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双语Andrew STanenbaum第五版CNchapter1
- 格式:pptx
- 大小:7.24 MB
- 文档页数:31
计算机网络andrew第五版答案【篇一:《计算机网络》第5版andrew课后第1章】p class=txt>1. 第一章1. 狗携带的数据 7gb*3=21gb数据传送21gb 的时间需要 t=21gb/150mbps = 1146.88s这段时间狗运动的路程 s=18km/h* 1146.88s = 5734.4m如果够的速度加倍或者磁盘容量,最大距离也会加倍。
如果线路传输速率加倍,则最大距离减半2. lan模型有可拓展性,如果lan 只是一条单一线路,虽然成本更低,但如果出现错误,则链路将崩溃。
客户机-服务器提供了更好的计算性能和更好的接口。
3. 大陆间的光钎网络,虽然能搭载大量数据,但由于距离遥远,所以延迟比较高 56kbps 的调制解调网络带宽较低,延迟也比较低。
4. 为提供数字语音流量和视频流量,需要统一的投递时间。
如果针对金融业务流量,稳定性和安全性很重要。
5. 交换时间不会成为延迟的主要因素。
信号传输速率为200 000 000m/s 在10us 内传输距离为2km,而纽约到加州距离为5000km,即使有50个交换机,也只增加了100km的距离,整体影响为只有2% 。
6. req 来回需要2次传输,rep 返回也需要2次总共4次传输距离为40 000km *4 = 160 000km 。
传输延迟 t = 160 000km / 300 000 000 = 523ms。
7.8.有ab ac ad ae bc bd be cd ce de 10种可能的线路,每个线路有高速线路中速线路低速线路不设置线路 4种状态所有有4^10 = 1048576 中可能。
100ms 一种线路,需要花费 104857.6s 。
9.总共n+2 个时间,事件1 - n 表示对应主机成功反问信道,未遇到冲突,该概率为p(1-p)^(n-1), n+1 表示空闲信道该概率为 (1-p)^n ,n+2事件是冲突。
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即:连通性和共享2.网络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互联网internet是网络的网络,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络,连接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都称为主机。
3.因特网可以划分为以下两大块: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又称资源子网;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又称通信子网。
4.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路由器,;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5.电路交换特点:必定是面向连接的,必须经过“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3个阶段;优点: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缺点:由于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这导致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很低。
6.报文交换则基于存储转发原理,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优点: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7.分组交换则采用存储转发技术,特点:在发送报文前,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为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在每一个数据段前面加上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重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就构成了一个分组。
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对通信链路逐段占用)、迅速(可以不先建立连接)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各个分组独立),网络生存性能好。
8.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9.发送时延是主机或路由器发送第一个比特到最后一个比特所需要的时间,因此发送时延也叫传输时延。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信道带宽10.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11.信道利用率指在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
计算机网络复习笔记第一章概述1.Store-and-forward 存储转发2.模块化的设计,将通信软件分割成小的相互叠加的层。
分层的意义: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容易实现软件的更新和升级。
3.协议,通信双方关于如何进行通信的一种约定,是不同通信体系中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规则。
4.协议分层的意义:简化了通信软件的设计、每一层的实现都是可替换的、每一层都向上层提供服务,而把如何实现这些服务的细节对上一层加以屏蔽。
5.QOS 服务质量6.服务是下一层为上一层提供的一组原语(操作)。
服务涉及层之间的接口。
协议,同一层上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规则。
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7.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OSI 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TCP 传输控制协议IP网络之间互联的协议8.OSI七层模型及其功能。
(1)物理层,在通信信道上传输原始的数据位。
(2)数据链路层,相邻结点的通信线路构成逻辑“链路”,将上层数据组装成帧,并以帧为单位传输数据,具体问题包括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介质访问控制。
点到点协议。
(3)网络层,控制子网的运行过程,关键问题是如何选路将分组从原端转发到目的端。
具体问题包括路由,网络互联,拥塞控制。
(4)传输层,真正的端到端协议,负责将源端上层的协议数据传送到目的端。
具体问题包括复用/解复用、分段和重组、差错控制、流量控制。
(5)会话层(6)表示层(7)应用层9.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FTP 文件传输协议SMTP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UDP 用户数据包协议ICMP 控制报文协议HDLC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ATM 异步传输模式IETF 短期工程事项ITU 国际电信联盟IEEE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CSMA/CD共享介质以太网10.以太网的工作原理以太网的工作过程如下:当以太网中的一台主机要传输数据时,它将按如下步骤进行:1、监听信道上收否有信号在传输。
如果有的话,表明信道处于忙状态,就继续监听,直到信道空闲为止。
计算机网络技术(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课程代码:05410111学分: 2学时:32(其中:课堂教学学时:28实验学时:2 上机学时:2课程实践学时:0)先修课程:程序设计(C语言)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教材:《计算机网络》(英文版第5版),Andrew S. Tanenbaum,David J.Wetherall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10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专业方向必修课,该课程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该课程结合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等内容,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通信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为现代通信网、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和物联网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功能、分类和发展,掌握协议和体系结构,以及按其体系结构划分的若干层次,Internet的产生、发展、功能和特点,常用的各类网络等。
计算机网络属工科科学,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决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
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具体如下: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论,典型网络的构造、性能及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了解各层的主要功能、熟悉各层的协议标准:掌握局域网、广域网的基本内容和一些具体的网络;熟练掌握网络互连的内容、路由器和网际协议IP、以及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3:掌握数据通信技术、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组网技术、网络互连技术、网络管理和网络应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第5版)•内容简介:《计算机网络(第5版)》是国内外使用zui广泛、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经典教材。
全书按照网络协议模型自下而上(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有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并结合Internet给出了大量的协议实例。
在讲述网络各层次内容的同时,还与时俱进地引入了全新的网络技术,包括无线网络、3G蜂窝网络、RFID与传感器网络、内容分发与P2P网络、流媒体传输与IP语音,以及延迟容忍网络等。
另外,本书针对当前网络应用中日益突出的安全问题,用了一整章的篇幅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进行了深入讨论,而且把相关内容与全新网络技术结合起来阐述。
《计算机网络(第5版)》的适用对象非常广泛。
由于本书的重点立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同时兼顾了Internet体系结构与TCP/IP协议等内容,因此对于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本书都是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本书每章后面给出了大量练习题,有助于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酌情安排课后练习。
此外,本书对于从事网络相关技术研究和网络应用开发的广大科研工作者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Andrew S.Tanenbaum,获得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理学学士学位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哲学博士学位,目前是荷兰阿姆斯特丹Vrije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的教授,并领导着一个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小组。
同时,他还是一家计算与图象处理学院的院长,这是由几家大学合作成立的研究生院。
尽管社会工作很多,但他并没有中断学术研究。
多年来,他在编译技术、操作系统、网络及局域分布式系统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设计规模达数百万用户的广域分布式系统。
在进行这些研究项目的基础上,他在各种学术杂志及会议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
他同时还是5本计算机专著的作者。
Tanenbaum教授,开发了大量的软件。
他是Amsterdan编译器的原理设计师,这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用来编写可移植编译器的工具箱。
计算机网络教程第五版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也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课程之一。
《计算机网络教程》第五版是一本经典的教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技术。
本书分为15章,内容涵盖了从网络基础概念到网络安全的全面介绍。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为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的章节分别讨论了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等不同层次的网络协议和协议族。
其中,物理层主要讲解了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原理,以及网络硬件设备的工作原理;数据链路层介绍了MAC地址、帧结构和差错控制等关键知识;网络层则着重介绍了IP协议、路由选择和IPv6等内容;传输层包括了TCP和UDP的基本原理和传输特性;应用层讲解了HTTP、DNS、SMTP等常用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此外,本书还特别关注了网络安全和无线网络的内容。
第十一章讨论了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安全策略,介绍了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虚拟专用网络等安全技术。
第十二章则着重介绍了无线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无线局域网、蓝牙和移动通信等内容。
《计算机网络教程》第五版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实例帮助读者理解。
此外,作者还在内容中穿插了一些历史、技术发展和应用案例等内容,使得知识更加生动,易于理解和记忆。
这本教材不仅适合作为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材使用,还适合对网络技术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总之,《计算机网络教程》第五版详尽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技术,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教材。
无论是大学生、工程师还是研究人员,都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
北京化工大学计科专业2014年6月计算机网络总结复习提纲第一章引言按照网络规模的分类接口、协议、服务理解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服务ISO的OSI与TCP/IP第二章物理层•各种传输介质的特点和比较•数字调制与多路复用•基带传输与通带传输的概念•基带传输中的几种编码方式(图2-20)•4B/5B编码的作用和代价•通带传输中的三种调制方法•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码分复用•CDMA(图2-28)•电路交换与包交换第三章数据链路层•4种成帧方法•纠错码与检错码•CRC的计算第四章介质访问控制子层•ALOHA:纯的、分槽的•CSMA:坚持的、非坚持的、p坚持的、带冲突检测的•无冲突协议:位图、令牌传递、二进制倒计数•暴露终端、隐藏终端•以太网帧格式,关于长度•以太网:二进制指数后退的CSMA/CD•无线局域网:CSMA/CA•802.11的帧间间隔:图4-28•停等式交换与直通式交换(虫洞路由)•VLAN第五章网络层•虚电路与数据报网络的比较,图5-4•泛洪算法、距离矢量路由、链路状态路由•图5-13•层次路由•三角路由•拥塞控制的途径及其反应速度•显示拥塞通知及逐跳后压•负载脱落中的wine和milk•漏洞和令牌桶•加权公平队列的数据包完成时间(图5-31)•数据包分段:透明、非透明•路径MTU发现•IPv4地址分类、子网划分、子网掩码第六章传输层•UDP、TCP•AIMD•TCP段头格式•TCP计时器:重传、持续、保活•TCP的两个窗口:拥塞窗口、流量窗口•图6-46、图6-47•选择确认第一章绪论按照网络规模分类:个域网PAN,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OSI的核心概念:接口:每一对相邻层次之间是接口协议:通信双方就如何通信的一种约定服务:服务定义了该层是做什么的,而不是上层如何访问这一层。
面向连接的服务:像一个管道。
有时需要发送方、接收方、子网一起协商。
无连接服务:如发送邮件。
有确认的数据报服务:像挂号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