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文名篇1
- 格式:docx
- 大小:22.56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十大古文名篇1.《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祭十二郎文》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十大古文名篇古文名篇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其中不乏千古传世之作。
这些古文名篇以其独特的风格,独到的观点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人。
本文将介绍十大古文名篇,通过对这些名篇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第一篇:《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之一。
它以语录的形式展示了孔子的人生哲学和社会伦理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它以简洁深邃的语言探讨人的道德行为、社会政治等诸多问题,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三篇:《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以细腻的描写、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诞和虚无。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顶峰之作,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篇:《论衡》《论衡》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辩证性著作,作者为刘向。
它通过提出辩证思维的概念,探讨了自然、人物、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等众多领域的辩证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逻辑思维的开山之作。
第五篇:《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由孟子及其弟子传承下来。
它围绕人的性善论述了道德修养、政治理念等诸多问题,并提出了“仁政”、“民主”的思想观点,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六篇:《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作家吴承恩。
它以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神话故事为基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
《西游记》融入了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哲学思考,具有深刻的人性洞察和社会批判。
第七篇:《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开山之作,也是世界史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史料,详细记载了从上古时代到西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各个朝代的帝王之世。
《史记》不仅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经典古文名篇经典古文名篇(一)1.陋室铭刘禹锡(唐)字梦得《刘梦得文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2.马说韩愈(唐) 字退之《昌黎先生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e)?其真不知马也。
3.师说韩愈(唐)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dàn)。
优秀古文名篇古文名篇是指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凝聚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才华,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了古代文学的魅力。
下面是一些优秀古文名篇的相关参考内容。
1.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记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道德原则,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言论至今仍对后人产生影响。
2. 《庄子》《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的文集,通过寓言和诗词的方式表达了对人性、道德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其中著名的篇章如《齐物论》、《养生主》等以独特的语言和哲学观点深化了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认识。
3.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社会的士人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产物。
其中包括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如爱情、婚姻、战争等,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4.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
通过对贾府家族的命运起伏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枯变幻和人性的复杂性。
该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5. 《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长篇小说。
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故事,通过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巧妙运用,讲述了取经之旅中牛魔王、白骨精等一系列妖魔鬼怪的斗争,表达了人性的善恶对抗和佛教的智慧。
以上仅是对优秀古文名篇的简要介绍,这些作品涵盖了儒家、道家、诗歌和小说等不同的文学类型。
它们以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展示了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魅力。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了解古代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对自身的修养和思考产生积极的影响。
著名的文言文
1.《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曰:"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
2.《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3.《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儿,阿房出。
着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5.《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6.《赤壁赋》: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必背古文名篇精选1.必背古文名篇精选篇一爱莲说周敦颐〔宋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2.必背古文名篇精选篇二马说韩愈〔唐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同:衹)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如果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就不能凭借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3.必背古文名篇精选篇三论语十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经典古诗词大全名篇经典古诗词大全名篇11、《春夜喜雨》唐·杜甫不好雨言时节,当春实乃出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白,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时时言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冬至》唐·杜牧冬至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初春小雨》唐·韩愈天街小雨馨例如豆腐,草色遥看将近却并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听到雨》宋·方岳竹斋眠听到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7、《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后生,上存有黄鹂浅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春日游湖上》宋·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去?夹岸桃花蘸水上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9、《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冲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0、《乡村四月》宋·翁卷蓝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1、《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墉时时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2、《芙蓉楼送来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进吴,新平迎送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3、《夜雨递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期,巴山夜雨跌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4、《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属于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5、《二者送来》南朝·何逊客心已百念,孤游轻千里。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16、《兰溪棹歌》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看。
中国10大古文名篇,篇篇是古典文学上的瑰宝众所周知,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其实,一篇篇经典的古文何尝又不是中国古典文学上的瑰宝。
今天为大家分享中国历史上十大古文名篇原文及简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岳阳楼记 (宋)范仲淹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十篇经典诗文在漫长的历史中,先贤们用汉字组成美妙的文章,读来令人齿颊生香,韵味无穷。
经典的文言文中,有许多广为流传的名句,字字珠玑。
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10位诗词大家,10篇古文名作,每篇都千古流芳,值得一生一世收藏。
每一篇都冠绝古今,读完口角噙香,不信,你来读读看。
1、《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赏析: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小时候对于莲的初印象,便是来源于这篇《爱莲说》。
亭亭玉立的莲花,其坚贞的品格,引领着我成长。
世有千万花,独爱莲一支。
人生,当如莲,坚贞不屈;为人,亦应如莲,出淤泥而不染,清清白白,刚正不阿。
2、《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文言文经典名篇大全10篇1.文言文经典名篇大全篇一桃花源记【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文言文经典名篇大全篇二逍遥游(节选)先秦:庄周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国学一.《孙子兵法》原文: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用兵作战,就是诡诈。
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
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
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预先制定。
原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所以,要想胜利要做到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可以取得胜利;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可以取得胜利;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可以取得胜利;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可以取得胜利;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可以取得胜利。
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可以取得胜利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原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兵的性态就象水一样,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取胜的关键是避开设防严密实力强大的敌人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采取制胜的方略。
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
古文名篇汇集-(一)唐诗系列古文名篇汇集一.唐诗系列1.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一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共消万古愁.2.蜀道难李白噫吁唉,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岣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飞湍瀑流争喧辉,砰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文言文名篇大全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特点是言简意赅,表达丰富。
以下是文言文名篇的例子:
1. 《逍遥游》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2.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5.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值得一背文言文五篇1.值得背诵的经典古文篇一《兰亭集序》王羲之〔魏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趣一作:曲;曾不知老之将至一作: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目录1.《桃花源记》 - 陶渊明2.《岳阳楼记》 - 范仲淹3.《醉翁亭记》 - 欧阳修4.《出师表》 - 诸葛亮5.《师说》 - 韩愈6.《阿房宫赋》 - 杜牧7.《赤壁赋》 - 苏轼8.《兰亭集序》 - 王羲之9.《滕王阁序》 - 王勃10.《六国论》 - 苏洵1. 《桃花源记》 - 陶渊明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1.晋太元中:指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
2.缘溪行:沿着溪水走。
3.落英缤纷:落花纷纷。
4.豁然开朗:形容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6.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7.怡然自乐:愉快地自得其乐。
8.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9.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赏析:《桃花源记》通过描写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遐想。
2. 《岳阳楼记》 - 范仲淹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导语】⽂⾔⽂的学习好⽐是另⼀门语⾔的学习,语⾔的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要注重积累基础知识,付出了时间,才可以学好⽂⾔⽂。
下⾯是分享的必背经典⽂⾔⽂名篇⼤全。
欢迎阅读参考!【篇⼀】必背经典⽂⾔⽂名篇:孟母三迁 两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此⾮吾所以居处⼦。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炫卖之事。
孟母⼜⽈:“此⾮吾所以处吾⼦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揖让进退。
孟母⽈:“真可以处居⼦矣。
”遂居。
及孟⼦长,学六艺,卒成⼤儒之名。
君⼦谓孟母善以渐化。
翻译 孟⼦的母亲,⼈称孟母。
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
孟母见了说到:“这⾥不该是我带着孩⼦住的地⽅。
”于是将家搬到⼀处集市旁,孟⼦⼜学玩起了*猾商⼈夸⼝买卖那⼀类的事。
孟母⼜说:“这⾥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居住的地⽅。
”⼜将家搬到了⼀个学宫的旁边。
这时孟⼦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的学问了。
孟母说:“这⾥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居住的地⽅。
”于是就⼀直住在了这⾥。
等到孟⼦长⼤成⼈,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儒。
后来的君⼦贤⼈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环境渐染教化孩⼦。
【篇⼆】必背经典⽂⾔⽂名篇:⼩⽯潭记 唐代:柳宗元 从⼩丘西⾏百⼆⼗步,隔篁⽵,闻⽔声,如鸣珮环,⼼乐之。
伐⽵取道,下见⼩潭,⽔尤清冽。
全⽯以为底,近岸,卷⽯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所依,⽇光下澈,影布⽯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作:下彻) 潭西南⽽望,⽃折蛇⾏,明灭可见。
其岸势⽝⽛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树环合,寂寥⽆⼈,凄神寒⾻,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
⾪⽽从者,崔⽒⼆⼩⽣,⽈恕⼰,⽈奉壹。
经典文言文经典古文名篇如今时代,尽管文言文的地位逐渐被现代汉语所取代,但是经典文言文依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智慧和美学的窗口。
下面将介绍几篇经典古文名篇,让我们一起领略古人智慧的闪光之处。
篇一《陋室铭》《陋室铭》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刘禹锡的作品。
这篇文章描绘了刘禹锡住在简陋破败的草屋中,深入探讨了生活质朴思考和个人修养的问题。
文章以叙事的方式揭示了一个“陋室”的优势,并在仿古铭的形式下,以自省式的文字表达了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思。
篇二《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南朝宋文学家范晔的作品。
这篇文章以描述岳阳楼为切入点,引申出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境遇的思考。
作者通过以岳阳楼为视角,描述楼前湖波浩渺,山水相映的壮丽景色,从而展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篇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作品。
此篇描写了杜少府临行前的离别场景,以及对杜少府鸿图大展的祝愿和期待。
文章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杜少府的敬佩和祝福,同时也抒发了对逝去时光和人生短暂的思考。
篇四《刘海粟与莫言》《刘海粟与莫言》是当代作家贾平凹创作的一篇随笔。
文章通过比较刘海粟和莫言,勾勒出两位作家在写作风格、创作动机以及对文学的态度上的差异。
通过对比,作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反思,并呼吁对当代文学的多元发展和包容心态。
这几篇古文名篇,各具特色,千古流传,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的美学观念和审美追求,也为后人提供了崭新的思考方向和艺术灵感。
通过研读和欣赏这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我们能更好地感悟古人智慧,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可以为创作和传承中华文化作出贡献。
让我们珍视这些经典文言文作品,让古文的光芒在历史长河中继续闪耀。
2019-10-09 11:33:27 文/崔涵文言文一直是高中语文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篇篇经典的古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上的瑰宝。
以下是小编查询整理的经典必读的十大古文名篇原文,一起来看看吧!1 《岳阳楼记》(宋)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2 《前赤壁赋》(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国学
一.《孙子兵法》
原文: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
用兵作战,就是诡诈。
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
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
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预先制定。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所以,要想胜利要做到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可以取得胜利;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可以取得胜利;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可以取得胜利;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可以取得胜利;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可以取得胜利。
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可以取得胜利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原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
兵的性态就象水一样,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取胜的关键是避开设防严密实力强大的敌人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采取制胜的方略。
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
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常胜;四季相继相代,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白天的时间有长有短,月亮有圆也有缺。
万物皆处于流变状态。
二.《墨子》
原文: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翻译:
译文:
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
有了。
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
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
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原文:
然则明辨此之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言必立仪。
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5),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故言必有三表(6)。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7),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8),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注释:
(5)钧:制陶用的转轮。
(6)表:此句中用为原则。
(7)原:推断、考察。
(8)废:通“发”。
译文:
然而如何去明加辨析这些话呢?墨子说道:“必须订立准则。
”说话没有准则,好比在陶轮之上,放立测量时间的仪器,就不可能弄明白是非利害之分了。
所以言论有三条标准,哪三条标准呢?墨子说:“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实践的。
”如何考察本原?要向上本原于古时圣王事迹。
如何推究呢?要向下考察百姓的日常事实。
如何实践呢?把它用作刑法政令,从中看看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
这就是言论有三条标准的说法。
三.《韩非子》
原文:
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法禁明著,则官法;必于赏罚,赏罚不阿,则民用。
官治则国富,•国富则兵强,而霸王之业成矣。
霸王者,人主之大利也。
人主挟大利以听治,故其任官者当能,其赏罚无私。
使士民明焉,尽力致死,则功伐可立而爵禄可致,•爵禄致而富贵之业成矣。
富贵者,人臣之大利也。
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
此谓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
译文:
圣人治理国家,一是能详细地考察法律禁令,法律禁令彰明了,官府事务就会得到妥善治理;二是能坚决地实行赏罚,赏罚不出偏差,民众就会听从使唤。
民众听从使唤,官府事务得到妥善处理,国家就富强;国家富强,兵力就强盛。
结果,统一天下的大业也就随之完成了。
统一天下,是君主最大的利益。
君主怀着统一天下的目的来治理国家,所以他根据能力任用官员,实行赏罚没有私心。
要让士人民众明白,为国家尽力拼死,功劳就可建立,爵禄就可获得;获得爵禄,富贵的事业就完成了。
富贵是臣子最大的利益。
臣子怀着取得富贵的目的来办事,所以他们会冒着生命危险力、事,竭尽全力。
死而无怨。
这叫做君主不讲仁爱,臣下不讲忠心,就可以因此统一天下了。
原文: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云而过书“举
似此类。
注释:
1.郢: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2 .遗:送给。
3.燕相国:燕,指燕国,都城在今北京市附近。
相国,官职名,相当于后之丞相而略小。
4.举烛:高举蜡烛。
5.尚明:崇尚光明。
6.举:选拔,推举。
7.任:委任,任用。
8.白:报告。
9.以:介词,因此。
10.治:太平,指治理好。
11. 夜书:在夜晚写信。
12.说:通“悦”,高兴,喜欢。
译文:
蜡烛的人说:“举烛。
”。
结果(在信中)误写上了“举烛”两个字。
“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
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
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用这样的方法治国。
政治倒是治理好了,却不是写信人的本意。
现在世上的读书人,多数都是像这样做的。
比喻偶然的原因产生了良好效果。
四.《吕氏春秋》
(一)祁奚荐贤
原文:
(二)循表夜涉
原文: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译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
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渡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水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词义:
1.欲:想要,将要。
2.袭:偷袭。
3.使:派。
4.荆:楚国的别称。
涉:趟水。
澭水:古澭水的下游,东入泗水。
5.弗:不。
6.表:名词作动词用,立标记。
7.暴益:突然上涨。
益:同“溢”,满,涨。
8.溺死:被水淹死。
溺:淹没。
9.而:如,好像。
10.循:按照、依照
11.今水已变而益多矣:(益):更
12.荆人:即楚人。
13.向:根据。
导:指引导渡河。
14.都舍:都市里的房屋。
15.尚犹:仍旧。
16.法先王之法:前一个“法”字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是动词,“效法”的意思。
后一个“法”是名词,“法令”的意思。
17.亏:欠缺,缺损,这里引申为差异的意思。
一说“亏”通“诡”,意思是“不能适应”
18.导:渡。
19.澭: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