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试题2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伤寒的练习题伤寒,又称传染性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它在历史上曾造成过大规模的疫情,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伤寒的相关知识及预防控制措施,下面是一些关于伤寒的练习题供大家参考。
一、选择题1. 伤寒的病原体是:A. 细菌B. 病毒C. 寄生虫D. 真菌2. 以下哪种食品是伤寒的重要传播源?A. 鸡肉B. 牛肉C. 鸭肉D. 猪肉3. 伤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 空气飞沫传播B. 食物污染传播C. 血液传播D. 接触传播4. 下列哪个症状是伤寒的典型表现?A. 发热、头痛、恶心、呕吐B. 发热、咳嗽、喉咙痛、流鼻涕C. 发热、腹痛、腹泻D. 发热、疹子、关节痛5. 以下哪个不是预防伤寒的有效措施?A. 彻底煮熟食物B. 注意个人卫生C. 接种疫苗D. 使用抗生素治疗二、填空题1. 伤寒的潜伏期通常为____至____天。
2. 伤寒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高热、____、____和消化道症状。
3. 针对伤寒的疫苗是针对____所制备的。
4. 伤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食物污染传播和____传播。
5. 预防伤寒的有效措施是保持个人____、饮食卫生及____疫苗接种。
三、简答题1. 伤寒的潜伏期是什么?为什么潜伏期的长度会有一定的变化?2. 描述伤寒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
3. 请列举几个可以预防伤寒的个人卫生措施。
4. 伤寒的早期症状与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似,如何对伤寒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5. 伤寒的疫苗是如何起作用的?为何疫苗接种对于伤寒的防控至关重要?四、解答题1. 简要介绍伤寒的病因、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 请阐述针对伤寒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所需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3. 请列举一些历史上发生过的伤寒疫情,并简要描述当时的防控措施及其效果。
4. 对于伤寒的预防控制工作,你认为有哪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五、应用题1. 请设计一个针对伤寒的宣传海报,包括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内容,并提供相应的插图或图片。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五、简答题1、如何理解太阳病提纲证?太阳病提纲证即原文第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外邪袭表,正气抗邪,正邪相争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故脉浮;太阳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风寒束表,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故恶寒。
以上脉证反映了外邪袭表,营卫失和,正邪相争于表的病理机转,为太阳病的主要脉证,也是表证共有的症状。
2、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
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3、桂枝汤证本有“汗出”,为何还用发汗之法?桂枝汤证出现“汗出”是营卫不和的表现,为病汗,而服桂枝汤后的汗出是属药汗。
因桂枝汤不仅可解肌祛风,而且还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用其发汗可使营卫相和,病汗自止,故桂枝汤证虽见汗出,仍宜用桂枝汤微发其汗,通过发汗达到止汗的目的。
4、“荣弱卫强”的含义是什么?“荣弱卫强”即营弱卫强,是对太阳中风证病机的反复说明。
所谓卫强,并非生理情况下的卫气强盛,而是指风寒袭表,卫气浮盛于外,与邪交争而成发热的亢奋现象;所谓营弱,也不是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由于卫气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职,影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
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
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
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 (A2) (答题时间 120 分钟,总分 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 (1~30 题,每题 1 分,计 30 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 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神农本草经》E. 《诸病源候论》2.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D)A. 向上的B.温暖的C.无形的D.下降的E. 明亮的3.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D)A. 阴中之阳B. 阳中之阴C. 阳中之阳D. 阴中之阴E. 以上都不是4.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B)A. 阳虚则寒B.重阴必阳C.寒者热之D. 阴损及阳E. 阴盛则阳病5.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B.木C.土D.金E.火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D )A.木与土B.火与金C.水与土D.水与金E.火与水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B )A. 阴阳交感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相互转化E.相互消长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B )A.相乘B.相侮C.相生D.子病及母E.母病及子9.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C )A.益火补土法B.培土生金法C.泻南补北法D.金水相生法E.滋水涵木法10.“水火既济”是指(A )A.心肾关系B.心脾关系C.肝肾关系D.脾肾关系E.肺肾关系11.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C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 固摄作用D.防御作用E. 中介作用13.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 D )A.十五别络B. 胃之大络C.浮络D.皮部E.孙络14.唾与何脏关系密切( D )A.心B.肝C.肺D. 肾E.脾15.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D B )A.脑为髓之海B.肺为气之海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D.冲脉为血海E. 胃为水谷之海16.“以升为健”的脏是(C ) 16.C 17.A 18.B 19.D 20.DA.肺B. 肾C.脾D.小肠E.肝17.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A )A.失血伤津B.失血伤气C.失血伤营D.失血伤精E.失血伤脉1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 B )A.基本动力B.助心行血C.推动作用D.调节作用E.贮存血液19.胆属于(D )A.脏B.腑C.奇恒之腑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2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 A D )A.手指末端B.胸中C.足趾D.头面部E.背部21.下列哪一项是血虚补肾的理论依据( B )A. 肾阴为五脏阴气之本B. 肾精可归肝化而为血C.先天之精生后天之精D. 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根E. 肾气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2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学基础为( E )A.气能生津B.气能摄津C.气能行津D.津能化气E.津能载气23.风邪多挟寒挟热,反映了六淫的哪一种致病特点( B )A.外感性B.相兼性C.地区性D.季节性E.转化性24.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C )A.寒邪B.暑邪C.湿邪D.瘀血E.寒邪25.导致“气消”的情志因素是(C )A.喜B.恐C.悲D.惊E.怒26.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 C )A.邪正盛衰B.气血失常C. 阴阳失调D.津液代谢失常E. 以上都不是27.阴盛格阳属于(C )A.实寒证B.虚热证C.真寒假热证D.真热假寒证E.寒热错杂28.阳热体质患者,受风着凉,出现热性证候,其机理主要与下述何项有关( D )A.外邪性质B.地域因素C.情志因素D.体质因素E.气质特点29.“大实有羸状”的疾病本质属于( E )A.实中夹虚B.虚中夹实C.实转为虚D. 因虚致实E.真实假虚30.具有闭阻不通症状的虚性病证,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属于下列哪一种治疗法则( D )A.实者泻之B.虚者补之C.通因通用D.塞因塞用E.攻补兼施二、多项选择题(31~36 题,每题 2 分,共 12 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 2 个是正确的。
中医诊断学试题2试卷一一、单选题1.心阳不振、心脉痹阻以致心胸憋闷疼痛,其面色可见:A.面色苍白B.面色黧黑C.眉间、鼻柱、唇周色青D.面色青灰、口唇青紫E.面青颊赤2.胖大舌伴齿痕,主:A.心血不足B.肝血亏损C.肾阴不足D.肺气不足E.脾虚湿盛3.提示邪气渐盛、病情加重的舌苔变化是:A.苔由厚变薄B.苔由薄变厚C.苔由润变燥D.苔由多变少E.苔由白变黄4.久病精气衰竭的病人,突然精神好转,食欲大增,颧赤如妆,语言不休,此属:A.有神B.无神C.假神D.失神E.神志错乱5.下列除_______以外,均是斑与疹的辨别要点:A.色红或不红B.外形大小C.抚之碍手与否D.平摊或稍隆起于皮肤E.压之是否褪色二、多选题1.面色青主:A.寒证B.痛证C.瘀证D.惊风E.肾虚2.正常舌象应具有的特点是:A.舌体灵活自如B.胖瘦适中C.质淡红苔薄白D.湿润而滑E.荣润有神3.疖的特点是:A.患处形小而圆B.部位表浅C.麻木或发痒D.容易化脓E.脓溃即愈三、填空题1.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2.面色黑主_________。
3.舌紫暗伴瘀点瘀斑,多为_______证。
四、名词解释1.除中 3.肌肤甲错五、简答题1.何谓常色、病色?2.简述面部五色的主病。
六、论述题1.试述舌色主病。
附:参考答案一、1.D 2.E 3.B 4.C 5.A二、1. ABCD 2.ABCDE 3.ABDE三、1.《敖氏伤寒金镜录》杜清碧 2.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3.血瘀四、五、六(答案参见望诊)。
试卷2一、单选题1.巅顶头痛属:A.太阳经B.阳明经C.厥阴经D.少阴经E.太阳2.患者自觉口甜,多属:A.脾胃气虚B.肝胃蕴热C.脾胃湿热D.肾病E.胃热3.日间汗出,活动尤甚属:A.战汗B.绝汗C.盗汗D.自汗4.除哪项外均可出现渴不多饮:A.阴虚证B.阳明经证C.湿热证D.痰饮内停E.血瘀证5.胃阴不足的病人常出现:A.饥不欲食B.多食善饥C.纳呆厌食D.厌食呕吐E.嗜食异物二、多选题1.头晕常见的病机是:A.气血两虚B.痰湿内阻C.心火亢盛D.肾精亏虚E.气滞血瘀2.嗜睡的常见病证有:A.痰湿困脾B.心肾阳虚C.热入心包D.热在胸膈E.心肝血虚3.腰痛常见的有:A.肾虚腰痛B.寒湿腰痛C.瘀血腰痛D.气滞腰痛E.痰饮腰痛三、填空题1.发热与恶寒并见,见于_______证。
中医各家学说试卷及答案3套中医各家学说试题11、下列哪⼀项不属于绮⽯论述的虚劳后天之因?( )A、酒⾊B、药误C、劳倦D、七情饮⾷2、晋唐时期,研究《伤寒论》的代表医家是:( )A、王叔和B、王冰C、葛洪D、杨上善3、朱肱治伤寒之学从:A、脏腑⽴论B、病因⽴论C、病机⽴论D、经络⽴论4、增列“诸涩枯涸,⼲劲皴揭,皆属于燥”⼀条病机的医家是:( )A、刘完素B、张从正C、张元素D、王清任5、刘完素⾃制的⽅剂是:A、半夏汤B、犀⾓地黄汤C、双解散A、《脾胃论》B、《中藏经》C、《千⾦⽅》D、《格致余论》7、下述哪⼀条不是刘完素的贡献?A、创⽴“⽕热论”B、影响温病学说的形成C、启⽰攻邪派的形成D、影响温补学派的发展8、对三焦辨证有所创见的医家是:( )A、张元素B、刘河间C、罗天益D、王好古9、李杲升阳益⽓治则的代表⽅剂是:A、升阳益胃汤B、补中益⽓汤C、沉⾹温胃丸D、补⽓升阳和中汤10、丹溪认为⼈⾝相⽕寄存的部位是:( )A、肝B、肝肾C、脾胃D、⼼肺11、张从正认为⼈之六味是:A、酸苦⽢⾟咸涩B、酸苦淡⾟咸涩C、酸苦⽢⾟咸淡D、酸苦⽢涩淡咸12、左归丸的创制所根据的理论是:( )A、⽢温除热B、阳中求阴C、阴中求阳D、⽓滞⾎瘀14、《妇⼈⼤全良⽅》的作者是:( )A、朱丹溪B、唐宗海C、叶天⼠D、陈⾃明15、“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
”是哪位医家提出的:A、戴思恭B、赵献可C、朱丹溪D、刘河间16、奠定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A、《黄帝针灸》B、《黄帝内经》C、《黄帝外经》D、《难经》17、薛已认为阳⽓虚弱不能⽣阴⾎者,应选⽤:A、补中益⽓汤B、六君⼦汤C、四物汤D、六君⼦汤加炮姜18、⽅有执治伤寒之学的学术特点是:( )A、维护旧论B、错简重订C、按⽅类证D、分经审证19、赵献可所谓壮⽔、益⽕之剂就是以六味、⼋味出⼊增减,以补:A、真阳B、元⽓C、真阴D、朱震亨21、下列哪⼀项不是李中梓治疗脾肾的⽅法?A、⽔不⾜者,⽤六味丸壮⽔之主以制阳光B、饮⾷伤者,枳壳丸主之C、⽕不⾜者,⽤⼋味丸益⽕之源以消阴翳D、劳倦伤者,四君⼦汤主之22、王好古认为阴证出现类似阳证的假热之象,主要病机是:( )A、下虚上盛B、元阳外脱C、阴⽕上冲D、元阳中脱23、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4、下列哪位医家提出“阴⽆骤补之法,⾮多服药不效”?( )A、朱丹溪B、张景岳C、吴瑭D、缪希雍25、吴瑭创制的五汁饮是⽤以治疗:A、肺肾阴亏B、肝肾阴伤C、胃阴不⾜D、肺胃津伤26、⾸先提出真中、类中说的医家是:( )A、刘守真B、王履C、朱震亨D、⾦仙膏28、叶天⼠养胃阴,常⽤哪⼀类药物?( )A、⽢平或⽢凉B、⽢寒或⽢平C、⽢淡或⽢寒D、⽢平或⽢淡29、王泰林认为肝病中三者同出⼀源的是:A、肝⽓肝风肝阳B、肝⽓肝风肝⽕C、肝⽓肝风肝⾎D、肝⽕肝风肝⾎30、王清任处⽅有两⼤类:A、活⾎逐瘀和益⽓健脾B、活⾎逐瘀和益⽓补阳C、补肾填精和益⽓温阳D、活⾎逐瘀和益⽓温阳⼆、名词解释(本⼤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选择题1.正常人腋测法体温为:A。
36.5~37℃ B。
36~37℃ C。
36.3~37.2℃ D。
36。
5~37。
5℃ E。
36。
5~37。
7℃2.6岁男孩,发病第1天体温为37。
5度,伴咽痛,未予治疗,第2天体温达41度,伴神志恍惚及抽搐.经输液,抗生素等治疗,第3天体温降至38。
2度,其体温变化过程:A。
低热→过高热→中等热 B。
中等热→高热→中等热 C。
低热→高热→高热 D.中等热→过高热→中等热 E。
低热→高热→中等热4。
伤寒的常见热型为:A。
张弛热 B。
波状热 C.稽留热 D.间歇热 E.不规则热7。
男30岁,淋雨后出现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右侧胸痛,咳铁锈色痰,口唇处可见疱疹,最可能的诊断是: A.伤寒 B。
急性肾盂肾炎 C。
急性胆囊炎 D。
急性支气管炎 E.大叶性肺炎10。
腹痛位于右上腹部,并向右肩部放射,提示:A。
肠炎 B。
阿米巴痢疾 C.胃炎 D.胆囊炎 E。
胰腺炎11.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饭后疼痛,服碱性药物可缓解,提示:A. 胃溃疡B.十二指肠溃疡 C。
食道炎 D.胰腺炎 E.胆囊炎12.女性病人停经后突发剧烈腹痛应首先想到:A。
急性肾盂肾炎 B。
肝破裂 C.脾破裂 D。
异位妊娠破裂 E。
急性膀胱炎14.阑尾炎的疼痛特点:A.上腹痛 B.转移性右下腹痛 C.左下腹痛 D.右下腹痛 E.下腹痛15.上腹进行性疼痛伴黄疸可见于:.A.消化性溃疡 B.胰腺癌 C.胆囊炎 D.胰腺炎 E.慢性胃炎16.下列哪项是引起头痛的全身性疾病?A。
贫血 B.偏头痛 C.三叉神经痛 D。
脑供血不足 E.脑外伤后遗症17.下列哪项是引起头痛的颅外病变?A.脑震荡B.蛛网膜下腔出血C.脑栓塞 D。
脑膜炎 E。
颅骨肿瘤21.一侧腹部疼痛并向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放射,最可能是:A.胰腺炎B. 阑尾炎 C。
胆石症D。
肾及输尿管结石 E.病毒性肝炎22.男19岁,突发脐周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并逐渐转至右下腹,伴恶心呕吐,右下腹局部压痛.最可能是:A.急性阑尾炎 B。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试题库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一卷)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者,选用( )⑵黄芩汤⑶葛根汤⑷桂枝人参汤2.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A、白通汤B、四逆汤C、通脉四逆汤D3.桂枝新加汤证的身痛,其病机是:A、阴阳两虚B、营血不足C、风湿束表D、寒邪外束4.桂枝人参汤方的组成是( )⑶理中汤加桂枝5.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⑴大柴胡汤⑵小柴胡汤⑶小承气汤6.生姜泻心汤证的主症为⑴噫气不除,心下痞⑶肠鸣下利,心下痞硬⑷7.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者,宜选用(⑴四逆汤⑵白通汤⑶通脉四逆汤8.桂枝去芍药汤证的脉象是:A、脉浮B、脉数C、脉促D、脉滑9.茯苓四逆汤的适应症是A、昼夜俱烦躁B、昼日烦躁,夜而安静C、头眩,身瞤动D10.头汗出的病机是:A、郁热上蒸B、虚阳上奔C、营卫失调D2分,共10分)1.背恶寒可见于⑴小青龙汤证2.用蜜的方剂有:A、乌梅丸B、麻子仁丸C、抵当丸D、猪肤汤E、大陷胸丸3.大陷胸汤主治脉症为⑴项亦强,如柔痉状⑵心下痛,按之石硬⑶从4.心下痞,可见于⑴大黄黄连泻心汤证⑵旋复代赭汤证⑶五苓散证⑷甘草泻心汤证5.乌梅丸可治疗⑴厥阴寒证⑵厥阴热证⑶久利⑷蛔厥四、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1.“脐下悸,欲作奔豚”者,治以2.“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者,大青龙汤主之。
”3.“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不恶寒,反恶热也。
”4.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下止,,表里不解者,主之。
5.“厥阴之为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6.小柴胡汤的运用原则是“”。
7.“自利不渴者,属,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
8.坏病是指。
其治则是“”。
9.“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主之。
”10.“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主之。
伤寒论测试题及答案汇总二121.下列哪一症不是太阴病的主症: CA.自利B.食不下C.胸下结硬D.腹满而吐122.太阴病“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是指当用: DA.理中汤B.四逆散C.四逆汤D.理中、四逆汤一类的方剂123.太阴病的治法是: BA.温经回阳,益气补虚B.温中散寒,健脾燥湿C.温胃散寒,降逆止呕D.温经散寒,通阳化气124.桂枝加芍药汤的药物组成是: AA.小建中汤去饴糖B.桂枝人参汤加芍药C.桂枝汤倍芍药加厚朴D.桂枝汤倍芍药,干姜易生姜125.太阴病,“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的原因是: DA.脾气虚弱,易致腹泻B.脾阳不振,寒湿内盛C.脾阳不振,本已自利D.胃气虚弱,防其伤正126.太阴病“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是因为: CA.湿邪化燥,病转阳明B.中阳衰败,生化无源C.脾阳恢复,寒湿自退D.脾阳下陷,阴液下竭127.完成原文“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______ …”: BA.发汗B.吐下C.解表D.以上都不是128.下列脉证,不宜使用小柴胡汤的是: DA.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B.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而不去者C.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D.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胁下满,小便难者129.下述哪项不属于小柴胡汤的加减法? CA.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B.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C.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D.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130.柴胡加芒硝汤证的治法是: AA.和解少阳,兼泻热去实B.和解少阳,兼软坚散结C.和解少阳,兼清解里热D.和解少阳,兼清热利湿131.患者,男,近二天右胁下满痛拒按,出汗,午后发热,胸闷心烦,恶心呕吐频作,厌食,不大便五天,小便黄,舌稍红,苔白厚,脉弦浮滑而数。
治宜: DA.小柴胡汤B.大承气汤C.小承气汤D.大柴胡汤132.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治法是: CA.和解少阳,调理肝胃B.和解少阳,兼以解外C.和解少阳,温化水饮D.和解少阳,兼以解外133.完成原文“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A型题(共60题,1分/题):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是()A.《黄帝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本草纲目》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五十二病方》D.《刘涓子鬼遗方》E.《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A.《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伤寒论》、《类经》、《难经》C.《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伤寒论》D.《黄帝内经》、《类经》、《难经》、《脉经》E.《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中藏经》4.金元四大家中,主张以祛邪为主,反对滥用补药,临证善用汗吐下三法的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东垣D.朱震亨E.以上都不是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6.异病同治之“同”,是指()A.病因之同B.病性之同C.病位之同D.病因与病性之同E.证候之同7.“阴盛者胜之以阳”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C.阴阳互根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8.“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对立制约B.相互转化C.交感相错D.消长平衡E.互根互用9.“重阴必阳”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C.阴阳互根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10.以阴阳概括说明事物,下列属阴的是()A.黄,赤B.青,白C.鲜明D.呼吸有力E.声高气粗11.下列选项,属于阳的是()A.面色晦暗B.声低无力C.脉象沉细D.心烦不宁E.精神萎靡12.五行特性中,水曰()A.曲直B.炎上C.稼穑D.从革E.润下13.木之“所胜”是()A.火B.土C.金D.水E.以上都不是14.属于“相侮”的是()A.肾病及肝B.肝病及肾C.肝火犯肺D.肝病及脾E.以上都不是15.下列“五脏”中,五行属“土”的是()A.肝B.心C.脾D.肺E.肾16.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A.生成宗气B.肺气通于天C.朝百脉D.宣发卫气E.肺的呼吸功能17.具有化湿而恶湿特点的脏腑是()A.肝B.心C.脾D.肺E.肾18.肺呼吸之气出入的“门户”是()A.鼻B.口C.喉D.皮毛E.汗孔19.五脏中具有“生髓通脑”功能的是()A.肝B.心C.脾D.肺E.肾20.主管一身阴阳的是()A.肝B.心C.脾D.肺E.肾21.“气之根”指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22.“中正之官”是()A.胆B.胃C.小肠D.大肠E.膀胱23.三焦的生理功能是()A.通行元气B.传化水谷C.化生精气D.调畅气机E.助心行血24.肺和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A.精液的生成和气机调畅 B.精液的生成和呼吸运动C.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 D.水液的代谢和气机调畅 E.精气的相互资生、促进25.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依赖于( )A.膀胱的气化B.膀胱的开合C.肾的气化与固摄D.三焦的气化E.肺的宣发与肃降26.脏腑的表里关系中,与“心”相表里的腑是()A.胆B.胃C.小肠D.大肠E.膀胱27.能促进脏腑功能活动的是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28.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腑是()A.肝心脾肾B. 肝心脾肺C. 肝心肺肾D. 肝脾肺肾E. 心脾肺肾29.具有行气血作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经气30.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是()A.精B.气C.血D.津E.液31.“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津血同源32.手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头走足B.从足走腹胸C.从腹胸走手D.从手走头E.从足走头33.足太阴经内踝8寸以上分布在()A.下肢内侧前缘B.下肢内侧中线C.下肢内侧后缘D.下肢外侧中线E.下肢外侧后缘34.根据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足阳明胃经下交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B.手阳明大肠经C.足太阴脾经D.手少阴心经E.手太阳小肠经35.均起于胞中的奇经是()A.任脉、督脉、带脉B.阴维脉、阴跷脉C.阳维脉、阳跷脉D.冲脉、任脉、督脉E.任脉、冲脉、带脉36.称为“血海”的经脉是()A.冲脉B.督脉C.带脉D.任脉E.维脉37.湿邪致病出现小便混浊、或面垢增多等症的主要原因是()A.湿性重浊B.湿为阴邪C.湿性粘滞D.湿性趋下E.以上都不是38.惊悸不安,慌乱失措的情志内伤是()A.喜则气缓B.怒则气上C.恐则气下D.悲则气消E.惊则气乱39.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是()A.胀痛B.窜痛C.灼痛 #D.刺痛E.重痛40.“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A.由实转虚B.实中夹虚C.虚中夹实D.真实假虚 #E.真虚假实41.通因通用属于()A.正治法B.反治法C.治标法D.治本法E.以上都不是42.长期低热,以午后或夜间低热为主,其病机是()A.气虚B.血虚C.阴虚D.阳虚E.痰盛43.前额及眉棱骨痛属于()A.太阳头痛B.阳明头痛C.少阳头痛D.厥阴头痛E.以上都不是44.弦脉的特点是()A.轻取即得,重按反减B.轻取不应,重按始得C.往来艰涩,极不流利D.往来流利,应指圆滑E.端直以长,如按琴弦45.泻痢日久,头晕目花,脱肛,气短疲乏,脘腹坠胀,其证候是()A.气虚证B.气陷证C.气脱证D.阳虚证E.气滞证46.五味的阴阳属性,属于阳的一组是()A.辛甘咸B.酸苦淡C.甘淡苦D.辛甘淡E.辛苦酸47.一种药物的毒性烈性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这种配伍关系是()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杀E.相恶48.生地黄制成熟地黄的目的是A.消除毒性 B.改变药性 C.便于贮藏 D.增强药效 E.纯净药材49.下列哪一组药是辛温解表药A.羌活桂枝细辛 B.银花菊花薄荷C.升麻葛根桂枝D.藿香麻黄川芎 E.升麻栀子葛根50.人参有大补元气、益气固脱的作用,而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常以何药作代用品A丹参 B党参 C 黄芪 D 太子参 E玄参51.理中丸与四君子汤共有的药物是A人参、白术、茯苓 B人参、白术、甘草 C人参、茯苓、甘草D人参、干姜、甘草 E人参、茯苓、干姜52.补中益气汤的功用是A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B益气升陷,固脱止血C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D益气补血,健脾和胃 E益气升陷,敛阴止汗53.六味地黄丸的配伍特点是A三补 B三泻 C只补不泻 D 三补三泻 E泻而不补54.患者,女,29岁,数月来两胁隐痛,口燥咽干,精神不振,不思饮食,月经后期,乳房作胀,脉弦而虚。
A型题(30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太阳中风兼喘证,治用:[ ]A 桂枝汤B 麻黄汤C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D 小青龙汤E 桂枝加附子汤2.太阳伤寒表实证服麻黄汤后“衄乃解”,“衄”的机理是:[ ]A 阳气怫郁过甚,损伤阳络B 壮热耗气,气不摄血C 热入血室D 肺胃热盛,逼血出络E 麻黄辛温,耗血动血3.除下列哪一项外,均是大青龙汤证的脉证:[ ]A 发热恶寒,身疼痛B 无汗,烦躁C 脉浮数,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D 身体疼重,无有轻时E 脉浮紧4.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主症是:[ ]A 发热,喘而汗出,下利不止B 发热恶寒,无汗,下利C 下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D 发热,下利不止,心下硬满E 发热,胸胁苦满,腹痛,自下利5.“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治宜:[ ]A 小建中汤B 炙甘草汤C 黄连阿胶汤D 桂枝甘草汤E 栀子豉汤6.桃核承气汤证的治法:[ ]A 清热化瘀,通下里实B 清热活血,分消湿热C 活血化瘀,软坚散结D 活血化瘀,泻下里热E 泻热通便7.以下何项不属于大结胸证的临床表现:[ ]A 舌上燥而渴B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C 心中懊憹D 蒸蒸发热E 头微汗出8.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治疗当用:[ ]A 大柴胡汤B 小柴胡汤C 柴胡桂枝汤D 柴胡加芒硝汤E 黄芩汤9.十枣汤为峻剂,如果见到下列哪项症状,即当禁用?[ ]A 恶寒B 头痛C 下利D 干呕E 短气10.“汗出濈濈然”是指:[ ]A 大汗B 微汗C 汗出连绵不断D 时而汗出E 战汗11.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治法是:[ ]A 苦寒攻下B 泻热逐水C 清宣郁热D 辛寒清热E 辛寒清热,益气生津12.病人不大便五、六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是:[ ]A 服调胃承气汤转矢气者B 服小承气汤转矢气者C 服桃核承气汤转矢气者D 服麻子仁丸转矢气者 E服大承气汤转矢气者13.下列脉证,不宜用小柴胡汤的是:[ ]A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B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C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D 呕而发热者E 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14.大柴胡汤证与柴胡加芒硝汤证主要区别在于:[ ]A 腑实已成与未成B 里热的多少C 燥结甚与不甚D 正气未因下伤与因下伤E 以上都不是15.以下除哪项外,均为理中丸的主治证:[ ]A 腹满而吐,时腹自痛B 自利不渴,饮食不下C 吐利,头痛发热,寒多不用水D 喜唾,久不了了E 胸下结硬16.原文:“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伤寒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六经病证总的治则是()
A、和胃气
B、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C、扶正祛邪
D、扶阳气,存阴液
2.太阳病轻证兼里热时当选用()
A、桂枝二麻黄一汤
B、桂枝二越婢一汤
C、大青龙汤
D、桂枝麻黄各半汤
3.下列哪一个方剂中有大黄?()
A、黄连汤
B、柴胡加芒硝
C、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D、白散
4.心下硬满,项强如柔痉状,喘满咳鸣,便秘,宜用()
A、大陷胸丸
B、大陷胸汤
C、小陷胸汤
D、白散
5.桂枝附子汤证的脉象()
A、浮脉
B、浮涩
C、浮迟
D、浮虚涩
6.大承气汤证可见()
A、沉脉
B、疾脉
C、涩脉
D、浮脉
7.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的区别要点是()
A、恶寒与否
B、汗出与否
C、发热与否
D、头痛与否
8.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与四逆汤证的区别是()
A、厥
B、脉微
C、汗出
D、吐已下断
9.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宜用()
A、猪苓汤
B、黄连阿胶汤
C、麻黄附子甘草汤
D、栀子豉汤
10.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见实脉,提示()
A、治宜攻下
B、热气有余
C、病情危重
D、此名除中
11.五苓散中用量最大的一味药是()
A、猪苓
B、茯苓
C、泽泻
D、白术
12.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最有可能出现()
A、蓄水
B、蓄血
C、结胸
D、发黄
13.适用茯苓甘草汤治疗的证候是()
A、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
B、心下悸,欲得按
C、伤寒,厥而心下悸
D、发汗后,其人脐下悸
14.发热不高,小便不利,大便或难或易,头昏气急,不能平卧,最适方剂是()
A、五苓散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大黄黄连泻心汤
15.太阳中风,脉浮缓,发热恶寒,无汗而烦躁者,宜用()
A、麻黄汤
B、桂枝麻黄各半汤
C、大青龙汤
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6.症见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宜用()
A、十枣汤
B、大陷胸汤
C、旋复代赭汤
D、半夏泻心汤
17.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宜用()
A、五苓散
B、理中丸
C、桂枝汤
D、桂枝加葛根汤
18.治疗阳明腑实证最主要的方法是()
A、急下存阴
B、清热生津
C、攻下实热
D、通便导滞
19.症见下利,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浮肿,最佳选方是()
A、四逆汤
B、四逆加人参汤
C、真武汤
D、附子汤
20.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最适宜用()
A、干姜附子汤
B、茯苓四逆汤
C、甘草干姜汤
D、吴茱萸汤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潮热有可能使用()
A、小柴胡汤
B、大柴胡汤
C、大陷胸汤
D、小陷胸汤
E、小承气汤
2.阳明病不可攻下的证候有()
A、心下硬满
B、面合色赤
C、腹满不减
D、伤寒呕多
E、大便乍难乍易
3.有汗而喘可以用()
A、麻黄
B、桂枝
C、大黄
D、黄连
E、石膏
4.厥热胜复预后较好的证候是()
A、发热四日,厥三日,复热四日
B、先厥后发热,下利,复厥
C、厥五日,热亦五日,六日复热
D、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
E、始发热,厥九日而下利,反能食,食后暴发热而复去
5.《伤寒论》中有取顿服的汤方是()
A、干姜附子汤
B、甘草干姜汤
C、茯苓甘草汤
D、桂枝甘草汤
E、调胃承气汤
三、填空题
1.竹叶石膏汤证的主症是虚羸少气,____________。
2.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宜和解其外,用____________方。
3.吴茱萸汤证在厥阴病中的症状是干呕,吐涎沫,____________。
4.自利____________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5.阳明之为病,____________是也。
6.凡柴胡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____________,却复____________而解。
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____________主之。
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以____________,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____________为主症。
9.少阳病的主脉是____________,太阴病的主脉是____________。
10.乌梅丸主治____________,又治____________。
11.当归四逆汤证的主脉是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1、什么叫"蓄血"?在《伤寒论》中主要见于什么病证?
2、什么叫"并病"?《伤寒论》中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3、请全面解释"伤寒"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