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技术(机工社)》教学课件—第2章 电路交换技术-6基本话务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27
现代交换技术现代交换技术第一章绪论1.1 交换与通信网1.面向连接网络和无连接网络的主要区别:P4(1)面向连接网络用户的通信总要经过建立连接、信息传送、释放连接三个阶段;而无连接网络不为用户的通信过程建立和拆除连接。
(2)面向连接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为每一个呼叫选路,节点中需要有维持连接的状态表;而无连接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为每一个传送的信息选路,节点中不需要维持连接的状态表。
(3)用户信息较长时,采用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的效率高;反之,使用无连接的方式要好一些。
1.2 交换原理P91.无论何种交换机,在通信网中均完成如下功能:(1)接入功能(2)交换功能(3)信令功能(4)其它控制功能第二章7号信令系统2.1 信令系统概述1、所谓信令,就是指在通信网上为完成某一通信业务,节点之间要相互交换的控制信息(包括终端、交换节点、业务控制节点)。
2、信令编码方式:(1)模拟编码方式:使用最多的是多频编码方式。
比如中国1号记发器信令的前向信令就设置了6种频率,每次取出两个同时发出,表示一种信令,共有15种编码。
(2)二进制编码方式:典型的代表是数字型线路信令,它使用4比特二进制编码来表示线路了的状态信息。
(3)信令单元方式:代表7号信令系统3、7号信令系统的特点:(1)局间的7号信令链路由两端的信令终端设备和塔门之间的数据链路组成,数据链路是一个工作于双向方式的数据信道,目前使用的速率为64kb/s(2)7号信令系统的本质是一个高速分组交换系统,信令系统之间通过局间的专用信令链路以分组的形式交换各类业务控制信息(3)一条信令链路可以传送若干条话路的信令,理论上话路群得最大容量为4096条(4)由于话路与信令信道分离,有些时候信令通畅,并不一定话路也通畅,因此,必要时要对话路进行单独的导通检验7号信令的上述特点使它与随路信令系统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信令系统更加灵活(2)信令在信令链路上以信号单元方式传送,传送速率快,呼叫简历时间大约缩短,不仅提高了服务质量,而且提高了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的使用效率(3)信令编码容量大,采用不等长信令单元编码方式,便于增加新的网络管理信号和维护信号,以满足各种新业务的要求(4)信令以统一格式的信号单元传送,实现了局间信令传送形式的高度统一(5)信令与话音分开通道传送,分开交换,因而在通话期间可以随意处理信令,便于以后支持复杂的交互式业务(6)信令设备经济合理2.37号信令网1、国际信令网的编码为14位,编码容量为2的14次方=16384.2、编码采用三级编号结构:大区识别、区域网识别、信令点识别NML为3比特的大区识别,为第一级,用于识别全球的编号大区;K-D为8比特的区域网识别,为第二级,用于识别每个编号大区内的区域网,我国被分配在4-120,即第四世界大区,区域编码120,前两部分合起来又称为信令区域网编码(SANC)3、全国7号信令网的信令点采用统一的24位编码方案:主信令区编码、分信令去编码、信令点编码。
现代交换技术1.交换节点的基本功能本局接续﹑出局接续﹑⼊局接续﹑转接接续选2.电路交换:传统的电路交换﹑多速率电路交换﹑快速电路交换选3.分组交换特点:采⽤报⽂交换的“存储-转发”⽅式,⽽不像报⽂交换那样以报⽂为单位交换,⽽是把⽤户所要传送的信息(报⽂)分割为若⼲个较短的﹑被规划了的“分组”进⾏交换与传输。
每个分组中有⼀个分组头(含有可供选路的信息和其他控制信息);分组交换节点采⽤“存储-转发”⽅式对所收到的各个分组分别处理,按其中的选路信息选择去向,发送到能够到达⽬的地的下⼀个交换节点。
简4.虚电路与数据报的⽐较(1)分组头数据报(DG)⽅式的每个分组头要包含详细的⽬的地址,⽽虚电路(VC)⽅式由于预先已建⽴逻辑连接,分组头中只需含有对应于所建⽴的虚电路的逻辑信道标识即可。
(2)选路VC⽅式预先有建⽴过程,有⼀定的处理开销,但⼀旦虚电路建⽴,在端到端之间所选定的路由上的各个交换节点都具有映像表,存放出⼊逻辑信道的对应关系,每个分组到来时只需查找映像表,⽽不⽤进⾏复杂的选路。
当然,建⽴映像表也要有⼀定的存储器开销。
DG⽅式则不需要有建⽴过程,但对每个分组都要独⽴地进⾏选路。
(3)分组顺序VC⽅式中,属于同⼀呼叫的各个分组在同⼀条虚电路上传送,分组会按原有顺序到达终点,不会产⽣失序现象。
DG⽅式中,由于各个分组是独⽴选路的,可以从不同的路由转送,有可能引起失序。
(4)故障敏感性VC⽅式对故障较为敏感,当传输链路或交换节点发⽣故障时可能引起虚电路的中断,需要重新建⽴。
DG⽅式中,各个分组可选择不同路由,对故障的防卫能⼒较强,从⽽可靠性较⾼。
(5)应⽤VC⽅式适⽤于较连续的数据流传送,其持续时间显著地⼤于呼叫建⽴时间,如⽂件传送﹑传真业务等。
DG⽅式则适⽤于⾯向事物的询问/响应型数据业务(突发业务)。
填5.电话交换技术的发展⾃从1876年Bell A.G.发明电话以后,为适应多个⽤户之间电话交换的要求,在1878年就出现了第⼀步⼈⼯磁⽯电话交换机。
浙江师范大学《现代交换技术》主讲:曾令国第一章:交换技术概述课程的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电信交换方向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路交换的原理和方法,理解程控交换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程控数字交换系统的基本构成,了解当前交换技术、通信网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今后管理、使用、维护程控交换设备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1.1交换的基本概念1.1.1引入交换的主要作用1 点到点通信→多个用户之间的点到点网状通信→具有交换节点的多点间通信→具有汇接交换点的多点间通信。
2 容量极大的长途通信网采用分级的方式构成交换网。
截至1999年初,我国的长途电话网仍是五级汇接辐射式长途网。
六大交换中心:西安北京沈阳南京武汉成都四大辅助区:天津重庆广州上海●无级动态网:是指电话网中的各个节点交换机处于同一等级,不分上下级,且网络中的路由选择方式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网上话务变化状况或其他因素而变化1.1.2交换节点基本功能:1 交换节点能控制的接续类型P2解释一下:数字中继线,它的主要作用是向用户提供永久性和半永久性连接的数字数据传输信道,既可用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也可用于传送数字化传真,数字话音,数字图像信号或其它数字化信号。
2 交换节点具备P21.2 交换技术分类1.2.1 模拟/数字交换1 不同标准的分类结果不同:●传输信号:模拟/数字●控制方式:分布/程控●传输带宽:宽带/窄带●信道占有:电路/分组2 数字通信:●模拟信号数字化(另案)●数字通信系统模型P4: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信源编码:为了减少信源输出符号序列中的剩余度、提高符号的平均信息量,对信源输出的符号序列所施行的变换。
莫尔斯电码,差值脉冲编码,预测编码,运动估算和运动补偿编码,变换编码,统计编码,ASCII码,哈夫曼编码,算术编码,L-Z编码。
⏹信道编码:传输中由于各种原因,使数据流中产生误码,信道编码对数码流进行相应的处理,使系统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和抗干扰能力,误码的处理技术有纠错、交织、线性内插、伪随机码等1.2.2 布控/程控交换1 布控交换(包括)●步进式:由用户话机的拨号脉冲直接控制交换机的接线器,属于直接控制方式;--步进式的进一步发展:旋转制和升降制,采用记发器来接收用户话机的拨号,并通过译码器译成电码来控制接线器。
第一章1.在通信网中为什么要引入交换的功能?为实现多个终端之间的通信,引入交换节点,各用户终端之间不再是两两互联,而是分别经由一根通信线路连接到交换节点上。
在通信网中,交换就是在通信的源与目的终端之间建立通信信道,实现通信信息传输的过程。
引入交换节点后,用户终端只需要一对线对与交换机相连,节省了线路投资,组网灵活方便。
2.构成通信网的三要素?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用户终端设备3.通信网中的交换方式有哪些?分别属于哪种传送模式?交换方式:电路交换,多速率电路交换,快速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帧交换,帧中继,ATM 交换,IP交换,光交换,软交换电路传送模式:电路交换,多速率电路交换,快速电路交换分组传送模式:分组交换,帧交换,帧中继异步传送模式:ATM交换4.电路传送模式,分组传送模式,异步传送模式的特点是什么?电路传送模式:传送的最小单元是时隙,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物理连接),同步时分复用(固定分配带宽),信息无差错控制,具有信息透明性,采用呼叫损失制的流量控制分组传送模式:传送的最小单位是分组,采用面向连接(逻辑连接)和无连接两种工作方式,异步时分复用(动态分配带宽),信息有差错控制,不具有透明性,采用呼叫延迟制的流量控制异步传送模式: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逻辑连接),异步时分复用,固定长度的信元和简化的信头5.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的虚电路方式,ATM交换都采用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有何异同?同:通信过程均为三个阶段:连接建立,信息传送,连接拆除异:电路交换为物理连接,虚电路和ATM交换为逻辑链接6.同步时分复用和异步时分复用的特点?同步时分复用:将时间划分为等长的基本单位,一般称为帧,每个帧再划分为时隙,将在不同帧上的相同标号的时隙组成恒定速率的数字子信道,通过时间位置的不同来识别每路通信异步时分复用:将时间划分为不等长的时间片,长短不同的时间片就是传输不同长度分组的时间,依据分组头中的标志来区分是哪路通信的分组7.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工作方式有何特点?面向连接:连接建立,信息传送,连接拆除保证信息的有序性对网络故障敏感无连接:边选路边传送不能保证信息的有序性随网络故障不敏感8.基本接续类型?本局接续:只在本局用户之间建立的连接出局接续:主叫用户线与出局中继线之间建立的连接入局接续:被叫用户线与入局中继线之间建立的连接汇接接续:入中继线与出中继线之间建立的连接9.交换系统或交换节点最基本的功能?能正确的识别和接收用户线和中继线上发来的通信发起信号,能正确接收和分析用户线和中继线上发来的通信地址信号,能按目的地址正确的进行选路和在中继线上转发信号,能控制连接的建立与拆除,能控制资源的分配与释放10.支撑网:传送层,业务层,应用层11.结构分类:星型网,环形网,树形网,网状网,总线型网,混合型网第二章1.交换单元概念:是构成交换网络最基本的部件,若干个交换单元按一定的拓扑结构连接起来就能构成多种多样的交换网络,交换单元是完成交换功能的最基本部件。
现代交换技术(第⼆版)浙江师范⼤学《现代交换技术》主讲:曾令国第⼀章:交换技术概述课程的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本科通信⼯程专业电信交换⽅向的⼀门重要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路交换的原理和⽅法,理解程控交换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程控数字交换系统的基本构成,了解当前交换技术、通信⽹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今后管理、使⽤、维护程控交换设备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1.1交换的基本概念1.1.1引⼊交换的主要作⽤1 点到点通信→多个⽤户之间的点到点⽹状通信→具有交换节点的多点间通信→具有汇接交换点的多点间通信。
2 容量极⼤的长途通信⽹采⽤分级的⽅式构成交换⽹。
截⾄1999年初,我国的长途电话⽹仍是五级汇接辐射式长途⽹。
六⼤交换中⼼:西安北京沈阳南京武汉成都四⼤辅助区:天津重庆⼴州上海●⽆级动态⽹:是指电话⽹中的各个节点交换机处于同⼀等级,不分上下级,且⽹络中的路由选择⽅式不是固定的,⽽是随⽹上话务变化状况或其他因素⽽变化1.1.2交换节点基本功能:1 交换节点能控制的接续类型P2解释⼀下:数字中继线,它的主要作⽤是向⽤户提供永久性和半永久性连接的数字数据传输信道,既可⽤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也可⽤于传送数字化传真,数字话⾳,数字图像信号或其它数字化信号。
2 交换节点具备P21.2 交换技术分类1.2.1 模拟/数字交换1 不同标准的分类结果不同:●传输信号:模拟/数字●控制⽅式:分布/程控●传输带宽:宽带/窄带●信道占有:电路/分组2 数字通信:●模拟信号数字化(另案)●数字通信系统模型P4: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信源编码:为了减少信源输出符号序列中的剩余度、提⾼符号的平均信息量,对信源输出的符号序列所施⾏的变换。
莫尔斯电码,差值脉冲编码,预测编码,运动估算和运动补偿编码,变换编码,统计编码,ASCII码,哈夫曼编码,算术编码,L-Z编码。
信道编码:传输中由于各种原因,使数据流中产⽣误码,信道编码对数码流进⾏相应的处理,使系统具有⼀定的纠错能⼒和抗⼲扰能⼒,误码的处理技术有纠错、交织、线性内插、伪随机码等1.2.2 布控/程控交换1 布控交换(包括)●步进式:由⽤户话机的拨号脉冲直接控制交换机的接线器,属于直接控制⽅式;--步进式的进⼀步发展:旋转制和升降制,采⽤记发器来接收⽤户话机的拨号,并通过译码器译成电码来控制接线器。
1交换的定义:交换就是在公共网络的各终端用户之间按所需目的地来互相传递话音、数据、图像、视频的消息2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方式第一层:物理层/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网络和移动网包括GSM网和CDMA网、分组交换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局域网、ATM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综合业务数据网B-ISDN网、IP交换技术第三层网络层/实施TCP/IP协议的web技术的内联网、软交换第三层网络层/NGN下一代网络、光交换技术第一层:物理层/高速全光网电路交换方式优点在通信过程中可以保证为用户提供足够的带宽并且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低。
缺点网络的带宽利用率不高一旦电路被建立不管通信双方是否处于通话状态分配的电路都一直被占用。
分组交换1优点能够实现不用类型的数据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具有分组多路通信功能数据传输质量高、可靠性高。
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较小但比电路交换时延大交互性好。
2工作方式:虚电路方式交换虚电路SVC、永久虚电路PVC、数据包方式虚电路特点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分组按序传送、分组头简单、对故障敏感。
数据包特点无连接的工作方式、存在分组失序现象、分组头复杂、对网络故障的适应能力较强。
二者区别○1如果只传送少量的分组采用数据报方式传输效率高如果传输大量的数据分组采用虚电路方式传输效率高。
○2对于数据报方式在网络终点必须对分组重新排序对于虚电路方式在网络终点不需要对分组重新排序。
○3数据报方式单个数据分组传输时延大虚电路方式单个数据分组传输时延小。
○4数据报方式对网络的适应能力强3复用方式统计时分复用STDM 4分组的形成与格式图5通信协议: X.25交换网内部用专用电路连接到公用数据网上的分组式数据终端设备DTE与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X.32利用电话线接入分组网按分组方式操作经公用电话交换网、综合业务数字网或公用电路交换网接入PSPDN的终端的DTE和DCE之间的接口协议X.75两个交换网之间帧中继快速分组交换1条件保证数字传输系统的优良的性能计算机终端系统的差错恢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