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打开中国农业筑梦空间
- 格式:pdf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4
现代经济信息10“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分析崔云开 尹宁阳 王泽宇 吴建锋 沈阳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参与全球化分工的突出表现。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能够打破我国经济发展瓶颈,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同样面临着挑战与困难。
关键词: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影响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9-0010-01一、“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机遇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的状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经济转变成为发展新常态。
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有利于中国经济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经济发展新的“黄金期”。
1.中国经济发展产能过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经济结构呈现“不平衡,工业产能过剩,个别行业饱和”特点,在我国产能升级的大背景下,其制约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解决产能的有效手段就是产业和资源的外输,“一带一路”战略能够有效解决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推进产能端供给侧改革进程。
2.沿线国家资金需求大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特别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沿线国家或民间机构难以有效满足其基础建设中的资金问题,沿线很多国家对资金的刚性需求巨大。
3.我国投资资金配置充足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双重配合下,“一带一路”资金配置更加充足,融资渠道更加便捷。
我国投资“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获得了更宽松的投资条件,投资基本面整体向好。
二、“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挑战1.历史遗留问题“一带一路”战略在给沿线国家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提出质疑,认为其是中国霸权的体现,称其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美国在二战后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是借着帮助西欧重建的旗号,而进行巩固其全球霸主地位的具有显著排他性的“阴谋计划”。
一带一路论述
“一带一路”——“双方要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产业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粮食自主、民生改善四大重点领域合作”;“中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不断取得积极成果,跨喜马拉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初具规模”……共建“一带一路”这一重大倡议,走过了10年。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合作理念深入人心;贸易往来持续扩大,投资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加快联通,“硬联通”“软联通”并驾齐驱;“丝路精神”传承弘扬,人文交流蓬勃发展;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稳步推进,区域生态环保合作日益加强……
如今,“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表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是真正的全球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在促进国际合作、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
看似这两者一个着眼于国际,一个聚焦于国内乡村,但实际上,“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多方面的助力。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在“一带一路”的大框架下,国际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市场空间不断拓展。
这为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
以往,许多乡村的优质农产品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和销售渠道,只能在本地低价销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而如今,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这些特色农产品有机会走出国门,进入沿线国家的市场。
比如,我国某些地区的优质水果、茶叶、中药材等,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还能出口到沿线国家,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销量,还提升了其附加值。
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产业转移和承接。
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向乡村地区转移,为乡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要想富,先修路。
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带动了沿线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这一趋势也延伸到了国内的乡村地区。
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修建更宽敞、更平坦的公路,加强农村电网、通信网络的建设,提高农村的物流配送能力。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也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产品能够更快捷地运输出去,电商在农村的发展也有了更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繁荣。
再者,“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
我国许多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国际旅游合作日益紧密,乡村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共建“一带一路”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作用作者:倪红福向迪王文斌来源:《全球化》2022年第04期摘要:“一带一路”建设要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其一,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方面为国内生产制造寻求资本、技术、资金、能源等要素,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市场;另一方面为国内生产出的制成品寻求广阔的市场,实现要素到产品到资本的循环。
其二,中国与沿线国家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加强产能合作,能够促使中国双向嵌入全球价值链,形成区域价值链,加速全球价值链重构。
其三,“一带一路”多区域多元化合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新平台和稳定的发展空间。
在未来,要进一步发挥共建“一带一路”在联通内外市场,建设物流通道,强化产能合作等方面的优势,以政策沟通为前提,优化制度设计,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互联互通和数字经济建设,促进要素和产品的循环流动,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新发展格局全球价值链作者简介:倪红福,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向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文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理论与实证)《中国贸易投资开放发展:基本规律、宏观效应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721413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理论内涵、测度和路径分析》(7187314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效应:基于生产网络结构一般均衡模型方法》(72073142)的资助。
本文也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课题《共建“一带一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有经济研究智库课题《国有企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引言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内外形势。
“一带一路”开启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作者:任蒙正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8年第2期“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推进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意图“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面向未来。
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带一路”又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开幕辞中指出:“它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可见,“一带一路”是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一带一路”建设以“互联互通”为主要内容,努力打造和平、发展、共赢的经济合作新格局。
一是加强政策沟通。
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
二是加强设施联通。
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
三是加强贸易畅通。
减少贸易投资壁垒,优化贸易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经济循环的速度和质量。
四是加强资金融通。
加强货币政策协调,扩大沿线国家相互贸易投资本币结算和货币互换,深化多双边金融合作。
五是加强民心相通。
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一带一路”——连通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桥梁作者:王玥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10期摘要: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经济贸易之路、文明交流之路,更是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的幸福之路。
“一带一路”建设把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随着建设的顺利推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民彼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携手前行,共同开创共建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梦;世界梦;桥梁一、中国梦是追求和平幸福与奉献世界的梦中华民族历来是与人为善、与邻为善的民族,我们崇尚“和合”二字。
其实“和”的思想在悠久灿烂的中国历史传统中,已经深深融入到了我们的民族血液之中,涵盖了和谐、和睦的境界,概括起来包括“以和为贵”“和实生物”等等,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兼容并蓄、厚德载物的主张以及对“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深切期盼。
[1]第二个“合”有融合、合作的意思。
既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也是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因此,“和合”文化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统一于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和谐共处,并在这个过程中取长补短以促进新事物的产生,进而推动事物的发展,由此也回答了中国与世界相处时的基本原则。
中国梦的实质就是要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不仅是亿万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更是中华民族再创辉煌的梦。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当今时代,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大量财富,为实现幸福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安居乐业,本身就是我们为世界作出的贡献,也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创造了条件。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华民族不变的品格和胸怀。
当今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追求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时代主题,国家间互联互通,互帮互助,同发展,共同繁荣,是人心所想,更是大势所趋。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合作的战略选择及实现路径朱鹏(湖南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长沙410205)摘要:“一带一路”的建设加速推进了中国步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心和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步伐。
“一带一路”不仅为中国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更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全面可持续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农业交流和农产品贸易是古丝绸之路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领域和关键抓手。
“一带一路”倡议下应重新审视和完善中国与沿线国家及地区农业国际合作战略,以“六大经济走廊”为主体构建我国农业合作的空间格局,科学设计与“一带一路”有机融合的农业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我国农业比较优势和产业特点,明确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业国际合作的重点区域、关键领域和主要方式,为全球农业治理和经济增长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毫无疑问将在新时代的治国理政中继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农业国际合作;战略选择;六大经济走廊中图分类号:F114.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20)03-0038-006“一带一路”重要倡议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转型升级和重塑全球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抓手。
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各国之间的政策融通、金融联通、基础设施互通、文化沟通,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合作框架和多边贸易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搭建了有利平台,更为促进沿线各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内农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建立良好的农产品贸易互动关系创造了重要条件。
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均希望通过加强农业国际合作,促进本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因此,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既是必然趋势也是有效实现既定战略意图的现实需要。
T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农业国际合作的地缘战略空间“一带一路”是具有明确地缘导向特征的对外开放战略,因而区别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实行过的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和吸引外资等外向型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与金砖五国,两千字观后感“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千余名代表齐聚北京,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
这注定会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拓展与政策沟通具有里程碑意义。
3年多的时间,一个由中国提出的倡议、行动,逐渐形成广泛国际合作共识。
作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相关国家在发展的旗帜下聚合起来,既让一些欠发达国家看到了脱贫致富、实现现代化的新希望,也让一些遭遇发展困境的发达国家捕捉到了深化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契机。
在这一倡议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共同合作,推动市场多元化,营造互惠新格局,让中国梦与世界梦深度融合、密切关联,成为沿线各国人民筑梦前行的纽带。
20xx年底,第71届联合国大会决议首次写入“一带一路”倡议,获得193个会员国一致赞同。
今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344号决议,呼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应邀出席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基于全球共同繁荣的理念提出的,与联合国的目标高度契合,联合国方面希望将“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行“联姻”。
这无异于是在强化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融合与共为。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一系列“中国智造”正逐步进入沿线国家民众的日常生活,为解决民生难题贡献中国方案。
在创新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梦丝路,为这条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赢之路、文明互鉴之路不断注入新动能。
独行快,众行远。
期待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能够成为凝聚“命运共同体”共识、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对接的新起点、新航程,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发表了演讲,支持“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
增长之路:“一带一路”引领新希望作者:***来源:《丝路瞭望》2021年第12期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博亚洲论坛年会上指出,中国将本着开放包容精神,同愿意参与的各相关方共同努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増长之路”,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经过八年的实践探索和逐步完善,“一带一路”倡议已发展成为21世纪全球合作的一面旗帜。
2021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冲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仍然稳步前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10个成员正式核准协议,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潜力逐步显现,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有了新的理解和期待。
高质量共建“带一路”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稳定和增长的希望之路。
国际社会应对挑战的希望之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全球贸易收缩8.2%,经济总量收缩3.1%。
但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却逆势前行,合作大家庭持续扩大,合作内容日益丰富,合作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秉承“开放、合作、互利、共”发展理念的“一带路”倡议,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应对各种风险的希望之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MF)估计,2021年世界经济有望实现5.9%的恢复性增长,全球贸易规模扩张97%。
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经济增长有望达到8%,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有望达到20%。
中国充满活力的国内大循环,不仅为国际社会应对疫情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保障,也为“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参与中国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巨大商机。
2021年,全球最大的挑战仍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发展中经济体所受影响最为明显。
2021年乃至2022年,全球经济社会恢复常态的希望在疫苗,但发展中经济体则面临巨大的疫苗鸿沟。
2021年11月中旬全球百人新冠疫苗平均接种剂次为95。
G20国家中,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的百人新冠疫苗接种剂次分为129、154、136、158和149,而南非百人新冠疫苗接种剂次只有39。
F ocus/
热点
“一带一路”打开中国农业筑梦空间遥望两千多年前的驼铃叮当,船队汤汤,再看今天贯穿欧亚非、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承载着新使命,孕育着新生机。
本刊记者|孙洁
铺开“一带一路”地图,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业合作是沿线国家人民共同的诉求和期望。
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有能力,更加有担当。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愿意为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
“世界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
“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国际合作成为沿线国家共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
农业一直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大部分国家对解决饥饿和贫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与营养的愿望强烈。
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东亚11国、西亚北非18国、南亚8国、中亚5国、独联体7国、中东欧16国,这些国家大都农业比重大、资源禀赋好,与我国
32中国农村科技CHINA R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33
2017年7月总第266
期农业发展的共性不少、互补性更强。
融入“一带一路”,推动技术互补、优势互补、产品互补,实现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成为各国共同诉求。
其中,以色列的滴水灌溉、土壤暴晒、低毒农药等多种农业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东欧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拥有大量的可耕地、充足的水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
乌克兰拥有全球约1/3的黑土地,人均产粮食产量达1.5万吨,位居世界前列,是世界小麦、大麦和玉米的五大出口国之一。
在尼罗河的滋养下,东北非地区曾是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但不得不提的是,这些国家农业生产科技水平普遍落后,农业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的体系还不健全。
农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乏善可陈,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不高,人才缺乏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仅如此,他们的基础实施落后,水、电、路等基础有待完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仓储物流、运输体系不完善,深加工能力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等等。
而农业产出效率低下是最为需要调整的问题,内蒙古、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家,其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仅相当于中国的1/4水平。
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引进都非常重视。
他们迫切需要引进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包括新品种培育和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灌溉技术、施肥技术等;急需技术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作物品种资源保护;对农业机械特别是轻简型农机制造技术的需求强烈;需要最新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特别是宏观政策制定、市场预测、天气预测、产量预测、投入决策以及实用管理技术;需要加强培养和引进人才。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中国的推动下,丝绸之路上的农业生机勃发,结出了实实在在的硕果。
不久前,中国农民承包的一处位于布隆迪布班扎省英博平原的水稻示范田喜获丰收。
水稻专家杨华德说,布隆迪目前全国水稻平均亩产约为
250公斤,示范田产量最低的品种也是其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在丰收现场,布隆迪农牧业部常务秘书斯威林对水稻技术示范取得的成效表示赞赏。
“这么高的产量,必将载入布隆迪农业发展史册,更加坚定我们依靠中国杂交水稻和中国技术发展水稻优势产业的信心。
如果我国的水稻产量都能达到这个水平,布隆迪农民就不缺粮了,生计就有着落了。
”他说。
布隆迪水资源丰富,有充足的光照,昼夜温差大,具备种植水稻的各种条件,是种植水稻的好地方。
来自中国的水稻品种具有稳产、高产的特点,可以帮助布隆迪补齐粮食缺口,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难题。
水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全球约60%的人口依靠水稻生活。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本国广泛推广中国的杂交水稻,以此来解决本国人的吃饭问题。
而对于中国来说,虽然杂交水稻出口能够带来不菲的经济收益,但责任和担当意识,亦是中国杂交水稻推广者跑遍世界的精神力量。
实际上,这体现着中国对
“世界命运共同体”
中国农业专家杨华德(左一)、罗时德(左三)在水稻示范田里
指导布隆迪技术人员和农民。
王新俊 摄
F ocus/热点
理念的践行。
就如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卫东所言,“一带一路”的核心就是把蛋糕做大,大家共同分享。
“一带一路”助阵农业走出去引进来
布局“一带一路”,不但为沿线国家农村发展注入了活力、贡献了力量,更为农业贸易提供了机会,拓展了经营范围。
早在2014年底,国务院明确由农业部牵头成立农业对外合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在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下,建立了“一带一路”农业“走出去”重点项目库,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项目500多个,总金额达1500亿元,涵盖种子研发、种植基地、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品集散、畜牧养殖屠宰、渔业等领域。
有着“中国农业硅谷”之称的杨凌,依托科技与人才优势搭建国际农业合作平台,助力当地企业“走出去”。
2015年杨凌示范区与哈萨克斯坦国际一体化基金会签订协议,共同建设总面积200公顷的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其中包括小麦、玉米、大豆、油菜、蔬菜等六大类24个品
种的种植及农资机械等新技术、新设施的推广和生产示范。
“通过合作,哈方获得先进技术和资金支持,而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对当地的就业、产业发展及政府税收方面起到带动作用。
杨凌示范区负责人崔卫军说。
截至2016年10月,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我国与沿线国家农业合作不断深化,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沿线国家已成为我国海外农业投资热点区域。
截至2016年底,农业部已同沿线48个国家签署101个合作协议,400余家农业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3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农业重点项目投资,建设重点项目258个,占全部重点项目数量近一半;累计投资金额近100亿美元,占全部投资金额的37%。
其中,中粮集团全资收购来宝农业和尼德拉农业,“十三五”期间将在沿线国家新增投资100亿元引人瞩目。
“一带一路”造福世界人民
目前,中国在土壤修复、设施农业、杂交育种方面已稳居世界前列,但在农产品标准化、科
技成果转化、产业融合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
34中国农村科技CHINA R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差距。
为此,2016年9月,科技部、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出台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提出了“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思路、机制和重点方向。
规划指出,在农业领域与沿线国家广泛开展作物种质资源联合收集与共享,共同开展水稻、玉米、小麦、棉花、油菜、蔬菜等大宗作物,橡胶、香蕉、木薯、林木、畜禽、水产等特色作物的种质创制与新品种的选育推广。
共同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和绿色防控技术、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调控技术、重大跨境动物疫病预警及防减技术的联合研究与推广应用,合作建设农情信息监测与共享体系、重要农产品风险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
积极开展高效节水与节能农业、海洋农业、设施园艺、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和农机装备的联合开
发与示范,推广环境友好型和气候智慧型农业发
展模式。
加强资源利用、环境治理以及生态修复
等绿色农村发展技术合作与推广。
加强高效农产
品深加工技术的合作与推广应用,加快建设清真
食品研发与快速检测技术体系。
按照规划的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科技
创新合作将推动“五通”目标全面实现,建成“一
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形成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相信在各国和各届人士的深耕细作下,“和
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美
好愿望定能落地生根,中国农业的筑梦空间将为
人类历史再写辉煌篇章。
35
2017年7月总第26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