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调查基础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634.00 KB
- 文档页数:96
林业调查表1. 背景介绍林业调查是指对林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评估,以获取与林地相关的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森林类型、植被组成、土壤质量、野生动植物种类、森林健康状况等。
通过对林业资源的调查,可以为保护和管理森林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合理的林业规划和政策。
2. 林业调查的目的•了解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林地进行调查,可以了解各地区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从而为合理规划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评估森林健康状况:通过对森林植被组成、土壤质量等因素进行调查,可以评估森林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虫害等问题的发生。
•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通过对野生动植物种类及其数量进行调查,可以了解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并制定保护措施,防止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3. 林业调查的内容林业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森林类型调查森林类型调查是指对不同地区的森林类型进行分类和记录。
根据森林植被类型、物种组成等特征,可以将森林划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不同类型。
通过对不同类型森林的调查,可以了解各地区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为合理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
3.2 植被组成调查植被组成调查是指对森林中各种植物物种的数量、分布情况进行记录。
通过对植被组成的调查,可以了解不同地区植物种类及其数量的差异,并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3.3 土壤质量评估土壤质量评估是指对森林土壤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
通过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酸碱度、养分含量等因素的测定,可以了解土壤质量的好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4 野生动植物调查野生动植物调查是指对森林中各种野生动植物种类及其数量进行记录。
通过对野生动植物的调查,可以了解不同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4. 林业调查方法林业调查通常采用以下方法:4.1 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指到达调查地点进行实际观察和记录。
国家森林资源调查的种类及技术要点
国家森林资源调查一般包括两种类型:森林资源面积调查和森林资源质量调查。
森林资源面积调查是指对森林面积、分布、结构等方面进行的普查。
技术要点包括:
1. 选址:选择代表性的样地,要求在空间上具有代表性。
2. 样地设计:根据森林类型、密度、结构等因素,设计样地的面积和数量。
3. 采样方法:采用随机采样、系统采样等方法确定样地。
4. 采样过程:记录样地的位置、面积、年龄结构、树种组成等信息。
5.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计算森林面积、密度、覆盖度等指标。
森林资源质量调查是指对森林的生长、组成、动态等方面进行的调查。
技术要点包括:
1. 样地布局:根据森林类型和空间分布情况,合理布置样地。
2. 样地调查:记录样地内的植物种类和数量,测量树高、胸径、冠幅等指标。
3. 生长速度测定:通过树木标本测定树木的年径增长、年高生长等指标。
4. 土壤调查:对土壤类型、含水量、养分含量等进行调查。
5. 病虫害调查:对森林内常见的病虫害进行调查,确定影响森林质量的主要因素。
以上是国家森林资源调查的一般种类及技术要点,具体调查方法和流程还需要根据实际调查对象和目的进行具体设计和操作。
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背景材料一、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概况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以省(区、市)为单位进行,属于国家级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及时、准确查清各省(区、市)和全国的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消长动态,并进行综合评价,为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进行林业和生态建设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始建于70 年代初,已完成了五次清查工作。
70 年代后期开始,全国采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建立了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以省(区、市)为抽样总体,系统布设地面固定样地,通过定期复查,准确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的森林资源清查方法。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建立和稳步健康发展,使我们能够依据科学、可靠的方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国及各省(区、市)森林资源底数及消长动态。
经过20 多年的努力,该体系在规模和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得到国际上广泛赞誉。
前苏联、美国、日本、德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林业代表访华时,都对该体系给予高度评价。
(一)第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73-1976 年):1973 年林业部部署全国各省开展以县(局)为单位的森林资源清查工作。
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在全国范围(缺台湾省),在比较统一的时间内进行的较全面的森林资源清查,这次清查主要侧重于查清全国森林资源现状,整个清查工作到1976 年完成,林业部于1977 年组织进行了全国森林资源统计汇总。
(二)第二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77-1981 年):1977 年林业部对森林资源清查技术进行了改革,并在江西组织了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试点工作,在取得初步经验后,于1978 年开始,先后在全国各省推广,建立以省为总体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于1981 年完成了体系的初查工作。
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建立,是我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体系、技术体系建设的重大转折,为开展全国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打下了良好基础。
森林调查报告森林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森林是我们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依赖生命的生态系统平衡和生态资源保障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
此次森林调查旨在对国内森林状况进行调研,为制定有效的森林管理措施提供基础数据,以求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二、调查方法在调查时,我们首先收集了各省市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同时也在实地进行了多次调查。
实地调查采用了样方法,即在不同地理位置设置等级略有不同的样方,通过样方内的每一棵树,包括林冠、树干、枝叶等的调查数据,来计算森林面积、树种、森林类型、林分结构参数等有关信息。
样方大小和形状以及调查标准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分析结果1.森林覆盖率我国森林覆盖面积位居世界第五,但由于居民补充材料需求以及土地利用变化,森林覆盖率有所下降。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森林覆盖率也在逐年提高。
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2.96%,其中北方地区覆盖率较低,南方地区覆盖率较高,但质量参差不齐。
2.森林类型我国森林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天然林、人工林和针阔混交林等多种类型。
其中,人工林占据了大部分比例,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要来源。
天然林已经成为稀有资源,其保护至关重要。
此外,针阔混交林的面积也与日俱增,成为我国森林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森林类型的选择上,应当以自然保护为主,尽可能保留天然林。
3.林分结构我国森林的林分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人工林。
由于人工种植的树种单一,年龄结构比较集中,往往容易发生病虫害而且生长速度较慢。
因此,在管理和维护过程中,应该注意调整林分结构,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林分经营收益。
此外,还应充分保护天然林及其生态系统,促进其自然更新和升华。
4.森林生态功能森林资源兼顾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功能,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多种作用。
此外,森林还可以提供采伐林木、制材、竹木产品等经济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1、蓄积(蓄积量):林分中所有活立木材积的总和。
2、林木密度(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
3、株行距:行距:栽植行与栽植行间的距离。
又称行间距离。
株距:行内植株与植株间的距离。
又称株间距离。
例:株行距2×2m等距,4×5m或5×4m大的为行距,小的为株距。
由株行距换算造林密度:株/亩,株行距为4×5m,每株占地面积4m×5m=20㎡,666㎡/20㎡=33株,为每亩的初植密度。
4、胸径:胸高直径,距根茎1.3m处的树木直径,叫胸高直径,简称胸径(厘米)。
5、根茎:树干与树根交换处的直径,从接近地表处测定(厘米)。
6、树高:从根茎到树干顶梢的长度(米)。
7、一元材积表:根据胸径一个因子与材积的函数关系,编制的材积表。
8、二元材积表:根据材积与胸径、树高两个因子的函数关系编制的材积表。
也叫标准材积表。
9、原条:树木伐倒后,经过打枝,剥皮还没有加工造材的原木。
即截去直径不足6厘米的梢头部分。
10、原木:将原条按不同用材的需要,截成各种不同规格的木段。
11、经济材:材质符合各种标准的各种原木、板方材等材种。
12、薪材:不含符合经济材标准的,但仍可作为燃料或木炭原料的木段。
13、商品材:在木材生产和销售中,把经济材和薪材统称为商品材。
14、削度:树干自下而上,直径逐渐缩小,由根茎往梢部逐渐减小的程度。
其单位长度(1米)直径减少的程度。
又叫尖削度。
15、树龄:根茎处树干的年轮数。
16、林龄:林木的平均年龄。
17、立地条件: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如地形、土壤、水分等)统称为它的立地条件。
A地形: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平坦。
B土壤:种类、土层厚度、腐殖质含量、酸碱度(ph值)。
碱性过强,会使土壤变坏,微生物活动减少,肥力降低,从而影响树木的生长。
C水文:地下水位深度、盐分、被水淹没的可能性。
D人类活动:土地利用的历史及现状,人类活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