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3讲美苏争锋学案人民版
- 格式:doc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19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9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2011·广东文综·T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的手段,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关键词是美国实施的“经济手段”“对付苏联”。
【精讲精析】选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目的是扶持和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是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所以选A。
B、 D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都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但不是为了对付苏联;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属于政治军事组织,非经济手段。
2.(2011·海南单科·T21)图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
这一状况反映了()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结合图片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实质分析。
图l【精讲精析】选C。
从题干地图显示来看,被援助的国家绝大部分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而不被援助的绝大部分是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歇尔经济援助计划的目的来看,是为了遏制苏联。
所以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故选C。
3.(2011·福建文综·T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第1课美苏争锋[学习目标]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历史背景(1)二战后期,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力图“领导世界”。
(4)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思维点拨雅尔塔体制的含义是对1945~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
是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2.过程(1)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2)表现判断正误(1)社会制度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导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
( )答案√(2)“铁幕演说”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 )答案×解析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 )答案×解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问题思考1.下列漫画旨在说明什么问题?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答案反映了美国马歇尔计划打着援助西欧旗号行控制欧洲之实。
2.“今天希腊这个国家的生存,受到共产党恐怖活动的威胁……而美国必须给予援助。
”这里的“援助”指什么?答案援助指杜鲁门主义。
易错提醒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深化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①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③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点阐讲】1、雅尔塔体系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
形成:①欧洲的英法“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财富”,德国战败,欧洲普遍衰落;②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③苏联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④1949年“北约”和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正式确立,在此基础上形成战后世界两极格局。
特征:①两极格局形成,两大阵营对抗,国际关系以“美苏”冷战为主线;②欧洲一分为二,东西欧分别被苏联和美国控制;③德国一分为二,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和资本主义的联邦德国分别被苏美控制。
合作:①在二战前夕的反法西斯战争中苏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成功的合作,分别作出了自己的贡献;②1945年10月美苏等50个国家共建联合国,维护了战后世界的和平;③战后对德国法西斯的纽伦堡审判和对日本法西斯的东京审判,也是美苏合作的重要体现。
对日本的处理上虽然美国占上风,且对日审判不及对德审判彻底,但这不是问题的主流。
对抗:①1949年形成的“北约”和1955年形成的“华约”标志着两极对抗的格局形成;②社鲁门主义是对抗苏联的“冷战”政策总构想的全面出台3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关于援助西欧的实施和应用,它不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更重要的是通过经济援助达到政治控制的目的,因此它根本上讲是控制西欧的政治计划。
争霸: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提出一套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主世界的基本战略。
从而在50年代后期形成美苏争霸的格局。
①第一阶段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争霸优势在美国是其主要特点。
缓和方面的三点表现是苏联签订对奥和约结束对奥占领、苏联承认联邦德国和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美。
紧张方面突出的事例有“柏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危机”。
专题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高考数据】五年真题1.(2018·新课标全国I卷·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图8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参考答案]A2.(2016·新课标全国III卷·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参考答案]D3.(2015·新课标全国民II卷·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参考答案]C4.(2014·新课标全国II卷·35)图6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A.冷战结束B.华约解体C.北约东扩D.欧盟扩大[参考答案]D数据分析从近五年新课标全国卷的数据统计来看,这一专题的知识点并不是高频考点,考查主要方向是美苏冷战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复习时应注意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到多极化的趋势的发展历程的把握。
【核心知识】一、二战后的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及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时期(1945~1947)1、原因(1)二战后国际力量发生变化: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实力膨胀;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2)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2、表现:美苏重新划分各自势力范围;重新确定欧亚政治版图;处置战败国,进行军事占领;建立联合国等。
3、主要史实:德国分裂、朝鲜分裂;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二)两大阵营对峙冷战及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时期与美苏争霸(1947~20世纪80年代)1、两大阵营对峙冷战及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时期(1947~20世纪50年代中期)(1)冷战的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展开的除战争以外的政治、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经济等方面的较量和对抗。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新中国的外交练案19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新中国的外交练案19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新中国的外交练案19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19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 (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1968年和1978年,世界军事开支分布表此表反映了导学号 99522682( D )A.第三世界国家局势动荡冲突不断B.北约实力下降在冷战中处于守势C.苏联改革初见成效军事实力上升D.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解析] 图表中第三世界国家军事开支有所上升,说明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防建设投入较多,不能凭此说明第三世界国家局势动荡冲突不断,故A项错误;图表中北约的军事开支略有下降,但仍占有较大比重,不能据此判断北约实力下降处于守势,故B项错误;1968~1978年是勃列日涅夫掌权时期,但是图表不能直接反映苏联改革的成效和军事实力的上升,故C项错误;观察图表,可以发现除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势力集团之外,中国、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崛起,军事开支占有较大比重,说明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2。
第 1 页选择题专项训练六(必修1第8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
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A .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 .国家之间对抗激烈C .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 .民族矛盾逐渐缓和2.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A .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B .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C .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D .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3.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
”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A .互相妥协B .互相竞争C .互相合作D .互相对峙4.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级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
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5.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第15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背景,日本经济崛起(1)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2)美国对日本的扶植。
朝鲜战争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3)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影响,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⑦__________的目标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独立(2)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⑧__________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标志,⑨________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政策,奉行⑩__________,⑪__________的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⑫__________斗争任务,(1)初期: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
(2)20世纪70年代开始,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新秩序影响,(1)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2)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⑬__________中国的振兴,主要原因,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巧学识记用图示法记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点题训练1】如图所示两幅漫画折射出二战后美国与西欧关系的变化。
有关二战后西欧与美国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漫画一:昔日的“援助”漫画二:“今日的竞争”A.关系变化开始于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B.西欧对美国从“依附关系”过渡为“伙伴关系”C.美国经济“滞胀”不得已调整美欧关系D.马歇尔计划和欧共体成立增强了西欧竞争力考点二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世界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原因,(1)“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2)美国试图称霸全球,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表现,(1)1999年美国轰炸南联盟(2)2001年发生“9·11”事件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特点,呈现“⑮__________”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表现,(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2)欧洲:1993年成立⑯________,国际地位不断提高(3)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地位(4)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5)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认识,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⑰________,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点题训练2】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题,每题分,共计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 井田制度松动. 世袭制度解体. 抑商政策弱化. 礼乐制度崩坏【答案】【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用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说明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项。
.《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实行察举制度. 独尊儒家学说. 实行郡国并行制. 全面推行郡县制【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项;察举制度是选官制度,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这两项措施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项。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是皇亲国戚或者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的考场上屡屡碰壁,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项;科举考试不注重考生诗才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排除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
第13讲 美苏争锋考点一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历史背景(1)雅尔塔体制形成: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同盟关系破裂:战后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美苏实力均衡:战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而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表现(1)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呼吁遏制苏联。
(2)政治⎩⎪⎨⎪⎧①美国: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杜鲁门主义”,成为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②苏联: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9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3)经济⎩⎪⎨⎪⎧①美国:1947年6月,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②苏联: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等6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4)军事⎩⎪⎨⎪⎧①美国:1949年,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②苏联:1955年,成立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
③影响: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深化理解】 美苏冷战考法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史料研读]史料一 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史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史料三以下两幅图片是1947年漫画家华君武为揭露“马歇尔计划”而创作的漫画《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
1.史料一信息“自由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体制”指资本主义制度;“极权主义政权”指社会主义政权。
2.史料二信息中“它”是指马歇尔计划。
史料体现了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目的和作用。
3.史料三通过漫画的形式反映出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要帮助欧洲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实质是以经济手段实现控制欧洲的目的。
1.根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提示:(1)目的: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反共;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进而遏制苏联。
2.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结合史料三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二者本质目的一样:都是为了遏制苏联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史论归纳]“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1.相同点(1)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2)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不同点考点二 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知识点 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1.导致一些国家分裂(1)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导致国际局势紧张(1)1950~1953年,美国参与朝鲜战争,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2)1962年,出现了古巴导弹危机事件。
3.积极影响(1)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经验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易错易误】 “冷战”不等于没有战争“冷战”是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世界上没有战争。
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推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考法1 古巴导弹危机『典例』(2017·扬州中学质检)“危机期间,菲德尔·卡斯特罗的立场远比赫鲁晓夫强硬,他曾建议苏联对美实施报复性核打击,他的强硬立场与苏联力求控制危机的想法不相符合。
”这场“危机”()A.推动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B.触发了二战后东亚大规模局部战争C.使古巴核大国地位得到承认D.在美苏妥协后用谈判方式得以化解解析材料“菲德尔·卡斯特罗”“赫鲁晓夫”“核打击”推断,这场“危机”是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影响,而非形成的条件,故A项错误;中美洲的古巴导弹危机没有对东亚大规模局部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产生影响,故B项错误;当时的古巴不是核大国,故C项错误;材料“苏联力求控制危机的想法”推动古巴导弹危机在美苏妥协后用谈判方式得以化解,故D项正确。
答案 D【方法突破】★明考点古巴导弹危机★抓关键由材料信息“危机期间”、涉及的人物、“卡斯特罗”“赫鲁晓夫”和“核打击”可判断题干与古巴导弹危机有关。
★定方法解答文字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①看材料,确定材料涉及的历史背景;②通读材料,搞清楚材料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③明确各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史论链接】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1)保证了古巴的独立,使其自主性增强。
(2)美国确保了其“后院”的安全。
(3)苏联开始走向与美国全面争霸的道路,两极格局更加明显。
(4)促使美苏在此后的争霸中逐渐改变策略。
(5)作为冷战重要战场的古巴的地位下降。
(6)为美守苏攻的争霸态势埋下伏笔。
考法2 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
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或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史料二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的发展》1.史料一信息“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可以看出美苏争霸是一个紧张与缓和交替的过程,与当时的世界形势存在很大关系。
2.史料二“两个世界”对抗指的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长期对峙,由“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可以看出认识到了美苏争霸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进步作用。
依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提示: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
因素:美苏力量均势(核威胁的影响);世界多极化及新力量的发展。
[史论归纳]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
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随堂·演练预测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2018·苏北三市调研)有学者认为,从1945~1950年美国的对欧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光荣孤立”式的远距离操控、以政治经济援助为重点的有限卷入欧洲事务和以军事援助为重点的全面卷入欧洲事务。
美国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遏制苏联的需要B.欧洲经济的复兴C.美国实力的下降D.美欧联合的实现解析本题考查战后美苏“冷战”。
材料中显示的是美国在二战后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分别实施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主要目的是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发展,故A项正确。
B项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
C项和D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 A2.(2018·南京调研)下图是一幅联邦德国的宣传海报。
海报上画了一段弱不禁风的细长树干,在夹板的护持下已经茁壮成长,并开满了满树繁花。
该海报意在说明( )A.复兴援助效果显著B.德国逐渐走向统一C.德国经济畸形发展D.冷战对抗有所缓和解析海报反映了联邦德国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经济凋敝(弱不禁风的细长树干),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夹板的护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开满了满树繁花),故A项正确;德国逐渐走向统一(1990年)不是海报表达的主题,故B项错误;德国经济畸形发展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冷战对抗有所缓和也不符合海报的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8·南通、扬州、泰州三市调研)1947年9月,苏联和东欧国家召开华沙会议,苏联领导人要求“加强斗争,反对新的战争威胁,号召团结一切民主力量和反法西斯力量,对抗美帝国主义从政治和经济上奴役欧洲的计划”,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这一事件( )A.导致了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加速了冷战对抗的进程C.打破了美国对东欧的经济封锁D.促成了华约组织的建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信息加以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
题干中1947年9月及“号召团结一切……力量以对抗美帝国主义从政治和经济上奴役欧洲的计划”是关键信息。
“杜鲁门主义”在此前已出台,且题干所述事件与“杜鲁门主义”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所述事件的做法加深了美国及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B项正确;打破美国对东欧的经济封锁与经互会相关,C项错误;题干所述事件并没有“促成”华约组织的成立,D 项错误。
答案 B4.(2018·扬州调研)迈克尔·郝德森(美)在《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中认为:“‘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的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
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外交家的会议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