和理解1.教师向学生介绍粤剧的相关知识。
2.播放粤剧音乐,让学生感受粤剧音乐的魅力。
3.讲解粤剧的舞蹈形式,表演出关键动作和体现粤剧特色的动作。
4.让学生分成小组,自由发挥表演粤剧音乐和舞蹈。
第四节:京剧的欣赏和理解1.教师向学生介绍京剧的相关知识。
2.播放京剧音乐,让学生获得京剧音乐的感受。
3.讲解京剧的表演形式,进行实地演示表演。
4.让学生分组表演京剧音乐和舞蹈。
第五节:河南坠子和评弹的欣赏和理解1.教师向学生介绍河南坠子和评弹的相关知识。
2.讲解河南坠子和评弹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技巧。
3.播放河南坠子和评弹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河南坠子和评弹的魅力。
4.引导学生分别进行相应曲艺的学习和表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中国传统曲艺欣赏为主要内容,旨在介绍中国传统曲艺的发展历程和地位、主要类型和表演形式,同时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和身体表演体会曲艺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曲艺篇音乐教案教案标题:曲艺篇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曲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曲艺的基本表演形式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4. 通过曲艺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曲艺的定义和分类;2. 曲艺的表演形式:评书、相声、快板等;3. 曲艺的表演技巧:语言技巧、肢体语言、声音运用等;4. 曲艺作品的欣赏与分析;5. 学生自主创作和表演曲艺作品。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入曲艺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曲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曲艺的分类和表演形式,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曲艺表演,并讲解其特点和技巧。
第三步:示范表演(15分钟)请专业曲艺表演者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曲艺的魅力和表演技巧。
第四步:学生练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曲艺形式进行学习和练习,包括语言技巧、肢体语言、声音运用等方面的训练。
第五步:作品欣赏(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曲艺作品,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老师给予专业指导和建议。
第六步:总结与反思(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曲艺学习的收获和体会,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将曲艺的表演技巧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教学评估:1. 学生对曲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曲艺表演中的表现和进步;3. 学生对他人作品的欣赏与评价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2. 曲艺表演者;3. 学生自己创作的曲艺作品。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曲艺演出或请曲艺表演者到校进行专题讲座;2. 利用互联网资源,让学生在家自主学习和欣赏曲艺作品;3. 组织学生参加曲艺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表演才华。
以上是一个简要的曲艺篇音乐教案,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和学生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曲艺音乐-湘文艺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曲艺音乐的特点以及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贡献;2.能够听辨湖南八音、巡曲、评弹等曲艺音乐的特点和表现方式;3.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曲艺音乐的表现技巧;4.了解曲艺音乐在现代音乐中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根据听到的曲艺音乐进行初步的分析;2.分辨不同曲艺音乐之间的区别、联系;3.初步了解曲艺音乐的表现技巧和韵律特点。
三、教学内容•湖南八音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式;•巡曲的表现方式和演唱技巧;•评弹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曲艺音乐与现代音乐的渊源探究。
四、教学方法•听、说、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观察、后听辨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口头交流和小组讨论。
五、教学步骤1. 初识曲艺音乐让学生观看有关湖南曲艺音乐的视频,了解曲艺音乐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式。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曲艺音乐的韵律特点和表现方式。
2. 听辨湖南八音和巡曲播放湖南八音、巡曲的音频,让学生听辨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描述。
通过听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湖南八音和巡曲的表现特点和技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 分析评弹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让学生观看演示评弹的视频,分析评弹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
通过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评弹的技巧和韵律特点,从中发现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独特性。
4. 曲艺音乐与现代音乐的渊源探究让学生了解曲艺音乐对于现代音乐的影响。
通过对现代音乐的分析,让学生发现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美学价值,并能够分析现代音乐中哪些元素受到了曲艺音乐的影响。
5. 总结及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并布置一些拓展学生的任务,如听选有声读物、查阅曲艺音乐的历史、写一篇小论文等。
六、教学评估学生能够向同学详细地描述他们所描述的曲艺音乐,并就这一曲艺音乐的特点进行总结。
同时,他们能够基本理解曲艺音乐对于现代音乐的影响,并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戏曲或曲艺的音乐课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或曲艺的音乐课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或曲艺形式,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2. 掌握戏曲或曲艺音乐的基本特点和表演技巧。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创作任务。
教学准备:1. 课件或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2. 音乐播放设备,用于播放戏曲或曲艺音乐。
3. 学生手册或教材,用于辅助学生学习和记录笔记。
4. 小组合作任务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或曲艺形式。
2. 展示一些戏曲或曲艺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这些形式的兴趣和好奇心。
探索(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你们对戏曲或曲艺有什么了解?b. 你们能否区分戏曲和曲艺之间的差异?c. 你们对这些形式有什么兴趣或好奇心?2. 邀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整理总结。
学习(2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戏曲或曲艺音乐的基本特点和表演技巧,包括音乐元素、节奏和表演形式等。
2. 播放一些经典的戏曲或曲艺音乐片段,让学生仔细聆听,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观察。
3. 分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段戏曲或曲艺音乐,通过合作创作一个简短的表演,展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展示(15分钟):1. 邀请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创作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观赏和评价。
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对他人表演的观点和建议。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戏曲或曲艺音乐的基本特点和表演技巧。
2. 鼓励学生表达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并提出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进一步探索的想法。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一段戏曲或曲艺音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欣赏。
2. 组织学生参观戏曲或曲艺演出,加深对这些艺术形式的理解和体验。
曲艺音乐-辽海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课程目标•了解曲艺音乐的概念和分类;•认识中国传统曲艺表达的文化和艺术特点;•学习并演唱一首传统曲艺歌曲;•发展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曲艺音乐的概念和分类曲艺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曲子为主体的艺术形式。
它来源于中国古代戏曲、民间音乐和说唱艺术,包括说唱、评书、相声、快板、弹词、歌仔等多种形式。
在教学中,我们将通过课件和多媒体资料的展示,向学生介绍曲艺音乐的概念和分类,帮助学生对曲艺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
2. 中国传统曲艺表达的文化和艺术特点曲艺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将通过音乐鉴赏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曲艺音乐所表现的文化和艺术特点。
3. 学习并演唱一首传统曲艺歌曲通过教材和多媒体资料的展示,我们将学习和演唱一首传统曲艺歌曲,让学生深入体验和感受曲艺音乐的魅力。
4. 发展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结合具体实例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并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学步骤1. 音乐课前热身•听一首传统曲艺音乐,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的方式感受曲艺音乐的魅力。
2. 曲艺音乐的概念和分类•展示课件和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曲艺音乐的概念和分类。
3. 中国传统曲艺表达的文化和艺术特点•通过音乐鉴赏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曲艺音乐所表现的文化和艺术特点。
4. 学习并演唱一首传统曲艺歌曲•向学生介绍所学的传统曲艺歌曲,并发放歌谱。
•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分组进行合唱排练,为下节课的展示做准备。
5. 发展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结合具体实例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自身了解,提出问题和思考,进行课堂讨论。
6. 课堂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展示学生合唱的传统曲艺歌曲,进行点评和总结。
初中曲艺教案教案标题:初中曲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曲艺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曲艺的兴趣和热爱。
2.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曲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2. 曲艺演出的基本技巧和艺术要求。
3. 学习并演练曲艺表演的基本技能,如声音的运用、手势表演和角色刻画等。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曲艺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曲艺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优秀的曲艺演出视频和音频资料,以及曲艺经典作品的文本。
2. 提供一些曲艺表演相关的道具和服装。
3. 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和游戏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并向学生介绍曲艺的概念和起源。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曲艺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分析并欣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曲艺作品,解读其艺术特点和表演技巧。
Step 3:实践活动(30分钟)1. 学生分组准备一段曲艺表演,可以选择模仿已有的作品或创作自己的表演内容。
2.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并尝试表演,帮助他们理解曲艺表演的基本技巧和艺术要求。
Step 4:展示和分享(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观摩和评价,提供建议和指导。
Step 5:总结回顾(10分钟)1. 向学生讲解曲艺表演的必备条件和发展方向。
2.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曲艺,参加更多的曲艺比赛和演出。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曲艺的小论文或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曲艺演出或邀请曲艺表演者来校进行讲座和示范。
2. 设立曲艺社团或俱乐部,提供更多的学习和表演机会。
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曲艺表演进行评价,包括发音、表情、动作等方面的表现。
2. 对学生撰写的小论文进行评阅,注重学生对曲艺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曲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曲艺的基本观点和特点。
2. 掌握几种常见的曲艺表演形式和乐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曲艺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曲艺的基本特点和表演形式,并尝试进行简单的曲艺表演。
2. 难点:掌握特定曲艺表演的技巧和乐器演奏。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常见的曲艺表演视频和乐器样本。
2.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有关曲艺的资料。
3. 准备音乐教室、音响设备以及所需乐器。
教室曲直艺教学和表演的重要处所,因此需要提前进行安置和准备。
教室应该保持整洁、舒适,并且要思量到学生的安全和舒适度。
同时,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还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设备和器械。
除了教室的安置和准备外,还需要搜集一些有关曲艺的资料,以便于学生了解和学习。
这些资料可以包括曲艺的历史、发展、流派、代表人物、经典作品等等,以便于学生全面了解曲艺这一艺术形式。
另外,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还需要准备音乐教室、音响设备以及所需乐器。
这些器械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准备,以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教师需要提前安排好教学计划和时间表,以便于学生能够按照计划进行预习和准备。
同时,教师还需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便于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音乐欣赏:播放一些典型的曲艺音乐作品,如京韵大鼓、太平歌词、山东快书等,让学生欣赏并感受其中的韵味。
2. 曲艺知识介绍:介绍曲艺的历史、种类、特点以及相关的音乐元素。
(二)新授1. 曲艺歌曲教唱:选取一首代表性的曲艺歌曲进行教唱,如《月牙五更》、《小白菜》等。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曲艺音乐的节奏、旋律特点,并传授演唱技巧。
2. 曲艺欣赏分析:对一些经典的曲艺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如《朝阳沟》、《凤阳歌》等,引导学生了解曲艺的音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情感表达方式。
3. 曲艺表演实践: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曲艺表演素材,如快板、相声等,学生自行选择并进行表演练习。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曲艺的基本知识,包括曲艺的历史、流派、代表人物等。
2. 培养学生对曲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排练,使学生掌握曲艺的基本表演技巧,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准备:1. 曲艺相关资料,如书籍、视频等。
2. 曲艺道具,如扇子、手绢等。
3. 音乐播放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曲艺的历史、流派和代表人物。
2. 通过播放曲艺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曲艺知识1. 详细讲解曲艺的基本知识,包括曲艺的分类、曲艺的特点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曲艺的理解。
三、实践操作1. 教师示范曲艺表演的基本技巧,如唱腔、动作、表情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熟悉曲艺表演的基本要求。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学生分组展示上节课的学习成果。
2. 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二、学习新的曲艺曲目1. 教师挑选一首适合学生的曲艺曲目,进行讲解和示范。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曲目的唱词、旋律和表演动作。
三、分组排练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位组长,负责协调和指导。
2. 学生分组排练,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和唱腔。
第三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学生分组展示上节课的排练成果。
2. 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二、深化表演技巧1. 教师讲解曲艺表演的更高层次技巧,如情感表达、节奏控制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提高表演水平。
三、整体排练1. 学生进行整体排练,教师监督并指导。
2. 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第四课时一、展示排练成果1. 学生进行曲艺表演,展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表演,总结经验。
二、总结1. 教师总结曲艺排练的收获,强调曲艺的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曲艺的热爱。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曲艺的基本知识,掌握曲艺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对曲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曲艺概述:介绍曲艺的历史、分类、特点等。
2. 曲艺演唱技巧:教授唱腔、发音、气息等方面的技巧。
3. 曲艺表演技巧:教授表演姿态、动作、表情等方面的技巧。
4. 曲艺作品欣赏:欣赏经典曲艺作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5. 曲艺创作:引导学生进行曲艺作品的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曲艺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曲艺概述:讲解曲艺的历史、分类、特点等。
(2)曲艺演唱技巧:讲解唱腔、发音、气息等方面的技巧。
(3)曲艺表演技巧:讲解表演姿态、动作、表情等方面的技巧。
3. 实践操作(1)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唱腔、发音、气息等方面的练习。
(2)表演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姿态、动作、表情等方面的练习。
4. 作品欣赏欣赏经典曲艺作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创作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曲艺作品的创作,展示创作成果。
6.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曲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如唱腔、发音、气息、表演等方面的技巧。
3. 学生对曲艺作品的欣赏能力。
4. 学生在曲艺创作中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曲艺教材,如《中国曲艺大全》等。
2.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曲艺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践场地:提供实践场地,如教室、音乐厅等。
4. 师资力量:聘请有经验的曲艺教师进行授课。
六、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3.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曲艺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曲艺的欣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音乐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对象本教案适用于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阶段的学生。
三、教学时长2课时四、教学重点1. 曲艺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点。
2. 曲艺作品的创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1. 学生对曲艺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2. 学生创作曲艺作品的技巧。
六、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曲艺图片、视频等。
2. 曲艺作品选段。
3. 曲艺乐器(如二胡、琵琶等)。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曲艺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曲艺的了解和认识。
(二)讲授新课1. 介绍曲艺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曲艺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2. 分析曲艺的艺术特点,如:唱腔优美、语言幽默、形象生动等。
3. 播放曲艺作品选段,让学生欣赏并感受曲艺的艺术魅力。
(三)实践环节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曲艺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学生讨论作品的艺术特点、创作手法等,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曲艺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曲艺作品的分析和感受。
(二)讲授新课1. 介绍曲艺作品的创作方法,如:选题、构思、歌词、曲调等。
2. 教师以实例讲解曲艺作品的创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创作技巧。
(三)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个简短的曲艺作品。
2. 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歌词、曲调等,并分工合作完成创作。
3. 各组展示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曲艺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及创作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互相交流学习经验。
3.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一本曲艺作品集,选择一个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等。
曲艺篇教案教学目标:1、对我国曲艺音乐产生兴趣,乐于了解其历史、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2、学说本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山东快书片段;3、聆听对比《丑末寅初》和《蝶恋花.答李淑一》,感受南北说唱音乐的特点;4、能辨别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和粤曲小调。
教学过程导入:《清明上河图》设问:1、请学生简述这幅图创作的年代?作者?反映了什么?2、这幅作品中还描绘了许多我们与音乐活动有关的场景,如:野台戏、说书、耍猴戏、走钢丝走绳、打花鼓等等,那么表演这些游戏的地方,在当时称为什么?3、什么是曲艺?(曲艺是说唱类艺术的总称。
)唐代以前,音乐表演的形式多是诗、歌、舞三位一体,官府组织的文艺培训机构和演出场所称“梨园”。
到宋朝时民间文艺表演的场所称“勾栏”、“瓦市”。
表演的节目有许多是语言类节目。
这类节目称为“说话”、“唱赚”。
因此,说唱类艺术的起源于宋朝。
4、曲种分类:中国传统曲艺有200多个曲种,大致可分3种类型:分别是只说不唱或只念不唱,如相声、快板类;第二种是有说有唱,如苏州评弹、陕北说书类;第三种是只唱不说, 如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等。
与音乐有关的是第二和第三类。
一、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说说歌曲的风格特点?1、什么是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
由当时的鼓书艺人刘宝全等把原用河北语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广泛吸收京剧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间曲调创制新腔,并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京韵大鼓。
又叫“京音大鼓”。
2、骆玉笙(1914-----2002)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
“骆派”京韵大鼓的创建者。
骆玉笙,艺名“小彩舞”。
代表作:京韵大鼓《剑阁闻铃》、《红梅阁》,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曲《重整山河待后生》。
《剑阁闻铃》是骆玉笙的成名作,也是骆派京韵大鼓的代表作。
演唱腔调低回婉转, 如泣如诉, 抒情色彩浓郁。
3、朗诵《丑末寅初》的歌词,体会语言特点。
教学设计一、导入:猜灯谜,正式导入课题——曲艺篇。
探求中国曲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二、教学内容1、昨天【知识链接】(1)曲艺的历史(2)曲艺的种类南方曲种主要有: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四川清音、湖北渔鼓、长沙弹词等。
北方曲种主要有:各种大鼓、山东琴书、二人转、山东快书、河南坠子等。
【作品赏析】(1)欣赏山东快书《武松打虎》a、山东快书是起源于山东临清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
b、出示表格,让学生从方言、伴奏乐器和表演风格等方面总结山东快书的特点。
c、请同学用地方话说一段山东快书,亲身体验一下地方曲艺的的独特韵味注意事项:学生在表演的时候教师注意提醒他们模仿表演者的语气和节奏.(2)欣赏京韵大鼓《丑末寅初》a、京韵大鼓概述:b、作品赏析:【提问】1)描绘了哪些人物在丑末寅初这一时段的活动。
2)对比山东快书完成表格。
满足群众文化娱乐要求方面,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2、今天【曲艺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喜欢传统曲艺的观众越来越少。
古老的曲艺艺术,日渐没落。
但是,在今天,有一种地方曲艺,特别是民间演出却在天天演,场场满,它就是东北的二人转。
【作品赏析】欣赏二人转《猪八戒拱地》(1)二人转演员在表演上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唱、说、舞、扮、绝。
“四功一绝”,五功综合,雅俗共赏。
(2)对比京韵大鼓和山东快书的特点完成表格。
【反思传统曲艺】同学们不太喜欢传统曲艺,它确实有其自身的问题。
比如“时代远、感情旧、节奏慢”。
实践证明,传统曲艺若不与时俱进,难免被时代淘汰。
现在,对曲艺的传承和改革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且已经初见成效。
许多曲种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明天观众对于传统曲艺的感情需要时间来培养。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也应该试着了解和学习一点曲艺。
【活动与创编】学习快板实施步骤:1、教师展示,创设氛围2、讲授快板的基本演奏技巧3、小组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4、展示学习成果—-开场板的演奏5、演奏和学生的说结合,最终完成快板作品《十八愁绕口令》三、课堂小结。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曲艺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曲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学习曲艺的基本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曲艺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曲艺的种类、代表人物和作品。
3. 曲艺演唱的基本技巧,如呼吸、发音、咬字、节奏等。
4. 曲艺表演的基本形式,如单人表演、对唱、群唱等。
5. 曲艺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创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曲艺表演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曲艺的魅力。
(2)讲解曲艺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1)讲解曲艺的种类、代表人物和作品,让学生了解曲艺的丰富内涵。
(2)教授曲艺演唱的基本技巧,如呼吸、发音、咬字、节奏等。
(3)讲解曲艺表演的基本形式,如单人表演、对唱、群唱等。
3. 实践(1)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曲艺演唱技巧。
(2)组织学生进行曲艺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邀请曲艺艺术家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4.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曲艺,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提问、练习等。
2. 演唱技巧:评价学生的呼吸、发音、咬字、节奏等演唱技巧。
3. 表演能力:评价学生的表演形式、团队协作精神等。
4. 学习兴趣:观察学生对曲艺的兴趣和热情。
五、教学资源1. 曲艺表演视频、音频资料。
2. 曲艺教材、教学课件。
3. 曲艺艺术家、曲艺社团等。
六、教学时间本教学方案适用于一个学期的课程,共36课时。
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 加强与曲艺艺术家、曲艺社团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曲艺音乐-湘文艺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曲艺音乐的历史渊源、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
•能够鉴赏并欣赏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湘绣曲、评话及相声等曲艺音乐作品。
•能够初步认识曲艺音乐对中华文化的重要贡献。
教学内容第一课:曲艺音乐的历史渊源1.了解曲艺音乐的起源,从何而来。
2.通过文化背景介绍,了解长期以来曲艺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3.学习曲艺音乐的发展历程。
第二课:湘绣曲1.了解湘绣曲的历史和发展。
2.学习湘绣曲的表演形式,特点以及音乐表现手法。
3.鉴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湘绣曲。
第三课:评话1.了解评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学习评话的表演形式,特点以及语言表现手法。
3.鉴赏几个经典的评话节目。
第四课:相声1.了解相声的历史和演变过程。
2.学习相声的表演形式、特点和表现手法。
3.鉴赏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相声作品。
第五课:曲艺音乐与中华文化1.了解曲艺音乐对中华文化的重要贡献。
2.探究曲艺音乐在当今中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3.初步思考个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教学方法1.讲授、演示和鉴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集思广益,共同探究曲艺中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3.分别安排学生在各自课题下进行研究,查询相关信息,加深对曲艺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2.学习成果表现: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曲艺音乐作品介绍小册子,展示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考试成绩:结合课程重点内容进行综合性考核。
参考资料1.《曲艺教材》2.湘绣曲、评话与相声音乐作品录音3.《中华曲艺大典》总结曲艺音乐是中国非常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在鉴赏中自主思考、交流。
职高音乐欣赏教案第五单元:曲艺一、教学目标1.了解曲艺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常见的曲艺形式和代表作品。
3.培养学生对曲艺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内容2.1 曲艺的概念和分类2.1.1 曲艺的定义曲艺是一种以歌唱和说唱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曲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1.2 曲艺的分类•评话:以说书人讲述故事为主,常见的有京剧评书、川剧评弹等。
•快板:以快节奏的歌唱和说唱为特点,常见的有河南坠子、山东快书等。
•大鼓:以打击乐为伴奏,以说唱和击鼓为主要表现形式,常见的有河南豫剧大鼓、山东评剧大鼓等。
•单弦:以弹拨乐器为伴奏,以歌唱和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常见的有山西梆子、陕西梆子等。
•站票: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通过歌唱与说唱来表现,常见的有河南河北等地的各种秧歌。
2.2 曲艺的代表作品2.2.1 京剧评书《牡丹亭》《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是元曲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之一。
该剧通过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情节,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和超越时空的美好。
它的唱词曲调婉转动人,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2.2.2 河南坠子《王宝钏》《王宝钏》是一部反映女性命运的传统曲艺作品,以饱含情感的歌唱和富有表现力的说唱为特点。
它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坚强反抗,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对农村妇女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2.3 曲艺的欣赏与评价2.3.1 欣赏曲艺的方法•倾听:仔细听取曲艺作品中的歌唱和说唱,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观察:留意曲艺演员的表演动作、音色和节奏,感受他们的精湛技巧和独特魅力。
•学习:积极学习曲艺的相关知识,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升对曲艺作品的欣赏能力。
2.3.2 曲艺的评价标准•表演技巧:曲艺演员的声音、动作和表情是否协调,是否能够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意义。
•艺术表现力:曲艺作品是否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是否具有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二:探索中国曲艺文化之脸谱唱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曲艺文化中的脸谱唱。
2.学习脸谱唱的基本技巧和唱腔。
3.感受脸谱唱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脸谱唱的基本技巧和唱腔。
2.理解脸谱唱中所表现的情境和传统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脸谱唱的相关音频、视频资料,以及相关的教学PPT。
2.学生准备:听音乐、观看视频时要全神贯注,认真听讲,理解相关内容。
四、教学步骤1.引入:教师播放一段脸谱唱,让学生感受一下脸谱唱的魅力和特点。
教师向学生介绍脸谱唱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脸谱扮演在传统中国曲艺文化中的特殊作用。
让学生理解脸谱扮演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学习:教师开始向学生介绍脸谱唱的基本技巧和唱腔。
教师将脸谱唱的基本唱腔进行分析和讲解,重点讲解脸谱唱中运用的发声技巧和各种琴弓用法。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脸谱唱技巧。
3.练习:在该环节,教师将会选出一些脸谱唱的经典唱段,让学生跟唱。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唱练习,加深学生对脸谱唱技巧的理解,并调整孩子们的音感。
4.理解:该环节教师将向学生介绍脸谱唱中的情境和传统文化内涵。
教师将会以经典的脸谱剧为例,向学生分析脸谱唱中所体现的情境和所传递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脸谱唱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意义和地位。
5.总结:在这个环节,教师将会让学生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检查他们对于脸谱唱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脸谱唱。
六、教学效果的评价1.学生能清晰地回忆出脸谱唱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2.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脸谱唱的基本唱腔和技巧的学习方法。
3.学生能够参与唱腔练习,并自如地进行小组合唱。
4.了解脸谱唱中所体现的情境和传承的文化内涵。
5.学生能够感受、理解脸谱唱的艺术魅力。
七、教学拓展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一首脸谱唱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发挥和重新创作,以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脸谱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乐趣。
学生还可搜集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曲艺文化的其他资料,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两只小象》
授课对象:九年级
授课人:音乐系09级D班王少丹
授课时间:2011-6-14
课题: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重整河山待后生》
教学理念:本节课面向九年级全体学生,“音乐审美为核心”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注意到九年级这一学段的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思和交往的愿望增强,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需求的不断丰富,使初中生的知识需求量加大,所以我将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让学生获得更多作品上的理性认识,如歌曲的背景知识,表现手法,情绪以及相关的乐理知识。
更有意义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达到学科综合。
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看相关资料的图片、视频,倾听歌曲,从看,听,动,三个感官形式,让学生很好的参与到音乐实践当中。
教学内容:1、介绍曲艺音乐、苏州评弹、京韵大鼓。
引导学生对我国曲艺音乐产生兴趣,乐于了解其历史发展、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2、聆听并欣赏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和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后生》,知道我国南北有代表性的两种说唱音乐——南方弹词、北方鼓词,并了解其主要特点、表现形式、艺术特点等,感受体验两唱段中所表现的革命家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
4、说说你所知道的说唱音乐,试着唱几句,想想它和方言有什么关系。
5、听曲艺片段做连线练习。
答案:北京(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山东(梨花大鼓);
四川(清音);湖北(采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一、通过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和《重整河山待后生》知道我国南北有代表的两种说唱音乐——南方弹词、北方鼓词的主要特点。
二、感受体验两个唱段中所表现的革命家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
三、认识歌曲的背景知识,表现手法,情绪,以及相关的乐理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歌曲,观看相关资料,多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以分析,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欣赏,了解掌握旋律,歌词等要素对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
教材分析:《蝶恋花.答李淑一》就是用苏州弹词的曲调创作,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优秀作品,此曲唱腔运用评弹中蒋调和陈调的旋律,并吸收了戏曲的板腔变化手法而构成的一个富于抒情的完整唱段。
如“我失骄杨君失柳”句,就是典型的蒋调的上句腔,变化出“散板”、“中板”,结合旋律的起伏,加强了激动的情感。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则以深邃的眷恋之情,揭示了革命者的博大胸怀。
又如“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音乐用舒展悠扬的慢板,频繁的强弱力度变化,忽放忽收,形象地唱出嫦娥在万里长空为忠魂翩翩起舞的意境。
其中“魂”字是利用了韵母(字尾)作拖腔处理,抒发了作者对烈士崇敬缅怀之情。
最后一句“泪飞顿作倾盆雨”的“顿作倾盆”四字用了强音唱法,使字音铿锵有力,表现出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
“雨”字的闭口韵,在行腔中运用渐强的唱法,仿佛人的激情涌动如海如潮,
由远及近从天而降。
整个唱腔,优美抒情、细腻委婉,既保留了苏州弹词音乐的特点,又赋予了新时代的气息。
《重整河山待后生》这个唱段是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民的苦难,歌颂了中国人民为雪国耻不怕流血牺牲、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这个唱段的旋律激愤、高亢、悲壮。
其旋律是采用京韵大鼓的音调素材写成的。
它是用宫调式写成的。
全曲可分两个乐段。
第一乐段为第1-20小节;第二乐段为第21-40小节。
唱段的节奏自由。
骆玉笙在演唱时,发挥了她音域宽阔、抒情色彩浓郁的演唱风格,并揉进了悲壮苍凉的演唱特点。
在伴奏形式上,采用了传统伴奏乐器(特别是大三弦)与西洋管弦乐队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强化了悲壮的、大义凛然的、坚强不屈的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让学生获得更多作品上的理性认识,知道我国南北有代表性的两种说唱音乐——南方弹词、北方鼓词,并了解其背景知识、主要特点、情绪、表现形式、艺术特点等,感受体验两唱段中所表现的革命家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演唱情绪的起伏变化,特别是对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的变化的分析,从中体会革命者的心境与伟大情怀。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音乐知识,介绍曲艺音乐、苏州评弹、京韵大鼓。
二、听赏《蝶恋花、答李淑一》
思考1——音乐特点(学生活动)
思考2——情感体现(教师讲解) 1:音乐背景——题目中的李淑一原是湖南长沙第十中学的语文老师,其丈夫柳直荀1932年在湖北战役中牺牲。
杨开慧是毛泽东夫人,1930年为革命牺牲,时年29岁。
1957年春节,李淑一向毛泽东贺年,信中附了一首她1933年写的怀念柳直荀烈士的词。
同年5月11日,毛泽东回信,并以这首词作答。
这首词为毛泽东1957年写成,他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以丰富的想象追思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表达了革命者高尚情操和精神境界。
1958年他弹词演员赵开生为这首词谱曲。
2:音乐特点——《蝶恋花、答李淑一》是解放后弹词开篇的优秀作品之一。
唱腔优美抒情、细腻委婉,既保留了苏州弹词音乐的特点,又赋予了新时代的气息。
3:情感体现——音乐抒发了作者对烈士崇敬缅怀之情,揭示了革命者的博大胸怀,最后一句“泪飞顿作倾盆雨”铿锵有力,表现出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
三、听赏《重整河山待后生》
思考1——音乐特点(学生活动)
思考2——情感体现(教师讲解)1:音乐背景——《重整河山待后生》是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其旋律是采用京韵大鼓的音调素材写成的。
它通过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了抗战八年来沦陷区广大人民血与泪交织的生活画面,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血腥统治、汉奸的卑鄙下流的嘴脸,描述了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民族灾
难,反映了在这一历史时期人民大众逐渐觉醒的过程和顽强不屈、奋起抗日的精神。
2:音乐特点——旋律激愤、高亢、悲壮,节奏自由。
3:情感体现——《重整河山待后生》这个唱段,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民的苦难,歌颂了中国人民为雪国耻不怕流血牺牲、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歌唱家骆玉笙在演唱时,发挥了她音域宽阔、抒情色彩浓郁的演唱风格,并糅进了悲壮苍凉的演唱特点。
强化了悲壮的、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音乐情绪。
四、说说你所知道的说唱音乐,试着唱几句,想想它和方言有什么关系。
五、听曲艺片段做连线练习。
答案:北京(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山东(梨花大鼓);四川(清音);湖北(采茶)。
六、小结,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