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86.00 KB
- 文档页数:31
心律失常常见类型及诊断治疗当人处于健康状况下,心脏会在一定范围的频率下进行搏动,而心率搏动的冲动来源于窦房结,并且按照一定的程序传到心房与心室。
而患者的心率失常就是患者在心脏搏动的过程中因为多种病因或者诱因导致患者的心脏冲动、频率、节律以及起源部位和传导速度等功能发生异常。
心律失常症状发生以后,需要充分的结合患者心率失常的发生类型及对对人体各器官功能的影响进行及时的诊断治疗,使患者的心率失常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否则将会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进一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1心律失常常见类型分析1.1按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分类冲动形成异常:常见的有窦性心律失常和异位心律。
窦性心律失常是指患者的心脏搏动起源于正常的心脏起搏点,即窦房结,但其节律异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者是心律不齐、窦性停搏等等。
而异位心律主要是指患者的心脏搏动不是源于正常的心脏起搏点的窦房结,而是出现了异位心脏搏动,常见的有期前收缩,阵发性的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以及心室颤动等。
冲动传导异常:按照生理性分析包括干扰和房室分离。
按照病理性分析包括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分支阻滞以及室内阻滞。
而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主要包括预激综合征。
1.2按照速率和部位进行分类按照速率和部位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快速型心律失常和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别。
2心理失常的诊断在临床中诊断心律失常采用普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负荷实验、心室晚电位、心脏电生理检查等多种方法。
(1)通过心电图进行诊断是临床中诊断心律失最常见的无创伤性检查技术,通过清晰准确完整的记录心电图,然后针对心电图进行分析,从而,诊断心房与心室节律是否规则,心房与心室的频率是否一致,PR期间是否处于恒定状态,同时P波与QRS 波群的形态是否正常,并且分析P 波和QRS波群的相互关系。
(2)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小型的便携式心电记录仪,可以24小时记录患者的心电活动,而患者在接受心电图记录心率情况时可以不受检测地点限制,可进行正常活动和工作。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发生异常,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头晕等,严重时甚至可能致命。
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常见的治疗方案,以及预防心律失常的措施。
1. 诊断方法心律失常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家族病史等信息,以了解心律失常可能的原因。
(2)体格检查:包括听诊心脏、测量血压和脉搏等,医生会观察是否有异常的心音或杂音。
(3)心电图(ECG):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的工具,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程度。
(4)Holter监测:该检查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检测到发作性的心律失常。
(5)心脏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波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确定心律失常的原因。
2. 治疗方案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案因患者的病情和类型而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药物治疗:对于一些轻度的心律失常,医生可能会首先尝试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2)电生理检查与消融术:该方法适用于复杂的心律失常,通过导管在心血管系统中进行检测和治疗,可以精确地定位和消除异常的电活动。
(3)心脏起搏器:对于一些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医生可能会植入起搏器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4)手术治疗:在部分情况下,如心脏病变导致的心律失常,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来修复心脏的异常结构。
3. 预防措施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复发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时锻炼、充足睡眠、合理饮食、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降低心律失常的风险。
(2)避免诱发因素:如避免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咖啡因和刺激性药物的摄入等。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如测量血压、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等,有助于早期发现心律失常并及时处理。
4. 结语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小儿心律失常诊治指南疾病简介: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即希氏束)、左、右束支及蒲肯野氏纤维。
心律失常 (arrhythmia)系指心脏激动来自窦房结以外的起搏点,或激动传导不按正常顺序进行,或传导时间较正常延长或缩短。
严重心律失常可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
小儿心律失常不论从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各方面都与成人差异较大。
小儿心律失常病因心律失常的病因及诱因心律失常多发生于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中如三尖瓣下移常易并发室上性心律失常,如房性过早搏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大血管错位常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房间隔缺损常发生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可后遗严重心律失常,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后天性心脏病中以风湿性心脏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肌炎最多见,长Q-T综合征及二尖瓣脱垂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由于心律失常对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可导致心力衰竭,休克,晕厥以及脑栓塞等而使原有心脏病加重,心脏以外的原因引起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有电解质紊乱。
药物反应或中毒,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自主神经失调及情绪激动等,在电解质紊乱中以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及高钾血症最常见;在药物反应所引起的心律失常中以洋地黄类制剂中毒最为重要,在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时更易诱发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的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多有致心律失常副作用,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出血也可发生心律失常,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及麻醉过程中常有心律失常,新生儿及婴儿早期心律失常可与母妊娠期疾病,用药及分娩合并症有关,患有全身性红斑狼疮病的母亲,其新生儿多有房室传导阻滞,婴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因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有些心律失常,尤其是期前收缩常找不到明显的原因,新生儿心脏传导系统未发育成熟,至2岁时始完善,新生儿期窦房结的起搏细胞结构原始,窦房结动脉搏动弱不能调节窦房结激动的发放,故窦性心律波动范围大,另外,房室结区在塑形过程中,自律性增高,传导功能不均一,以及残留的束室副束(Mahaim束),均易导致室上性期前收缩及心动过速,可随年龄增长而自愈。
小儿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及治疗近年来随着小儿电生理学的开展、介入治疗的增加及对小儿心律失常诊断水平的提高,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现率及发病率均较前升高。
本文主要就小儿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与诊治进行讨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在小儿快速心律失常中常见,多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突然发作、突然终止。
发作持续数分钟、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如发作>24 h,易合并心力衰竭和(或)心源性休克。
婴儿可表现为拒食、气促、不安、多汗、苍白等。
儿童可表现为头晕、心慌、心悸、心前区不适等。
发作时心率突然增快,心率160~300次/min,快而整齐,心电图QRS波时限正常,伴逆传型房室折返、室内差异性传导、原有束支阻滞时可增宽。
QRS波后可见逆行P′波,或融于QRS波中。
治疗刺激迷走神经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可延缓房室传导,从而终止发作。
兴奋迷走神经应在心电图持续监护下进行,可用于症状较轻或无症状的、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儿。
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可用冰袋或冰水浸湿的毛巾敷脸15~30 s。
婴儿亦可用温度计刺激直肠以终止发作。
对于年长儿,可嘱患儿吸气后屏气15~20 s。
颈动脉窦按摩不可用于儿童。
药物治疗如刺激迷走神经无法转复心率,可在监测心电图情况下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转复后静脉滴注或口服药物维持疗效。
①普罗帕酮:每次1mg/k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10 mL缓慢静脉推注,如首剂无效,间隔15~20 min可予第2剂,总剂量<5mg/kg。
如有效可予4~7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
有传导阻滞及明显心功能不全者禁忌使用。
②腺苷:三磷腺苷首剂40~50μg/kg,于2 s内快速静脉注射,如首剂无效,可隔3~5 min加倍递增剂量再次使用,最大剂量不超过250μg/kg。
不宜用于房室阻滞、窦房结功能不全及哮喘患者。
③维拉帕米:每次0.1 mg/kg静脉注射,加入10mL葡萄糖注射液缓慢注射,每次最大剂量不宜超过5 mg。
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与处理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指的是心脏节律不规则或过快过慢。
心律失常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型,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结内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等等。
针对不同种类的心律失常,需要进行不同的识别和处理。
本文将介绍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和处理方法。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是指窦房结生成的心房搏动次数不一致、节律不规则的现象。
窦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如心肌缺血、心肌病变、电解质紊乱、药物毒性等。
识别窦性心律失常可以通过心电图检查,治疗方案则需要针对原因进行处理。
房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于心房而不是窦房结的现象,如房性早搏、房颤、房扑等。
房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收缩。
识别房性心律失常可以通过心电图检查,治疗方案则需要针对具体类型进行处理。
房室结内传导阻滞房室结内传导阻滞是指心室收缩的节律发生改变,常见的类型有一度、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它的原因可能是心肌缺血、心肌病变、药物毒性等。
诊断一度、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以通过心电图检查,对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则需要考虑起搏器植入手术。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指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收缩,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律失常。
其常见的原因包括心肌缺血、心肌病变、高血压等,诊断可通过心电图检查。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电击复律、手术等。
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不整,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
它的原因可能是心肌缺血、心肌病变、药物毒性等。
室性心律失常常常伴随着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病症。
识别室性心律失常可通过心电图检查,治疗方案则需要针对具体类型进行处理。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应该通过心电图等检查手段诊断具体类型,然后针对不同类型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心脏功能的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的痛苦,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规范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主要依据,下图是根据心电图上特点提供的诊断线索(图1-1)。
图20-2 根据心电图特征提示的心律失常诊断表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室上速包括阵发性房性和交接区性心动过速,实际从心电图上难以区分,现今统称为室上速。
室上速的发生机制有折返激动和自律性增高两大类。
折返激动可以发生在窦房结与心房之间、心房内、房室结内及房与室之间。
后两种近返占室上速的90%以上,是急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前两种折返,及自律性增高者不及10%,而且频率不是极快或者不是持续性的,不经常促使患者去急诊就医。
房室结内折返是房室结内存在两条电生理性能不同的途径:一条快径,传导快速但相对不应期较长;另一条慢径,传导缓慢但相对不应期较短(图20-3A)。
正常时激动从快径下传。
若激动提早下传遇到快径不应,激动于是从慢径下传。
当激动传到慢径远端时快径已脱离了不应期,激动便可以通过快径逆行传到心房。
此时慢径也已脱离不应期,激动得以再次经慢径下传,周而复始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间折返的途径最常见于房室间旁路(或附加肌束)和正常传导系统,及心房和心室(图20-3B)。
显性房室旁路,心电图表现为预激综合征(短P-R间期和△波)。
隐性旁路心电图上无特殊表现,与正常无异,但是旁路仍有逆行传导的功能,而且近年来发现并不少见。
室上速发作时,多数情况下激动由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从帝路逆行上传,QRS波群时间正常。
约有10%在心动过速时激动从旁路下传到心室,再由正常传导系统递传到心房,此时的QRS 波群宽大畸形,系心室完全预激。
旁路折返室上速QRS波群窄的称为正向传导性,QRS波群宽的为逆向传导性。
图20-3 房室结内及房室间折返性室上速的示意图室上速发生和终止都是突然的,这个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
心动过速频率150~240次/min,很是匀齐。
从心电图上不易区分房室结内抑是房室旁路的折返(在QRS波群正常时)。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诊断与治疗方法一、引言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在起搏和传导过程中产生异常,导致心脏搏动不规律或节奏异常的一类疾病。
这种疾病常见于临床,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重大影响。
为了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心律失常,电生理学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诊断与治疗方法。
二、电生理学评估电生理学评估是确定心脏节律与传导障碍原因的关键步骤之一,它既可以用来发现疾病的存在,也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其发展情况。
目前广泛使用的电生理学评估方法包括:静息12导联心电图、动态24小时心电图、运动血流动力学测试以及侵入性操作。
1. 静息12导联心电图静息12导联心电图是最简单、最直接地检测心率与节奏紊乱问题的方法之一。
通过将多个电极放置在患者身体表面,心电图机能够记录下心脏的电活动,并输出相关数据供医生分析。
然而,对于某些频发或间歇性的心律失常来说,静息12导联心电图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
2. 动态24小时心电图动态24小时心电图监测可以追踪心脏活动的变化情况,并对不规则节律进行长时间记录。
患者佩戴一台便携式记录仪器,该仪器会自动记下整个日常活动周期内的所有心电信号。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医生可以识别和评估各种心律失常。
不过,由于监测时间有限,该方法可能无法捕捉到某些瞬时或暂时性的异常事件。
3. 运动血流动力学测试运动血流动力学测试是通过让患者在运动状态下进行心脏负荷评估,并同时记录心电图、血压和额外的参数来检测存在隐匿性传导阻滞等与活跃度相关的问题。
这种测试可用于检测严重劳损引起的传导问题以及其他难以通过静息或卧位测试发现的异常。
4. 侵入性操作当非侵入性操作无法满足诊断需求时,侵入性操作就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
典型的侵入性操作包括心内膜心电图(TEE)、有效不应期(ERP)测定、无创型和有创型电生理学研究。
三、治疗方法治疗心律失常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方式。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抑制异常节律的发生或者增加正常节律的发生来恢复心脏正常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