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14
第4课经济大危机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包括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讨论、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等历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学习罗斯福不怕困难、推行改革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1、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教学难点:1、经济危机涉及到的概念。
2、全面、辩证地分析和评价《国家工业复兴法》中的一些内容。
导入新课:提问: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召开过那些国际会议?形成了什么体系?有何影响?展示:学习目标,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1、经济危机爆发的时间、国家、特点、影响?2、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根本目的、中心措施、作用、意义?(巡视、参与小组活动)通过看书自学,掌握基本知识点。
通过做题,检测知识点预习情况。
通过问题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点拨:A危机的影响?1、人民群众深受其害,失业人数剧增。
2、引起了政治危机,各国政局动荡。
B新政根本目的: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展示:经济危机爆发时的图片、资料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引出结论的方法重点讲解: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固有矛盾造成的产品相对过剩)2、罗斯福新政的前提、创新之处?介绍罗斯福生平以及罗斯福担任总统后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论”。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以及危机对世界各国产生的影响。
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了解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经济大危机作为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历史事件,涉及许多经济术语和理论,学生可能对此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经济术语的解释和理论的阐述,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大危机的本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经济大危机的产生原因、过程和影响,认识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产生的严重后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大危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面对经济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济大危机的产生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经济大危机涉及的经济术语和理论的阐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地展示经济大危机的过程和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经济大危机的相关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经济大危机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济大危机的产生原因、过程和影响。
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围绕经济大危机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针对经济大危机涉及的经济术语和理论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大危机的本质。
第4课《经济大危机》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叙述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为了应对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
本课在教材的编写中大量使用图片,增强了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即从经济大危机的背景、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的感性认知到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理性认知。
二、教学对象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然主要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在学习中不能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历史,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也不够深入,罗斯福新政中的一些内容,学生要全面、辨证地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尤其是对股票等金融方面的专业名词很难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些图片、动画、影音资料等呈现方式,将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包括“一战”后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及经济危机在美国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有关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
通过思考和探究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美国为应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实施罗斯福新政的学习,认识到: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案袁灶初中初三历史备课组主备人张红娟组员陈火兵、唐莺一、教学内容分析《经济大危机》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包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势力的猖獗”等内容。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矛盾,经济出现一时的繁荣,繁荣的背后孕育着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破坏性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对世界局势产生巨大影响,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理,美国采用罗斯福新政摆脱危机,而德、意、日三国则走上法西斯道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本课主要讲述“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两个内容,掌握本课内容对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格局有一定的帮助。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课涉及许多经济学的概念,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对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难于理解,所以在分析问题时,要选择一些尽量贴近生活的例子、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原因和表现,列举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分析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
(2)通过学习《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内容,说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理解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和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3)通过分析图片、表格和文字等多种形式的相关历史资料,逐步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手段,提供更多的历史图片、资料,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和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
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包括“一战”后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及经济危机在美国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有关史实。
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
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3.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4.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有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这次危机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的一次重大危机,也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危机。
重点: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是世界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世界整体性发展进程。
2、罗斯福新政新政的实施,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恢复了生产力,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使美国的经济得到尽快的复苏,从而度过了这场危机。
难点:1、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初中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
2、罗斯福新政中的一些内容,学生要全面、辨证地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第4课经济大危机一、教材内容分析经济危机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的一次重大危机,也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世界整体性发展进程。
所以本课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面对危机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为其他西方国家解决危机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课程标准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这次经济危机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政是为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有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影响。
难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兄弟,能施舍我一角钱吗?》。
教师:这首歌最早出现在1932年在纽约舒伯特剧院首演的《有关美国的史料》这一讽刺时政的音乐剧中,并广为流传成为大萧条时期的圣歌。
那么,又是谁临时受命,力挽狂澜拯救了美国,他是怎么拯救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欣赏歌曲,设下悬念,有兴趣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更被许多美国人称为“繁荣年代”。
面对繁荣,资产阶级得意忘形。
被冲昏了头脑的美国总统胡佛踌躇满志地向美国人民许诺:“揭开锅,两只鸡;家家户户小汽车。
”就在人们陶醉于永久繁荣的幻想时,一场恶梦悄然降临。
一、危机暗藏,积重难返——美国往地狱里冲播放:(视频资料)《1929大崩盘》。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大危机》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
本节课通过介绍经济危机的起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使学生了解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为后续学习罗斯福新政等历史事件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经济领域的专业知识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危机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危机的严重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的起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掌握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危机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国家经济命运的责任感;认识政府在应对经济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济危机的起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2.难点: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经济危机事件,引导学生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讲授法:教师对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资料:收集与经济危机相关的历史事件、案例等资料。
4.设备: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溃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危机的起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历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重点: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难点: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知识概念性较强难以理解。
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和评价有难度。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灾难笼罩着交易市场。
每个人都想在价格更下跌之前把股票立即抛售出去。
但是没有人想买,这就使价格更加下跌。
他们狂吼乱叫,狂奔猛推,为的是要卖出他们的股票。
越来越多的警察冲进市场维持秩序。
3个小时内,股票损失的价值达110亿美元。
这时,一批银行家拿出钱来开始买进,跌风停止下来。
有些人认为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其实它正方兴未艾。
同学们,这是一位新闻记者目睹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票抛售风潮时记下的当时的情景。
令人“谈虎色变”的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就是以这场股票抛售风为开端爆发进而波及到当时的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
那么,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爆发的呢?它在当时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发生危机的国家又是如何度过这场灾难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经济大危机。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1924-1929年——危机前的“繁荣稳定”教师:一战结束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瓜分战败国的基础上暂时协调了彼此间的矛盾,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一片歌舞升平、欣欣向荣景象。
原因是什么呢?学生:思考但未果。
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努力发展经济,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美国的发展尤为迅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以增强感性认识)在讲述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要给学生指出,繁荣后面潜伏的危机.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板书)1.危机爆发(板书)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关于危机的爆发,这次危机始发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向学生简略解释几点:(1)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工厂企业都是私有的,大都是股分公司,和股票有直接关系;(2)股票市价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人们就抛售;(3)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抛售狂潮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在这以前,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都已出现停滞状况.1929年10月24日上午10点多钟,纽约股票交易所开盘伊始,大批股票拥入市场.盲目抛售,交易所陷入一片混乱,这一大抛售额达1000多万股,创股票交易所记录,股票价格暴跌.到11月中旬,交易所证券贬值50% 股票市场全部崩溃、信用破产.(指引学生观看课本“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图,以增强感性认识)2.危机的特点(板书)特点一,范围广.过去危机只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但这次危机则席卷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世界,既波及到资本主义国家,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另外,这次危机也影响到工、农、商、金融等所有一切经济领域,这也是过去任何一次危机所不及的.特点三,破坏性大.课本图表中列举的资本主义工业下降情况和世界贸易缩减的情况,已可看出这次危机的严重性.3.危机的影响(板书)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什么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为二点,并做如下讲述:(1)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2)销毁商品、生产破坏.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为追求自己利润而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罪恶.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各国政府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三、罗斯福新政(板书)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介绍罗斯福生平时,可指引学生阅读课本“罗斯福总统”画像下的生平简介.还可介绍一下罗斯福任总统后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论",以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了解.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板书)新政的目的:新政的直接目的是要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政的主要措施(板书)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还有比如整顿金融、调整农业、举办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义的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田纳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坝”图).新政的效果:经济方面:通过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罗斯福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第4课《经济大危机》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叙述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为了应对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
本课在教材的编写中大量使用图片,增强了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即从经济大危机的背景、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的感性认知到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理性认知。
二、教学对象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然主要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在学习中不能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历史,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也不够深入,罗斯福新政中的一些内容,学生要全面、辨证地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尤其是对股票等金融方面的专业名词很难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些图片、动画、影音资料等呈现方式,将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包括“一战”后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及经济危机在美国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有关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
通过思考和探究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美国为应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实施罗斯福新政的学习,认识到: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3.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4.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难点1.重点(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2.难点(1)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初中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
(2)《国家工业复兴法》中的一些内容,学生要全面、辨证地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解决方法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认识爆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再简单介绍经济危机的爆发,然后出示表格《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图片《排队领救济面包》等,由学生概括归纳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从而认识到这场危机是世界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阻碍了世界整体性发展进程。
2.罗斯福新政讲解《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内容,并提出问题“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再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其目的是“以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中心”,“制订各工业企业经营规范,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教师提问“除此之外,国家还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目的是什么?”并指导学生阅读第23页小字部分,总结出在农业、金融、公共工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目的在于解决失业救济问题,缓和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从而消除危机。
对“新政”的效果,组织学生根据新政的措施进行讨论,得出:新政的实施,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恢复了生产力,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使美国的经济得到尽快的复苏,从而度过了这场危机。
使学生对新政,尤其对《国家工业复兴法》全面、辨证地分析和评价。
3.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初中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通过看资料片、flash动画的方式,由感性认识入手,再由教师简单讲解,逐步形成理性认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过哪些会议?有何影响?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使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经济高度繁荣。
然而,繁荣背后却蕴藏着极大的危机。
补充:导课方式不是唯一的,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计,这里提供其他导课以供参考。
1.观看影视资料:总统山。
教师过渡:为什么美国的总统山中会有罗斯福的雕像?他对美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就会得出答案。
2.看图片:罗斯福。
教师简单介绍: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任期最长、唯一一位连选连任四届的总统。
因为他执政时期,美国遇到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接着又出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经济大危机》。
(二)讲授新课1.“繁荣”及其崩溃(板书)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努力发展经济,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
美国的发展尤为迅速。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以增强感性认识。
)(投影。
)(1)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快的表现在哪里?(2)后来,这种状态导致什么结果?在讲述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要给学生指出,繁荣背后潜伏的危机。
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板书)(1)危机爆发(板书)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
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关于危机爆发的标志,始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
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向学生简略解释几点:①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工厂企业都是私有的,大都是股分公司,和股票有直接关系;②股票市价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
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人们就抛售;③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抛售狂潮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在这以前,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都已出现停滞状况。
1929年10月24日上午10点多钟,纽约股票交易所开盘伊始,大批股票涌入市场。
盲目抛售,交易所陷入一片混乱,这一大抛售额达1000多万股,创股票交易所记录,股票价格暴跌。
到11月中旬,交易所证券贬值50%股票市场全部崩溃、信用破产。
(投影“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图,以增强感性认识。
)(2)危机的特点(板书)特点一,波及范围特别广。
过去危机只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
但这次危机则席卷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世界,既波及到资本主义国家,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
另外,这次危机也影响到工、农、商、金融等所有一切经济领域,这也是过去任何一次危机所不及的。
特点二,持续时间比较长。
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是几个月,最长的是一、二年。
危机后经历短期的萧条,便转入复苏,而这次危机前后持续了5个年头(1929~1933年)。
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是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所没有的。
特点三,破坏性特别大。
课本图表中列举的资本主义工业下降情况和世界贸易缩减的情况,已可看出这次危机的严重性。
(3)危机的影响(板书)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什么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为二点,并做如下讲述:①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
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
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加深。
②销毁商品、生产破坏。
提问:为什么“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各国政府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里可以提一下《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为转嫁危机而加大侵华力度的有关史实,顺利过渡到下面的内容。
)3.罗斯福新政(板书)(1)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板书)形势需要: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急需寻找出路。
个人魅力: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
介绍罗斯福生平时,可指引学生阅读课本“罗斯福总统”画像下的生平简介。
还可介绍一下罗斯福任总统上任后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论”,以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了解。
(2)罗斯福实施新政的目的(板书)新政的目的: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
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新政的主要措施(板书)新政的中心措施是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4)其它方面比如整顿金融、调整农业、举办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义的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
(投影“田纳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坝”图。
)通过解决失业救济问题,缓和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从而消除危机。
(5)新政的效果经济方面:通过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
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思维拓展:新政的成功实施说明了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这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但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三)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但在“繁荣”的背后,却孕育着严重危机。
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终于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为了应对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
新政的实施,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恢复了生产力,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使美国的经济得到尽快的复苏,从而度过了这场危机。
但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四)巩固练习见本课随堂练习。
六、参考资料1.危机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英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23.8%。
1932年,失业人数近300万。
出口贸易下降50%。
1931年,实行英镑贬值。
(2)法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36.2%,约倒退了20年。
1935年,失业人数为50万以上,半失业者占工人总数的一半。
1937年,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从1929年的6.4%降为5.1%。
危机延续到1936年才稍有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