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及其各种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65
成分血及其临床应用一、成分输血从1900年Landsteiner等发现ABO血型系统以来,输血成为抢救和治疗患者的有力措施,使不少患者得救。
枸橼酸盐—葡萄糖(ACD)保养液全血4±2℃保存21 d,CPD保养液全血4±2℃保存28 d。
所谓新鲜全血没有明确定义,一般根据输血目的区分:为了提高运氧能力,4℃保存5 d内的ACD全血,或10 d 内的CPD全血,其中含2,3-DPG多,运氧能力强。
需要同时补充红细胞和凝血因子(FV)可选用5 d内的全血(含FV)或1 d内的全血(含FⅧ),若是凝血因子缺乏,输全血不容易达到治疗量,应改用成分血输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输血技术早已进入成分输血阶段,全血输注很少,有的发达国家已经不保存全血,我国有的单位成分输血比例高达99%,成分输血是血液免疫学进展的结果。
成分输血的科学根据:多年来,临床上习惯于输全血。
其实,血液采出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血液的各种成分要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血中的血小板离体24 h开始受破坏,48 h其活性显著减弱(存活约40%),3 d以后血小板已无治疗作用;白细胞只能保存3~5 d,其中以粒细胞受破坏最快,24 h已逐渐丧失功能;只有红细胞保存时间长。
血浆中FⅧ在全血中24 h其活性显著下降(50%),FV活性3~5 d后也丧失50%。
因此,成分输血是最科学的输血方法。
全血分为各种成分分开保存,红细胞、血小板、血浆都能在冷冻条件下保存,冻存时间长达1 a至数年,-196℃保存红细胞可长达10 a或更长。
可以随时解冻用于患者。
全血只能在2~6℃条件下保存,储存时间短,各种成分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逐渐破坏。
在临床上多数患者只需要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即可满足治疗目的。
由于成分血制品纯度高,便于保存,疗效好,更能达到治疗目的,输用安全,副作用少。
因此,要大力开展成分输血及科学研究,促进临床输血向科学、合理、高效、节约用血阶段过渡,接近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临床输血水平。
全血和成分血使用首先是全血。
全血指的是未经任何处理的、完整保存了所有成分的血液制品。
一般情况下,全血在采血后会经过一系列处理,如离心、分离等,得到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等三个主要成分。
然而,如果这些成分不进行分离,而保持它们原本的比例和组成,就形成了全血。
全血制品有着广泛的医疗应用,主要用于大量失血、手术、创伤等情况下的补血。
全血具有较大的血容量,因此能够快速增加体内的血量,提高血液循环动力。
它能够为患者提供多种生理功能,包括输送氧气、维持体液平衡、调节酸碱平衡等。
此外,全血中还含有多种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质,如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
然而,全血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大量输注全血可能导致血容量过高,增加心脏负担,特别是对于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患者而言。
其次,全血无法满足特定情况下对一些成分的需求。
例如,对于一个急需凝血因子的患者而言,全血可以提供的凝血因子的含量可能不足以满足需求。
由于这些原因,随着成分血的发展和应用,全血在临床使用中逐渐减少。
接下来是成分血。
成分血是指通过分离全血中的成分,得到其中其中一种或几种成分后,制成的血液制品。
成分血制品主要包括红细胞悬浮液、血小板悬浮液、新鲜冰冻血浆等。
红细胞悬浮液主要用于贫血患者的输血,其主要作用是输送氧气到各个组织器官。
由于红细胞悬浮液中几乎不含有血浆,因此输注时不会增加血容量。
血小板悬浮液则主要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等情况。
而新鲜冰冻血浆则可以提供血浆中的各种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物质,用于补充这些物质缺乏的患者。
成分血制品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血的局限性。
它可以根据患者具体需求提供定向的治疗,使得输血更加安全、有效。
成分血的使用也减少了对血液资源的浪费,提高了血液的利用率。
然而,成分血制品的制备过程和保存条件要求较高,制品的效价和功能完整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另外,成分血在临床使用上也有一些特殊要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血型和体重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一、管理要求(一)全血及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管理要求。
1.来源管理。
医院临床治疗所使用的全血及血液成分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给(开展的患者自体储血、自体输血除外)。
输注前经过输血相容性检测,确定与受血者相容。
因应急用血需要临时采集血液时,必须遵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
2.程序管理。
制定包括全血及血液成分库存管理(包括用血计划、入库、复核、保存等),患者用血需求评估,输血治疗告知程序,输血前实验室检查,输血申请(包括血液成分选择,填写申请,血样采集,输血科接收并审核等),输血相容性检测,全血及血液成分的发放,临床输注管理(包括核对、输注、监测等),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评估及处理,输血治疗效果评估等临床用血各阶段的操作程序。
3.人员管理。
输血相关医技人员应掌握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以及其它血液替代品或相关药物等。
临床输血相关的医护人员要详细核对患者与血液制品的相关信息,确保输血安全。
4.临床用血分级管理。
(1)根据本医院特点,制定不同级别临床医师的申请用血量权限。
(2)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含)的临床医师负责签发输血申请单。
(3)一次临床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毫升时,需经输血科(血库)医师会诊,由用血科室主任和输血科(血库)会诊医师签名后报医务处(科)批准。
(4)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高于上条所列权限使用全血及血液成分,并严格记录救治过程。
(二)血浆源医药产品的管理要求。
1.来源的管理。
根据《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实施血液制品批签发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使用经国家审批的血浆源医药产品。
药库设置血浆源医药产品药品待验区、合格区、不合格区,且应严格划分。
需详验检验报告书,进口者还需查验进口药品注册证及审批签发的报告。
入库药品按照说明书要求贮存。
2.应用的管理。
(1)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血浆源医药产品特别是人血白蛋白等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成分输血的种类及应用成分输血是指将整个血液分离为不同成分,按需输注给患者的一种输血方式。
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可以选择输注血浆、红细胞、血小板等成分,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成分输血的种类及其应用。
1. 血浆输注:血浆是将全血离心分离后去除红细胞和血小板所得到的淡黄色液体。
血浆输注可以提供多种重要物质,如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
根据血源的不同,血浆可分为新鲜血浆和冷冻血浆。
新鲜血浆适用于急需补充凝血因子的患者,如急性大出血、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冷冻血浆则主要用于长期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肝功能衰竭、家族性凝血因子缺乏等。
2. 红细胞输注:红细胞是运输氧气至身体各个组织的主要细胞成分。
红细胞输注可以改善贫血患者的氧合功能,增加氧气的输送量。
有时也可用于急性失血、贫血的矫正、外科手术等情况。
此外,红细胞还可以根据血型进行配对,以避免输血后出现血型不相容的反应。
3. 血小板输注: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碎片,主要负责血液凝固过程中的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血小板输注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如白血病化疗后、手术后、外伤出血等。
血小板可以来源于新鲜全血或由新鲜血浆分离而得。
4. 白细胞输注: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抗感染和免疫调节。
白细胞输注适用于严重感染或免疫缺陷患者,以帮助修复患者的免疫功能。
白细胞输注一般来源于新鲜全血。
5. 血栓凝块输注:血栓凝块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提取的物质。
血栓凝块输注适用于原发或继发性凝血障碍的患者,以帮助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血栓凝块输注的效果相对持久,一次输注可维持较长时间的凝血功能。
总的来说,成分输血的种类及应用有血浆输注、红细胞输注、血小板输注、白细胞输注和血栓凝块输注等。
每种成分输血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
在进行成分输血时,医生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成分输注,以提高治疗效果,并注意避免输血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
全血与成分血使用标准引言:全血与成分血是现代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血液制品,用于治疗众多病症和救治重症患者。
为了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全血与成分血,制订相应的使用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全血与成分血的定义、特点以及使用标准。
一、全血及其使用标准1. 全血的定义:全血是指从献血者身体中采集的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组分的混合物。
2. 全血的特点:(1)全血能提供多种成分,包括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血浆等。
这使得全血成为一种多功能的血液制品,适用于多种不同的病症治疗。
(2)由于全血保持了血液原有的组分比例,因此可以避免成分血分离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损失或变化。
3. 全血的使用标准:(1)全血的使用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包括疾病类型、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危机程度等因素。
(2)常见的全血使用指征包括急性失血、创伤、手术、贫血等情况。
对于慢性失血或缺铁性贫血,全血可能不是首选治疗方法。
(3)全血的用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血红蛋白水平来确定,一般每隔一定时间定期检查血红蛋白,以监测全血使用效果。
二、成分血及其使用标准1. 成分血的定义:成分血是从全血分离而来的部分血液组分,包括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和新鲜冷冻血浆等。
2. 成分血的特点:(1)通过分离全血可以得到更纯净的血液组分,满足特定治疗需求。
红细胞悬液可用于治疗大面积烧伤或贫血患者,血小板悬液可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的患者。
(2)成分血使用时必须严格控制质量,确保血液组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成分血的使用标准:(1)成分血的使用应严格按照病人的具体病情来决定,包括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出血风险等因素。
(2)成分血的用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来确定,避免使用过多或过少的血液组分。
(3)成分血的质量标准包括:血小板悬液的纯度、血红蛋白的含量、血浆中病原体的检测等。
只有符合质量标准的血液组分才能使用。
结论:全血和成分血是具有不同特点和用途的血液制品。
全血和成分血使用血液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种生命维持物质,它能够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荷尔蒙,同时也能够调节体温和酸碱平衡。
在医学领域中,血液不仅可以作为检测生物体疾病状态的重要指标,还可以通过输血的形式来救治病人。
根据血液的不同用途,我们可以将血液分为全血和成分血两种类型。
全血是指由抗凝剂稀释后未经任何处理的血液,包含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以及血浆等成分。
而成分血则是将全血通过离心分离成不同的组分,在严格控制条件下单独使用。
全血使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于急诊输血,即患者因大量失血或其他原因造成生命危险,需要迅速输血恢复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稳定;二是用于增加血液成分的输注,比如红细胞输注用于治疗严重贫血患者,血小板输注用于治疗血液凝血功能障碍等。
成分血使用则更为常见,它包括了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以及各种血浆制品。
这种方式的使用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特定需求,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并发症,并能更好地利用血液资源,提高血液的供应效率。
在成分血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血液成分的筛选和应用。
比如说,对于缺血缺氧的重度贫血患者,可以选择输注红细胞浓缩物用于补充血红蛋白;对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选择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因子来促进血液凝结。
另外,使用血液制品还需要注意避免输血相关反应的发生。
过敏反应、发热反应和输血相关肺损伤等是比较常见的输血并发症,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输血史和过敏史,并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总结起来,全血和成分血的使用方式各有优劣,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来决定。
合理选择血液成分,合理使用血液资源,不仅可以提高输血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
医务人员应该在使用血液制品时严格遵守相关规范,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
成份输血临床应用成分输血是指将血液分离成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各种成分,然后根据患者具体的需求,选择性输注所需成分的一种输血方式。
成分输血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为各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下面将从成分输血的定义、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成分输血的定义成分输血是将全血或血浆按其组成分离为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冷冻血浆等各种成分,然后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性地输注其中一种或几种成分的一种输血方式。
相对于全血输血而言,成分输血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同时也避免了过多的液体负荷。
成分输血的适应症1. 红细胞成分输血:主要用于治疗贫血、失血性休克等情况,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改善组织氧供。
2. 血小板成分输血: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血友病、白血病等,可预防或治疗出血。
3. 血浆成分输血: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大面积烧伤、急性溶血等疾病,可提供凝血因子和蛋白质支持。
成分输血的禁忌症1. 对输注的成分具有明显过敏史或不良反应的患者。
2. 存在明确的输血相关并发症风险,如免疫性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
3. 没有明确的输血指征或存在其他替代治疗方式的情况下。
成分输血的操作方法1.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成分输血种类和数量。
2. 对成分进行交叉配血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输血安全。
3. 输血前进行必要的预防措施和输血前反应风险评估,准确记录输血相关信息。
4. 在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液速度,及时处理输血反应。
成分输血的注意事项1. 注意成分的贮存、搬运和输注方法,确保成分的质量和安全性。
2. 严格按照输血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减少输血相关风险。
3. 定期对输血科室进行清洁消毒和环境检查,维护输血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4. 建立完善的输血记录和报告系统,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估和追踪。
综上所述,成分输血作为一种有效的输血方式,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全血及成分血的临床应用全血和成分血是在输血过程中常用的两种血液制品。
在临床上,全血和成分血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下面将详细介绍全血和成分血在临床应用中的主要方面。
1. 全血的临床应用:全血是指将采集到的新鲜血液以适当比例加入抗凝剂后,直接输注给患者。
全血包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因此可以同时满足多种血液成分的需求。
全血在以下情况下常被应用:(1)急性失血:当患者大量出血引起血容量不足时,全血可以迅速补充各种血细胞以恢复循环功能。
例如,在严重创伤、大手术、产后出血等情况下,输注全血可以有效地增加血容量和血液的输送能力。
(2)严重贫血:对于严重贫血患者,输注全血可以迅速增加红细胞数量,改善氧运输和组织供氧功能。
例如,在溶血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重症缺铁性贫血等情况下,全血输注可快速纠正贫血状态。
2. 成分血的临床应用:成分血是将采集到的全血通过离心和分离技术,将血液分割成红细胞悬浮液、新鲜冷冻血浆、血小板浓缩液和白细胞浓缩物等多种血液成分,以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
成分血在以下情况下常被应用:(1)红细胞输注:对于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可以补充缺少的红细胞,提高氧运输和组织供氧能力。
成分血中的红细胞悬浮液可以通过输注来纠正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2)血小板输注:对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血小板输注可以有效预防或治疗出血并提高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浓缩液是成分血中提取的浓缩血小板,可以在手术、肿瘤化疗、造血细胞移植等情况下进行输注。
(3)新鲜冷冻血浆输注:新鲜冷冻血浆中含有各种凝血因子,可以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乏等疾病。
例如,在大量出血、凝血因子缺乏的血友病患者、DIC等情况下,输注新鲜冷冻血浆可以有效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4)白细胞输注:白细胞浓缩物主要用于恢复血液细胞免疫功能,在严重感染或严重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中应用。
白细胞浓缩物可以通过输注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抵抗感染和炎症的能力。
1.使用时间与输注速度1.1全血和成分血出库后,应在4小时内完成输注,不应再进行保存。
为什么要对血液使用时间进行限制呢?血液是一个良好的细菌培养的载体,一旦离开正确的贮存条件,特别是在室温或更高的环境中,细菌会大量繁殖。
因为血液输注前,一般都需要加温到室温或更高一些,所以需要对输注时间进行限制。
目前临床多执行从输血科取回的血液在30min内开始输注,4h限制是指从血液发出到输血结束的总时间。
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得退回。
1.2 输注速度宜先慢后快,起始的15min慢速输注,严密检测是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若无不良反应,以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快速度完成输注。
前15min为什么要慢呢?一些致命的输血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类过敏反应等,往往在少量的血液输入病人体内时即可发生,故输血开始的15min内输注速度一定要慢,同时要密切观察,一旦发生反应,立即停止输注。
那15min后为什么又要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快速度完成输注呢?就像鱼儿在有水的地方才能正常生活一样,血液也类似,一旦其离开正确的贮存条件,即有发生细菌繁殖或丧失功能的危险,故15min后应该以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
非紧急情况下推荐的输血速度2.输血器材WS/T 433—2013常规输血应使用专用的有滤网的输血器,以去除血液凝块和微聚物。
输血前准备时,应检查输血器外包装的完整性和有效期,打开输血器外包装并检查输血器的完整性。
输血前应用无菌生理盐水预冲输血器管道。
输血结束后,由用血科室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处理血袋和输血器。
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或输血不良事件时,应把血袋封闭后进一步检查或按要求封存。
3.药物添加除生理盐水外,血液制剂中不得添加任何药物在输血过程中不应向血液中添加除生理盐水以外的任何物质。
不可加入其它药物以免发生药物配伍禁忌或溶血。
当患者同时需输注其它液体或药物时,应通过不同的静脉通道进行。
4.血液加温血液置换、大量输血及患者体内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冷凝集素时宜进行血液加温。
全血和成分血使用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全血和成分血的适应证、输注剂量和使用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输血治疗的全过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8469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WS/T 203 输血医学常用术语WS/T 433—2013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3 术语和定义GB 18469及WS/T 20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大量失血 massive blood loss 24h内丢失一个自身血容量(正常成人体重的7%;儿童体重的8%~9%);或3h内丢失50%自身血容量;或成人出血速度达到150mL/min;或出血速度达到1.5mL/(kg·min)超过20min;失血导致收缩压低于90mm/Hg或成人心率超过110次/min。
3.2 普通冰冻血浆 frozen plasma冰冻血浆的一种,含有稳定的凝血因子。
3.3 去冷沉淀血浆 plasma cryoprecipitate reduced冰冻血浆的一种,也称为冷上清,从新鲜冰冻血浆中分离出冷沉淀凝血因子后的血浆。
4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Hb:血红蛋白(hemoglobin) WS/T 623—2018 3Hct: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P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SCID: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iency)TACO: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transfusion associated circulatory overload)TA-GVHD: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 associate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TRALI: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acute lung injury)T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factor)5 通则5.1 不可替代原则只有通过输血才能缓解病情和治疗患者疾病时,才考虑输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