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降水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82.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的降水的导学案学习目标:1、运用中国降水图,概括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自学预习:1: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特点是,。
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是。
2:划分干湿地区的根据是和的对比关系,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半干旱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
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
3、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回答:(1)、在图中找到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向东经过岭和河一线分布,与一月份等温线基本吻合。
(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多在______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地区则在______毫米以下,从而看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是____多____少,由___ _沿海向___ __内陆逐渐减少。
(3)、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火烧寮,请解释降水最多的原因:全国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_ __,分析原因:。
说明我国降水还受地形和台风的影响。
4、读广州、上海、北京、哈尔滨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1)以上四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共同特点说明我国降水多集中在季。
(2)如果月降水量大于100毫米即进入雨季,哈尔滨雨季的月份共月,上海雨季的月份共月,四城市降水期由长到短的排列顺序是;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是。
(3)由上述可以总结出,我国由北向南雨季的时间越来越;年降水量越来越。
(4)读出北京、广州的1、7月平均气温,两城市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是℃、℃,气温曲线较弯曲的是市。
二、合作探究:1、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⑴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
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⑵锋面雨带的移动:五月,雨带徘徊在一带;六月,雨带移到以后,在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等地。
初中中国地理降水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降水特点及分布规律。
2. 掌握降水的形成过程及影响降水的因素。
3. 能够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类型及季节变化。
教学重点:1. 我国降水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2. 影响降水的因素。
教学难点:1. 降水形成过程的理解。
2. 不同地区降水类型及季节变化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地理》相关章节。
2. PPT课件。
3. 地图或地理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天气情况,询问学生对降水的认识。
2. 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对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降水特点及分布规律(15分钟)1. 讲解降水的定义及形成过程。
2. 分析我国降水的特点:均匀性、季节性、地区性。
3. 讲解我国降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三、影响降水的因素(15分钟)1. 讲解影响降水的因素: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气候系统。
2. 通过实例分析各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四、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类型及季节变化(15分钟)1. 讲解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特点: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2. 讲解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降水特点:干旱少雨。
3. 讲解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降水特点:高原性气候,降水较少。
五、案例分析(10分钟)1. 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分析其降水类型及季节变化。
2. 以我国北方地区为例,分析其降水类型及季节变化。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总结学习收获。
教学延伸: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降水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降水观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分析、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我国的降水特点及分布规律,掌握了影响降水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联系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结合地图和地理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类型及季节变化。
《气温和降水》导学案一、导入天气是我们平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天气变化的两个重要因素。
本节课我们将进修气温和降水对天气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干系。
二、进修目标1. 了解气温和降水对天气的影响;2. 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3. 探究气温和降水之间的干系。
三、进修内容1. 气温的影响: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高温会导致炎热的天气,低温则会让人感到寒冷。
2. 降水的影响: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而降落到地面的现象,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3. 气温和降水的干系:气温和降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干系,气温的升降会直接影响降水的形式和量。
四、进修过程1. 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 降水的测量方法:降水量通常用毫米或英寸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雨量计来测量降水量。
3. 实验探究:利用实验装置模拟不同气温下的降水情况,观察气温对降水形式和量的影响。
4. 讨论分享:学生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的干系,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五、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气温和降水对天气的影响,掌握了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并深入探究了它们之间的干系。
在未来的进修和生活中,我们将更加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准备。
六、作业安置1. 观察当天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并记录下来;2. 写一篇关于气温和降水干系的小议论文,包括你的观察和想法。
七、拓展延伸1. 钻研气温和降水对植物发展的影响;2. 调查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情况,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气温和降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思考,培养自己的气象常识。
愿大家成为未来的气象专家!。
《降水分布》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了解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规律和地域特点,从而深入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降水分布吗?降水分布受什么因素影响?2. 展示图片:展示世界地图上的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二、新知讲解1. 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1)纬度:赤道附近地区降水量较大,向两极递减。
(2)地形:山脉对降水分布有重要影响,山脉风ward风一侧降水量较大,leeward风一侧降水量较小。
(3)海洋:海洋对沿海地区的降水分布有显著影响,海洋性气候地区降水量较大。
2. 降水分布的规律(1)季节性规律:不同季节降水分布有所不同,夏季降水量一般较大。
(2)年际变化规律:气候现象如厄尔尼诺现象会对降水分布产生影响。
3. 降水分布的地域特点(1)热带地区:降水量大,季节性强。
(2)温带地区:四季分明,降水均匀。
(3)极地地区:降水量较小,主要为降雪。
三、案例分析1. 以中国为例,分析中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
2. 分析非洲沙漠地区的降水分布情况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思考讨论1. 为什么有些地区降水量大,而有些地区降水量小?2. 降水分布的变化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五、总结回顾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规律和地域特点,进一步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
六、作业安置1. 查阅资料,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降水分布情况,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
2. 思考:如果你是一名气象学家,你将如何预计未来降水分布的变化?七、拓展延伸1. 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当地降水情况。
2. 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举世降水分布的影响。
本导学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降水分布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探讨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帮助学生树立环保认识,关注地球生态环境的变化。
愿同砚们在进修中不息探索,不息进步,为建设美丽故里贡献自己的力量!。
降水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2、掌握阅读“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分层次教学一、自主学习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_____、____、____等,统称为降水。
2、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______和______;空气温度______使水汽凝结出来。
3、类型:有______、地形雨、______、三种。
4、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是______,单位______。
5、分布:降水分布____。
受纬度影响,____多,____少。
受地形影响:迎风坡____、背风坡___。
6、降水最多的地方之一是______、有世界“_____”之称。
原因是位于喜马拉雅山南侧的迎风坡,多______雨。
二、合作探究1、夏天,从冰箱中拿出冷藏的饮料后,容器表面会形成大量的水珠。
结合降水的条件,说说这是为什么。
2、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讨论:(1)图上有哪些重要的纬线,这些纬线附近的降水有怎样的规律?(2)赤道附近降水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附近降水多在多少毫米以下?由赤道到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讨论:(1)图上有哪些重要的纬线,这些纬线附近的降水有怎样的规律?(2)赤道附近降水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附近降水多在多少毫米以下?由赤道到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三、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天堂伞的市场部经理,要到国外开辟新市场,哪些国家或地区会作为你的目标,说说你的思路?四、当堂检测同步练习41页。
《降水量的测量》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降水量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和工具;3. 理解降水量对农业、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 降水量的概念和重要性;2. 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和工具;3. 降水量的影响及其应用。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看视频介绍降水量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降水量测量的兴趣和求知欲。
2. 学习降水量的概念和重要性:- 讲解降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大气中降水的总量,是气象学中重要的参数之一;- 介绍降水量对农业、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降水量的作用。
3. 学习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和工具:- 教授使用雨量计、悬挂式雨量计等工具进行降水量的测量;-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设置雨量计、记录数据并计算降水量。
4. 学习降水量的影响及其应用:- 探讨降水量对农作物生长、水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影响;- 分析降水量数据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有着重要的作用。
5. 总结回顾:通过小组讨论或课堂展示的形式,让学生总结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影响及应用,并展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四、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实地测量降水量的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2.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降水量对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拓展对降水量的理解和认识。
五、课后作业:1. 制定记录降水量数据的表格,自行测量一周的降水量并填写数据;2. 撰写一篇关于降水量测量方法和重要性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和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降水量的测量”为主题,通过讲解概念、引导实践操作和引导思考讨论,旨在提高学生对降水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掌握测量方法和工具,并意识到降水量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降水量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常见的降水量测量方法及仪器。
3. 能够正确使用降水量测量仪器进行实地测量。
初中地理降水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过程。
2. 掌握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
3. 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过程。
2.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1. 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
2.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的成因。
教学准备:1. 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天气状况,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
2. 提问:你们对降水有什么了解?降水有哪些类型?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过程。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降水的概念: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云层落到地面的现象。
2. 讲解降水的类型:根据降水的主要形式,可分为雨、雪、冰雹、雨夹雪等。
3. 讲解降水形成的过程:降水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空气中要有足够的水蒸气,二是要有凝结核。
4. 讲解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5. 讲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节降水较少。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降水分布图,分析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2.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降水季节变化柱状图,分析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降水的概念、类型、形成过程、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
2. 强调降水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家乡的降水特点,并结合实际生活,提出合理的节水措施。
2.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降水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降水知识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降水知识。
《降水分布》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降水分布》。
降水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进修降水分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
二、目标1. 了解降水的观点和分类;2. 掌握降水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规律;3. 能够分析降水对地球各地的影响。
三、导学内容1. 降水的观点和分类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液态或固态的过程,包括雨、雪、霰等形式。
根据降水的形式和特点,可以将降水分为层状降水、对流性降水和锋面性降水三种类型。
层状降水多发生在高压区,天空晴朗,气温适中;对流性降水则多发生在低压区,天空多云,气温较高;锋面性降水则常出此刻冷暖气团交汇的地方。
2. 降水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规律降水在地球不同地区的分布并不均匀,主要受到地形、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赤道地区降水较多,而两极地区降水较少;山地和海洋地区降水量也较大,而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此外,季风和海洋洋流也会对降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3. 降水对地球的影响降水对地球的影响非常广泛,影响着农业生产、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
适量的降水可以保持土壤湿润,增进植物发展;但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或匮乏,甚至引发自然灾害。
因此,了解降水的分布规律对于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四、小结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降水的观点和分类,掌握了降水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球的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地球的气候变化,珍惜水资源,共同珍爱我们的故里。
五、作业1. 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所在地区的降水特点及对当地的影响;2. 查阅资料,了解近些年来举世降水分布的变化趋势,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阅读1. 《地理学》: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2. 《气象学》:深入了解降水的形成和变化规律;3. 《环境科学》: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风和降水》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了解风和降水的形成原理、分类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环保认识。
一、导入引导1. 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风是怎么形成的吗?雨水是从哪里来的呢?2. 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风和降水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二、观点讲解1. 风的形成原理:介绍地球自转和气压差别导致的风的产生。
2. 风的分类:分为气压风、地形风和地转风,详细诠释各种风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3. 降水的形成原理:介绍水蒸气凝结成云,再通过凝结核结成雨滴的过程。
4. 降水的分类:分为雨、雪、冰雹等,讲解各种降水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三、案例分析1. 分析一些地区常见的风和降水现象,如台风、季风、暴雨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和降水的特点。
2. 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风和降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水资源的利用、农业生产等。
四、讨论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风和降水对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
2. 提出问题: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风和降水的影响?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环保认识。
五、拓展延伸1. 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和降水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精神。
2.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书籍或文章,让学生深入了解风和降水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修的兴趣。
六、总结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化学生对风和降水的理解。
2. 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进修收获,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风和降水的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环保认识,为未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不息成长和进步!。
《气温、湿度和降水》导学案一、导入气温、湿度和降水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气象因素,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进修关于气温、湿度和降水的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
二、进修目标1. 了解气温、湿度和降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2. 掌握气温、湿度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气温、湿度和降水的知识预计天气变化。
三、进修内容1. 气温气温是空气中的热量水平,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气温的高下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气温的测量方法有许多种,常见的包括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2. 湿度湿度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通常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湿度的高下会影响人们的舒适感和健康状况,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湿度的测量方法包括湿度计和露点计。
3.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或固态水滴颗粒并落到地面的现象。
降水形式有雨、雪、雹等,不同形式的降水对农业、交通等有着不同的影响。
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包括雨量计和降水雷达。
四、进修方法1. 阅读相关教材和资料,了解气温、湿度和降水的基本观点。
2. 观察天气变化,记录气温、湿度和降水量的变化情况。
3. 参与实地考察,了解气象站的工作原理和气象数据的采集方法。
五、进修总结通过进修,我们了解了气温、湿度和降水对我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掌握了测量气温、湿度和降水的方法,提高了对天气变化的预计能力。
希望大家在平时生活中能够更加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范和适应措施。
六、课后作业1. 观察当天的气温、湿度和降水情况,并记录下来。
2. 查阅资料,了解内地气象站的工作情况和气象数据的发布方式。
3. 思考气温、湿度和降水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影响,并写一份小结。
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加深对气温、湿度和降水的理解,提高气象知识水平。
祝大家进修愉快!。
太和县城关镇中学心学校七年级地理上册课堂路线图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
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课型:新授课
编制人:王效龙审核:
学习目标:1. 知道降水的主要形式及降水的量的测定方法
2. 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 初步学会阅读、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自主学习】
一.降水与生活
1. 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统称为降水,
其主要形式是________。
2. 降雨的等级划分为:小雨、________、大雨、________等不同等级。
3. 降水对人类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着重要影响。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 同一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有明显的________差别,不同地方,降水的
季节差异________。
2. 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_____________来表示。
(怎样判读)
【合作探究】
1. 根据下表所给的数据绘制降水柱状图。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太和县城关镇中学心学校 七年级地理上册 课堂路线图
2. 读下列北半球五个地区的降水柱状图,请将下列降水季节分配的特点,分别填人相应的图中。
(填序号)
【达标测评】 另附在ppt 上
【学习收获】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教 学 反 思。
《测量降水量》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前情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降水量的话题。
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而落到地面的现象。
了解降水量的多少和变化对于农业、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那么,我们如何测量降水量呢?二、学习目标1. 了解降水量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和工具。
3. 能够分析降水量数据并进行相关计算。
三、导学过程1. 降水量的定义和意义(15分钟)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降水量的概念。
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一定面积上的降水的量,通常用毫米(mm)为单位。
降水量的变化对于气候、水文、农林业生产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了解准确的降水量可以帮助农民根据实际情况灌溉作物,从而提高产量。
2. 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和工具(20分钟)测量降水量的常用方法有几种,包括雨量计、激光雨量计、卫星遥感等。
其中,雨量计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雨量计通常由一个漏斗和一个容器组成,雨水通过漏斗流入容器中,容器的刻度表示降水量。
在实际测量中,我们要选择一个开阔的场地,远离高墙、树木等遮挡物,确保雨量计能够准确捕捉降水量。
3. 分析降水量数据和相关计算(25分钟)我们通过雨量计收集到了一段时间内的降水量数据,接下来我们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
首先,我们可以计算出平均降水量,即总降水量除以测量的天数。
其次,根据降水量的变化,我们可以绘制降水量曲线图,以便更直观地观察降水量的规律。
四、知识拓展1. 降水量的变化会对土壤湿度、农作物生长、城市排水系统等方面产生影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影响是如何产生的。
2. 了解更多有关降水量的知识,例如降水量的分类、影响降水量的因素等。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降水量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了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和工具,能够分析降水量数据并进行相关计算。
降水量的测量不仅是一项科学实践,更是对我们生活周围环境的认识和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了解和应用降水量数据。
《风和降水》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理解风和降水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掌握风和降水形成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3. 能够分析风和降水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4. 提高环境珍爱认识,珍惜自然资源。
二、导学内容:
1. 风的形成和作用
2. 降水的形成和类型
3. 风和降水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4. 风和降水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导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有关风和降水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激发进修欲望。
2. 观点讲解:起首向学生介绍风的观点及其形成原理,然后讲解降水的观点和不同类型的降水形式。
3. 实践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和降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这两种自然现象的理解。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风和降水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5.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珍爱环境,提高环境珍爱认识。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反思进修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的地方。
四、导学延伸:
1. 指挥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风和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 鼓励学生开展环保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大众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
3. 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深入钻研风和降水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
五、导学评判:
通过教室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判,评判内容主要包括对风和降水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对环境珍爱认识的培养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1)一、导学内容:“降水与我们”和“降水的季节变化”(53—55页)二、教学目标:1、记住降水的概念2、降水的季节变化3、绘制降水柱状图三、重点降水的季节变化;绘制降水柱状图四、学法指导:合作探究,阅读课外资料,利用地图和资料,正确提取、加工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导学过程(一)自学53页“降水与我们”部分内容。
1、自学53页下面的四行文字,完成下列要求⑴从大气中降落的、、等,统称为降水。
此外,雾、露、霜等也属降水。
⑵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气象部门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把降雨划分为、、、等不同等级。
2、读54页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降水量的测量”,完成下列要求。
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
单位是。
⑴完成54页活动1的,把降水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补充完整。
你能说出降水可能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吗?。
⑵小组合作完成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理解。
(二)、自学55页“降水的季节”变化1、读图3.19,回答:提示:降水的季节变化可从降水的柱状图上作直观判断。
主要抓住两点:其一是全年各季节的降水是否均匀..............................?其二是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1)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的降水是有差别的,地的降水多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地的降水较少,主要分布在季。
(2)通常把降水的季节变化用图来表示。
2、读图3.20中表示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3、(二)通过阅读下列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认识世界主要集中降水季节变化的类型。
六、建构知网:新加坡 ;北京 ;伦敦 ;罗马 ;阿斯旺 ;(三)、用表中的降水量数据,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
下表是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绘图。
七、学效检测1.“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反映了( )A.降水与气温的关系B.降水与农业的关系C.降水与工业的关系D.降水与商业的关系2、 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2 气候(第1课时)第2课时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知道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差异的原因。
2. 知道我国的主要干湿地区及划分依据,理解不同的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难点1.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原因,理解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有关降水图的分析判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学习活动一: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1.读图2.18,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
2.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
3.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月,而且我国降水的也很大。
学习活动二:干湿地区1.读图2.22,根据和的关系,划分了、、、四个干湿地区。
填下表:2.不同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不同影响气候干湿程度不同,会影响到农业类型,例如,东部地区以为主;西北干旱地区以为主。
在南方湿润地区,耕地以为主;在北方地区主要以为主。
气候湿润程度影响了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进而影响到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
如,南方人爱吃;北方人喜食。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为什么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2.降水的季节分配有可能导致什么灾害?3.北京降水的年际变化有什么特点?可能会造成什么影响?4、想一想,降水与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还有哪些影响?【知识构建】一: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1)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2)时间分布规律: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大,降水集中在4-10月,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降水年际变化很大。
二:我国的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1)降水与民居建筑(2)降水与植被景观(3)降水与饮食习惯、交通、体育运动【拓展延伸】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
区域地理中国降水教案教案标题:区域地理中国降水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掌握中国主要气候类型与降水分布的关系。
3. 能够分析中国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教学板书。
2. 中国地图。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中国降水分布图,引发学生对中国降水分布的思考。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等。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如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等,并解释其特点和分布。
2. 讲解中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如东部沿海降水多,西北地区降水少等。
3. 分析中国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如地形、季风等。
Step 3: 实例分析(20分钟)选择几个具体的地理区域,如长江流域、西北干旱区等,分析其降水分布的原因和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因素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并与之前学到的气候类型进行联系。
Step 4: 案例探究(20分钟)提供一个实际问题,如“为什么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盛产水稻,而西北地区盛产小麦?”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过程。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中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并与学生一起思考如何应对不同地区的降水差异。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降水的相关知识。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整理笔记、查找其他地理区域的降水分布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中国降水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并能够分析和解释实际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提供更多的案例和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降水的地理特点。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中国的降水)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地理 课型:新知探索 时间:2020.10
【学习目标】:
1、运用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运用气候资料图,并结合家乡实际,分析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3、运用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知道各干湿地区的分布地区和天然植被。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干湿地区的划分。
难点: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过程】 【基础梳理、自主预习】 一、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 。
(减少、增多)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山脉东侧的 ;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的 盆地中的托克逊。
【合作探究1】
1、在图上分别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 (1)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主要在 地区 ;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 山-- 河一线平行,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
边缘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 岭、兰州和 ,不足200毫米的地区主要在西北内陆地区(新疆西北部可达到400毫米)
(2)以上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大致与 平行(海岸线、纬线) 【归纳小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合作探究2】
1、台湾山脉东侧的火烧寮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降水的水汽分别来源于 洋和 洋。
2、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为距海洋越远,降水越 ;影响降水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联系“中国的地形”部分知识,想想还有哪些影响因素? 【归纳小结】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1.海陆位置:我国东南临海,距海洋近,受海洋影响 ,西北深入亚欧大陆内部,距海洋 ,受海洋影响 。
2.地形地势:东部多平原丘陵、西部多高大高原和山地;地势西高东低。
东部地形有利于水汽深入,西部地形地势阻挡了水汽进入内地。
3.季风的影响:东部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西北部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少。
(以后详细学习)
二、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1、从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降水量柱状图可以
看出,我国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就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降水多集中在 月。
2、季节变化: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多, 少。
集中在 、 月。
三、我国的干湿地区 【自主学习】:根据 与 的对比关系,
把我国划分为 、 、 、 四类地区。
其分界大致是 毫米、 毫米、 毫米等降水量线。
1、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体从山--- 河,向西到
高原东南边缘。
与一月份度等温线、毫米等降水量线、带和带的分界线,基本一致。
2、山东省跨和两类干湿地区,菏泽市属于干湿地区【达标测试】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
A.从东北地区向西南地区递减 B.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C.从中部地区向东、西部递减 D.从南部高原向北部平原递减
2、影响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半球位置 D地球运动
3、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 )
A.台湾的火烧寮 B.吐鲁番盆地 C.曾母暗沙 D.珠江三角洲
4、一年当中,我国降水多集中在( )
A.冬春季节 B.春夏季节 C.夏秋季节 D.秋冬季节
5、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 )
A、秦岭—黄河一线
B、南岭—淮河一线
C、南岭—黄河一线 D秦岭-淮河一线
6.秦岭一淮河以南大部分属于( )
A湿润区、亚热带 B湿润区、热带
C半湿润区、亚热带 D半湿润区、暖温带
7、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主要取决于( )
A.降水量的多少 B.蒸发量的多少
C.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 D.与降水量和蒸发量没有关系
8、按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广州——北京——武汉 B.兰州——西安—一郑州——武汉C.上海——兰州——乌鲁木齐 D.成都——重庆——武汉——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