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_汪信砚
- 格式:pdf
- 大小:727.57 KB
- 文档页数:23
课题31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传播1.了解近代中华传统的发展和对外交流。
2.了解近代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3.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4.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5.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一近代中华传统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近代中华文化的发展(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________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________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知识点二近代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华工出国的背景(1)19世纪初,________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2)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华工出国的概况(1)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2)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知识点三近代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1.茶(1)地位: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2)传播:16世纪以后,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3)影响:如中俄之间形成“________”;如日本的“日本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
2.服饰(1)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________传到法国。
(2)18世纪,中国服饰的面料、款式、纹样等,融入法国服装设计之中。
(3)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了中国大袍式系列、“自由”套装等,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4)民国早期:________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钟表: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________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知识点四近现代中国文化传承载体的发展1.学校教育(1)近代中国的教育①京师大学堂②清华学堂:1911年创办,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西学东渐”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本土化的过程。
西学东渐,指的是自近代以来,西方学术、思想、文化等逐渐向东亚地区传播,并对这一地区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思想意识等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现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西方现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影响,无疑构成了西学东渐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章首先回顾了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入与早期传播情况。
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接受过程,包括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界、学术界的影响,以及其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文章还关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即如何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通过对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程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这一过程对于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本文也期望能够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持。
二、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深,西方的科学、文化、哲学、政治学说等也逐渐传入中国,这一过程被称为“西学东渐”。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被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所接触和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和学习,逐渐传入中国。
这些知识分子包括严复、梁启超、李大钊等人,他们通过翻译西方哲学著作、撰写哲学论文、开设哲学课程等方式,向国内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入,不仅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也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中国向何处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答作者:孔婷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09期近百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探索和回答“中国向何处去”即中国走什么道路这一近现代中国的时代中心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
为了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加强对中国道路的哲学反思和哲学引领,由《哲学研究》杂志社、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缉部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高端学术论坛于2018年6月9—10日在武漢大学举办。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崔唯航研究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90多位专家学者莅临此次会议,并围绕大会主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和深入的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讨论中,北京师范大学吴向东教授指出,人类解放的理想、彻底的理论批判、改变世界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的核心精神,这三者始终贯穿于其理论研究和思想体系之中,成为一个被理解的整体,正是这些精神,使马克思成为了马克思,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永恒意义。
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把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概括为由以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绝对命令的人的存在论、作为人的主观意志物质化的社会物质论、探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规律问题的历史规律论这三个部分构成的统一整体。
北京大学仰海峰教授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开放性的哲学,这源自于马克思哲学中的历史性思想,这一思想所具有的批判性与开放性,也是我们今天重读马克思时需要坚持的理念,有了这样的理念,我们才能从马克思走向当代,按照马克思的方式面对当代历史与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
浅谈西学东渐背景下的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者:范蓉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第07期摘要近代中国文化可称得上是一部中国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进行学习、引入及再筛选的西学东渐史,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大力传播,并深深植入了民众心中,进而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直至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以西学东渐为背景来进行研究与探讨,则更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
【关键词】西学东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近代开始,中国对待西方学说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由以往的排斥到接纳直至引进和研究,而马克思主义能够得以在中国传播也正得益于此,此时便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开始中国化的重要基础。
毋庸置疑,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而进一步研究西学东渐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则更具现实意义。
1 西学东渐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基础西学东渐开始于17世纪,以利玛窦和汤若望为代表的传教士将西方书籍带至我国为标志。
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方,一些中国学者开始翻译外文书籍,鸦片战争更是促使一些思想先进的中国人去关注、学习和研究西学,不经意间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19世纪70年代,国内一些学者已在自己的著作中以不同方式提及社会主义。
十九世纪末,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译著中,第一次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名词以及《共产党宣言》中的一部分内容,指出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目标是安民新学。
二十世纪初,留日中国学生创办的《译书汇编》曾连载了有贺长雄翻译的《近世政治史》,便提到了马克思和万国工人总会,这是社会主义和第一国际第一次出现在华人创办的报刊上。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其构建的大同理想进行阐述时,吸收了社会主义相关思想并对其进行了简单介绍;而梁启超在多篇文章中也对马克思及其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讨论,埋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种子。
同期,很多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也在作品中尝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引用和阐述。
五四运动前后,一批进步学者更是借助刊物来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唯物史观。
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汪信砚摘 要:西学东渐不仅客观上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历史前提,而且引发了中国哲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革,推动了中国哲学从古代传统向近代传统的转变,从而使得最初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通过中国化而对接上中国哲学传统和转化成中国哲学,并由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中国现代哲学的建构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提供了可能。
因此,可以说,没有西学东渐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深入研究西学东渐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之间的密切联系绝不意味着它是西学东渐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本身并不属于西学东渐的范畴。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各种西学具有不同的理论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具有不同的目的和社会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具有不同的结果和社会效应。
关键词:西学东渐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者汪信砚,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楚天学者计划”讲座教授(武汉 430072)。
在近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人们开始将探索的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和理论背景,即一百年多来的西学东渐史,并对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作了一些探讨。
其中,有学者论说过西学东渐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推动作用,有学者考察过西学东渐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西学”的思想交锋,还有学者辨析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学”之间的归属关系。
①应该说,这些探讨大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视野,能够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解。
但是,到·4·*①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李达全集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0&ZD062)的阶段性成果。
参见张金荣:《近代西学东渐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推动作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目前为止,这些探讨还不够深入,人们在这些探讨中提出的某些看法和得出的某些结论也值得商榷。
鉴于此,本文拟对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问题作一专门的考察和论析。
一学界通常所说的“西学东渐”,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现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学说,特别是近现代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和哲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这种意义上的西学东渐,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并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历史前提。
首先,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被介绍到了中国,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可能。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的主体,最初是来华的西方人,特别是传教士,后来则主要是清政府出使欧美和日本的外交人员、赴欧美和日本学习的留学生、主张改革的知识分子以及中国早期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无政府主义者。
虽然这些人背景不同、目的各异,并不认同甚至也未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但他们在向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和学术思想的过程中,附带地、零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清政府的外交人员和主张改革的知识分子如崇厚、张德彝、王韬、高从望、黎庶昌、李凤苞、汪凤藻等人就曾在他们的记述、报道和著作中以不同的方式提到了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
例如,1871年初,清政府派兵部左侍郎崇厚出使法国,兵部候补员外郎张德彝以英文翻译人员的身份随行。
他们到达法国后,恰逢巴黎公社革命爆发。
崇厚将其所目睹的情况写入日记中,而张德彝则根据其所见所闻撰写了《三述奇·随使法国记》一书。
王韬也翻译和撰写了许多关于巴黎公社的报道,并汇编成《普法战记》,于1873年由中华印务总局刊印发行。
此外,高从望撰写的《随轺笔记》、黎庶昌撰写的《西洋杂志》、李凤苞撰写的《使德日记》、汪凤藻翻译的《富国策》等著作,也都从不同侧面介绍了社会主义。
①1899年4月,西方基督教会在上海设立的出版机构———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连载了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笔述的《大同学》一文。
该文系英国哲学家本杰明·颉德(Benjamin Kidd)所著的《社会进化》(Social Revolution)一书的前四章,文中首次提到了马克思的名字和《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文字。
其·5·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①科学学报》2010年第4期;刘放桐:《西学传入与“五四”前后中西文化和哲学的碰撞———西方哲学百年反思之一》,《东南学术》2001年第2期。
① 参见张金荣:《近代西学东渐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推动作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4期。
中第三章写道:“近代学派,有讲求安民新学之一家,如德国之马客偲,主于资本者也。
”①这里所谓的“安民新学”即社会主义学说,而所谓“主于资本者”即马克思对于资本的研究。
1900—1901年,中国留日学生主办的《译书汇编》连载了日本著名法学家有贺长雄著、坂崎斌译的《近世政治史》,这是一部关于欧洲19世纪政治斗争史的著作。
该书共七章,其中,第三章第一节第一部分“万国工人总会及德意志支部”介绍了马克思流亡伦敦、召集各国工人之首领创立万国工人总会(第一国际)的情况,简述了第一国际的宗旨、规约、组织机构、斗争纲领及其在伦敦、日内瓦、洛桑、伯尔尼、巴塞尔等地召开会议的决议,还述及了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黎白克内脱(李卜克内西)和败败而(倍倍尔)在万国工人总会领导下进行革命活动的情况。
据考证,这是在中国人创办的报刊上第一次出现“社会主义”一词,并首次把马克思的名字与社会主义学说联系起来。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也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作了一些介绍。
康有为1884开始编写《人类公理》,1901—1902年避居印度时最后完稿并定名为《大同书》,他在该书中构建其大同理想时介绍并吸收了社会主义学说的某些思想,梁启超甚至称康有为的哲学是一种“社会主义派哲学”。
③他在《大同书》中说:“夫人事之争,不平则鸣。
乃势之自然也。
故近年工人联党之争,挟制业主,腾跃于欧美,今不过萌蘖耳。
又工党之结联,后此必愈甚,恐或酿铁血之祸,其争不在强弱之国,而在贫富之群矣。
从此百年,全地注目者,必在于此。
故近者人群之说益昌,均产之说益盛,乃为后此第一大论题也。
”④这里所谓的“人群之说”就是指社会主义学说,而“均产之说”则是指共产主义学说。
从1902年10月起,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连续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中国之社会主义》等文,简述了马克思的思想。
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梁启超称马克思是“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并引用本杰明·颉德的话说:“今之德国有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麦喀士(即马克思———引者注)之社会主义,二曰尼志埃(即尼采———引者注)之个人主义。
”“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6·中国社会科学 2012年第7期①②③④李提摩太译,蔡芝绂撰文:《大同学第三章 相争相进之理》,《万国公报》第123卷,1899年4月。
参见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介绍到传播》,《世界政治资料》1983年第1期。
梁启超:《康有为传》,楼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53页。
康有为:《大同书》,北京:中华书局,1935年,第356页。
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伏。
”①据说,这是中国人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马克思的最早记载。
在《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一文中,梁启超又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之鼻祖,德国人,著书甚多”。
他写道:“观夫近今社会党之生计学者,其论托辣斯也,不惟无贬词,且以其有合于麦喀士之学理,实为变私财以作公财之一阶梯而颂扬之。
故知天下事有相反而相成、并行而不悖者,此类是已。
”②而在《中国之社会主义》一文中,梁启超指出:“社会主义者,近百年来世界之特产物也,概括其最要之义,不过曰: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原泉。
麦喀士曰:现今之经济社会,实少数人掠夺多数人之土地而组成之者也。
”③虽然这些介绍并不完全准确,但它们在帮助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孙中山、马君武、宋教仁、朱执信、胡汉民、戴季陶、叶夏声、廖仲恺等人也在各自的著述中以不同的方式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1903年2月,马君武在日本东京中国留学生主办的杂志《译书汇编》上发表了《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附社会党巨子所著书记》一文,在论述社会主义学说发展史时介绍了马克思及其思想,并称“马克司者,以唯物史解历史学之人也。
马氏尝谓:阶级竞争为历史之钥”。
④该文所附《社会党巨子所著书记》列举了26部研究社会主义的著作,其中包括《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5部重要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这是最早在中文书刊中出现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书目的介绍。
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在孙中山的影响下,同盟会成员积极介绍西欧的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包括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906年,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第2、3号连载了朱执信撰写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署名势伸),第一次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活动,并简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1907年以后,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及其刊物也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
1908年1月,中国最早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天义》第15卷刊载了恩格斯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撰写的序言,这是在中国发表的第一篇比较完整的恩格斯中译本的著作。
这一卷的《天义》还对其后将发表民鸣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全文作了预告。
后来,《天义》虽然并未发表《共产党宣言》全译文,但刊载了其前两章内容,并在16—19卷合刊上发表了刘师培为《共产党宣言》写的译序。
该合刊还摘译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一些段落。
·7·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①②③④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新民丛报》第18号,1902年10月16日。
梁启超:《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新民丛报》第42、43号合本,1903年12月2日。
梁启超:《中国之社会主义》,《新民丛报》第46、47、48号合本,1904年2月14日。
莫世祥编:《马君武集(1900—1919)》,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84页。
另一本无政府主义的刊物《新世界》也曾先后载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并于1912年连载了由施仁荣翻译的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原译名为《理想社会主义与实行社会主义》),这是中国人对该书的最早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