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场所之一,同时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
在网络上,信息瞬间传播,其中就包括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网络流行语指的是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特定语言表达方式或词语,这些语言表达方式或词语在一定时间内风靡网络,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
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问题。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都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源于生活,即网络上的流行语有时是别处已经存在的口头语,社群中的成员传递、使用并发展其具体含义,丰富其语言体系,并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二是来源于网络文化元素,即网络语言本身的特点,这些语言表达方式常常来源于网络署名、表情符号、谐音反转等多种文化元素;三是源于娱乐性,即大量的综艺、短视频、网络神乎其神的动态图以及音乐等可以通过创意翻译、二次剪辑形成一些趣味横生的短语或口号,从而成为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通常与以下多种因素相关:一是语言的新鲜与独特性,即网络流行语需要具有新鲜感和独特性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持久的表达需求,因此网络流行语通常会脱离传统语言规范,打破传统的语法、修辞和词汇选择定式;二是适应社交网络的特性,即网络流行语通常需要符合社交网络的短小精干、简洁明了、易于表达和记忆的特点,具有容易传播、传递和产生共鸣的优势;三是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和价值素养,即流行语在流传的过程中往往与某些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时事政治背景、诙谐幽默等因素联系在一起,这些因素不仅能够产生表情意义上的共鸣,还可以刺激社交网络社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然而,网络流行语也有生命力消退的问题。
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周期通常与其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因此,一种流行语出现和消失的原因既可以是时代的变化、文化的转变、流行文化的替代,也可以是某些社交网络行为的厌倦、过度使用引起的审美疲劳等因素所致。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语言在社会文化中的发展、变化和影响。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方式并且网络语言也日益流行。
汉语方言作为中国特有的语言形式,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汉语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丰富多彩的语言资源。
在网络传播中,汉语方言的特点和魅力往往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从而广泛传播着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四川话中的“脑子进水”、“脑洞大开”等方言词汇在网络上被频繁使用,成为了网络流行语。
这些方言词汇不仅为网络语言增添了新的色彩,也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
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汉语方言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词汇的传播上,还体现在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
汉语方言中存在着丰富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这些特点在网络上也得以传播和发展。
粤语中的“唔系呢个意思”,湖南话中的“嗯哼”,都成为了网络语言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这些方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通过网络的传播,被更多人所接受和应用,从而影响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
汉语方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也为网络语言增添了更多的变化和创新,使网络语言更加多元化和生动化。
汉语方言还通过网络传播对标准汉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地域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不同方言之间的交流也增加了。
汉语方言中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逐渐渗透到标准汉语中,使标准汉语更加接近于方言地区的语言表达。
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往往受到了方言的影响。
汉语方言通过网络传播对标准汉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变得越来越普遍。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流行的、短暂的、易传播的、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的新词、新语、新词义,其生命周期很短,但同时也有一定的生命力。
社会语言学角度可以从社会语言学理论、语言变异和传播、语用理论、语境因素等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
首先,从社会语言学理论来看,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使用的一种形式,是反映语言使用者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的。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视觉或听觉刺激所引发的语言表达形式。
语言使用者会根据自身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网络流行语,可见,网络流行语和社会文化因素紧密相关,这使得网络流行语具有更广泛的社会生命力。
比如,在中国互联网环境中,“沙发”就是一个具有强烈地域性和国籍色彩的网络流行语,而在其他国家可能不会产生类似的现象。
其次,从语言变异和传播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与其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密切相关。
因其传播速度快,形式新颖,语言使用者年龄跨度广、传播渠道多元化,这些特点也使得网络流行语传播的范围和速度非常快。
网络媒体如微博、微信和各种社交媒体已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渠道,而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和快手也在推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流行语往往变得陈旧、缺乏新鲜感,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改进,前沿性和时代感也是网络流行语生命力的关键因素。
再次,从语用理论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与其使用场景和语用功能有关。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在特定场景下使用的,如聊天、社群、游戏等等。
这些使用场景赋予了网络流行语不同的社会功能,如表达情感、表达群体认同、社交调侃、表达社会现象、娱乐等等。
准确把握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场景和语用功能,适时提供满足语言需要的表达方式,可以增强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使其更好地为语言使用者服务。
最后,从语境因素的角度看,网络流行语生命力也与其语言形式、语言结构有关。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它以其短小精悍的表达形式和极高的流行速度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成为人们表达情感、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流行语具有社交属性。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离不开社交媒体的推动,因为人们常常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或转发有趣、有亲和力的语言,以此来增强社交关系。
“你好骚啊”这个流行语源自于某个视频,在社交平台上不断被模仿、转发和改编。
这种流行语的生成和传播,既是网络用户对于原始语言的重新演绎,又是用户之间的社交行为。
网络流行语具有时效性。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人们对于流行语的接受和转变速度也非常快。
一句流行语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但也会很快被新的流行语取代。
网络流行语的时效性使其具有短暂的生命周期,而这也与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节奏相适应。
“666”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它的含义是表示对某件事的肯定或赞扬。
在流行语的世界里,它可能被新的表达方式取代,因此它的生命力是有限的。
网络流行语具有创新性。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往往源于用户的创造性改编,常常通过修改、嵌入和组合原始语言中的词汇、词组和句子来产生新的含义。
这种创新性使得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表达力和幽默感,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语言的开放性和创造力。
“doge”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它源自于一张网络迷因图片,图片中一只狗的表情非常奇特,被诠释为一种搞怪和调侃的方式。
网络流行语具有文化属性。
网络流行语往往紧密地与特定的文化现象和社会事件联系在一起,它们反映了人们对于当下社会、娱乐、时事等各个方面的理解和回应。
通过网络流行语,人们可以表达自己对于文化现象的态度和观点,也可以建立起彼此之间的文化共识。
“996”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它源自于中国工作文化中长时间加班的现象,表达了人们对于工作时间过长的不满和诉求。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语言学中的社会语言学,能够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求出来。
由于网络流行语是基于社会发展背景条件所产生的,所以需要探求语言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探究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变化形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虚拟网络社会范围逐渐拓宽。
正因如此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已经越来越受到民众广泛关注,针对其语言特征与形成原因本文将展开归纳总结。
一、语言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受到外文影响。
从语言学中的语言接触层面上来讲,不同的民族与社群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互相接触而产生的语言接触关系。
而纵观全球不同国家的语言,都是在互相影响、互相接触中所产生的语言形式,任何国家语言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从临近语言或临近文化层面上来看,具备语言优势的人经过社会交际就会形成语言接触。
我国的汉语在于外语接触之时,也会在深层次的语言结合粗之中在语言结构或语言功能方面产生相应的吧变化。
在网络社会中不同的民族文化不用面对面,也会产生基础。
所以在各个国家或民族文化融合的虚拟环境之中,网络流行语也会受到诸多外语影响而产生。
(二)网络流行语本身的全民性。
网络流行语中很多应用形式,有效仿我国古文中的“通假字”之意,由于网络流行语常见谐音出现,所以该语言深受全民爱戴并具备趣味性。
语言作为社交中必要的用具,其所属是全体社会成员,而并不是某种组织或社会团体的专用。
所以由此看来网络流行语有全民性的特征。
从网络社会层面上来看也是如此,网络社交中人们通过语言来建立一种社交群体,使用社会语言也就是普通话才不会引起过度的语言沟通障碍。
所以纵观现阶段的很多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利用普通话谐音直接创造新的词汇,如“鸭梨山大”“鸡冻”等词汇都是利用谐音将社会现状反应出来,这种可以直接表述但又具备趣味性的对应事物的表达形式,能够将网络语言的全民性展现出来。
(三)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网络流行语的形式来看,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对社会热点现象的一种表述。
72现代交际·2019年4期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嬗变”(30290110)。
作者简介:王淼,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陈柯冉,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本科生,研 究方向:社会语言学;陈沫澄,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
网络流行语中的汉语方言王淼 陈柯冉 陈沫澄(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34)摘要: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大背景下,社交平台和自媒体兴起,网络流行语也随之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其中较明显的就是汉语地域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渗透,这些汉语方言因其极具表现力、富于生动性并承载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等特点而受到众多网络使用者的喜爱,因此,方言网络流行语在网络流行语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基于此现象,本文对网络流行语中的汉语方言展开研究,旨在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阐述汉语方言影响网络流行语的现状、方式及原因。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方言 原因 方式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4-0072-02在现代科学的推动下,互联网的使用人数激增,网络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创新和改变着我们生活,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环境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作为网络使用者最直接的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的涵盖范围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近年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几乎以不可抵挡之势进入我们的生活,这些社交平台也为自媒体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网络语言也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渗透和影响尤为明显,汉语方言因其极具表现力、富于生动性并承载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等特点而受到众多网络使用者的喜爱,在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和渗透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一、汉语方言影响网络流行语的现状从比较直观的角度来看,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主办的“汉语盘点”活动和由《咬文嚼字》杂志组织的“年度十大流行语”都是当下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记录和盘点年度最热网络流行语的平台。
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正受到语言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网络流行语,可以推动语言学的发展,有助于对语言变化的考察,有助于我们形成对网络符号的深刻认识,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说,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大大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语汇和表达方式,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同时,它具有使用不规范的特点。
随着网络交际的普及,网民越来越多,上网聊天及获取信息,已成为广大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网络上的流行语亦日益丰富,成为网民们上网交流必用语,而且也逐渐走到网下,成为人们的口头禅等社会流行语,极大地影响着21世纪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
网络语言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也一直是语言学的研究热点,早在几年前,国内就已经有许多语言研究者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语言”是个相当含混的概念,于根元先生在《中国网络词典》中认为“网络语言=汉字+数字+符号+其它”。
“从广义上讲,网络语言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软件、病毒、宽带、登录、在线’等,这是网络语言的最基本成分。
二是与网络文化现象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博客、播客、QQ、MSN’等。
三是在各论坛、QQ、MSN等聊天室使用的特殊用语和符号,如‘拍砖、顶、晕’。
二、网络流行语的分类在网上特殊的语境里,网民们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增加信息含量,独具匠心地改造了汉语和英语的一些词汇,并把文字和数字、符号、字母、图片等进行连接和镶嵌。
这种带有明显的互联网时代标志,融合了符号型、数字型、谐音型等的“Q言Q语”给日常用语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网络语言除具备简捷的特点外,还附加了直观、通俗、风趣、幽默等特征。
我们以近几年来的网络流行语为例,对其进行详细的分类。
(一)汉字符号类网络流行语中比比皆是的修辞手段可以有效地增强交际效果,提高交际效率,它们从表意特征、辞格上大概可分为这几种类型:1.谐音类。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体现在词汇上。
不同的方言有着独特的词汇体系,其中一些方言词汇因其独特性、形象性或生动性而成为网络流行语的重要来源。
来自闽南方言的“霸气”、“萌萌哒”、“赞”等词汇已经成为了年轻人在网络中常用的流行语,这些方言词汇不仅丰富了网络流行语的内涵,也展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
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还体现在发音上。
方言中特有的发音特点在网络语言中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或变异。
一些方言中的韵母发音与普通话不同,在网络中被引入时也要根据方言的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种方言发音的引入不仅体现了方言文化的特色,也呈现了网络语言的多样性。
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还表现在语法和句法上。
方言中的一些语法结构和句法规则可能与普通话有所不同,这些特点在网络中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承和创新。
来自四川方言的“么么哒”、“嘿嘿嘿”等语法结构在网络中被广泛使用,它们给网络语言增添了一定的幽默和口语化的特色。
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还体现在表达方式上。
方言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这些表达方式在网络中被借用和调整,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网络流行语。
来自山西方言的“劳资”、“蚊子肉”等表达方式在网络中被广泛使用,它们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方式表达情感,使得网络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发音、语法和句法、以及表达方式上。
汉语方言的丰富多样性为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使得网络语言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多样性。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2016年网络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肖荷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谢红雨【摘要】本文以2016年网络流行语为例,结合社会语言学当中的方言分析,性别分析,行业分析,社会地位与社会现象分析来解析本年度的热点网络流行语,从语言学角度,社会学角度来思考这一语言现象,以求对其存在的独特方式做出社会语言学分析,从而抛砖引玉, 求教大方。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语言学 社会学 思考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而生生不息。
网络流行语即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风靡于网络内外。
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等。
较之普通语言来说,流行语是集社会面貌,大众心理,意识形态为一体,直接敏锐的反映出社会生活观和价值观的载体之一。
一、2016年网络典型流行语举例“蓝瘦香菇”。
这个网络流行语来自微博的一段视频。
视频的录制者因在录制失恋难过想哭的视频时,因为地方方言的原因让原本表达难受想哭的本意转移成爆红网络词语。
“洪荒之力”。
此网络词来自于体育运动员傅园慧而成为8月里约运动会中最热流行语。
傅园慧在里约奥运会之时,表示:“我昨天把洪荒之力用完了,今天没有力气了”。
“小目标”。
此网络词是万达总裁王健林先生在谈及对创业者的建议时所说,原句为“想做白富美是对的,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个一个亿”。
“宝宝”。
此网络语来自于“吓死宝宝了”中的词语。
通常来指收到惊吓时女生用来卖萌的常用语。
“友谊的小船”。
此流行语来自于一幅漫画,作家是喃东尼所创作的“友谊的小船”,两只萌萌的企鹅共同坐在一艘小栓上,有一段“话不投机”的对话最终导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葛优躺”。
此网络新词来自于演员葛优在《我爱我家》情景喜剧当中的剧照姿势。
后被网友衍生出很多版本,从而形成网红新词。
“撩”。
此流行词是伴随着大热韩剧《太阳的后裔》中男主角宋仲基的“撩妹大法”而走红,在互联网中广泛流行。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和传播的特定词语或短语,它们通常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并成为社会热门话题。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语言环境和用户群体等。
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对于流行语的接受和传播方式存在差异。
在中国的互联网文化中,流行语常常是由网络用户自发创造和传播的,它们往往与当下的社会热点、草根文化和网络时事相关,具有浓厚的时代感和情感色彩。
这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更好地契合当下的社会氛围,更容易被网络用户所接受和传播,从而使其生命力得到延续和强化。
语言环境也是影响网络流行语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具有通俗易懂、轻松幽默的特点,适合于快速传播和分享,因此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大众的语言环境中。
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样化,既有汉字、字母的组合,也有网络特有的表情符号和动态图片等,这让网络流行语具有更加生动、富有趣味性的特点,更容易引起用户的共鸣和关注,从而使其在语言环境中得以延续流传。
用户群体的参与和认可也对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有着直接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离不开广大网络用户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当一个网络流行语得到足够多的用户认可和参与时,它便能够在网络中形成一种“社会共识”,进而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迅速扩散和传播。
在此过程中,用户们通过不断地使用和引用网络流行语,使其不断在网络中得到复制和传播,从而拓展了其使用范围和生命周期,使其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社会文化、语言环境和用户群体等。
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得网络流行语更好地契合当前的社会氛围,语言环境的影响使其更好地融入大众的语言环境,而用户群体的参与和认可则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在网络中形成一种“社会共识”,得以延续和传播。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的话题涉及到词汇的流行与变化,研究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社会背景、语言特征和传播途径。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揭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背景的产物。
社会背景对流行语的诞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事件、政治环境、科技的发展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言谈举止,进而影响到流行语的创造和传播。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开始流行起来。
比如"ddl",最初是哔哩哔哩弹幕网站中用户在发现新番后迫不及待地要知道哔哩哔哩将什么时候更新,由于慢得令人难以忍受(引自百度百科),于是就有了"ddl"这个词语。
这一流行语的兴起,与当时年轻人对于追剧的热情、对于快速获得番剧信息的需求有关。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也决定了它的生命力。
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新颖、幽默、简洁等特点,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一些网络流行语还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能够准确地表达特定的情感或观点,因此容易在人们之间传播。
网络流行语通常以所谓的“段子”、“梗”等形式出现,这种形式能够促使人们通过分享、转发等行为主动传播这些流行语,从而增加其流行度。
”你过来我保证不打死你”这一句话是网络上火热的流行语,它的幽默、夸张的方式让人印象深刻,同时还引发了大量的模仿和改编,增强了其传播效果。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途径决定了其生命力。
网络流行语通常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即时通讯软件等途径传播。
这些传播途径具有高效、广泛的特点,使得流行语可以迅速传播到更多的人群中。
社交媒体等传播途径还可以提供人们交流的平台,人们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创造或发现的流行语,进一步推动流行语的传播和发展。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需要从社会背景、语言特征和传播途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社会背景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的环境,语言特征决定了流行语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传播途径决定了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作者:庄艳华来源:《资治文摘》2017年第05期【摘要】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社会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最流行的用语,它不同于现实中的语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关键词】语言学;网络流行语;形成;原因一、形成原因1.群体极化的作用心理学家梅厄斯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群体极化就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也就是说,个人的观点在群体里会得到加强和放大。
因此,网络用语一旦诞生就会以无法预知的速度迅速传播开来,成为网络流行语。
因为正是网络使个人迅速的群体极化,个人在接受他人信息轰炸的同时也在信息轰炸他人,最后很多人的声音就会渐渐汇聚成一种声音,从而加速了特定语言符号的传播。
“给力”一词从网络到现实的爆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2.网络社会具有天生的敏感性在信息社会,互联网是信息传播最迅速的媒介之一。
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海量的资讯在网络上发布并传播。
所以网络社会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天生的敏感性。
网民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并发表评论。
于是诞生了“围观”“路过”“打酱油”等流行语,表示第一时间对某事件形成关注和讨论。
而像“雷”、“山寨”、“神马都是浮云”等词也都是在网络爆红之后,才渐渐进入平面媒体、娱乐节目及大众视野。
所以说,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体,其对信息的传播速度总是要快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
二、特征1.从语言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出自社会热点现象。
网络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针砭时弊的舆论场所。
与一般社论声明的严肃性不同,网民们选择一种更加诙谐幽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热点现象的看法,使特定的语言成为一种特定的符号表达一种特定的意义。
这些词都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语言对政治经济现象的反映。
但是,这种网络用语的流行通常具有集中性和爆发性,以及一定的时效性,当新的社会热点出现之后,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所取代。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语言逐渐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的必需品。
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网络交流,丰富了网络生活。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在简要阐明网络语言的概念基础上,从语音、语法和词汇三个方面分析网络语言的语言特征,继而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原因,从而为网络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原因网络语言是一种随着网络发展而出现的新式语言。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已成现代生活交流溝通的主要渠道之一。
网络语言使用的日益普及化,加速了社会变迁,特别是交流方式的转变。
与传统的面面沟通或缓慢的书信相比,具有省时性、传递高效性、趣味性的网络语言更易获得民众的青睐,尤其容易受到年轻网民群体的追捧。
而随着网络语言的深入,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语言概述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的社交、娱乐、工作、学习、思考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同时也让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
网络语言有两种形式,广义上是指既包括人们日常用语又包括专业术语在内的、与网络有关的语言形式;狭义上则是指通过汉字、拼音、表情、字母、数字等多种形式表达内容的语言形式。
网络语言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由社会变化而引起的一种语言变异行为,随着使用群体的增加以及固定逐渐形成一种语言现象。
2004年中国网民数量只有区区8700万人,而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8月4日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51亿。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为网络语言的诞生提供了物质载体。
而网民数量的剧增,则为网络语言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保证。
网络语言继承了互联网信息传播高速便捷的特性,同时其简约化,形象化、直观化的语言形式更是符合处于快节奏生活方式中的人们对于文字的需求。
而互联网用户的全民化,年龄与生活、思维方式的差距使的网络语言也具有形式多样的特点。
浅析从社会语言学角度透视网络流行语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1、社会语言学与网络流行语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是反映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
作为语言学分支的社会语言学指出,语言与社会共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既要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化,也要从语言的变化去探讨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急剧上升,网络语言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而广泛传播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鲜活语言形式。
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不仅有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直接、最敏感的反应。
在大量网络流行语的频繁使用中,有一类流行语。
如“你out了”也被众多网民争相引用,并被评为2009年度最佳网络流行语之一。
此类流行语有其构成的特征,本文将用社会语言学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此类流行语的成因、色彩新意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语料分析究竟何为“语码转换”?我们先来分析以下四组语料:语料1:老师:“上课喝啤酒?”学生:“老师,你out了!”语料2:“连这个你都不懂?I服了You!”语料3:“2004《时代风采》时尚模特评选活动正在启动ing”语料1中out一词在不同场合具有多种意思,可以作副词、形容词、介词、名词和动词。
“out”选取了在英汉词典中的解释“出外;在外;向外”,如今,这个词被赋予了“落伍了、不能与现行接轨了”的新意。
语料2中,在句内出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其目的是在语用环境下,根据需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以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语料3的特点是通过汉语谓词性成分加英语词尾ing(我们记作X-ing)来表达进行时态,“X-ing”形式有其独特之处:一方面,在汉语中介入英语的语素能给人带来新奇感,引起听觉和视觉上的新鲜刺激。
另一方面,较之于印欧语,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表示进行时态要通过状语和部分助词实现,比如“正在、着、呢”等,英语则是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达到其时态以及语法功能的变化。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社会文化、心理观念、价值观念的体现。
而在汉语方言的影响下,网络流行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改变。
在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
由于汉语方言的多样性和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方言会对网络流行语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产生新的网络流行语。
比如在上海市区,“卡哇伊”一词常被当成“可爱”的谐音引进到流行语中,“卡哇伊”在网络流行语中又变成了“萌萌哒”,这个词本身也是受到了上海方言的影响。
而在广东地区,粤语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更加显著。
“吃货”这个词在流行语中被翻译成了“食神”,这个词中的“食”字是受到了粤语的影响。
“赞”在网络流行语中被翻译成了“赞爆”,这种语法结构同样受到了粤语的影响。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汉语方言不仅仅是对网络流行语的一种影响,更是对网络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也体现在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上。
不同的方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这也会反映在网络流行语中。
广东人在日常对话中喜欢用“啊”“哦”等语气词,而这些语气词也会在网络流行语中体现出来。
“你吹,啊”、“我靠,哦”这些表达方式正是受到了广东方言的影响。
汉语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的影响不仅仅是词汇上的改变,更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改变。
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词汇和表达方式上的改变,更是语言习惯和语法结构上的改变。
通过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并从中发现汉语方言的丰富和多样性。
在互联网时代,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也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话题,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可以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的语言
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当代年轻人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而
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也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体现在词汇的丰富性上。
不同的方言有着自己独特的词
汇和表达方式,这些词汇往往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成为了网络流行语的重要来源。
网络流行语“咋地”、“撒狗粮”等词汇就是来自方言中的特殊表达方式,通过网络的传
播迅速走红全国。
这些方言词汇给互联网语言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丰富了网络交流
的方式和内容。
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还体现在语音和语调上。
方言的语音和语调特征会影响
人们在网络交流中的发音和语调习惯,从而影响到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使用。
某些方言在
发音时会增加声调的强度和变化,这种特点常常被用在网络流行语中,使得表达更加夸张
和有趣。
一些方言习惯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到网络流行语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这种方言的影响使得网络流行语不再拘泥于规范汉语的表达方式,更加贴近实际对话中的
口语风格。
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还体现在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上。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
一部分,携带着地方的习俗、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
这些特色在网络流行语中也得以体现,通过方言特有的表达方式和习惯词汇,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更好地传递和表达地方文化的
精神内涵。
“佛系”、“吃瓜群众”等网络流行语既包含了方言中的表达方式,又形象地
体现了当代社会的某种价值观和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