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2》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282.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一、城市形态1.概念:每个城市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3.类型划分:过渡: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区域内呈现连片分布②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③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如,住宅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的比率较低而已。
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日常居住的地方。
生产区:位于外围,是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类型由于集聚效应产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的基本形式有: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阅读课本P26,分组讨论并填表: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特点比较中央商务区现代意义上的商务中心区是指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
商务中心区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
读香港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示意图图:分析香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学生做好相关笔记或者提出疑问。
学生分组讨论书中有关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特点的内容,完成表格。
学生听课并做相应笔记。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梳理这部分内容。
教师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过程。
锻炼学生的自学及分组合作的能力,在合作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讲解中央商务区,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商业区的区位及特点。
当堂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
商业区:香港中心地带原因: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客货流量大。
高级住宅区:混合带外侧。
环境优美,远离闹市低级住宅区:城市外缘。
交通、就业、配套设施等环节较薄弱。
工业区:位于港口附近,位于城郊。
原因:交通便利,对城市环境影响小。
交通(海运)便利(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讨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受什么因素影响?(参照课本28-29页)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归纳影响因素如下:1.经济因素: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地租,而影响地租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归纳交通通达度对地租的影响?(1)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通达度越低,地租越低(2)市中心—地租最高峰;道路交汇处—地租次高峰;公路两侧—地租较高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归纳。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至第六单元。
三、学情分析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四个班的成绩比较趋于统一,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而且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四、教学具体措施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
同时,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后进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2.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核心知识1.乡村的土地利用;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4.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教学目标设计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的特点和分布。
3.结合实例,说明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对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建议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实例,分析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
难点:运用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原理,分析现实城镇功能分区的现状。
教学导入播放浙江兰溪诸葛村的一段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你家乡所在的地方,是城市镇,还是乡村?根据你的观察,城市、镇和乡村的景观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教学精讲◆任务一乡村的土地利用◆活动1:认识乡村教师:同学们对于本地的乡村景观都有一定的认识。
请一小组派代表简单介绍你对本地乡村的初步认识,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教师总结:乡村有各种各样的土地类型,也有各式各样的景观形态,那么,到底什么是乡村,乡村又有哪些具体的土地类型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24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乡村的概念及土地利用1.什么是乡村?2.乡村的农业用地类型有哪些?3.农业用地和村落布局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教师总结: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活动,农业用地类型多种多样。
【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乡村的概念及土地利用1.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3.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活动2:以浙江兰溪诸葛村为例探究乡村的内部空间结构教师:展示一张浙江兰溪诸葛村的景观图和一张平面图,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25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浙江兰溪诸葛村1.居住区和钟池、大公堂等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2.商业街分布在哪里?教师总结:居住区分布在钟池、大公堂的周围,说明村落内部住宅以公共服务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福建省泉州十五中2014高中地理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重 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难 点】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课前预习案】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____________、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____________、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城市功能区(1)形成: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________。
(2)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________。
(3)常见功能区①住宅区⎩⎪⎨⎪⎧形态:城市中 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特征: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化②商业区⎩⎪⎨⎪⎧位置:多位于 、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形状:呈点状或中心商务区: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③工业区⎩⎪⎨⎪⎧形成: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 而形成分布:交通比较 的地带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__________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________。
2.形成因素3.形成和变化:随着________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课堂探究案】探究活动一 城市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阅读课本P19-20 1、 城市功能区是如何形成的?3、完成P21活动题:分析香港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探究活动二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探究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因素。
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有何不同2、如果由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的用途,那么图中OA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AB和BC呢?3、完成P24活动题【归纳总结】自己归纳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体系图。
【课堂练习案】一、单项选择题(2012·杭州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标准解读:本标准核心概念是“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需要留意的是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均有多种划分。
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从运用实际案例入手,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同学争论分析行为动词是“描述〞和“说明〞,刻画城镇和乡村不同类型区域的空间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形态,例如,城市形态分为城市内部形态和城市总形态,前者指城市范围内各种用地的外形,刻画城镇和乡村不同类型区域的空间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形态,例如,城市形态分为城市内部形态和城市总形态,前者指城市范围内各种用地的外形和布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形式;后者指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的布局。
本条标准的重点是前者。
二是距离,城镇和乡村内部各功能区的相对位置关系,表达出人们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平安性,例如,工业区与交通干线和港口紧邻,可以削减物流本钱、居住区远离工业区可以防止工业污染的影响。
三是文脉相传性,在城乡建设的过程中,必需重视对历史文化建筑的爱护。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是能够建立绿色的或可持续的人地关系,例如,城镇布局中有肯定规模的绿地,可以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二是能够为人们生活供应便利的条件,提高幸福感,例如,科学的城市交通道路网线为产业运输和人们出行供应了便利条件。
三是能够满意社会公正,例如,低收入区的人口与高收入区人口具有大致相同的使用公共效劳设施的便利。
四是能够增加文化活力,既保存了传统文化的社区,同时还有新文化的孵化、孕育区。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必修二其次章第一节,在学完第一章?人口?之后,讲解由人口组成的乡村和城镇,过渡自然,有连贯性。
作为?乡村和城镇?的第一节,主要从同学有感性认知的土地利用空间差异人手,引导同学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对后面城市化和城乡景观的学习奠定了根底,表达渐渐递进的规律性。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习目标】1、理解因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城市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2、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和主要模式3、理解不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特点以及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 【重点、难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预习内容 一、课前知识梳理 (一)、城市功能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商业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 、休憩及绿化用地、 和农业用地等。
‘2.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 。
3.常见功能区的特征与分布(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 构成,也叫 。
2、主要模式: 模式、 模式、 模式。
3、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 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其愿意付出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和两个方面。
右图中的ABC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①交通通达度: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反之就。
城市内部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②距离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
因此,商业、工业和住宅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综合以上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峰的和地租次高峰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地方形成;在地租较低、交通发达的远郊地区则形成。
(2)、其他因素:收入、、、、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3)环境因素——功能区的合理布置①要有便利的交通Ⅰ:工业要沿交通线布置Ⅱ: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②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Ⅰ:布置在(如小型食品、轻纺、服装、印刷、精密仪表等)Ⅱ:布置在城市近、远郊(如钢铁联合企业、石化企业、煤气、木材加工和砖瓦石灰等)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布置在单一风向——季风——多种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③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布置适当的4、发展变化: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功能用地布置。
1
地理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2》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
重难点突破三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
4.常见地租曲线图及判读方法
【典例精析】
读“某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哪一处交通通达性最高 ( )
A.甲
B.乙
C.丙
D.丁
2.该处最有可能位于( )
A.高级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中心
D.辐射道路与外环道路交会点
【解析】第1题,影响地价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丙地离市中心较远,但地介却很高,说明其交通通达性最高。
第2题,辐射道路与外环道路交会点,交通通达性高,直线斜率最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工业影响最小 工业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靠近市中心但占城市面积最小,可接近最大消费群体,商业付租能力靠近商业区和工业区,既方便购物,接近市场,又方便人上下班而且住宅付租能力在此段最高 远离市中心,商业住宅活动只愿支付很低租金,只有工业出租金最高 直线斜率最大,距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影响最大 商业 直线较平缓,住宿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距离变大而减少 住宅 与市中心距离
2 地价仅次于市中心,形成次一级地价高峰区。
【答案】1.C 2.D
下图为华北某城市功能分区和等时线示意图。
图中等时线是指汽车从城市P 点向外行驶所用时间相等点的连线。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P 点出发,车速最快的去向是( )
A .东
B .南
C .西
D .北
(2)与图中甲、乙、丙、丁四类城市功能区依次对应的 是
( )
A .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绿地
B .商业区、住宅区、绿地、工业区
C .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