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专项练习题

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专项练习题

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专项练习题
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专项练习题

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专项练习

姓名: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1、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 ×b =b ×a

2 、多个数相乘,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如a ×b ×c ×d =b ×d ×a ×c

3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永宁字母表示为:(a × b )× c = a ×( b × c )

4 、在乘法算式中,如果其中两个因数的积为整十、整百、整千数时,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来改变运算顺序,从而简化运算。

如:125 ×25 ×8 × 4

=125 ×8 ×25 ×4---------------------------- 乘法交换律

=(125 ×8 )×(25 × 4 )----------------- 乘法结合律

=1000 ×100

=100000

4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结合运用

8 ×(30 ×125 ) 5 ×(63 ×2 )25 ×(26 ×4 )

(25 ×125 )×8 × 4 78 ×125 ×8 × 3 25 ×125 ×8 × 4

125 ×19 ×8 ×3 (125 ×12 )×8 (25 ×3 )×4

12 ×125 ×5 ×8

5 、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简化运算的实质与算式特点实质:把其中相乘结果为整十、

2 ×5 =10 ;4 ×25 =100 ;8 ×125 =1000 ;625 ×16 =10000 ;25 ×8 =200 ;75 ×4 =300 ;375 ×8 =3000. 特点:连乘‘

6 、在乘法算式中,当因数中有25 、125 等因数,而另外的因数没有4 或8 时,可以考虑将另外的因数分解为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为 4 或8 的形式,从而利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使运算简化。

如:25 ×32 ×125

=25 ×(4 ×8) ×125

=(25 × 4 )×(8 ×12 5 )

=100 ×1000

=100000

4 、将因数分解

48 ×125 125 ×32 125 ×88

75 ×32 ×125 65 ×16 ×125 36 ×25

25 ×32 25 ×44 35 ×22

75 ×32 ×125 4 ×55 ×125 25 ×125 ×32

25 ×64 ×125 32 ×25 ×125 125 ×64 ×25

125 ×88 48 ×5 ×125 25 ×18 125 ×24

25 ×37 ×4 75 ×39 ×4 65 ×11 ×4

125 ×39 ×16 8 ×11 ×125

5 、乘法结合律:(a ×b )×c =a ×(b ×c )

38 ×25 ×4 65 ×5 ×2 42 ×125 ×8

6 ×(15 ×9 )25 ×(4 ×12 )

三、乘法分配律 1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字母表示为:( a +b )× c = a × c + b × c

2 、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减。用字母表示为:( a - b )× c = a × c - b × c

4 、以上几个算式均可以逆用,即: a ×c +b ×c =(a +b )×c

a ×c -

b ×

c =(a -b )×c

5 、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以上几个算式应注意利用乘法的意义进行理解:a +b 个c 等于a 个 c 加上b 个c ,而不能单纯地依靠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在运算中熟练运用,减少失误。

6 、乘法分配律的实质与特点:实质:利用乘法的意义将算式转化为整十、整百数的乘法运算。特点:两个积的和或差,其中两个积的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或两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

7 、当算式中没有相同的因数时,考虑利用倍数关系找到相同因数。

如:16 ×98 +32

=16 ×98 +16 ×2------------- 利用倍数关系将32 转化为16 × 2 ,从而找到相同的因数16

=16 ×(98+2 )--------------- 乘法分配律的逆用

=1600

7 、利用倍数关系找到相同因数。

246 ×32+34 ×492 321 ×46 —92 ×27 —67 ×46

35 ×28+70 43 ×126 —86 ×13 39 ×43 —13 ×29 21 ×48+84 ×13 68 ×57 —34 ×14 26 ×35+32 ×52+26

8 、当因数与整十、整百数接近时,可以转化为分配律进行简化运算。

如:75 ×101

=75 ×(100+1)----------------- 将101 转化为100+1

=75 ×100+75 ×1------------- 乘法分配律

=7500 +75

=7575

8 、当因数与整十、整百数接近时,可以转化为分配律进行简化运算。

32 ×105 103 ×56 32 ×203 239 ×101 88 ×102 199 ×99 99 ×26 98 ×34 75 ×98 99 ×11 13 ×98 25 ×98 98 ×38

8 、乘法分配律

(125 +9 )×8 (25+12 )×4 (125+40 )×8 (20+4) ×25

(100+2 )×99 64 ×64+36 ×64 25 ×6+25 × 4 88 ×225+225 ×12 136 ×406+406 ×64 66 ×93+93 ×33+93

35 ×68+68+68 ×64 36 ×97 —58 ×36+61 ×36

45 ×68+68 ×56 —68 99 ×99+99 89 ×99+89 49 ×99+49 99 ×38+38 87 ×99+87 68 ×99+99

9 、(a —b )×c=a ×c —b ×c

64 ×15 —14 ×15 102 ×59 —59 ×2 456 ×25 —25 ×56

124 ×25 —25 ×24 101 ×897 —897

76 ×101 —76 101 ×26 —26 101 ×37 —37

(完整)小学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知识要点及练习

小学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知识要点及练习 一、乘法交换律: 1、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 ×b =b ×a 2 、多个数相乘,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如a ×b ×c ×d =b ×d ×a × c 二、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a ×b )×c =a ×( b × c ) 运用: 1、在乘法算式中,如果其中两个因数的积为整十、整百、整千数时,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来改变运算顺序,从而简化运算。通常利用的算式是:2 ×5 =10 ;4 ×25 =100 ;8 ×125 =1000 ;625 ×16 =10000 ;25 ×8 =200 ;75 ×4 =300 ;375 ×8 =3000 如:125 ×25 ×8 ×4 =125 ×8 ×25 ×4---------------------------- 乘法交换律 =(125 ×8 )×(25 ×4 )----------------- 乘法结合律 =1000 ×100 =100000 2、在乘法算式中,当因数中有25 、125 等因数,而另外的因数没有4 或8 时,可以考虑将另外的因数分解为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为4 或8 的形式,从而利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使运算简化。 如:25 ×32 ×125 =25 ×(4 ×8) ×125 =(25 ×4 )×(8 ×12 5 ) =100 ×1000 =100000 三、乘法分配律 1、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字母表示为:( a + b )× c = a × c +b ×c 2、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减。用字母表示为:(a - b )×c = a × c - b × c 3、以上几个算式均可以逆用,即: a ×c + b × c =(a +b )×c a ×c - b × c =(a -b )×c 4、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以上几个算式应注意利用乘法的意义进行理解:a + b 个 c 等于 a 个c 加上 b 个 c ,而不能单纯地依靠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在运算中熟练运用,减少失误。 5、乘法分配律的实质与特点: 实质:利用乘法的意义将算式转化为整十、整百数的乘法运算。 特点:两个积的和或差,其中两个积的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或两数的和或差,乘同一个数。 6、当算式中没有相同的因数时,考虑利用倍数关系找到相同因数。

乘法运算定律专项练习题复习进程

乘法运算定律专项练 习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专项练习 一、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1、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a×b = b×a 2、多个数相乘,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如 a×b×c×d = b×d×a×c 3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字母表示为:(a×b)×c = a×(b×c) 4 、在乘法算式中,如果其中两个因数的积为整十、整百、整千数时,可以运用乘法交换 律、乘法结合律来改变运算顺序,从而简化运算。 二、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结合运用 1、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简化运算的实质与算式特点实质: 把其中相乘结果为整十、整百、整千的两个因数先相乘。通常利用的算式是: 2×5=10; 4×25=100 ; 2×125=250; 8×125=1000 ; 8×25=200 ; 75×4=300; 2、简便计算。 8×(30×125) 5×(63×2) 25×(26×4)(125×12)×8 (25×125)×8×4 78×125×8×3 25×125×8×4 (25×3)×4 3、在乘法算式中,当因数中有25 、125等因数,而另外的因数没有4或8时,可以考虑将另外一个数拆分为4或8的形式,从而利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使运算简化。 48×125 125×32 125×88 25×32 25×44 25×18 75×32×125 65×16×125 4×55×125 125×25×16 4 、乘法交换律: a×b=b×a 25×37×4 75×39×4 65×11×4 125×39×16 8×11×125 5 、乘法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 38×25×4 65×5×2 42×125×8 6×(15×9) 25×(4×12)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 (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 一、单选题 1.41×25的简便算法是() A. 40×25+1 B. 40+1×25 C. 40×25+25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3×4×5=() A. 1500 B. 630 C. 600 D. 730 3.用简便方法计算() 39×5×2= A. 1000 B. 270 C. 390 D. 370 4.下面的3个算式中,与“12×2+12×3”得数相等的算式是() A. 12×2+12 B. (12+2)×12 C. (2+3)×12 5.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A. 78×85×17=78×(85×17) B. 28×101=28×100+28 C. 125×16×25=125×8+8×25 D. 496-78-22=496-(78+22) 二、判断题 6.(99×125)×8=99×(125×8),这里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7.火眼金睛判对错. 28×29+29×2=29×28×2 () 8.125×4×25×8=(125×8)+(4×25) () 9.98×16 =(100-2)×16 =100×16-16 =1600-16 =1584 () 10. 45×32×45×68=45×(32+68)() 三、填空题

1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25×2=________ 12.计算329+912后,可以用________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 13.用简便方法计算. 25×136+264×25=________ 14.用简便方法计算 73×39+27×39=________ 15.用简便方法计算 104×25=________ 四、解答题 16.计算:869+242+758=? 我这样算 ①869+242+758 =1111+758 =1869 我这样算 ②869+242+758 =869+(242+758) =869+1000 =1869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案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讲乘法的意义和3个运算定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对乘法的意义也有了初步理解,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比较简便的形式乘法来计算.这一节是在已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形式给出乘法的确切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了乘法意义之后,教材又通过具体的例子概括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并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这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小节中学生参与推导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另外,在这3种运算定律中只有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它不仅涉及到加法运算,而且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又容易混淆,所以学习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成为了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节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的形式来调

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乘法结合律前通过几道计算结果是10,100,1000 的口算题,让学生找出5和2,25和4,125和8三对好朋友,为学习乘法结合律做了铺垫.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结合例1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其次再让学生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比较哪种算法简便?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 的意义. 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教师可以出示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法的运算定律.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参与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使自己成为主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3.借助视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专项练习题

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专项练习 姓名: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1、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a × b = b × a 2 、多个数相乘,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如 a × b × c × d = b × d × a × c 3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永宁字母表示 为:( a × b )× c = a ×( b × c ) 4 、在乘法算式中,如果其中两个因数的积为整十、整百、整千数时,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来改变运算顺序,从而简化运算。 如: 125 × 25 × 8 × 4 = 125 × 8 × 25 × 4---------------------------- 乘法交换律 =( 125 × 8 )×( 25 × 4 ) ----------------- 乘法结合律 = 1000 × 100 = 100000 4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结合运用 8 ×( 30 × 125 ) 5 ×( 63 × 2 ) 25 ×( 26 × 4 ) ( 25 × 125 )× 8 × 4 78 × 125 × 8 × 3 25 × 125 × 8 × 4 125 × 19 × 8 × 3 ( 125 × 12 )× 8 ( 25 × 3 )× 4 12 × 125 × 5 × 8 5 、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简化运算的实质与算式特点实质:把其中相乘结果为整 十、整百、整千的两个因数先相乘。通常利用的算式是: 2 × 5 = 10 ; 4 × 25 = 100 ; 8 × 125 = 1000 ; 625 × 16 = 10000 ; 25 × 8 = 200 ; 75 × 4 = 300 ; 375 × 8 = 3000. 特点:连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下册运算定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下册运算定律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3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简便计算(连减的简便计算)。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与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与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与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本单元在编排上有如下特点: 1.将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与应用。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与认识运算定律。 3.本单元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方法的灵活性,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与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 3.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4.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提高其计算能力。 课时安排 建议用7课时教学。 教案A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教材第17页例1、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完整word版)运算定律专项练习题

人教版运算定律专项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做前必读) 要想运用运算定律做好简易运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仔细观察算式,如果算式里只有乘法,大凡用到乘法交换和结合律,如果只有加法,大凡用到加法交换和结合律,如果既有加又有乘,大凡用到乘法分配律。当然要注意一些变式。 2、还要观察算式里面的分外数字,如25和4,125和8,2和5等,有时101可以变成(100+1),想想如何利用好这些分外数字。 3、要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的字母表示形式,并注意多动脑思考。 简易运算越做越风趣,祝大家学得开心。 (1)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38×25×442×125×825×17×4(25×125)×(8×4) 49×4×538×125×8×3(125×25)×45×289×2(125×12)×8125×(12×4)(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变化练习 125×64125×8844×25125×2425×28(3)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357+288+143158+395+105167+289+33129+235+171+165378+527+73169+78+2258+39+42+61138+293+62+107 (4)乘法分配律:(a+b)×c=a×c+b×c正用练习 (80+4)×25(20+4)×25(125+17)×825×(40+4)15×(20+3)(5)乘法分配律正用的变化练习: 36×325×4139×101 (6)乘法分配律反用的练习: 34×72+34×2835×37+65×3785×82+85×18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也就是说,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如根据运算定律来证明运算的其他性质,根据运算定律和性质来证明运算法则的正确性,等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情景图课件 教学课时:1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率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率 教具准备:教学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1.生在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2.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3.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板书:a+b=b+a 4.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

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

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 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是四年级的重点之一,考试之前,我再把所学的运算定律总结一下,希望同学们换上具体的数也能够灵活运用。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运算性质: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率:a×(b+c)=a×b+a×c a×(b-c)=a×b-a×c 除法运算性质:a÷b÷c=a÷(b×c) 一、判断题。 1、27+33+67=27+100 () 2、125×16=125×8×2 () 3、134-75+25=134-(75+25)() 4、1250÷(25×5)=1250÷25×5 ()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56+72+28=56+(72+28)运用了()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乘法结合律 D、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25×(8+4)=() A、25×8×25×4 B、25×8+25×4 C、25×4×8 D、25×8+4 3、3×8×4×5=(3×4)×(8×5)运用了()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D、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101×125= () A、100×125+1 B、125×100+125 C、125×100×1 D、100×125×1×125 三、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355+260+140+245 102×99 2×125 645-180-24 5 382×101-382 4×60×50×8 35×8+35×6-4×35 四、应用题 雄城商场1—4季度分别售出冰箱269台、67台、331台和233台。雄城商场全年共售出冰箱多少台?

(完整版)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xxxx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P24--P26例5、例6、例7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成立条件,能初步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灵活选用计算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和启发式谈话法,并辅

以练习法等,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下列等式应用了什么定律? 80+A=A+80 +52=+36 321+28+79+172=+ 2、口算抢答比赛 12×525×435×2125×845×425×8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积有什么特点?(引导发现:当两个数相乘等于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时会使计算更加简便。) 师:再看这道题。57×12+43×12 你还能快速算出结果吗?要想快速算出结果需要用一样数学法宝,那就是“乘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 今天我们就借助于植树活动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分析:一组口算看似简单,其用意则不凡。前几题学生能很快说出得数,正在学生兴奋之时,出示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专项练习完整版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专项 练习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专项训练四则运算 一、口算? 36÷3=100- 62=24?- 8?+?10= 75×30=371?- 371=5?+?24?- 12= 200÷40=84÷4=159+61=? 600÷20=?78+222=1000÷8=? 17×11=?7600÷400=?480÷120=? 25×17×4=?225-99=?640÷40=? 二、比一比,算一算? 49+17-25240÷40×5300-50×2 49-(17+25)240+40×5300-50×20×0 三、把下面几个分步式改写成综合算式. (1)960÷15=64?64-28=36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

(2)75×24=1800?9000-1800=7200综合算式___________(3)810-19=791?791×2=15821582+216=1798综合算式(4)96×5=480480+20=500500÷4=125综合算式 四、计算下面各题? 121-111÷37(121-111÷37)×5 280+650÷1345×20×3 1000-(280+650÷13)(95-19×5)÷74 (120-103)×50760÷10÷38 (270+180)÷(30-15)707-35×20 (95-19×5)÷74?19×96-962÷74? 10000-(59+66)×645940÷45× (798-616) (270+180)÷(30-15)(315×40-364)÷7 12520÷8×(121÷11)707-35×20 50+160÷40?(58+370)÷(64-45) 120-144÷18+35347+45×2-4160÷52? (58+37)÷(64-9×5)95÷(64-45) 178-145÷5×6+42?420+580-64×21÷28? 812-700÷(9+31×11)(136+64)×(65-345÷23)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60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十三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明确1和0在乘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二)能力训练点 借助观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内在联系性及发展性。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加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卡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 1.口算:14×350×302×5015×412×722×430×12 2.导入:以前我们学习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投影)指名读题,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几排?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怎样解答?还可以怎样解答?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2)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 盘中这样摆放鸡蛋,求一共有多少个,我们用了这两种方法算出了结果,同学们想:你们发现了什么?

启发学生交流这两种方法的相同和不同点。 在这个加法算式中,5叫做加数,这些加数都是5,加数相同,即相同 乘法算式5×6表示6个5相加,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数,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的个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得出结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反馈练习: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20+12080+90+70 15+15+15+20 ②判断:(投影出示)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3)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乘得的结果叫什么?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呢?教师强调:我们学过因数以后,计算时一般不再区分被乘数和乘数。 (4)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如5×6表示的是几个相同加数?1×3呢(教师板书)0×3呢?依据1×3=3 0×3启发学生说出:3×1=3 1×1=1 3×0=0 0×0=0(教师板书) 我们看这几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0有关系)这些数和1相乘,得到的积都是什么数?和0相乘呢? 说明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根据题中条件,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还可以怎样想,(引导学生竖着看图,可看成每行放6个,5行共多少个?)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结果,把答案写在本上(指名2人板演)集体订正。 这里的乘法算式与例1的乘法算式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呢? 引导学生交流并明确: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因数的位置交换了,但是结果却是相同的。板书:5×6=6×5 是不是所有象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例说明,

加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题

加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题(一) 1)500+(407+0)= 3)42+(91+158+109)= 5)(246+387+154)+13= 7)255+(79+45)= 9)219+175+181+225= 11)(404+195+96)+305= 13)(106+45+94)+155= 15)25+(251+275+49)= 17)(83+33+17)+67= 19)41+(33+59)= 21)1000+499= 23)63+(82+137)+118= 25)76+(44+124)+156= 27)108+215+292+185= 29)108+(221+192+79)= 31) 56+(143+144)= 33)(198+252+102)+48= 35)434+238+66= 37)82+(78+218+222)= 39)254+(144+246+356)= 41)62+219+238+81= 2)386+382+114= 4)(87+103+113)+97= 6)49+(71+151+129)= 8)(169+39+131)+261= 10)14+498+486= 12)793+393= 14)433+(477+67)+23= 16)51+(5+49)= 18)196+97= 20)290+171+210+329= 22)226+(166+74)= 24)354+479+146= 26)270+(96+230+404)= 28)(89+89)+(11+11)= 30)257+60+143+340= 32) (259+349+141)+51= 34)80+(43+20+57)= 36)92+(34+108)+166= 38)(54+150)+(146+50)= 40)176+(236+124)+64= 42)(6+66+94)+34=

四年级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练习题大全.2

班级------- 姓名------- 分数--------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1 (说明:认真阅读,用心对比,细心计算,把不完整的计算写完,你的简算能力会快速提升!) (一)加、减法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定义: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字母表示:a + a+ = b b 例如:16+23=23+16 546+78=78+546 2. 加法结合律 定义: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表示:) + a+ b = + + b ( c ) (c a 注意:加法结合律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其中有两个加数的和刚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话,那么就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将原式中的加数进行调换位置,再将这两个加数结合起来先运算。 例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式: (1)63+16+84 (2)76+15+24 (3)140+639+860 = 63+(16+84) (4)63+1.6+8.4 (5)0.76+15+0.24 (6)1.4+639+8.6 =(0.76+0.24)+15 举一反三: (1)46+67+54 (2)680+485+120 (3)155+657+245 (4)0.46+67+0.54 (5)6.80+485+1.20 (6)1.55+657+2.45

拓展 3.减法交换律、结合律 注:减法交换律、结合律是由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衍生出来的。 减法交换律: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后面两个减数的位置可以互换。 字母表示:b - = - - b a- a c c 例2. 简便计算:198-75-98 346-58-46 7453-289-253 = (198-98)-75 1.98-75-0.98 34.6-58-4.6 74.53-289- 2.53 减法结合律: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相当于从这个数当中减去后面两个数的和。字母表示:) - - - a+ = (c b a c b 例3.简便计算: (1)369-45-155 (2)896-580-120 (3)1823-254-746 = 369-(45+155) (4)369-0.45-1.55 (5)896-0.58-0.12 (6)1823-2.54-7.46 4.拆分、凑整法简便计算 拆分法: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拆分成整百、整千与一个较小数的和,然后利用加减法的交换、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103=100+3,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整理与复习(教(学)案)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整理与复习 学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梳理、归纳与总结所学的知识,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系统掌握运算定律,能按照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的解答方法。 2.能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理的运算定律与简算方法进行计算。 3. 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4.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意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最终养成简算习惯。 教学重点:整理归纳运算定律,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课前准备:自学卡,课件,纸条 [模块一:学生课前准备] (1)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学生独立自学思考,研读文本,完成学案的第一个要求: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提示:画图、表格等形式。)(2)怎么样简便怎样算。 ①500÷25×4 ②54×99+54 ③8×(29×125) ④25×64×125 ⑤18×11÷18×11 ⑥273-(73-47)

⑦1430÷13÷11 ⑧1999+999×999 3)前测结果的反思 经过几天的思索,决定直接出题给学生做个前测。面对前测统计出来的数据,真令我忧心:第一,为了凑整而凑整?学生对凑整法存有相当敏锐的感觉,几乎所有的题目第一时间都想到利用凑整以达到简便的目的。凑整是简便运算的主要方法,但是这个方法被学生滥用,误用,导致学生为了凑整而凑,完全不考虑自己的方法是否合理正确。第二,计算出错不在少数。 【模块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梳理知识,自主分类】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并会用乘法交换律进行乘法验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通过对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推导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乘法交换律。 出示例2。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5×12 400×20○20×400 你从上面的例子发现了什么规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板书:(上面这句话) 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以前你用过乘法交换律?我们学过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方法,就是应用了这个运算定律。 巩固练习 做P60的“做一做” 2.教学例3。 观察下面每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5×4)×10○15×(4×10) (125×8)×5○125×(8×5) (7×4)×20○7×(4×20) 学生经观察计算后明确:每组两个算式是相等关系,应该填“=”。 每组的两个算式的数一样吗?运算顺序一样吗? 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那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 教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我们的发现是有规律性的。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并出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用a、b、c分别表示3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a×b)×c=a×(b×c)教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它可以改变乘法中因数的位置。又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练习。完成第61页的“做一做”。 订正时说明根据。 3.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例3:计算43×25×4 想一想,这道题的数据有什么特点?能否用运算定律简算?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25×4可凑成整百,所以先算25×4,再和第一个数相乘。板书(略) 这是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例4:计算25×43×4 讨论,明确运用了什么定律。 比较例3、例4在运用乘法定律理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例3只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可以使计算简便,例4先要用乘法交换律把4和43交换,25使与4相乘;或把25放在后面,使25与4相乘,再用乘法结合律计算。 教师概括: 用乘法结合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另一处是两个定律结合使用。关键是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二、练习。 完成第61页下面的“做一做”。第3小题12×25。稍加提示。 三、作业。 练习十三第3~7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试题-乘法运算定律(含答案)人教版

…○……___班级:__…○……绝密★启用前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运算定律 课时练习 考试时间:4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下面的计算应用了乘法分配律的是( ) A .25×9×4=(25×4)×9 B .23×35=35×23 C .36×19+36=36×(19+1) D .99×70=(100﹣1)×70 2.与28×49得数相同的算式是( )。 A .28×50-28 B .28×50+28 C .28×40+9 3.101×76的简便算法是( ) A .100×76+1 B .100×76+100 C .100×76+76 4.用简便方法计算76×96是根据( ). A .乘法交换律 B .乘法结合律 C .乘法分配 律 D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5.小军把5×(□+3)错算成了5×□+3,他得到的结果与正确的结果相差( )。 A .12 B .5 C .10 D.15 二、填空题 6.32×4×25=32×(4× 25)运用的运算律叫____。 7.几个数连乘时,改变它们原来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_________。 8.44×125=125×40+125×4这是运用了乘法 _____ 律。 9.根据运算定律,请你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 (1)2000÷125÷8=2000÷(125________8) (2)347-(47+196)=347________47________196 (3)25× 15×6×4=(25________4)________(15________6) (4)102× 34=(100________2)________34=100________34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34 10.一个游泳池长50m ,若小林游了2个来回,则小林一共游了_____m 。 三、判断题 11.56×17+43×17+17的简便算法是(56+43+l)×17。 ( )

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加法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简便计算专项训练(一) 班级:姓名: 简便计算下面各题(脱式计算) 145+78+255656-164-3641+125+59+75 540+78+16013+46+55+54+87968-599 48+12-48+12656-164+36363-154-146 540+78+160363-154-146229-83+171-117 355+260+140+245645-180-245482-(182+50) 加法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简便计算专项训练(二) 班级:姓名: 简便计算下面各题(脱式计算) 368+156+344+132789-136-64363-199 355+260+140+245100+45-100+45157+99 423-76+77+76455-(155+230)865-202 505+257+43+295+400180+25-80+75567+301 383-100+17-42-58873-150+149-73+1787-(87-29) 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专项训练(一) 班级:姓名: 简便计算下面各题(脱式计算) 25×31×4125×27×840×69×25 125×4×8×2532×16+14×32125×32 27×57+27×4328×25(6+8)×125

27×10183×9967×21+67×78+67 48×12555×25+25×45179×56-79×56 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专项训练(二) 班级:姓名: 简便计算下面各题(脱式计算) 56×99+56125×56429+699 99×1673.8×18+6.2×18125×32×25 2.76+4.5+7.24+5.56.78+6.9-2.78256-399 78×10183×101-8367.7-15.3+20.7-4.7 36×25125×64×2588×125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练习题计算题及答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练习题计算题及答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练习题计算题一 一、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9+9+9+9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9。() 2.7×25×4=7×(25×4)只用了乘法结合律。() 3.求和只能用加法计算。() 4.2×3=6这个算式中2和3分别叫做积6的因数。() 5.几个数相乘,改变它们原来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不变。() 二、运用乘法的交换律或结合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 53×19=19×___98×85=___×98 53×85=___×___73×___=85×___ 三、下面哪些等式应用了乘法交换律 1.25×5=5×25 2.a×b=b+a 3.76×0=0×76 4.9×8×5=9×5×8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练习题计算题参考答案 一、1.×2.√ 3.×4.√ 5.√ 二、53 85 85×53 85 73 三、1.应用2.没应用3.应用4.应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练习题计算题二 一、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8+25)×4=□×4+□×4 9×(7+6)=9×□+□×□ (33+25) ×2= □×□+□×□ 15×24+12×15=□×(□+□) (32+47)×9=32×□+□×9 6×47+6×53=□×(□+□) (13+□)×10=□×10+7×□ 3×7+7×7=□×(□+□)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08×75 101×83 99×83 7×75-7×25 88×27+27×12 87×53+87×47 150×45-45×50 三、应用题 1.一件毛衣95元,一件呢大衣325元。现在各买4件。买毛衣和呢大衣共用多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2.一个服装店一天卖出70件运动服,上午卖出20件,每件运动服78元。照这样计算,下午比上午多卖多少元?(用不同方法解答)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练习题计算题参考答案 一、28×4+25×4 9×7+9×6 33×2+25×2 15×(24+12) 32×9+47×9 6×(47+53) (13+7)×10=13×10+7×10 7×(3+7) 二、原式=(100+8)×75=100×75+8×75=8100 原式=(100+1)×83=100×83+1×83=8383 原式=(100-1)×83=100×83-1×83=8217 原式=7×(75-25)=350 原式=(88+12)×27=2700

小学四年级 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 讲义

运算定律 第 2 节乘法运算定律 【知识梳理】 1.运算定律的发现及验证 在实际的计算中,当我们对一个算式进行变形的时候,如交换算式中某两个数字的位置或者给算式添上或去掉括号,这时不影响算式的结果我们就可以提炼出一个通用的运算规律,从而使计算更加简便。我们称这样的规律为运算定律。 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在数学中通常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通常用小写字母a,b,c等代表代表算式中的数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能够达到更直观的效果。 3.乘法交换律 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如果用a、b分别代表一个因数,那么乘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 4.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如果后两个数相乘能使计算简便一些,就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5.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为: (a+b)×c=a×c+b×c 当我们遇到求两个积的和,而这两个积中正好有相同的因数时,我们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用相同的因数乘其他两个数的和。

【诊断自测】 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填空 (1)4×25=25×4,也就是说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后,积(),这叫(),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2)(25×5)×2=()、25×(5×2)=(),所以(25×5)×2=25×(5×2),像这样三个数连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乘法( ),用字母表示为()。 (3)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不变,这叫乘法(),用字母表示为()。 (4)三个数相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用字母表示为()。 2.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里填入适当的数。 (1) 15×16=16× (2) 25×7×4= ××7 (3)(60×25)× =60×(×8) (4) 125×(8×)=(125×)×14 (5) 3×4×8×5=(3×4)×(×) 3.应用题 学校有教学楼4层,每层有7间教室,每间教室要配25套双人桌椅,学校一共需要购进多少套双人桌椅? 二、乘法分配率 1.用竖式计算 105×24 28×35 108×1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