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自我图式和他人图式
- 格式:doc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10
第一章——社会中的自我名词解释:(1)焦点效应-—自我为中心人类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人们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例子: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发现穿美国之鹰的运动衫,40%的被试同学确信其他同学会记住自己衣服上的字,事实上,仅10%的人会记住。
(2)透明度错觉我们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认为其他人也可以察觉到。
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
(3)自我防御机制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是通过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主要的方式有:隔离、升华、压抑、否认。
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4)图式:由Tayloy 和 Crocker提出,它是指一套组织好的、结构化的认知现象。
它包括对所认知事物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事例。
通过简化和组织来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信息。
帮助我们记忆组织细节,加快处理时间,补充缺失的信息,解释和评估新信息.自我图式:是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概念.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于帮助他人。
这些都是自我图式的概念。
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
比如我们对毛泽东的认知图式就是:领袖、伟大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5)虚假普遍性: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奇怪倾向:过分地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他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这种现象称“虚假普遍性”例如: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后,他便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
如果我们赞成某种观点,我们会以为别人也持同样的观点;任务失败时,我们把失误看成正常的,从而让自己安心。
虚假普遍性的原因:我们归纳结论来自于一个有限的个体样本.既然缺乏其他信息,因此就用我们自己的内心投射。
减少这种虚假普遍性可以从他人外界反应来推断。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们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是以怎样的方式受到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影响的。
Construal(解读):人们知觉、理解及解释社会环境的方式。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基本归因错误):高估行为的内容和性格因素的影响,低估情境因素的作用和倾向。
Behaviorism(行为主义):一种心里学派主张,要了解人类的行为,只需研究环境中的强化因素,也就是环境里的正性事件与负性事件是如何与特定行为相关联的。
Gestalt psychology(完型心理学):一种心里学派,强调研究物体出现在人们心中的主观方式的重要性而不是该物体的客观物理特征。
Self-esteem(自尊):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估,换言之,就是一个人认为自己有多好、多能干以及高尚。
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社会世界,更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如何选择、诠释、记忆和使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Automatic thinking(自动化思维):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
Schemas (图示):人们用它来组织他们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的社会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所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
Accessibility (可提取性):图示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所处的位置的优越性以及当他们对社会世界作出判断的时候,使用这些图示和概念的可能性有多大。
Priming (启动):最近的经历提高了某个图示特征或概念的可提取性的过程。
Self-fulfilling prophecy(自证预言):在这种情况下:(1)人们对其他人怎么样产生一个预期;(2)这会影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3)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
Availability heuristic(可用性法则):一种心理经验原则,即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互动的观点出发,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构建(construal):人们知觉、理解及解释社会环境的方式。
经验主义(empiricism):是指通过直接观察或经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区别于基于逻辑推理而非直接经验的理性思考(即思辨)。
利己性自杀(Egoistics suicide):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思想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
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
利他性自杀(Altruistics suicides):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
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
失范性自杀,或译“异常性自杀"(Anomic suicide):在过去惯于某种生活规范与习惯时,突然因丧失规范与认同下,造成认知错乱造成的自杀状况,诸如突然经济恐慌的自杀者。
宿命性自杀(Fatalistic suicide):常发生在过度压迫的社会,并且导致人们会有想要死亡的欲念.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它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同辈群体(peer group):是一个有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
大众传媒(mass media):指的是传达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传播方式自我概念(Self-concept): Self-concept refers to people's characteristic ideas about who they are and what they are like。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的学科.(主要研究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第二章社会情境中的自我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是自己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各方面的特征。
生理我、社会我、心理我。
自我图式:是个体按照特定方式组织与自我有关的信息的概念结构。
社会比较的效应同化效应:当社会比较信息对界定自我提供解释框架时,个体会把信息融入到自我概念中,产生同化效应。
对比效应:当社会比较信息是一种比较标准并对个体的自我评价有伤害时,个体会把信息排除在自我概念之外,产生对比效应。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主要指个体关于自己能够处理不同情境问题的乐观信念.控制点:人们认识到的致使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的可控程度。
认为内在因素具有控制力的人即内控者……对控制力所在位置的稳定认知倾向即控制点。
习得性无助:将多系失败无条件地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个体,会习得一种自我失控感,认为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无效的,因此会放弃努力,被动屈从,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
即从自己的行动中习得了无助感。
自尊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
包括三个含义:整体自尊:个体对自己的积极态度.自我评价:个体对自己能力和特性的评价,为自己骄傲。
自我感受:瞬间的情绪状态和自我体验.印象管理: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虚假普遍性效应:在道德方面,当人们行为不佳时,人们会高估自己观点和立场的普遍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当人们成功时,人们会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
自我设妨:指人们为自己制造障碍和借口,以便在表现不佳时避免自责的策略。
第三章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检索相应的信息,并对社会性信息赋予意义,从而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决定自己的反应的信息加工过程。
图式:指围绕某个中心主题,帮助人们组织社会信息的心理框架。
信念固着: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世界的观念会保持下去,即使知道支持这些信念的证据是虚假的,固有的信念也还会继续保持。
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3、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4、学习的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是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5、学习的试误说:桑代克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机体处在问题情境中会发出许多反应,由于满意的结果,最终学会正确反应。
6、图式:这里指巴特利特的术语,是个体头脑中原有的观念,对个体的记忆和提取新信息会配呈现,获得了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7、上位学习:指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
8、下位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时所进行的学习。
9、并列结合学习: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但在横向上存在吻合或对应关系时所进行的学习。
10、概念同化:概念学习的一种形式,指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理解新概念。
11、概念形成: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就叫概念西形成。
12、智慧技能层次论:加涅把智慧技能分成五个亚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这五种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如下的层次关系:高级规则学习以简单规则学习为先决条件;规则学习以定义性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定义性概念学习以具体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具体概念学习以知觉辨别为先决条件。
13模式识别:把输入的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辨别出该刺激物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14、概念:加涅区分的智慧技能的一个亚类,指运用概念的关键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15、概念形成:从具体例子概括习得概念的方式16、技能: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些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重要考点2017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重要考点心理咨询师是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具有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的人,是健管家职业之一,主要解决人们心理健康问题。
下面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7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重要考点,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我们店铺!社会知觉包括人际知觉(对他人和群体),自我知觉。
一、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1.认知者的经验:经验不同,认知者对相同的认知对象会有不同的结果。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
3.认知者的情绪: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目光”知觉他人;反之则用消极“目光”去知觉他人。
二、图式1.概念: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
2.作用:(1)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个体知觉他人,所看见的是其想看见的东西,即用图式解释知觉对象(2)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个体知觉他人,往往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中心。
(3)影响记忆:个体知觉他人能记住的,是其以前知道的东西。
(4)影响自我知觉:认知者如果建立了自我图式,就会据此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自我图式:个体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认知。
社会认知过程中图式作用方式流程图自我1、自我: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生理/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客我:认识的对象,被观察者,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
静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2、自我的结构A物质自我:其他主体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B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C社会自我:个人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是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
内隐人格理论:每个人都地认为他人所具有的一些性格特点、品质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如具备一种品质或行为表现,就可以了解其它的行为品质或表现。
内隐联想测验:目标在于查明各种态度和各种评价属性之间的自动化联接程度,所测量的是某个给定的态度客体与某种评价属性的联接程度,并假设联接程度越高,内隐态度越强烈。
自我图式:指向自我的个体心理表征组合体或联结,组织形成了人们对自己的品质和特征的概念。
自我提升:是人们追求积极自我意象的驱力,它以优于平均效应、不切实际的乐观、自我服务偏向归因、选择性信息加工(如内隐自我)、策略性社会比较和交往(如下行社会比较)、自我妨碍等形式实现。
社会认知:用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和方法,探讨个体如何加工、组织、提取与利用社会信息刺激,来形成印象,解释社会事件。
社会认知偏差: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信息不足或缺失。
在这些情况下,人们的认知就可能出现偏差,这主要是因为人脑中的既有图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偏见: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现象。
态度: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登门槛技术: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要求然后向一个大要求过度,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睡眠者效应: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人理论:社会交往、他人认可、归属某一社会群体等社会心理因素才是决定人工作积极性的第一位的因素。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
①公平是激励的动力。
②公平理论的模式(即方程式): Qp/Ip=Qo/Io,式中,Q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获报酬的感觉。
I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做投入的感觉。
Qo代表这个人对某比较对象所获报酬的感觉。
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做投入的感觉。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另外,图式(schema)也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也指生物形态学的图式(pattern)或形态(form)发生,或在计算科学中的图式、模式识别以及系统(system),也涉及分形(Fractal)或拓朴几何学等。
概念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
其中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的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
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会起引导、组合的作用。
概念产生过程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
一个人的全部图式对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图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在康德的认识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
因此,在康德那里,图式是一种先验的范畴。
当代知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实验研究,赋予图式概念新的含义,成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把图式看作是包括动作结构和运算结构在内的从经验到概念的中介,在皮亚杰看来,图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认知结构。
他反对行为主义S→R 公式,提出S→(A T)→R的公式,即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作出反应(R)。
个体所以能对各种刺激作出这样那样的反应,是由于个体具有能够同化这些刺激的某种图式。
这种图式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能过滤、筛选、整理外界刺激,使之成为有条理的整体性认识,从而建立新的图式。
皮亚杰认为,图式虽然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但一经和外界接触,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就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起来,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