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氏菌特性(烂菇菌)-推荐下载
- 格式:pdf
- 大小:298.92 KB
- 文档页数:5
伯克霍尔德最适生长条件
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水、土壤、植物和人体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
1949年美国的植物病理学家Burkholder首次发现它可以引起洋葱茎腐烂,称为洋葱假单胞菌,1992年Yabuuchi等正式将该菌及其它6个属于rRNA群的假单胞菌归为一个新属,即伯克霍尔德菌属。
该属已确认的有25个种,除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外,其他菌在临床标本中并不常见。
营养要求不高,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即可生长,在血琼脂平板上35℃培养18~24h,形成中等大小菌落,不透明、湿润、凸起。
某些菌株可产生黄色、棕色、红色或紫色色素。
某些菌种有特殊的皱褶或黏液样菌落形态、特别的色素、特异的气味及B一溶血。
伯克霍尔德菌专性需氧,大部分菌种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7℃,少数菌种能在42℃生长。
关于伯克氏菌的各种特性一、菌的鉴定结果如下:1、 2-A中,培养形态和PCR鉴定为2种菌。
2、2-1中,从形态和PCR 鉴定,为同一种菌,测序结果显示为:伯克氏菌(Burkholderia),只能确定到属,该菌的信息量不多,暂时很难鉴定到种。
3、伯克氏菌(Burkholderia),伯克氏菌属以往是假单胞菌属的一部份。
伯克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富有运动性及好氧性棒状的细菌。
是动物、人类、植物和一些对环境重要的物种的致病菌。
伯克氏菌会被用在农业上作为生物降解、生物控制及促进植物生长之根圈微生物。
二、生活在真菌细胞内的细菌-伯克氏菌(Burkholderia)有些真菌的细胞内生活着其共生细菌,现在发现这类共生细菌多数是伯克氏菌(Burkholderia),少数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及其他细菌,例如放射根瘤菌(Rhizobium radiobacter)等。
这类真菌一般需要共生细菌的存在,才能生存下去或者具有某种重要功能,比如产生孢子进行繁殖,产生毒素以便破坏植物组织,或者提高真菌本身吸收营养元素的能力。
举例来说,小孢根霉菌(Rhizopus microsporus)的细胞内就生活着它的共生细菌伯克氏菌(Burkholderia),两者共同生长,可以分解水稻幼苗组织,将分解产物作为共生体的营养来源,后果即造成水稻幼苗的枯萎死亡,其中的关键物质就是一种根霉素(rhizoxin),也叫力索新,一种16元大环内酯类物质,是引起水稻枯萎的主要原因,但日本藤泽药厂曾经试图将其开发为抗癌药物,据说进入了二期临床试验。
伯克氏菌是产生这种毒素的关键因素,或者说毒素就是由伯克氏菌产生的,而之前认为是真菌本身产生了这种毒素。
用抗生素杀死真菌中的细菌后,真菌即失去产生孢子的能力,但是再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共生关系后,真菌产生孢子的能力就得到了恢复,证明伯克氏菌的共生对于真菌的繁殖来说是必需的。
2011年,真菌内生伯克氏菌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完成,有望在基础上阐明更多的共生机理,基因组的序列大小为3.75Mb,包含一条染色体和两个菌株特有质粒,除了含有根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外,还有14个基因位点,编码非核糖体肽合酶(NRPS)装配线,有可能从中寻找到新的未知天然产物;还发现该内生细菌含有一套完整的毒性相关因子,将有助于阐明细菌和真菌的相互作用关系。
蘑菇的疣孢霉病
蘑菇疣孢霉病又名湿腐病、水泡病、白腐病等。
是世界性普遍发生的病害。
病原菌为有害疣抱霉,也叫菌盖疣抱霉,属丝抱纲,丝抱目,丛梗抱科,疣孢霉属。
当蘑菇茵丝开始扭结成小菇蕾时最易受侵染,受侵染响小菇蕾成为蘑菇菌丝与病原菌菌丝交织生长的瘤状物,外观有如马勃状,菇农俗称菇包疱,一般比正常菇提前出菇3—4天。
在幼菇生长期受侵染的,病菇虽能继续生长,但发育不正常,有的菌柄膨大,菌盖变小,有的菌盖呈不规则瘤状突起;有的茵盖与菌柄没有明显的区别。
病菇最后变软腐烂,流出暗褐色液汁和散发出难闻臭味。
疣孢霉对环境适应性强,孢子在干燥土壤中存在一年以上仍有萌发能力。
覆土中存在的厚垣孢子,以及旧菇房、旧床架在使用前未经消毒处理而残留的孢子是初侵染的来源。
已发病的病残组织中的孢子,通过喷水、气流或昆虫传播是再侵染的来源。
蘑菇在覆上后菌丝开始扭结成菇蕾。
这段时期,如果菇房高温、高湿和通气不良,特别是在16—18℃以上持续数日,则疣孢霉极易发生和蔓延,气温在10℃以下,以及在菌丝体生长阶段很少发生。
防治方法: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只要温度保持50一52℃,持续4一5天,完全可以杀死菇房中残存的病菌。
覆土是最主要的侵染源,做好覆土消毒是杜绝病原菌初侵染的重要措施,可用0.1%的50%多菌灵或1%福尔马林喷洒覆
土,用药虽按每平方米的覆土用药液500毫升,盖膜闷1天后再使用。
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 抗菌蛋白分离纯化及生物学特性分析张婧婷1,施俊凤2,*,范三红1,*(1.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贮藏保鲜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31)摘 要: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 )从杏果实表面分离,实验证明其对果蔬采后多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为了进一步揭示其抑菌机理,通过菌体裂解、硫酸铵分级盐析、纤维素D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及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柱层析,得到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
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检测结果表明,该蛋白呈单一条带,其分子质量约为17.6 kDa 。
粗提蛋白溶液具有一定热稳定性,在不同pH 值条件下稳定,对有机试剂、紫外照射、蛋白酶不敏感。
50 mg /mL 的Tween-80处理粗提液,活性比对照增加了12.5%,对还原剂SDS 和二硫苏糖醇敏感。
关键词: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 );抗菌蛋白;分离纯化;理化性质Isolation,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ntifungal Protein from Burkholderia contaminansZHANG Jingting 1, SHI Junfeng 2,*, FAN Sanhong 1,*(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Storage and Fresh Keeping,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iyuan 030031, China)Abstract: Burkholderia contaminans B-1, isol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apricots, is an antagonistic bacterium against Botrytis cinerea and other important postharvest pathogenic fungi in fruits and vegetable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B-1, we extracted a protein with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fter lysis of the cells. The protein was purified by bioassay-guided fractionation using fractional ammonium sulfate precipitation, DEAE-cellulose DE -52 ion-exchange and Sephadex G-100 gel filtration column chromatography. 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purified protein was homogeneous and its apparent molecular mass was 17.6 kDa. The protein was stable to heating and pH variations and was insensitive to organic reagents, protease and UV irradiation. Its inhibitory activity was increased by 12.5% in the presence 50 mg /mL Tween-80 as compare to that of the control (CK). The protein was sensitive to SDS and dithiothreitol (DTT).Keywords: Burkholderia contaminans ; antifungal protein;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814027中图分类号:Q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8)14-0179-06引文格式:张婧婷, 施俊凤, 范三红. 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 抗菌蛋白分离纯化及生物学特性分析[J]. 食品科学, 2018, 39(14): 179-184.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814027. ZHANG Jingting, SHI Junfeng, FAN Sanhong. Isolation,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ntifungal protein from Burkholderia contaminans [J]. Food Science, 2018, 39(14): 179-18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814027. 收稿日期:2017-07-04基金项目:山西省重点研发项目(201703D221010-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基金项目(BSH-2015JJ-00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特色农业项目(YGG17001)第一作者简介:张婧婷(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果蔬贮藏保鲜技术。
关于伯克氏菌的各种特性一、菌的鉴定结果如下:1、 2-A中,培养形态和PCR鉴定为2种菌。
2、2-1中,从形态和PCR 鉴定,为同一种菌,测序结果显示为:伯克氏菌(Burkholderia),只能确定到属,该菌的信息量不多,暂时很难鉴定到种。
3、伯克氏菌(Burkholderia),伯克氏菌属以往是假单胞菌属的一部份。
伯克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富有运动性及好氧性棒状的细菌。
是动物、人类、植物和一些对环境重要的物种的致病菌。
伯克氏菌会被用在农业上作为生物降解、生物控制及促进植物生长之根圈微生物。
二、生活在真菌细胞内的细菌-伯克氏菌(Burkholderia)有些真菌的细胞内生活着其共生细菌,现在发现这类共生细菌多数是伯克氏菌(Burkholderia),少数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及其他细菌,例如放射根瘤菌(Rhizobium radiobacter)等。
这类真菌一般需要共生细菌的存在,才能生存下去或者具有某种重要功能,比如产生孢子进行繁殖,产生毒素以便破坏植物组织,或者提高真菌本身吸收营养元素的能力。
举例来说,小孢根霉菌(Rhizopus microsporus)的细胞内就生活着它的共生细菌伯克氏菌(Burkholderia),两者共同生长,可以分解水稻幼苗组织,将分解产物作为共生体的营养来源,后果即造成水稻幼苗的枯萎死亡,其中的关键物质就是一种根霉素(rhizoxin),也叫力索新,一种16元大环内酯类物质,是引起水稻枯萎的主要原因,但日本藤泽药厂曾经试图将其开发为抗癌药物,据说进入了二期临床试验。
伯克氏菌是产生这种毒素的关键因素,或者说毒素就是由伯克氏菌产生的,而之前认为是真菌本身产生了这种毒素。
用抗生素杀死真菌中的细菌后,真菌即失去产生孢子的能力,但是再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共生关系后,真菌产生孢子的能力就得到了恢复,证明伯克氏菌的共生对于真菌的繁殖来说是必需的。
2011年,真菌内生伯克氏菌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完成,有望在基础上阐明更多的共生机理,基因组的序列大小为3.75Mb,包含一条染色体和两个菌株特有质粒,除了含有根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外,还有14个基因位点,编码非核糖体肽合酶(NRPS)装配线,有可能从中寻找到新的未知天然产物;还发现该内生细菌含有一套完整的毒性相关因子,将有助于阐明细菌和真菌的相互作用关系。
龙源期刊网
伯克—霍尔德氏菌
作者:
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3年第09期
产品特点
伯克-霍尔德氏菌(线虫治理专家)是由济南永鑫和经贸有限公司引进韩国菌种和技术复配而成的高科技产品,是一种无毒害、无残留的驱逐线虫特效生物制剂。
产品由伯克-霍尔德氏菌和PTTK复配而成,对各类作物的根结线虫、茎线虫、孢囊线虫、潜根线虫的卵、若虫、成虫的3个发育时期皆有高效、快速、持久驱逐作用。
伯克-霍尔德氏菌释放的一种抑线酶能破坏线虫的生存环境,通过缠绕、营养竞争,使线虫始终处于休眠状态,难以对作物根系造成侵害,有效抑制率达95%以上。
施用方法、用量、效果
1.伯克-霍尔德氏菌片在大姜、山药、马铃薯、芋头等块根、块茎植物上的使用方法:播种时每株用伯克-霍尔德氏菌片2~4片施入种植沟内,苗期、整个生长期不会或很少有线虫病及“癞皮”发生。
2.伯克-霍尔德氏菌片在黄瓜、西瓜、番茄、茄子、丝瓜、芸豆、棉花等瓜果植物上的使用方法:移栽定植时将伯克-霍尔德氏菌片1~2片放到定值穴(窝)内,生长周期240~280天
内不受根线虫危害。
适宜作物
该产品是生物制剂,适合任何作物。
注意事项
1.打开包装后要一次用完,不能久放,以免吸潮影响药效。
2.土壤过分板结或线虫危害严重地块可适当加大用量。
3.该产品应存放在阴凉处,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农科)。
浙江农业学报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18(4):284~288,2006人体条件致病细菌—洋葱伯克氏菌在农业上的研究现状及风险分析方媛1,谢关林1,*,吕火祥2,张立新1,罗远婵1(1浙江大学浙江生物技术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9;2浙江省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浙江杭州310020)摘要:洋葱伯克氏细菌具有生物防治、促进植物生长和降解残留农药等功效,但它又是一种危险的人体条件致病菌。
文章综述了以洋葱伯克氏菌为代表的人体条件致病菌特性,以及在农业上的研究应用现状、存在问题与风险,为该菌在农业上的深入研究及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洋葱伯克氏菌;生防菌;人体条件致病菌中图分类号:Q939.11;S1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524(2006)04-0284-05An opportunistic human bacterial pathogen:utilization,study status and its risk anal-ysis of Burkholderia cepacia in agricultureFANG Yuan1,XIE Guan-lin1,*,NU Huo-xiang2,ZHANG Li-xin1,LUO Yuan-chan1(1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9,China;2Clinical Laboratory Medicine Center of Zhe-jiang Provincial Hospital,Hangzhou310020,China)Abstract:Burkholderia cepacia has multiple functions such as bio-controlling,promoting plant growth,and decomposi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s.But it is also a dangerous opportunistic human pathogen.Burkholderia cepacia is representative of an opportunistic human bacterial pathogen.The paper briefly reviewed in its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present status,prob-lems,and risks in agriculture study and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newly information for the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Key words:Burkholderia cepacia;biocontrol bacteria;opportunistic human bacterial pathogen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简称Bc)作为人体条件致病菌在医院可引起多种感染病,如败血症、肺炎、心内膜炎和伤口感染等,使囊性肺纤维化(CF)病人感染Bc菌而患“洋葱伯克氏菌综合症”致死,20世纪90年代该病菌曾在英国、加拿大等CF病人中传播并大流行,导致多人死亡[1]。
伯克霍尔德菌及其特点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水、土壤、植物和人体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
1949年美国的植物病理学家Burkholder首次发现它可以引起洋葱茎腐烂,称为洋葱假单胞菌,1992年Yabuuchi等正式将该菌及其它6个属于rRNA群的假单胞菌归为一个新属,即伯克霍尔德菌属。
该属已确认的有25个种,除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外,其他菌在临床标本中并不常见。
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的一些细菌具有生物防治、促进植物生长和生物修复等功能。
伯克霍尔德菌能产生多种具有抗菌活性的代谢产物如铁载体(Pyochenlin,Pyoverdine)、吩嗪、硝吡咯菌素、苯基吡咯、单萜生物碱、Cepaciamide A、CepacidineA、Cepacin A 等。
现已应用于生物防治,分解有毒物质等领域。
惠特莫尔氏病源自一种叫做伯克霍尔德菌的细菌,电子显微图中就是伯克霍尔德菌。
形态与染色伯克霍尔德菌属隶属假单胞菌科,临床常见的有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类(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泰国伯克霍尔德菌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等伯克霍尔德菌属DNA G+C含量为59~69.5mol%,代表菌种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原归类假单胞菌属,首次自洋葱根部分离,可引起洋葱茎腐烂而得名 [1] 。
分类和命名革兰阴性,直或微弯曲杆菌,单个或成对排列;有一根或数根端鞭毛,有动力,无芽胞。
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无鞭毛,无动力 [2] 。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即可生长,在血琼脂平板上35℃培养18~24h,形成中等大小菌落,不透明、湿润、凸起。
某些菌株可产生黄色、棕色、红色或紫色色素。
某些菌种有特殊的皱褶或黏液样菌落形态、特别的色素、特异的气味及B一溶血。
伯克霍尔德菌专性需氧,大部分菌种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7℃,少数菌种能在42℃生长 [2] 。
生化特性伯克霍尔德菌属氧化酶试验阳性或阴性,触酶试验阳性,大部分菌种氧化葡萄糖,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或产生氮气 [2] 。
关于伯克氏菌的各种特性
一、菌的鉴定结果如下:
1、 2-A中,培养形态和PCR鉴定为2种菌。
2、2-1中,从形态和PCR 鉴定,为同一种菌,测序结果显示为:伯克氏菌(Burkholderia),只能确定到属,该菌的信息量不多,暂
时很难鉴定到种。
3、伯克氏菌(Burkholderia),伯克氏菌属以往是假单胞菌属的一部份。
伯克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富有运动性及好氧性棒状的细菌。
是动物、人类、植物和一些对环境重要的物种的致病菌。
伯克氏菌会被
用在农业上作为生物降解、生物控制及促进植物生长之根圈微生物。
二、生活在真菌细胞内的细菌-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有些真菌的细胞内生活着其共生细菌,现在发现这类共生细菌多数是伯克氏菌(Burkholderia),少数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及其他细菌,例如放射根瘤菌(Rhizobium radiobacter)等。
这类真菌一般需要共生细菌的存在,才能生存下去或者具有某种重要功能,比如产生孢子进行繁殖,产生毒素以便
破坏植物组织,或者提高真菌本身吸收营养元素的能力。
举例来说,小孢根霉菌(Rhizopus microsporus)的细胞内就生活着它的共生细菌伯克氏菌(Burkholderia),两者共同生长,可以分解水稻幼苗组织,将分解产物作为共生体的营养来源,后果即造成水稻幼苗的枯萎死亡,其中的
关键物质就是一种根霉素(rhizoxin),也叫力索新,一种16元大环内酯类物质,是引起水稻枯萎的主要原因,但日本藤泽药厂曾经试图将其开发为抗癌药物,据说进入了二期临床试验。
伯克氏菌是产生这种毒素的关键因素,或者说
毒素就是由伯克氏菌产生的,而之前认为是真菌本身产生了这种毒素。
用抗生
素杀死真菌中的细菌后,真菌即失去产生孢子的能力,但是再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共生关系后,真菌产生孢子的能力就得到了恢复,证明伯克氏菌的共
生对于真菌的繁殖来说是必需的。
2011年,真菌内生伯克氏菌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完成,有望在基础上阐明更多的共生机理,基因组的序列大小为3.75Mb,包含一条染色体和两个菌株特有质粒,除了含有根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外,还有14个基因位点,编码非核糖体肽合酶(NRPS)装配线,有可能从中寻找到新的未知天然产物;还发现该内生细菌含有一套完整的毒性相关因子,将有助于阐明细菌和真菌的相互作用关系。
除了根霉,伯克氏菌还能侵染泡囊从枝状菌根真菌的厚垣孢子和菌丝,并形成共生关系,把B. vietnamiensis, B. cepacia以及B. pseudomallei在萌发中的菌根真菌Gigaspora decipiens的孢子上培养,发现所有三种伯克氏菌可进入菌根真菌的孢子内部,利用DNA序列测定以及电子显微镜观察,证实B. vietnamiensis确实存在于菌根真菌的细胞内,每个孢子内部含有150万个细菌细胞。
有的研究发现,当有细菌内生于菌根真菌细胞内部时,菌根真菌吸收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能力明显提高。
类芽孢杆菌也具有同样的作用,在它们存在时,菌根真菌吸收营养元素的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
其他的例子还有,在外生菌根真菌的细胞内也发现了细菌,如在双色蜡蘑(Laccaria bicolor)中发现了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在块菌(Tuber borchii) 中发现了噬纤维菌(Cytophaga sp.),在AM 真菌珠巨状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 的胞内发现了伯克氏菌(Burkholderia)、潘多拉菌(Pandoraea)和雷尔氏菌(Ralstonia)近缘种,在白腐真菌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的菌丝细胞内也发现了伯克氏菌,在枝顶孢霉(Acremonium strictum Gams. )中发现了2 种胞内细菌,分别是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胞内细菌与宿主真菌结合体现在发现的例子还不算多,它们之间的生态关系应当比较复杂,可能是共生、互生或寄生关系,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以阐明在结合体内部真菌-细菌之间的各种生态学关系。
意大利的Bonfante研究小组对G. margarita BEG34的细胞质内生细菌作了系统研究,通过荧光染色和电镜技术,发现细菌分布于孢子、萌发的菌丝及根内菌丝的细胞质中,菌体形态为杆状,具有典型的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特征,在每个AMF孢子中的活体数量达2.5 ×10**5 CFU。
由于对这些细菌的人
工培养未获得成功,起初的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伯克氏菌的种类(Burkholderia sp.),经进一步的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这些细菌代表一个新的细菌分类单元,并命名为一个新的分类名称
“Candidatus Glomeribacter Gigasporarumn”,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该细菌的基因组大小约1. 4Mb,其中包括750kb 的染色体基因和一个600 ~650kb 的
质粒,是β-proteobacterium中基因组最小的类群,这些内生细菌可以随AMF 的繁殖、传代而延续,推测其可能是宿主AMF细胞的组成部分之一。
研究还发现,这类细菌广泛存在于Gigasporaceae的多个类群中,如
Scutellospora persica、Scutellospora castanea,但在Gigaspora rosea中没有被发现。
AMF存在细胞质内生细菌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现象,而且具有一定
的普遍性,与植物种子传播的内生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能在AMF的生命过程中担负着重要功能。
目前仅针对个别AMF菌株作了内生细菌的研究,原因可能是这些内生细菌至今未能实现人工培养,研究起来较为困难(AMF相关伴生
细菌请看“龙良鲲,姚青,艾云灿,朱红惠,2007,丛枝菌根真菌伴生细菌的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7(12):5345
伯克氏菌属是假单胞菌属的一部份,它表面上是革兰氏阴性菌、富有运动性及好氧性棒状的细菌。
伯克氏菌在农业上作为生物降解、生物控制及促进植物生长之根圈微生物,有可能对人类造成免疫的伤害,所以对伯克氏菌的研究一直在进行。
由于伯克氏菌具有对抗生素的抗药性及高运动性,所以鼻疽伯克氏菌及类鼻疽伯克氏菌用于生物战时对家畜及人类有较大威胁。
四、伯克氏菌是一些对环境重要的物种的病因。
五、伯克氏菌一些感染的途径
概述
大利亚北部和东南亚。
该菌耐酸,在缺乏营养的条件下仍可在水中长期存活。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类鼻疽伯克氏菌可引起类鼻疽,该病在澳大利亚北部和其他热带地区流行。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致命性肺炎。
在这些地区的某些地方,类鼻疽是社区感染肺炎的最常见原因,全年均有发病但发病高峰期为雨季。
某些患者肺炎症状较轻,对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反应较好,但有些是严重的败血症肺炎。
其他症状包括皮肤脓肿或溃疡,内脏脓肿以及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干脑炎和急性下身麻痹。
尽管类鼻疽也可发生于健康儿童及成人,该病主要还是见于因基础疾病而导致抗感染机制受损或因营养不良、生活条件较差导致健康状况不良的个体。
感染源
该菌主要见于热带地区,特别是土壤及地表积聚的泥水中,可从这些地方进入生水水源以及饮用水供应系统。
饮用水中该菌达到多少数量才具有感染的危险尚不清楚。
感染途径
大多数感染似乎是因皮肤伤口或擦伤接触污染水所致。
在东南亚,稻田是很重要的感染源。
也可通过其他途径尤其是吸入和食入感染。
这些感染途径的重要性尚不清楚。
对饮用水的意义
澳大利亚两次鼻疽暴发事件中,自患者及饮用水供水系统中分离到的类鼻疽伯克氏菌基本相同。
其中一次饮用水供水系统中检测到细菌是在更换水管和氯化处理失败之后,而另外一次供水系统则未经氯化处理。
水安全计划中,可对此菌提供有效保护的控制措施包括对饮用水进行处理和消毒,同时通过对系统的修理和维护,保护输配水系统不受污染。
HPC 及消毒剂残余量可作为衡量水处理措施有效性及适当的排水管修理程序是否能够保护饮用水免于类鼻疽伯克氏菌污染的指标。
由于类鼻疽伯克氏菌在环境中存在,所以大肠杆菌(或耐热大肠菌)不是指示该菌是否存在的适宜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