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双语Andrew STanenbaum第五版CNchapter1
- 格式:pptx
- 大小:7.24 MB
- 文档页数:31
计算机网络andrew第五版答案【篇一:《计算机网络》第5版andrew课后第1章】p class=txt>1. 第一章1. 狗携带的数据 7gb*3=21gb数据传送21gb 的时间需要 t=21gb/150mbps = 1146.88s这段时间狗运动的路程 s=18km/h* 1146.88s = 5734.4m如果够的速度加倍或者磁盘容量,最大距离也会加倍。
如果线路传输速率加倍,则最大距离减半2. lan模型有可拓展性,如果lan 只是一条单一线路,虽然成本更低,但如果出现错误,则链路将崩溃。
客户机-服务器提供了更好的计算性能和更好的接口。
3. 大陆间的光钎网络,虽然能搭载大量数据,但由于距离遥远,所以延迟比较高 56kbps 的调制解调网络带宽较低,延迟也比较低。
4. 为提供数字语音流量和视频流量,需要统一的投递时间。
如果针对金融业务流量,稳定性和安全性很重要。
5. 交换时间不会成为延迟的主要因素。
信号传输速率为200 000 000m/s 在10us 内传输距离为2km,而纽约到加州距离为5000km,即使有50个交换机,也只增加了100km的距离,整体影响为只有2% 。
6. req 来回需要2次传输,rep 返回也需要2次总共4次传输距离为40 000km *4 = 160 000km 。
传输延迟 t = 160 000km / 300 000 000 = 523ms。
7.8.有ab ac ad ae bc bd be cd ce de 10种可能的线路,每个线路有高速线路中速线路低速线路不设置线路 4种状态所有有4^10 = 1048576 中可能。
100ms 一种线路,需要花费 104857.6s 。
9.总共n+2 个时间,事件1 - n 表示对应主机成功反问信道,未遇到冲突,该概率为p(1-p)^(n-1), n+1 表示空闲信道该概率为 (1-p)^n ,n+2事件是冲突。
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即:连通性和共享2.网络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互联网internet是网络的网络,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络,连接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都称为主机。
3.因特网可以划分为以下两大块: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又称资源子网;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又称通信子网。
4.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路由器,;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5.电路交换特点:必定是面向连接的,必须经过“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3个阶段;优点: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缺点:由于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这导致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很低。
6.报文交换则基于存储转发原理,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优点: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7.分组交换则采用存储转发技术,特点:在发送报文前,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为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在每一个数据段前面加上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重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就构成了一个分组。
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对通信链路逐段占用)、迅速(可以不先建立连接)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各个分组独立),网络生存性能好。
8.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9.发送时延是主机或路由器发送第一个比特到最后一个比特所需要的时间,因此发送时延也叫传输时延。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信道带宽10.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11.信道利用率指在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
计算机网络复习笔记第一章概述1.Store-and-forward 存储转发2.模块化的设计,将通信软件分割成小的相互叠加的层。
分层的意义: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容易实现软件的更新和升级。
3.协议,通信双方关于如何进行通信的一种约定,是不同通信体系中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规则。
4.协议分层的意义:简化了通信软件的设计、每一层的实现都是可替换的、每一层都向上层提供服务,而把如何实现这些服务的细节对上一层加以屏蔽。
5.QOS 服务质量6.服务是下一层为上一层提供的一组原语(操作)。
服务涉及层之间的接口。
协议,同一层上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规则。
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7.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OSI 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TCP 传输控制协议IP网络之间互联的协议8.OSI七层模型及其功能。
(1)物理层,在通信信道上传输原始的数据位。
(2)数据链路层,相邻结点的通信线路构成逻辑“链路”,将上层数据组装成帧,并以帧为单位传输数据,具体问题包括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介质访问控制。
点到点协议。
(3)网络层,控制子网的运行过程,关键问题是如何选路将分组从原端转发到目的端。
具体问题包括路由,网络互联,拥塞控制。
(4)传输层,真正的端到端协议,负责将源端上层的协议数据传送到目的端。
具体问题包括复用/解复用、分段和重组、差错控制、流量控制。
(5)会话层(6)表示层(7)应用层9.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FTP 文件传输协议SMTP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UDP 用户数据包协议ICMP 控制报文协议HDLC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ATM 异步传输模式IETF 短期工程事项ITU 国际电信联盟IEEE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CSMA/CD共享介质以太网10.以太网的工作原理以太网的工作过程如下:当以太网中的一台主机要传输数据时,它将按如下步骤进行:1、监听信道上收否有信号在传输。
如果有的话,表明信道处于忙状态,就继续监听,直到信道空闲为止。
计算机网络技术(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课程代码:05410111学分: 2学时:32(其中:课堂教学学时:28实验学时:2 上机学时:2课程实践学时:0)先修课程:程序设计(C语言)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教材:《计算机网络》(英文版第5版),Andrew S. Tanenbaum,David J.Wetherall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10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专业方向必修课,该课程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该课程结合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等内容,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通信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为现代通信网、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和物联网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功能、分类和发展,掌握协议和体系结构,以及按其体系结构划分的若干层次,Internet的产生、发展、功能和特点,常用的各类网络等。
计算机网络属工科科学,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决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
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具体如下: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论,典型网络的构造、性能及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了解各层的主要功能、熟悉各层的协议标准:掌握局域网、广域网的基本内容和一些具体的网络;熟练掌握网络互连的内容、路由器和网际协议IP、以及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3:掌握数据通信技术、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组网技术、网络互连技术、网络管理和网络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