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制取氧气及解题技巧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1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方法。
3. 能够分析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过程。
【教学重点】1. 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2. 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的氧气制取实验。
【教学难点】1. 分析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过程。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玻璃棒、气球等。
2. 实验药品:氯酸钾、过氧化铁粉。
3. 实验步骤、操作示意图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氧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出制取氧气的实验。
二、实验操作1. 将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
2. 加入适量的水(HCl)溶液,然后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 分别用气球盖住两个试管口,并挤压试管底部使得实验物质反应产生氧气。
4. 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并用火柴点燃气球内的氧气。
三、实验分析1. 分析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分别与盐酸反应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 解释氧气可以燃烧的原因。
四、小结对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总结,强调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堂练习】1. 氯酸钾和过氧化铁粉反应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2. 解释氧气可以燃烧的原因是什么?【作业布置】1. 预习制取其他气体的实验方法。
2. 完成课堂练习中的题目。
【教学反思】制取氧气的实验内容生动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氧气的制取原理和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三、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1.过氧化氢溶液俗称双氧水,常温下分解缓慢,放出的氧气较少。
2.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变化,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3.验证二氧化锰质量不变的方法是:称量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
4.验证二氧化锰化学性质不变的方法是:反应停止后,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仍能快速产生气体
5.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四、分子的运动实验
装置装置优点检查气密性的方法
简单便于操作
将导管放入水中,双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
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便于添加液体药品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至没过长
颈漏斗下端,若长颈漏斗下端出现一段水柱,说明
置气密性良好。
可以控制反应速率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向锥
形瓶中注水,若分液漏斗中的水不能滴下,说明置
气密性良好。
这两套发生装置的优点是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
停止
不能用该装置制取氧气的原因是:二氧化锰为粉末
状,不能固液分离
1.现象:烧杯B中溶液变红色,烧杯A中溶液不变色。
2.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
3.该实验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4.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氨分子。
氨气和液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相同。
初中化学氧气的制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氧气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2. 能够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了解不同方法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
2. 教学难点:掌握氧气制取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瓶装氢氧化钠(NaOH)、过氧化氢(H2O2)、滤纸、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点燃棉签。
2. 教学课件: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制取方法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氧气对人体和环境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
2. 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具体特点。
3. 讲解氧气的制取方法:- 实验一:过氧化氢法制取氧气1) 实验操作:将过氧化氢(H2O2)倒入试管中,加入几滴瓶装氢氧化钠(NaOH),用试管夹夹住试管放置于酒精灯上方。
2) 实验现象:试管内液体开始冒泡,产生气体,点燃棉签插入试管,发生明亮的燃烧。
3) 实验原理:H2O2与NaOH反应生成氧气。
4.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结果,加深学生对氧气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理解了氧气的制取方法。
同时,学生也明白了氧气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六、课堂作业1. 完成相关练习题。
2. 思考氧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实验教学的形式讲解氧气的制取方法,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加深了他们对氧气的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验操作和生活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氧气的重要性和应用。
初中化学制作氧气教案
教学内容:制作氧气
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掌握通过加热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的方法。
3. 能够实验操作,安全地制取氧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2. 注意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向学生介绍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引起学生对制取氧气的兴趣。
二、实验操作
1. 准备实验器材:试管、漏斗、活性炭、过氧化氢溶液。
2. 将活性炭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将活性炭与过氧化氢充分混合。
3. 用火柴点燃试管口处,观察试管内的变化。
4. 观察试管内液体的变化,排放出的气体即为氧气。
三、实验总结
1.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过程。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如何制取氧气的方法。
四、实验小结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掌握了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同时,学生也了解了在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措施,提高了安全意识。
五、作业
布置作业:写一份关于氧气的实验报告,包括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等内容。
【教师注意】
1. 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安全措施,避免发生意外。
2. 学生要听从教师指导,保持实验现场的整洁和安全。
初中化学氧气制法教案
主题:氧气制法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氧气的制法原理和实验步骤。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氧气的重要性和用途,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我们平时呼吸的氧气是怎么来的?氧气是如何制取的?
第二步:理论知识讲解
1. 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制取方法:将过氧化氢分解成氧气和水。
2. 介绍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加热器等。
第三步:实验演示
1. 指导学生进行氧气制法实验。
2. 示范实验步骤:取适量过氧化氢倒入试管中,用加热器加热并观察气泡生成。
第四步:实验讲解与讨论
1. 分析实验现象:生成气泡是氧气的体现。
2. 引导学生思考: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反应式是什么?为什么生成气泡?
第五步:实验总结
1. 总结氧气的制法原理和实验步骤。
2.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措施,避免产生危险。
第六步:作业布置
1.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氧气制法的实验报告。
2. 检查学生的实验器材是否清洁完好。
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氧气的制法原理和实验步骤,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专题06 常见气体的制取一、O2和CO2 的制取实验,一直是中考考查的重难点,主要是对反应原理、反应的装置、收集和检验等一些细节问题进行考查,二者可以结合一起对比记忆。
扩展点:多功能瓶的使用。
1.实验室置取氧气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A.锥形瓶里加入少量MnO2粉末,分液漏斗里盛放双氧水B.锥形瓶里加入石灰石,分液漏斗里盛放稀盐酸C.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从水槽里取出后倒放在桌面上D.当发生装置中的液体与固体一接触产生了气泡即可收集氧气【答案】A【分析】实验的装置为固体和液体反应制取氧气的装置,故药品为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
【详解】A、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在锥形瓶内加入二氧化锰,在分液漏斗中盛放双氧水,A正确;B、根据装置可知实验选取的药品为二氧化锰和双氧水,石灰石和稀盐酸是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B错误;C、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从水槽里取出后应正放在桌面上,C错误;D、由于反应未开始时装置内存在空气,要在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会不纯,D错误。
故选A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B.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的逸出速率大于溶解和与水反应速率C.二氧化碳是无色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D.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都可以用如图所示装置,因为都是固、液反应且不要加热【答案】B【详解】A、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不能用于制取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B、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的逸出速率大于溶解和与水反应速率,故选项说法正确;C、二氧化碳是无色、无毒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D、双氧水制取氧气,是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反应,不是固、液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3.以下是实验室的相关实验内容,请按要求答题。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气体的制取一、制取气体的原理 1、实验室制取气体实验室制取气体原理原料氧气高锰酸钾2KMnO 4K 2MnO 4+MnO 2+O 2↑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2H 2O 22H 2O+O 2↑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KClO 32KCl+3O 2↑二氧化碳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氢气 锌粒和稀硫酸Zn+H 2SO 4=ZnSO 4+H 2↑2、工业制取气体工业制取气体 原料方法 氧气 空气 分离液态空气 二氧化碳 石灰水 CaCO 3CaO+CO 2↑ 氢气水 2H 2O2H 2↑+O 2↑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的确定(1)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
(2)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从两个方面考虑:①反应物的状态;②反应的条件。
其具体装置如下图所示: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且不需加热 反应物是固体且需加热 固体反应物(加热)——固 + 固加热注意事项: (1)加热时,先预热且应用外焰加热 (2)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3)药品应平铺于试管底部(4)导管稍露出橡皮塞(5)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复习要点用手微热冒气泡;注入水液面不下降;向右推导管口冒气泡;向右推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上升(2)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主要考虑:①气体的密度;②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3)具体装置如下:当收集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时,可用向下排空气法;当收集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时,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当收集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可用排水法。
气体收集装置注意事项:1、气体与空气密度的比较,可 其相对分子质量,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则密度比空气大;若小于29,则密度比空气小。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把导管放在集气瓶口。
3、当使用排水法收集时,需要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
4、用排空气法收集时,应该把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便于排尽空气。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讲学)课标定位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化学性质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4.通过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实验,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体验实验过程及实验成功的快乐,并学习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制取氧气知识在线实验室制氧气:1.实验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实验原理:(1)过氧化氢水+氧气。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1)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固-液不加热型(如下图)。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2)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固-固加热型(如下图)。
说明: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中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目的是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4.收集方法:(1)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2)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5.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证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6.验满方法:(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有大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7.操作步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的一般步骤为:a.组装好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将药品装入试管并在试管口堵上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c.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d.集气瓶里装满水并倒放在水槽中;e.点燃酒精灯,先预热试管,再对准药品处加热;f.用排水法收集氧气;g.收集完毕,将导管撤管撤离水槽;h.熄灭酒精灯。
工业制氧气:1.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2.原理:利用液态空气中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采用低温蒸发的方法,使氮气先分离出来,剩余的主要是液态氧。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掌握利用化学方法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原理。
3.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氧气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和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探究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实验原理。
2. 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试管夹、橡皮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
2. 实验原料:过氧化氢、氢氧化钠等。
3. 教学课件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氧气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理论学习(10分钟)1. 介绍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讲解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和原理。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将过氧化氢滴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用试管盖住烧杯口。
2. 用试管夹夹住烧杯,将试管倒置至水槽中,观察气体收集情况。
四、实验讨论(1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氧气气体的性质和特点,讨论制取氧气的原理,并解释实验现象。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实验过程和原理,强调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氧气知识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小结,并写出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掌握利用化学方法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原理。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增强学生对氧气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化学的重点,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
我们不仅要学好氧气制取的知识,而且要触类旁通,逐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中考对制取氧气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药品选用、实验装2H2O22H2O+O2↑2KMnO4K2MnO4+ MnO2+ O2↑固体加热型固液常温型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也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的用途用途作用:冶炼工艺在炼钢过程中吹以高纯度氧气,氧便和碳及磷、硫、硅等起氧化反应,这不但降低了钢的含碳量,还有利于清除磷、硫、硅等杂质。
而且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足以维持炼钢过程所需的温度,因此,吹氧不但缩短了冶炼时间,同时提高了钢的质量。
高炉炼铁时,提高鼓风中的氧浓度可以降焦比,提高产量。
在有色金属冶炼中,采用富氧也可以缩短冶炼时间提高产量。
化学工业在生产合成氨时,氧气主要用于原料气的氧化,以强化工艺过程,提高化肥产量。
再例如,重油的高温裂化,以及煤粉的气化等。
国防工业液氧是现代火箭最好的助燃剂,在超音速飞机中也需要液氧作氧化剂,可燃物质浸渍液氧后具有强烈的爆炸性,可制作液氧炸药。
医疗保健供给呼吸:用于缺氧、低氧或无氧环境,例如:潜水作业、登山运动、高空飞行、宇宙航行、医疗抢救等时。
其它方面如:它本身作为助燃剂与乙炔、丙烷等可燃气体配合使用,达到焊割金属的作用,各行各业中,特别是机械企业里用途很广,作为切割之用也很方便,是首选的一种切割方法。
过度吸氧负作用:早在19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保尔·伯特首先发现,如果让动物呼吸纯氧会引起中毒,人类也同样。
氧气瓶氧气瓶人如果在大于0.05MPa(半个大气压)的纯氧环境中,对所有的细胞都有毒害作用,吸入时间过长,就可能发生“氧中毒”。
肺部毛细管屏障被破坏,导致肺水肿、肺淤血和出血,严重影响呼吸功能,进而使各脏器缺氧而发生损害。
在0.1MPa(1个大气压)的纯氧环境中,人只能存活24小时,就会发生肺炎,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窒息而死。
人在0.2MPa(2个大气压)高压纯氧环境中,最多可停留1.5小时~2小时,超过了会引起脑中毒,生命节奏紊乱,精神错乱,记忆丧失。
第19讲气体的制取和收集【知识要点】1.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气体装置药品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氧A-1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MnO22KClO3MnO2∆2KCl+3O2↑A-2 高锰酸钾2KMnO4∆K2MnO4+MnO2+O2↑B-1B-2双氧水与二氧化锰2H2O2MnO22H2O+O2↑二氧化碳B-1B-2石灰石与盐酸CaCO3+2HCl==CaCl2+CO2↑+H2O氢气B-3B-4锌与稀硫酸Zn+H2SO4==ZnSO4+H2↑A.固体+固体,加热装置A-1 装置A-2B.固体+液体,常温反应装置B-1 装置B-2 装置B-3 装置B-4 2.气体收集根据气体性质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收集方法。
气体性质溶于水或能与水反应(或不溶于水)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收集方法和装置置图向下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排水法举例收集氢气、甲烷收集氧气、二氧化碳收集氢气、氧气、甲烷【试题精析】1.(2011年广州)实验室常用排空气法收集干燥气体。
右面是两种简易的排空气集气装置,用编号填空:(1)实验室收集CO2选用__________,收集O2选用__________。
(2)如果要收集SO2应选用__________,收集CH4应选用__________。
分析:用排空气集气法收集气体时,要根据气体的密度(或相对分子质量)与空气密度(或相对分子质量,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9)相比较的结果,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本题所给的四种气体中CO2、O2、SO2的密度都比空气密度大,应选用向上排空气法,CH4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应选用向下排空气法。
答案:(1)A A(2)A B2.(2014年广州)甲、乙两个装置均可用于证明SO2易溶于水。
(1)甲装置中,在水面下松开橡皮塞,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2)收集一瓶SO2,按乙装置组装仪器,打开活塞K,向长颈漏斗加水至如图位置,关闭活塞K,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基本考点
考点1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在实验室里,通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
(2)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①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
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如果选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型的装
置,则选择图2-7-1A装置,如果选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用固体加热型装置,则选择图2-7-1B装置。
②收集装置选择依据: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如水溶性、密度等。收集的方法具体分为三种:排水法:
适合收集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如图2-7-1C;向上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比
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的气体。如图2-7-1D;向下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
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的气体。如图2-7-1E。
③验满方法:a.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集气
瓶内已收集满氧气;b. 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证明已收集满。
④操作步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的一般步骤为:a. 组装好仪器并检查装置
的气密性;b. 将药品装入试管并在试管口堵上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c. 将试管固
定在铁架台上;d. 集气瓶里装满水并倒放在水槽中;e. 点燃酒精灯,先预热试管,再对准药品处加热;
f.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g. 收集完毕,将导管撤管撤离水槽;h. 熄灭酒精灯。
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的注意事项:a. 试管口微向下倾斜;b. 药品均匀铺在试管底部;c. 试管口塞
一团棉花;e. 铁夹夹在距试管口的1/3处;f. 伸入试管内的导管略出胶塞即可;g. 用外焰对准药品处加
热。
考点2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
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做触媒)。(1)在理解催化剂的概念时,应抓住“一变两不变”来正确理解。①“一
变”是指它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不能片面地把“改变”理解为“加快”或“减慢”;②“两
不变”是指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2)催化剂有专一性,也就是说某一催化剂
只对某个特定的反应起作用;催化剂的种类繁多,其中酶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催化剂的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不变,其物理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对于某些特定的化学反应,没有催化剂并不意味着该反应不
能进行,只是速度较慢。(3)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二、能力与综合考点
考点3 化合反应及分解反应的区别与判断(学科内综合考点)
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是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类型。通过比较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加深对反应类型的认识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
变多”,可用通式“A→B+C”表示;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可用通式“A+B→C”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