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6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16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美关系改善、中国外交事业重大发展的过程及其原因和表现掌握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建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探索归纳指导学生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总结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理解其原因,并与现实比对,以史鉴今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上个世纪70年代,出现了许多国家争取与我国建交的热潮,证明美国原先“遏制中国”而进行外交封锁的僵局已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值得炎黄子孙引以为荣开放观念重视外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加入wTo等外交成果,直接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的进展,同时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教学重点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改善,两过逐渐走向“双嬴”教学难点中美关系改善和中国外交成就辉煌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旧课,讨论回答: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有哪些主要贡献?(A.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参加万拢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出席日内瓦会议,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促成一系列和平协议的签定。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周恩来“改变了万隆会议的航程”,又在日内瓦会议上努力缓和了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局势,连美国的代表史密斯都被感动了。
周恩来当时就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后来继续作出很多贡献,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有助于联合国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棘手问题。
1976年1月9日,周恩来的逝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损失,也是世界人民的损失,所以联合国大厦在那一天破天荒地降了半旗。
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盛赞周恩来:“他卓有成效地管理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己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女;他为中国巨大的国民经济殚精竭虑,不知经手过多少钱财,却没有在外国银行里给自己存人一分钱……”周恩来在最后的岁月里,带病进行了哪些意义重大的外交活动?他所开创的新中国外交事业后来又有怎么样的发展?请大家阅读课文。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定、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中日建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善于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探寻答案。
在总结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分析原因时,可指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善于归纳其中的共性和个性。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以史为鉴。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课堂研究活动(讨论、集体归纳),帮助学生对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加深学生对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关系重大发展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和各国同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使学生明确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通过讲述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学生认识到新时期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方针,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重要贡献。
同时中国也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课主要介绍的是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关系重大发展的基本史实,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是: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二、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难点:一是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
二是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教学方法①运用构建主义理论、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总体上采取“分-总”的形式。
先对课文每一部分的具体知识点作详细的说明,再进行总体归纳。
②讲解分析与指导相结合。
对于每个时期新中国外交方针的转变,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才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本课内容。
③音像辅助法。
中国外交初中历史教案
课时:1课时
目标:
1. 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演变和主要外交事件。
2. 理解中国的外交对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国外交的定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中国外交史的兴趣。
主体:(35分钟)
1. 中国的外交政策演变:
a. 古代时期:以礼尚德为主要原则,发展与邻国的贸易和交流。
b. 近代时期:积极参与世界政治,如甲午战争、庚子战争等。
c. 当代时期:恢复外交地位,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支持和平发展。
2. 中国的主要外交事件:
a. 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建立友好关系,参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b.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与美国建交,开展对外开放和改革。
c. 当代,参与多边国际组织,推动全球化和和平发展。
活动:(15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外交事件,并解释其对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影响。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中国外交的重要性和演变,鼓励学生了解和关注国际事务,为未来的国际交往做好准备。
作业:
1. 阅读相关文献,撰写一份关于中国外交的短文。
2. 收集相关新闻报道,分析中国最近的外交政策和行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精选教案3篇一教学目标1、能列举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了解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培养分析能力,认识到新中国国力的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尼克松访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学习难点: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1、阅读“中美关系正常化”一目,完成下列问题:(1)、归纳中美关系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正常化的?(2)、结合教材第80页第一段小字部分,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2、阅读“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一目,完成下列问题:liuxue86(1)、年月日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分析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意义。
(3)、年,日本首相访华,中日两国建交。
3、阅读“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一目,完成下列问题:(1)、年,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这是我国近今举办的规模最大、款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思考举办这次会议的原因是什么?二、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拓展延伸:小组讨论归纳新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四、系统总结:小组讨论制作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大事年表。
五、当堂反思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精选教案3篇二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知识目标: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出现转机的原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届次、主题及意义。
情感目标:《外交事业的发展》是第五单元第三课内容,它包含了本单元三节重点内容即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
它概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成就,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国际上尊重。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精品教案精品●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2.掌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和中日关系的发展3.掌握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二、能力目标1.通过列举和分析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的史实,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外交由环境的恶化到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及当前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作用等史实,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外交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和同中国建交的热潮的出现,表明从50年代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2.新时期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1.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3.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成就●教学难点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教学方法1.讲解分析法。
对于每个时期新中国外交方针的转变,都需要教师作出清晰的分析,才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本课内容。
2.音像辅助法。
对于离现在比较近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
●教具准备1.投影仪2.相关音像资料及设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示例一]请看投影。
篇声明的发表,敌对了二十多年的中美关系的坚冰逐渐被打破,中美关系开始出现转机。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导入语示例二](教师放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表决现场录像,投影显示国的对外开放扩展了新的空间。
也证明了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板书]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一、中美关系的改善1.70年代以前的中美关系[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并结合本课第一段的内容,了解70年代以前的中美关系。
[学生看书]……[学生回答]新中国的成立宣告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破产。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的基本情况;知道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了解中日建交的情况;掌握新时期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列举和分析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的史实,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总结中国自古至今对外交往的变化,理解其原因,并与现实比对,以史鉴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上海APEC会议的主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乐于合作、团结互助的人生态度。
认识到外交事业的成就来源于祖国的强大,增强热爱祖国、立志学习、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左边是周恩来,中间是蒋介石,右边是尼克松)2018年,是中美建交39周年。
三十九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元年之时,中美两国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忆往昔,曾经水火不容的两个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虎视眈眈二十余年,那么,又是怎样的国际风云改变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呢?看图片,这是一幅反映中美外交出现转圜的漫画,历史上将其称作“乒乓外交”。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图片展示:联合国总部前飘扬的中国国旗2.教师提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什么时候、什么会议上得到恢复?提示: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教师讲述:为什么要用“恢复”一词。
“二战”后期,同盟国在克里米亚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战后成立联合国,美、苏、英、法、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所以,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
外交事业是国家间相互联系和沟通的重要渠道,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
在世界变局和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外交事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教案旨在介绍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让学生了解外交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任务,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案内容:
一、外交事业的定义和意义
1. 外交的基本概念
2. 外交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二、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
1. 古代外交的起源和发展
2. 现代外交的兴起和演变
3. 当代外交事业的发展
三、外交的基本原则
1. 平等互利原则
2. 不干涉内政原则
3. 和平解决争端原则
四、外交的基本任务
1. 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2. 促进经济发展和贸易合作
3. 文化交流与人文合作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外交事业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增强对国际事务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意识。
初中历史新中国外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和主要事件
2. 能够分析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新中国外交政策
2. 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实践
2. 分析新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事件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新中国建国以来重要的外交活动,引发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
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新中国外交政策:讲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3. 分析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带领学生分析新中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
中的地位和影响。
4. 探究新中国在寻求国际支持和发展友好关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困难。
5. 梳理新中国与邻国的外交政策和实践,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和对华政策。
6. 总结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课后作业
1. 回顾并整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写下总结
2. 搜集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资料,以小组形式分享并展示给全班
3. 思考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
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分析能力。
16 《外交事业的发展》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知识目标: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出现转机的原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届次、主题及意义。
情感目标:《外交事业的发展》是第五单元第三课内容,它包含了本单元三节重点内容即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
它概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成就,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国际上尊重。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以后,对于新中国初期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外交形势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这些内容跟他们现在所接触的国际形势有比较大的反差,往往会产生不理解。
但是也正式这种反差能激起学生学习这部分历史的兴趣,从他们的疑问入手,结合现实,深入探讨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和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
尼克松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并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经过会谈,中美双方于2月28日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结束了长期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这不但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由于美国的蓄意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国民党集团长期非法窃据。
中国政府始终不渝地争取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直到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终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3)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新的辉煌成就。
关于“亚太经合组织”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有关影视像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并认识到此次会议的重大意义。
2.教学难点:(1)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这一时期,由于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
然而到了七十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上升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
从美国讲,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认为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
从中国讲,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于是,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2)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美国接受了在台湾问题上“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为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五、教学方法本课大量运用历史图片,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的材料近距离地触摸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图片和问题并用导入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对重大事件配以图片文字说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六、教学模式:创设历史情境--师生共同探究--结论与评价。
七、课型:新授八、课时:1九、教学时间:5.24十、教学内容: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十一、教学资源的运用:课件十二、教学过程“导语”介绍历任美国总统与中国的联系,组织学生评选“最有中国缘的美国总统”。
既而展示史料让学生将当前中国外交发展状况与建国初相对比,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并自己提出问题“中美关系是如何正常化的?”、“中国是怎样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等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探讨本课知识。
(一)开创外交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1.“中美关系正常化”新国建立――70年代初出示《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从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中美关系的状况。
教师总结:由于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
然而到了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上升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出现转机(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观看视频“乒乓外交”(1971年4月)。
教师讲述,展示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访华(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署的图片——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引导学生思考“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阻碍是什么?”得出结论,台湾问题。
1979年,中美破戒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引导学生思考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是什么?并用大屏幕投影:尼克松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摘录)。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引导他们从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进行分析,从而理解这种转机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小结:从美国讲,(1)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出示《截止到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总统就职以前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在各大洲的分布图》。
(2)另外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
从中国讲,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过渡: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时代,除了与美国的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之外,另一个重大的成就就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展示图片,直观体验。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乔的笑》)。
引导学生思考“恢复”一词的由来。
讨论: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时,教师及时设计一些较小且容易回答的问题以启发学生,帮助学生由浅入深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
例如: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是孤立无援的吗?得到了哪些力量的支持?他们的提案能被通过说明了什么?联合国成立之初操控在哪个国家手中?以前美国阻挠能够成功,然而这一次美国的方案未被讨论即被废置,这说明了什么?小结:(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长期的努力和斗争;(2)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3)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教师强调: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被长期剥夺。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是中国和在这个问题上主持正义的其他国家经过长期斗争而取得的巨大胜利,也是美国企图在国际社会孤立、排斥中国的错误政策的失败。
3.“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也极大地冲击了长期追随美国的日本。
田中角荣首相的访华和中日邦交正常化协定的签订,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
我们在投影中看到的是1972年9月25日到30日田中角荣访问中国时,周恩来总理与田中角荣在晚宴上的情景。
(图片田中角荣与周恩来)与此同时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从1971年7月中美联合公告发表到1972年底,一年多时间里,就有28个国家同中国建交。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下面我们来对此作一个简单的了解。
(二)“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多媒体展示:《亚太经合组织分布示意图》、图片《APEC会议会标》、图片《上海APEC之夜》《江泽民迎接参加APEC会议的领导人》《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会场》APEC知识库:①“APEC”是什么意思?①亚太经济体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的英文缩写。
②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②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③根据这个主题,上海APEC会议取得哪些成果?③会议通过了《上海共识》,江泽民还宣读了《领导人宣言》④后来又成立了第一个由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叫什么?它的作用?④包括中、俄、哈、吉、塔、乌等六个国家的“上海合作组织”。
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⑤此次会议的意义?⑤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总结:说一说,比一比,21世纪我国外交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
(2001年中国还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各国议会联盟第96届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
)讨论: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出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第一,应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两弹一星,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第二,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求同存异方针)。
最终使学生认识到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十三、板书设计1.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开创外交新局面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 20世纪70年代席位(1971年)3.中日建交(1972年)外交事业的发展1.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上海APEC会议 2.内容:通过《上海共识》 2001年3.意义: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十四、课后反思:本节课我始终关注学生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按所给的条件进行探索,能否在活动中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发现结论。
既关注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本节课我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评价贯穿于探索活动的全过程,发挥评价的功能,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同时,也有助于老师从中概括出经验教训,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找到努力的方向。
自认为比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