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7.07 KB
- 文档页数:2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翻译及赏析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翻译及赏析《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在这种疏淡轻快的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词人欧阳修的安闲自适,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翻译及赏析,更多宋代诗人欧阳修诗词鉴赏请关注。
【原文】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⑴,狼籍残红⑵,飞絮濛濛⑶。
垂柳阑干尽日风⑷。
笙歌散尽游人去⑸,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⑹,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⑶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作品介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
此词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词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
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
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词以细雨双燕状寂寥之况,于落寞中尚有空虚之感,文字疏隽,感情含蓄。
【白话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创作背景】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
宋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赏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彬,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 指颖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狼籍残红: 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蒙蒙: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肇管伴奏的歌筵。
散: 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帘彬:窗帘和窗模,泛指门窗的帘子。
翻译: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肇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赏析:这首词,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产奏、酒杯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
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下片写醉后俯视湖水,只见白云朵朵,飘于船下。
船在移动,云也在移动,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飘飞。
“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
兼写“空”、“水”,绾合上句的“云”与“舟”。
下两句的“俯”与“仰”、“湖”与“天”四照玲珑,笔意俱妙,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贴自然,如同己出。
“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
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
“疑是湖中别有天”,用“疑是”语,是就其形貌来说。
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自出心裁,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
北宋欧阳修《采桑子》赏析北宋欧阳修《采桑子》赏析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译文] 热闹的歌舞活动结束了,游人也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春天已渐渐远去了。
[出自] 北宋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帘栊:窗帘。
栊,窗棂。
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去:离开,离去。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译文1: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译文2: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拂着栏杆,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濛濛,翩翩回到巢中。
译文3: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栏杆外边的垂柳依然翠绿,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顿觉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一阵东风吹来春雨,回到居室放下窗帘,细雨朦胧中,檐下那对燕子已双双归来,正呢喃软语,梳理羽绒。
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原文|译文|赏析《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这首词是捕捉住夕阳西下时分的景物特征来写的。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原文宋代:欧阳修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
莲芰香清。
水面风来酒面醒。
译文及注释译文西湖风光好,你看那夕阳映着晚霞的暮色,岸上的花坞,长满水草的小洲一片橙红。
宽广的湖面波平似镜,小船横靠在那静寂无人的岸边。
浮云消散,西南方露出了明月。
傍水的栏杆边上凉风习习,带来了阵阵莲荷清香。
这拂水的凉风,吹醒了游人的酒意。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②坞:湖岸凹入处。
③汀:水中洲。
④轩槛:长廊前木栏干。
⑤芰:即菱。
赏析“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
“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
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
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
好就好在“花坞苹汀”。
在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在花池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
“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无风水面琉璃滑”。
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
“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 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改“渡”为“岸”,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西南月上”,残霞夕照已经消失。
月自西南方现出,因为不是满月,所以虽在“浮云散”之后,这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
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融洽,见出作者用笔之细。
“轩槛凉生”,这是人的感觉。
直到这时才隐隐映现出人物来。
至此可知,上片种种景物,都是在这“轩槛”中人的目之所见,显然他在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
【米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顿觉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赏析】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
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岀“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岀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作者通过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岀退居时闲适、恬静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岀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春空”二字创造岀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岀轻灵、欢娱的意境。
“双燕归来”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颖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表达岀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岀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岀不凡的艺术功力。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及翻译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采桑子①欧阳修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
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转调丑奴儿》、《罗敷歌》等。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
【翻译】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拂着栏杆,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赏析】:本篇为词人晚年退隐颍州时所作组词《采桑子》之一,《采桑子》共有十首,此为第四首。
词中描写“群芳过后”暮春时节西湖的残春之景,却无伤春之感,而别有一番朦胧迷离之美。
词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颍州暮春画卷,虽通篇写景,但也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抒写了词人静闲自适的旷达情怀和恬淡的心境。
起句统领全篇,“群芳过后”的西湖,让人顿觉惋惜伤感,但词人却觉“好”,足见其心情闲雅舒适而又情怀旷达。
下面三句分写“西湖好”,铺陈渲染首句。
“狼藉残红”满地落花残红,写西湖岸边地面之“好”;“飞絮蒙蒙”,漫天柳絮飞舞,言空中之“好”;“垂柳阑干尽日风”,垂柳掩映着华丽的栏杆,随着和煦的春风摇曳起舞,写周围环境之“好”。
这三句具体描写“西湖好”,反衬出词人的幽微的情态。
整首词情景交融,以动显静,动静交错,而语言清丽,风格空灵。
今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评价曰:“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静。
通篇于景中见情,文字极疏隽。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翻译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翻译采桑子格律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另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宋代: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西湖依然是美,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注释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样子。
⑶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样子,以此形容飞扬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帘子。
赏析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十首《采桑子》中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艺术境界。
而词人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好”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暮春图景。
“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
《采桑子》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欧阳修,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采桑子》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小编提供的欧阳修《采桑子》的原文翻译及文学赏析,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采桑子》的原文翻译及赏析1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白话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赏析】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甚爱颍州西湖风光,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
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
这就是所谓的`移情。
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
“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译文及鉴赏《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是由欧阳修所创作的,这首词描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特别着重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代: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译文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正好。
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
拥挤的湖边吵吵嚷嚷,那是谁家在争道?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丝花纹的车子,在翠绿的垂柳下穿行而过。
日暮时分友人才相随离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
游人连成一串,渐行渐远,道路弯转,湖堤也歪斜变化。
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注释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
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
这句是说装着朱轮的钿车在绿柳之下驶过。
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鉴赏这首词描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特别着重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
这首词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
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
《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
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翻译】: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
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
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阅读答案篇一: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全词翻译赏析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全词翻译赏析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
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转调丑奴儿》、《罗敷歌》等。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帘栊]窗帘。
栊,窗棂。
[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去]离开,离去。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译文2】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译文3】百花凋落后西湖依然美好,满地落花残红,漫天飞絮蒙蒙,垂柳轻拂栏杆整日吹着轻风。
笙歌唱罢游人纷纷归去,这才觉得春去楼空,慢慢放下窗帘,见双燕归来疾飞在细雨中。
【评点】本篇为词人晚年退隐颍州时所作组词《采桑子》之一,《采桑子》共有十首,此为第四首。
词中描写“群芳过后”暮春时节西湖的残春之景,却无伤春之感,而别有一番朦胧迷离之美。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赏析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⑴,狼籍残红⑵,飞絮濛濛⑶。
垂柳阑干尽日风⑷。
笙歌散尽游人去⑸,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⑹,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散乱的样子。
⑶濛濛: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赏析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上片首句“群芳过后西湖好”。
平淡的一句,却勾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一心想要看看百花已经凋落的西湖能美到那里去。
“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和煦的春风中,残花轻盈飘落,在纷杂的枝叶间点点残红分外醒目;柳絮飘舞,犹如云雾迷茫;飘荡的柳枝轻拂着湖水,怡然自得。
形象的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雅、动而寂静的暮春图。
面对同一片风景,不同心情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出现不同的情感。
落花、飞絮、垂柳等正是暮春特有的意象。
这一景象多数人都会产生惋惜,或伤感,或留恋之情。
而作者却为此给予赞美叫“好”,充分表达出作者舒畅的心情和恬适淡泊的胸襟。
下片“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游春之人尽数散去,歌声、喧闹之声消失,使得整个西湖又是那么的宁静、清幽、空灵,使自己心情更加舒畅。
“始觉”是从繁华喧闹消失而清醒过来后顿时产生的感觉。
这一句就把“笙歌散尽游人去”之后西湖的宁静、清幽的意境进一步渲染的更加浓重。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1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翻译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翻译采桑子格律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另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宋代: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西湖依然是美,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注释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样子。
⑶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样子,以此形容飞扬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帘子。
赏析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十首《采桑子》中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艺术境界。
而词人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好”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暮春图景。
“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
采桑子欧阳修采桑子欧阳修著名诗人欧阳修用此词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
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
全诗如下: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⑶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赏析】本篇为词人晚年退隐颍州时所作组词《采桑子》之一,《采桑子》共有十首,此为第四首。
词中描写“群芳过后”暮春时节西湖的残春之景,却无伤春之感,而别有一番朦胧迷离之美。
词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颍州暮春画卷,虽通篇写景,但也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抒写了词人静闲自适的旷达情怀和恬淡的心境。
起句统领全篇,“群芳过后”的西湖,让人顿觉惋惜伤感,但词人却觉“好”,足见其心情闲雅舒适而又情怀旷达。
下面三句分写“西湖好”,铺陈渲染首句。
“狼藉残红”满地落花残红,写西湖岸边地面之“好”;“飞絮蒙蒙”,漫天柳絮飞舞,言空中之“好”;“垂柳阑干尽日风”,垂柳掩映着华丽的栏杆,随着和煦的春风摇曳起舞,写周围环境之“好”。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练习题及赏析本词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甚爱颍州西湖风光,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查看。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宋代: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练习题(1) 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4分)(2)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4分)参考答案(1)运用了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1分),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1分)。
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栏畔柳条尽日斜拂于春风中(1分),作者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4分)(2)全词实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暮春景象,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2分),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2分)。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赏析本篇为词人晚年退隐颍州时所作组词《采桑子》之一,《采桑子》共有十首,此为第四首。
词中描写“群芳过后”暮春时节西湖的残春之景,却无伤春之感,而别有一番朦胧迷离之美。
词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颍州暮春画卷,虽通篇写景,但也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抒写了词人静闲自适的旷达情怀和恬淡的心境。
起句统领全篇,“群芳过后”的西湖,让人顿觉惋惜伤感,但词人却觉“好”,足见其心情闲雅舒适而又情怀旷达。
下面三句分写“西湖好”,铺陈渲染首句。
“狼藉残红”满地落花残红,写西湖岸边地面之“好”;“飞絮蒙蒙”,漫天柳絮飞舞,言空中之“好”;“垂柳阑干尽日风”,垂柳掩映着华丽的栏杆,随着和煦的春风摇曳起舞,写周围环境之“好”。
这三句具体描写“西湖好”,反衬出词人的幽微的情态。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
训练附答案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采桑子①
欧阳修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
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转调丑奴儿》、《罗敷歌》等。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
【翻译】
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拂着栏杆,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赏析】:
本篇为词人晚年退隐颍州时所作组词《采桑子》之一,《采桑子》共有十首,此为第四首。
词中描写“群芳过后”暮春时节西湖的残春之景,却无伤春之感,而别有一番朦胧迷离之美。
词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颍州暮春画卷,虽通篇写景,但也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抒写了词人静闲自适的旷达情怀和恬淡的心境。
起句统领全篇,“群芳过后”的西湖,让人顿觉惋惜伤感,但词人却觉“好”,足见其心情闲雅舒适而又情怀旷达。
下面三句分写“西湖好”,铺陈渲染首句。
“狼藉残红”满地落花残红,写西湖岸边地面之“好”;“飞絮蒙蒙”,漫天柳絮飞舞,言空中之“好”;“垂柳阑干尽日风”,垂柳掩映着华丽的栏杆,随着和煦的春风摇曳起舞,写周围环境之“好”。
这三句具体描写“西湖好”,反衬出词人的幽微的情态。
整首词情景交融,以动显静,动静交错,而语言清丽,风格空灵。
今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评价曰:“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静。
通篇于景中见情,文字极疏隽。
风光之好,太守之适,并可想象而知也。
”
【阅读训练】
(1) 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
(2)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运用了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栏畔柳条尽日斜拂于春风中,作者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
全词实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暮春景象,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