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4
蒲松龄《山市》原文及译文赏析山市蒲松龄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
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号柳泉先生。
2、用课文原句回答:“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答]先是“忽见山头有孤塔高耸起”,——“无何,见宫殿数殿数十所”,接着“未几,高垣脾晚,连亘六七里”,“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有,惟高楼一座,直接霄汉”,“逾时,楼渐低”,“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3、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答]略。
回答抓住山市变幻莫测这一特征即可。
4、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为初生阶段;城郭的出现为发展阶段;危楼的出现是高潮阶段。
5、课文如删掉“始悟为山市”一句,并不影响文中对“山市”描写的连贯性,为什么不能删去?[答]不能。
这是一句描写中的议论,除有点题的作用之外,其中一个“悟”字,更表明了所见所闻景象与真实无异。
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⑴然数年恒不一见(恒:)⑵无何,见宫殿数十所(无何:)⑶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连亘:)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依稀:)⑸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⑹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逾时:)2.本文说明的顺序是()A.空间顺序B.游踪顺序C.时间顺序D.逻辑顺序3.从文中依次摘出五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加以解释,然后说明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蒲松龄《山市》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蒲松龄:山市蒲松龄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
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这篇《山市》描写的是奂山(在山东淄博市境内)山市从出现到幻灭的神奇景象,细致入微,引人遐想。
“山市”,即海市蜃楼。
这是一种由光线在低层空气中经过多次折射而造成的幻景。
这种幻景多出现在海洋中、沙漠里,或山头上。
景象多种多样,有亭台楼阁、宫殿寺庙、人物车马、飞禽走兽,或整个都市,或一处乡村。
古人不了解这种景象产生的科学原理,以为是蜃吐气而造成的,所以称为海市或蜃楼。
蒲松龄因在奂山之中见到这种幻景,故称之为“山市”。
这种自然幻景,早在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里就有记载。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更有具体的描绘:“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
”沈括说是由“云气”而造成,已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
山市存在时间的长短,看风力而定,如果是风定云停,存在的时间就长,一刮大风,便如苏轼《登州海市》所说:“相与变灭随东风”,幻景瞬即散去,无影无踪。
作者从一个固定的视点,即孙公子与同人饮酒的楼上,去观察和描绘幻景由产生到幻灭的过程。
先是“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继而,又“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山市》语文教案《山市》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A: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B: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C:体会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及神奇壮丽的幻境(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重点: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国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二、介绍作者、作品:投影补充.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
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
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
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指导朗读:1、小声自读,划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
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奂 huan 邑 yi 冥ming 甍 meng 垣 yuan 睥bi 睨 ni 亘gen 莽 mang 霄xiao 扉fei 缥piao 缈miao 逾yu 倏shu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
(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3、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4、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5、请学生以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山市》教学案
主备人:张继兵审核:时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时间词语的解释。
3、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4、体会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及神奇壮丽的幻境(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1、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
难点:时间词语的解释。
三、学法指导
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四、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读
1、蒲松龄,字,又字,别号,世称,代杰出文学家,山东淄川人。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
毕一生精力完成文言短篇小说集8卷、篇,约40余万字。
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
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是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是他的书屋名称。
“志”是的意思,“异”是。
它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
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2、识记、解释下列词语
孤塔耸起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3、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翻译
写在下面。
4、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山市》是以为顺序,描绘了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条理清晰,语言简洁,请填写出山市变化的几个阶段:(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山市”的形成阶段:。
“山市”的发展阶段:。
“山市”的高潮阶段:。
“山市”的消失阶段:。
5、预习中不太理解,需要老师帮助的地方。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2、检查预习自学情况
3、课堂探究
①从文中依次摘出5个表示时间的的词语,加以解释;然后说明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②将“始悟为山市”改为“始知为山市”好不好,为什么?
③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有哪些标志性的词语?
④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陨石
沈括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①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火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②西南。
又一震而坠,在宜兴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③如杯大,极深。
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④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
近。
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注:①日禺:太阳落山。
②著:向。
③窍:窟窿,孔洞。
④荧荧:火光闪烁。
)
7.解释加点的字。
①.少时而又震一声
②.火光赫然照天
③.尚热不可近
④.发其窍,深三尺余
8.本文从、、等方面说明这块陨石的特点。
9.用“∥”把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次大意。
10.说说句中加点词语对陨石的哪方面进行了准确说明。
如:见于东南 ------说明方向(位置)
①.火光赫然照天
②.乃得一圆石
③.色如铁
11.文段记叙陨石落地后的情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相关词语。
六、巩固练习
(一)、填空:
《山市》选自,作者,字留仙,世称“”,代文学家。
本文描写了变幻莫测的,作者行文以“忽见、、、忽、、、倏忽”等表时间性的词语来贯穿全文,使文章层次显得很清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青冥()
2、飞甍()
3、高垣()
4、禅院()
5、逾时()
6、连亘()
7、倏忽()
8、窗扉()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然数年恒不一见()
2、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3、往来屑屑()
4、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
5、连亘六七里()
6、或凭或立,不一状()()
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8、
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9、见山上人烟市肆() 10、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四)、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见宫殿数十所
B、层层指数
然数年恒不一见数至入层
C、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D、或凭或立不以状
又闻有早行者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3、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4、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六)、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按音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然数年恒/不一见。
B、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C、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D、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A、然数年恒不一见()
B、见宫殿数十所()尘气莽莽然()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C、始悟为山市()
D、又闻有早行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
(八)、把下列这段话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括号中。
孙公子禹年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七、学后盘点:
八、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