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 格式:ppt
- 大小:4.60 MB
- 文档页数:33
课文注释:欧洲宗教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一方面,14至16世纪,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这是宗教改革勃兴的现实社会根源。
当时西欧所发生的社会变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在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
在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形成,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与分裂割据。
英、法两国的封建君主在与资产阶级、新贵族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治集权的“新君主制”。
他们加强政治集权,推行重商主义,奖掖文化创造,有力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但在意大利、德意志还存在着分裂割据,迫切需要政治统一。
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
人文主义者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鼓吹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构成了对天主教神权的巨大冲击。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都把矛头对准罗马教会对欧洲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要求通过改革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另一方面,当时,宗教改革固然是社会现实变革的产物,但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市民的宗教“异端”思想之中。
中世纪的城市在11、12世纪兴起后,为了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与控制,城市从经济、政治上支持王权,王权则赐给城市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也逐渐兴起,对教会的大一统神权与正统神学的统治极其不满,于是酝酿出反教会的市民“异端”思想。
在14世纪后期,英国的威克里夫提出了系统的市民“异端”学说,认为每个人都是上帝的直接的“佃户”,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教会和神职人员作为其沟通的媒介;任何统治权都来自上帝的恩典和命令,教权不应当凌驾在俗权之上;《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不需要烦琐的宗教教规及仪式。
威克里夫还抨击教会敛财与腐败,要求国家没收教会的财产,拒绝教皇对英国的掠夺。
欧洲宗教改革要点解析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背景1、经济背景:14一15世纪,资本主义兴起与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
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
2、政治背景:14-15世纪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和适合本阶级需要的世俗化的文化体系,而教会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肆意阻挠欧洲各国的统一,残酷迫害异教徒和其他进步人士。
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3、文化背景: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天主教会造成巨大冲击。
4、教会贪婪腐败,对人民群众名目繁多的搜刮是引发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教会兜售“赎罪券”成为导火索。
5、德国因素: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教皇的奶牛”。
因此,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
二、欧洲三大宗教改革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①根本原因:16世纪初,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②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③主观原因:马丁•路德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立志改革;④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教皇利奥十世);(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目的: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
(3)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核心思想:(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5)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对德国:①在德意志各地反响极大,迅速得到广泛传播;②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如闵采尔农民起义等;③路德将《圣经》译成德文,促进其民族语言的发展,有利于改革的拓展;④1555年“教随国定”原则确立,路德派取得合法的地位。
欧洲宗教改革【教学目标】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重点】1、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2、分析欧洲宗教改革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公元392年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公元395年,随着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后来基督教也于公元1054年分裂为西部的天主教和东部的东正教。
2、天主教确立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双剑说”“太阳月亮说”)控制了欧洲各个国家,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3、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日渐专制。
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压制各种“异端”思想,设立宗教裁判所残暴迫害传播“异端”思想的人。
而此时,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统一的国家和市场,民族国家的独立意识也在增强,而且还受到文艺复兴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的熏陶,从而对天主教会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一场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二、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①导火线: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卷”②序幕:《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③主张:(1)“因信称义”信仰得救(2)《圣经》是人们惟一信仰的神圣权威(3)建立本民族的教会2、加尔文宗教改革主张:(1)《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简化宗教仪式(3)“先定论”3、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三、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1、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2、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宗教改革中所形成的新教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课堂反馈】1、“倘若异端分子经过规劝仍然执迷不悟,教会为关心别人的拯救起见,就不再指望他回头,而是将他革出教门,然后交付世俗法庭,处以死刑,从尘世消灭掉。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介绍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希望能帮到你。
欧洲宗教改革最早发生在德国,当时的德国还没有真正建设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各个势力派别镇守一方,各自为政。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皇帝只能寻求教会的帮助,企图依靠教会的力量来维护自己对于国家的统治。
教会趁机剥夺了皇帝的统治权,让皇帝成为了教会的傀儡。
宗教改革的背景就是以此作为导火索展开的。
在十六世纪的德国,国家领土四分五裂,中央缺乏健全有效的管理方式,德国王室并没有实际拥有统治权。
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在历史客观要求的背景之下需要德国统一中央集权来进行社会形态的变革。
此外,在封建割据的状况之下国内经济涣散,德国民众生活困苦,而在思想上还要受制于教会的统治。
从这一点上来说,宗教改革的背景就是由德国的内忧和教会的外患这两方面构成。
在宗教改革的背景之下,马丁・路德勇敢的站了出来,领导民众认清教会的腐败和教皇的贪婪,借助德国民众对于现状的愤怒来推动宗教改革的进行。
德国各地教民纷纷走上街头,揭露神职人员和教会的虚伪,呼吁对教会进行改革,要求政治民主,主张个人的政治权利和宗教权利。
在此背景之下,罗马教会得以彻底整治,并在原始基督教义的指引下成立了新的派别,将神从统治的神坛上拉下来,恢复了民众的独立地位,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宗教改革的原因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改革,宗教改革原因很多,当时天主教会的统治异常地黑暗。
而且当时欧洲的政治、生产、文化有了长足地发展,当时天主教会独裁的统治和精神控制已经阻碍了各方势力的发展。
由于新势力的发展,人们渐渐地反对神学的束缚,而且印刷业的出现,人们发现很多教义是被天主教故意曲解。
宗教改革原因还包括天主教会的腐败和奢靡,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甚至在德国境内兜售赎罪卷。
国家的大权掌握在教会的手中,无论谁犯了错即使是王室都要接受教会的严厉惩罚。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基础巩固1.从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A.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B.王权神圣不可侵犯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答案』 A『解析』国王的加冕必须经过教皇主持,这样世俗君主的权力就有了神圣的性质,但是,王权也必须依附于教权,受到教权的制约。
2.兰克斯是10世纪生活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位普通农民,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是() A.到教堂去听教士布道B.自费到罗马去攀登圣梯C.到教会去交纳什一税D.到商店购买德文版《圣经》『答案』 D『解析』在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权阅读和解释《圣经》,《圣经》的版本也是统一的,不存在德文版的《圣经》。
3.据赎罪券价目表:“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
”这反映出中世纪的天主教会() A.关心广大民众的基本需求B.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C.各种活动都有明确的价格D.公开用欺骗方式榨取钱财『答案』 D『解析』教会关于赎罪的说教,纯粹是公开的欺骗。
兜售赎罪券,是教会榨取钱财的重要手段。
4.观察下图,在中世纪的欧洲存在着很多这种“异端”裁判所,主要是为了()A.维持社会安定B.压制各国王权C.维护教会权威D.打击各种犯罪『答案』 C『解析』裁判所的职责是审判并镇压“异端”,压制同教会说教不符的学说和思想,以维护教会权威。
5.恩格斯在评价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威克里夫的宗教主张时说,他是城市异教的著名代表,他主要追求的是“廉价的教会”。
恩格斯称威克里夫为“城市异教的著名代表”,主要是因为其主张代表了() A.城市教会的利益B.城市贵族和市民的利益C.资产阶级的利益D.英国国王的利益『答案』 B『解析』威克里夫主张宗教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和教士,宗教教规及仪式完全没有必要,这实际上代表了城市贵族和部分市民不满教会掠夺,要求发展工商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