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的角色认知和党员的能力待征
- 格式:doc
- 大小:44.53 KB
- 文档页数:25
做一个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的好人从个体的自我认知上看,每个人都有对自己肯定的看法,否则,他的心里就是有问题的。
每个人也都会承认和认可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合理性,并且以此为标准来评价他人。
这是一个人能作为人生活和行动的理由。
也就是说,自我肯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但人也有自我否定的时候,也就是费斯汀格说的“认知失调”。
人在认知失调的时候就要自我调整,这就产生了一个自我提高的机会,也就是说,自我否定是进步的基础。
孔子主张,人要做到“四绝”,即“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也就是说,人不能太自以为是,太固执己见,太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就一定正确吗?我们就一定是个纯粹的好人吗?怎么才能算一个好人呢?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这种划分并不是以道德为尺度的。
如果从道德的角度看,人的道德层次可以分成三个境界:慎独、利他、助人。
“慎独”的人,是独善其身、洁身自好的人,讲究个人的自我修持,自我修养。
这样的人当然是有道德的、有较高精神追求的好人;“利他”的人,是在处理个人和他人关系上表现出对人的友好、亲善,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能够力所能及帮助他人的人;“助人”的人,是以帮助与自己有直接联系或间接联系,努力为他们谋福利作为自己的人生志向和奋斗目标的人。
由于道德的核心是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这样划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我们也能从总看出,人类追求的最高道德,就是能把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上的所有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并为他们谋福祉。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社会的组成不是因为人们同出一地,而是因为大家具有彼此互通的信仰、目的、意识和情感。
”而这种共同的心理因素的形成,需要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通。
人们的发展程度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联系、交流之上的,这是教育的根本。
也就是说,好的教育——真正能促使全人类充分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一定是建立在没有种族隔阂、阶级隔阂的真正平等、自由的社会基础上。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92 April2020(C)总第492期2020年4月(下)摘要当代大学生党员是青年大学生中的佼佼者,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党员角色,认清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有助于使他们早日成为走在时代前列、勇敢肩负起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部分大学生党员存在角色认知和身份认同上的模糊,高校应当在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和管理中加强过程监督和思想引领,通过从严教育、从严监督、从严管理三方面加强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
关键词学生党员;强化;角色意识Reflections on Strengthening the Role Awareness of Col原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in the New Era//Jiang YingyingAbstrac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are the best among college students.Letting them fully recognize their role as Party members and recognize the historical mission given by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will help them to becom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ho are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 and bravely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times.At present,some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have ambiguities in role recogni-tion and identit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process supervision and ideological guidance in the training,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and strengthen their role awareness through strict education,strict supervision,and strict management.Key words student Party members;strengthening;role awareness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2019.5.下MOTHERLAND论坛摘要:基层党校作为研究党的理论知识、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培训党的干部队伍的主要阵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和理论作用。
本文对新时代基层党校面临的新形势、新定位、新路径进行了探析,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校在新时代的职能定位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党校角色新路径关于基层党校在新时代的角色认知文/肖海霞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在新时代实现基层党校新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对党校的角色有一个全新而准确的认知,科学分析面临的新形势,准确把握自身建设的新定位,探索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是基层党校在新时代谋求新发展实现新作为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代背景下基层党校面临的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一)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变化。
进入新时代,世界形势风云激荡,变幻莫测,橙色革命,中美贸易之争,局部战争频发,各类思潮正风起云涌,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的国际秩序体系正在变革,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仍然任重道远。
从国情来看,我国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国的政策、方针做以必要的调整,切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破解新的主要矛盾。
从党情来看,全面从严治党已经初见成效,全党的政治意识进一步增强,政治规矩进一步建立,正处于向基层延伸的关键时刻。
同时,我党面临的“四大风险”“四大考验”仍然没有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①站在宏观视角上,统筹审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可以进一步明确基层党校的发展定位,把握理论方向和实践指向。
(二)基层党校的培训群体发生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基层党政工作人员群体在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学习需求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入职的基层党政工作人员普遍具有年轻化、高学历、视野宽的特征,很多人员获得了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理论功底比较深厚,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工作中热情高、干劲足。
我对党员的认识第一篇:我对党员的认识我对党员的认识大一第二学期来通过班组织的几次党课学习活动,加深了我对党和党员的认识;而通过在实际生活中接触那些优秀的党员,也拉近了我和党之间的距离。
我对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也有了新的认识。
在我看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首先必须具有坚定的思想和信念。
跟任何政党的成员都必须具有这个政党的共同信仰是一样的,这是对每一个党员的基本要求。
作为党员要有比较强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和组织观念。
共产党员是社会的先进分子,理应促进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民主与法制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于维持中国这个超级人口大国的稳定尤其重要。
另外,党员要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党所从事的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党来源于群众,不能脱离群众。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现在帮助社会群众的途径稍有欠缺,不过我们可以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主动积极帮助有需要的同学,起到带头作用。
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还应在思想上和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
优秀党员决不是套在自己头上用于炫耀的光环,而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所应该达到的目标。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世纪。
世纪之初,是一个反思过去、面向未来的时候。
我们正在步入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伴随着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并借助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各种现代传媒,对我们的观念、意识、生活方式等产生着空前、迅速、复杂和深刻的影响。
这就需要党员具备良好的定向能力,学会在复杂的信息世界中正确地观察、思考和选择。
总之,特殊的时代背景要求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每一个圆梦人,应该具备不断奋斗的品质和长远的眼光。
虽然我现在只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但是我会时刻谨记党的教诲,时刻以党员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自觉地加强对自己的学习,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请党组织监督考验我吧!第二篇:浅谈我对合格党员的认识浅谈我对合格党员的认识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落实到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去。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心得体会3篇篇一20XX年,本人光荣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分子后,立足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但始终要求自己不能平庸: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所做的一切,是在恪守自己的一份职责;要求自己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不能虚度年华,学习和创新须伴随一生: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所做的一切,必须体现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下面,我从三方面向大家谈谈在具体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一,共产党员要立足平凡,在保持强烈责任感的同时,拥有一份平和心态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
树立和增强党员意识,是对党员的起码要求,无论职务高低,党龄长短,都不能例外。
树立和增强党员意识,最关键的是要有党员的责任感。
我常想,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让自己的言行无愧于“先锋战士”的称号。
近几年来,作为社长办公室和全社物业、基建工作的负责人,本人一如既往地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加强学习并带领同事们默默地工作。
从业务工作岗位上到管理部门六年多来,自己早已适应这个岗位的平凡和价值也炼就了自己一个成熟的心智: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在实际的工作中,因为领导和群众的信任,平常要接受领导安排的许多不是分管部门的额外工作,对待这些安排,本人只当成一种信任和责任,因此加班工作,长期以来已经养成了自己一个健康平和的心态:多一分投入多学点知识,少一点计较也少一些心灵干扰。
立足平凡,还表现在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更加需要有平凡的普通人的人性关怀。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队的作用,就必须关注社会,关注群体百姓利益,关键时刻舍己为人。
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救灾过程中的决策以及决策中体现的人性关怀感动了世界。
本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密切关注灾情的每一步进展,和所有的普通国人一道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感动,一道捐献自己微薄的爱心。
生活在平凡中就永远会有感动,只有在在平凡中人生境界才能得到升华。
二,共产党员要提高服务本领,必须加强学习。
-040-2019年第12期(总第160期)一、研究意义现有相关研究多采用问卷的形式。
本研究采用访谈,通过编码与分析,深入探析当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以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
研究选取了艺创、外文、公管共24名个体进行访谈:6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发展对象、6名预备党员、9名正式党员。
三、研究发现1.同一党员/预备党员情况(1)同一党员(含预备)在不同发展阶段,其入党动机呈现动态化。
不同阶段的党课培训、社会实践等会对个体的入党动机产生深刻的影响,个体在向党组织靠拢的过程中,入党动机会有所完善。
每学期对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党课培训,使个体思想得以端正,对党的认识逐步加深,更加清晰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等党内知识(C10、C11、C12、C13、C14、C17);认清了自我身份,明白了党员的职责(C15)。
个案C24具体说明了自己在成为党员的过程中,入党动机的变化:“党课培训对自己的影响蛮大的,使自己由一个懵懂的、充满私欲的人,蜕变到作为一名党员。
”积极分子阶段:“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政党,如果我能够加入这个党组织,就意味着有机会与许多优秀的党员接触。
”正式党员阶段:“我之所以要入党,是因为它是一个伟大、光荣的党,我要为中国的胜利腾飞、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出一分微薄的力量。
”在成为预备党员之前,为系内党建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的C20这样阐释:“(我的)入党动机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入党积极分子有一年考察期,然后是发展对象,发展对象阶段很短,到预备党员、正式党员,我以优秀党员的标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课外的实践活动,个体有机会接触到校外的优秀党员,入党动机更加端正;在实践中,自我态度、意识、信念得以升华,党性修养更加深刻(C21)。
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教化了个体的入党动机和党性修养。
“暑假支教调研活动,接触到的人、事、物,使自己深刻地了解了党员的特征和奉献精神,自己的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更加坚定(C12)。
2023/9(上)总第418期党员队伍建设是党建设的基础工作,事关党的与时俱进、全面发展。
随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力度、深度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党员群体规模逐年扩大,中央组织部2022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共产党员达到9804.1万名,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占比54.7%,超过5365.4万名;2022年新发展的学生党员超193.6万名,占全年发展党员38.2%[1]。
大学生党员群体的增加使得高校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大学生党员群体中开展党员角色意识培育工作,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高党的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内涵角色意识是处在特定社会位置的个人对他所扮演社会角色的行动模式、行为方式的自觉认知[2]。
党员角色意识是党员个体从认知层面对党所形成的整体观念,是对党的意志及党在实现其意志过程中所承担责任、扮演角色的认同,也是对党员这一身份角色蕴含的义务与权利的无条件认同。
从理论层面上,党员角色意识可以升华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具体到实践层面,党员角色意识包括了干预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律意识在内的多种和党员角色相关的意识[3]。
党员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其含义不只是“党组织成员”的身份,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类角色,在社会发展变革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是大学生党员对自身在党组织内政治身份的理解和认知,也是对党内责任与义务的理解。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强弱,对于他们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意识观念、日常言行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着直接影响。
培育大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是要引导大学生党员在现实生活中时刻牢记个人共产党员的正式身份和角色,不论是在当下校园生活中还是在离校后的工作岗位上,自觉承担党员责任、践行党员义务,自觉、主动地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
但目前大学生党员群体还存在着角色认知不清、角色行动不力、角色期望模糊、角色评价乏力等现实突出问题[4],由此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的党员角色意识淡化、角色认知偏差等困境,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模式、发展方向和管理措施。
关于党员意识的思考党员意识属于人文意识的一种,是党员在社会生活多种角色中最重要的政治角色意识,是党员对党组织的一种认同感、从属感、责任感,是党员关于党的思想观念、工作观念、组织观念、纪律观念的综合反映,是共产党员独特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在观念上的反映。
党员意识是在对党的纲领与任务的认同、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纪律的认同基础上形成的,是每个党员的必备素质,党员意识的强弱,是判断、衡量党员对党组织和党的事业忠诚度的重要标杆,也是判断、衡量党员素质高低和先进性程度的重要要素。
党员意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具有自觉性。
它是内在的自觉认知,不是依靠外力所能够强加的,也不是靠违心表白所能够获取的;二、具有具体性。
它尽管是一种主观内在的东西,但总是要通过具体的语言和行为外化出来,或者说在实践行为中得到具体的事物化,因此,它决非是不可捉摸的抽象虚幻的东西。
三、具有客观性。
由于它是具体的,因此,它也就有了客观的衡量尺度。
人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言行而非自我的标榜进行客观地评价和判断。
四、具有时代性。
党员意识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赋予党员意识不同的时代内涵和特点。
党员意识的内涵:重温党章关于党员的条件和党员的义务权利和党员行为规范的规定,我体会,党员意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理想与信念意识。
党章指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因此党员必须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在当前,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就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二是宗旨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就要始终不渝的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于党和人民的利益。
三是科学民主意识。
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党员的角色认知和党员的能力待征一、党员角色认知(一)党员角色、角色规范与角色期望⒈社会角色——在社会心理学中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地位及其相应的行为规范,是其身份、地位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
⒉党员的角色——党员在社会群体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起着特殊重要作用的社会角色,更应正确认识符合社会要求的自己的角色内涵,按角色规范行事。
具体地说:①党员是广大群众的带头人,是群体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和维护者的角色;②是群众意志的体现者和执行者的角色;③是群众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④是群众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角色;⑤是群体人际关系到协调者的角色。
角色意识是凝聚剂,能把角色与事业凝聚在一起。
强化党员的角色意识,增强角色责任感,是党组织对广大党员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党员个体心理修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党员的社会角色不但要求党员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规范要有准确的概念和认识。
同时也包含了社会其他成员的期望。
⒊角色规范——在社会心理学中,每一个社会角色都代表着一套有关行为的社会标准,即角色规范。
这些标准规定了个体在扮演一特定社会角色时所应有的行为与行动,反映了社会对个人职能的划分。
⒋党员的角色规范——是由党员的角色地位决定的,它以组织的形式确定下来,对党员的角色行为具有强制性制约作用。
有组织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运行,要求社会成员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和标准要有准确的概念和认识,自觉地按照角色规范行事。
这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社会化的首要任务。
⒌党员角色期望——党员角色期望指的是社会大众对党员行为的要求。
角色期望不是一些行为的清单。
而是复杂的包括认识、态度、感情的总和。
它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且在个人没有正式扮演这个角色之前就规定了的。
一方面,它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心理倾向,即社会公众对党员及其角色行为的评价、情感和行为反应方式;另一方面,党员角色期望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社会群体中,绝大多数成员对党员及其行为的态度。
同角色规范一样,党员角色期望对党员的行为也具有约束作用,前者是强制性的,后者则是非强制性的。
党员行为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党员与党员角色规范的符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党员与党员角色期望的符合程度。
符合角色期望的党员及其行为方式,群众才会给予积极的评价,才会抱积极的情感,才会有积极的行为反应,党员的角色作用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对于不符合党员角色期望的党员及其行为,人们则是持否定的评价和消极的情感,当然也就不会接受其行为的影响而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总之,党员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既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也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同时,还是一定的社会心理模式。
党员行为的有效性,既取决于党员的身份地位,又取决于党员与党员角色的符合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其与群众对党员的期望的符合程度。
(二)党员的角色行为与角色知觉⒈角色行为——是指在角色概念、角色期望基础上,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即角色实现。
角色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主体对环境的适应过程。
⒉角色知觉——是指人对其社会角色的认知和判断,是角色实现的主要因素。
角色知觉正确与否,有三个相关的因素:①角色概念、角色规范和角色社会期望的明确程度;②以往的角色经历和现实的角色学习程度;③对角色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环境及时代的变化,大的历史变动,往往会引起角色内涵的变化。
对这种变化不敏感或不适应,会导致角色实现偏差。
如我国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之初,在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经商问题上,就曾出现角色不明确现象。
经济体制改革中,企业的党委与行政领导也曾存在角色不明确的问题。
⒊党员的角色概念、角色规范和角色期望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具体规定性。
是一定经济、文化、社会条件的产物。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家,至今经济、文化仍不很发达。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封建专制制度中强化的许多传统观念影响很深。
以至在现行政治体制中和我们党的建设中,封建主义影响仍远未肃清。
因此,无论党员的角色概念、角色规范还是角色期望中,都残留着封建主义影响。
比如,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力属于人民”。
这些都是以党章、宪法形式确定的领导者角色规范。
但是,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式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唯命是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对此,马克思早就分析过:小农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
······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
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
”这些就是家长制现象,特权现象在我国一定程度上仍然得以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
又如,长期封建社会形成“忠君”、“臣仆”等思想,尽管《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共产党员应该忠于党的组织和党的原则,不应该效忠于某个人。
任何人不得把党的干部当做私有财产,不得把上下级关系变成人身依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对党员干部的人身依附的角色概念和角色期望。
有的党员干部既甘愿对上级人身依附,又要求下级对他人身依附。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而“为民作主”则是封建社会“父母官”的恩赐思想,但是,为民作主至今仍是一部分党员干部的角色概念和角色期望。
⒋角色作为差异。
现实生活中,党员所表现出来的角色行为是千差万别的,绝大多数党员能够表现出与其角色规范、角色期望相符合的角色行为,是合格的共产党员;有些党员的行为则是与其角色规范相悖,或与角色期望不符,因而是不合格的党员。
⒌角色适应。
人作为社会成员,一生中都要经历多次角色变化,而且往往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同时扮演几种不同的社会角色。
一位党员干部既是领导者,同时又是被领导者,由于党员干部所属群体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就有个角色适应的问题,即改变旧的角色行为模式,适应新的角色,表现出新的角色行为。
这样才能表现出有效的角色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党员干部角色的社会功能。
良好的角色适应是以正确的角色知觉为前提的,是在角色活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也受党员的情感意志、个性特征所制约。
(三)党员的人际知觉⒈社会知觉——是个人对社会刺激的整体性的反映,通过这种反映,人们得以认识客观事物。
社会刺激的内容很广泛,其中包括社会中的人与事。
⒉人际知觉——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⒊党员的人际知觉——既包括党员对群众或党员干部对工作群体的知觉,也包括群众对党员的知觉。
人与人在相互知觉的过程中必然会留下一定的印象,有的深刻,有的肤浅,这种初始印象,都对以后的行为发生影响。
在党员与群众的相互知觉中,群众对某党员(干部)有良好的印象,该党员的工作就可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又有较高的号召力。
党员干部如果对某下属有良好的印象,那么,这位下属的工作会经常得到党员干部中肯的评论。
这种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留下的印象,不仅包括个人的外形特征,还包括个人的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以及与个人的经历、工作环境、文化程度相关的特征。
⒋党员人际知觉中认识偏差的种类及产生原因。
在党员的人际知觉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情感因素。
双方通过相互知觉,会形成一定的态度及情感,彼此间或有好感,或有反感,这就很容易造成认知偏差,以致作出错误的推测、判断和评价。
了解和掌握对人的认知经常出现的几种偏差及产生的原因,对于提高党员人际知觉水平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①第一印象——是指人们初次见面时留下的印象。
它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鲜明、牢固地影响甚至决定着双方交往的关系。
在认知过程中第一印象容易造成“先入为主”的偏差。
我们应注意避免和克服它的消极影响,不“以貌取人”,不凭自己好恶看人,同时,又要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党员威信和形象的建立都和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密切的关系。
②晕轮效应——是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或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从而掩盖了对其余品质或特征的知觉,所谓“一俊遮百丑”就是晕轮效应的一种现象。
这种效应常常造成人们在知人的过程中“以偏概全”的偏差。
我们党员应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认识人、了解人。
全面地认识别人是党员人际知觉发展的重要标志。
③刻板印象——是指对社会上各类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或者说是指对人概括化的看法。
它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会成为知觉他人的捷径,但更多的还是给人带来认识上的偏差,事实说明:用对一个群体固定看法来看待个人,总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当之处。
党员应破除刻板印象的不良影响,防止用固定的模式去看待和衡量所有的人。
而必须从每个人的具体行为表现中获得印象、认识并客观地评价他人。
④近因效应——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在与陌生人接触过程中,第一印象有着重要作用,那么在与熟悉的人交往过程中,近因效应则起更大作用。
例如,对所熟悉的人在行为上表现出某种新异性,常常会影响或改变对这个人的看法。
在党员思想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近因效应。
一切动人心弦的讲演都会使人激动不已,我们应抓紧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切莫错过良机,影响教育效果。
总之,党员对任何一个人都要深入细致地全面了解,切忌出现人际知觉上的偏见。
此外,党员也会给群众留下各种印象,广大党员与群众朝夕相处,给群众的印象见于细微之处。
党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给群众留下有关党员(干部)的组织能力、处理问题的态度以及为党的事业进取奋斗的精神等各方面的深刻印象。
如果我们党员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的努力工作,能给广大人民群众以良好深刻的印象,无疑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更大的收效。
二、党员的能力特征(一)能力概述⒈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使活动顺利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同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个人的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
同样,党员的能力也只有在为党的事业努力工作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
虽然能力是和一定的活动联系着的,人们是从完成一定的活动的观点来考察和确定人的能力的。
但是,不能认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切心理现象、心理特征都是能力。
只有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使活动能够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才称得上是能力。
例如,活泼是一种心理特征,但它不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不是顺利地完成一般的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沉静的人,同样可以顺利地完成一般的活动。
因此,活泼这种心理特征就不能称为能力。
记忆力是人们顺利完成一般的活动必不可少的,记忆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活动效率,记忆力是一种能力⒉能力的分类①认识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