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与中药质量
- 格式:ppt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51
道地药材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研究道地药材是指生长在特定地域的药材,其生长环境、气候、土壤等条件都具有特殊的要求。
道地药材的品质优良,疗效确切,因此在中药材市场上备受推崇。
对道地药材的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随着中药材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对道地药材的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道地药材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探讨如何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来评估道地药材的规格等级和质量,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一、道地药材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1. 规格等级的评估方法目前,道地药材的规格等级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重量评估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药材的重量进行测量,确定其规格等级。
例如,中国南方地区的某些中药材,如广东大戟和广东药材,常常以重量作为评估标准。
(2)叶片面积评估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药材叶片的面积进行测量,确定其规格等级。
例如,某些南方地区的中药材,如广东南药和福建当归,常常以叶片面积作为评估标准。
(3)外观评估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药材的形态、颜色、纹理等外观特征进行评估,确定其规格等级。
例如,某些中药材,如地道中药材黄精和地道中药材山药,常常以其外观特征作为评估标准。
2. 质量评价的方法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化学成分分析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确定其疗效和品质。
例如,某些中药材,如地道中药材黄芪和地道中药材防风,常常以其化学成分作为评估标准。
(2)生物活性研究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药材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确定其疗效和品质。
例如,某些中药材,如地道中药材连翘和地道中药材当归,常常以其生物活性作为评估标准。
(3)临床疗效评估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药材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确定其实际疗效。
例如,某些中药材,如地道中药材金银花和地道中药材红花,常常以其临床疗效作为评估标准。
二、道地药材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研究的建议1. 建立统一的道地药材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标准道地药材的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应该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以确保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和公正性。
简述道地药材的概念
道地药材指的是生长于特定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的草药植物,具有独特的品质和药用特性。
道地药材一般具备以下特点:
1. 特定产地:道地药材需要生长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如高山、沼泽、沙漠等,这种特殊的产地会对其生长过程和药物成分产生影响。
2. 特定气候:道地药材需要生长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包括温度、湿度、日照等因素。
这些气候条件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药用成分的积累产生影响。
3. 特定生长环境:道地药材需要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生长,包括土壤类型、水质、空气质量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和药物成分的积累。
4. 品质优良:道地药材生长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药用价值。
其药用成分含量较高,质量更加稳定,且具有独特的药效和功效。
5. 文化背景:道地药材还与当地的传统医学和文化密切相关。
这些药材往往与当地的医疗实践、民间传统等紧密相连,代表了当地的医药文化。
道地药材在传统中医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和生长条件会对草药的药效和品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选择道地药材可以提高草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也是传统中医药和保健品生产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同时,保护和管理道地药材资源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道地药材中药属于天然药物,中药材的质量与其产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的分布和生长与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各地的水土、气候、日照等生态环境有很大差异。
植物和动物对其生长的自然条件,有各自的特定要求,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所产的药材质量最好。
所以某地区出产的特定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道地,也就是地道,也即功效地道实在,确切可靠。
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的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素有“非道地药材不处方,非道地药材不经营”的说法。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采收当柴烧”,这句古谚形象说明了中药材适时收获的重要性,也道出了科学生产之于中药材质量的基础作用。
临床上,一些老中医在处方时,喜欢在药名前标“川”、“云”、“广”等产地,显示出对道地药材的信任。
一、相关论述1.早在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记载:药有“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强调了区分药材的产地、讲究道地的重要性。
在《神农本草经》中所载的365种药材中,有不少从药名上就可以看出有道地色彩,如巴豆、巴戟天、蜀椒、蜀漆、蜀枣(山茱萸)、秦椒、秦皮、秦瓜、吴茱萸、阿胶、代赭石(山西代县一带)、戎盐等。
巴、蜀、吴、秦、东阿、代州都是西周前后的古国名或古地名。
2.《五十二病方》中的242种药材中,名称上反映出产地者有蜀菽、蜀椒等。
3.《内经》从理论上阐明了道地药材的含义,指出:“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非司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
4.《伤寒论》中的方剂有112首,涉及的中药材80余种,其中记载的道地药材阿胶、蜀漆等被广泛地用于临床。
5.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特别强调药材的产地,指出:“用药必依土地”,这可能为后世正式专用“道地药材”的术语奠定了基础。
6.李时珍的道地药材观点更为明确,如:“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沧击能盐,阿井能胶,……将行药势,独不择夫水哉?”他在每味药材项下虽不像《本草品汇精要》那样专列一项,但在每味药材项下对道地的论述很多,如麦冬项下言“浙中来者甚良”。
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有温度的中药宝典)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对于药物产地选择就有:“土地所生,真伪陈新”的论述。
因此中药产地是否适宜,对于药材质量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取材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
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对于药物产地选择就有:“土地所生,真伪陈新”的论述。
因此中药产地是否适宜,对于药材质量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千金翼方•卷一》中更有“药出州土”的专论,其中列举了519种中药的产地分布。
历代医药家十分重视中药的产地,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近代以来,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现了中药的产地与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有密切关系,并在这一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因此,药物产地的选择是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前提。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
我国疆域辽阔,纵横万里,江河湖泽如织,山陵丘壑遍布,平原沃野无边,海域东南浩瀚。
自然地理状况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差别很大,生态环境亦各不相同。
因而天然中药材的生产多有一定的地域性,且产地与其产量、质量有密切关系。
古代医药家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观察到即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其质量优劣不一样,并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
道地药材的形成,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
如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江苏的薄荷、苍术,广东的砂仁,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云南的茯苓,河南的地黄,山东的阿胶等,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受到人们的称道。
道地药材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环境条件的变化使上党人参绝灭,人们遂以东北人参为贵;川芎在《本经》中原名芎藭,直至宋代始成为道地药材;三七原产广西田阳,故称为广三七、田三七,而云南汶山等地所产,后来居上,则称之为滇三七,成为三七的新道地产区。
道地药材的含义中医处方用药,历来都十分注重中药的产地,因为中药大多为植物药,所以产地和它的质量与疗效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道地”也叫“地道”,是真实、真正的意思。
所谓“道地药材” 是指药材货真质优之意,是中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
“道地药材”,这是自古以来医药学家所常用的,因治疗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与处方中所用的药物是否“道地”有一定关系,所谓“离开本土,则质同而效异。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各地的土壤、水分、日照等自然条件差别很大,甚至是南北迥异,东西不一。
这些都决定着各地区的生物尤其是植物的分布特征。
因为动、植物的生长各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
某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应于某些生物的生长,而不适应于其他生物生长。
因此,这就很自然地形成了药材生产的地域性。
例如:产于四川灌县的川芎为道地药材,但在华东、华南、华北地区引种后,质轻松泡,色香味都不及灌县产的川芎;河南是四大怀药的产区,其中的牛膝引种到华东一带后,根条细小,远不如河南产品;地黄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引种,但质量均不及河南的地黄。
“化州橘红化痰最神”(《本草纲目拾遗》)又说明橘红用于化痰当以化州出产的为上品。
现代研究认为,丹参所含丹参酮H A等为有效成分,因产地不同,其含量可相差数倍;国产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最高,约为美国青蒿的10倍;谢海洲教授做过比较,蕲艾质地厚实,绒多纤维少,如用之制艾绒、艾条,易着火,燃之持久,认为“靳艾与普通艾就是不同”。
又如当归、地黄、天麻、人参、杜仲、五灵脂等,因产地不同,质量有明显的差异;甚至作用相反的情况。
例如:我国和欧洲产的懈寄生可以降血压,而美洲产的反可以升高血压。
自古以来医药学家十分重视“道地药材”是很有见地的。
难怪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在其处方中非常重视“道地药材”的运用,陶弘景则剖析了药物不灵的原因之一,即在于“道地”问题,他说:“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所以, 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
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对于药物产地选择就有:“土地所生,真伪陈新”的论述。
因此中药产地是否适宜,对于药材质量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取材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
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对于药物产地选择就有:“土地所生,真伪陈新”的论述。
因此中药产地是否适宜,对于药材质量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千金翼方卷一》中更有“药出州土”的专论,其中列举了519种中药的产地分布。
历代医药家十分重视中药的产地,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近代以来,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现了中药的产地与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有密切关系,并在这一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因此,药物产地的选择是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前提。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
我国疆域辽阔,纵横万里,江河湖泽如织,山陵丘壑遍布,平原沃野无边,海域东南浩瀚。
自然地理状况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差别很大,生态环境亦各不相同。
因而天然中药材的生产多有一定的地域性,且产地与其产量、质量有密切关系。
古代医药家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观察到即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其质量优劣不一样,并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
道地药材的形成,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
如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江苏的薄荷、苍术,广东的砂仁,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云南的茯苓,河南的地黄,山东的阿胶等,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受到人们的称道。
道地药材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环境条件的变化使上党人参绝灭,人们遂以东北人参为贵;川芎在《本经》中原名芎藭,直至宋代始成为道地药材;三七原产广西田阳,故称为广三七、田三七,而云南汶山等地所产,后来居上,则称之为滇三七,成为三七的新道地产区。
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证明,重视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强调道地药材开发和应用,对于保证中药疗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报告近年来,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以道地中药材、特色药材、优势药品发展为抓手,着力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生态化种养,促进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有效推动了中药材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产业发展、产业扶贫、乡村振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下面从四个方面简要汇报中药材产业发展:一、基本情况中药材产业是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把现代中医药产业确定为农业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中药材产业稳步发展。
(一)种植品种丰富多样。
中草药资源丰富,据调查统计,全市现有药用植物X种,药用动物X种,矿物药X种,其他药材X种,共计X种。
主要种植品种有根茎类的黄芪、葛根、柴胡、黄芩、延胡素、丹参、苍术等;果实类的连翘、山茱萸、五味子、瓜蒌等;花类的金银花、菊花等;茎木类的厚朴、杜仲、黄柏;菌类的天麻、茯苓、灵芝;全草类的荆芥、夏谷草等品种。
(二)生产形势基本稳定。
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X万亩左右,产量X.X万吨,产值X.X亿元。
其中规模种植的中药材品种主要有连翘、黄芩、黄芪、葛根、山茱萸、柴胡、五味子、天麻、厚朴、金银花、元胡、杜仲、大黄、苍术、延胡索等。
中药材生产形势总体良好,生产稳定,销售基本顺畅。
各地道地药材销量、收益普遍高于上一年度,黄芩、黄芪、板蓝根等道地药材销售额均大幅上涨。
(三)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随着我市中药材的发展环境变好,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产业进程速度加快,中药材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从事中药材种植的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中药材种植基地不断增加,种植示范基地更加规范化。
全市建成万亩以上种植示范基地X个,千亩以上种植示范基地X 个;从业人员近X万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X家,龙头企业X家。
(四)基地建设扎实推进。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提升规模生产效益,中药材种植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的原则,合理规划、合理布局、合理选种,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业务指导等措施,目前万亩以上种植示范基地X个,千亩以上种植示范基地X个。
道地药材的看法一、什么是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是指生长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生长和人工养护的药材。
这些药材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功效,被认为是最优质的中草药。
二、道地药材与普通药材的区别1. 生长环境不同:道地药材生长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如高山、深林等;普通药材则没有这样的限制。
2. 品质不同:由于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道地药材具有更好的品质和功效。
3. 价格不同:由于稀少性和品质上乘,道地药材价格较高。
三、道地药材对健康的影响1. 更加安全:因为道地药材没有使用农业化学品等化学物质,所以相对更加安全。
2. 更加有效:由于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所以道地药材具有更好的品质和功效。
3. 更符合个体差异:每个人身体情况都不同,而且每种中草药的功效也不同,所以选择道地药材更能够符合个体差异。
四、如何辨别道地药材1. 观察外观:道地药材的外观通常比较干净,没有明显的斑点或痕迹。
2. 闻气味:道地药材具有独特的气味,如果闻起来有异味,则可能是普通药材。
3. 辨别标签:一些商家会将普通药材冒充为道地药材,因此需要仔细查看标签和包装。
五、如何选购道地药材1. 选择正规渠道:可以选择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中药店或者网络平台购买。
2. 选择口碑好的品牌:可以通过一些评价网站或者社交媒体了解品牌口碑情况。
3. 注意保质期和产地:保质期过期或者产地不明确的道地药材需要谨慎购买。
六、结语总之,道地药材是中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选购时需要注意保质期和产地等因素。
同时,对于个体差异也需要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道地药材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效。
道地药材质量控制道地药材,是指符合《中国药材的品种和质量》等相关标准的药材,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生长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作为药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地药材在中医药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道地药材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医药质量和疗效的关键,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地药材的种植环境道地药材的质量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
种植环境应该选择自然状况良好的地区,避免受到污染和化学农药的影响。
应该遵循生态、安全、环保的原则进行种植,同时遵守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标准,确保药材的质量安全。
二、种植技术与管理在种植道地药材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选择种植技术,包括施肥、浇水、除草、防病等方面的管理。
要加强对药材生长过程的监测和管理,定期巡查,保障药材的生长环境和质量。
同时,根据不同药材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案,确保药材的生长质量。
三、采收与加工采收是影响道地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
在采收过程中,要遵循采收规范,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方法进行采收,避免破坏药材的有效成分。
采收后应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包括晾晒、烘干、包装等环节,确保药材的干燥、通风和无虫蛀,保证药材的质量。
四、质量检测与评价道地药材的质量检测是确保其质量的基础。
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包括外观特征、理化性质、微生物、重金属等指标的检测。
通过实验室检测和专业机构鉴定,对道地药材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和监控,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和客户需求。
五、质量追溯与管理建立健全的质量追溯体系是保障道地药材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档案记录、条码标识等信息系统,对道地药材的生产、加工、运输等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同时要加强与种植者、生产者、经销商等各个环节的协作,形成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
总之,道地药材质量控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从种植、生产、加工、检测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
只有做好道地药材的质量控制工作,才能保障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的健康事业。
道地药材的名词解释道地药材是指生长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受特殊气候和土壤的影响,具有特殊品质和功效的药用植物。
道地药材在中医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其所含的有效成分和药效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道地药材的名词解释如下:1. 道地:指特定地理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具有特定的生物特性和品质。
道地药材主要生长在气候、土壤、湿度等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区域,如中国四川的川贝、云南的玉竹等。
2. 药材:指用于制药的植物或动物的组织和器官,含有药理活性成分,可用于治疗疾病或改善健康状况。
药材包括植物药材和动物药材两大类,道地药材主要指植物药材。
3. 品质:指药材的质量特点和药效。
道地药材由于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其品质相对稳定且优秀。
例如,四川的川贝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云南的玉竹则能够养阴生津、清热除烦。
4. 功效:指药材所具有的治疗疾病或改善健康状况的作用。
道地药材的功效往往比普通药材更为显著和独特,这是因为其在特定环境下生长,吸收了丰富的养分,并通过特殊的物质代谢产生了更多的有效成分。
中药材中的道地药材往往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如黄精、当归等。
5. 有效成分:指药材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道地药材由于在特定环境下生长,因此所含的有效成分较多,含量更高。
这些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各种中药制剂的加工和炮制得以发挥,如煎剂、浓缩丸、颗粒剂等。
6. 中医药:指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中包括了中药学、中医诊断学、针灸学、中医养生学等多个方面。
中医药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因此道地药材在中医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应用价值。
总结:道地药材是生长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药用植物,其特点在于品质卓越、功效显著,具有丰富的有效成分。
道地药材在中医药领域中应用广泛,成为药物研究和临床治疗的重要资源。
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有助于发掘其独特的药理活性成分,拓宽中药资源的应用领域,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道地药材评价通用要求
《道地药材评价通用要求》
道地药材是中医药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被广泛用于中药材的生产和制备过程中。
然而,由于市场上药材质量良莠不齐,对道地药材的评价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评价道地药材的通用要求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品种鉴别:道地药材的品种鉴别是评价其质量的基础。
通过外形、颜色、气味、味道等多方面的判定,确保所购买的药材符合其宣传的品种。
2. 生长环境:道地药材的质量和药用效果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评价药材时要关注其生长地的土壤、气候、水质等因素。
优质的生长环境能够为药材提供充足的养分,使其具备更高的药效。
3. 内部结构:道地药材的内部结构是其药用效果的重要指标。
通过药材的切面观察和显微镜下的观察,能够了解药材的组织结构是否健全、细胞排列是否正常,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是否符合标准。
4. 含量测定:道地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是评价其质量的关键因素。
现代科技手段能够对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测定和比较,以确保所购买的药材符合标准,并确保其具备良好的药效。
5. 农残检测:道地药材作为中药材,其质量与农药残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危害,因此对购买的药材进行农残检测,确保其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是评价道地药材质量的必要步骤。
道地药材评价的通用要求为消费者选购优质药材提供了科学、客观的依据。
同时,对于生产者来说,遵循这些评价要求也是确保药材质量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手段。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推动中药材行业的发展,保障人们的健康。
道地药材中药属于天然药物,中药材的质量与其产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的分布和生长与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各地的水土、气候、日照等生态环境有很大差异。
植物和动物对其生长的自然条件,有各自的特定要求,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所产的药材质量最好。
所以某地区出产的特定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道地,也就是地道,也即功效地道实在,确切可靠。
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的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素有“非道地药材不处方,非道地药材不经营”的说法。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采收当柴烧”,这句古谚形象说明了中药材适时收获的重要性,也道出了科学生产之于中药材质量的基础作用。
临床上,一些老中医在处方时,喜欢在药名前标“川”、“云”、“广”等产地,显示出对道地药材的信任。
一、相关论述1.早在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记载:药有“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强调了区分药材的产地、讲究道地的重要性。
在《神农本草经》中所载的365种药材中,有不少从药名上就可以看出有道地色彩,如巴豆、巴戟天、蜀椒、蜀漆、蜀枣(山茱萸)、秦椒、秦皮、秦瓜、吴茱萸、阿胶、代赭石(山西代县一带)、戎盐等。
巴、蜀、吴、秦、东阿、代州都是西周前后的古国名或古地名。
2.《五十二病方》中的242种药材中,名称上反映出产地者有蜀菽、蜀椒等。
3.《内经》从理论上阐明了道地药材的含义,指出:“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非司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
4.《伤寒论》中的方剂有112首,涉及的中药材80余种,其中记载的道地药材阿胶、蜀漆等被广泛地用于临床。
5.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特别强调药材的产地,指出:“用药必依土地”,这可能为后世正式专用“道地药材”的术语奠定了基础。
6.李时珍的道地药材观点更为明确,如:“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沧击能盐,阿井能胶,……将行药势,独不择夫水哉?”他在每味药材项下虽不像《本草品汇精要》那样专列一项,但在每味药材项下对道地的论述很多,如麦冬项下言“浙中来者甚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