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先秦诸子百家简介
- 格式:pptx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15
先秦诸子百家概括
1、儒家:孔子(春秋中期)《春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私人编著的通史)(五经之一)、曾子(春秋后期)《大学》(四书之一)、子思(战国前期)《中庸》(四书之一)、孟子(战国中期)《孟子》(四书之一)、荀子(战国后期)《荀子》
2、道家:老子(春秋前期或春秋中期)《道德经(老子)》、庄子(战国中期)《庄子(南华经)》
3、法家:申不害(战国中期)《申子》(大多散佚)、韩非(战国晚期)《韩非子》
4、墨家:墨子(春秋中后期—战国前期)《墨子》
先秦时期其他一些经典作品:
《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编纂的儒家经典。
(四书之一)
《国语》:传为左丘明所著。
《春秋左氏传》:左丘明所著。
孔子所著的《春秋》为经,此书则为传,并与《国语》的内容互相参证。
《易经》(周易):传为周文王所著。
(五经之一)
《礼记》:传为孔子整理。
(五经之一)
《孙子兵法》:“兵圣”孙子所编。
《吕氏春秋》:由吕不韦召集门客所编。
《诗经》:孔子整理。
(五经之一)
主张:
1儒家:仁政,民贵君轻。
(儒士的哲学)
2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隐士的哲学)
3法家:“法制”,中央集权。
(谋士的哲学)
4墨家:兼爱,非攻。
(武士的哲学)。
先秦诸子百家简介儒家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
注重“人道大伦”,希望推衍“爱与敬”。
让人不拘泥、不保守,让人不偏执、不极端,让人与时俱进,不故步自封。
儒家注重教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六经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
儒家注重德政。
“天子者,与天地参。
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
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
”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
儒家特别注重社会管理,尤其注重管理者的素质。
提倡教化,抨击暴政。
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
儒家以人为本,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学术流派。
道家道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反对争斗。
“道”随顺万物,尊重世间万物的种种差异。
所以“道”没有统一的形态,趋近“道”也没有统一的方式。
法家法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汉书·艺文志》)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太史公自序》)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
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先秦诸子百家简介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中国文化与思想经过几千年的积累的一次暴发期,影响较大的有20多家学说,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刘歆《七略》"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班固《汉书.艺文志》。
后世就把"小说家"去掉,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九种学术流派。
现在所常说的“九流”多数意思是按照职业身份尊卑来排的说法"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主要思想:三纲五常修齐治平推己及人家国一体天人相应,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代表著作:《论语》、《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主要思想:"少私寡欲"、"道法自然";小国寡民返朴归真无为而无不为脱胎于原始社会,向往原始共产主义,适合生产力低下时使用,一般在王朝百废待举时期采用。
比如西汉,样本小的时候不用细致管理,放水养鱼,有些类似现在东北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
代表著作:《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
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
黄老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因俗简礼、兼容并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删繁就简、休养生息,政治理想是大一统,体现了"离体为用"的特点,成为了历次大乱之后政府治世的急救包。
先秦诸子读书笔记一、先秦诸子百家概述。
1. 背景。
- 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 -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极为繁荣的时代。
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这种动荡的社会环境促使不同阶层的思想家们对社会、政治、道德、伦理等诸多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流派。
2. 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 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
孔子(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提倡“仁”的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其思想核心还包括“礼”“义”“智”“信”等道德观念。
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他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 墨家: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生卒年不详,约在公元前468 - 公元前376年之间),名翟,他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
“兼爱”主张无差别的爱,反对儒家的等级之爱;“非攻”反对战争,倡导和平;“尚贤”强调选拔贤能之人治理国家;“节用”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 法家:代表人物有韩非、李斯等。
韩非(约公元前280 - 公元前233年),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法律的约束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对秦国的统一和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各学派思想的具体解读。
1. 儒家思想的内涵与影响。
- 孔子的思想体系。
- 在政治上,孔子虽然渴望恢复周礼,但他的“仁政”思想又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种德治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统治者,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教育方面,孔子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成就斐然。
他不仅收徒讲学,而且因材施教。
例如,对于子路和冉有问“闻斯行诸”的不同回答,体现了他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的智慧。
先秦诸子概述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
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
所以读先秦诸子,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
所以读先秦诸子,有益于启发和引导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
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
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所以,有益于培养和加强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先秦诸子散文原创性之强、哲思之深、风格流派之多、影响之远,它们都是空前的绝后的。
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可以得到独特的享受,──一种将感性与理性深刻融合在一起的享受。
丰富学生的思想智慧,开启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经典论说可资援引,其奇妙优美的表达可资借鉴。
所以读先秦诸子,又有益于提高写作能力。
二、“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宗法制动摇,兼并战争频仍、政治风云多变。
正是在这种情势之下,士阶层空前活跃.有的聚徒讲学、有的游说各国。
诸侯卿相争相养士,以招揽人才,壮大目己的势力,而贤能之士也借机献计献策,陈述己见。
如战国中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中各派学者荟萃,竟达上千人,他们论学议政,著书立说,盛况空前。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孔子》、《孟子》、《荀子》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作品:《韩非子》5.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慎到和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6.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7.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8.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9.农家,农家代表:许行10.小说家,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诸子百家简介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思想学术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总称。
诸子指各派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百家泛指各学派,《荀子·解蔽》:“诸候异政,百家异说。
”《荀子·解下》:“百家之学或称而道之”。
西汉刘歆概括总结为:“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的《七略》,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另外在《诸子略》中把先秦至汉初各学派分为儒家、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又著录其他各家著作。
诸子百家之儒家儒家是中国哲学史上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
春秋时期孔子所创立。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学说内容,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主,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
据近人研究认为,儒本指以相礼为职业的知识分子。
孔子早年曾以“儒”为业,深悉礼,通六艺,并以之授徒。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率群弟子周游列国,形成影响巨大的一个学派。
孔子死后,该派被称为儒家。
战国时儒家有八派,以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影响为最大。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便从先秦诸子之一跃为在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派别。
一些早期儒家著作也被奉为经典。
为适应各个时期统治阶级的需要,儒家总是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学说来,为统治者服务,深受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欢迎。
在儒家的发展史上,汉末至唐,儒家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冲击,逐渐衰落,遂形成三教鼎立的格局。
宋明时代,有兼取佛道思想成朱派和陆王派的理学,他们以佛、道思辨理论改造儒学,极大地提高了儒家哲学的思辨性,儒家又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近代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儒家学说受到西方学说的冲击,也受到激进思想家的猛烈批判,遂被各种新的学说取代。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搜狗百科儒家儒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
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由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内容如下: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
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
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孔子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
代表人物介绍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
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
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诸子百家的含义: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史家论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对学术流派的见解,司马谈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吕思勉认为“术数”、“方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子,可算为十二家。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高频考点:先秦诸子百家都有哪些诸子是指中国先秦时期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列子、申子、韩非子等学术思想代表人物。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术流派,而至战国中期,百家争鸣,众多学说纷呈,丰富多彩,为中华文化奠定了深厚基础。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对学术流派的见解,司马谈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论六家要旨),即: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先秦诸子百家当中有名的共有189家,著作更达到了4324篇;后来约有10家发展成了学派,即: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
而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术数”、“方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子,可算为十二家。
(1)儒家公元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儒家起初仅是诸子百家之一,在秦代更是大受迫害,自汉代起才得到朝廷独尊,成为官学与国教,在两晋南北朝和唐代,儒家与佛、道二家并称三教,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领域的领导地位,继后经宋儒重新阐释,形成理学,发展心性之学后得以重振声势,并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大受尊崇。
儒家尊崇孔子为圣人,以四书五经为经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二程、朱熹、王阳明、顾炎武等大儒加以发扬,历久而犹新。
(2)法家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用法治理国家的思想学派,法家的思想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
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一个组织或学派叫“法家”,只是在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中将韩非子、管子等理念相似的人归类为一派并命名“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