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及经典作品的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素哥特式艺术风格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一开始并不为人们所认可,但是哥特式小说对人类的情感进行了极度宣扬,赋予作品极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使人们开始慢慢接受哥特式风格的文学作品。
“哥特式因素”在英美文学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它的定名与“哥特人”及“哥特式建筑”不无关系,它具体包括幽灵鬼怪、邪恶力量、古堡、修道院等因素;“哥特式小说”是由哥特式因素编织而成的复杂的文学样式,对英美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前英美文学作品中有不少都是哥特式风格的,只要认真分析定能找到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式因素,而要想真正理解文学作品,就必须抓住文学作品的哥特式因素。
下面,笔者从哥特式背景、哥特式人物及哥特式艺术效果三个方面分析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素。
1.令人窒息的哥特式背景哥特式风格的艺术作品最倾向于将一些阴森封闭的场所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将气氛宣扬得异常神秘和诡异。
如,在著作《呼啸山庄》中,虽然稍微改变了故事中“中世纪”的时代背景,但作品创作者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更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需求,仍旧在该作品中展现了一个具有“中世纪”风格的山庄。
通过欣赏《呼啸山庄》,作品中具有“中世纪”风格的山庄是故事发展的主要场所,同时将晦暗、荒原等哥特式因子渗透进来,使原本就阴森的山庄变得更昏暗。
欣赏者抓住该作品中的哥特式因素,能够很好地体会创作品的创作精神,但是如果没有抓住哥特式因素则必定不能够体会到作品的“晦暗”和“荒原”,就不可能真正地体会到作品的精髓,失去欣赏的意义。
2.善恶交织的哥特式人物英美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哥特因子,既强调了理性,更赋予了文学创作以颠覆性。
英美文学作品具有哥特式风格,刻画的人物必定表现冲动和脆弱、残酷和敏感、邪魅和诱惑,将人性邪恶黑暗的一面生动形象地展现于眼前,让读者的内心产生恐惧心理,以实现读者和文本作品的共鸣。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加入哥特因素,能够使作品更具有戏剧性,激发读者阅读和欣赏的兴趣。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在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哥特传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一传统源远流长,对英美文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哥特传统的内涵及其在英美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哥特传统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以恐怖、神秘和超自然元素为主要特征。
在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主要体现为对古堡、废墟等古老建筑的描绘,以及对死亡、幽灵等超自然现象的探索。
这些元素为文学作品增添了一层神秘、恐怖的氛围,使得读者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不安。
哥特传统在英美文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诗歌领域,美国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在其代表作《荒原》中,通过运用哥特传统中的荒凉、死亡等元素,呈现出一幅末日景象,深刻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的迷惘与痛苦。
在小说领域,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深受哥特传统的影响。
他通过描绘新英格兰小镇的封闭社会和宗教压迫,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使读者在感受到哥特式的恐怖和神秘的同时,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在文学领域的影响,哥特传统还在社会思潮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哥特传统的复苏推动了人们对中世纪历史的重新认识和研究。
这一时期,许多知识分子通过对哥特文化的探究,重新发现了被遗忘的历史和传统,激发了对古代文化和宗教的热情。
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思想主张为欧洲思想解放和现代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哥特传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在英美文学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传统为文学作品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使读者能够在恐怖与神秘中感受到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不安,同时也在社会思潮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哥特传统的探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还使我们得以从中窥见人类历史与文化的深厚积淀。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仍需不断深入探讨哥特传统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与发展,以揭示其在文学与社会方面更深远的影响。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与经典作品
的赏析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是指以晦暗、阴郁、神秘、可怕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学作品,它多以惊悚、神秘、恐怖故事为主要内容,旨在揭露人类本能的恐惧,唤起人们对死亡的焦虑。
其中最著名的经典作品当属1764年出版的《哥特山伯爵》。
该小说由英国作家司各特·鲁丁根所著,讲述了一个叫做伯爵的恐怖生物被船长强行带到了英国,而伯爵最终以惊悚的方式实现他的恶意计划。
另一部重要的经典作品是1818年出版的《弗兰肯斯坦》,这部小说由英国作家简·奥斯汀所著,讲述了一个叫弗兰肯斯坦的怪物被一群渔民发现,而弗兰肯斯坦最终成功被释放,重获自由。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经典作品,如1931年出版的《安德的游戏》,由英国作家布莱克·海蒂所著;1936年出版的《白骨夫人》,由英国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所著;1943年出版的《猪女士》,由英国作家罗伯特·狄更斯所著。
哥特传统文学作品构造了一个充满神秘感的世界,同时揭示了社会中隐藏的黑暗面,以及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
感。
它们也被认为是对英美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因此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探究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一、哥特的由來“哥特”原指居住在北欧的一个古老的条顿民族,哥特部落。
公元3世纪起,条顿民族源源不断地从北方南下,剽悍的哥特人成为与南欧罗马人作战的主力。
在这场改变欧洲历史的民族大迁徙中,西罗马帝国被条顿民族坚不可摧的铁蹄践踏,于公元5世纪最终灭亡,而当时被南方人称作“北方蛮族”的哥特人也在南欧、北非建立了许多王国,可其武力征服的是先进的罗马文明,因此逃不掉被先进文明同化的命运。
最终在公元7世纪以后,作为一个民族湮灭在历史中。
然而哥特人“野蛮”“凶狠”“嗜杀成性”这些特质并未被人们遗忘。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多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哥特一词又被当时的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用来蔑视被人们所厌恶憎恨的黑暗时代流行的中世纪建筑风格。
而这种风格对立于被思想家们崇尚的古希腊罗马文明时代的建筑风格。
其代表性建筑主要在教堂和城堡高耸入云的尖顶、厚厚的城墙石壁、比例失调的狭小窗户、幽暗阴森的内部空间,五颜六色的玻璃,这种建筑的落后恐怖气息,极其贴切地代表了背离古希腊罗马时代辉煌文明的黑暗时代。
而哥特一词,是对北方蛮族的蔑称,用来比喻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再合适不过了,因此作为一种建筑风格的代名词,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不喜欢“黑暗的中世纪”,他们热烈呼吁人本主义,也就是以人为本,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强调人的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反对和抨击一切有悖于理性的事物,例如神秘的超自然现象,感性情感,模糊的直觉等等。
然而理性主义至上的18世纪同时也是浪漫主义的时代,自然诗人和墓园派诗人是浪漫主义的先驱,他们尽情发挥想联盟象,抒发情感,探讨超自然现象和神秘体验,挑战理性主义。
在如此的文化背景下,一种新的小说应运而生。
其背景通常为西方中世纪的黑暗时期。
其小说创作的基调以恐怖刺激为主,激发读者的强烈情感和情绪反应,内容多充斥着凶杀、复仇、暴力、强奸、乱伦等,甚至会有鬼怪、超自然现象的出现。
贺拉斯·瓦尔普的《奥特龙多堡》是这种小说的奠基之作,小说以中世纪为背景,以居住古堡的古老家族的没落为线索,充斥了恐怖的预言、死亡、杀戮、阴森、神秘、超自然以及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奠定了哥特式小说的风格和模式。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分析在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恐怖等类型的作品生存在其中,由于作品创作涉及了数量、质量的问题,促进了英美文学的发展与强盛。
基于英美文学在哥特传统方面具有不同的发展时期,会对近代的英美文学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因而,在现今发展中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哥特传统形成了具有持久性的发展。
不仅影响着作家的传作风格,还使其形成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看法。
利用哥特传统进行创作,实际上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文学影响。
因此,在对哥特传统进行分析时,不仅要分析其文学成果,还要分析其深度的影响。
在不断分析与探索的历程中,探讨文学作家如何把英美文学、哥特传统进行紧密性的结合,从而快速推动其作品在文学中的发展。
一研究哥特传统的实际由来哥特最早被作为某一民族部落的称号,体现着民族的英勇精神,后来在不断征战之下消灭了原始的罗马,最终随着历史的发展消失在历史当中。
哥特族人具有英勇作战的精神,不仅仅使南欧族人感觉到敬佩,还带有一丝丝的恐惧与忧伤。
最后哥特被作为词语被抽象地应用在文学中。
在文艺复兴年代,很多建筑物因为具有狭小、阴森等典型特征,使人们产生了厌恶的心理。
他们觉得建筑的哥特风格具有黑暗与落后的特征,因此,只能用“野蛮、黑暗”等词语去描述哥特的特征。
在传统历史的相继发展中,哥特逐渐被赋予了多种含义。
二哥特传统在英美文学中的发展史哥特小说在文学发展阶段成为其固有的类型之一,尤其是在18世纪,其中《弗兰肯斯基坦》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当时非常受社会追捧。
由于在作品中铺设了恐怖气氛,导致在发展中深受社会的批判。
另外,哥特传统在完成整个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主要是以反映对社会的听闻为主,进而将情感进行扩大化,同时基于社会的黑暗现象、宗教相关制度进行传统深层次的批判,基于对自然中超现象的描述与演绎,进而促进哥特传统小说被文学界所接纳。
它在创作方面不仅展现了惊人的创作想象,还通过超自然力量协助自身作品对人性展开深入的文学探讨。
其在创作风格方面,会引发社会人类对其联想到具有黑暗性的森林与城堡。
鉴赏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与经典作品赏析丁超峰 平顶山学院摘要:哥特式风格的文学作品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哥特式作品通过强烈的超自然的阴郁氛围揭露社会上的阴暗面和不公平的现象,因而受到文学家的喜爱。
特别是在描写爱情故事中,扭曲恐怖的描写方式体现出人类的阴暗面,也是对社会上的正统思想权威的挑战,这一风格的灵魂角色以塑造吸血鬼为主,本文探究了哥特传统,带着读者赏析哥特式的经典作品展现其在英美文学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英美文学;哥特式;传统;经典作品;探究哥特式小说在18世纪诞生以后就在文学领域扩散开,并在英美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一风格的作品是通过阴森恐怖氛围的塑造,揭示出社会上的暴力面和阴暗面,不管是通俗作家还是主流的文学作家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文学界,没有任何一种其他的形式能够和哥特式风格小说相媲美。
一、英美文学中哥特作品的发展哥特式文学作品以阴森恐怖的气氛著名,在阅读的时候常常让人压抑的无法呼吸。
在这种文学形式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其消极的一面并不被主流的文学发展接受,反而受到抵制,一直维持到18世纪的后期,霍勒斯·沃波尔的《奥特兰托城堡》的小说问世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这种文学创作形式。
受到哥特式小说的影响,18世纪后期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是以人员稀少的古堡或者荒原为背景,故事情节的展开也往往和暴力、人伦相悖或者恐怖相关。
当时的很多作家逐渐发现哥特式小说能够将疾苦人民的心声变相表现出来,在他们的宣传和完善下,这一形式逐渐走上文学的顶峰,发展为主流文学艺术形式。
哥特式文学作品的发展正是在资本主义的缺陷、软暴力的存在及很多威胁人们生命财产等黑暗事件的笼罩下进行的。
在19世纪初期,以查尔斯·狄更斯为代表的英国作家,对哥特式小说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加深了各种各样人物的塑造,例如,狄更斯,将哥特式作品形式融入到现代文学创作中,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创作也很多为人称道的作品。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及经典作品的赏析
作者:王虹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3期
摘要:18世纪中后期,哥特式文学以小说体裁出现于西方文学,在当时,哥特式文学受到了大部分文学作家的青睐,他们用这样文学表达发生创造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出现,为哥特式文学奠定了其在西方文学史上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哥特式文学;文学特点
前言:
哥特式文学是西方极为传统的文学表达方式,而大部分的哥特式文学作品中往往以吸血鬼、巫术、古堡等阴暗面的事物为代表元素,故事的场景大部分都以凄凉、黑暗为主基调。
哥特式文学在浪漫主义小说中运用较多,其文学表达方式有悖于传统的浪漫小说,以描述人性的阴暗面来进一步揭示现实社会的险恶,而这样的文学表达方式为浪漫主义小说开创了全新的视野,并出现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如:《修道士》、《简爱》等。
一、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中哥特传统的特点
在大部分的西方哥特式经典文学作品中,故事的在荒凉原野开始,并伴随着极端恶劣的天气,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会出现幽暗的古堡、古墓和残破的钟楼等场景。
在故事的情节方面,大都会出现靓丽的女主角被邪恶势力所控制,而代表正义的男主角会在几经波折之后抱得美人归。
而其在文学的表达形式上则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更强逻辑学的表现
哥特传统的西方文学作品着重描写人物性格,意图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释放人性,通过恶劣的环境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之下,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描绘出来。
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使其体会到在特定的情况下,人性中是存在很多变数的。
性格坚强的人在重压之下,会变得非常顽强,并可以沉着冷静处理复杂对面的环境,从而帮助团队摆脱困境;然而性格懦弱的人对于压力是毫无抵抗的,面对困难往往会选择逃避和退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可能会因为逃避现有的问题,而产生更严重的问题。
哥特传统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可以体现出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故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二)作品更具吸引力
哥特传统的西方文学作品中描绘出的凄凉的故事场景、离奇而又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奇幻法术的应用,为作品注入了大量的神秘色彩。
而这些神秘元素对于读者是极具吸引力的。
(三)文字富有强烈的批判性
哥特是11世纪末期起源于法国的一种建筑形式,于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经常应用于城堡、教堂和修道院上。
由于哥特式建筑有别于传统的建筑方式,在其刚刚出现的时候,是被世人所排斥的,因此,特哥式建筑具有明显批判性色彩,而这样的批判性色彩也被带入了哥特式文学之中。
二、哥特式文学对于英美文学的影响
哥特文学兴盛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在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当时较为高雅的戏剧中已蕴含了世俗文学,而大部分戏剧都是以古希腊的悲剧为悲剧,产出了大批的优秀戏剧作家,其中以莎士比亚的成就最为突出,而他的作品对于英国的哥特传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19世纪初,哥特传统开始对美国文学产生影响,同时也为哥特文学创作开启了全新的局面。
由于美国有着独特的社会背景、思维观念和文化,促使了哥特文学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在美国出现了大批哥特传统文学作家,以查尔斯·b·布朗为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不但传承了哥特式文学的恐怖与神秘元素,更加入了较为血腥的场面[2]。
纵观美国文学发展史,现实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有过激烈斗争,而随着哥特传统文学加入浪漫主义文学阵营,导致了现实主义文学最终败于浪漫主义文学,而后者长期占据了美国文学的主导地位。
三、经典作品赏析——修道士
(一)创作背景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的原形就是《修道士》,这是一部经典的哥特传统小说。
通过这部作品,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当时社会世俗的厌烦,并为摆脱世俗的压力而奋斗,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他过于弱小以至于无力摆脱现状。
作者通过这部作品不但表达了对于当时社会的愤怒和不满,同时也将自己的才华展示给世人。
(二)故事情节
《修道士》有着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通过对于故事主线情节和支线情节的描述,描述了修女的不幸遭遇和其内心的压抑。
情节中对于爵士的描述,已经成为哥特式小说的经典。
起初,爵士在密林中遇险,却错把强盗当成了好人,在强盗的驻地发现了带血的床单之后,恍然大悟,偷偷的给强盗下了迷药,并在强盗情人的帮助下逃脱,在救出了男爵夫人时,爱上了夫人的小侄女。
而此时,男爵夫人也爱上了爵士,毅然决然的离家出走为爱私奔,为隐藏身份冒充教堂修女,却意外被嗜血修女
的鬼魂纠缠,几经波折之后被高人解除魔咒……这样离奇曲折却又十分紧凑的故事情节,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三)点评
西方宗教的观念有别于东方佛教,认为人性生来邪恶,对于诱惑的抵抗力是薄弱的,大部分人在社会中需要克制住自己对于金钱和权力的欲望,并安心修行以净化其自身的灵魂。
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追究修道士的对与错。
而带着面具女人更像是一种催化剂,激发了修道士的欲望,而这些欲望遇到开始蔓延,就难以控制了,最终导致修道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并将其拉向罪恶的深渊。
结论:
哥特式文学的兴起,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的,在宗教环境的影响下,文學作家和读者对于带有超自然的元素的文学作品是极感兴趣的,而哥特式文学作品的广为流传也间接推进了西方的宗教改革进程。
时光荏苒,在当今社会的文学作品已经不再受到宗教束缚,然而,读者对于哥特式文学依然是情有独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