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行政程序之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53
考公专题常识一、政治理论政治理论是公务员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考察应试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需要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
二、法律基础法律基础主要考察应试者对法律常识的理解和应用,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需要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理解法律体系和法律程序,了解不同法律部门的区别和联系。
三、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主要考察应试者对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的了解和应用。
需要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理解政府组织结构、行政流程和行政决策的基本内容,了解行政监督和行政伦理的基本要求。
四、经济分析经济分析主要考察应试者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了解和应用。
需要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
五、历史文化历史文化主要考察应试者对中外历史和文化的基本了解。
需要掌握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了解世界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内容,理解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六、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主要考察应试者对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的了解和应用。
需要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要素和过程,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的方法和原则,了解不同领域公共政策的内容和特点。
七、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主要考察应试者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需要了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规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
八、科技发展科技发展主要考察应试者对科技发展的了解和对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需要了解科技发展的历程和趋势,关注科技前沿动态和创新实践,理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挑战。
九、国际关系国际关系主要考察应试者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
国开形考行政案例分析形考任务1 2答案1.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国家,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XXX组织形式。
正确答案为A,即美国。
2.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委托公共事务、法律管制、补助、减免税收和辅导监督。
正确答案为ABCDE。
3.领导作风理论以权力定位为基本变量,把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端行为划分为专制式的领导作风、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和民主式的领导作风。
正确答案为ABD。
4.组织文化包括道德感情、价值观、法律意识和组织观念。
正确答案为ABDE。
5.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主要有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
正确答案为ABCDE。
7.人事行政机关类型包括部内制、部外制、首长负责制和党统一领导制。
正确答案为ABDE。
8.从权力的性质上,一般把行政领导权利分为非权利性影响力和权利性影响力。
正确答案为BC。
9.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主要有归属权、合法权力、专业知识权和决策权力。
正确答案为ABCD。
10.国家公务员晋升的形式包括年资晋升制、考试晋升制、越级晋升制、综合晋升制和功绩晋升制。
正确答案为ABCDE。
11.以行政权力的划分作为标准来进行分类,可以把行政体制分为行政区划体制、XXX体制和地方政府体制。
正确答案为BDE。
17.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正确答案为B。
18.《公务员法》在2006年1月1日正式施行。
正确答案为D。
19.刻画和描述组织结构的维度主要有复杂性、正规化和集权化。
正确答案为B。
20.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公共组织设置、行政区划和中央与地方关系。
正确答案为A。
D、封建社会的行政体制E、共产主义社会的行政体制21、公共行政学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职能。
22、行政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忠于政府、维护政府声誉和忠于职守。
23、我国政府领导者由人民代表投票选举产生,属于选任制。
24、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服务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其非赢利性上。
1、(2018·长春模拟)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解析:选 D.据题中“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等信息可判断内阁对君权是有一定制约作用,故选D项.2、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升原因在于()A、内阁首辅获得皇帝信任B、内阁拥有类同宰相权力C、内阁取得票拟谕旨权力D、内阁大学士参与最高决策解析:选C.题干“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说明内阁权力上升原因在于取得票拟谕旨权力,故选C项.3、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自何年起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材料现象()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B、是皇权专制强化结果C、说明内阁首相取得决策权D、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解析:选 B.明代内阁是非法定决策结构,内阁大臣权力依附于皇权,因此材料现象实际上是皇权专制强化结果,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明代内阁首辅权力膨胀,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内阁首辅参与决策,但最终决策权仍然由皇帝掌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权力制衡关系,也不能说明被打破,故D项错误.4、(2018·茂名调研)清朝前期君主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但同时也明确规定:这些王公须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规定主要目是()A、方便满洲贵族参政议政B、消除君主制潜在威胁C、尊重少数民族原有传统D、减少清政府财政开支解析:选 B.题干材料表明对于开国功臣表面上给予优厚待遇,实则是怕他们威胁到君主地位,所以一切由国家统一管理,故B项正确.5、清顺治皇帝说:“尔等(内阁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这说明()A、军机处分割了内阁权力B、内阁票拟权被剥夺C、内阁制约着皇权滥用D、内阁权力受到了限制解析:选D.据材料“皆朕亲裁”可知内阁权力受到了皇权限制,故D 项正确.军机处始设于雍正皇帝时期,故A项错误;据材料“尔等(内阁大学士)职司票拟”可知内阁享有票拟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可知内阁作为皇帝内侍机构,为专制皇权服务,故C项错误.6、(2018·开封模拟)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材料体现了()A、因地制宜管理B、中央集权加强C、专制主义削弱D、地缘政治特点解析:选A.材料“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说明清朝依据新疆与西藏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管理,故选A项.7、(2018·湖北重点中学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和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观《隋炀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释道:“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爱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唐初即制定“崇儒”基本国策,其目是要用儒家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尊礼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曾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教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又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由于失礼必入刑,所以“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阳传泽《贞观政要所见唐初统治集团法律思想》材料二《大明律》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法典.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吏律》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内容大为增加.——《从〈大明律〉制定看朱元璋法制思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治国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策略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明律》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朱元璋治国思想相同之处.解析(1)第一小问治国之策,根据材料一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从吸取历史教训、统治目及特点角度说明.(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从内容角度分析不同;第二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二从本质角度归纳.答案(1)治国之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原因:唐太宗吸取前朝统治者为政失策速亡教训;稳定建国初社会秩序需要;部分大臣力推仁政和君主谦逊个人品质.(2)特点:涉及内容广泛;维护专制色彩明显;重视经济立法.相同:施仁政,重法典.(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商丘高三模拟)“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A、中央对地方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官僚政治体制终结解析:选 C.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膨大是“君主专制自然趋势”,与朱元璋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君权膨大是“君主专制自然趋势”,因此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加强,没有涉及官僚政治体制终结,故D项错误.2、(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A、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C、缓和了国家阶级对立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专权解析:选 B.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内侍机构,分权与制约平衡与材料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不符,故A项错误;“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与材料中“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对立”相符,故选B项;内阁不会缓和国家阶级对立,更不会有效限制君主专权,C、D项错误.3、(2018·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清史稿》:“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这表明()A、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内阁学士地位尊崇C、军机处控制了内阁D、军机与内阁相互牵制解析:选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可知重用内阁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表明内阁学士地位尊崇,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内阁,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军机处与内阁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4、(2018·孝感统考)明朝宦官专权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皇权被严重削弱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D、内阁制名存实亡解析:选 B.据题干并结合明代宦官制度相关内容可知,明代宦官权力来自皇帝宠信,因而宦官专权体现出了皇权专制进一步强化,故选B项.5、明神宗改变国家机构运作机制:以内阁监控六部,六部监控部院,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这主要表明()A、内阁替代丞相成为中央行政机构B、地方权力逐级归于内阁掌控C、六部摆脱皇权听命于内阁D、部分皇权转移到了内阁手中解析:选D.明朝内阁并非正式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提到是中央机构运转,未提及地方权力,故B项错误;明神宗以中央机构互相牵制以达到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明神宗期望中央机构改革以加强皇权,却使“部权尽归内阁”,故D项正确.6、(2018·滨州期中)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对户籍政策进行了变革,通过“客籍”“商籍”“卫籍”等户籍形式设置而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人户占籍,进而解决流动人口科举考试资格问题.明朝户籍政策调整反映出()A、商品经济发展B、君主专制强化C、阶级矛盾尖锐D、考试内容变更解析:选 A.明朝中国户籍形式多样性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人口流动,故A项正确;材料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阶级矛盾,故C项错误;明朝时期八股取士,考试内容并未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7、明朝皇帝仁宗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材料表明明朝实行这一科举取士办法目是()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解析:选 B.题干中“南北兼顾”科举取士办法,实际上是为了均衡南北政治势力,故选B项.明朝实行“南北兼顾”科举取士办法,照顾了南方民众利益,故A项错误;科举取士并不能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故C项错误;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只是表面现象,实质还是为了均衡南北政治势力,故D项错误.8、(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大明律》中规定,权势家族犯罪,官吏只得奏闻,不得擅自过问;同时又规定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这体现出明代法律()A、对平民保护形同虚设B、有利于加强君主权威C、权势家族享有种种特权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解析:选 D.材料中主要强调是对权势家族法律规定,并未涉及对平民保护信息,故A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加强君主权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规定可得出其并不享有种种特权,故C项错误;材料中对权势家族各种规定主要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9、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以上变化表明()A、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B、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C、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D、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权力解析:选 D.材料“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不能说明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故A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内侍机构,故B项错误;即使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下属机构,也不是题目选项中“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材料“专命内阁条旨”表明内阁参与国事决策,故D项正确.10、(2018·佛山模拟)朱元璋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重孙分封在腹里和边境,以“慎固边防,翼卫王室”.1398年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次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由起兵,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这说明()A、朱棣比朱允炆更得人心B、分封制解除了边患导致了内忧C、分封制仍然威胁皇权D、宗法制对皇位继承制没有影响解析:选C.题干材料“1398年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次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由起兵,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说明分封制仍然威胁皇权,故选C项.11、(2018·成都模拟)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军礼,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到了乾隆年间,类似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这使得清代()A、民间叛乱日趋沉寂B、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C、传统礼仪革故鼎新D、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解析:选D.造碑运动不能对镇压民间叛乱有实质性作用,故A项错误;清朝遵循汉族军礼对文人广泛从军不会产生影响,故B项错误;遵循汉族军礼,不能代表整个传统礼仪革新,故C项错误;材料中地方造碑运动响应了中央号召,体现了地方对中央认同,故D项正确.12、“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材料表明军机处()A、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B、掌握了军政要务决策权C、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解析:选 A.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廷寄过程中军机处将皇帝密信直接寄给相应大臣,减少了其中一些环节,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军机处没有掌握决策权,其仅具有皇帝顾问职能,故B项错误;军机处设置强化了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军机处与其他机构分权制衡,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沧州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书·文帝纪》写道:“二千石(指郡太守)遣都吏(即督邮)循行,不称者督之.”《后汉书·卓茂传》写道:“平帝时,天下大蝗……独不入密县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出自案行,见乃服焉.”李贤注:“《汉书》曰:‘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以察诸县也.”《晋书·隐逸传·陶潜》写道:“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材料二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职掌纠察,它可以“纠察内外百司之官”,对全国所有官吏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纠劾,另外还创设了六科给事中这一独特监察组织,负责纠察六部官吏违法事件.清朝还以皇帝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摘编自马举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演变及其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述汉晋督邮制.(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监察制度发展,并说明古代加强监察制度建设历史作用.解析(1)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分别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评价督邮制.(2)第一小问发展,据材料二从机构、职权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所学得出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发展与稳定起了非常重要作用;为后来社会反腐败斗争等提供经验和借鉴.答案(1)评述:督邮是汉代到魏晋时期各郡重要属吏;当时把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设一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督邮设立,一方面有利于郡守了解下情,督促地方恪尽职守;另一方面由于督邮位卑权重,往往容易凌驾于地方官吏之上,出现弄权现象.(2)发展: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扩大职权,增强其独立性;创设六科给事中,纠察六部官吏违法事件;颁布《钦定合规》,完善监察法规.作用: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发展与稳定起了非常重要作用;为后来社会反腐败斗争等提供经验和借鉴.(若答其他且言之有理也可)14、(2018·黄冈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51名贡生清一色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传闻沸沸扬扬.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大臣在内“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学子,按照其所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解析首先选择一个角度,确定明确主题,然后选择合适史实加以论证.如选择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君主专制特征,从科考主考官选定、科考案最终裁定等方面分析,论证科考事件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独断性和随意性.如选择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影响,从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来论证科考案中偶然现象必然性.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一: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君主专制特征.(1)科考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充分体现了皇帝意志.(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3)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4)朱元璋亲自选定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选拔结果是公正,可是出于“稳定”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独断性和随意性.示例二: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影响.(1)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加强.(2)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3)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反映在科考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优势不断在扩大.(4)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文化教育事业进步,需要有相当大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影响.(还可以选择下列角度:①“南北榜”制度是科举制一大变革,更能体现科举考试公平性.②围绕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一系列事件,印证了古代中国大臣“伴君如伴虎”感慨.③科举考试成绩与文化教育水平是相统一.④北方落榜考生行为本身反映了他们所受教育失败.等等)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don't know thatI love you.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can't see my love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专题一:基本原理比较一、概念比较(一)英美行政法1、奥斯丁定义:公法分宪法和行政法,规定主权行使的限度和方式的行政:社会公共行政和国家行政。
2、霍兰认为行政法:公法中最早的是宪法和行政法,认为宪法是静态的,行政法是动态的。
3、古德诺对行政法的定义:认为行政法是公法的一部分,规定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并规定公民在受到行政行为侵害时的行政救济(比较全面)英美法系的行政法主要目的是控制行政权,而不是保证行政效力有效行使的法。
4、戴雪:行政法是规定惯例特权的法,认为行政法是法国的法律,而英国是没有的,他认为行政法应服从法律。
英美法系的学者:是从控制行政权力和行政程序两方面概括行政法定义的。
法律最初被认为是“命令”,然后认为是“规则”。
英美法系重视行政程序,大陆法系也逐步重视行政程序,行政程序发展三阶段:1、首先欧洲国家——提出行政程序;2、美国为代表,行政程序进一步发展;3、上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日本、韩国等分别制定了自己的行政法,我国也逐步发展了行政程序,将实体法与程序法相分离。
如:行政处罚,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二、行政法特点的比较(一)法系间的比较(大陆与英美间)1、行政法制度方面的比较大陆法系具有独立的行政法院,英美法系国家行政诉讼都由普通法院审理。
我国现在也由法院审理,只是适用一些独立的行政。
法国现有行政法院,甚至在行政系统内,归属与行政系统。
德国设在司法系统内。
2、行政法基本理念比较(1)大陆法系把行政法视为管理法;英美法系国家视为控权法。
(2)大陆法系强调政府管理的效力,使行政机关的命令在上下间所产生的效益;英美法系控制国家的行政权力,保护公民基本权利。
3、行政法调整对象大陆法系从四方面:实体的法律关系、程序的法律关系、外部的法律关系、内部的法律关系。
英美:外部的法律关系和程序的法律关系。
(二)国家之间的比较1、法国行政法特点:(1)存在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适用于独立的法律规则。
行政程序词解释
行政程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步骤方式、时限和顺序的总和。
行政程序是现代行政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重要内容,其具有如下特征。
1.法定性。
即行政程序的各项内容,如步骤、方式、顺序、时限等都应当由法律明确规定。
2.多样性。
由于行政活动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不同类型的行政活动有不同的程序要求,因此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行政程序。
3.统一性。
即有关行政程序的法律制度应当统一协调,不能政出多门、相互矛盾。
4.合理性。
即行政程序应当科学、合理,体现效率,符合实际。
5.公开性。
即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行政程序应当公开。
6.公正性。
即行政程序应当体现公正原则,保证当事人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发表意见的机会。
7.参与性。
即行政程序应当保证当事人的参与,尤其是涉及当事人重大利益的行政决定应当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8.制约性。
即行政程序应当对行政机关的权力进行制约,防止其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
9.救济性。
即行政程序应当为当事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总之,行政程序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法定方式和步骤,其目的是保障行政效率和维护公共利益。
在实践中,为了确保行政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需要加强监督和制约机制,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中国的美国行政法研究一个学术史的概观摘要:本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美国行政法的研究进行了一个学术史上的梳理,对不同历史阶段我国美国行政法研究的概貌及演进过程加以探研,并按专题对我国美国行政法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并指出了美国行政法晚近发展的若干新趋势。
关键词:行政法美国行政法全球化民营化政府规制“一切认识、知识均可溯源于比较”。
[1]对于我国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重建的行政法学而言,它堪称是一门“隐含的比较法课程”。
[2]而我国行政法学的诸多理念和制度,判例与学说,都深受美国行政法学的影响。
行政程序制度、听证制度、行政法官制度,正当程序原则、案卷排他性原则、成熟性原则、穷尽行政救济原则,等等,这些镌刻着美国法风情的制度与原则,已逐渐为我国的行政法学体系所吸纳。
同时,在许多实体行政法律制度的建构方面,例如电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监管机构的创设,电信、水务、燃气等自然垄断产业的民营化改革,也都打下了美国法的深刻烙印。
在此,笔者试图去探究不同历史阶段我国美国行政法研究的概貌及演进过程,厘清我国美国行政法研究的河川地脉,以期能对我国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制度建构多少有些裨益。
一、“史的概观”与中国的美国行政法研究“历史在照亮昔日的同时也照亮了今天,而在照亮了今天之际又照亮了未来。
”本文试图首先通过历史维度的简要勾勒,从而让读者能从整体上更好的明了我国美国行政法研究的知识轮廓与学术脉络。
(一)筚路蓝缕:1980年代的美国行政法研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用这么八个字来概括我国这个时期的美国行政法研究,应该是最为确切不过。
在这个时期,我国初创的行政法学在体系建构上,受到了大陆法系行政法学较深的影响;而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在关注问题的着力点上,也有着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法学理论的深刻印记。
在这个起步时期,美国行政法的研究成果不算太多,也相对缺少体系化的探索,可能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行政体制改革以及领导干部体制改革的背景,研究较多的关切点在于对美国文官制度以及地方行政体制的介绍。
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五大制度引言重大行政决策是指在国家政权机关中,经过集体讨论、表决和决议通过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决策。
为了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合法性,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的制度,以保障决策的质量和效果。
决策酝酿制度决策研究组织在决策研究组织中,由专门的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决策的酝酿工作。
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凝聚智慧、汇集意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多元性。
在决策研究组织中,通常会有以下职责和步骤: 1. 设置决策研究组织; 2. 组织和指导决策研究工作; 3. 建立和完善决策研究机制。
专题调研在决策酝酿过程中,进行专题调研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通过调研,可以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和意见,对决策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处理。
在专题调研中,常见的有序列表步骤如下: 1. 制定调研计划; 2. 收集相关资料; 3. 进行实地调研; 4. 分析调研结果; 5. 撰写调研报告。
讨论会议讨论会议是决策酝酿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会议可以集思广益、交换意见、商讨方案。
一个典型的讨论会议包括以下步骤: 1. 制定会议议程; 2. 邀请相关人员参会;3. 开展主题演讲; 4. 进行自由讨论; 5. 形成决议或意见。
决策决策制度决策报告决策报告是决策决策制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报告可以向决策机构提供全面、准确、有序的信息,以支持决策机构做出决策。
编写决策报告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1. 决策问题的提出和背景介绍; 2. 决策目标和原则的明确; 3. 决策方案的分析和对比; 4. 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 5. 决策建议和具体实施措施。
决策程序公开决策程序公开是保障决策的民主性和透明度的重要制度安排。
通过公开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增加了决策的合法性和可信度。
决策程序公开的步骤包括: 1. 公布决策的议题和时间; 2. 公示决策的酝酿和讨论过程; 3. 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4. 公布决策的结果和理由。
决策机构权责决策机构权责的明确是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的重要制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