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布拉格学派
- 格式:pdf
- 大小:491.44 KB
- 文档页数:2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由于索绪尔英年早逝,他还没来得及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进行细致的、深入的研究。
但是他的理论通过他的学生得以广泛传播,特别是《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出版后,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许多国家的许多语言学家都按照他的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开展语言研究,继承和发展了结构主义的语言理论,并形成了一些结构主义的分支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伦敦学派、法国学派等。
这里重点介绍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
一、布拉格学派捷克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是马德修斯,主要代表人物是特鲁别茨科伊和雅可布逊。
特鲁别茨科伊的《音位学原理》一书,是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作,雅可布逊则提出了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理论。
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就在于音位学,所以又被称为“布拉格音位学派”。
布拉格学派继承了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同时又受到波兰著名语言学家博杜恩的影响。
博杜恩很早就提出了音素与音位的区别,提出要区分人类语音学和心理语音学。
博杜恩还很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结合起来。
这些都对布拉格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理论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功能学说布拉格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结构系统的思想,并发展出功能学说。
索绪尔强调语言是关系而不是实体,语言成分的价值,取决于它在语言系统中的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布拉格学派则进一步认为,语言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功能。
(音位之所以不同于音素,根本在于音位有区别意义的功能。
)所以也把他们称为功能学派。
他们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作交际工具,语言是一个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功能系统。
因此要用功能的观点去研究语言。
德国语言学家布勒在《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第一卷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重申他在20年代初曾提到的语言三功能说:描述(Darstellung,针对所说的事物和对象而言)、表达(Ausdruck,从说话者角度出发)、召唤(Apell,针对交谈的另一方而言)。
谈索绪尔与布拉格学派的发展【摘要】本文将探讨法国语言学家索绪尔与捷克布拉格学派在语言学和哲学领域的发展。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索绪尔与布拉格学派的重要性和影响。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讨论了索绪尔的学术背景、布拉格学派的起源和发展,索绪尔与布拉格学派的关系以及索绪尔对布拉格学派的影响,布拉格学派在哲学和语言学领域的贡献。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索绪尔与布拉格学派的发展对现代语言学和哲学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分析索绪尔与布拉格学派的学术贡献和关系,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在语言学和哲学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对现代研究的启示和影响。
【关键词】索绪尔、布拉格学派、语言学、哲学、发展、影响、学术背景、起源、关系、贡献、现代、研究方向。
1. 引言1.1 介绍索绪尔与布拉格学派索绪尔和布拉格学派都是20世纪语言学和哲学领域中的重要学术流派。
索绪尔是奥地利美学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语言学和结构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研究涉及语言、符号、意义和社会结构等领域,对后世的语言学和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布拉格学派则是20世纪初在捷克布拉格大学形成的一支新兴的语言学学派,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论在语言学和哲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布拉格学派的研究重点包括语言的语义和语法结构以及语言与逻辑、认知的关系等方面。
索绪尔与布拉格学派在语言学和哲学领域都有重要的地位,两者的研究成果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现代语言学和哲学的发展。
通过深入探讨索绪尔和布拉格学派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现代学术界的重要性和影响。
1.2 重要性和影响索绪尔与布拉格学派是20世纪西方哲学和语言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派之一。
它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建构奠定了重要基础。
索绪尔作为逻辑学和哲学领域的重要学者,对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代表作《语言结构与语法功能》是一部经典著作,引领了后来对语言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略谈布拉格学派作者:丁乃妮范荣玲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0期摘要:布拉格学派(The Prague School),被语言学界公认为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学派,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
本文旨在通过对布拉格学派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各阶段成就的纵向介绍探讨其在语言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和功绩,以及学习布拉格学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布拉格学派功能结构音位学现代语言研究中,“功能主义”指的是通过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应实现的功能来描写和解释各种语言音系的、语法的和语义的语言学特征[1]。
作为功能主义思潮发源地的布拉格学派之所以被冠以“结构—功能学派”,概因其首次将结构和功能同时引入对语言的研究。
布拉格学派认为语言首先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服务的,是用于交际的、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功能系统,与“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这一共识相契合。
布拉格学派对于语言的认识及理论研究即使到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有深刻的影响。
一、布拉格学派的兴起和发展布拉格学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其中以“布拉格语言学派”的组织形式存在是从1926年到1953年。
尽管其组织形式存在还不到三十年,但期间布拉格学者们在语言理论方面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令人钦佩;他们对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一)准备时期(1922-1925年)1920年,俄国学者雅各布森移居捷克,由于对原“莫斯科语言小组”学者缺乏联系不满,在1925年应马泰修斯之邀,与马泰修斯的助手特伦卡博士制订了创立布拉格语言小组的计划。
同年10月马泰修斯邀请雅各布森等五名学者聚会。
会上,首先由马泰修斯作了题为《语言研究中的新潮流和趋势》的报告。
他列举了语言研究新的方法,并把报告的主要论点提出来供大家讨论,以作为准备成立的语言小组的思想基础[2]。
之后布拉格学派的会议就固定沿用了这种报告加讨论的形式。
这次聚会的圆满成功为之后布拉格学派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
讲稿:布拉格学派的文学理论布拉格学派的文学理论一、概述布拉格学派是结构主义思想的发源地。
形式主义文论放弃了他们的“文学自足体”的美学孤立主义(自我封闭主义)之后,他们从纯形式主义立场后退,认为文学作品应当置于其社会环境来考察时,形式主义就引出了结构主义,“科学本身在变化---因而我们随之变化”(爱亨鲍姆)。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代表:穆卡洛夫斯基、雅可布森、沃迪契卡。
二、文学的符号学性质:布拉格学派对文学本质的考察符号学思想是布拉格学派解释文学本质特征的固定出发点。
穆卡洛夫斯基《艺术作为符号的事实》(1934)是美学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艺术符号学论文,为布拉格学派的理论奠定了独特的基础。
在文章中他说:“艺术具有符号性质这一点,不仅显示于艺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也显示于艺术作品的结构组织里”(转引自《文学史》第一辑,第91页)。
把艺术作品当作显示结构性质的一个符号,这就意味着文学研究思路的变化:研究文学,除了关注文学作品之外,还要探讨作者、读者以及最重要的一环----文学结构的历史性。
对一个结构主义的理论家来说,符号是解释文学特异性所必需的概念。
由于符号概念的引入,布拉格学派便跨过了形式主义文论的局限。
1、符号学理论的基本术语要诠:符号:符号是传达意义的载体。
任何意义的传达不使用一定的符号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可以说,意义本身就是从符号所组成的信息中产生的。
例如,足球裁判吹哨判罚点球:发送者(裁判)---能指(哨音、手势)---所指(犯规违例、暂停、判罚点球)---接受者(编码)(信息)(解码)从上述事例的分析可知,符号的完整定义是:发送者用一个可以感知的物质刺激,使接受者能约定性的了解某种不在场的事物的情况,这一可以感知的东西,就叫做符号。
能指/所指:二者是符号的组成因素。
能指是符号中的“显现”(即可以感知)的部分;所指是符号的意指对象部分。
在语言符号中,能指就是语言的“音-形”部分,所指是语言的“意”,即它所指代的事物或意义、思想、情感等。
0023、俄国形式主义是什么?(1)俄国形式主义是1914年至1930年在俄罗斯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
(2)理论渊源:俄国形式主义深受日内瓦语言学派、胡塞尔现象学、象征主义、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影响,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文学作品本身,文学评论家要探寻文学自身的特性和规律。
(3)这一流派分为两个分支:一是莫斯科语言学小组,代表人物是罗曼•雅各布森;一是彼得堡小组(诗歌语言研究会1916),代表人物有什克罗夫斯基等。
(4)主要主张:①文学作品是“意识之外的现实”。
②形式主义者提出了“陌生化”这一概念,认为文学创作的根本艺术宗旨在于审美过程。
③文学批评的任务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
(5)评价影响:①俄国形式主义是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反驳的艺术理论上的先锋主义。
②其最大贡献就在于它始终坚持文学是一个特殊领域,它提出的陌生化、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文学性、诗性功能等理论概念和原则,极大地丰富了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③布拉格学派、结构主义、符号学等文学理论流派都深受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而形成了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的独特线索。
④局限性:一是过分夸大艺术形式的作用。
二是其理论主张与批评实践并不完全一致,还没有超出19世纪唯美主义的范围,是唯美主义的延续。
0024、布拉格学派是什么?(1)布拉格语言学学会于1926年创立,到1935年更名捷克结构主义,以“结构”和“功能”为两个基本点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2)主要特征:①注重语言的功能研究。
②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是类比方法。
③把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与历时性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
④认为读者阅读是作品审美价值实现的原因,由于审美标准不同,审美价值是可变的不确定的。
(3)评价:①布拉格学派存在时间较长且较活跃,对现代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②捷克结构主义为后来法国结构主义文论的发展开拓了前景。
③但它过分夸大艺术形式的作用,用形式来规定文艺本质,把文学发展规律和形式发展规律等同起来。
谈索绪尔与布拉格学派的发展索绪尔与布拉格学派是20世纪欧洲著名的学派,两者均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索绪尔和布拉格学派的基本理论、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对语言学习的启示。
1. 索绪尔的语言哲学索绪尔是法国哲学家,在其著作《言语行为论》中提出了言说行为的概念。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符号系统,更是人的一种社会行为,它与人的思维行为密切相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途径之一。
同时,他主张理性语言,即在语言行为中要遵循逻辑和语法规则,以获得清晰、精确的交流效果。
2. 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布拉格学派是捷克学派,其提出了结构语言学的概念。
布拉格学派认为,语言是一种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音、形态、句法和意义相互关系,相互作用。
其特点是强调形式语言学,即在语言行为中要遵循语法规则,以确保语言交流的准确性。
1. 理论的出发点不同索绪尔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效果,即在语言行为中,人们要科学、严谨地运用语言符号,以确保交流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布拉格学派则更加强调语言符号之间的表意关系,和语言系统中各层次符号相互关联的规律。
索绪尔的研究重点主要在于语言行为的哲学和逻辑问题,如何让语言行为达到优秀的交流效果。
布拉格学派则主要研究语言系统的构成、形式和规律,即语言结构。
3. 方法论不同索绪尔主张以分析语言行为为出发点,采取逻辑分析和语法分析的方法,以揭示语言行为的结构和规律性。
布拉格学派主张以形式语言学为出发点,采取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的方法,以说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三、对语言学习的启示1.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无论是索绪尔还是布拉格学派,都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语言和思维互为影响,语言能够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从而塑造个体的认知结构,影响其认知差异和进步。
2. 语言交流是重要因素索绪尔和布拉格学派都强调了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因为语言交流是人们沟通理解和相互协作的必要条件。
这启示我们在语言学习中,不仅要注重语言符号的使用规则,更要注重语言符号的表意性和功能性。
布拉格学派的音位学研究布拉格学派的音位学研究布拉格学派是现代语言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的理论,它的研究方向主要在音位学方面进行探究。
它基于一种结构语言理论,以及特定的描述方法,描述并研究语言系统中各种音位关系之间的特点。
这在后来的研究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拓展。
一、音位的类型在布拉格学派的音位学研究中,阐明了音位的基本类型。
首先,它分为两大类:母音和辅音。
母音是一种声音,由共有的音节成分和特定发音模式所构成,而辅音则是母音之外的所有声音。
进一步论述,母音和辅音将再分为许多小类,以解读语言中微妙且复杂的音位结构。
二、母音音位可以将母音音位分为共六类:主唇位(发音时舌头位于下颚,唇部分开,舌头抬起,气流由口的边缘扩散);前舌元音(发音时舌头位于前腭,舌头提起,气流从下颚的前缘向上射出);中舌元音(舌头位于软颚中部,舌头抬起,气流从下颚的中缘向上射出);后舌元音(舌头位于软颚后部,舌头几乎成横向,气流从咽腔后部向上射出);半元音(舌头位置不变,口窝少许变形,气流稍有持续);唇形元音(舌头抬起,口窝大大变形,气流水平通过双唇)。
三、辅音音位辅音类别几乎覆盖了口腔和鼻腔中的所有声音。
由于它们的变化范围非常广泛,可以重新划分为三大类:鼻音辅音(气流由口部离开,经过鼻腔,通过鼻腔而发出声音);口腔音辅音(气流从口腔中射出,可将它们分为塞音、舌头碰音、唇声腔音等);其他类型(如特殊类型、变调类型等)。
四、音位分析在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分析中,研究者通过对母音和辅音的分类和分析,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语言的音位特点。
在研究的过程中,分析母音的口腔位置和舌头形态、变调、清晰度;分析辅音的发音类型、塞音或半音、声调、和音等特点,以一步步揭示语言系统中音位之间的联系和密切关系。
五、研究后续发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音位学研究外,在布拉格学派的研究基础上,随着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涌现出了很多以音位为主题的新研究方向和话题。
布拉格学派1、建立——发展A,产生历史背景1、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衰微整体上讲,19世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世纪,历史的方法比非历史的方法影响更加广泛。
首先,历史方法过多注意语言个别语音和个别词形的原始形式,对这些个别语音和个别词形与其他语音和词形的相互关系考察不够。
由于这种方法的关注点在于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语言的整体结构性和系统性往往被忽略了。
(原子主义)其次,语言的历史材料离我们越是久远越是残缺不全,而根据一些残缺不全的材料虚构原始语言形式往往会使问题简单化,并带有较多的主观随意性。
在语言学史上,一种方法的提出和发展往往是基于对已有的方法的批判性的继承的。
1911年,马泰修斯在布拉格发表了《论语言现象的潜势》的著名演讲,索绪尔在日内瓦讲授共时语言学,博阿斯撰写序言的《美洲印第安手册》在美国出版。
这表明共时研究的思想已经在同一个阶段在不同的地区产生的。
2、索绪尔理论的影响布拉格学派主要领导人马泰修斯的许多语言学思想和观点都与索绪尔非常接近。
比如:他强调语言的比较分析,但强调不能局限于历时的,更应该注意共时的、静态的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语言体系和语言体系发展过程中的结构上的规律性。
”这一思想是索绪尔思想的核心,是结构主义学派的灵魂。
3、俄罗斯语言学的影响布拉格学派的成立与俄罗斯语言学有一定的联系。
理论主张深受俄罗斯喀山派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古尔特内的影响。
而且该学派的两位主要成员特鲁别柯依和雅柯布森都曾是俄罗斯学者,都在俄罗斯的学术环境中受到熏陶,并都在俄罗斯语言学界工作过。
布拉格学派的语言活动范围甚广,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具有鲜明的国际性。
不但同苏联语言学界有较深的关系,且与西欧的学者和科学中心也有密切联系。
4、布拉格学派的语言活动范围布拉格学派的语言活动范围甚广,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具有鲜明的国际性。
不但同苏联语言学界有较深的关系,且与西欧的学者和科学中心也有密切联系。
1.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继索之后,出现了三派结构主义语言学:布拉格、哥本哈根、美国结构主义。
布拉格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泰休斯、特鲁别茨柯依、雅克布逊。
这个学派的突出贡献是创建了音位学(phonology)。
但是,因为他们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能,又被称为功能语法学派。
这是索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
(1)结构-功能语言观简单说,其观点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
其基本观点是:重视历时语言研究的同时,强调共时语言研究的首要地位;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不分析语言成分与其它成分的关系,不考虑语言成分在交际中的功能,就不可能理解和评价一个成分;要研究分析实现各种功能的语体,因为各种表达手段都适用于不同的交际需要;应从语言功能入手,然后去研究语言形式。
“说话人先想到要表达什么,然后才去寻找适宜的语言形式”。
布拉格学派最主要的特点还是功能语言观。
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
当然有些成分还能完成交际之外的任务,如运用古英语成分可表庄重(thou:你)。
显而易见,语言的使用取决于说话人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布拉格学派从一开始就注意到语义的研究,这是他们与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根本区别。
50年代后,新布拉格学派继承了前辈的基本原则。
新派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言不是一个绝对统一、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不完全平衡的系统,由许多互相依存的次系统构成。
这些次系统常被称为语言平面如音位平面、词汇平面、句法平面等。
(人们普遍认为,古英语的词汇由综合性变化到中古英语词汇的分析性变化,必然影响到中古英语词汇和早期现代英语的句法平面。
古英语的词序是“自由词序”……但是,这种变化不一定都是音位系统的,相反,有的音位变化倒是因其它系统上的变化引起的,如词形和词汇平面上的变化。
)关于语言系统的开放性,雅在1929年就有所发现。
语言是动态结构。
语言系统的这种不平衡、运动的性质来源于语言的交际功能。
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语言必须一次又一次打破自己的平衡,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
谈索绪尔与布拉格学派的发展索绪尔和布拉格学派都是当代语言学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派别,其思想和理论对语言学乃至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介绍索绪尔和布拉格学派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思想。
一、索绪尔的发展1.1 生平简介费尔迪南德·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瑞士的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被誉为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是一个精通多种语言的人,早年曾在瑞士、德国等地从事过教育工作,后来成为日内瓦大学的语言学教授,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1.2 思想和成就索绪尔的思想被称为结构主义,其核心理念是“语言是一套结构系统,因此必须分析其内部规则以确定其含义”,即“语言的结构原则”。
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它的符号系统构成的,而不是由符号本身的含义所构成的。
因此,语言的意义是由符号和规则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他的成就包括发明语言学中的“语言学家的迷”(格兰马尔的误认定律)、规定语言中的“语音”和“语义”等概念、提出了“语汇”和“语法”之间的关系等。
2.1 起源概述布拉格学派是一种语言学流派,起源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是一种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发展。
它的主要成员包括弗里德里希·胡普福尔塔、罗曼·雅科布森、维尔森·马泰约夫等人。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布拉格学派提出了符号学以及语言学的整体观点。
其次,布拉格学派提出了分析语法,即通过分析元素在句子中的位置、关系来分析和理解句子的结构。
他们还提出了主语-谓语结构,即“谓语是句子的核心部分,主语在语法结构中是次要的”。
此外,布拉格学派还发展了语用学,即由语言产生的语用意义,包括上下文、交际方式,甚至包括发言的目的和动机等等。
结语:综上所述,索绪尔和布拉格学派都对现代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和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语言学的本质和语言的本质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12.0 绪论12.1 布拉格学派12.2 伦敦学派12.3 美国结构主义12.4 转换生成语法12.5 修正还是反叛?问题与练习答案12.1 布拉格学派12.1.1 绪论12.1.2 音位学和音位对立12.1.3 句子功能前景(FSP)12.1.1 绪论布拉格学派(布拉格语言学会)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26年,V.马泰休斯(1882-1946)领导召开了该学会的第一次会议。
布拉格学派实践了一种独特的研究风格,即共时语言学研究。
它对语言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待语言。
布拉格学派一度成为影响语言学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源头,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像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布拉格学派曾影响到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Bolinger, 1968)。
在布拉格学派形成的诸多观点中,有三点至为重要。
第一,对语言的共时研究由于可以得到全面的、可控制的语言材料以供参考而被充分强调,同时,也没有严格的理论藩篱被树立起来将之同历时语言研究相分离。
第二,布拉格学派强调语言的系统性这一本质属性。
指出语言系统中的任何成分如果以孤立的观点去加以研究,都不会得到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要作出正确的评价,就必须明确该成分与同一语言中相共存的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语言成分之所以存在,就在于他们彼此功能上的对比或对立。
第三,布拉格学派在某种意义上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功能",是一种由某一语言社团使用的,用来完成一系列基本职责和任务的工具。
12.1.2 音位学和音位对立布拉格学派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其音位学说以及对语音学和音位学的区分。
在这一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就是特鲁别茨柯依。
他最完整和权威的论述都集中表述于1939年出版的《音位学原理》一书中。
特鲁别茨柯依沿用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的理论,提出语音学属于"言语",而音位学则属于"语言"。
布拉格学派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是由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的理论发展出来的,主要包括三个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
下面我们先介绍布拉格学派。
一布拉格学派的形成1926年,特鲁别茨柯依(H.C.Tpy euko ,1890—1938)、马德修斯(V.Mathesius,1832—1945)、雅可布逊(R.Jakobson,1896—1982,20至30年代侨居布拉格,后移居美国,在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在布拉格成立布拉格语言学会(Cercle Linguistique de Prague)。
1928年,第一次语言学家国际会议在海牙召开,他们在会议上十分活跃,提出了好几篇音位学论文,被称为“布拉格音位学派”。
1929年的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他们提出了布拉格学派的论纲,1929—1939年,他们出版了《布拉格语言学会会刊》(Travaux du Cercle Linguistiquede Prague)。
1935—1953年,出版季刊《词与文》(SaS),刊物的副标题是:布拉格语言学会机关刊物。
1953年布拉格语言学会在组织上解体后,《词与文》变成了捷克科学院的刊物,至今仍在出版。
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理论,既受到索绪尔很大的影响,也受到波兰著名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特内(J.Baudoin de Courtenay,1845—1929)的影响。
博杜恩早在1870年就明确地提出语言和言语区分的问题。
1876年己提出应区分语言的静态和动态的思想,这些,都与索绪尔的理论有共同之处。
博杜恩的最大贡献在音位学方面。
在1881年,他就指出,必须明确地区分音素和音位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
音素是一种纯语音现象,而音位则是词的某一部分语音性质的总和。
他提出必须区分两门不同的语音学学科:人类语音学和心理语音学。
人类语音学从生理—声学观点研究人类语言所有的语音,即音素。
1.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继索之后,出现了三派结构主义语言学:布拉格、哥本哈根、美国结构主义。
布拉格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泰休斯、特鲁别茨柯依、雅克布逊。
这个学派的突出贡献是创建了音位学(phonology)。
但是,因为他们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能,又被称为功能语法学派。
这是索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
(1)结构-功能语言观简单说,其观点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
其基本观点是:重视历时语言研究的同时,强调共时语言研究的首要地位;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不分析语言成分与其它成分的关系,不考虑语言成分在交际中的功能,就不可能理解和评价一个成分;要研究分析实现各种功能的语体,因为各种表达手段都适用于不同的交际需要;应从语言功能入手,然后去研究语言形式。
“说话人先想到要表达什么,然后才去寻找适宜的语言形式”。
布拉格学派最主要的特点还是功能语言观。
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
当然有些成分还能完成交际之外的任务,如运用古英语成分可表庄重(thou:你)。
显而易见,语言的使用取决于说话人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布拉格学派从一开始就注意到语义的研究,这是他们与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根本区别。
50年代后,新布拉格学派继承了前辈的基本原则。
新派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言不是一个绝对统一、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不完全平衡的系统,由许多互相依存的次系统构成。
这些次系统常被称为语言平面如音位平面、词汇平面、句法平面等。
(人们普遍认为,古英语的词汇由综合性变化到中古英语词汇的分析性变化,必然影响到中古英语词汇和早期现代英语的句法平面。
古英语的词序是“自由词序”……但是,这种变化不一定都是音位系统的,相反,有的音位变化倒是因其它系统上的变化引起的,如词形和词汇平面上的变化。
)关于语言系统的开放性,雅在1929年就有所发现。
语言是动态结构。
语言系统的这种不平衡、运动的性质来源于语言的交际功能。
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语言必须一次又一次打破自己的平衡,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
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文论述略贺天忠(整理)一、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与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文论有着十分深刻的渊源继承关系,也可以说是对后者唯美形式主义观点偏激极端而深化性的张扬。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与布拉格学派文论和法国结构主义文论有一脉相承的内在关系。
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是率先把批评的重心由创作移向了文本的形式、结构。
这是现代西方文论的一个重要转折。
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西方结构主义思潮的真正发源地,对20世纪西方批评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文学运动发生了一次史无前例的重大转折。
民粹派运动的失败,封建制危机的加深、现代西方社会哲学思潮的冲击,催动着俄罗斯民族现代意识的觉醒。
俄罗斯文坛迎来了一个诗歌与批评理论繁荣、小说成就显著、散文和戏剧获得长足发展的“白银时代”,俄国形式主义理论正是诞生在这一时代。
当时一批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年轻大学生,在“重估一切价值”的社会思潮影响下,既反对传统的重内容研究的现实主义批评,也向象征主义的主观主义美学原理提出挑战。
他们在科学实证主义的热情鼓舞下,开始了诗学的探索。
俄国形式主义是1914年至1930年在俄罗斯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
它对后来的布拉格结构主义和60年代的法国结构主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俄国形式主义有两个小组:一是“莫斯科语言小组”,由雅各布森创立于1914年,其他成员包括维诺库尔、布里克、托马舍夫斯基等人;另一小组是“彼得堡小组”,从1916年起称为“诗歌语言研究会”,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成员还有艾亨鲍姆、雅库宾斯基、鲍里瓦诺夫、日尔蒙斯基、维诺格拉多夫等人。
20年代中期以后,诗歌语言研究会实际上已不存在了。
俄国形式主义深受日内瓦语言学派、胡塞尔现象学、象征主义、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等等的影响。
形式主义者接受了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系统、共时性和语言学中各种因素相互类比的结构观点,把音位学作为语言成分的因素用来剖析和建造形式结构。
专题:二十世纪的语言学(大纲)一、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一)索绪尔的生平(二)索绪尔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贡献(三)结构主义语言学第一部分绪论要点第二部分一般原则要点第三部分共时语言学要点第四部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支流派(主要讲前三派)1.布拉格学派2.哥本哈根学派,又称语符学派3.美国学派,又叫描写语言学派4.伦敦学派5.莫斯科学派二、乔姆斯基和转换生成语法(视课时情况)布拉格学派,又称功能学派创始人是马德修斯,代表人物是特鲁别茨科依、雅各布逊等。
主要成就是发展了索绪尔的语言社会观,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认为语言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功能。
他们最突出的成果是音位学研究。
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
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的基本理论,承认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但不把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截然分开,重视语言的共时研究,但并不把它与历时研究割裂开来;他们还接受了俄国语言学家库尔德内的功能观,对语言进行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因而自称为结构-功能学派。
这个学派颇有影响。
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作过这样的评价:"在欧洲语言学团体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布拉格语言学会,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都与这一学派的学说有关。
"这一学派的先驱者是马泰修斯。
1926年10月,他与雅科布逊,哈弗拉奈克,贝克尔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
参加学会的外族人中,以俄罗斯人最多,除雅科布逊外,著名的有:特鲁贝茨柯依,卡尔采夫斯基,柯别茨基,依萨钦柯等。
俄罗斯翼成员大多专注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忽视语言与超语言因素的关系。
捷克斯洛伐克的会员多数比较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注意语言理论的应用性。
他们被称为捷克翼或马泰修斯翼。
WENJIAOZILIAO
2015年第10期(总第678
期
)
现代语言研究中,“功能主义”指的是通过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应实现的功能来描写和解释各种语言音系的、语法的和语义的语言学特征[1]。作为功能主义思潮发源地的布拉格学派之所以被冠以“结构—功能学派”,概因其首次将结构和功能同时引入对语言的研究。布拉格学派认为语言首先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服务的,是用于交际的、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功能系统,与“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这一共识相契合。布拉格学派对于语言的认识及理论研究即使到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有深刻的影响。一、布拉格学派的兴起和发展布拉格学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其中以“布拉格语言学派”的组织形式存在是从1926年到1953年。尽管其组织形式存在还不到三十年,但期间布拉格学者们在语言理论方面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令人钦佩;他们对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一)准备时期(1922-1925年)1920年,俄国学者雅各布森移居捷克,由于对原“莫斯科语言小组”学者缺乏联系不满,在1925年应马泰修斯之邀,与马泰修斯的助手特伦卡博士制订了创立布拉格语言小组的计划。同年10月马泰修斯邀请雅各布森等五名学者聚会。会上,首先由马泰修斯作了题为《语言研究中的新潮流和趋势》的报告。他列举了语言研究新的方法,并把报告的主要论点提出来供大家讨论,以作为准备成立的语言小组的思想基础[2]。之后布拉格学派的会议就固定沿用了这种报告加讨论的形式。这次聚会的圆满成功为之后布拉格学派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二)经典时期(1926-1939年)1926年10月6日,布拉格学派举行第一次聚会,此次参会者共六人,首先由德国语言学者HenrikBecker做题为《欧洲的语言精神》的报告,之后就报告精神进行组内讨论,这次聚会标志着布拉格学派的成立。1928年,布拉格学会在参加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时把音位学的观点第一次公之于世引起很大的反响。1929年,布拉格学会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语文学家大会上提出了一个“论纲”,系统阐明了其语言理论和方法论观点。在1932年的海牙语音科学会议上,人们
正式提出了“布拉格学派”这一称呼
[3]
。
鲜明的国际性是经典时期布拉格学派的显著特点
:
与西欧的语言学者保持密切联系,也与前苏联语言学界
有较深的关系。雅柯布逊、特鲁别茨科伊和卡尔采夫斯基
这三位侨居国外的语言学家也加入布拉格学派。前两位
是这一学派代表人物,学派的成就与他们的杰出贡献密
不可分;后一位是索绪尔的学生,这表明了日内瓦派与布
拉格派的密切联系。布拉格学者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学术
活动。在学派顶峰时期,功能主义的语言观影响广泛,一
些非布拉格学会成员的语言学者因其理论与学派观点接
近,也对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值得注意
的是学派刊物《布拉格语言小组论丛》的开始和结束正好
界定了布拉格学派的经典时期,即该学派最有朝气、最有
成就的时期
。
(三)后经典时期(1940—1948年)
后经典时期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活动不再活跃,理论见
解上也不像之前那般新锐和富有朝气。对学派发展更不利
的是,部分布拉格学派学者的观点向传统观点提出挑战和
质疑。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国家机构调整的原因,布
拉格学派被解散。至此,布拉格学派从有组织的理论研究转
入零散的个人小组研究
。
二、布拉格学派的理论成就
(一)
音位理论
布拉格学派最突出的贡献是区分了语音学和音位学
。
其相关理论集中体现在特鲁别茨柯依所著的《音位学原理
》
一书中。这本专著耗尽特鲁别茨柯依一生的心血,是该学派
最杰出的作品,主要成就在于确定了音位学的研究范围。他
将音位学从之前的语音学中独立出来并与语音学予以区
别———语音学是关于言语的声音的学科;音位学,是关于语
言的声音的科学。进而明确了音位的定义:从语音对立和特
征出发,认为音位是某种语言中最小的具有辨义对立特征
的语音单位;提出了划分音位的“替换原则”;分析了语音特
征,即元音、辅音和非音质特征
。
摘要:布拉格学派(ThePragueSchool),被语言学界公认为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学派,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本
文旨在通过对布拉格学派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各阶段成就的纵向介绍探讨其在语言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和功绩,以及学习
布拉格学派的现实意义
。
关键词:布拉格学派功能结构音位学
(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青海西宁810000)
丁乃妮范荣玲
略谈布拉格学派
33--
(二)结构功能语言观布拉格派学者对语言的基本看法可概括为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可称作结构功能语言观。马泰休斯提倡应从语言功能入手去研究语言形式;从讲话人的角度去考察语言,“说话人先想到要表达什么,然后才去寻找适宜的形式”[4]。简单来说就是功能语言观将语言视为一种工具,担负各种功能的职责,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三)句法功能句法功能也被称作句子功能展示成分,即用信息论的原理来分析话语或文句,测量一句话的各个部分对全句意义的贡献[5]。在传统的形式切分即语法切分的基础上,马泰休斯提出增加句子的实际切分。实际切分是一种功能交际切分,即从功能角度分析句子的方法。与形式切分的基本要素—主语和谓语所不同的是,实际切分的基本要素是表达的出发点和表达的核心,即主位和述位。主位指说话人要叙述的对象,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示说话人和受话人已知的或不言而喻的信息;述位表示受话者所不知道的新信息。除了以上理论成就外,布拉格派学者还在系统和共时研究、语言联盟理论、语言分析的普遍理论体系、标记和无标记理论等方面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将最新的语言理论应用于语言教学。三、布拉格学派的余音及现状(一)学派余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布拉格学派又开始活跃。在1960年,JosefVachek编辑的《布拉格学派语言学辞典》出版。1964年,《布拉格语言学论丛》在布拉格创刊。之后,Vachek编撰的《布拉格学派语言学读本》及其著作《布拉格语言学派》在美国出版问世。由于特伦卡等学者们的坚持和努力,布拉格学派的传统在捷克本土得以恢复。雅各布森等布拉格学者到美国后,通过在几所著名高校如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等的教学,使布拉格学派的思想理论在美国生根发芽并继续发扬光大,并对美国的语言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二)布拉格学派的现状1.JanFirbas小组:JanFirbas是布拉格学派学者JosefVachek(1909—)的弟子,而Vachek是布拉格学会会长马泰休斯的弟子。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以Firbas为中心形成的语言小组研究“功能句子观”(functionalsentenceperspec-tive,简称FSP),该小组的研究成果经常发表在刊物《
Brno
英
语研究》上。PetrSgall小组:PetrSgall(1926—)也是布拉格学
派成员的学生。他提出了语言的“功能生成描述
”(
functional
generativeapproach
)。以他为中心的小组经过多年研究,
提
出了一个以“依存句法”为基础的描写框架
。
1966
年到二十一世纪初,结合这两个小组的“功能句子
观”与“功能生成方法”理论研究,从本质上看,他们研究的都
是表达手段与表达需要之间的关系,继承了学派以马泰休
斯、雅各布森为代表的功能主义传统
[6]
。
2.
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功能主义语言理论继续发展
。
时至今日,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已在国际语言
学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根据布拉格学者关于语言的
功能学说提出了“三大纯理功能”。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
观无论从功能学说方面,还是主位理论方面,抑或是语境思
想方面都有对布拉格学派的继承和发展
。
四、结语
在语言的功能结构研究方面,布拉格学派作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他们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对现代语言
学的研究发展产生了源远流长的影响,为后世留下了极为
珍贵的财富。笔者在这里纵向把握布拉格学派的历史及成
就,最期盼的是从该学派的成长过程中学习他们在学术理
论方面的积极发现,敢于创新的学术精神;对之前理论的
批判、包容的精神,也学习他们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精神
。
我国的语言学界应在广大先辈们的理论基础上提倡合作
与发展,全方位地发展我们的语言研究尤其是汉语系统的
研究
。
参考文献
:
[1]赵永峰.经典重温:
布拉格语言学派的历史与现实
[J].山东外语教学,2005(1)
.
[2][3]钱军.布拉格学派历史研究[J].外语学刊,
1995
(1)
.
[4][5]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
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
,
2002.
[6]钱军.布拉格学派近况与现状[J].国外语言学,
1996
(4)
.
指导教师:范荣玲
语言文学研究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