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学原理
- 格式:pptx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39
针织工艺培训教材第一章针织学的基本概念及常识1.针织织物利用织针(Needle),将一根或几根由纬向喂入的纱线依次弯曲成一系列的线圈(Loop),再将此次生成的新线圈与前次生成的旧线圈相互串套(Looping),就构成针织织物(Knitting Fabric),纬编舌针的成圈编织过程请参见上图.2.线圈线圈是由圈干1-2-3-4-5和延展线5-6-7组成(见右下图),其中圈干的直线部段1-2与4-5称为圈柱,弧线部段2-3-4称为针编弧,延展线5-6-7又称为沉降弧,由它来连接相邻的两只线圈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在工艺上,通常把显示线圈圈柱的那一面作为工艺正面(或为针织物正面),而显示出针编弧和沉降弧的那一面作为工艺的反面(针织物的反面).3.基本线圈结构及其形成过程:1)基本线圈结构:成圈线圈、集圈线圈和浮线是构成所有针织物的最基本结构单元.2)基本线圈的形成过程:成圈线圈(Knitting Stitch)织针在织完旧线圈后,上升到最高点,喂入纱线,针下降,形成新线圈。
具体过程如下:a)织针刚完成前一个线圈的编织,新形成的线圈正处于针头内;b)织针上升到退圈位置,线圈把针舌打开而滑到针杆上;c)织针下降,新纱经导纱器进入针钩内;d)织针继续下降,旧线圈沿针杆上滑而关闭针舌;e)织针将新纱线从旧线圈中拉出一个新线圈。
这个位置称为脱圈位置;f)织针处于脱圈位,准备下一个成圈过程。
集圈线圈(Tuck Stitch):见上图a)织针刚完成前一个线圈的编织,新形成的线圈正处于针头内;b)织针上升到集圈位置。
对比成圈过程,可以发现织针比退圈上升得低一些,线圈仍保留在针舌内,但是也能钩到新纱线;c)织针下降,由于针舌下面没有线圈,无法关闭,新纱线和旧线圈仍处于针钩内,所以没有形成线圈;d)织针再次上升,开始下一编织过程,新纱线和旧线圈被退至针杆上;e)织针将再一次将新纱线从原来的旧线圈与纱线中拉出;f)织针下降于脱圈位,新线圈形成。
第一章概述1、针织是利用织针及其他成圈机件将纱线弯曲成线圈,并将其相互串套起来形成织物的一门工艺技术。
2、纬编:纱线沿纬向喂入织针进行编织形成织物。
3、经编:纱线沿经向垫放在织针上进行编织形成织物。
4、经编针织物:每一横列由一组或几组平行排列的纱线组成,一根纱线在一个横列只形成一个(或两个)线圈。
5、线圈:组成针织物的基本结构单元,由圈干和沉降弧组成。
圈干包括针编弧和圈柱。
6、线圈长度:组成一个线圈所需要的纱线长度,一般以毫米(mm)为单位。
7、百针纱长:100个线圈所用的纱线长度。
8、横密PA:沿线圈横列方向,规定长度(如50mm)内的线圈纵行数,PA=规定长度/A9、纵密PB:沿线圈纵行方向,规定长度(如50mm)内的线圈横列数,PB=规定长度/B10、未充满系数δ: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纱线粗细对针织物稀密程度的影响。
用线圈长度(mm)与纱线直径(mm)的比值来表示。
11、针织机的分类1、按工艺类别分:纬编机、经编机2、按针床数分:单针床针织机、双针床针织机3、按针床形式分:平型针织机、圆型针织机4、按用针类型分:钩针机、舌针机和复合针机12、针织机的主要机构:1.给纱(送经)机构 2.编织机构 3.针床横移机构(经编机) 4.提花(选针)机构(纬编机) 5.牵拉卷取机构 6.传动机构7.辅助机构13、机号:用于表明针的粗细和针与针之间距离大小的指标。
用针床上规定长度内的针数表示。
14、分段整经:将经轴上的全部经纱分成几份,卷绕成狭幅的分段经轴,再将分段经轴组装成经编机上用的经轴。
15、针织用纱的基本要求1.)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延伸性,以便能够弯纱成圈2.)捻度均匀且偏低捻度大:(1)纱线扭结,不易成圈;(2)纱线硬,线圈易歪斜;捻度小:强度低3.)线密度均匀,纱疵少否则:(1)易断纱;(2)布面线圈不均匀4.)抗弯刚度低,柔软性好否则:(1)不易成圈,(2)线圈易变形5.)表面光滑,摩擦系数小否则:(1)纱线张力大,(2)机件易磨损,(3)易断头第二章针织基本组织和变化组织1、罗纹组织:由正面线圈纵行和反面线圈纵行以一定的组合相间配置而成的双面纬编基本组织。
第一节舌针成圈原理纱线在舌针上的成圈过程有8个阶段(见图2-1中①~⑧)图2-1舌针成圈过程1.持圈。
经牵拉成圈后的线圈挂在针钩上。
2.退圈。
舌针被起针三角和主三角向前推动挺针,织物随之前移,但由于受到织物压板的阻挡不能随舌针继续前移,而舌针继续前移时针舌在线圈的作用下把针舌打开。
3.舌针继续前移,线圈越过针舌滑到舌后针杆上,退圈完成。
4.垫纱(喂线)。
纱线由喂线嘴喂入针钩内。
5.闭口。
舌针受到另一侧主三角的作用向后退针。
6.由于舌针的回退,织物上的线圈推动针舌闭合。
7.套圈。
舌针继续后退,针舌在旧线圈的推动下使其完全闭合在针钩上,纱线被封闭在舌下针钩内。
8.脱圈、成圈。
舌针后退至初始位置时,旧线圈在沉降柱的作用下越过针舌从针头上滑脱下来,形成一个新的线圈。
牵拉、持圈是在重锤重力或压脚的作用下,线圈被拉向针钩内的针背一侧,以防止下次成圈过程中退圈时己成形的线圈重新套回针上。
至此,一个新的线圈形成,等待下一次成圈循环过程。
上述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工作不正常,都会使成圈不能正常进行。
为了保证成圈过程的可靠性,除了对舌针质量有严格要求外,还设置了织物压板、压布轮、开舌磁钢、清舌刷、针舌导板、挑线簧及重锤等装置。
当出现成圈不良故障时,上述部位和环节是检查的重点对象。
第二节花型编织及选针方式这里所说的“花型编织”并不是指某一种具体花样图案的编织,而是指各种织物基本组织的编织方法,或者说是各类花型的编织方法。
尽管编织的花样图案干变万化层出不穷,但归结起来都是由几种基本的织物组织构成的,掌握了基本组织的编织方法和规律,也就掌握了各种花型的编织技术,并可以不断创新,标新立异,为其所爱。
在家用编织机中,就单面织物而言,最常用的基本组织有平针、集圈、滑针(架空)、提花、镶线(浮雕)、添纱、空花、嵌花(无虚线提花)等;就双面织物而言,常用的基本组织有1x1罗纹、2x2罗纹、四平针、畦编(双元宝针)、半畦编(单元宝针)、扳花及各种变化组织。
针织原理
针织是一种通过针织针将纱线或线缝合在一起形成布料的方法。
针织布料通常是由许多小环形的针织针组成,每根针都拥有一个针眼。
针织针在不同的位置上进行上下运动,通过纱线或线从一个针眼中穿过,然后又从另一个针眼中穿过,从而将纱线或线全部连接在一起。
针织布料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步骤:上针和下针。
上针是将纱线或线从一个针眼中穿过到另一个针眼中。
这个过程可以是沿着水平方向也可以是沿着垂直方向进行。
在完成上针后,纱线或线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小环。
接下来是下针的过程,即将纱线或线从一个针眼中取出并穿过另一个针眼,从而将小环连接在一起。
这个过程将会不断重复,直到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布料。
针织的原理实际上是通过将纱线或线进行交叉编织来形成布料的。
在针织过程中,纱线或线的交织方式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常见的针织方法包括平针织和循环针织。
平针织是通过单排针针织针将纱线或线从一个针眼穿过到另一个针眼,形成布料。
循环针织则是通过多排的环形针针织针进行往复操作,从而形成一个无缝的管状布料。
针织布料具有许多优点,例如柔软、舒适、具有弹性、保暖、透气等。
同时,针织布料也可以制作成各种款式的衣物和家居用品。
在现代时尚产业中,针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服装、袜子、手套、帽子、围巾等的制作。
总之,针织是一种通过将纱线或线交叉编织在一起形成布料的方法。
通过不同的针织方法和技术,可以制作出各种不同款式和性能的针织布料,满足人们对于舒适、时尚和实用的需求。
针织学必备1.针织——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成线圈,然后将线圈相互串套而成为针织物的一门纺织加工技术。
根据工艺特点的不同可分为纬编和经编两大类。
纬编针织物——编织过程中,从纱筒上退绕下来的每根纱线,沿纬向顺序垫放在针织机各相应的织针上,形成一个线圈横列,纱线纬向编织而成的针织物。
经编针织物——编织过程中,从经轴上退绕下来的每根,纱线沿经向各自垫放在经编机的一枚或至多两枚织针上编织而成的针织物。
圈高——在线圈纵行方向上﹐相邻之两个线圈对应点间之距离。
圈距——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之两个线圈对应点之距离。
2.简述针织用纱的基本要求。
(1)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延伸性,以便能够弯纱成圈。
(2)捻度均匀且偏低。
(3)细度均匀,纱疵少。
(4)抗弯刚度好,柔软性好。
(5)表面光滑,摩擦系数小。
3.纬平针织物有哪些特性?答:(1)线圈的歪斜纬平针织物在自由状态下,线圈会发生歪斜现象,这是由纱线的捻度不稳定所引起的。
(2)卷边性,纵向向工艺反面卷,横向向工艺正面卷(3)脱散性:顺编织和逆编织方向均可脱散(4)延伸度:纵、横向有较好的延伸性4.何谓提花织物?它有什么特性?用途?答:定义——将纱线垫放在按花纹要求所选择的某些织针上编织成圈,而未垫放纱线的织针不成圈,纱线呈浮线状浮在这些不参加编织的织针后面所形成的一种花色组织。
结构单元:线圈+浮线。
分类:单面提花组织,双面提花组织。
特性:1)由于浮线的存在,织物延伸性小。
2)脱散性小,织物厚,平方米克重大。
3)生产效率低。
用途1)服装用布2)装饰用和其他产业用5.什么叫集圈组织?它有什么特性?集圈组织——在针织物的某些线圈上,除套有一个封闭的旧线圈外,还有一个或几个悬弧的花色组织。
结构单元——线圈+悬弧特性:(1)利用集圈形成较多的花色效应(色彩效应、网眼、凹凸、闪色效应等)。
(2)脱散性较平针组织小(织防脱散横列)。
(3)耐磨性比平针、罗纹差,而且容易抽丝。
(4)厚度较平针与罗纹组织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