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7.3.1 生命的起源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1.95 KB
- 文档页数:5
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在学生完成了“生物的生殖、发育及遗传和变异”,了解了生物在生物圈中如何延续之后,自然过到了关于“生物进化”的学习。
而对于“生物进化”的学习,“生命起源”自然是其研究的开端。
所以,本节内容既是前两章的续,又是本章学习内容的起点,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技能层面上,都起到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
但是,这一节的内容,如生命从原始海洋中产生的概念、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如果处理不好则艰涩乏昧,不但知识内容的理博不到位,更无法达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推测能力的目标。
所以让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生命起源知识。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品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关于生命起源的有关假说。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 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2. 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三、重点难点【重点】1. 了解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 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
【难点】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推测1、神创论2、自然发生说3、化学起源说4、宇生说二、化学起源说无机物有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六、教学反思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也是学生愿意学习和了解、乐于参与辩论的话题。
本课我觉得可抛出-些基本的观点,让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较为丰富的证据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需要老师注意的是将科学推测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可以将它们有机联系在一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教学目标1. 比较区别神创论,自然发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2. 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
3. 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论的大体过程。
二、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自然发生论是如何解释生命起源的生命不是自然发生的斯帕兰扎尼的实验巴斯特的实验生命的起源巴斯特的实验没有解决生命起源的问题化学进化是可能化学进化的基本观点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有机小分子形成的实验2、本节的教学重点:①斯帕兰扎尼实验和巴斯特实验②化学进化过程和米勒实验3、本节教学难点: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
三、课时安排本节内容为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
通过之前学习的生物知识我们了解到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
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生物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是本节内容要探讨的。
(二)教授新课师: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产生的?这是有着极高智慧的人类十分想了解的一个问题。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这个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
师:古时候,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不能解释的问题往往就认为是神灵做的。
所以,东西方都出现了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
师:介绍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故事;介绍上帝七日创世界的故事。
师: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一种关于生命起源的说法——神创论。
神创论认为生命的产生来自天意,是由神或上帝创造的。
这种说法有依据吗?哪些证据可以表明它是错的呢?生:没有依据。
按照神话故事的说法,神创造了多少种生物,世界中就应该存在多少种生物,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但事实表明,生物的种类是不断变化的。
即使有神,神就是第一个生物,那么神又是从如何产生的?师:从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知道,神创论并不能解释生命的起源。
后来,人们又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没有经过处理的动物的尸体会逐渐地腐烂并且生出蛆来,堆在一起的腐烂的植物中会飞虫飞出。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1.有关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教学设计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神创论——在证据面前,不攻自破二、化学起源说:1、原始大气的成分:甲烷、氢气、水蒸气、二氧化碳、无氧气和臭氧层。
2、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最大区别:没有氧气2、根据米勒等人的实验: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3、原始生命的诞生过程:原始大气高温、紫外线、雷电简单的有机物雨水汇集到原始海洋有机物不断相互作用原始生命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必修课程”。
而认识科学的本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教师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时候,应充分注意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本质的教育内容。
在这一节的教学里,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补充了“宇宙大爆炸”、“其它科学家的贡献”、“从有机物到细胞”等科学假说、实验,并特别强调“这些假说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很多科学家提出了其它观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这样设计是依据如下论述:“由于所有的科学概念均依赖于实验和观察的证实,所以从原则上讲,当出现新的证据时,一切科学知识都可能发生变化。
能量守恒定律和运动定律等科学核心概念已经经过了广泛的证实,因而在他们被检验过的那些领域似乎不大容易发生变化。
在那些数据尚不完整,理解尚不充分的领域(例如人类进化的细节和全球变暖问题),新的证据一旦出现很可能要导致现有概念的变化或当前冲突的解决。
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2.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讨,培养求知和敢于怀疑的品质。
2.在课堂渗透无神论的世界观,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关注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米勒实验。
3.“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学难点】米勒实验。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课件展示]世界各地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圣经》片段《创世纪》等。
提问:最早人们认为生命是怎么起源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这些神话的共同点是什么?你们相信这些神话吗?为什么?讲授:基督教在西方占统治地位以后,神创论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生命的起源的探索。
学生聆听、观看,感受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并想象原始的地球。
学生回答问题,大胆解释其中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原始地球的形成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
提问:46亿年前地球上的环境是怎样的呢?[播放视频]《原始地球环境》。
组织小组间交流:这样的原始地球环境中,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呢?引申提问: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能量条件是什么?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在哪儿?1.学生观看视频,打开思维的阀门进行想象,用自己的生动语言描述想象中的地球。
2.教师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整理课前收集的人类对生命起源问题的认识,如自然发生说、宇生说、热泉生态系统说、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说等。
二、米勒实验讲授:科学家提出了这样的猜想:在紫外线、闪电、热能和宇宙射线的激发下,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氨、氢气、甲烷、硫化氢和水蒸气等相互作用形成有机小分子。
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
【能力目标】
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难点:米勒实验的装置和原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制作课件,搜集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学说资料。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生命起源的的观点:神创论
宇生学说
热泉生态系统
自然发生说 1、原始大气的成分:没有氧气
化学进化学说 2、原始地球和原始海洋的形成
3根据米勒等人的实验: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二、原始生命的诞生过程:
原始大气简单的有机物有机物不断相互作用原始生命
七、课下作业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
八、教学反思
本课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在生命起源假说的讨论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发言,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关注生命科学。
生命的起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2)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2)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1)通过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讨,培养求知和敢于怀疑的品质。
(2)在课堂渗透无神论的世界观,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关注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难点:“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生命起源的问题对学生们来讲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是学生们能够学好本节知识的最大优势。
教师可在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观看有关生命起源的电影增强感染力;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不同途径,如络、报刊等,去获取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和证据的信息,然后进行信息的整理、汇集和课堂展示。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挂图:原始地球的想象图。
2、搜集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图片以及米勒的实验装置图片,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假说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激趣导入5分钟师:同学们,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到大自然中郊游吗?(想,非常喜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吧!师:(播放视频通过多媒体创设地球万物繁衍不息的自然景象并解说):同学们,现在地球上生活着150多万种的动植物,20多万种的微生物,还有60亿的人,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人类也是这个世界中的一员。
那么,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呢?我们人类自身又是怎样起源和进化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有关原始生命的诞生的问题。
1.观看视频:师生共同欣赏美丽的自然界。
2.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在轻松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
从科学资料和学生的认知入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起源和进化的问题,激发学生们探究学习的兴趣,在轻松的气氛中自然引入课题。
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在学生完成了“生物的生殖、发育及遗传和变异”,了解了生物在生物圈中如何延续之后,自然过到了关于“生物进化”的学习。
而对于“生物进化”的学习,“生命起源”自然是其研究的开端。
所以,本节内容既是前两章的续,又是本章学习内容的起点,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技能层面上,都起到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
但是,这一节的内容,如生命从原始海洋中产生的概念、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如果处理不好则艰涩乏昧,不但知识内容的理博不到位,更无法达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推测能力的目标。
所以让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生命起源知识。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品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关于生命起源的有关假说。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 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2. 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三、重点难点
【重点】1. 了解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 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
【难点】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推测
1、神创论
2、自然发生说
3、化学起源说
4、宇生说
二、化学起源说
无机物有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
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六、教学反思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也是学生愿意学习和了解、乐于参与辩论的话题。
本课我觉得可抛出-些基本的观点,让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较为丰富的证据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需要老师注意的是将科学推测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可以将它们有机联系在一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这样可以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联想能力和想象力。
至于学生认同哪种学说,不太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科学推测,对生命的起源要有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