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问刘十九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语文四年级下册19课课堂笔记一、生字词。
1. 会认的字。
- 晋(jìn):山西省的简称。
如“晋察冀边区”。
- 扭(niǔ):转动,扳转。
可组词“扭动”“扭身”。
- 码(mǎ):表示数目的符号或用具。
如“数码”“号码”。
- 囊(nāng):这里读轻声,“囊”有口袋的意思,如“皮囊”,文中“软鼓囊囊”形容物体柔软而凸起的样子。
- 姥(lǎo):外祖母,如“姥姥”。
- 吧(bā):多用作象声词,如“吧嗒”,也可作语气词,文中“吧嗒吧嗒”是抽烟的声音。
- 塞(sāi):堵,填满空隙。
如“塞住”“瓶塞”。
- 呜(wū):象声词,如“呜呜地哭”。
- 哇(wā):象声词,如“哇哇大哭”。
- 糠(kāng):稻、麦、谷子等的子实所脱落的壳或皮。
如“米糠”。
- 栓(shuān):器物上可以开关的机件。
如“枪栓”。
- 捆(kǔn):把散的东西用绳扎起来。
如“捆绑”。
- 绑(bǎng):用绳、带等缠绕或捆扎。
如“绑腿”“绑架”。
- 劫(jié):强取,掠夺。
如“打劫”“劫难”。
- 枕(zhěn):躺着时垫在头下的东西。
如“枕头”。
- 柜(guì):一种收藏东西用的家具。
如“衣柜”“橱柜”。
2. 会写的字。
- 晋:上下结构,上面是“亚”,下面是“日”。
书写时注意笔画的顺序和长短比例。
- 炕:左右结构,左边是“火”,右边是“亢”。
“亢”字的竖要写直。
- 铅:左右结构,左边是“钅”,右边是“几”和“口”。
注意右边部分的布局要紧凑。
- 迈:半包围结构,先写里面的“万”,再写外面的走之底。
走之底的捺要写得舒展。
- 呜: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乌”。
- 栓:左右结构,左边是“木”,右边是“全”。
- 胳:左右结构,左边是“月”,右边是“各”。
- 膊:左右结构,左边是“月”,右边是“尃”。
注意“尃”字的写法。
- 劫:左右结构,左边是“去”,右边是“力”。
- 绸:左右结构,左边是“纟”,右边是“周”。
问刘十九古诗范文一:问刘十九古诗是我们学习国学的必修课程,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锻炼语文素养、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机会。
我们不仅能从中体会古人的思想境界和意境,还能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刘十九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所创作的诗句,不管是从字面意义上还是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上,都是有着非凡的价值和感召力的。
有一句他的诗句:“云烟之外的世界,就是我想要的桃花源”,这句话是我非常喜欢的,因为它所蕴含的内涵非常丰富。
我们常听到人们说,人生苦短,何不追寻自己心中的所爱,这句诗就是这个道理的诠释。
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对于自由和世界的向往,他期望在云烟之外的世界中找到一片自己向往的桃花源,寻找真正的自己和人生的意义。
在表达这种向往的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很多精美的修辞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比如:“云烟之外”的形象化表现,就十分精彩,它更加主张了一个诗人追求自由和理想的情感体验。
再比如“桃花源”,是一个象征性的意象,它被用来代表诗人内心的追求,是一种注重心灵的境界。
这些都为这首诗的诗情画意,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艺术性。
总之,“问刘十九古诗”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习古人的诗词,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并且也能够助力我们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
要点分析:写作重点:学习国学的必修课程,锻炼语文素养、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从中体会古人的思想境界和意境,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用词分析:采用生动的比喻手法,如“云烟之外”、“桃花源”等;使用美丽动人的词汇和修辞,如“期望”、“主张”、“注重心灵的境界”等,表现出作者的感受和情感。
范文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问刘十九古诗”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民间传统,意指人们向自己崇拜的诗人提问,以体会和学习诗人的智慧和文学魅力。
刘十九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诗人,他%在唐代的诗人中,具有极高的声誉。
他所创作的诗歌,不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而且还能够反映出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问刘十九【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及相关背景介绍。
2.结合课下注释及现代汉语词典,理解不懂的字词。
3.通过诵读,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并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4.再次朗读诗歌,体会作者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学习重点】通过诵读,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并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感受诗人对友人的忆念和对生活的适意。
【学习过程】一、了解感知1.了解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__________,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谷,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主义诗人,__________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__________”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__________》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创作背景《问刘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隐居__________,“天晚欲雪,思念旧人”时所作。
刘十九是作者在__________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
也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但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不可能邀约洛阳故旧对饮。
3.字音检测醅_____绿蚁_____火炉_____4.字词解释绿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深入学习1.概括诗歌的大体内容。
语文四年级下册十九课笔记
《语文四年级下册十九课》笔记:
1. 生字词:课文中的生字词包括“搁、填、怨、掀、唉、裹、魁、梧、淋、撕、霉、虑”,其中“搁、填、怨、掀、魁、梧、淋、撕、霉”是生字。
2. 句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父母的心思我最懂,爸爸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怎么会不懂呢?”“她总是很少想到自己,很多事情都抢着去做,像蜡烛一样,照亮了别人,牺牲了自己。
”“奶奶总是很少想到自己,很多事情都抢着去做,像蜡烛一样,照亮了别人,牺牲了自己。
”
3. 课文主旨:课文主要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无私关爱和孩子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强调了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
4. 写作特点:课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5. 扩展知识:通过课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
篇一:问刘十九白居易阅读答案1.题目中的问,其实就是的委婉说法。
2.一、二句以绿描绘新酒的清醇,以红描绘火炉的形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1.邀请 2.这两个形容词意在营造待客的环境,渲染、烘托一种优美、温馨的气氛,表达主人邀请朋友的诚意。
3.《问刘十九》是邀请人喝酒的小诗。
虽然简短,而景与情相得益彰。
请说说诗中的景和情是如何完美结合的。
答:诗中写景,有新酿的米酒,正架在炭火燃烧着的红泥小炉上,酒香四溢,再加上傍晚快要下雪的寒天,一热一冷,温馨亲切。
此种情境,相约友人,如何会不来?邀的真诚,来的高兴,定会一醉方休。
全诗更透出两人的友谊比美酒还要醇厚。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刘十九,名不详。
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嵩阳刘处士,可知其为河南登封人。
有人以为即隐居庐山的刘轲。
十九,兄弟间的排行。
【译诗】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细小如蚁。
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是用红泥烧制成的。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是否能和我来共饮这一杯酒?赏析:《问刘十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此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
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
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
《问刘十九》。
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
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
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
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
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
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练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
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
课堂趣味游戏——《问刘十九》(一)
在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问刘十九》这首诗,它描写了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傍晚,就要下雪了,诗人把刚酿成的美酒,暖在用泥砌成的小火炉上。
淡绿色的新酒在轰轰的火上散发出阵阵清香,令人谗言欲滴。
既是傍晚,又是天寒欲雪,不正是朋友欢聚的好时光吗?于是,诗人向朋友六十九发出了这一真切而诱人的邀请:“能来喝一杯吗?”
大家脑海中有没有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呢?
那么,如果是你,在这样的天寒欲雪的天气,你最希望和自己的好朋友做什么事呢?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例:我希望和好朋友一起品尝美味的蛋糕!
我希望和朋友们一起吃热气腾腾的火锅!
……
大家都很会享受呐!刚才提到了火锅,我们今天来做一个有关于火锅的游戏好不好?
我们来想一下,火锅里都有什么好吃的啊?
肉,粉丝,土豆,蔬菜,豆腐,蘑菇,海鲜,丸子……当然还有好吃的调料!
那我们分组来比赛,谁能最快的做好一份好吃的火锅大餐吧!
游戏道具:1.老师提前准备好标记有肉,粉丝,土豆,蔬菜,丸子,蘑菇等等菜品的标签,把它们分别贴在海洋球(或乒乓球等圆球)上,并放置在一个区域中。
2.每组一张A4卡纸。
游戏人数:分组游戏,可分2-3个组,每组人数不超过10人都可以。
游戏方法:1.游戏开始每组派出第一位成员去蔬菜区拿取食材,每次只能拿取1个。
2.回程时,必须把代表食材的球放到A4纸上,端回来,如果中途掉落,必须重新回到食材区拿取新的球。
3.第一个人回来后,换第二个人去取食材,注意,不可以重复拿取同样的食材,如果重复,不再计数。
4.看最后哪个组最快拿全所有食材。
或者限定时间,看哪组拿到的种类最多。
初中语文问刘十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以《红楼梦》中的人物刘十九为切入点,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方式,探讨古代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引入:教师播放一段《红楼梦》的电视剧片段,以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对刘十九这个人物有什么印象?扩展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刘十九这个角色展开讨论,包括刘十九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等方面,鼓励学生从小说中找出相关描写,并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
开展课堂互动:教师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引发其他学生的跟进讨论。
教师适时给予肯定和补充,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化对刘十九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产生了影响。
导入新知:教师向学生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并带领学生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通过讲解曹雪芹与刘十九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作者将自己融入到小说中的意图。
阅读文本:教师选择《红楼梦》中刘十九的片段,让学生集中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刘十九这个角色的情感变化和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讲解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刘十九的情感世界和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刘十九这个角色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讽刺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写作训练:教师提供写作题目,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关于刘十九的读后感,并在作文中表达对作者在描写刘十九时的态度和观点。
分享交流:教师指导学生交流作文,互相欣赏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观点的合理性。
总结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让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并强调古代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以刘十九为主题的写一篇读后感作文,并要求学生扩展阅读《红楼梦》相关章节,进一步深入了解刘十九的形象和作品的背景知识。
四年级下册语文19课主要内容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主要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小兵张嘎》这篇课文的学习。
《小兵张嘎》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抗战题材故事,讲述了小兵张嘎在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最终壮烈牺牲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抗战时期的艰苦岁月,更能感受到英雄的崇高精神和民族的坚强意志。
首先,课文通过对小兵张嘎的塑造,展现了他顽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他在战场上勇敢无畏,不畏艰险,不惧敌人,展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
在敌人的猛烈进攻下,小兵张嘎毅然选择了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这种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
其次,课文还通过小兵张嘎的形象,展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民饱受着战争的摧残和磨难,但他们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挺身而出,奋起抗争。
小兵张嘎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战士,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抗战时期人民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这种精神对我们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明白了困难面前应该勇敢面对,不屈不挠,永不言败。
最后,课文还通过小兵张嘎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是艰苦的,但他们并没有被生活压倒,而是充满了乐观和希望。
小兵张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朴素和真诚,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应该铭记的,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通过学习《小兵张嘎》,我们不仅了解了抗战时期的艰苦岁月,更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应该铭记的,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年级下册第十九课的课堂笔记一、课文初印象哎呀,同学们!这四年级下册第十九课一打开,就像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宝盒呢。
我一看到标题,心里就想:“这课到底会讲啥新奇的东西呀?”就像你在树林里发现了一条从未走过的小路,充满了好奇。
这课的开头就特别吸引人,它就像一个热情的导游,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比如说,课文用一个很生动的场景描写,像一幅画似的展现在我眼前,我感觉自己就像走进了画里一样。
二、生字词大集合生字词那可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小砖头,一块一块垒起来才能建成知识的大厦。
这课的生字词有好多有趣的呢。
就说那个“[具体生字]”吧,我写的时候就觉得它像一个调皮的小娃娃,笔画歪歪扭扭的,怎么都不好好站着。
同桌还笑话我,说我把这个字写得像喝醉了酒似的。
还有那些生词,理解起来可不容易。
不过呢,老师给我们讲了个特别好玩的方法,就像变魔术一样。
拿“[具体生词]”来说,老师把它和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东西联系起来,一下子就明白了,就好像本来乌云密布的天空,突然出太阳了,心里可敞亮了。
三、段落结构解析这课的段落结构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
刚开始我都晕头转向的,不知道从哪儿走。
可是当我仔细看的时候,发现每一段都像是迷宫里的一个小房间,都有它独特的作用。
第一段像是一个大门,先给我们一个大概的介绍,把我们引进这个故事或者知识的世界。
第二段呢,就像迷宫里的一个岔路口,开始展开不同的情节或者观点了。
比如说,它会有一些具体的事例,就像在岔路口摆上了指示牌,告诉我们方向。
我和前桌还为了某一段的作用争论了起来,我觉得那段是起强调作用的,他偏说不是。
最后还是老师来给我们解答了疑惑,就像超级英雄一样拯救了我们的“知识战争”。
四、重点句子赏析课文里有些句子那简直就是闪闪发光的宝石啊!“[列举一个重点句子]”这句,哇塞,一读就感觉像喝了一杯甜甜的果汁,特别舒服。
它用了一种特别的修辞手法,就像给句子穿上了一件华丽的衣服。
我跟后排的同学说这个句子有多棒的时候,他一开始还不信呢。
白居易《问刘十九》原文和翻译译文《白居易《问刘十九》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白居易《问刘十九》原文和翻译译文白居易《问刘十九》原文和翻译问刘十九⑴绿蚁新醅酒⑵,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⑶,能饮一杯无⑷?[1]词语注释⑴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
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
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
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
⑵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醅(pēi):没有过滤的酒。
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
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⑶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
⑷无:相当于“否”。
能饮一杯无,就是“能饮一杯否?”[2]作品译文【韵译】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将要来。
能否共饮一杯?朋友!【意译】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
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2]2、辛文房《白居易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辛文房《白居易传》原文及翻译辛文房原文: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贬江州司马。
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课题:问刘十九
教案序号: 3
授课时间: 2015年10月9日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问刘十九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师: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清浅活泼的古诗。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