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集反应名词解释免疫学
- 格式:doc
- 大小:10.44 KB
- 文档页数:1
active im.主动免疫治疗:是指给免疫应答健全的机体输入疫苗或免疫佐剂等抗原性制剂,激活或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使机体自身产生抵抗疾病的能力。
adaptive immune r适应性免疫应答特异性,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是指表达Fc受体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
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affinity亲和力: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部位与相应的抗原决定基之间的结合强度。
agglutination凝集反应: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凝集团块。
alternative pathway补体旁路途径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allergen变应原:是指能够选择性地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
allograft同种异基因移植:是指同一动物种内遗传结构不同个体之间的移植。
AICD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通过T 细胞-B 细胞或T 细胞-T 细胞之间的FasL(CD95L)和Fas(CD95)的结合,启动AICD,使自身反应性T 细胞或B 细胞被消除。
antiserum抗血清:人或动物血清中的抗体具有同种型抗原特异性,将人Ig免疫动物或将动物Ig免疫异种动物,可制备出抗抗体,由此制备的血清称为抗血清。
antitoxic抗毒素:是将外毒素给马多次免疫后取得免疫马血清,血清中含有能中和该种外毒素的大量抗体,称为抗毒素。
antigen present抗原提呈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降解为多肽片段,并与MHC分子结合为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而转移至细胞表面,再与TCR结合形成TCR-抗原肽-MHC分子三元体,提呈给T 淋巴细胞的全过程。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2.固有免疫应答(innateimmune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3.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immune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4.免疫防御(immunologic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5.免疫自稳(immunologic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6.免疫监视(immunologic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7.免疫应答:是医学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全过程。
8.医学免疫学:专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免疫相关疾病发生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与防治方法的科学。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组织1.免疫细胞(immunecells):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如T细胞、B 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2.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4.半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只可与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而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即只具备免疫反应性,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
5.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
7.抗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8.免疫球蛋白: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9.高变区(HVR):VH和VL中3个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的区域。
10.单克隆抗体:由单一杂交瘤细胞产生,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原。
1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12.互补性决定区(CDR):VH和VL中的3个可形成与抗原表位互补的空间构象的区域。
13.补体: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14.膜攻击复合物(MAC):由补体系统的C5b~C9组成的复合物,可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靶细胞死亡溶解。
15.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16.CSF(集落刺激因子):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分化、增殖的细胞因子。
17.IL(白细胞介素):是由白细胞产生的又介导白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细胞因子。
18.TNF(肿瘤坏死因子):由单核巨噬细胞与活化T细胞产生的,能造成肿瘤直接死亡的细胞因子。
实验一凝集试验颗粒性抗原(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抗原颗粒可相互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或凝集试验。
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
细菌或其它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负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而呈现均匀的分散状态。
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后可以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降低了抗原分子间的静电排斥力,此时已有凝集的趋向,在电解质(如生理盐水)参与下,由于离子的作用,中和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外面的大部分电荷,使之失去了彼此间的静电排斥力,分子间相互吸引,凝集成大的絮片或颗粒,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根据是否出现凝集反应及其程度,对待测抗原或待测抗体进行定性、定量测定。
凝集反应包括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大类,本实验主要介绍直接凝集反应。
[目的要求]1. 掌握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的操作方法。
2. 掌握凝集试验的结果判定及判定标准。
3. 熟悉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所需材料和试剂。
[材料与试剂]1. 玻板,载玻片,试管(1cm x 8cm),试管架,刻度吸管,滴管,微量可调加样器,滴头(tip头),牙签或火柴棒,记号笔。
2. 灭菌的生理盐水,灭菌的0.5%石炭酸生理盐水。
3. 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平板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虎红平板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阳性血清,布氏杆菌病阴性血清,被检血清(牛、羊或猪)。
4. 鸡白痢平板凝集抗原,鸡白痢阳性血清,鸡白痢阴性血清,被检鸡血清。
[实验内容及操作方法](一)试管凝集试验以牛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试验为例。
1. 试管准备:每份血清用试管4支,另取3支试管作为对照,作好标记,置试管架上。
如被检血清有多份,对照只需做1份。
2. 被检血清稀释:第1管加入2.3ml 0.5% 石炭酸生理盐水,第2、3、4管加入0.5 ml 0.5% 石炭酸生理盐水;然后用加样器或刻度吸管吸取被检血清0.2 ml,加入第1管中,反复吹吸5次混匀,吸取1.5 ml弃之,再吸取0.5 ml加入第2管中,混匀后吸取0.5 ml加入第3管,依此类推至第4管,混匀后吸弃0.5 ml(见表1-1)。
第五章(2)凝集反应Chapter 15 Agglutination Test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目的要求·掌握:凝集反应的原理、类型及临床应用;熟悉:凝集反应的技术要点、实验影响因素、方法评价、间接凝集常用的载体;了解:凝集反应各阶段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1。
凝集反应的特点与类型。
2。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
3。
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间接血凝试验,胶乳凝集试验,间接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
4.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5.抗球蛋白试验。
第二部分测试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直接抗球蛋白实验用于检测A.血清中结合的抗体B.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C.红细胞表面结合的不完全抗体D.红细胞表面结合的完全抗体E.血清中游离的完全抗体2.玻片凝集实验A.只能检测抗原,不能检测抗体B.既能检测抗原,又能检测抗体C.只能检测抗体,不能检测抗原D.为半定量实验E.不能用于ABO血型鉴定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玻片凝集试验A。
菌种鉴定 B。
血清学分型 C。
人类ABO血型鉴定D.定量检测前筛选试验 E。
血清抗体效价测定4.试管凝集试验的效价判断标准是依据出现肉眼可见的如下凝集现象A.“+”B.“+或++”C.“++”D.“+++”E.“++++”5.间接抗球蛋白实验用于检测A.血清中结合的抗体B.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C.红细胞表面结合的不完全抗体D.红细胞表面结合的完全抗体E.血清中游离的完全抗体6.协同凝集试验所用的载体是A.新鲜红细胞B.洗涤红细胞C.醛化红细胞D.聚苯乙烯颗粒E.金黄色葡萄球菌7.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红细胞是A.标准新鲜红细胞B.标准洗涤红细胞C.标准醛化红细胞D.受检者未致敏红细胞E.受检者致敏红细胞(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1.实验中,促进凝集现象的措施有A.低温离心 B.增加电解质或蛋白质 C.加入右旋糖酐或葡聚糖D.用胰酶处理 E.加入抗原2。
active im.主动免疫治疗:是指给免疫应答健全的机体输入疫苗或免疫佐剂等抗原性制剂,激活或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使机体自身产生抵抗疾病的能力。
adaptive immune r适应性免疫应答特异性,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是指表达Fc受体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
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affinity亲和力: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部位与相应的抗原决定基之间的结合强度。
agglutination凝集反应: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凝集团块。
alternative pathway补体旁路途径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allergen变应原:是指能够选择性地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
allograft同种异基因移植:是指同一动物种内遗传结构不同个体之间的移植。
AICD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通过T 细胞-B 细胞或T 细胞-T 细胞之间的FasL(CD95L)和Fas(CD95)的结合,启动AICD,使自身反应性T 细胞或B 细胞被消除。
antiserum抗血清:人或动物血清中的抗体具有同种型抗原特异性,将人Ig免疫动物或将动物Ig免疫异种动物,可制备出抗抗体,由此制备的血清称为抗血清。
antitoxic抗毒素:是将外毒素给马多次免疫后取得免疫马血清,血清中含有能中和该种外毒素的大量抗体,称为抗毒素。
antigen present抗原提呈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降解为多肽片段,并与MHC分子结合为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而转移至细胞表面,再与TCR结合形成TCR-抗原肽-MHC分子三元体,提呈给T 淋巴细胞的全过程。
凝集反应名词解释免疫学
凝集反应是一种免疫学反应,指的是当抗原 (例如细菌、红细胞等) 与相应的抗体相遇时,它们之间会发生特异性结合,导致抗原颗粒聚集成块状,从而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凝集反应是免疫学中最常见的反应之一,可以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类。
直接凝集反应是指抗原与抗体在直接接触下结合,形成凝集物;间接凝集反应则是指抗原先与某种非免疫性物质 (例如胶乳颗粒或红细胞) 结合,然后再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凝集物。
另一种免疫学反应是沉淀反应,指的是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时,它们之间会发生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
沉淀反应通常在抗原抗体分子可以自由扩散的固体状琼脂凝胶中进行,抗原抗体在比例合适处结合,形成较稳定的白色沉淀线。
沉淀反应可以用于检测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和比例关系,并且还可用于某些抗原物质的含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