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名校同步训练新人教版29
- 格式:doc
- 大小:96.00 KB
- 文档页数:5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基础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骨骼.(gé) 臀.部(diàn) 致.密(zhì) 两栖.(qī)B.彗.星(huì) 地壳.(qiào) 岛屿.(yù) 褶.皱(zhě)C.携.带(xié) 潮汐.(xī) 劫.难(jié) 撞.击(chuàng)D.追溯.(sù) 陨.石(yǔn) 衍.射(yǎn) 二氧化硅.(guī)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流逝时间流逝流失水土流失B.熔化岩石熔化融化冰雪融化C.导致导致失败倒置本末倒置D.漂移大陆漂移飘遗白云飘遗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2)“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 )(3)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 )4.填空。
阿西莫夫是________国________家、________家。
两篇短文均选自《________》。
◆整体感知5.《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________;《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论述了________。
6.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有什么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什么证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精读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时同步练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是错别字,对其修改不正确的—项是()(1)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溶化。
(2)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贱到了平流层中。
(3)它的原子相据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4)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邹变形。
A.(1)中的“溶”改为“融” 'B.(2)中的“贱,改为“溅”C.(3)中的“据”改为“距”D.(4)中的“邹”改为“皱”2 .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B.地处太平洋上的瑙鲁共和国,是一个面积狭小、人口稀少的岛国,被称为“无土之国”。
C.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
D.人生需要学习,也需要雕琢。
这正如《礼记》中所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鲁迅的作品,选自《朝花夕拾》。
C.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借代是很常见的手法,例如“千里共婵娟”中“婵娟”代指“月亮”,“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
D.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4 . 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 ___________ 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 __________ 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 _________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__________。
A.耸立闪耀淹没闪烁B.耸立闪烁埋没闪耀C.矗立闪耀埋没闪烁D.矗立闪烁淹没闪耀5 . 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A.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方位顺序和逻辑顺序。
初中语文统编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二课时)同步训练(含解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训练第二课时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①鸟臀()②褶皱()③潮汐()④劫难()⑤追溯()⑥遗骸()⑦地壳()⑧喷发()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许多尘挨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B.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错施。
C.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D.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塑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3.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的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A.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B.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
C.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D.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
4.选词填空。
(从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_________(丰满丰盛丰富)。
⑵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_________(希望期望盼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⑶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__________(扩张扩散扩充)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
⑷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 光衍射,他们确实_________(检查检测检验)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5.下列对斯石英的说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斯石英是苏联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的。
B.在高温状态下斯石英会变成普通沙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划线字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褶皱(zhě)劫难(jié)骨骼(gé)B.遗骸(hái)蟾蜍(yú)撞击(zhuàng)C.两栖(xī)深渊(yuān)鸟臀(tún)D.追溯(suó)衍射(yǎn)溅到(iiàn)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项是()A.大约经历(经过)了一亿年。
B.随着时间的流逝(消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
C.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悲壮)得多。
D.这一地区的战争对平民来说是一场无法躲过的劫难(灾难)。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B.“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C.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D.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原创节目能否获得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契合点。
B.前不久,“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举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产品的魅力。
C.面对停车难的问题,多管齐下的治理方式,让青岛的停车现状大为提升。
D.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后,可以捕捉到用户心情、体温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所有陆地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风,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②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第2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字词书写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鸟tún(______)目chán chú(______)(______)xié(______)带潮xī(______)领yù(______)yǎn(______)射二氧化guī(______)排chì(______)2.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1)(______)A.尘埃 B.至密 C.繁盛 D.熔化(2)(______)A.膨胀 B.陨石 C.流逝 D.砥达3.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天衣无缝褶皱追溯劫难二、其他4.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______)(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______)(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______)(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______)三、名著阅读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______)(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______)(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______)(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______)四、现代文阅读课内精读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前学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臀.部()两栖.()褶.皱()潮汐.()劫.难()陨.石()衍.射()蟾.蜍()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尘埃烦盛天衣无缝B.骨骼砥达毫无疑问C.汇聚俯冲不解之谜D.彭胀熔化冰天雪地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B.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C.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恐龙四处迁移的结果。
D.《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4.两篇短文都是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那么通过这两篇短文,作者所要阐述的科学观点是什么?【课内检测】阅读课文选段,回答1-5题。
(11分)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鸟臀(tún)褶皱(zhě)两栖(xī)B.潮汐(xī)劫难(jié)衍射(yǎn)C.追溯(sù)遗骸(hái)陨石(xǔn)D.蟾蜍(yú)驮着(tuó)地壳(qiào)2.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①烦躁瑰宝松懈含辛如苦痛心疾首改为②凋零谛听暇想别出心裁物竞天择改为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所有陆地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风,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②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③如果你反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
④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常常可肯定B.似乎一直可应该C.几乎常常可能应该D.几乎一直可能肯定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项是()A.大约经历(经过)了一亿年。
B.随着时间的流逝(消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
C.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悲壮)得多。
D.这一地区的战争对平民来说是一场无法躲过的劫难(灾难)。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B.“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C.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D.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原创节目能否获得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契合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恐龙无处不在》第四自然段举了青蛙、蟾蜍的例子,原因是()。
A.作者熟悉青蛙、蟾蜍。
B.作者喜欢青蛙、蟾蜍。
C.是我们熟悉的两栖动物,有代表性,简明易懂。
D.作者举不出别的例子。
2.下列划线字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褶皱(zhě)劫难(jié)骨骼(gé)B.遗骸(hái)蟾蜍(yú)撞击(zhuàng)C.两栖(xī)深渊(yuān)鸟臀(tún)D.追溯(suó)衍射(yǎn)溅到(iiàn)3.《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说明的中心是()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C.斯英石只出现在沙子强烈挤压的地方。
D.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11月6日,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以①和合共美①为年度主题,在秋意盎然的园林中移步换景,与生旦净末擦肩而过,看唱念做打样样精通;在专业剧场看名家名剧,“皮黄”“水磨”唱出百味人生②专家大咖共聚一堂,畅谈戏曲未来③一场与戏曲跨越时空的约会又将如约而至。
在形式④内容方面全面升级。
A.“” ;。
,B.《》;…… 、C.“” ;…… 、D.《》;。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B.精神文明建设的“五个一工程”推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作品,提高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用高尚的精神鼓舞人。
C.中华诗词可以说是我们精神文化的土壤,它具有恒久的魅力,能够穿越千百年给现在的我们以精神寄托。
D.青少年应当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刻苦学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请把下面的词语工整、正确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骨骼流逝褶皱携带劫难致密陨石追溯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骨骼.(gé)臀.部(diàn)不解.之谜(jiě)B.彗.星(huì) 岛屿.(yù) 冰天雪.地(xuě)C.携.带(xié) 撞.击(chuàng) 天衣无缝.(fènɡ)D.追溯.(sù) 陨.石(yǔn) 二氧化硅.(guī)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时间流逝水土流失B.岩石熔化冰雪融化C.导致失败本末倒置D.大陆漂移白云飘遗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劫难:灾难;灾祸。
B.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C.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D. 不解之谜:不了解的秘密。
5.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2)“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3)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课内精读阅读《被压扁的沙子》,回答问题。
6.文中介绍了哪两种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主要为了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阅读2018·聊城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基础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随着时间的流誓,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 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xié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xié(携)带碰撞.(zhuànɡ) 褶.皱(zhě)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流誓”,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流逝”。
(3)选文中“天衣无缝”的意思是:形容事物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4)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迁移漂移移动)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分割分裂分离)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3)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严密周密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3.填空。
本文作者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4.“低碳”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低碳生活”正日益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八年级某班级将要举办一次展览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阅读下列调查表,说说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意义。
关于对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
【示例】多数人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不够,开展宣传活动意义重大。
(2)该班准备在全校开展宣传“低碳生活”的活动,请你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段倡议学生低碳生活的开场白,在全校大会上发言。
40字左右。
【示例】同学们,低碳环保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营造一个低碳的生活环境,应从每一名学生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
(3)李沁为了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什么是“低碳生活”,特意在网上找了一则资料,但是其中有几处错误,请你按要求帮她修改。
低碳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A】如今,这股风潮逐渐慢慢地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B】当今社会,随着人类生活发展,生活物质条件的增加,人类活动随之也对人类周围环境带来了影响与改变。
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
①【A】处画线句中有语义重复的问题,应将“逐渐”或“慢慢地”删去。
②【B】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增加”改为“提高”。
二、同步解读
阅读课文“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回答问题。
5.“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
“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所以不
能互换。
6.结合选文,说说“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同时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7.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
..
“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一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2)所有陆地似乎
..
“似乎”有好像的意思,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
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拓展训练
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
唐淼
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
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
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
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之间,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
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
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
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
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
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
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
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
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左右。
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
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
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
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
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
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
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
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
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
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
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
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
(选自《北京日报》2017年2月9日) 8.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内容理解与概括】
同样的纬度,我国更冷的具体情况与原因。
9.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列数字、作比较。
列出具体的气温度数,把我国冬季漠河的温度与英国冬季利物浦的温度进行比较,说明虽然纬度基本相同,但两地气温相差巨大,表明我国更冷,也引出下文“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这一问题。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说明文语言】
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
要低14℃-18℃。
..
不能,“大约”表明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一定低14℃-18℃,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1.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说明顺序及其作用】
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
先列举我国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都更冷,然后说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
这样说理,符合逻辑,更便于读者的理解。
练习评介:
本练习设计紧密联系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系统合理,难易度适中。
基础知识及训练、课内精读与拓展结合,梯度渐进,合理有序。
能强化和突出基础,并重视延伸拓展,能给学生以实用有效的训练。
编排体例美观清晰醒目,字体大小颜色结合,适应学生的阅读和做题兴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