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摘录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3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语录1.美是善良和诚挚之母。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3.进行道德教育要认真。
4.良心是信念的感情哨兵。
5.相爱是人的一种巨大的幸福。
6.推崇真理的能力是点燃信仰的火花。
7.树立道德,信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8.“明天”,是勤劳的最危险的敌人。
9.只有尊敬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敬。
10.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11.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12.真正的教育不能没有热情关怀和洞察力。
13.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14.真正的教育是登上童年微妙的真相之巅。
15.压抑自己良心的声音,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16.道德教育过程的两个组成部分应同步进行。
17.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创造自己并理解劳动的美。
18.确定志向,就意味着要有所作为,有所创造。
19.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
20.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21.劳动和人,人和劳动,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
22.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
23.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24.理解和熟记结合得越好,知识就会获得越自觉。
25.道德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具有特殊性的教育工作。
26.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27.幸福只会给予不怕劳动的人,多年忘我劳动的人。
28.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29.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
30.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
31.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32.理想的实质寓于所谓“普通的”“平凡的”人身上。
33.对知识的每次运用,同时也就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入。
34.用劳动来创造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
35.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
36.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37.用溺爱态度培养出来的人,是自私自利到所谓透顶了的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精选篇1)看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被苏霍姆林斯基的细心、耐心、专心和对孩子伟大的爱而感动,对现行教育感到痛心和无奈——现在,我们的绝大部分老师争分夺秒地往孩子们的头脑里堵塞现成的说法、结论和论断,从来不给孩子机会去接触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孩子的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机器——我们的教育用一堵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
而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教孩子认识一个字母、一个单词费尽心机把他们带到农场、田野地头、河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善心,他把孩子带到森林里上音乐课,感受森林里蜜蜂的嗡嗡声、鸟叫声、流水声……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能够做到?不用说做到,就是想都不会想,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和学校,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推脱责任,宁可把孩子整天关在教室里,低年级同学连在学校里玩都没有机会,春秋游有的学校都取消了,更不用说带孩子到大自然里去感受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这只是教育的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他不可能成为教育者。
”苏霍姆林斯基当了校长,为了零距离接触孩子,研究孩子的成长情况(包括细节)和各种变化,他直接选择兼任班主任。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教育者了”。
李镇西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虔诚的追随者,这方面和苏霍姆林斯基何其相似!试问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位校长还兼任班主任?当然,这不能全怪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教育行政化使校长们大多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达标验收而疲惫不堪,不用说校长兼任班主任,很多时候任课老师们还要牺牲教学时间或加班加点来突击做资料应付检查呢。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大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1. 当儿童跨进学校大门,成了你的学生之后,他就会无限地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就是神圣的真理;你的行为在他看来就是智慧的化身和道德的典范。
儿童对教师的信任,犹如玫瑰花上的一滴洁净的露珠。
请不要把这一滴露珠抖落。
2. 教师的最细致、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就是爱护并发展孩子的自尊感。
不应当让儿童的劳动成为徒劳无益的事——这就是优秀教师的座右铭。
只有当儿童的脑力劳动给他带来某种成果时,他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精神潜力。
有了成绩,才会产生学习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3. 学校的教学不是干巴巴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搬入另一个头脑,而是每时每刻在进行心灵接触。
4. 如果你想身后给社会留下点什么,那也不是非做著名作家、学者、宇宙飞船的发明者、元素周期表上新元素的发现人不可。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把他们培养成好公民、好劳动者、好的儿子女儿和好的父母,也同样能向社会证明您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5. 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然而所有的人都要成为丈夫或妻子,成为父亲或母亲——苏霍姆林斯基6. 不要把孩子入学前生活于其中的大自然、游戏、美、音乐、幻想和创作的令人神往的世界关在教室门外。
在学校生活的头几个月和头几年里,学习不应成为惟一的活动形式。
只有当教师大量给予他们入学前的那种欢乐时,他们才会爱上学校。
7. 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
学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
8. 对于孩子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在少年教育中产生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行动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而人在这种年龄从本性上就不愿意被他人教育。
9. 如果一所学校相信教育的巨大力量,而且在那里根本听不到“他将是一个无出息的人”这类不可救药的话,那么这个学校的学生集体的精神生活就具有无与伦比的乐观主义色彩——苏霍姆林斯基10. 无论您在生产岗位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您都要记住:在您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这就是教育孩子。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三部曲》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劲用心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爱生如子”的真理,这实在让人佩服。
读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以后,被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和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深深感动。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爱。
爱孩子,是教育工作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真正的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用真情的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同窗生一路欢笑,一路忧伤。
让孩子打心底里喜欢你。
爱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诲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路克服困难,一路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知他。
”在平时生活中和谐的师生关系,他们把我当知心朋友,今天妈妈怎么批评他,周日去逛街买的什么物品,谁跳绳跳的最多……孩子们很乐意同我分享他们的欢乐与忧愁。
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熟悉他们是你昔时的小学生。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必然的个性不同,咱们不能以学习成绩来判断孩子的能力,那样对挫伤孩子的踊跃性,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咱们要肯定他们的优势,调动他们的踊跃性,以他们的优势带动他们其他方面的进展。
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的高贵的结晶。
它既有人类关心幼小、珍惜稚弱、增进新一代进展的自然朴素之情,更有对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向往和负责的精神。
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
这种爱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乃至搀杂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
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
教师对学生的爱,包括了对学生中每一成员的关心、尊重、理解和期待。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一、教育思想简介、基本教育信念苏霍姆林斯基先后提出过许多条教育信念,但这些信念都是围绕着实现教育总目标而进行论证和阐述的。
这些信念可以总结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1、坚信教育的力量,相信孩子的可教育性。
2、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3、自我教育在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
、体育和健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关心学生健康,特别是关心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体的正常健康发展,作为他领导和管理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这是由于在他看来,“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认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页)都要以他们身体的健康状况为转移。
体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中是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体育操练和运动可使身体得到正常的发展,而运动本身还会变成有机体的需求,使身体和精神得到充分的享受。
、道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它在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应居核心地位。
道德教育内容问题是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的中心问题,是其论述的重点。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培养和形成学生的道德习惯、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这些内容都与公民基本道德素养和最高道德准则密切相连,而习惯、情感、信念和理想四者之间又是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
“为人们做好事这是陶冶孩子情操的巨大道德力量。
”(第页)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道德教育是其全部教育理论的灵魂,与此同时,在这一理论上的认识,也充分反映在他的教育实践工作中。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实现道德教育的途径,在所阅读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论述较少,倒是在《帕夫雷什中学》和《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多有涉及,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通过学习各种科学基础知识进行道德教育2、编辑和利用《道德价值文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3、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4、通过各种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进行道德教育5、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在学生道德品格培养中起巨大作用、智育智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摘录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摘录要做到让每个孩子不仅能感受欢乐,而且还能创造欢乐,能为集体生活奉献一点自己的创造。
我建议教师们,必须循序渐进地去影响孩子的情感、想象和幻想,通向广袤无垠世界的窗口须逐渐开启,不可骤然完全敞开,变为畅行无阻的大门,致使那些被你所讲内容的思想所吸引的小家伙们不顾您的意愿如珠粒一般冲撒出来.......起初,他们对浩如烟海的事物会茫然不知所措,而后,对这些实际上尚未认识的对象会视而不见,成为空空洞洞的东西。
活的语言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如此丰富而又取之不尽,假如我们一小时发现一样东西的话,那么这些发现也足以延续若干年。
音乐--这是强大的思想源泉。
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使儿童得到长足的智力发展。
音乐的最初本源不仅仅是周围世界,还有人本身,他的精神世界、思想和言语。
音乐形象按新的方式向人们揭示事物和现象的特点。
我们的教育学常常忘记,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大半时间内他首先还是个孩子。
教师在往孩子头脑里填塞现成说法、结论和论断时,常常甚至不给儿童机会去接近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
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的机器......不对,这是不应该的。
不能用一堵高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
不能让学生失掉欢快的精神生活。
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
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
当然,学习不可能是轻松的游戏,也不可能纯粹是娱乐或经常不断的娱乐。
学习首先是劳动。
但是在组织这种劳动时,要照顾儿童在他智力、道德、情感和审美能力发展各个阶段中的精神世界的特点。
儿童的脑力劳动与成人不同。
对于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个最终目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成为他付出智力努力的主要动力。
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智力劳动的性质,在于思想的情感色彩,在于理性的经验。
2024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2024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1《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晚年之作,该书记述了作者晚年期间与一个班的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级小学预备班和四年级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
咋看之下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那么这本书的魅力何在?掩卷细思,一颗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火热的心锁迸发出来的无穷创造力呵生命力,正式它的魅力所在。
本书第一部分讲述“快乐学校”,是出自这位教育家的爱心的一项成功创举。
作者以满腔热情发出了“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呼声。
本书第二部分《儿童时代》写的是小学四年的学校教育。
这部分总结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教育思想,强调健康和掌握知识的范围,反对过重的课业压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中,德育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德智体美劳五育是紧密相联的。
他一方面把小学生的健康提到了首位,同时又指出合理的学习生活、劳动、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儿童身心健康的重大影响。
而作者本身也正是为了培养这样一种和谐的人呕心沥血。
可以看到,帕夫雷什中学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是从属于这一目标的。
“德智体美劳”五个字,绝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有缠绵不断的关系的。
尽管这五个字的各自用处不同,但却都紧紧联系着个人之人生与社会。
作为教师一言一行都无不在影响学生。
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要做学生的楷模。
因为喜欢看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所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
顺便谈谈自己的感悟。
1、对教师来讲,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
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
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摘记之一第一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摘记之一《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摘记之一因为喜欢看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步曲》,从今天起整理自己喜欢的句子。
1、对教师来讲,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
2、儿童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而一年则是无限长的。
我一向认为,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
3、学习,是儿童精神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领域。
真正的学校,那是獐集体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者联系在一起。
4、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5、不要去强制人的灵魂,要去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关注他的特性、意向和需求。
6、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的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风吹草动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结合的那种爱。
7、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
8、正确的教育途径并不在于纠正在童年早期阶段所造成的错误,而在于不犯那些错误,在于事先防止进行再教育和必要性。
9、我痛心地看到,有时由于教师把教育看成是尽可能多地往孩子头脑里灌输知识,而扭曲了孩子们的正常生活。
10、孩子们在就学之初的日子里是怀着多么激动的心情跨进学校门槛的,怀着多么深切的信任注视着老师的眼睛!为什么往往上爬在几个月,乃至几周之后,闪烁在他们眸子里的火花便会熄灭,为什么学习对某些孩子会变为苦恼?要知道,凡是老师都会真诚地企望保持住孩子们的天真,保持住感受和发现世界的快乐,希望学习对孩子能成为具有鼓舞作用的、饶有趣味的劳动。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摘抄前几日,终于把苏老的这本着作完整地拜读了,下面是我的一些感触,与大家共勉: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的确,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
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
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
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___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刚上班时的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
我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魅力确实提升了,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
我们当时挺困惑、挺委屈。
后来与老教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题目的所在,原因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主动参与到孩子中往,与他们的交流不够。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1、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
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2、我认为教育者的首要使命,在于帮助自己的学生赞赏道德美并被这种美所鼓舞,使他坚定地相信,美和真理总是会胜利的。
3、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
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以块磨练细腻的感情的砺石。
――苏霍姆林斯基4、在学龄初朋,教师对儿童来说,是打开事物和现象的世界的人,而在少年时期,教师就是打开思想的世界的人。
5、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苏霍姆林斯基6、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7、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苏霍姆林斯基8、有良知的人有责任心和事业心。
苏霍姆林斯基9、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苏霍姆林斯基10、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11、为了使师生之间的友好、亲切和善意的关系经常保持和谐,教师必须十分珍惜儿童对自己的信任,应该成为儿童所爱戴的、聪明的保护人。
12、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苏霍姆林斯基13、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是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来提高劳动的素养,首先是提高思想的素养。
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先底的研究精神,那末任何提高教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
14、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
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摘录
要做到让每个孩子不仅能感受欢乐,而且还能创造欢乐,能为集体生活奉献一点自己的创造。
我建议教师们,必须循序渐进地去影响孩子的情感、想象和幻想,通向广袤无垠世界的窗口须逐渐开启,不可骤然完全敞开,变为畅行无阻的大门,致使那些被你所讲内容的思想所吸引的小家伙们不顾您的意愿如珠粒一般冲撒出来.......起初,他们对浩如烟海的事物会茫然不知所措,而后,对这些实际上尚未认识的对象会视而不见,成为空空洞洞的东西。
活的语言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如此丰富而又取之不尽,假如我们一小时发现一样东西的话,那么这些发现也足以延续若干年。
音乐--这是强大的思想源泉。
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使儿童得到长足的智力发展。
音乐的最初本源不仅仅是周围世界,还有人本身,他的精神世界、思想和言语。
音乐形象按新的方式向人们揭示事物和现象的特点。
我们的教育学常常忘记,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大半时间内他首先还是个孩子。
教师在往孩子头脑里填塞现成说法、结论和论断时,常常甚至不给儿童机会去接近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
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的机器......不对,这是不应该的。
不能用一堵高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
不
能让学生失掉欢快的精神生活。
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
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
当然,学习不可能是轻松的游戏,也不可能纯粹是娱乐或经常不断的娱乐。
学习首先是劳动。
但是在组织这种劳动时,要照顾儿童在他智力、道德、情感和审美能力发展各个阶段中的精神世界的特点。
儿童的脑力劳动与成人不同。
对于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个最终目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成为他付出智力努力的主要动力。
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智力劳动的性质,在于思想的情感色彩,在于理性的经验。
如果这个源泉涸竭了,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让孩子坐下来念书。
我终于彻底证实:必须直接在思想和语言的源头去教孩子思考,去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
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他什么都弄不好。
每次作业都应当成为学生的一个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孩子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的世界里。
当我们要教会他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当让他置身于这种世界。
而且,孩子在踏上认识阶梯第一阶时的感受如何,心境怎样,决定着他日后整个认识的(通向知识的)道路。
一想到这一级台阶正在成为许多幼儿的绊脚石时,简直觉得可怕。
请您仔细观察一下学校生活,您就会看到许多孩子正是在识字教学阶段失去信心的。
亲爱的同行们,这一级需我们
要上得使孩子不感到疲劳,要使得通向知识的每一步都走的像鸟儿在高傲地直冲云霄,而不像精疲力尽地挑着力不胜任的重担的人在艰难迈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