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教案(2.3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94.26 KB
- 文档页数:4
机械基础教案初中课程名称:机械基础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机器和机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
2. 掌握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
3. 理解力和运动的基本原理。
4. 能够运用简单的机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模型或图片。
3. 简单的机械装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机械?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机械是指机器和机构的总称,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自行车、汽车、电视等。
二、教学内容与活动(20分钟)1. 机器和机构的基本概念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机器和机构的特征。
引导学生理解机器和机构的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
2. 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教师介绍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如发动机、传动系统、刹车系统等,并解释各部分的功能。
3. 力和运动的基本原理教师讲解力的概念、基本性质和物体的受力分析。
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运动的基本原理。
4. 应用实例分析教师展示简单的机械装置,如滑轮组、杠杆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机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机械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二、教学内容与活动(20分钟)1. 机械的分类和特点教师讲解机械的分类,如传动机械、执行机械等,并介绍各类机械的特点。
2. 机械的设计和制造教师简要介绍机械的设计和制造过程,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制作方法。
3. 机械的维护和保养教师讲解机械的维护和保养方法,引导学生注意机械的使用和保养。
4. 应用实例分析教师展示复杂的机械装置,如汽车、洗衣机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中等职业学校备课教案《机械基础》(2学期共160学时)第一学期教案(80学时)科目机械基础教师专业机械加工、数控加工班级二O 年期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计划(80学时)(配套课件已上传百度文库)章节緒论第一节机械的组成第二节机械零件的材料、结构和承载能力备注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了解机器的定义及机器的组成2、了解常用工程材料的用途及对零件对材料的一般要求。
课型新授课技能目标能判别常见机器的类型,对工程材料有简单认识。
学时 3日期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对机械基础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模型机零实物重点机器的定义及组成难点材料类别、零件的强度问题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学引导教师自我介绍:导入新课:你能说出你见过什么样的机器吗?机器是人们根据使用要求而设计的一种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
绪论第一节机械的组成一、机器的组成机器:是人们根据使用要求而设计的一种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
机器用来传递能量、物料与信息,以代替或减轻人的劳动。
机械:是机器与机构的总称。
机器用来传递能量、物料与信息,以代替或减轻人的劳动。
机器的定义:(1)是人工的实物组合;(2)各部分之间有确定的运动关系;(3)能实现功能转换。
组织教学:清点人数,整顿秩序想一想下列产品那些可称为机器?机器的组成:动力部分、传动部份、执行部份及控制部分。
二、机器的结构机器由若干机构组成;机构由若干构件组成,能实现功能转换;构件由若干零件组成;是机器中最小的运动单元。
零件是机器中最小的制造单元。
三、机械的类型机器的类型:种类繁多,应用广泛。
主要分类有:教材分类:动力机械、加工机械、运输机械、信息机械等。
按行业分还有工程、矿山、建筑、化工、食品、农业、医疗机械等等。
第二节机械零件的材料、结构和承载能力一、零件的常用材料及选用1.常用材料主要分类有:钢、铸铁、有色金属、非金属材料。
2.材料的选用原则 使用要求、工艺要求和经济性。
1) 使用要求 零件有工作要求和受载的要求,有零件尺寸、质量的限制,还有重要程度不同。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第一章:机械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
3. 理解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概念和分类2. 机械的基本参数(如力、速度、功率等)3. 机械的性能指标(如强度、刚度、磨损等)4. 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指标。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机械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什么是机械?机械有哪些分类?”2. 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指标。
3. 分析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机械的认识和理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机械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指标。
2. 举例说明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如何评价一个机械的优劣。
第二章:静力学基础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二力平衡、力矩平衡的求解方法。
3. 能够运用静力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力、作用点、力矩等)2.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求解方法3. 力矩平衡的条件及求解方法4. 静力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公式推导法,讲解二力平衡、力矩平衡的求解方法。
3. 开展数值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求解平衡问题的方法。
4. 分析静力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什么是静力学?静力学有哪些基本概念?”2. 讲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讲解二力平衡、力矩平衡的求解方法。
4. 开展数值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求解平衡问题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静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练习二力平衡、力矩平衡的求解方法。
3. 举例说明静力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2>第1章 机械概述[课程名称]金属材料的性能,机械零件的强度 [教材版本]李世维主编。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基础(机械类)。
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 知识目标1、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所包括的内容。
2、 了解机械零件失效和强度的内涵,内力和应力的定义。
3、掌握应力的常用单位380b MPa τ=的换算方法。
二、 能力目标1、掌握力学性能对金属材料所起的作用和工艺性能对加工的影响。
2、掌握应力对材料的强度的关系。
三、 素质目标 1、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和工艺性能对零件使用的影响。
2、了解失效、应力与零件强度的关系。
四、 教学要求1、了解金属材料各种性能的定义及应力和强度的含义。
2、掌握力学性能对机械零件强度的影响。
[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应力与强度的关系。
2、了解失效的含义。
掌握强度的各种表示方法及应力的常用单位。
[难点分析]强度的分类和应力的分类[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归纳法[学生分析]1、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初中已多少学过,而力学性能、工艺性能和强度是新知识,可能比较陌生。
2、强度的种类较多,应多举例以示区别。
失效的含义较难,可能一时难以理解,应多做解释。
[教学资源]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吴联兴主编。
机械基础练习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教学安排]教学步骤:讲授与演示交叉进行,穿插提问与设问,最后归纳小结。
2学时(9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常用的机器零件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关键零件,不仅要求寿命长耐用,而且机械尺寸精巧又要易于加工,价格还要低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和工艺性能,以满足各种不同的机械零件的性能要求。
如坦克的履带和挖掘机的铲齿都要求材料不仅要硬,还要耐磨损;机床的齿轮不仅要求表面硬度很高,而且芯部要具有足够的韧性;飞机的零件不仅要求材料要轻,同时还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抵抗气流的冲击。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计算和分析。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机械设计中常见的应力、强度、刚度和变形的计算。
4.机械设计中的动力学分析和运动学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看一段机械设备运行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和作用。
2.知识讲解:2.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机械设计是指通过合理的图纸设计和选用材料、零件和构件等,以满足机械设备的功能、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的过程。
-机械设计分为机械结构设计、机械传动设计和机械装置设计等几个方面。
2.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设计原则:设计要求、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适应性和制造简易性。
-设计方法:确定设计任务、收集设计资料、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图、评价设计方案。
2.3应力、强度、刚度和变形的计算:-应力:介绍正应力、切应力和轴向应力等的计算方法。
-强度:介绍静应力强度、动应力强度和疲劳强度的计算方法。
-刚度:介绍刚度的概念和刚度计算的基本方法。
-变形:介绍零件受力产生的变形和变形计算的基本方法。
2.4动力学分析和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介绍运动物体的力学特性和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运动学分析:介绍运动物体的几何特性和运动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3.实例分析:通过给出一个具体机械设备的实例,进行设计计算和分析,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设计方案。
4.小结和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四、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讨论和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对机械设计的疑问和思考,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介绍机械基础的相关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了解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基础的定义与分类2.机械工程基础知识3.机械原理和运动学4.机械力学基本原理5.机械设计基础6.机械加工基本工艺7.机械传动与控制8.机械故障排除和维护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机械基础的相关概念和原理,并通过示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
2.实践: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巩固所学的机械基础知识。
3.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机械基础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和应用机械基础知识。
四、教学流程1.导入:引入机械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依次介绍机械基础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定义与分类、原理和运动学、力学原理、设计基础、加工工艺、传动与控制、故障排除和维护。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基础的实验和操作,加深对机械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讨论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际问题来应用所学的机械基础知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进行总结,并强调机械基础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作业,巩固学生对机械基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1.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基础的实践操作和表达能力。
2.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参与度和对机械基础的理解程度。
3.作业评估: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4.期末考试:组织机械基础的考试,对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六、教学资源1.教材:《机械基础教材》2.实验器材:液压装置、传感器、机械零件等3.课件:包括机械基础的相关概念、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和案例分析等内容的课件。
七、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机械基础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有了初步的了解。
力学电子教案( 3、4 )【课题名称】平衡方程及其应用【教材版本】李世维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基础(机械类).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1、了解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2、理解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通过平面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1、了解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2、了解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特例。
应用平衡方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工程意识。
四、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2、应用力的平移原理建立平衡方程并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2、平衡方程的应用。
【难点分析】应用力的平移原理建立平衡方程【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资源】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教学安排】教学步骤:讲授与演示交叉进行、讲授中穿插讨论、讲授中穿插练习与设问,最后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复习旧课(5分钟)1、力的平移原理2、力偶性质☉力偶无矩心☉力偶无合力☉等效力偶可以互换★导入新课平衡方程是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通过对力的分析,建立起来的力的数学解析表达式,是工程实际中对受力情况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新课教学(80分钟)§2-2 平衡方程及其应用一、平面受力时的解析表示法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力F在x、y轴上的投影:力F在x、y轴分力大小:投影正负规定如下:若此力沿坐标轴的分力的指向与坐标轴一致,则力在该坐标轴上的投影为正值;反之,则投影为负值.❖注意:力的分力是矢量,而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是代数量。
❖讨论:合力是否一定比分力大?二、平面受力时的平衡方程及应用1、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F 1F '2F ''l 1Ol 2l 3一般力系平移后得到一个汇交力系和力偶系。
《机械基础》教案教案:机械基础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的机械基础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对机械基础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机械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
2.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教学难点1.机械基础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理论学习结合实际案例分析。
2.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举例介绍机械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
2.知识讲解:介绍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机械基础的构成:机械基础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等基本内容。
(2)机械基础的重要性:机械基础是机械工程的基石,任何机械工程的设计、制造、维修都离不开机械基础知识和技能。
3.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机械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4.学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和创造力,提出自己的机械基础实践应用案例,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5.归纳总结:总结机械基础的重要性和作用,并引导学生对机械基础的今后学习和应用进行思考和规划。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和思维能力。
2.学生进行机械基础实践应用案例展示时的展示效果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2.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机械工程基础静力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
2. 学会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求解物体在多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
3. 熟悉常见力学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力学基本概念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平衡条件的应用4. 工程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静力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利用示教模型或动画,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工程实际中的平衡问题。
4.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教案、PPT2. 示教模型或动画素材3. 习题及答案五、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静力学在工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静力学基本概念,如力、平衡、合力等。
3. 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原理。
4. 分析工程实例,运用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堂互动,解答学生疑问。
8.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讲解。
9. 定期检查作业,了解学生学习进度。
10. 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静力学基本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平衡条件应用的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课堂练习:设置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静力学知识进行分析,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中期末考试:设计有关静力学的试题,以全面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分析其解答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2. 课堂提问: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向学生提问,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3.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课程的看法,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力系分类一,平面汇交力系各力作用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且汇交于一点的力系。
•共线力系: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都沿同一直线,则此力系为共线力系,他是平面汇交力系的特殊情况。
(一),力的合成的几何法(力多边形法则)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是:力多边形自行封闭(二),力的合成的解析法1、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2、合力投影定理(补充)合力F在坐标轴上的投影,等于各分力在该轴上投影的代数和。
3、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充要条件是:力系的合力等零。
平面汇交力系有2个独立的平衡方程,可解2个未知量。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是:力系中所有各力在两坐标轴上任一轴的投影的代数和都等于零。
利用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方程解题步骤:1.选取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
2.画出分离体受力图。
3.设置坐标系,列出平衡方程,求解未知量。
二、平面平行力系各力作用线都在同一平面且互相平行的力组成的力系。
平面平行力系平衡条件是:力系中所有各力的代数和等于零;且各力对平面内任一点的力矩的代数和等于零。
表达式为:1.一力一矩式平衡方程:2.二矩式平衡方程:平面平行力系有二个独立的方程,可解二个未知量。
例题1 见教材P22~23,例题2-7三、平面任意力系各力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且任意分布的力系称为平面任意力系。
又称为平面一般力系。
1.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一点的简化得到主矢和主矩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O简化,可得一个力和一个力偶,这个力等于该力系的主矢,作用线通过简化中心。
这个力偶的矩等于力系对于点O的主矩。
主矢与简化中心无关,而主矩一般与简化中心有关2、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及方程一般式平面一般力系有三个独立的方程,可解三个未知量。
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所有各力在两个任选的坐标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分别等于零,以及各力对于任意一点矩的代数和也等于零。
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程的其他形式1.一力二矩式平衡方程A、B 的连线不能与轴x(或y 轴)垂直2.三矩式平衡方程A、B、C 三点不能共线例题 2 如下图所示为装载混凝土翻斗车的车斗,车斗及混凝土共重W=5kN,为防止重心偏移自动反斗卸料,在A点处用挂钩锁住,如水平锁住力为F,方向为水平向右,已知BO y的距离为0.1m,AO x的距离为0.5m,求O点处的反力及A点处的水平锁住力F。
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2教案编号:备课组别机械课程名称机械基础所在年级高一主备教师授课教师授课系部授课班级授课日期课题课题三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1)教学目标了解平面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平面任意力系的概念;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简化)方法;了解平面力偶系、平面力系的合成(简化)结果;重点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简化)方法;常见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平衡方程;难点常见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平衡方程;教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教学设备多媒体;电子课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个案补充教学内容任务导入想一想:图1-3-2所示的塔式起重机,为什么空载与满载时都不会翻倒?图1-3-2 塔式起重机教学内容平面力系是工程中最常见的力系,而平面任意力系是平面问题中刚体受力最一般的情况。
平面力系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工程结构和构件受力的作用时,虽然力的作用线不都在同一平面内,但其作用力系往往具有一对称平面,都可将其简化为作用在对称平面内的力系,作为平面问题处理。
物体受力平衡,才能保持正确的形态;受力不平衡,可能酿成事故。
如图1-3-1 所示,2009年6月27日上海某在建楼房发生倾倒事故的原因,就是大楼两侧的土体压力差使楼体产生水平位移,过大的水平推力超过了桩基的抗侧能力,导致房屋倾倒。
图1-3-1 倾倒的大楼新课讲授一、平面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平面任意力系的概念1.平面力系:各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力系。
2.平面汇交力系:各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且相交于一点的力系。
如图1-3-3所示压榨机机构中铰链B、压块C的受力;图1-3-4曲柄冲压机冲头的受力均为平面汇交力系。
图1-3-3 压榨机机构的受力图图1-3-4 曲柄冲压机冲头受力图教学内容3.平面任意力系:各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但不全部相交于一点的力系称为平面任意力系。
如图1-3-5所示的制动器操纵机构力、图1-3-6所示的混凝土浇灌器的受力均为平面任意力系。
机械平衡与运动分析教学设计一、引言在机械工程领域中,机械平衡与运动分析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内容,它涉及到机械系统的平衡性和运动规律的学习与实践。
本文将针对机械平衡与运动分析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机械平衡与运动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平衡的概念和原理,能够分析和判断机械系统是否处于平衡状态;2. 掌握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的推导和应用,能够解决简单的静力平衡问题;3. 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能够分析和描述机械系统的运动特性;4. 学会运动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能够解决简单的运动问题。
三、教学内容1. 机械平衡的内容1.1 机械平衡的概念机械平衡是指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经过一系列操作使得物体不产生运动或者保持在某种特定的运动状态的过程。
学生应理解平衡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具体实例中。
1.2 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学生需要掌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以及平衡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计算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平衡条件和解决平衡问题的方法。
2. 机械运动的分析2.1 运动的描述与分析学生需要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并能够描述和表达物体的运动规律。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运动的描述和分析方法。
2.2 运动规律与运动学方程学生需要学习与运动相关的基本定律和公式,如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方程等。
通过数学模型建立和物理实验验证,帮助学生理解运动规律和解决运动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课讲授通过课堂讲解、示意图和实际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达基础的理论知识。
重点突出概念的理解和关键点的掌握。
2. 实验教学结合实验室的设备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理解实际应用场景。
3. 计算练习提供一定数量的计算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
第二节机械平衡一、机械平衡的目的:尽量减小惯性力所引起的附加动压力,减轻机械振动,改善机械工作性能,延长机械使用寿命。
二、机械平衡的种类:(1)回转件的平衡1)刚性回转件的平衡:工作转速低于一阶临界转速的回转件的平衡。
轴线变形忽略不计。
2)挠性回转件的平衡:工作转速高于一阶临界转速的回转件的平衡。
(2)机构的平衡:往复运动和平面复合运动的构件系统的平衡。
三、静平衡1.静不平衡:对轴向尺寸较小的回转件,可近似地认为其不平衡质量分布在同一回转平面内。
若其质心不在回转轴线上,质心对轴线产生静力矩,称为静不平衡。
2.静平衡:质心与回转轴线重合,在任何位置都静止。
3.结论:(1) 静平衡的条件:各个偏心质量的离心惯性力的合力为零或质径积的向量和为零。
(2) 对于静不平衡的回转件,无论它有多少个偏心质量,都只需要适当地增加一个平衡质量即可获得平衡,即对于静不平衡的转子,需加平衡质量的最少数目为1。
四、动平衡1 动不平衡:对于质量不能再视为分布在同一平面内,由于各惯性力不在同一回转平面内,因而将形成惯性力偶,即使质心在回转轴线上,仍然是不平衡的。
这种不平衡只有在转子运动时才显示出来,故称其为动不平衡。
2 动平衡计算:动平衡措施:将每个平面的惯性力平衡。
3 结论:(1)动平衡的条件:转子上分布在不同平面内的各个质量所产生的空间离心惯性力系的合力及合力矩均为零。
(2)对于动不平衡的转子,无论它有多少个偏心质量,都只需要在任选的两个平衡平面内各增加或减少一个合适的平衡质量即可使转子获得动平衡,即对于动不平衡的转子,需加平衡质量的最少数目为2。
因此,动平衡又称为双面平衡,而静平衡则称为单面平衡。
由于动平衡同时满足静平衡条件,所以经过动平衡的转子一定静平衡的;反之,经过静平衡的转子则不一定是动平衡的。
五、本章小结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方法:安装飞轮。
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1)当机械的原动机所发出的驱动力矩是速度的函数且具有下降的趋势时,机械具有自动调节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