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一月祭:也谈多难兴邦
- 格式:docx
- 大小:14.10 KB
- 文档页数:2
多难兴邦振我中华四川汶川“5.12”大地震,是一场不可抗拒的自然大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大灾面前,温家宝总理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这是对这场大地震灾难富有哲理的解读。
多难兴邦,因为灾难是民族振兴的号角。
大地震唤醒了民众,凝聚了人心,强化了国家意志。
曾几何时,许多人都担心“80后”、“90后”中国少年一代的成长危机。
地震发生后,数万“80后”的解放军子弟兵在危难之际冲锋在前、义无反顾。
大批“80后”的志愿者,始终奋斗在救灾、服务的第一线。
汶川大地震一周后的5月19日至21日,降半旗举国默哀三天。
三天的默哀,把国人的感情升华为国家的哀伤,默哀的中国是最为团结一心的中国。
于默哀的中国,我听到了中华民族最雄浑的号角“中国加油!中国雄起!”多难兴邦,因为灾难是国家兴旺的动力。
这次汶川大地震极其惨烈,它让整个中华民族见证了我们伟大的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双重成长。
这场救灾中,政府和人民自发地达成了最密切、最良好的合作。
大地震穿越台湾海峡,充分体现出了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怀,增强了台湾同胞对大陆同胞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正是在救灾中实现了半个多世纪不可能实现的两岸包机直航。
大地震还震出了中华民族和全球华人的空前团结和凝聚力,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一定可以战胜各种困难,再创辉煌。
多难兴邦,因为灾难是创新发展的源泉。
人类社会的发展,走的并非一条直线。
灾难往往是人类最高明的老师,迫使人们在困难和绝境中不得不作出创造性思考。
三百多年前的鼠疫、霍乱、伤寒,在短时间里毁掉了欧洲人口的一半,才迫使人类征服了细菌性疾病。
人类从列强弱肉强食的毁灭性战争中,才学会了民族解放、独立民主、尊重人权的道理,从而步入现代文明社会。
今天历经的种种灾难,对中国科学技术、产业要求、应急体系建设等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对促进我国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
多难兴邦!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高一作文写人:多难兴邦
今年5月12日,那场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但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在灾难面前低头,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多难也能兴邦。
地震发生后,当温家宝总理在灾区指挥抗灾,并在百川中学视察时,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粉笔字,这是给灾区人民带来信心,勇气和力量的箴言。
多难兴邦,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已经涌现出无数的事例。
大禹在洪水泛滥的灾难面前,不屈服,不后退,建功立业,创立了夏朝。
秦孝公在地处边陲、国贫民弱、诸侯纷争中,实行变法,最终使秦国强盛。
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在俄罗斯比所有西欧国家落后几百年的贫弱情况下,积极学习外国的经验,进行变革,使国家得以强盛起来。
邓小平在国家经过文革动乱,国民经济处与崩溃边沿的情况,毅然进行改革,使我国成为经济初步繁荣的国家。
这不都是“多难兴邦”的最好真实写照吗?
灾难是必不可避免的,在灾难面前,人们会感到有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可以激励人们的斗志,可以磨砺人们的品格,可以吸取失败的教训,可以积累成功的经验,可以增强
民族凝聚力。
这种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促使人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还可以使人有一种紧迫感,不轻易放过每一次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灾难是成功的催化剂,灾难也给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提供了机遇。
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与忧患,死于安乐也”。
让我们铭记多难兴邦这条真理,在灾难面前,昂起坚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向光明的未来前进吧!。
兴邦,但拒绝多难—写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毛泽东: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
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
丧其国,失其守宇。
多难兴邦,就是说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
使国家强盛起来。
灾难,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但是,灾难是完全可以预防可以减少的,人类有能力将灾
难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
我们应当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而不是将坏事变得更坏,更不是将好事变成坏事。
我们承认多难可以兴邦,而不是认为兴邦必须多难。
如果我们因为兴邦而欢呼多难、
欢迎多难,那是我们更大的灾难。
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和脚步从未停息,让我们铭记应该铭记的,关爱应该关爱的,继续应该继续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多难兴邦大灾显大爱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刻!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在四川汶川及其周边地区。
这是一次罕见的8级特大地震,破坏力惊人,转瞬之间,山崩地裂,路断桥塌,房屋倾覆,家园损毁,生灵遭殃。
汶川大地震,无情地摧毁了几座城市、几百乡镇和上千村庄,吞噬了数万人的生命,造成几十万人的伤残,让无数个爹娘痛失儿女,让无数个儿女痛失爹娘,也让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为之悲痛不已!哀思浩浩,何止国殇。
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又一次蒙受巨大灾难。
但是,再大的灾难从来都压不弯中华民族那挺直了的脊梁。
无论是外强侵略,还是自然灾害,都不可能叫中国人民低头。
过去是这样,现在直至将来依然如此。
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过、仍将继续证明着的铁一般的事实。
面对天灾,中国在行动,人民在行动。
连日来,从灾区人民自救、互救开始,到我军警快速进入灾区展开救援,再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前线指挥抢险,到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到海外同胞四面八方伸出援手扶危济困,世界所看到的震后灾区,不仅是一片瓦砾成堆、满目疮痍的废墟,而且是一幅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全民抗震图。
连日来,全球华人乃至世界人民关切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地震灾区。
人们感同身受,如临其境,流下了太多太多太多的眼泪。
这是因为同情,也是由于悲伤,更是出于心灵的震撼与感动!人们为遇难者中那些凡人英雄而感动。
大难临头,母亲为了孩子,老师为了学生,想都没想就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舍生护幼,慷慨赴死,视死如归。
那瞬间的定格,彰显出母性的伟大和师范的崇高。
人们为遭遇灭顶之灾的那些人而感动。
他们求生的欲望和意志,竟然那么的坚强,至死而不渝,在超越了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段”之后,依然不断有人生还,一次次刷新了人的生命极限。
人们为在现场救人的人而感动。
他们的心中只记得一句话——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为此而不知疲倦,奋不顾身,在险境中冲锋陷阵,冒死救人。
他们当中有人自己也是受灾人,亲人不幸遇难,有人刚从死亡线挣扎出来,又义无反顾地回到死亡线救人。
高一作文:多难兴邦汶川地震震动了中国,震动了世界。
从这次大灾难背后,我们看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汶川特大地震令人怵目惊心,其破坏力超过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实在是一场罕见的人间灾难。
然而,自5月12日以来的抗震救灾行动却庄严地向世界昭示:地震可以震坏道路、震毁家园,但震不垮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抚今追昔,浮想联翩。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磨砺,沉淀升华,薪火相传,孕育成了历久不衰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极其宝贵的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植根于华夏大地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更加熠熠生辉。
特别是在这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
面对巨大灾难,我们举全国之力沉着应对。
国家众多的有关部门竞相在第一时间,派人的派人,拨款的拨款,调物的调物;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公安干警、预备役民兵和专业救援队伍等10多万人,争分夺秒地抢救受灾群众;食品、饮用水、药品、帐篷、防寒衣被等救灾物资正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的水喝、有临时住处。
抗震救灾工作在短时间里开展得有力、有序、有效,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新的升华。
灾难的背后是高度负责精神。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大地震发生后的当天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亲临危险的第一线指挥抢险救灾。
随后温总理数个日日夜夜不休不眠同救援人员一道,奋斗在最前沿。
温总理在救灾现场的话语仍历历在目:“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进百倍努力,绝对不放松。
”“要克服种种困难,把抗震救灾工作进行到底。
”在救灾现场,66岁的温总理声音哽咽,泪水流淌。
5月16日,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国家主席分赴四川灾区,在万米高空上指挥抗震救灾。
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心系灾民,亲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第一线,充分表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这是一个悲伤的五月, 在猝不及防的大地剧烈的震颤中, 阳光明媚的午后变成地狱一样的黑暗与死寂, 数万生命在刹那间无声无息的飞起, 多少稚嫩的小手再也不能握住七彩的风车, 多少善睐的明眸再也不能流淌美丽的眼波, 多少强壮的臂膀再也不能抵挡人生的风雨, 多少婆娑的白发再也不能笑看流霞的夕阳, 他们中, 有刚体会为人父为人母喜悦的青年, 有正为实现梦想而为高考拼搏的学生, 有期盼着六一可以吃肯德基的孩子……不断增长的死亡数字背后, 是一个又一个破碎的家庭, 一个又一个破碎的心灵。
昔日的青山碧水, 秀美田园, 如今村村倾颓, 家家破碎, 鲜活摧残成废墟, 生灵涂炭化灰烬, 苍生泣血, 泪眼横陈, 山河变色, 草木同悲, 长歌当哭, 此悲何极!这是一个感动的五月, 不论你我在什么岗位上, 不论你我与灾区是否远隔千山万水,汶川市、北川县、映秀镇、汉旺镇、青川县、理县、绵阳市、绵竹县……, 这些平时陌生的地名, 揪紧了你我的心房。
让我们每时每刻都牵肠挂肚。
一些陌生的面孔时时刻刻让我们惦念。
聚源中学废墟下等待救助的师生们、用血肉之躯守护学生的人民教师、在废墟下以歌声相互支持的同学、断壁残垣下求救者渴求的目光……每天, 翻开报纸, 泪流满面, 打开电视, 泪流满面, 登上网络, 泪流满面。
面对灾区人民的伤痛, 守望相助的心潮在神州大地激荡, 患难与共的深情在亿万人民心中涌流。
年愈花甲的共和国总理第一时间到达灾区, 现场指挥抗震救灾, 余震频仍中他辗转奔波,坚强的话语铿锵有力, 人民子弟兵在狂风暴雨, 泥流塌方中, 翻山越岭, 夺命狂奔, 排除千难万险奔向震中灾区, 用脚感知大地的创痛, 用手扒开掩盖在身体上的砖石尘土, 数以千计的白衣天使从全国各地驰援灾区, 一支支专业抢险队日夜兼程赶往灾区。
捐款捐物络绎不绝, 血库瞬时饱和, 举国上下, 天地同力, 我们的共和国以惊人的效率汇聚起强大的力量去迎击地震灾害。
这是一个坚强的五月, 虽然在那地动山摇生死相夺的瞬间, 毫无防备的生命是那么的脆弱, 须臾之间, 生命, 没于废墟和泥石之中, 父母永失其所爱, 孩子永失其所亲。
多难兴邦震不跨的民族魂_750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8级强烈地震。
看着电视里那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景象,我的眼眶湿了,泪水夺眶而出,看着那些救灾感人的画面,心里暖暖的。
自从汶川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开始,所有的中国人更加团结起来。
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更是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抗震救灾的最前线,为灾区群众分忧解难,为部队官兵加油打气。
全国上下掀起募捐风暴,上到企业家、明星,下到普通农民和下岗工人,无不慷慨解囊,踊跃奉献,整个华夏大地现在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中国人一瞬间凝聚成钢板一块!让人们感动的是——一个下岗工人,听到汶川地震的消息,他没有钱,心里十分着急。
这时,他看见了采血车,毫不犹豫的卷起袖子,对医务人员说:“支援汶川地震,我没有钱,出点血是可以的。
”多么纯朴,多么高尚的品质啊!看着看着,我不禁潸然泪下,心中对那位工人充满了敬佩。
这样让人感动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我为我们中国人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有捐款,就有数额;有数额,就有高低。
此高彼低,你厚我薄,难免会有些议论。
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
地震是大自然对人类挑起的震撼性的灾难,面对灾难,我们中国人民没有屈服,我们用爱来筑成一道坚韧的围墙,因为,爱,诞生无穷的力量。
灾难,在爱的面前,终究会软弱、屈服下来。
我想说,我们中国人很坚强,能勇敢地面对前方的困难,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真的很自豪。
灾难不可避免,生命是如此脆弱!但在大爱面前,我们会如此顽强!那一幕幕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无私大爱正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心灵的震撼......地震再怎么厉害、强憾,也震不垮我们的民族魂。
谁也不曾想到,这是如此艰难的一年,2008,我们热切的阳光和欢笑,却不料被一路风暴所阻隔......然而,中国在抱怨吗?没有,中国挺起了她的脊梁!面对灾难,团结就是力量。
当13亿中国人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的时候,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任何灾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汶川大地震一月祭——千万别以道德的名义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儿子所在的学校也组织了捐助活动。
当我问孩子打算捐多少时,孩子面露难色地说要捐款50元。
我问他学校有规定吗。
他说学校老师安排捐款自愿,2元、10元都可以,多了不限,以各自实际情况确定。
我问,那你打算捐50元是怎么考虑的?他回答:我们小组的同学都商量好了,谁的捐款少于50元,就揍扁他。
听后,心感震惊。
最后我给了他50元捐款,相安无事。
前些时候,人们见面后经常问的两句话是:你们捐款了吗?你捐了多少?谈论较多的话题之一是:某某捐的太少了。
互联网上出现了捐款“铁公鸡”企业名单。
王石和他的企业因捐款数额和言论遭到了围攻,以王石道歉而终。
四川的范姓老师因地震时自己跑掉和后来的言论受到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得名“范跑跑”,所在学校的校长也曾经被要求辞退该老师。
青岛某民办学校的某副校长因拒绝参加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被学校辞退。
……汶川地震,无算天灾,生灵涂炭,惨绝人寰。
按照孟子的性善论:救死扶伤、救灾救难是仁义之举,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传统美德的体现。
是人之本性——恻隐之心的自然流露。
在救灾救难之中,更出现了许多舍己救人、靠捡垃圾生活的人捐款上千元等感人举动。
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同情弱者的优秀的民族道德文化传统和血脉相连,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
值得广泛传颂学习,大力表彰,让善举者流芳千古。
但在对诸于“范跑跑”之类的事情上,愚以为还是应该以一颗包容之心和理性的行为去对待他们,毕竟他也是一条从灾难中幸存的鲜活生命,也是一个柔弱的个体,应该理解他的逃跑,是对本体生命的尊重,是大难来临之际,上帝赋予给他本能选择的权力!尽管他的行为有违于传统的道德要求。
再说捐款,从来就是自愿的。
捐还是不捐,捐多捐少,都是凭心自愿。
毕竟捐款从来都不是(一个理性的法治的社会应该将来也一定不会是)法定的义务,只是一种自觉的社会责任。
捐款的多少,只能说明一是捐款者的经济能力,二是捐助者主动担负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
---------------------------------------------------------------范文最新推荐------------------------------------------------------ 多难兴邦——从地震看崛起的民族精神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全国哀悼日。
为悼念四川汶川地震遇难者而拉响的汽笛声、防空警报声回荡在中国大地上,13亿人民为同胞遭受的苦难而流泪。
默哀3分钟后,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无数的群众仍久久不愿离去,大家挥舞着国旗,含泪高呼“中国加油,四川挺住”的口号,电视机前的很多中国人也是眼含热泪,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那一刻,我们才发现,我们是如此地爱这个国家,爱这些同胞。
此时,我们正在向世界展示一个富有同情心又极具竞争力的新中国,展示着一个个自由而独立表达自己意愿的中国人。
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中学安置点对同学们说:“要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随后,他在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字。
多难何以兴邦?人们看到,发生重大灾难之后,国民的同胞意识、仁善之心被激发出来,表现出人性最积极的一面。
相对于正常状态下国民平庸、萎靡等令人失望的精神状态,这精神令人眼前一亮。
人们普遍相信,这种精神可以让国民具有凝聚力,构成民族国家强盛的基础。
古往今来,不同地区的人们无不经受过这样那样的严重灾难。
在灾难年面,有的民族消亡了,有的国家不存在了,但我们中华民族却历经灾难、愈挫愈勇,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
如此看来,“多难兴邦”是1 / 8有条件的。
任何物质的东西损失都不是最可怕的,只要一个民族的精神不倒、意志不跨,就可以走过灾难、浴火重生;并且在与灾难作斗争中取得经验、更好地发展。
从晚清时起,有识之士鉴于中国落后挨打源于国民意识的欠缺,于是,他们开始了对中国小农与专制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国民“劣根性”、“奴隶根性”的口诛笔伐,举起了公民教育的旗帜,期待唤醒国民的主体意识,培育国民的公民意识。
汶川地震一个月祭我们拒绝遗忘今天是2008年6月12日,距离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整整一具月。
灾害来临不过很短的一眨眼,但是改变的,是我们长长的一生。
在这一具月里,国人记忆了生命之中难以想象的伤痛。
于灾区的同胞而言,他们的亲人逝去,他们的家园在一眨眼成为废墟,这是一种怎么样的伤痛啊!于我们这些远离灾区的人而言,同胞的苦难一次次猛烈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同胞何辜,竟遭这样劫难?灾害来了,来得很是迅猛,来得让我们肝肠寸断。
但是,于我们那个伟大的国度而言,没有什么灾害能将我们压垮,我们的民族自有一股永别言弃的铮铮铁骨。
于是,面对灾害,我们迎难而上。
在短暂惊愕之后,全国的眼光投向了这个地方,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来了,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切来了;子弟兵来了,带着人民的信任,迎着灾区民众的期盼来了;各种民间力量也全面奉献,一时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爱心如潮般涌动……在这一具月里,我们整个国家全面动员,一切为了灾区人民。
虽然在过去的一具月里,余震还数以万次地发生着,但是,在地震中遭遇重创的同胞没有被吓倒,有的不过无畏的勇气;每一具奔赴灾区的人亦没有被吓倒,纵有天摇地动滚石横飞困难重重,也挡别住他们前进的足步。
一具月后的今天,当重建大图已缓缓展开时,我们亦坚信着:虽然重建之路充满蜿蜒险阻,但我们无忧无惧,因为我们是一具别屈的民族,因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心都朝向灾区。
歌者说,别记忆风雨怎能见彩虹;总理亦用“多难兴邦”勉励所有国人。
假如老天注定要让我们那个民族记忆风雨,那么,我们说我们无惧风雨,狂风暴雨只能让我们那个民族变得更为坚毅。
在一具月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再次奠祭那些逝者,因为惟有奠祭才干让我们记住伤痛,惟有记住伤痛才干让我们无惧风雨。
当我们在整整一具月后再次回眸那场灾害的时候,我们是在用我们的回眸奠祭逝者,而奠祭的目的是要告诉所有的生者:惟有别不记得逝者,惟有别不记得灾害,惟有深省灾害的每一具方面,我们方能在灾害中屹立别倒。
汶川大地震一月祭:也谈多难兴邦
今天是6月11日,明天距汶川大地震就已经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了。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我们目睹了惨烈的灾难,也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坚强与团结和世界人民的关爱。
在最初几天一分一秒的抢救中,我们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而与之相比,生命显得那么脆弱。
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数字的增加意味着废墟下生命存活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而现在,见了太多的死难,看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或许我们已经麻木,当抗震救灾逐步从媒体的头版消失后,我们突然发现,地震已经发生一个月了。
地震之后,经历过最初的悲痛,很多媒体开始了震后的反思。
校舍为何不堪一击?紧急状况下如何应急?灾后个人债务如何偿还?NGO怎样发挥更大的作用?……一连串的问习题都是反思的内容。
灾难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当灾难过后我们发现其实灾难原本可以避免,或者将灾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
当看到师生相拥而亡的惨烈镜头时,当看到父母将子女护在身下的情景时,而我忍不住流泪。
我们见证了爱的伟大,但令人悲伤的是这原本可以没必要发生。
当温家宝总理在北川实验中学教室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的时候,在鼓励力量的同时,很多人也提出了疑问:多难何以兴邦?因为我们在见证多难兴邦例子的同时,也看到了太多被灾难压垮的民族再也没有站立起来。
多难何以兴邦?在我看来,必须心存对自然的敬畏。
人定胜天可
以激发斗志,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我们还是弱小的一方,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即便再能思想,也不能改变脆弱的现实。
多难兴邦,重要的是将灾难中的教训变成经验,通过管理办法来完善本身的不足。
一次灾难,我们损失惨重,但是当第二次灾难到来时,我们会有应对的方法,有减少损失的一系列管理办法措施,这就是灾难兴邦的意义,人才能无愧于“能思想的芦苇”。
如若不然,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将芦苇一又一次地摧毁,除了痛苦之外,还有什么。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