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刻铜墨盒的创作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7
延绵百余年的独特技艺作者:来源:《科学之友》2022年第01期文房刻铜享有“最后的文玩”的称誉,是因为它在所有文房用器中出现的年代最晚,并在辉煌了百余年后,随着自来水笔的流行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堪称绝响。
正如自来水笔取代了毛笔,敲击电脑键盘替代了書写一样,其实古人在生活中对快捷便利的追求丝毫不逊色于我们,这也是文房刻铜的前身——素面铜墨盒出现的主要原因。
清同治四年(1865年),创办了一得阁墨汁店的谢崧岱在他的《论墨绝句》中说:“古用砚,无所谓盒,因砚而变通者也。
块而砚,砚而盒,盒而汁,古今递变,亦其势然欤。
”按照这一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推测出文房刻铜产生的大致脉络:一些文人为求便捷而使用墨汁,于是可盛贮墨汁、携用方便的素面铜墨盒开始流行。
基于审美需求,刻铜工艺被施于铜墨盒上,并涉及铜镇尺、铜印章盒、铜笔筒等物。
民国马晋作品《兰石图》墨盒(范大鹏藏)提到铜墨盒的出现,不少人更愿意相信明清史学家邓之诚在他的《古董琐记全编》中讲述的一个带有爱情色彩的故事:约在清嘉庆、道光年间,有个读书人进京赶考,妻子在为丈夫收拾行装时,怜惜他带着一块石砚既沉重,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于是,聪明伶俐的妻子突发奇想,找出一个自己日常使用的粉盒装进丝绵,把墨研好后,将墨汁倒入粉盒,浸在丝绵中。
后来,丈夫将其带入考场,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并被他人效仿,随后铜墨盒应运而生。
不过,谢崧岱之弟谢崧梁则认为:“墨盒盖上刻文镌画则始于咸丰年间,盛于同治年间。
盖创制不远,约未及百年也。
论其适用,实较砚便。
”民国马晋作品《鸣禽图》墨盒(范大鹏藏)结合相关历史文献以及今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文房刻铜出现、发展的过程:嘉庆、道光年间,携用方便的储藏墨汁之器——素面铜墨盒开始出现。
咸丰年间,一些文人雅士把自己篆刻的技艺施于素面铜墨盒之上,镌刻出诗文或简单的山水、花卉等图案,置于案头自用或赠送亲朋,以为乐事。
一些文具店也开始效仿,颇受文人青睐,文房刻铜日渐成风。
文化 遗珍34刻铜墨盒——“江南四大才子”◎姚士荣 朱星星苏州古称吴,历史上曾作为政治中心,自古有“海潮过昆山,苏州出状元”一说,素有“人才甲天下”之誉。
其中声誉遍及华夏的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文徵明、唐寅、祝枝山、徐祯卿堪称翘楚。
以“江南四大才子”为主题的刻铜墨盒具有原创性,不仅体现苏工金属非遗技艺的创新意识,又深入挖掘了刻铜艺术的多样性。
创作刻铜墨盒,是以刀笔呈现,传统工艺的创新实践,使得古老的传统工艺开出了一朵新花。
刻铜技艺是随着甲骨文字的进化和青铜器的铸造而产生的,我国现存世最早的刻铜可追溯至3000年前商周时期,如藏于上海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院的“晋侯稣钟”,钟上铭文为利器刻成,笔画刀痕明显,证明那时已经制造出极为坚硬的工具在青铜器上刻字。
其他出土文物如内部刻290字铭文的大克鼎、盖和腹外壁刻有469字铭文的战国铁足铜鼎等。
商至春秋时期青铜器物上的铭文或纹饰,一般均为铸造,偶有镌刻而成,至战国秦汉时期,又出现了凿刻而成的皇家周秦玺印和秦代诏版。
由此至清历朝历代绝大多数传世古印玺均为铜印,铜印时代起自周,大盛于汉,衰于宋元,历经2000年。
其中被誉为古代印玺艺术之巅峰的汉代铜印钮式造型奇绝,工艺精湛,镌刻风格多样,官印、私印、肖形印款式繁多,也为明清篆刻艺术流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印学家称明代以前为“铜印时代”。
盛行于汉魏时期的博山炉,明宣德炉,历代金属佛像,民间各种日用铜器等等,均常有铭文和各类图形纹饰镌刻其上。
中国文人使用石砚台由来已久,而素面铜墨盒的出现,极大方便了文人雅士的书写。
一得阁墨汁店创办者谢松岱《论墨绝句》“古用砚,无所谓盒,因砚而变通者也。
块而砚,砚而盒,盒而汁,古今递变,亦其势然欤”。
文人雅士为求书写便捷而弃砚使用墨汁,可盛储墨汁并且携带方便的素面铜墨盒开始流行。
综合各种文献,如明代屠隆所著《文房器具笺》、高濂所著《燕闲清赏笺》、文震亨所著《长物墨盒(镌刻者朱星星 墨盒制作者肖峰)文化 遗珍35志》、清代姚培廉所著《类腋》,均无铜墨盒记载。
铜活字印刷操作方法
铜活字印刷是一种传统的印刷技术,下面是其操作方法的简要步骤:
1. 准备工作:选择需要印刷的文字或图案,然后用电脑设计制作铜活字模具。
2. 制作铜活字:将设计好的文字或图案利用电脑控制的刻字机或者激光雕刻机雕刻在铜板上,然后将铜板处理成合适的尺寸。
3. 墨汁准备:准备一定量的油墨或者颜料,将其加入墨盒中,然后均匀地涂抹在墨辊上。
4. 刷墨:将墨辊轻轻地滚动在铜活字上,使其上下表面均匀地覆盖一层墨汁。
5. 排版:将铜活字按照字母或者文字的顺序排列在活字架上,并用活字架固定。
6. 印刷:将需要印刷的材料(如纸张)放在平台上,然后用墨刷或者压印机用适当的压力将活字放置在纸张上。
7. 清洁:在每次印刷完成后,要及时清洁铜活字、墨辊和墨盒,以保证下次印刷的质量。
注意事项:
1. 操作时要小心,避免伤到手指或者其他部位。
2. 活字架要牢固,以免活字松动或者移位。
3. 墨汁要均匀涂抹,避免出现印刷不清晰的情况。
4. 为了保持铜活字的质量,需要定期检查和修整活字的表面。
5. 清洁工作要认真完成,避免墨汁残留影响下次印刷。
6.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尽量避免吸入墨汁等有毒或者有害物质。
以上就是铜活字印刷的操作方法的简要步骤,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铜为纸 以刀代笔——平遥文房刻铜技艺流程简述1.选材可供选择的材料有镍白铜、黄铜、紫铜等。
铜材的质地有粗细刚柔之分,不同的材质可以刻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因作品不同,所选材料也不同。
平遥文房刻铜制作有着严格的工序,一般为选材、裁板、焊制、初步打磨、画稿、镌刻和凿刻、再次打磨、上墨上色等。
作品要达到好的艺术效果,则必须依赖于刻铜刀法,针对不同的图案运用不同的刀法。
刀法从
形式上主要有阴刻法、浅刻法、深刻法等。
2.裁板、焊制铜板按作品的设计图纸裁剪下料,再
上模具定型,用银或者锡将其焊接成型。
刻
铜
工
具
5.镌刻和凿刻刻法有镌刻和凿刻,其中镌刻最为关键。
镌刻操作时要心手双畅,以刀代笔,挥洒自如;凿刻操作时要手、锤、刀协调一致,才能刻出自然流畅的线条。
3.初步打磨将成型的铜器上多余的边角料打磨去掉,再经砂纸或砂布抛光处理,使表面光洁平整。
4.画稿有直接在铜器上起稿和翻稿两种方法。
6.再次打磨
刻好画稿后,用细钢锉或砂纸将刀口的毛刺磨掉,再用细水砂纸抛光。
7.上墨上色将作品抛光后,通常要在刀口内填入石青、石绿、朱砂、墨汁,整理好后,一件精致的刻铜作品完成。
刻铜艺术——铜墨盒相传,清朝同治年间,江南谢崧岱发明了墨汁。
同治四年(1865),谢崧岱进京赶考时为劣质墨锭耽误,誓欲发明出无须研磨之墨,最终在北京琉璃厂获得成功。
谢松岱墨店就是现在依然知名的“一得阁”,店名取自谢崧岱所书对联“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的上下首字。
中国的刻铜艺术在商周时期就已产生,但几千年来唯有清中至民初的刻铜墨盒达到了顶点,它的制作集质地、做工、造型、刻工、诗文、书法、绘画、印章、篆刻、装饰花纹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在铜墨盒上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如今这一传统的文房用具俨然走入了收藏者的视线,成为了一门新兴的收藏种类。
由于铜墨盒上所刻多系书画篆印,又常与历史事件及人物相关,故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及收藏价值。
如果说木工墨斗是由鲁班发明的,那么这不就是今天墨盒发展的雏形吗?但铜墨盒又出自于何时?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南京明代吴祯墓葬发掘简报中指出(载于1986年第4期《文物》)在该墓室石壁龛出土一件铜墨盒,外加木盒,长10.2厘米,宽9.8厘米,高5厘米,并且盒中还残存吸过墨汁的干丝棉,可见铜墨盒至迟在明代就已出现,又根据《孟子》曰:“木匠不为拙工而改废墨。
”屈原《离骚》也有“修绳而不陂”的记载,正式提出墨斗的,是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云:“如绳木所墨斗也。
”从这里可以说明,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屈原所处的年代,那时虽未出现墨盒,但墨盒的雏形墨斗即已出现,说明墨盒的起源还是比较悠久的,只是到真正流行就比较晚了。
松鹤延年清震钧《咫尺偶闻》云:“墨盒盛行,端砚日贱,宋代旧坑,不逾十金,贾人也绝不识,士大夫案头,墨盒之外,砚台寥寥。
”可见这时铜墨盒已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时髦之物。
同时为追求古玩的韵味,对铜墨盒的制作开始讲究,并着意在铜墨盒盖及四周,以书画设计和铜刻技巧,把刻铜作为一门艺术,一时刻铜墨盒的工艺盛行,水平也甚高,如“竹石图”“二乔赏花”“王羲之观鹅”“陶渊明爱菊”“鸣春图”“前赤壁赋”“桃花源记”“兰亭序”等,应有尽有,各领风骚,真可谓百花齐放,不胜枚举。
历史印记:刻铜墨盒艺术赏析刻铜墨盒乃盛放墨汁之文房器具,它以精美厚重的历史印痕和文化承载,在浩如烟海的我国文物中,堪称绚丽多彩的瑰宝。
清末民初,刻铜墨盒不仅因实用、方便、省时,更因怡情可人、玩味无穷,而成为文化雅士案头必备之物。
刻铜墨盒起源于何时?据说清乾隆年间,有一秀才赴省城赶考,其妻恐其滴水磨墨耗时,遂用一团扑面的棉丝粉饼汲墨汁后装入化妆粉盒,让夫携去考场备用。
应试时秀才思绪专注,一气呵成,名列榜首。
此事传开,学子仿效,原始墨盒诞生了。
这当然是传说。
我国历史学家邓之诚在《骨董琐记》中说:“墨盒之制,阮文达道光丙午年(1846年)以旗匾银制墨盒,其制正圆为无盖地式,光绪初叶,尚藏其家。
”阮文达即阮元,系两江总督,又系编纂《十三经注疏校刊记》的大学者,他是嘉道年间人物,其断可信。
经文献考证,刻铜墨盒最迟始于清中期,而盛极于清末民初无误也。
刻铜墨盒制作材料主要有白铜和黄铜两种,内胆多为红铜,所盛墨汁不易腐臭,墨盒内嵌石砚板,墨盒底部不少铭有作坊和商铺名称,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
自清同光出现在素面铜墨盒上,镌刻诗文书画后,给呆板、单一和枯燥的铜墨盒,赋予了艺术、灵感与生命,从而使铜墨盒变成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
于是盈寸之间,天宽地阔,常集诗书画印多种艺术于一体。
一方书画艺术与镌刻技艺俱佳的刻铜墨盒,往往是达官贵人,文人才子竞相追捧和寻觅的宠珍。
有记载,从民国以来,像鲁迅、周作人兄弟等书画名家,经常到京城琉璃厂去选购刻铜墨盒,或自用,或送人。
盖因小小刻铜墨盒的背后,积淀着精湛的手工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刻铜墨盒在中国有100余年历史,虽时间不长,然沧海遗珠,熠熠闪光。
当时人们在交往及活动中将刻铜墨盒作为馈赠、纪念与奖品的情景仍依稀难忘。
而《北京繁吕记》中则把北京刻铜墨盒、南昌象眼竹细工、湖南刺绣并称为中国三大名物的记载将永存旧档。
那么上品的刻钢墨盒是怎样刻制的呢?大体有三种情形:一是匠人自写自画自刻。
老刀说同古堂刻铜作者:陈洪超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19年第10期在当今刻铜界一提起刻铜,就不能不提及张樾丞先生和张寿丞先生,就不能不谈及同古堂。
清晚期,文房刻铜艺术以北京为中心兴盛起来。
由于大批书画名家如陈师曾、齐白石、张大千、姚茫父、陈半丁、溥心畬、章浩如、汪慎生、王雪涛等的积极参与,同时出现了以同古堂张樾丞先生、张寿丞先生(原籍冀州新河县)兄弟为代表的刻铜艺术大家,民国时期发展至鼎盛。
这种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大批文人书画家如此广泛、深入的直接参与到一种文房用器制作过程中的现象,堪称空前绝后!正是他们的参与,赋予了刻铜极高的艺术魅力,也为今人留下了大量的刻铜艺术珍品。
张樾丞先生对刻刀、刻铜技法的改进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艺术风格。
经过张少丞、张幼丞、张国睿、陈洪超几代人的传承,发展至今。
我作为张氏刻铜第三代传人,感到无比的幸运和自豪,也感到了责任的重大,经常有全国各地刻铜藏友在微信里、电话里询问有关刻铜方面的问题,大致可归为三个问题:1. 冀州与同古堂的关系;2. 同古堂铜墨盒的制作;3. 同古堂刻铜技法。
一、冀州历史悠久,行政区划几经更迭。
在清代冀州下辖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衡水五县。
当时这五个县的人出远门,都自称“冀州人”。
张樾丞、张寿丞先生在北京都自称是“冀州人”(《师曾画铜》一书中就误将张樾丞先生原籍写作冀县,冀州与冀县是有一些差别的)。
雍正三年(1724)冀州升为直隶州。
民国三年撤直隶州,设立冀县,始有冀县一词。
194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冀县划归衡水专区。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冀县撤县建市。
2016年撤销县级冀州市,设立衡水市冀州区,原冀州市行政区域改为冀州区行政区域。
清晚民国时期,北京琉璃厂90%店铺由冀州人开设。
孫殿起(冀州市北安阳城村人)《琉璃厂小志》这样说:“琉璃厂书业,乾嘉以来,多系江西人经营,相传最初有某姓者,来京会试未中,在此设肆,自撰八股文试贴镌板刷印出售,恃以生活,直到清末废除科举后,此种集团无形取消,代江西帮而继起者,多河北南宫、冀州等处人,彼此引荐子侄,由乡间入城谋生,偶有他县人插足其间,不若南宫冀州人之多,若外省人,则更寥寥无几矣。
手工刻铜印作者:山西雁有人问,铜印咋刻啊?俺整了铜印坯,自然要刻。
几方过后,略有心得。
请方家指正。
1. 磨印面,同石印差不多,用金刚石磨盘、砂纸都可以,因为铜比较黏,用相对粗些的磨盘更好用。
如果刻坏了重磨,俺试过了,80号磨盘,5分钟可以搞定。
2. 上印稿,印面不可太光,不然沾不上颜色。
常用的油性笔直接写、复印稿+指甲油或洗甲水都可以,直接用毛笔写,墨与铜粘不牢固。
3. 粗笔白文、朱文打底均用半圆刃刻铜刀+台钳凿刻。
刚开始刻不直,熟练工种而已。
4. 普通白钢刀+印床或台钳细刻印文。
对于8毫米的小印,不用凿,直接刻就好。
俺觉得碳钢刀和钨钢刀韧性不如白钢刀,不宜刻铜。
白钢刀的刀刃最好比刻略薄些,但太薄不结实。
刀刃比较锋利为好,可以经常用500号左右的砂纸备几下。
5. 500-1000号磨盘或砂纸轻磨印面,去除凿刻产生的飞边。
6. 油性笔或墨涂黑印面,略作修整,大功告成。
注意:1. 铜比较软,夹持时最好在钳口垫一层紫铜板。
2. 黄铜印坯凿刻时铜屑会飞溅,最好戴上护目眼镜,以免受伤。
刻铜不需太大力,不然会刻崩,尤其是在印边附近,一定要小心从事。
3. 刀要锋利,入印时角度不要太小,落实再凿刻,以免滑刀。
凿刻后用刻刀整修的情况完工了布钮连珠小印可不敢凿了,直接上白钢刻刀12-1-3 19:35 上传下载附件 (35.02 KB)8毫米整4个字,在俺是极限了。
12-1-3 19:37 上传下载附件 (28.85 KB)刘先生的印床真好治铜印刀不必太锋利,接近锋利就可以了关键刀角要锐利,铜就可以一点一点地剔去了谢谢兄指教。
我们的刻法也许有些不一样。
俺说的是凿后修理,用锋利的刀是用片的。
如果直接刻,不能用太薄的刀。
铜印就是个细致活。
刻铜艺术在民国时期比较盛行,那时候的铜墨盒这些上面的笔画都是慢慢凿刻出来的。
有这方面的刻铜的书,孔夫子搜索’铜刻‘就可以找到。
前段时间我买了本,启发意义还是蛮大的。
话说回来,刻铜要精美绝对离不开艺术的功底。
民国铜刻工艺流程民国铜刻工艺流程铜刻是一种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工艺,其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在民国时期,铜刻工艺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工艺品。
以下将介绍一下民国铜刻的工艺流程。
首先是图案设计。
在民国时期,铜刻的图案设计一般以历史人物、文人墨客、花鸟虫鱼等为主题,富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铜刻家会先根据自己的创意和灵感,用铅笔在纸上绘制出图案的轮廓和大致构图。
随后,会细化和修饰图案的细节,使其更加精美和生动。
接下来是版面制作。
民国铜刻一般采用浅浮雕的方式,所以需要制作一个版面来进行雕刻。
版面一般是由黄铜或纯铜制成的,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耐腐蚀性。
铜刻家会将设计好的图案转移到版面上,然后用机械或手工雕刻工具将图案雕刻出来,以形成浮雕效果。
雕刻过程需要细心和耐心,因为一丝不慎可能让整个版面报废。
然后是版面的打磨。
雕刻完成后,需要对版面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洁平滑。
打磨一般采用砂纸、砂轮和研磨膏等工具和材料进行。
打磨的目的是去除表面的毛刺和瑕疵,使版面更加光滑,便于印刷和保护。
接下来是墨面制作。
民国铜刻的特点之一是采用蝶式墨面,即在版面的凸起部分涂上墨汁,然后用刮刀将多余的墨汁刮掉,使凸起部分能够存留墨痕。
墨面制作需要使用砚台和墨汁等工具和材料,铜刻家需要掌握适量的墨汁和合适的刮刀角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最后是印刷和装裱。
印刷时,铜刻家会将墨面的版面放在印纸上,用硬物或机械设备进行加压,使版面的墨面能够印到纸上。
印刷完成后,需要对作品进行装裱,一般采用纹章纸进行包裹或卡塞,然后上缀上署名和作品的名称。
民国铜刻工艺流程繁琐而精细,需要铜刻家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
通过以上的工艺流程,民国铜刻作品能够展现出细腻、生动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沉淀。
值得一提的是,现今有不少艺术家致力于将传统铜刻工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独具一格的艺术作品,推动了铜刻工艺的繁荣和传承。
手工制作铜工艺品过程作文
拿起那块铜,哎呦,沉甸甸的!这手感,真是没谁了,金属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开始敲打,哐哐哐的声音,还挺带劲的。
每次敲,都感觉铜块在慢慢变样,像是在跟我说话。
打磨的时候得细心,一点点来,不能急。
看着铜屑一点点掉下来,像下雪似的,还挺好看的。
上色环节最有趣了!我挑了几种颜色,往上一抹,哇塞,立马变得不一样了。
颜色在铜上流动,感觉像是在给它穿上新衣服。
最后打磨完,整个工艺品亮闪闪的,我都舍不得放手了。
看着它,心里那个美啊,感觉自己真是个艺术家!
虽然制作过程挺累人的,但看到成果的那一刻,啥都值了!下次还得试试别的手工,看看能做出啥新花样来。
我的一个刻铜墨盒的创作过程
作者:宋国柱
来源:《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年第02期
今年八月的一天,天气闷热,心情也随着天气异常烦躁。
幸喜一些书画界的老友从天津、石家庄、衡水相约到访寒舍,纵谈书画、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相谈甚欢,烦闷的心情一扫而光。
其间,一位作协的朋友指着窗外的两株小树说:“国柱,你窗外那是种了两棵什么树?”
我答:“桂花。
”
他问:“为什么不种两棵竹子?苏东坡不是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吗?你要是在院子里种两棵竹子多雅啊!”
晚饭后,送走客人,天下起了小雨。
独自一人坐在书桌前,望着窗外细细的雨丝,想起了下午的相聚,想起了朋友的话。
我想,是啊如果窗外雨中的桂花变成竹子,应该是很美的一景。
突然诗兴大发,做小诗一首:
陋室雕虫他念无,
孤灯夜雨伴诗书。
浮名富贵尽抛却,
闲看窗外两三竹。
随手取来光素墨盒,提笔蘸墨,画竹题跋,操刀刻铜,遂成一个我比较满意的刻铜作品。
虽然不是什么好的艺术品,但它却是我内心情感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