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1-指导书
- 格式:doc
- 大小:194.00 KB
- 文档页数:5
物理实验作业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进行一系列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加深对物理理论的理解及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实验设备
本实验所需的设备包括:
- 实验器材1
- 实验器材2
- 实验器材3
...
三、实验步骤
1. 步骤1:描述步骤1的操作内容和注意事项。
2. 步骤2:描述步骤2的操作内容和注意事项。
3. 步骤3:描述步骤3的操作内容和注意事项。
...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1.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2. 实验完成后,学生应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将结果
整理成报告。
五、实验安全提示
1. 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学生应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2. 在使用实验器材时,学生应按照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设备,
避免操作失误引发事故。
六、实验评估与总结
1. 实验结束后,学生应根据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并
撰写实验总结。
2. 实验总结应包括对实验过程、结果及可能的改进方向进行分
析和总结。
七、参考资料
1. 参考书籍1:作者,书名。
2. 参考书籍2:作者,书名。
...
以上是本次物理实验作业的指导书,请学生们按照指导书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向实验教师咨询。
祝实验顺利!。
大学物理实验指导书--9个项目 -实验一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实验目的】 1、测量超声接收器运动速度与接收频率之间的关系,验证多普勒效应。
2、由f-V关系直线的斜率求声速。
【实验原理】根据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当声源与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f为:f = f0(u+V1cosα1)/(u�CV2cosα2)(1)式中f0为声源发射频率,u为声速,V1为接收器运动速率,α1为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接收器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V2为声源运动速率,α2为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声源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若声源保持不动,运动物体上的接收器沿声源与接收器连线方向以速度V运动,则从(1)式可得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应为:f = f0(1+V/u)(2)当接收器向着声源运动时,V取正,反之取负。
若f0保持不变,以光电门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并由仪器对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自动计数,根据(2)式,作f ―V关系图可直观验证多普勒效应,且由实验点作直线,其斜率应为 k=f0/u ,由此可计算出声速 u=f0/k 。
由(2)式可解出:V = u(f/f0 �C 1)(3)若已知声速u及声源频率f0 ,通过设置使仪器以某种时间间隔对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f采样计数,由微处理器按(3)式计算出接收器运动速度,由显示屏显示V-t关系图,或调阅有关测量数据,即可得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情况,进而对物体运动状况及规律进行研究。
【仪器安装】图1 多普勒效应验证实验及测量小车水平运动安装示意如图1所示。
所有需固定的附件均安装在导轨上,并在两侧的安装槽上固定。
调节水平超声发射器的高度,使其与超声接收器(已固定在小车上)在同一个平面上,再调整红外接收器高度和方向,使其与红外发射器(已固定在小车上)在同一轴线上。
将组件电缆接入实验仪的对应接口上。
安装完毕后,让电磁铁吸住小车,给小车上的传感器充电,第一次充电时间约6~8秒,充满后(仪器面板充电灯变绿色)可以持续使用4~5分钟。
物理实验要求(电子专业)请负责的同学将下列要求传达到每位同学!!1.请同学们按照实验分组表的顺序进行实验,实验地点见下表。
2.上课前请每位同学自己打印一份实验指导手册。
3.大学物理实验进入实验室要签名,请同学们一定按时到达实验地点。
4.实验地点在大学校区的物理实验楼(物理教学实验中心),高尔夫球场西侧。
5.实验全部完成后将个人的所有实验报告一起上交,以班级为单位由各班负责同学统一收齐后上交(注意按学号排序),截止时间为实验完成后一周内。
实验地点:目录实验一利用直流电桥测量电阻 (2)实验二示波器的原理与使用 (4)实验三声速的测定 (7)实验四霍尔效应实验 (8)实验五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 (10)实验一 利用直流电桥测量电阻实验目的1.掌握惠斯通电桥的原理,并通过它初步了解一般桥式线路的特点。
2.学会使用惠斯通电桥测量电阻。
实验仪器QJ23型电桥,电阻箱,检流计,滑线变阻器,直流稳压电源等。
实验原理惠斯通电桥(也称单臂电桥)的电路如图1所示,四个电阻R 1、R 2、R b 、R X 组成一个四边形的回路,每一边称作电桥的“桥臂”,在一对对角AD 之间接入电源,而在另一对角BC 之间接入检流计,构成所谓“桥路”。
所谓“桥”本身的意思就是指这条对角线BC 而言。
它的作用就是把“桥”的两端点联系起来,从而将这两点的电位直接进行比较。
B 、C 两点的电位相等时称作电桥平衡。
反之,称作电桥不平衡。
检流计是为了检查电桥是否平衡而设的,平衡时检流计无电流通过。
当电桥平衡时,B 和C 两点的电位相等,故有AC AB V V = CD BD V V = (1) 由于平衡时0=g I ,所以B 、C 间相当于断路,故有21I I = b X I I = (2) 所以 11R I R I X X = 22R I R I b b =可得 X b R R R R 21= (3) 或 b X R R R R 21=(4)这个关系式是由“电桥平衡”推出的结论。
大学物理实验I指导书(2024秋季普通班)一、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介绍测量物体质量、密度和比热容的基本原理,如阿基米德原理、密度的定义以及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等。
2. 实验步骤:详细说明实验操作的顺序,包括仪器的安装、调节、测量和数据记录等。
3. 实验数据处理:教授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包括误差分析、数据拟合等。
4. 实验安全:强调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正确使用仪器、防止实验伤害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质量、密度和比热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他们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处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包括误差分析、数据拟合等。
2. 重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的熟练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实验仪器(如天平、密度计、热源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实验讲义、测量工具(如尺子、量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测量物体质量、密度和比热容的重要性。
2. 讲解实验原理:详细讲解测量物体质量、密度和比热容的基本原理。
3. 演示实验操作:教师演示实验操作步骤,学生跟随操作。
4. 数据处理与分析:教授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误差分析、数据拟合等。
5. 实验安全讲解:强调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6.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7.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实验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密度的定义、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 实验步骤:仪器的安装、调节、测量和数据记录。
3. 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数据拟合。
4. 实验安全:正确使用仪器、防止实验伤害。
七、作业设计1. 题目:测量物体质量、密度和比热容的实验报告。
答案:详见实验报告。
2. 题目: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和数据拟合。
大学物理实验指导书(电子版)上海海运学院2010.05目录绪论┅┅┅┅┅┅┅┅┅┅┅┅┅┅┅┅┅┅┅┅┅┅┅┅┅ 3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7实验一.长度的测量┅┅┅┅┅┅┅┅┅┅┅┅┅┅┅┅┅┅┅9实验二.测量钢丝杨氏模量┅┅┅┅┅┅┅┅┅┅┅┅┅┅┅┅11实验三.扭摆法测定物体转动惯量┅┅┅┅┅┅┅┅┅┅┅┅┅13实验四.空气比热容比测定实验┅┅┅┅┅┅┅┅┅┅┅┅┅┅17实验五.线膨胀系数测定┅┅┅┅┅┅┅┅┅┅┅┅┅┅┅┅┅ 18实验六.常用电学仪器的使用┅┅┅┅┅┅┅┅┅┅┅┅┅┅- 19实验七.惠斯登电桥测电阻┅┅┅┅┅┅┅┅┅┅┅┅┅┅┅┅ 22实验八.电位差计测电动势┅┅┅┅┅┅┅┅┅┅┅┅┅┅┅┅ 24实验九.电表改装┅┅┅┅┅┅┅┅┅┅┅┅┅┅┅┅┅┅┅┅26实验十.示波器的使用┅┅┅┅┅┅┅┅┅┅┅┅┅┅┅┅┅28实验十一.等厚干涉的应用┅┅┅┅┅┅┅┅┅┅┅┅┅┅ 31实验十二.用光栅测定光波的波长┅┅┅┅┅┅┅┅┅┅┅┅┅┅33实验十三.旋转液体物体特性测量┅┅┅┅┅┅┅┅┅┅┅┅┅┅34实验十四.波尔共振┅┅┅┅┅┅┅┅┅┅┅┅┅┅┅┅┅┅┅┅36实验十五.用梁的弯曲测量材料的杨氏模量┅┅┅┅┅┅┅┅┅┅38实验十六.仿真实验—偏振光的研究┅┅┅┅┅┅┅┅┅┅┅┅┅39实验十七.光纤传输技术┅┅┅┅┅┅┅┅┅┅┅┅┅┅┅┅┅┅42实验十八.激光全息照相┅┅┅┅┅┅┅┅┅┅┅┅┅┅┅┅┅┅44实验十九.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应用┅┅┅┅┅┅┅┅┅┅┅┅┅┅46实验二十.光拍法测量光速┅┅┅┅┅┅┅┅┅┅┅┅┅┅┅┅┅49实验二十一.光电效应┅┅┅┅┅┅┅┅┅┅┅┅┅┅┅┅┅┅┅52实验二十二.霍尔效应及其应用┅┅┅┅┅┅┅┅┅┅┅┅┅┅┅55实验二十三.荷质比实验┅┅┅┅┅┅┅┅┅┅┅┅┅┅┅┅┅┅58实验二十四.金属电子逸出功实验┅┅┅┅┅┅┅┅┅┅┅┅┅┅62实验二十五.声速测量┅┅┅┅┅┅┅┅┅┅┅┅┅┅┅┅┅┅┅66实验二十六.夫兰克赫兹实验┅┅┅┅┅┅┅┅┅┅┅┅┅┅┅69实验二十七.密立根油滴实验┅┅┅┅┅┅┅┅┅┅┅┅┅┅┅┅73实验二十八.多量程直流电表的设计┅┅┅┅┅┅┅┅┅┅┅┅┅77绪论早在五十年代,我国物学家钱三强就指出: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可以概括为“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也就是说:科学和技术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
《大学物理》实验指导书宋书剑袁宝华编著电子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一、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1)实验二、静电场描绘 (3)实验三、电表改装与校准 (6)实验四、用霍尔元件测磁场 (11)实验五、用霍尔元件测螺线管磁场 (16)实验六、用惠斯通电桥测电阻 (21)实验七、分光计的调整 (23)实验八、用分光计测棱镜玻璃的折射率 (25)实验一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一、实验目的1.了解关于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了解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2.掌握不确定度的概念及其评定方法。
3.掌握有效位数的概念及修约规则。
二、实验内容了解误差的定义、分类及处理方法,不确定度的概念,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掌握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实验数据的有效位数的概念和修约规则。
原始数据的读取方法、最终实验结果的有效位数的确定及表示方法。
三、实验仪器静电场描绘仪 THME-1 一台四、实验原理测量误差可分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大误差。
1. 随机误差误差的单独出现,其符号和大小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就误差的整体来说,服从统计规律,这种误差称为随机误差。
它是测量中多种独立因素的微量变化的综合作用结果。
2. 系统误差在相同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某一被测量时,误差的大小和符号不变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样的测量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又分为已定系统误差和未定系统误差。
3. 粗大误差粗大误差(也称过失误差)的数值远远超出随机误差或系统误差。
粗大误差往往是由测量人员的疏忽或测量环境条件的突然变化引起的。
五、实验注意事项牢记不确定度的概念及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实验数据的有效位数及修约规则。
六、实验步骤1.了解测量误差的定义、分类及其处理方法。
2.学会不确定度的概念,了解为什么引入不确定度评定测量结果,不确定度与算术平均误差的区别。
理解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和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掌握不确定度的概念及其评定方法。
3.学会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实验数据的有效位数的修约规则和实验最后结果的表示。
大学物理学实验指导书.大学物理学实验指导书大学物理实验力学部分实验一长度与体积的测量实验类型:验证实验类别:专业主干课实验学时:2所属课程:大学物理所涉及的课程和知识点:误差原理有效数字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测长度的几种常用仪器的使用,并会正确读数。
练习作好记录和误差计算。
二、实验要求(1)分别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测金属圆筒、小钢球的内外径及高度,并求体积。
(2)练习多次等精度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金属圆柱体,小钢球,铜丝四、实验方案1、用游标卡尺测量并计算所给样品的体积。
2、分别用千分尺和读数显微镜测量所给金属丝的直径。
数据处理注意:有效数字的读取和运用,自拟表格,按有关规则进行数据处理。
描述实验过程(步骤)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等,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五、考核形式实际操作过程实验报告六、实验报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和处理。
对实验中的特殊现象、实验操作的成败、实验的关键点等内容进行整理、解释、分析总结,回答思考题,提出实验结论或提出自己的看法等。
七、思考题1、游标卡尺测量长度时如何读数?游标本身有没有估读数?2、千分尺以毫米为单位可估读到哪一位?初读数的正负如何判断?待测长度如何确定?实验二单摆实验类型:设计实验类别:专业主干课实验学时:2所属课程:大学物理所涉及的课程和知识点:力学单摆周期公式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使用停表和米尺,测准单摆的周期和摆长。
利用单摆周期公式求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二、实验要求(1)测摆长为1m时的周期求g值。
(2)改变摆长,每次减少10cm,测相应周期T,作T—L图,验证单摆周期公式。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单摆、米尺、游标卡尺、停表。
四、实验方案利用试验台上所给的设备及材料,自己制作一个单摆,然后设计实验步骤测出单摆的周期,再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计算当地的重力加速速。
物理实验指导书1.实验介绍在物理学领域中,实验是探索和验证理论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指导书旨在为物理实验提供全面且具体的指导,以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同时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物理原理和实验技术。
2. 实验前准备在进行实验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包括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备、仪器是否校准准确、实验室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等。
正确认识实验目的和操作过程对于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3. 实验器材和仪器介绍本节介绍实验常用的器材和仪器,并对其原理和使用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包括测量仪器,如毫米尺、千分尺、螺旋测微计等,以及实验装置,如光学元件、电子元器件等。
通过对器材和仪器的介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功能和使用方法。
4. 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本节详细描述了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方法,使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顺序和方法进行实验。
步骤和操作方法的详细说明有助于学生避免操作上的错误,并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
例如,在光学实验中,应包括准直、聚焦、测量光程差等操作步骤的详细说明。
5. 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处理和分析是实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节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包括数据整理、统计和绘图等。
同时,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如线性回归、误差分析等,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数据背后的物理原理。
6. 实验结果和讨论在本节中,学生将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并详细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结合实验数据和理论知识,对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比较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之间的差异。
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实验的实质,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实验误差和不确定度在实验中,误差和不确定度是无法避免的。
本节详细介绍了误差的分类和计算方法,并讨论了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同时,还介绍了不确定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帮助学生准确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8. 安全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本节列出了一些常见的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并详细说明了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仪器,以及避免实验中的潜在危险。
大学物理实验指导手册1. 引言本物理实验指导手册旨在帮助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提供必要的理论背景和实验细节。
本手册涵盖了各个物理专业的常见实验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实验技巧和相关知识。
2. 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实验室入口和出口的标志•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路线图示•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室服、安全眼镜、手套等)的重要性和正确方法•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操作化学药品时候需要遵循的安全规范3. 实验仪器与设备3.1 常见仪器及其使用说明介绍常用于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各种仪器,包括示波器、万用表、光电效应装置等,以及其安装、调校和使用方法。
3.2 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介绍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如LabVIEW或MATLAB)的基本操作步骤,并给出常见试验中如何使用这些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曲线拟合的示例。
4. 实验操作步骤4.1 实验准备•实验前的材料准备和检查•各种仪器设备的设置与校准4.2 实验流程按照实验设计顺序,详细介绍各个实验项目的具体操作步骤,并解释相关物理原理和现象。
对于较复杂的实验,还可以提供示意图或实际照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过程。
4.3 数据记录与分析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说明常用数据分析方法(如均值、标准偏差、误差分析等)的计算步骤。
5. 实验报告写作指南给出撰写科学实验报告的基本要点和格式要求,包括标题、摘要、引言、实验装置与原理、实验结果及讨论等部分,并提供范例实验报告供参考。
6. 常见问题与解答列举一些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中常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答和建议。
结束语本大学物理实验指导手册旨在为大学物理学习者提供全面的实验指导和理论支持,帮助他们在物理实验中获得更好的成果。
希望本手册能够成为学生们提升物理实验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有力工具。
绪论一.实验课的目的1.学习基础实验方法,仪器和数据处理知识通过对被测量的定量测量,对被测量及相关的物理过程有明确具体的了解。
2.锻炼手的操作技能对实验装置的安装、调整,对计量器具的正确操作,是做好实验的基础.3.学习实验的物理思想每个实验都是一个物理过程,通过此过程将间接测量量转换为若干直接测量量,将难测量的量变换成容易测量的量,将测不准的量转换成比较测得准的量,在这些变换中有丰富的物理思想.4.培养思维能力思维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提出新思想的认识过程,它对任何工作都十分重要,在实验中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很好的机会二.测量与仪器(1)测量是指用实验方法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的实验过程。
可分为:直接测量:被测量和同类单位的标准物或计量器具直接比较,得出被测量量值的测量。
例:一桌子的长度与米尺相比,得出桌子长度为1.28m。
间接测量:由一个或几个直接测得量经已知函数关系计算出被测量量值的测量。
例:测量单摆的摆长l和振动周期T,由已知公式22/4Tlgπ=算出重力加速度g。
(2)测量结果给出被测量的量值,包括两部分:数值和单位,一般应给出不确定度。
(3)测量仪器:是指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量对象量值的所有器具。
(4)由于测量目的的不同,对仪器准确程度的要求也不用。
表示仪器的性能有许多指标,其中最基本的是测量范围和准确度指标。
一般是在满足测量要求的条件下,尽量选用准确程度低的仪器,减少准确度高的仪器的使用次数,可以减少在反复使用时的损耗,延长使用寿命。
三.测量与误差(1)真值(a):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实大小(2)误差(ε):测量值减去真值的差 ε=-a x误差产生的原因:a :测量仪器只能准确到一定程度。
b :观察者操作和读数不能十分准确等。
研究误差的目的:a :尽量减小测量值中影响较大的误差b :对残存的误差的大小给出某种估计能(估计不确定度)绝对误差: a x -=ε (注意:绝对误差与误差绝对值ε不同)相对误差:a r εε= 系统误差:测量值随测量条件的改变(换表、增加摆角等)而改变产生的误差。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物理》实践教学指导书实验1:《示波器的使用》仪器与用具:1、双踪示波器 GOS-6021型 1台2、函数信号发生器 YB1602型 1台3、连接线示波器专用 2根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的使用说明请熟读常用仪器部分。
一、实验目的:1.了解示波器显示波形的原理,了解示波器各主要组成部分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配合;2.熟悉使用示波器的基本方法,学会用示波器测量波形的电压幅度和频率;3.观察李萨如图形。
二、实验报告内容:原理预习、操作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思考题解答实验原理:示波器由示波管、扫描同步系统、Y轴和X轴放大系统和电源四部分组成,1、示波管如图所示,左端为一电子枪,电子枪加热后发出一束电子,电子经电场加速以高速打在右端的荧光屏上,屏上的荧光物发光形成一亮点。
亮点在偏转板电压的作用下,位置也随之改变。
在一定范围内,亮点的位移与偏转板上所加电压成正比。
示波管结构简图示波管内的偏转板2、扫描与同步的作用如果在X 轴偏转板加上波形为锯齿形的电压,在荧光屏上看到的是一条水平线,如图图扫描的作用及其显示如果在Y 轴偏转板上加正弦电压,而X 轴偏转板不加任何电压,则电子束的亮点在纵方向随时间作正弦式振荡,在横方向不动。
我们看到的将是一条垂直的亮线,如图如果在Y 轴偏转板上加正弦电压,又在X 轴偏转板上加锯齿形电压,则荧光屏上的亮点将同时进行方向互相垂直的两种位移,其合成原理如图所示,描出了正弦图形。
如果正弦波与锯齿波的周期(频率)相同,这个正弦图形将稳定地停在荧光屏上。
但如果正弦波与锯齿波的周期稍有不同,则第二次所描出的曲线将和第一次的曲线位置稍微错开,在荧光屏上将看到不稳定的图形或不断地移动的图形,甚至很复杂的图形。
由此可见:(1)要想看到Y 轴偏转板电压的图形,必须加上X 轴偏转板电压把它展开,这个过程称为扫描。
如果要显示的波形不畸变,扫描必须是线性的,即必须加锯齿波。
(2)要使显示的波形稳定,Y 轴偏转板电压频率与X 轴偏转板电压频率的比值必须是整数,即:n f f xyn=1,2,3, 示波器中的锯齿扫描电压的频率虽然可调,但要准确的满足上式,光靠人工调节还是不够的,待测电压的频率越高,越难满足上述条件。
物理实验指导书第一章实验目的与背景1.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方法,验证物理定律或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1.2 实验背景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与本实验相关的物理定律或原理,以及实验所涉及的背景知识。
确保学生对实验的理论基础有所了解。
第二章实验器材与材料2.1 实验器材列出本实验所需的器材清单,并对每个器材进行简要描述。
确保学生了解实验器材的名称、用途和特点。
2.2 实验材料列出本实验所需的材料清单,并对每种材料进行简要描述。
确保学生了解实验材料的名称、用途和特点。
第三章实验步骤3.1 实验前准备在这一部分,详细说明学生在进行实验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实验器材、调整实验仪器等。
3.2 实验步骤按照逻辑顺序,详细描述实验的各个步骤。
确保每个步骤都能清晰明了地呈现给学生,以便他们能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第四章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4.1 数据记录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表格的设计和数据的填写方法。
提醒学生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2 数据处理指导学生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计算、绘制图表等。
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解释实验结果。
第五章实验结果与讨论在这一部分,学生将根据实验数据和处理结果,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分析。
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提供解释,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第六章实验总结与思考6.1 实验总结学生将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包括实验的目的、步骤、结果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6.2 实验思考学生将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或改进意见。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附录在这一部分,列出实验中使用到的公式、图表、数据等,以方便学生参考和复习。
参考文献在这一部分,列出本实验中使用到的参考文献,包括教材、论文、相关资料等。
确保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
以上是关于物理实验指导书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要点。
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适当增加或调整章节内容,以确保指导书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实验1 误差分析
目的: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及其处理
1.1.1测量与测量结果
测量就是为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由测量所获得的结果称为测量结果。
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测量结果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和一致性。
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的结果可以通过某种仪器或设备直接读出;而间接测量的结果则要通过测量值与要求值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推算。
1.1.2误差和不确定度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测量,测量结果都会与实际值有一定的误差。
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是测量仪器固有的限制、测量方法的局限性、实验条件的变化、实验人员的操作能力及判断能力等等。
因此,定义误差为测量结果与实际值,即真值之差:
即:
∆
=
A
M
M-
其中∆M为测量误差,M测量值,A为真值。
当误差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时,测量值即被看作是真值,或者约定真值。
测量误差可视为绝对误差,而测量误差与真值之比即为相对误差。
由于真值在多数情况下不可知,故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的值及其计算是有条件的。
误差一般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
系统误差——在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基本保持恒定或以可预知的方式出现的误差。
特点是其确定的规律性。
随机误差——在实际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时,以不可预知方式处现的误差。
特点是单个误差具有随机性、总体误差服从统计规律。
过失误差——测量条件或操作方法偏离规定造成的误差。
具有这种误差的数据应该从测量结果中剔出。
一般而言,误差的结果可以用“精度”来描述。
根据误差的性质有如下表述: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
正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系统误差大小的程度。
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因此准确度又称为精确度,反映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综合效果。
因为测量误差普遍存在,虽然误差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被减小,但是不可能完全消除。
故测量结果的表述应当包括对误差的定量估计,即: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是测量结果的一个参数,用于表征被测量的分散性。
因为随机误差满足正态分布规律,即误差值或正或负分布于真值两侧,并具有如下特性:
单峰性——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对称性——大小相等而符号相反的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抵偿性——误差的算术平均值岁测量次数的增加而趋于零。
在多数情况下,如果对直接观测量X做了有限次等精密度独立测量,得到测
量值为x
1,x
2
, (x)
n。
如果不考虑系统误差,则算术平均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
=
=
+
+
+
=1
2
1
...
可视为真值。
测量值通常表示为:M ±∆M。
对误差的统计分析将留在概率与统计课程中作详细讨论。
仪器的测量误差或允许误差一般在仪器手册中给出。
1.1.3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在测量过程中,直接读出的数值为可靠值,或可靠数字;而估计的数值为可疑值,即可疑数字。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由可靠数字和可疑数字组成。
如一般的直尺可以直读到毫米,则测量值15.5毫米中15.5是3位有效数字,其中小数点前的15是可靠数字,0.5毫米则是估计值,即可疑值。
此外,在测量结果中第一位,或最高位非零数字前的“0”不属于有效数字,但非零数字后的“0”都是有效数字。
如15.5mm可以转换为0.0155m,但有效数字仍为3位。
15.5mm表示测量准确度为1/10mm;而15.50mm则表示测量准确度达到1/100mm
在进行测量数值或一般数值运算时要根据有效数字决定计算的准确度,即保留多少位小数。
如有4个数值:a=1234.5,b=0.12345,c=1.2345,d=12345。
做简单加减法运算时
X=a+b-c+d=1234.5+0.12345-1.2345+12345=13578.38895
X的值应该是13578而不是其它。
因为d的值为12345。
多种有效数字的乘除法运算规定以有效数字最少的输入量为准,如a=0.0012,b=123.456,则乘除法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为两位,因为a的有效位只有两位。
1.1.4常用实验数据处理基本方法
列表法
列表法就是将所获得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律以简洁、准确地方式记录在表格中。
表格的设计应该能完整准确地记录原始数据。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格仅记录原始数据,不作任何计算、转换等。
数据的处理留待实验/试验结束后进行。
表格必须准确表明实验/试验的条件、数据的单位,正确记录数据的有效数字。
表X 某物理量的测量
主要仪器: 型号: 量程: 精度:
必须明确,原始数据应该真实反映实验过程中的所获得的信息,不得加入任何人工影响因素。
后期的数据处理应该另行设计表格。
以这种方式工作至少可以在检验结果时获得每一个步骤的正确信息,而数据的真实性直接影响最后结果的正确性,同时也是对实验/试验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考验。
作图法
作图法所包括的内容可能是原始数据、分析处理后的数据等。
原始数据图可以直观地反映数据中的函数关系,为数据的分析、处理、总结规律提供给本条件。
作图应遵循的基本规则是:
数据完整——数据完整要求将所有获得的基础或原始数据标示清楚,不得遗漏或人为添加数据;
标度准确——图的标度或标尺应该与实验数据的有效数字对应,范围应包括所有必须的实验点,同时避免在作图过程中引入误差;
符号清晰——图中各实验点的表示可以按照数据分组使用不同的符号、线形、色彩。
经过分析、计算等处理的数据应尽可能地用带有误差分析结果的符号表示相应的数据。
最小二乘法和数据拟合
原始数据一般需要进行分析和处理以便形成经验公式并由此总结规律。
实验或试验数据一般是离散的数据点,任何实验或者试验都不可能覆盖所有可能的数据点。
因此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在多数情况下,当数据呈现线形特征时,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拟合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有一些数据点可能在特定的区域内呈现出非线性特征,此时直线拟合的方法就不适用。
有关数据拟合的讨论可以参见相关的资料。
本指导书讨论的内容限于直线拟合。
直线可以表示为b ax y +=,如果实验测得的数据点分别是(x 1,y 1), (x 2,y 2), … (x n ,y n )。
其中假设x n 的测量可以不计,则,y 的回归值应该是ax n +b 。
由此可以用最小二乘法推出a 、b 的值 ,并规定测量值y n 与回归值ax n +b 之差的平方和为最小。
即:
δ=+-∑=n
i i i b ax y 12
)]([ 其中δ为最小的必要条件是:
0)]([1
2=+-∂∂∑=n
i i i b ax y a 0)]([1
2=+-∂∂∑=n
i i i b ax y b 解此方程组可以得到回归系数:
∑∑∑∑∑--=
2
2)(i
x
n x y x n y x a i
i i i i
∑∑∑∑∑--=
2
2
2)(i
x
n x x y x y x b i
i
i i i
i
回归系数的标准偏差为:
2
22)
(2
)]([)(∑∑∑--+-=
i i i
x x n n
n b ax y a i ε 2
22
2)
(2
)]([)(∑∑∑∑--+-=
i
i i
x x n x
n b ax y
b i
i
ε
当然,回归系数的计算可以借助软件如Excel 来完成,也可以自己设计软件完成相应的计算过程。
1.1.5 实验内容
通过选取不同的抛射角、测量抛射距离计算抛射初速度
在抛体运动中,如果仅考虑抛射点与落点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则质点的初速度、抛射角、水平抛射距离(射程)之间遵循如下规律:
g
v x θ2sin 20max
=
于是,在不同的抛射角下测定射程即可推算出抛射初速度。
实验任务:
1.推导出满足上述测量要求的表达式,即)(0θf v =的表达式;
2.选择初速度A ,从[10,80]的角度范围内选定十个不同的发射角,测量对应
3.根据上表计算出对应于某一字母代表的发射初速。
如字母A对应发射初速,注意数据结果的误差表示。
4.选择速度B、C、D、E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程序界面如下所示
操作方法:
运行程序shooting.exe后,选取初速度后再选定不同的抛射角,点击“发射”即可模拟抛体运动。
拖动位于10米处的光标即可测量落点距离,即射程。
实验完成后点击“停止实验”即可推出程序。
注意:本实验中,重力加速度为9.8 m/s2。