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形科 黄芩属
- 格式:dps
- 大小:11.43 MB
- 文档页数:34
黄芩怎么读?黄芩拼音:[huáng qín]。
黄芩,中药名。
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茎肥厚,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花冠紫、紫红至蓝色,花丝扁平,花柱细长,花盘环状,子房褐色,小坚果卵球形,花果期7~9月。
黄芩生于向阳草坡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
中国北方多数省区都可种植。
其以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
茎方形,叶对生,花唇形,蓝色。
根入药,有清热、燥湿、解毒、安胎等作用。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黄芩》﹝集解﹞引《别录》:“黄芩生秭归川谷及冤句,三月三日採根阴乾。
”。
黄芩(一)概述:黄芩(图6)来源于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以干燥根人药,别名黄金条根、山茶根、黄芩茶。
主产我国西北、东北各省、自治区,河北、陕西、山东等地种植较多。
根含黄芩素、黄芩甙、汉黄芩素、汉黄芩甙等有效成分。
味苦、性寒。
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功能。
用于胸闽呕恶、湿热痞满、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症。
临床上治疗小儿肺炎、菌痢、消炎退热等病效果很好。
人工栽培黄芩质量明显高于野生,但前几年家种生产受价格较低和种源匮乏限制,发展较为缓慢,在全国尚未形成很有影响力的生产基地。
随着商品价格逐年上升,家种生产的效益越来越好,1995年1996年每千克6-12元,1997年每千克10-16元,目前每千克13 -16元,是一个值得发展的品种。
(二)植物特征:株高30 - 60厘米,主根粗壮,略呈圆锥形,外皮褐色,断面鲜黄色。
茎方形,基部木质化。
叶交互对生,具短柄;叶片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3-12毫米,全缘,上面深绿色,光滑或被短毛,下面淡绿色有腺点。
总状花序顶生,花排列紧密,偏生于花序的一边;具叶状苞片;萼钟形,先端5裂;花冠唇形,蓝紫色或白紫色;雄蕊4,2强;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着生。
小坚果近球形,果皮呈黑褐色,无毛,包围于宿萼之中。
(三)生长习性:黄芩多野生于山野阳坡,高山森林的边缘,或草坡、路边等处。
耐寒、耐旱、耐高温。
苗期喜水肥,生长期间耐旱怕涝。
黏土地、阴坡地及低洼地种植生长不良。
种子小,出苗较困难。
隔年种子不发芽,发芽适温为20℃左右。
7月前播种当年开花。
冬季地上部死亡,以根及根茎芽越冬。
花期6 -10月,果期8-11月。
根长、根粗和有效成分含量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增加,第四年开始枯心,以后逐年加重。
一、黄芩种子的形态特征如何?种子寿命有多长时间?1、种子形态黄芩种子为小坚果,近球形,果皮呈黑褐色,无毛,长1.8~2.4毫米,宽1.1~1.6毫米,表面黑色,粗糙。
黄芩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黄芩是一种中草药,也被称为黄芩草。
它的学名是Scutellaria baicalensis,属于唇形科黄芩属植物。
黄芩原产于中国,广泛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南等地区。
它的草本部分被用作传统中草药,已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黄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最值得关注的是黄芩素和黄酮。
黄芩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
研究表明,黄芩素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调节免疫应答来减轻炎症反应,并且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此外,黄芩素还具有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对多种肿瘤具有抗肿瘤活性。
黄芩在临床应用中有很多用途。
首先,黄芩作为一种抗炎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等。
其抗炎作用可以帮助减轻炎症症状,并促进炎症的消散。
其次,黄芩还可以用于抗菌,特别是对于感冒、咽喉炎等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有较好的效果。
此外,黄芩还可以用于治疗肝炎,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此外,黄芩还被用于治疗肿瘤,因为黄芩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并且可以增强放化疗的疗效。
最后,黄芩还可以用于改善心血管健康,因为它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轻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黄芩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黄芩应该谨慎使用在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身上,因为它可能对胎儿和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黄芩应该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特别是抗凝药物和抗癫痫药物,因为它可能会影响这些药物的疗效。
此外,黄芩还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和心律失常等。
因此,在使用黄芩时应该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避免超过推荐剂量或时间。
总的来说,黄芩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它的化学成分黄芩素和黄酮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
黄芩可以用于治疗及预防各种炎症性疾病、感染、肝炎和肿瘤。
然而,在使用黄芩时需要注意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以避免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
半枝莲的简单解释
半枝莲,拉丁学名Scutellaria barbata D. Don,也被称为紫连草、狭叶韩信草、赶山鞭等,是一种属于唇形科黄芩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这种植物在中国各地广泛分布,包括江苏、广西、广东、四川、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贵州、云南、台湾、河南等地。
它通常生长在池沼边、田边或路旁潮湿处。
半枝莲的茎直立,株高可以达到55厘米。
它的叶子具有短柄或近无柄,叶片的形状是三角状卵圆形或卵圆状披针形,有时也可能是卵圆形。
花朵单生于茎或分枝上部的叶腋内,花的茎部长4-11厘米,花梗长1-2毫米,被微柔毛。
花萼开花时长约2毫米,外面沿脉被微柔毛,边缘具短缘毛;花冠紫蓝色,长9-13毫米,外被短柔毛,内在喉部疏被疏柔毛。
它的花果期主要集中在4-7月。
半枝莲全草都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抗癌等多种功能。
这是因为其性寒味酸,全草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等成分。
在中医理论中,半枝莲有凉血解毒,散瘀止痛,消肿和清热利湿的功效。
总的来说,半枝莲是一种具有丰富药用价值的植物,不仅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广泛应用,也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潜力。
生黄芩的作用与功能主治1. 生黄芩概述生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又称黄芩、黄柏芩,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属于唇形科植物。
生黄芩主要生长在中国的山东、安徽、河北等地,经过采集和精细加工后,可以用于制作中药饮片、药酒和保健品。
2. 生黄芩的成分生黄芩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其中主要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如黄芩素、黄芩苷等),以及生物碱、挥发油、多糖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生黄芩一系列的药理活性与药效。
3. 生黄芩的作用与功能3.1 抗炎作用生黄芩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少炎症反应。
临床应用中,生黄芩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呼吸道感染、肠胃炎等炎症性疾病。
3.2 抗菌作用生黄芩对多种细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此外,生黄芩还具有抗真菌和抗病毒作用,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呼吸道病毒感染等。
3.3 抗氧化作用生黄芩富含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身体的损害。
抗氧化作用有助于预防和延缓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
3.4 利胆作用生黄芩对胆汁分泌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以促进胆汁的排出,具有保护胆囊和肝脏的作用。
在中医药理论中,生黄芩被认为是治疗黄疸、胆囊炎、肝炎等疾病的重要药材。
3.5 抗肿瘤作用生黄芩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临床研究表明,生黄芩可以辅助化疗、放疗,增强治疗效果,并显著减轻化疗、放疗的副作用。
4. 生黄芩的主治生黄芩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感冒、咳嗽、喉咙痛:生黄芩具有抗病毒、抗菌和抗炎作用,可以缓解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症状。
•肠胃炎、泄泻:生黄芩对肠胃炎和泄泻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可以减少炎症反应,保护胃肠道黏膜。
•肝炎:生黄芩对急慢性肝炎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减轻肝炎患者的症状,促进肝功能的修复。
中药黄芩研究进展【摘要】黄芩(Scutellaria baiealensis Georgi) 为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临床上具有抗氧化、抗炎、阻止钙离子通道、抑制醛糖还原酶、抗病毒、抗过敏等药理作用,对免疫、心脑血管、消化、神经等系统有保护作用。
【关键词】黄芩;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临床研究【正文】一.黄芩简介:黄芩( Scutellaria baiealensis Georgi) 为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又名山茶根、烂心草、黄金茶、子芩、条芩、枯芩等, 是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
黄芩在我国几乎每个省区都有分布, 其分布的地理区域为北纬31°30'- 50°00'、东经99°50'-129°29'之间, 最北界达黑龙江省爱辉县, 最南至四川省甘孜县, 东起黑龙江省宁安县, 西到新疆天山山麓。
我国主要分布区是在“三北”地区。
[1]黄芩有浸、烫、煮、蒸等炮制方法。
过去南方认为“黄芩有小毒,必须用冷水浸泡至色变绿去毒后,再切成饮片,叫淡黄芩”。
而北方则认为“黄芩遇冷水变绿影响质量,必须用热水煮后切成饮片,以色黄为佳”。
研究表明,黄芩在冷水浸泡过程中,其有效成分黄芩苷可被药材中酶水解成黄芩素,后者不稳定,易氧化成醌类化合物而显绿色。
药理学研究也证明,生黄芩、淡黄芩的抑菌活性比烫、煮、蒸的黄芩低。
可见用冷水浸泡的方法炮制,使有效成分损失导致抑菌活性降低,而用烫、煮、蒸等方法炮制时,由于高温破坏了酶的活性,使黄芩苷免遭水解,故抑菌活性比较强,且药材软化易切片。
因此,认为应以北方的蒸或用沸水略煮的方法进行炮制。
[2]黄芩性寒、味苦, 归肺、胆、脾、胃、大肠和小肠经, 具有清热燥湿, 凉血安胎, 止血, 泻火解毒等功效, 用于治疗发热烦渴、肺热咳嗽、泻痢热淋、湿热黄疸、胎动不安和痈肿疮毒等症。
综述黄芩中黄芩苷的研究概况一前言黄芩苷(baicalin)是由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 Georgi 的干燥根中提取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
其原植物主要产于东北、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大,河北承德产的质量最好。
黄芩味苦,性寒。
归肺、肝、胆、大肠、小肠经。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1]。
黄芩苷是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是黄芩及其制剂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成分,据药理学研究报道,黄芩苷具有抗微生物、抗变态反应、降压和镇静、利胆、保肝和解痉等作用[2]。
本文对黄芩苷的最新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黄芩苷(baicalin)是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的有效成分之一,属葡萄糖醛酸苷类,水解后产生黄芩素和葡萄糖醛酸,具有清热解毒、抗炎、利胆、降压、利尿、螯合金属离子、抗变态反应等多方面的作用[3]。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黄芩苷研究的持续升温以及认识的逐步深入,认为黄芩苷在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调节免疫、促进细胞凋亡以及抗肿瘤和HIV等多方面均有作用。
1 解热作用发热是一个多环节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若其中某些因素、环节被抑制或阻断,则可防止体温升高,从而产生解热效应。
目前。
对于黄芩苷解热机制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
综合近几年研究发现,黄芩总提物及单一活性成分(黄芩苷野黄芩苷)在整体动物实验、方面表现出显著的解热作用,且在一定剂量下其作用强度可高于以临床剂量折算的阿司匹林[4]。
2 抗炎作用张罗修等[5]报道了黄芩苷对刺激剂Ca2+载体A23187诱导大鼠腹腔巨噬细胞PGE2的合成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提示了黄芩苷抗炎作用的部分机理。
陈先福等[6]应用兔感染性脑水肿模型,测定了黄芩苷、川芎嗪、甘露醇对血清和脑脊液(CSF)中磷脂酶A2 活性的抑制作用及改善脑水肿关系,结果显示黄芩苷与川芎嗪均可抑制磷脂酶A2 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黄岑图片大全中药黄岑简介想必大家提到黄芩还是比较熟悉的吧,它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由于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而深受大家的喜爱。
很多人都只知道这种中药材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好处,经常被用来调理身体。
但对于它是什么并不是很了解。
中药黄岑简介黄芩,中药名。
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茎肥厚,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花冠紫、紫红至蓝色,花丝扁平,花柱细长,花盘环状,子房褐色,小坚果卵球形,花果期7-9月。
黄芩产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中国北方多数省区都可种植。
其以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黄芩有什么作用1、抗炎作用:黄芩苷、黄芩素对关节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黄芩素对类风湿关节炎、γ-球蛋白变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D-青霉胺相似。
2、抗菌作用:黄芩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的广谱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和抑制阿米巴原虫的作用,但也有报道黄芩无明显的抗菌作用,或者是有较弱的抗菌作用。
3、抗凝作用:黄芩黄酮有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能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因而有抗凝血作用。
4、安胎作用:黄芩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应用,同时黄芩对中枢抑制能够起到镇静的作用。
5、抗癌作用:黄芩有抗癌作用,其乙醚提物对Ll210有细胞毒作用,其所含白杨素对人体鼻咽癌KB细胞有细胞毒活性。
6、保肝作用:黄芩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其含有的某些成分还能促进家兔胆汁分泌,使血中高胆红素含量降低,起到利胆作用。
黄芩的食用方法1、黄芩蒸猪腰材料:猪腰2个,黄芩12克,调料适量。
做法:①将猪腰切开去筋膜,洗去血水切成片,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钟。
中草药黄芩生产技术规程二、植物学特性黄芩属于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状,下部木质,高可达80厘米,茎直立,上部多分枝,颜色为红褐色,具4棱,有少许柔毛。
叶子卵形至倒卵形,全缘,叶柄短。
花蓝色或淡紫色,呈穗状排列,萼片稀有,花柱突出花冠,花期6-8月。
果实为瘦果,不开裂,含有种子。
三、生产要点1、选址:黄芩喜欢光照充足、土壤疏松、排水良好、较肥沃的环境,适宜在山地、丘陵、河涧和开阔的旱田、盐渍地生长。
应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日照充足、透气性好的地方。
2、地力准备:在选好的种植地上,进行地力调剂。
秋作物的耕深度应达到25~30厘米,同时在上农家肥。
春季再耕翻一次,进行细碎化和平整。
3、间距:根据黄芩的生长习性、分枝情况和农艺技术要求,选择密植或疏植。
一般黄芩的行距为20~25厘米,株距为15~20厘米。
4、播种:一般情况下,黄芩采用播种繁殖。
在春季或夏季,将黄芩的种子均匀地撒在整地后的畦面上,然后轻轻地覆盖一层土。
播种密度为每亩25~30公斤左右,用时30~35天左右即可出苗。
5、除草:进行初期除草后,黄芩可以形成比较好的草本覆盖,能够有效地抑制杂草生长。
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清除一些耕作难度大、较高的不利杂草。
6、灌溉:黄芩对水分的需求不是很高,但防止长期干旱或连续降雨不透,需要适时灌溉。
主要以保持土壤的湿度为目的。
黄芩的生长期内每隔7~10天为一次灌溉,每次水量在100~150毫米左右即可。
7、施肥:会影响黄芩的药用成分和产量,应合理施肥。
在黄芩萌芽数量较多、分蘖初期和生长旺盛期进行施肥比较好。
以农家肥为主,加入适量的磷、钾肥,每亩施用肥料为40~50公斤。
8、病虫害防治:黄芩生长期非常漫长,病虫害不可避免。
主要的病虫害有黄芩疮痂菌、黄芩黄斑病、蓟马、蚜虫等,应选择生物农药或者绿色、有机质肥料防治,尽量减少化学农药对黄芩的毒害。
四、采收和加工1、采收:黄芩的根、茎、叶都含有药用成分,但根中最丰富。
黄芩栽培技术黄芩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喜温暖,耐高温,耐严寒.以肉质根入药.以种子繁殖,二年生黄芩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300公斤以上,、一、选地整地选择地势高燥、向阳、土层深厚、排灌水条件好及地下水位较低的中性至微碱性的沙质(或腐殖质)壤土种值。
结合整地每667平方米(1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或碳酸氢铵5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作基肥,深耕土壤。
播前整细耙平,做成1.8米宽的高畦.畦沟宽40厘米:在地块四周开好较深的排水沟,使灌排水畅通。
二、适时播种1.精选种子。
选择当季生产的、色褐鲜亮、干燥、活性高、健康饱满的籽粒作种用.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种子处理.2.适时适墒播种。
春播4月上旬前后,秋播10月上旬前后。
当墒情合适时在整平耙细的畦面上.按行距25~27厘米,横向开浅沟(播种沟)条播,沟深2~3厘米,播幅7~10厘米.然后将精选备好的种子拌细土(或沙或灰土)均匀地撒入沟内,覆土1-1.5厘米,并用秸秆遮盖(以不见种子为度)。
每667平方米用种量0.75~1公斤。
三、田间管理1.中耕除草。
出苗后结合定苗中耕除草1次.以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中耕除草,直至田间封行。
做到畦内表土层疏松、无杂草.2.追肥每年分别于4月、6月.10月各追肥1次,前两次667平方米施人粪尿2000公斤或用40公斤碳酸氧铵、50公斤过磷酸钙.10公斤钾肥(硫酸钾或氯化钾)兑水浇灌。
10月于根部667平方米深施碳酸氢铵3()公斤、磷肥50公斤、钾肥5公斤,施肥后及时培土以利过冬。
3.排灌水。
黄芩耐旱怕涝,雨季要注意排水.雨水过多或畦内积水易造成烂根减产。
当遇旱情严重时,可引水浸润灌溉。
4.剪除花蕾。
除留种的植株外,当植株于7~10月长出花蕾时.应在H青天上午摘除花蕾,使养分集中供应根部,促进根部生长。
四、病虫害防治1.蚜虫:在生长旺盛季节蚜虫危害芽尖,使植株生长缓慢,影响高产。
防冶方法:一是杜绝偏施氮肥,二是采用低毒广谱杀虫剂常量喷雾。
春兰黄荷简介
春兰黄荷是一种优质的中药材,在中医药学中广泛应用。
它的学名为“黄芩”,属于唇形科黄芩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春兰黄荷的药用部位为其根和根茎,其性味为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泻火解毒等功效。
春兰黄荷分布广泛,主要生长于我国南北各地,包括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四川、湖南、江西等省区。
其中,山东的春兰黄荷品质最佳,因此被誉为“黄芩之冠”。
春兰黄荷的药用价值非常高,其所含的黄芩苷、黄芩甙、黄芩素等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多种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咽喉炎、肝炎、肺炎等疾病。
同时,春兰黄荷还可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春兰黄荷的药用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口服、外用、熏蒸等。
其中,口服为主要方法,常用于制成黄芩颗粒、黄芩口服液、黄芩片等制剂。
外用则常用于制成黄芩酊、黄芩膏等制剂,可用于治疗皮肤病、烫伤、烧伤等外伤。
熏蒸则可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如感冒、咳嗽等。
春兰黄荷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
在现代,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春兰黄荷的药用价值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有新的应用领域被发现。
同时,春兰黄荷也成为了国家中药材重点保护品种之一,保护和开发利用春兰黄荷已经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总之,春兰黄荷是一种非常优质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在中医药学中,春兰黄荷的应用广泛,成为了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加强对春兰黄荷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11·黄芩HuangqinRADIX SCUTELLARIAE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
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
气微,味苦。
栽培品较细长,多有分枝。
表面浅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
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呈角质样。
味微苦。
【鉴别】(1)本品粉末黄色。
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梭形,长60~250µm,直径9~33µm,壁厚,孔沟细。
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长方形,壁较厚或甚厚。
木栓细胞棕黄色,多角形。
网纹导管多见,直径24~72µm。
木纤维多碎断,直径约12µm,有稀疏斜纹孔。
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直径2~10µm,脐点明显,复粒由2~3分粒组成。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酸乙酯-甲醇(3:1)的混合溶液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黄芩对照品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再取黄芩苷对照品、黄芩素对照品、汉黄芩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lmg、0.5mg、0.5mg的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各2µl及上述三种对照品溶液各1µ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0:3:1:2)为展开剂,预饱和30分钟,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三个相同的暗色斑点。
山茅根的功效与作用山茅根(Scutellaria baicalensis)又称黄芩,是唇形科黄芩属植物的根部,是中药材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山茅根在中医学上被广泛应用,并且研究发现它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山茅根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山茅根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热毒一词指的是体内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炎症、溃疡等情况。
山茅根中的有效成分黄芩素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
因此,山茅根常被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热毒病症。
第二,山茅根具有抗菌作用。
许多研究发现,山茅根提取物对多种细菌和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癣菌等。
这得益于山茅根中的黄芩素成分。
黄芩素可以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菌体的生长,从而起到抗菌的效果。
抗菌作用是山茅根的重要作用之一,使得山茅根在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第三,山茅根具有抗炎作用。
炎症是许多疾病的共同表现,如关节炎、肠炎等。
黄芩素可以通过调节炎症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降低炎症反应的强度。
此外,山茅根还可以抑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减少有害氧化产物的生成,从而减轻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
因此,山茅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
第四,山茅根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常受到各种化学物质和外界环境的损害。
黄芩素可以抑制胆红素的合成和胆固醇的氧化,保护肝细胞的正常功能。
此外,山茅根还可以提高肝脏的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的生成,保护肝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因此,山茅根常被用于治疗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
第五,山茅根具有抗肿瘤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山茅根中的黄芩素可以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黄芩素能够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因子信号,抑制血管生成,从而阻断肿瘤的血供和营养供应,抑制肿瘤的生长。
抗肿瘤作用是山茅根的重要作用之一,使得山茅根成为肿瘤治疗的潜在药物。
黄芩片的功能主治是什么1. 黄芩片的起源黄芩片是一种传统中药,由黄芩煎煮浓缩而成的片剂。
黄芩是指植物黄芩的地下部分,属于唇形科黄芩属。
黄芩分布广泛,主要产于中国各地。
黄芩片因其独特的药效而被广泛使用,下面将介绍它的功能主治。
2. 黄芩片的功能黄芩片具有多种功能,主要包括:•清热解毒:黄芩片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毒病症、痈疽肿痛等疾病。
•利咽消肿:黄芩片能够缓解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喉咙干燥等症状,对于咽部不适有很好的效果。
•抗菌抗病毒:黄芩片具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对于呼吸道感染、肠胃炎等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抗炎止痛:黄芩片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疼痛症状,对于风湿病、关节炎等疾病有一定效果。
•保护肝脏:黄芩片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可以减轻肝脏损伤,对肝炎、脂肪肝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3. 黄芩片的主治根据黄芩片的功能,它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3.1 热毒病症黄芩片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毒引起的疾病,如:•感冒:黄芩片可以缓解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咽喉肿痛:黄芩片可以缓解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症状。
•上火:黄芩片可以降火清热,减轻上火引起的口腔溃疡、口干等症状。
3.2 呼吸道感染黄芩片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适用于呼吸道感染,如:•咳嗽:黄芩片可以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对于支气管炎、喉咙炎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鼻窦炎:黄芩片可以减轻鼻塞、鼻痛等症状,对于鼻窦炎有一定效果。
•扁桃体炎:黄芩片可以缓解扁桃体炎引起的咽喉肿痛、发热等症状。
3.3 消化系统疾病黄芩片具有利胆、保护肝脏的作用,适用于肠胃炎、胆囊炎等疾病,如:•肠胃炎:黄芩片可以缓解胃痛、腹泻等症状,对于肠胃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脂肪肝:黄芩片可以保护肝脏,减轻脂肪肝的症状。
•胆囊炎:黄芩片可以促进胆汁排泄,减轻胆囊炎引起的胆绞痛等症状。
3.4 风湿病、关节炎黄芩片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湿性疾病、关节炎等,如:•风湿病:黄芩片可以减轻风湿病引起的关节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虎刺根的功能主治作用是简介虎刺根,学名为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又名黄芩、葛根,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属于唇形科黄芩属。
其根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虎刺根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东北和华北地区,由于其极具药用价值,近年来被人们广泛种植和采集。
功能主治虎刺根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作用,主要包括:1.清热解毒:虎刺根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功效,在中医药方面主要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发热、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
2.凉血止血:虎刺根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对于血瘀滞、血热引起的痛经、崩漏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抗菌消炎:虎刺根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等疾病。
4.利胆排石:虎刺根可以刺激胆囊收缩、调节胆固醇代谢,有助于预防胆囊结石的形成,并有一定的溶解结石的作用。
5.镇静安神:虎刺根具有一定的镇静安神作用,可用于治疗焦虑、失眠等症状。
6.抗过敏:虎刺根对过敏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湿疹等有一定的疗效。
用法用量虎刺根在中医药方面主要以煎剂、水煎剂、酒剂、丸剂等形式使用。
一般用量为5-15克,可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煎剂:将虎刺根研粉后加入适量水煎煮,取煎液口服或外用。
•水煎剂:将虎刺根切碎后用适量水煎煮,取煎液口服。
•酒剂:将虎刺根研粉后与适量白酒混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取出,取酒液口服。
•丸剂:将虎刺根研粉后与适量草药粉末混合,制成丸剂,口服。
注意事项1.虎刺根具有较强的药性,使用时应严格遵循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不宜自行随意使用。
2.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虎刺根可能与某些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使用时应告知医生或药师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4.使用虎刺根过程中如出现过敏、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结论虎刺根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作用,如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抗菌消炎、利胆排石等。
唇形科黄苓属唇形科唇形科(学名:Lamiaceae)是双子叶植物纲中的一个科,大约有220个属,3500余种,是一个大科,主要分布中心在地中海沿岸和小亚细亚半岛,是干旱地区的主要植被。中国有99属约800余种。唇形科的模式属为野芝麻属(Lamium)。种属分布:唇形科植物为世界性分布,约有220属6000余种,有近1/2种产于地中海及近东中亚。中国有99属800余种,遍布南北各地。分类方法:世界各地广泛采用的是J·布里凯(1895~1897)系统,J·布里凯依据花柱是否着生子房底和小坚果着生面大小分为两大群。花柱不着生子房底,小坚果具侧腹向合生面且接触面大的一群为原始;而花柱着生子房底,小坚果具基部合生而且接触面小,很少有多少基腹向的合生面的一群为进化。前一群包括两个亚科:筋骨草亚科和Prostantheroideae亚科。后一群包括其余8个亚科:锥花亚科、保亭花亚科(Wenchengioideae)、黄芩亚科、薰衣草亚科、镰果亚科(Dreanocaryoideae)、野芝麻亚科、罗勒亚科及Catopherioideae亚科。黄芩亚科黄芩亚科:包含3属300余种,其中有两个单型属:一产美国西南部至墨西哥的Salazaria属,一产南美厄瓜多尔的Harlanlewisia属。而第三属黄芩属(Scutellaria)是一大属,约300种,世界广布,美洲有一亚属。该亚科在萼和花冠的构造上是颇为特化的,但萼深裂为两片和小坚果具短柄、有各种毛茸、突起及翅状附属器等特征联系了筋骨草亚科的Tinnea属和野芝麻亚科中的Perilomieae族。另一方面,由于种子横生而胚根贴在皱曲子叶的一侧,该亚科在形态上是孤立的,但其分布区则符合于近代比较发达的亚科或族,这说明该亚科既有较古老的来源,同时又是在发展和分化的过程中,并趋向形成一个单独的顶极。黄芩属Scutellaria L. 黄芩属,唇形科,约300余种,广布于世界,但热带非洲少见,非洲南部全无,我国约100余种,南北均产之,其中黄芩S. baicalensis Georgi为著名的中药之一,产北部。草本或亚灌木,稀灌木,匍匍上升或披散至直立;茎叶常具齿,或羽状分裂或极全缘,苞叶与茎叶同形或向上成苞片;花腋生,对生或上部者有时互生,组成顶生或侧生总状或穗状花序,有时远离而不明显成花序;花萼钟形,背腹压扁,二唇形,唇片在果时闭合,最终沿缝合线开裂达萼基部成为不等大两裂片,上裂片脱落而下裂片宿存,有时两裂片均不脱落或一同脱落,上裂片在背上有一个盾片或无盾片而明显呈囊状突起;花冠筒伸出,前方基部膝曲呈囊状或囊状距,内无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盔状,下唇3裂,中裂片宽而扁平,全缘或先端微凹,稀浅4裂;雄蕊4,前对较长,后对花药具2室,前对花药由于败育而退化为1室,药室裂口均具髯毛;花柱不相等2浅裂,后裂片甚短;花盘前方常呈指状,后方延伸成直伸或弯曲柱状;小坚果扁球形或卵圆形,具瘤,被毛或无毛,有时背腹面明显分化,背面具瘤而腹面具刺状突起或无,赤道面上有膜质的翅或无。外形特征:茎叶常具齿或羽状分裂或极全缘,苞叶与茎叶同形或向上成苞片;花腋生,对生或上部者有时互生,组成顶生或侧生总状或穗状花序,有时远离而不明显成花序;花萼钟形,背腹压扁,二唇形,唇片在果时闭合,最终沿缝合线开裂达萼基部成为不等大两裂片,上裂片脱落而下裂片宿存,有时两裂片均不脱落或一同脱落,上裂片在背上有一个盾片或无盾片而明显呈囊状突起;花冠筒伸出,前方基部膝曲呈囊状或囊状距,内无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盔状,下唇3裂,中裂片宽而扁平,全缘或先端微凹,稀浅4裂;雄蕊4,前对较长,后对花药具2室,前对花药由于败育而退化为1室,药室裂口均具髯毛;花柱不相等2浅裂,后裂片甚短;花盘前方常呈指状,后方延伸成直伸或弯曲柱状;小坚果扁球形或卵圆形,具瘤,被毛或无毛,有时背腹面明显分化,背面具瘤而腹面具刺状突起或无,赤道面上有膜质的翅或无。所有物种阿尔泰黄芩伏黄芩(原变种)连钱黄芩少脉黄芩楔叶红茎黄芩安徽黄芩甘肃黄芩连翘叶黄芩少毛伏黄芩斜叶变种白花黄芩光紫黄芩连翘叶黄芩(原变种)深裂叶黄芩斜叶尾叶黄芩半枝莲海南黄芩两广黄芩石蜈蚣草荨麻叶黄芩变黑黄芩韩信草裂叶黄芩石蜈蚣草(原变型)荨麻叶黄芩并头黄芩韩信草(原变种)柳叶变种四裂花黄芩岩霍香并头黄芩(原变种)河南黄芩柳叶红茎黄芩四裂花黄芩(原变种)岩藿香不齐齿黄芩黑龙江变种龙头黄芩缩茎变种岩薷香藏黄芩黑龙江京黄芩龙头黄芩(原变种)缩茎韩信草仰卧黄芩赤水黄芩黑心黄芩罗甸黄芩塔头变种腋花黄芩粗齿黄芩红茎黄芩吕宋黄芩塔头狭叶黄芩腋花黄芩(原变种)大齿黄芩红茎黄芩(原变种)吕宋黄芩(原变种)台湾黄芩异色黄芩大花京黄芩湖南黄芩毛茎黄芩天全黄芩异色黄芩(原变种)大花腋花黄芩黄芩毛叶黄芩图们黄芩英德黄芩大花准噶尔黄芩黄芩属木里变种微尖苞黄芩硬毛四裂花黄芩大坪子黄芩灰毛滇黄芩木里灰岩黄芩微柔毛变种永泰黄芩大姚黄芩灰岩黄芩南粤黄芩微柔毛并头黄芩莸状黄芩大叶黄芩灰岩黄芩(原变种)囊距黄芩巍山黄芩粘毛黄芩淡黄黄芩假活血草念珠根茎黄芩尾叶黄芩展毛黄芩地盆草假韧黄芩偏花黄芩尾叶黄芩(原变种)展毛韧黄芩滇黄芩假韧黄芩(原变型)平卧黄芩文山黄芩长管黄芩滇黄芩(原变种)缙云黄芩屏边黄芩雾灵山变种长毛韩信草顶序石蜈蚣草京黄芩祁门黄芩雾灵山并头黄芩长叶并头草短促变种京黄芩(原变种)琴干黄芩西畴黄芩爪哇黄芩短促京黄芩居间灰岩黄芩韧黄芩喜沙变种浙江黄芩短盾假韧黄芩锯叶变种韧黄芩(原变种)喜沙并头黄芩枝花石蜈蚣草钝叶黄芩锯叶峨眉黄芩柔弱黄芩喜荫黄芩直萼黄芩钝叶黄芩(原变种)锯叶岩藿香瑞丽黄芩细花黄芩中甸黄芩多毛并头黄芩宽苞黄芩三脉变种狭管黄芩竹林黄芩多毛蓝花黄芩盔状黄芩三脉钝叶黄芩狭叶黄芩准噶尔黄芩多毛连翘叶黄芩蓝花黄芩散黄芩狭叶黄芩(原变种)准噶尔黄芩(原变种)多枝韩信草蓝花黄芩(原变种)沙滩黄芩纤弱黄芩准喀尔黄芩峨眉黄芩乐东变种山西黄芩显脉黄芩紫茎变种峨眉黄芩(原变种)乐东吕宋黄芩少齿变种小叶韩信草紫茎京黄芩方枝黄芩棱茎黄芩少齿黄芩小紫黄芩紫苏叶黄芩伏黄芩丽江黄芩少齿龙头黄芩楔叶变种紫心黄芩阿尔泰黄芩形态特征:多年生半灌木,根茎木质,多弯拐。茎多数,下部常木质化,平卧或上升,基部多分枝,分枝与主茎近等长,曲折,钝四棱形,常暗紫色。叶片卵圆形。花期7—8月,果期8月。分布及生境:产新疆(阿尔泰山);生于坡地上,海拔1600—2500米。安徽黄芩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高约60厘米,锐四棱形,具沟,叶坚纸质,卵圆形,花对生。花期6月。分布及生境:产安徽西南部(潜山),生于海拔900米山地。白花黄芩形态特征:主茎伏地,四棱形,无毛;枝直立,叶具柄,基部圆形且收缩成极短的柄,全缘,无毛。分布及生境:产四川中部;生于海拔800米地方不齐齿黄芩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垂直,木质;根茎平卧,分枝或多分枝。分布及生境:产新疆北部;生于草甸及石质坡地亚高山草甸带中。苏联也有。半枝莲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四棱形,花对生,偏向一侧,。花期5-10月,果期6-11月。分布及生境:分布于华东、华南、西南有河北、陕西南部、河南、湖北、湖南;生于溪沟边、田边或湿润草地上。变黑黄芩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根茎匍匐,纤细。茎直立上升,柔弱,四棱形,无毛,具细条纹,基部带紫色。叶草质,卵圆形花柱细长。成熟小坚果未见。花期4—6月。分布及生境:产四川(南川);生于海拔650米左右。并头黄芩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细长,斜行或直伸。茎直立,不分枝或少有分枝,四棱形,。叶对生,三角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花期6—8月,果期8—9月。分布及生境:除西部荒漠区外,广布内蒙古全区。我国黑龙江、河北、山西、青海;苏联、蒙古、日本也有。生于河滩草地、山地草甸、林缘、林下、撂荒地及路旁。藏黄芩形态特征:矮小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木质,顶端多分枝。茎多数,自根茎生出,钝四棱形。叶片近圆形或卵圆状圆形,成熟小坚果未见。花期7月。分布及生境:产西藏南部;生于洪积扇上,多碎石沙土中,海拔4580米。赤水黄芩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根茎短,斜行,密生须根。茎直立,柔弱,四棱形,略具槽,叶膜质,卵圆形或卵圆状长圆形。花对生。
分布:产贵州北部。大花京黄芩形态特征: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花萼外面被具腺小疏柔毛及短柔毛,花冠较大,长达2.5厘米,下唇片具深紫斑;叶两面明显具紫黑色腺点,边缘具缺刻状牙齿。粗齿黄芩形态特征:直立草本;根茎平卧,具纤维状须根。成熟小坚果未见。花期5月。分布及生境:产广东(乳源);生于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